石钟山·鞋山

石钟山·鞋山

一、石钟山·鞋山(论文文献综述)

黄学辉[1](2018)在《鄱阳湖浮游植物对水位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也是一个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影响显着的湖泊。本文以鄱阳湖为研究对象,在湖区选取15个水样采样点和1个沉积柱采样点,于2015-2017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和秋季)进行采样调查,2017年7月采集沉积柱样品。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对鄱阳湖2015-2017年水质不同季节性以及点位的特征分析,对2015-2016年各季度浮游植物生物量、丰度和优势种进行季节性和空间性分析,并用SPSS 19.0做了Pearson相关性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跟水体理化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用近60年来代表沉积的上层样品(0-21 g·cm-2)分析沉积硅藻组合,来反映鄱阳湖近60年来浮游植物对的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主成分分析,特征向量载荷图显示SS、T、WT、pH、SD和TP、PO4--P贡献率最高,其次为CODMn、NO2--N、NH4+-N、TN/TP、TN和Chl-a,最后为NO3--N和DO。说明影响鄱阳湖水体水质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悬浮颗粒SS、水温T、水位WT、pH和透明度SD,主要污染物为TP;综合得分说明夏季鄱阳湖水质最好,春季、冬季其次,秋季最差。鄱阳湖低水位期水体流速快、浊度高,水体特征表现为低水温,营养盐浓度高,TN/TP比值较高,Chl-a含量低;高水位期水体流速慢、透明度高,水体特征表现为高水温,营养盐浓度相对低,TN/TP比值较低,Chl-a含量高。2)运用PCA分析鄱阳湖水体点位差异性可知,鄱阳湖水体水质除鞋山西侧和乐安河口水质为Ⅳ类水外其余水质均达到Ⅲ类水,属于中营养化水平。河口水质得分高于湖面点位,由于生物污水等都是从河口流入鄱阳湖,导致河口污染物较多,营养盐较高。3)浮游植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从丰度统计可以看出,蓝藻丰度占绝对优势,而从生物量统计来看,硅藻生物量占绝对优势。颗粒直链硅藻和软形隐藻为常年优势种,每个季节都有分布;直链藻窄变种、啮蚀隐藻和脆杆藻为次优势种,其他如多甲藻和鱼腥藻只在个别季节出现。直链硅藻在夏季占绝对优势,而卵形隐藻在秋季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各藻门生物量都和Chl-a、SD、T和pH显着相关,硅藻对水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水体营养盐浓度、矿化度、深度、流速、温度等理化性质都会引起硅藻属种及其含量的变化。4)本研究中,硅藻在沉积物中保存的较为完好。在沉积柱PYH135#1沉积物的31个样品中,共鉴定发现2纲5目9科15属128种(包括变种与变型)硅藻。对化石硅藻在目、科、属、种分类上的分布统计表明:其中Naviculales目种类最多,种数达58种,其次Aulonoraphidinales目34种,Biraphidinales目25种,Nitzschiaceae目18种。而所有科中,Naviculacea科的物种数量最多,为38种;其次为Cymbellaceae科为20种,Biraphidinales科17种Gomphonemaceae科8种;他们分别占总数的29.6%、15.6%、13.3%、6.3%。在所有属中,Navicula属物种最多,为38种,其次为Cymbella属20种,Nitzschia属18种,Eunotia属11种,Gomphonema属8种,他们分别占总数的29.6%、15.6%、14.1%、8.5%、6.3%。以上几个主要硅藻的物种数占了总数的74.1%,其中Bacillariophyceae纲4目8科12属122种,占总物种数量的95.53%。因此,本研究中沉积硅藻基本为壳缝硅藻。2010年后A.granulata替换为营养耐性浮游硅藻A.ambigua以及表面样品中存在已知的富营养化指标,如低频率的A.alpigena,C.meneghiniana和C.pseudostelligera,表明鄱阳湖可能已经转移到前所未有的营养丰富状态。过去60年来,鄱阳湖湖已从一个自然水文连通的营养贫乏状态转变为有限的与水文有关的富营养状态。

王颖冰[2](2015)在《九江YR五星级酒店投资项目财务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旅游业和和酒店业的现代化快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的一线城市星级酒店业日趋饱和,在诸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一线城市酒店投资的风险加大,投资收益率降低。因而酒店市场的发展重心渐渐向内地二三线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国内的休闲度假式酒店的市场需求也快速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情形下,我国的酒店业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九江历史悠久,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富,集红色、古色、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酒店业作为旅游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链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迅猛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使得星级酒店的需要日趋增大,与大量地接待需求成反比的是目前九江的旅游住宿设施的不足。YR酒店于2014年开始立项建设,在投资建设之初就是为了填补九江在高星级酒店建设领域的不足,该项目无疑是适时而上,具有一定的建设必要性的。在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为了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降低项目的风险,就很有必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估。然而,针对酒店投资项目实施的财务评估体系尚未系统研究。鉴于项目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相同,本文尝试利用已有的财务评估指标对九江YR酒店投资项目实施经济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具体包括投资前期的市场环境分析、项目条件、投资规模、资金筹措以及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等财务评估指标。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够给投资方和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因此,本项目不仅能够促进国内酒店项目投资财务评估体系的发展,同时对投资项目的经营实践提供借鉴。

