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涵[1](2021)在《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延边地区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分布特点,为延边地区临床消化道多发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延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6164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主要疾病的性别、民族、年龄、疾病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1.延边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常见的主要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息肉、胃癌,其检出率分别为53.89%、14.75%、7.46%、6.36%、5.11%(3.18%、1.93%)、1.09%、0.85%。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38.65%,男性则为25.85%;胃息肉在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11.00%,而男性为3.94%,两种疾病男性检出率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炎、残胃炎、食管胃黏膜异位、食管癌及胃癌女性检出率均低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朝鲜族与汉族患者中,汉族慢性非萎缩性、十二指肠溃疡和Barrett食管所占比值高于朝鲜族,而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胃癌、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水平均低于朝鲜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年龄组方面,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胃癌检出率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老年组最多见。另外,恶性肿瘤发病率以老年组最高,检出率为2.51%,中年组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78%,青年组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08%,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气候统计法将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夏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高于春季,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所占比值低于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低于夏季,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及冬季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均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延边地区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2)各类疾病在4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相对较高的检出率,普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汉族患者多于朝鲜族患者,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3)胃癌与食管癌在中老年人群检出率高,明显高于青年组,且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胃癌患病率朝鲜族高于汉族。

白兴龙[2](2021)在《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形成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方证结合防治胃息肉形成及癌变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观察2019年-2020年山西省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513例胃息肉患者,经两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中医专家评定中医证型,结合患者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活检,通过数据汇总统计,探讨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513例胃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如下:胃底腺性息肉(286例)>增生性息肉(105例)>炎性息肉(81例)>腺瘤性息肉(41例);2.经过辨证分型得出,513例胃息肉患者中肝胃不和证191例,脾虚气滞证162例,脾胃虚寒证98例,湿热瘀阻62例。3.经观察统计得出,病理类型为炎性息肉的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如下:脾胃虚寒证(56例70%)>脾虚气滞证(15例19%)>肝胃不和证(8例10%)>湿热瘀阻(1例1%);增生性息肉患者中,肝胃不和证(60例)最多,脾虚气滞证(31例)次之,其他证型:脾胃虚寒证(15例),湿热瘀阻(3例);腺瘤性息肉中,湿热瘀阻证最多(37例88.1%)。4.经统计分析得出,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分布关系存在差异性,其中经过两两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在增生性息肉中,肝胃不和证与其他三证相比P<0.05;炎性息肉中,脾胃虚寒与其他三证相比,P<0.05;在腺瘤性息肉中,湿热瘀阻与其他三证相比,P<0.05;胃底腺息肉中,证型分布无显着性,P>0.05。结论:结合既往文献研究及本次研究结果认为,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具有统计意义(P<O.05),其中胃增生性