吕蒙[3](2011)在《鄱阳湖湿地NDVI变化与越冬候鸟时空分布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禽流感的大范围传播对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候鸟被公认是禽流感病毒跨区域传播的天然载体。对候鸟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为评价候鸟在禽流感传播方式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探索禽流感的暴发和传播规律以及制定相关控制策略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意义。在本研究中,首先运用SPOT-VGT影像数据监测作为候鸟越冬地的鄱阳湖湿地植被覆盖,以NDVI值为湿地变化的代表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鄱阳湖湿地NDVI的时空变化趋势;并观测1999-2006年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时空分布变化情况,对候鸟按照食性进行分类,分析各食性候鸟时空分布特点。最后,运用统计分析鄱阳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与各食性候鸟时空分布的相互关系,得出NDVI与不同食性候鸟的相关性和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NDVI的时序变化明显,并随时间呈整体上升趋势。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特性,其沿湖各保护区NDVI值受季节和水文动态的双重影响。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南矶山自然保护区、康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鄱阳湖北部地区植被覆盖保护较好,NDVI值处于较高水平。鄱阳湖周边绝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和略微上升,表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2)整个鄱阳湖地区越冬候鸟的种类及数量随时间呈整体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遍布鄱阳湖湿地各保护区,其数量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康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都昌候鸟保护区,且近年来有向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的趋势。(3)鄱阳湖NDVI与候鸟时空分布的相关研究中,其与各保护区候鸟数量分布变化呈现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多在0.8以上。在与各食性候鸟的相关分析中,食草类候鸟与都昌候鸟保护区、康山自然保护区和白沙洲自然保护区3个地区的NDVI值呈现显着相关性;食块茎类以及食昆虫软体类不呈现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仍能看出一定的正相关趋势;食鱼虾类候鸟与杂食类的候鸟与NDVI则不呈现任何相关性。该研究明确了鄱阳湖湿地候鸟的时空分布,为整个鄱阳湖地区候鸟的生态保护及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作为评价候鸟的非连续传播方式在禽流感传播中地位与作用的前期研究,为有效防控禽流感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借鉴意义。

林留根[4](2011)在《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经济与社会文明化进程》文中提出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和早期文明起源问题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对这个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过程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研究从文化史层次进一步向社会取向转化,同时也对正确认识中国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在长江下游地区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经构建起详尽的史前文化谱系和编年的基础上,以史前经济为切入点,以聚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为核心,将经济与社会、聚落个体与聚落群体的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和社会文明化进程进行重新梳理和思考,为中国史前社会文明化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及研究实例。其中,社会经济的研究将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以区域性的宏观考察为主,另一方面又将考察的重点置于比较容易观察且易被实物遗存证实的取食生业系统和手工业及其产品贸易系统这两大系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作出一个阶段性和特征性的划分。另外,关于社会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将以聚落为基点,秉持个体与群体研究并重的理念,分别从聚落个体与聚落群体形态二个不同的视角切入,以期获得对有关问题的全方位的认识。结合以上两大要点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的经济和社会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石器早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此时广谱经济确立并在经济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农业经济发展迅速;聚落及聚落间大体平等,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是质均平等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崧泽文化早、中期阶段,此时社会经济发展回落,尚未有确凿的实例说明生业系统中的广谱经济已被稻作农业经济反超,只能蠡测两者大体处于持平的状态;聚落内部及聚落间出现初步的分层和分化,二级聚落结构普遍增多,出现了掌握社会财力、权力的特殊人物。第三阶段是从崧泽晚期至良渚文化时期,此时犁耕稻作农业取代采集渔猎为主要内容的广谱经济,成为此时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而聚落内部及聚落间分层和分化严重,不仅单个聚落规模出现大、中、小三个等级,而且以这三个等级的聚落所构成的聚落结构也呈现出三种级别的状态,其中复杂的三级聚落结构应该与王权的产生紧密相关。

刘学贵[5](2010)在《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文中提出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是一座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而明代,庐山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此本文在广泛阅读有关史志、典籍等基础文献的基础上,对与庐山关系密切的明代文人进行了全面的考述。本文所考述的人物共计573人,分成三类,第一类我们称为明代名家,比如刘基、张羽、李梦阳等,他们是明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名家;第二类为明代庐山文化史上的重要文人,如桑乔等。上述两类重要文人,与庐山结缘,庐山因他们的地位而增价。第三类是与庐山结缘的其他文人,这批文人数目巨大,而且大多与庐山有双向关系,他们深受庐山的吸引,同时又对庐山文化的传播有重要贡献;最后本文对在庐山和到庐山的释、道诸人进行了考述。总之对明代人物与庐山关系的考述不仅可以全面、详尽地记录和叙述庐山一方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可以更深刻反映地方社会历史的整体面貌。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庐山地方人物被集群式地展现时,读者还可以比较容易地领悟或看出一些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得到某些深刻或宏观的历史认识。

庞陈婧彧[6](2010)在《中国自然景点的ESM命名模式 ——基于山水类景点语料的专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然景点名称丰富多样、寓意深刻,引起各路学者广泛关注,他们主要基于传统语文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学对其命名理据、文化内涵、修辞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未能上升到认知机制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更未见语料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突显原则”(Salience)兼顾“隐转喻”(Metaphtonymy)认知方式,提出ESM命名模式;同时从《中国景点目录》和《中华旅游通典》穷尽性摘取1,190条山水类景点名称自建封闭语料,依据ES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考察范围、选题理据、分析方法、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有关命名理论、ECM、突显原则、隐转喻、中国自然景点名称论述,并重点分析上述研究之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相关观点建立ESM命名模式可望弥补上述研究之不足,并佐以案例分析。第四章“语料分析和讨论”,详述语料收集过程,运用ESM,透过1,190条山水类实例分析中国自然景点的命名机制并佐以相关数据作说明。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五点贡献:1.自然景点命名模式正好体现出认知语言学大力提倡的“人本性”思想,所有命名皆因人而起,名称反映了人们概念化和识解世界的方式。2.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突显、隐转喻认知方式,首次提出ESM命名模式。3.首次建立1,190条山水类景点语料为本专题研究提供依据。4.进一步论证王寅教授的观点:所有名称都是转喻,补充K?vecses对隐喻始源喻和概念转喻的分类,详析多重隐喻及隐转喻的层次关系。5.总结得出ESM模型中两大类体验方式:基本认知能力和复杂认知能力。最后指出本文欠缺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

周雪根[7](2010)在《清代吴江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吴江地区涌现出了数以百计的诗人和诗集。这群诗作者中,有抗清义士,舍身取义;有遗民,誓不仕清;也有出仕新朝者,但多沉沦下僚、位卑言轻。有潇洒的豪士,有落拓的布衣寒士,也有风骚的隐者,各种身份,不一而足。相同的是,他们都能放笔抒怀,纵情吟咏,在清代江南诗坛上各放异彩。他们中,有的身经战乱,有的生际承平;有的抗争不止,有的甘于臣服,身世不同,境遇各异。他们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慷慨悲歌,有的浅吟低唱;有的吟风咏月,有的感时伤乱;既有黍离之叹,又有庙堂之颂。然而综合来看,又大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吴地色彩,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共同的时代精神。清代,“文化高地”苏州府属吴江县,这里聚集着文学领域的精英,涌动着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学术潮流。其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都呈现少有的异彩纷呈局面。但是目前对于吴江文学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清代吴江诗歌研究,亟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学界对吴江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女性、戏剧研究。在对作家个案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叶燮、吴兆骞等个别大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抗清义士吴易、遗民诗家朱鹤龄、顾有孝、王锡阐和仕清诗人计东、吴兆骞、叶燮、徐釚、潘耒以及郭麐等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在诗歌创作研究的同时对朱鹤龄的诗歌理论、叶燮体大思精的美学着作《原诗》、选家顾有孝、徐釚、袁景辂的诗学观以及吴雷发、李重华、郭麐的诗话着作进行了研究;接着以清初女诗人姚栖霞、周羽步、随园女弟子汪玉轸、吴琼仙为个案对清代吴江闺阁诗人进行了研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清代吴江地区文献整理和总集编纂成为风尚,也取得了累累硕果。鉴于此,本文将该地文人所编诗文总集进行统计归类,举例分析此种盛况出现的原因、意义和影响,此为本文最末部分。该部分分析了四种总集编纂状况:一是唐诗选本;二是其他朝代诗文总集编纂;三是地方诗文结集;四是家族文献编纂。在诗歌创作研究、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以及分析文献编纂兴盛现象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吴江诗歌在清代的盛况,揭示了它对清代诗歌、清代文学的建设繁荣乃至对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的完整性和昌盛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吴秀梅[8](2009)在《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瓷文化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瓷器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其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景德镇瓷器以吸纳百川的气魄和集大成者的英姿,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最杰出的代表,并对世界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以制瓷技艺为代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综观中国陶瓷发展史,与辉煌的清代瓷器相比,民国瓷器虽然逊色很多,但由于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此时的瓷器特点鲜明、独具风格。一方面,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外族入侵和洋货的冲击,景德镇瓷器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识之士纷纷开办瓷业公司,引进了机械制瓷,使瓷器制作逐渐向现代制瓷工艺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我国陶瓷生产企业化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随着机械制瓷的逐步推广,传统制瓷技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陷入了发展困境。同时,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瓷器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现代化的生活需求,这也使得民国时期瓷器必须在品种、绘画及色釉装饰等方面不断创新而实现自身发展。总的来说,通过考察民国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概况,我们发现,民国瓷器并不像有些人谈论的那样认为在整个陶瓷史中是倒退的、落后的。应该说,它是一种转型,是一种从传统向创新的发展,且在近现代陶瓷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中国瓷器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出发点。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状况为视角,探讨该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整体状况及成就。通过综合分析景德镇制瓷业的经济、教育、制瓷工匠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们对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制瓷工艺及瓷器装饰的变化等,梳理出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脉络,挖掘出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历史意蕴及其现实启示。

贺志明[9](2008)在《鄱阳湖区风电场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是全世界着名的生态湿地,栖息着很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和动物,鄱阳湖北部的湖岸和湖滩储藏丰富的风能资源,风电场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研究鄱阳湖区风电场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江西省鄱阳湖区风电场规划装机容量为93.1万kW,每年可以为电网提供2.07×109kW·h,每年可以节约标煤63.82万t,同时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202万t,减排二氧化硫1.15万t,减排烟尘4.18万t,减排氮氧化物1.34万t。按风力发电具有减排0.28元/kWh的环境价值估算,江西省鄱阳湖区风电场每年的环境价值为5.8×104万元。从候鸟分布区域来看,鄱阳湖区的候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的吉山—松门山以南的区域,而鄱阳湖区风电场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北部水域两侧的湖岸、湖滩。规划中的风电场和现有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其中皂湖湖滩风电场、老爷庙湖滩风电场和军山湖湖滩风电场场址的建设将直接影响鄱阳湖的生态湿地187km2,直接减少了一定数量的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场所。风机运行将直接影响鸟类在风电场范围内的飞行,存在鸟类碰撞叶片而伤亡的风险。鄱阳湖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对生态湿地、景观和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习复芳[10](2008)在《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旅游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旅游热点问题。目前,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也随着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蓬勃展开,而区域旅游合作的大发展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然而关于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研究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旨在将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规律,探讨合作模式,从而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旅游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江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旅游业的发展较过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就全国而言,江西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落后,造成这种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地位不匹配的根本原因是江西省经济的不发达。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借助外部力量和协同力,走区域合作的道路是带动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分析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不难发现其旅游业重心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该地区富集了江西省50%以上的高等级旅游资源,具备了强强联合的条件。本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本论文的框架等。第二章是有关本论文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本文进行研究的环鄱阳湖区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并且从旅游资源特色、旅游接待设施、交通状况、旅游市场等方面对环鄱阳湖区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分析了环鄱阳湖区旅游的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章探讨了环鄱阳湖区的旅游合作方式。首先对环鄱阳湖旅游区实施规划,将其分为庐山旅游区、景德镇旅游区、三清山旅游区、龙虎山旅游区和南昌旅游区五个旅游区,并以这五个节点作为发展极;其次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理论对环鄱阳湖区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对其交通网络、资源、市场、产品进行优化整合;再依据环鄱阳湖区环状交通网络特征,对鄱阳湖区实行以点带面的环状互动旅游合作模式;最后探讨了鄱阳湖区的营销方式以及合作途径,并进一步演绎得出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实施的过程系统。第五章归纳了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力求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还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

二、石钟山·鞋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钟山·鞋山(论文提纲范文)

(1)鄱阳湖浮游植物对水位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候变化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
        1.1.1 对水温的影响
        1.1.2 对生物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1.3 对溶解氧的影响
        1.1.4 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2 沉积硅藻的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3 选题背景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鄱阳湖区域状况
    2.1 鄱阳湖地理位置与特征
    2.2 鄱阳湖历年水质变化分析
    2.3 气候
        2.3.1 鄱阳湖历年水位
        2.3.2 鄱阳湖历年降雨量
        2.3.3 鄱阳湖近历年温度变化
    2.4 鄱阳湖土地利用率状况
    2.5 鄱阳湖历年县城化肥农药使用量
    2.6 鄱阳湖植物群落多样性
第三章 鄱阳湖近三年水质分析和营养化调查
    3.1 水样的采集
        3.1.1 采样布点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1.3 实验药品
        3.1.4 水样样品采集
        3.1.5 水样分析方法
    3.2 鄱阳湖水质评价与营养状态分析
        3.2.1 鄱阳湖季节性水质分析
        3.2.2 鄱阳湖各点位水质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游植物群落分析
    4.1 浮游植物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特征分析
        4.2.1 浮游植物平均总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
        4.2.2 各藻门丰度和生物量组成的季节性变化
        4.2.3 优势藻类的季节性变化
    4.3 鄱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点位变化分析
        4.3.1 平均总丰度和生物量的点位变化
        4.3.2 各藻门丰度和生物量组成的点位变化(以硅藻和蓝藻为例)
    4.4 鄱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1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YH-135#1沉积柱化石硅藻分析
    5.1 前言
    5.2 沉积柱样品采集及处理
        5.2.1 沉积柱的采集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3 样品的处理
        5.3.1 样品的干燥
        5.3.2 硅藻样品预处理、制片与鉴定
    5.4 结果分析
        5.4.1 沉积柱 PYH135#1 化石硅藻物种记录
        5.4.2 沉积柱 PYH-135#1 化石硅藻种属组合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体讨论、结论与展望
    6.1 总体讨论
        6.1.1 水位与营养盐浓度变化的关系
        6.1.2 人为干扰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6.1.3 鄱阳湖水质对硅藻群落的变化
    6.2 主要结论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九江YR五星级酒店投资项目财务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酒店项目投资财务评估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项目财务评估作用与目标原则
        2.2.1 项目财务评估作用
        2.2.2 项目财务评估的目标与原则
    2.3 项目财务评估的方法、步骤和意义
    2.4 财务评估所使用的财务指标
第三章 YR酒店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九江的地理环境
        3.1.2 九江的资源与交通情况
        3.1.3 九江的经济发展情况
        3.1.4 九江的旅游发展情况
    3.2 市场环境分析
        3.2.1 旅游业发展趋势
        3.2.2 九江旅游市场发展
    3.3 九江市酒店业分析
    3.4 九江YR酒店项目概况
        3.4.1 项目建设规模
        3.4.2 项目区位选址
        3.4.3 YR酒店市场定位
第四章 YR酒店项目资金筹措与投资估算
    4.1 项目投资估算
        4.1.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4.1.2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投资估算
    4.2 项目资金筹措
第五章 YR酒店项目财务评价
    5.1 收入和税金测算
        5.1.1 酒店销售收入测算
        5.1.2 酒店销售税金及附加测算
    5.2 总成本费用测算
    5.3 利润测算
    5.4 财务赢利能力评价
    5.5 不确定性分析
        5.5.1 盈亏平衡分析
        5.5.2 敏感性分析
    5.6 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鄱阳湖湿地NDVI变化与越冬候鸟时空分布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位置及范围
    2.2 地形土壤
        2.2.1 地形
        2.2.2 土壤
    2.3 气候水文
        2.3.1 气候
        2.3.2 水文
    2.4 生物资源
第三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候鸟调查
        3.1.1 候鸟调查方法
        3.1.2 候鸟数量统计
    3.2 NDVI 数据
    3.3 研究范围确定
    3.4 统计方法
        3.4.1 线性趋势分析
        3.4.2 相关分析
    3.5 技术路线
第四章 1999-2006 年鄱阳湖湿地NDVI 变化特征
    4.1 鄱阳湖湿地 NDVI 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4.2 鄱阳湖地区 NDVI 季节变化特征
    4.3 鄱阳湖地区 NDVI 年际变化特征
    4.4 鄱阳湖地区 NDVI 多年平均值
    4.5 鄱阳湖地区 NDVI 候鸟越冬期变化特征
    4.6 鄱阳湖地区 NDVI 空间变化特征
第五章 鄱阳湖越冬候鸟时空分布
    5.1 鄱阳湖候鸟种类及数量
        5.1.1 1999-2006 年鄱阳湖越冬候鸟种类及数量变化特征
        5.1.2 1999-2006 年鄱阳湖各保护区越冬候鸟数量分布
    5.2 候鸟食性分类
    5.3 鄱阳湖越冬候鸟空间分布
        5.3.1 鄱阳湖越冬候鸟空间分布
        5.3.2 鄱阳湖食草类候鸟空间分布
        5.3.3 鄱阳湖食块茎类候鸟空间分布
        5.3.4 鄱阳湖食鱼虾类候鸟空间分布
        5.3.5 鄱阳湖食昆虫软体类候鸟空间分布
        5.3.6 鄱阳湖杂食类候鸟空间分布
第六章 鄱阳湖 NDVI 与越冬候鸟相关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经济与社会文明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长江下游地区田野考古与研究成果回顾
        1.1.2 有关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1.1.2.1 国外理论加本土材料的研究模式盛行
        1.1.2.2 重“社会”轻“经济”的现象普遍
        1.1.2.3 重“聚落个体”轻“聚落群体”的现象普遍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
    2.1 地理环境
        2.1.1 东部平原区的地理环境
        2.1.2 中、西部低山丘陵与沿江平原区地理环境
    2.2 气候环境
第3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早、中期的经济与社会
    3.1 新石器早、中期的主要考古发现
        3.1.1 新石器早、中期的基本概念
        3.1.2 新石器早、中期的主要考古发现
        3.1.2.1 新石器早期的有关发现
        3.1.2.2 新石器中期的有关发现
    3.2 新石器早、中期的经济与发展
        3.2.1 新石器早期的取食生业与水稻的驯化栽培
        3.2.1.1 广谱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3.2.1.2 水稻的驯化栽培逐渐产业化
        3.2.2 新石器中期的经济与发展
        3.2.2.1 广谱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3.2.2.2 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3.2.2.3 手工业及其特征
    3.3 新石器早、中期的社会与发展
        3.3.1 聚落群的聚集方式和特征
        3.3.2 聚落内部的结构和特征
        3.3.2.1 居住类型
        3.3.2.2 房址
        3.3.2.3 聚落壕沟
        3.3.2.4 墓葬
第4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前段的经济与社会
    4.1 新石器晚期前段经济的繁荣
        4.1.1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序列和与社会经济有关的考古发现
        4.1.1.1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前段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序列
        4.1.1.2 与社会经济相关的考古发现
        4.1.2 距今7000~6000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4.1.2.1 采集渔猎经济仍是社会取食生业经济的主要方式
        4.1.2.2 水稻栽培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4.1.2.3 手工业迅速平稳发展
        4.1.3 距今6000~5300年区域性经济的初步形成
        4.1.3.1 采集渔猎经济的且行且停
        4.1.3.2 水稻栽培力度加大,稻作农业与采集渔猎在生业系统中大致持平
        4.1.3.3 手工业系统新格局的形成
        小结
    4.2 新石器晚期前段社会的初步分层与分化
        4.2.1 距今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时期平等社会的高度发展
        4.2.1.1 本阶段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典型遗址
        4.2.1.2 马家浜文化时期聚落聚集的特征性变化
        4.2.1.3 单个聚落形态的结构和特征
        小结
        4.2.2 距今6000~5300年崧泽文化早、中期社会的初步分层与分化
        4.2.2.1 聚落群的考察及其基本特征
        4.2.2.2 单个聚落形态的结构和特征
        小结
第5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晚期后段的经济与社会
    5.1 新石器晚期后段经济发展模式的嬗变
        5.1.1 区域聚落的分化、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趋同和自然环境的稳定趋凉
        5.1.1.1 区域性聚落的分化及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趋同
        5.1.1.2 自然环境的稳定趋凉
        5.1.2 生业系统中稻作农业主体地位的确立
        5.1.3 以玉器制作为代表的手工业系统的发达
        5.1.3.1 繁多的玉器种类和精湛的制玉工艺
        5.1.3.2 复杂全面的玉器功能和巨大的对外影响力
    5.2 新石器晚期后段社会的严重分层和分化
        5.2.1 聚落群聚方式的宏观考察
        5.2.1.1 嘉兴地区
        5.2.1.2 良渚地区
        5.2.1.3 苏南—沪西地区
        5.2.1.4 武进—江阴地区
        5.2.1.5 湖州地区
        5.2.1.6 长江下游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地区聚落群聚特点概述
        小结
        5.2.2 单个聚落形态分析
        5.2.2.1 复杂的三级聚落结构的介绍和分析
        5.2.2.2 层次分明的二级聚落结构的介绍和分析
        5.2.2.3 普通聚落结构的介绍和分析
第6章 文明化社会的崩溃及其后续发展
    6.1 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社会崩溃后的原始文化及聚落发展特征
        6.1.1 典型遗址及文化面貌的简要介绍
        6.1.1.1 广富林文化
        6.1.1.2 南荡类型的文化遗存
        6.1.1.3 张四墩文化晚期类型
        6.1.1.4 浦阳江流域的“后良渚文化”
        6.1.2 聚落发展的基本特征
    6.2 文明化社会的崩溃原因机制
        6.2.1 外因说
        6.2.2 内因说
结语
附录 长江下游地区史前遗址登记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概述
    二 庐山研究状况
        (一) 大陆
        (二) 台湾
        (三) 海外
    三 例言
第一章 明代重臣、名家与庐山
第二章 明代庐山文化史上的重要文人
第三章 与庐山结缘的明代其他文人
第四章 明代释道人物与庐山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明代庐山大事年表
附录二:明代名人庐山行迹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中国自然景点的ESM命名模式 ——基于山水类景点语料的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cope and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1.2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Naming
        2.2.1 The Naming Theories
        2.2.2 Naming of Chinese Natural Landscapes
    2.3 ECM and Embodiment
    2.4 Salience
    2.5 Metaphtonymy
    2.6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Introduction
    3.2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3.2.1 The Limitation of Previous Naming Studies
        3.2.2 The Limitation of ECM and Embodiment
        3.2.3 The Limitation of Salience and Metaphtonymy
    3.3 ESM
    3.4 Case Studie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4.2.1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Database
        4.2.2 Two Types of Chinese Natural Landscape Names
        4.2.3 Data Collection
    4.3 Data Analysis by Means of the ESM Naming Model
        4.3.1 The Basic Naming Model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SM
        4.3.1.1 All Naming Models
        4.3.1.2 Simplified Naming Models
        4.3.1.3 Seven Finally Condensed Naming Models
        4.3.1.4 Syllabic Models
        4.3.1.5 Metaphorical Naming Models
        4.3.2 The Metaphtonymy in the Process of Naming
        4.3.2.1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4.3.2.2 The Metonymic Expressions
        4.3.2.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taphor and Metonymy
        4.3.3 The Salient Elements
        4.3.3.1 Actions
        4.3.3.2 Beings
        4.3.3.3 The Salient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4.3.4 The ESM and Embodiment
        4.3.4.1 Different Cogntive Domains in the Light of Cognitive Capacities
        4.3.4.2 The Corresponding Naming Mode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ays of Embodiment
        4.3.5 Pragmatic analysis
        4.3.5.1 Reason for the Same Names Appearing in Diverse Provinces
        4.3.5.2 Cognitive Reason for Polysemy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1: Illustration of ESM
Appendix 2: 9 Basic Naming Elements in Chinese Natural Landscape Names
Appendix 3: 7 Finally Condensed Naming Models
Appendix 4: 13 Conceptual Metaphors
Appendix 5: The Adopted Naming Models in Terms of Different Cognitive Capacities
Appendix 6: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Chinese Natural Landscape Names
Appendix 7: The Database

(7)清代吴江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相关问题的说明
    四、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 吴江的历史地理与清代吴江文化概述
    第一节 吴江的历史与地理
    第二节 清代吴江文化概述
第二章 抗清诗人吴易
    第一节 吴易的生平
    第二节 吴易的诗歌创作
第三章 遗民学者朱鹤龄
    第一节 朱鹤龄的生平和交游
    第二节 朱鹤龄的诗学理论
    第三节 朱鹤龄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 诗歌选家顾有孝
    第一节 顾有孝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第二节 顾有孝的诗学观
第五章 王锡阐和惊隐诗社
    第一节 王锡阐的生平交游及诗歌创作
    第二节 "惊隐诗社"新考
第六章 吴兆骞与计东
    第一节 吴兆骞的生平——兼说"相肖两奇绝"的丁澎
    第二节 吴兆骞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兄弟皆名世,诗篇尽擅场"——吴氏家族其他诗人
    第四节 "诗文余技,遇穷益工"的计东
第七章 一代文宗叶燮
    第一节 叶燮的生平与着述
    第二节 叶燮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体大思精的美学专着:《原诗》
第八章 徐釚与潘耒
    第一节 徐釚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徐釚的《续本事诗》
    第三节 "《遂初》一编,儒林是式"的潘耒
第九章 吴雷发、李重华、袁景辂的诗论
    第一节 吴雷发《说诗菅蒯》
    第二节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第三节 从《国朝松陵诗征》看袁景辂的诗学观
第十章 寒士诗人郭麐
    第一节 郭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
    第二节 《灵芬馆诗话》
第十一章 闺阁诗人研究
    第一节 女性诗歌兴盛及其原因
    第二节 吴江女诗人诗歌活动形态
    第三节 传统主题与主题开拓
    第四节 个案研究(上):清初女诗人姚栖霞与周羽步
    第五节 个案研究(下):随园女弟子汪玉轸与吴琼仙
第十二章 文献整理与总集编纂研究
    第一节 清初吴江人选唐诗管窥
    第二节 其他各朝诗文编纂
    第三节 吴江地方诗文结集
    第四节 吴江家族总集编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本课题之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三、课题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视角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转型带来的嬗变——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时代特点
    第一节 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经济
        一、风光不再的御窑厂
        二、后来居上的民营窑厂
    第二节 瓷器的交易和组织管理
        一、民国景德镇瓷器的交易
        二、瓷器销售的品种
        三、瓷器市场的组织和管理
    第三节 民国景德镇瓷业教育
        一、民国景德镇瓷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教育观念的变革
        三、民国景德镇瓷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四节 民国景德镇制瓷工匠
        一、制瓷工匠的社会分层
        二、制瓷工匠的生活状况
第二章 承袭与革新融合 ——民国景德镇制瓷工艺
    第一节 民国景德镇制瓷原料和颜料
        一、瓷石及瓷土的加工
        二、釉的配制工艺
        三、彩绘颜料的研制
    第二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成形
        一、辘轳车成形
        二、型造法成形
        三、手造法成形
    第三节 民国景德镇制瓷施釉工艺
        一、吹釉法
        二、蘸釉法
    第四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的挛窑业、烧窑业和制匣业
        一、挛窑技艺的消失
        二、烧窑技艺的蜕变
        三、制匣技艺的消亡
    第五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的“画红”技艺
        一、拍图
        二、线描的构成及技法
        三、填彩
第三章 迎合市场之需——民国景德镇瓷器装饰
    第一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绘画装饰
        一、古朴大方的古彩装饰
        二、笔酣墨畅的浅绛彩装饰
        三、推陈出新的新粉彩装饰
        四、新颖别致的洋彩装饰
        五、独具特色的青花装饰
        六、刻瓷装饰
    第二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色釉装饰
        一、丰富多彩的单色釉装饰
        二、新奇变异的结晶釉装饰
        三、变幻莫测的窑变釉装饰
        四、古拙浑厚的纹片釉装饰
    第三节 民国景德镇瓷雕装饰
        一、浑厚传神的圆雕装饰
        二、巧夺天工的捏雕装饰
        三、玲珑剔透的镂雕装饰
        四、概括简练的浮雕装饰
第四章 吸纳百川之变——民国景德镇瓷器艺术特征
    第一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艺术美与工艺美的结合
        一、瓷器上的“文人画”
        二、瓷器上版画艺术的再现
        三、陶瓷贴花纸上的“月份牌”画
        四、西方艺术给陶瓷绘画装饰带来的新面貌
    第二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追求“时尚”的审美情趣
        一、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二、雅化与俗化的共存
        三、趋新求异思潮的催生
    第三节 民国景德镇瓷器对科技美的追求
        一、仿古瓷艺术的古雅之美
        二、日用瓷的规整统一之美
        三、新的陶瓷绘画材料之美
结论 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意义与传承
    第一节 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历史意义
        一、在中国陶瓷业中承上启下
        二、扩大了对外陶瓷技术的交流
    第二节 民国景德镇制瓷技艺传承的探讨
        一、制瓷技艺传承的意义
        二、制瓷技艺传承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鄱阳湖区风电场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风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1.2.1 风力发电的环境效益评估
        1.2.2 噪声
        1.2.3 电磁辐射
        1.2.4 对候鸟的影响
    1.3 风力发电研究的最新趋势
        1.3.1 风电场选址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1.3.2 风机排列研究
    1.4 本文的意义及其创新
第2章 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储量及其开发规划
    2.1 我国风力发电开发现状及趋势
    2.2 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2.3 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储量计算
        2.3.1 全国风能资源储量
        2.3.2 鄱阳湖风能资源储量分析
        2.3.3 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分布特征
    2.4 鄱阳湖区风电场开发规划
第3章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
    3.1 自然条件
        3.1.1 气候
        3.1.2 地质
        3.1.3 土地利用现状
    3.2 社会经济状况
    3.3 环境敏感目标
        3.3.1 自然保护区
        3.3.2 生态湿地
        3.3.3 鄱阳湖区动植物资源
    3.4 珍贵景观
    3.5 鄱阳湖区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3.5.1 自然灾害频繁
        3.5.2 自然生境日益恶化
        3.5.3 湖区土地沙化
        3.5.4 血吸虫病传播
        3.5.5 水体污染
第4章 鄱阳湖区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4.1 风力发电项目的工程分析
        4.1.1 风电场工程工艺流程
        4.1.2 风电场工程主要污染源强
    4.2 鄱阳湖区风力发电的环境效益评估
    4.3 风电场对生态的影响
        4.3.1 风电场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4.3.2 生态环境影响
        4.3.3 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
    4.4 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
        4.4.1 鄱阳湖区主要珍稀鸟类
        4.4.2 鄱阳湖区风电场和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4.4.3 鄱阳湖区风电场对鸟类的可能影响
    4.5 风电场的噪声影响分析
        4.5.1 风电场噪声的计算方法
        4.5.2 风电场施工的噪声影响
        4.5.3 风机运行的噪声影响
    4.6 风电场的电磁辐射影响
    4.7 风电场的视觉影响
        4.7.1 对景观的影响
        4.7.2 光影的影响
        4.7.3 公众意愿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1 鄱阳湖区主要珍稀鸟类情况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概况
        1.2.3 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和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区域
        2.1.2 区域旅游
        2.1.3 区域旅游竞争
        2.1.4 区域旅游合作
    2.2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2.2.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2 聚集理论
        2.2.3 区位论
        2.2.4 博弈论
        2.2.5 核心——边缘理论
        2.2.6 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理论
    2.3 现有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的简单介绍
        2.3.1 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一般模式
        2.3.2 杨荣斌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结构模式
3 环鄱阳湖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3.2 环鄱阳湖区旅游发展概况分析
        3.2.1 旅游资源特色
        3.2.2 旅游接待设施状况
        3.2.3 交通设施状况
        3.2.4 旅游市场状况
    3.3 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3.3.1 合作现状
        3.3.2 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方式
    4.1 环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4.1.1 连接度分析
        4.1.2 通达度分析
        4.1.3 环鄱阳湖区旅游交通网整合优化
    4.2 环鄱阳湖区旅游资源区划及产品整合
        4.2.1 庐山旅游区
        4.2.2 景德镇旅游区及其瓷都文化旅游产品
        4.2.3 龙虎山旅游区及其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4.2.4 三清山旅游区及其山岳风光旅游区
        4.2.5 南昌旅游区及其旅游集散中心地位
    4.3 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4.3.1 环鄱阳湖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分析
        4.3.2 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分析
    4.4 环鄱阳湖区旅游营销合作分析
        4.4.1 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方向
        4.4.2 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促销策略
    4.5 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途径
        4.5.1 树立旅游合作观念,编制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规划
        4.5.2 强化政府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区旅游交通、设施信息共建
        4.5.3 加强环鄱阳湖区旅游教育、人才建设及技术交流
    4.6 环鄱阳湖区域旅游合作目标测评
5 结语
    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力求的创新点
        5.1.1 主要结论
        5.1.2 文章力求的创新点
    5.2 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石钟山·鞋山(论文参考文献)

  • [1]鄱阳湖浮游植物对水位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响应[D]. 黄学辉.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2]九江YR五星级酒店投资项目财务评估研究[D]. 王颖冰. 南昌大学, 2015(03)
  • [3]鄱阳湖湿地NDVI变化与越冬候鸟时空分布的关系研究[D]. 吕蒙.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5)
  • [4]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经济与社会文明化进程[D]. 林留根.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3)
  • [5]明代文人与庐山关系考述[D]. 刘学贵.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6)
  • [6]中国自然景点的ESM命名模式 ——基于山水类景点语料的专题研究[D]. 庞陈婧彧. 四川外语学院, 2010(01)
  • [7]清代吴江诗歌研究[D]. 周雪根. 苏州大学, 2010(10)
  • [8]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 吴秀梅. 苏州大学, 2009(02)
  • [9]鄱阳湖区风电场环境影响研究[D]. 贺志明. 南昌大学, 2008(11)
  • [10]环鄱阳湖区旅游合作研究[D]. 习复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石钟山·鞋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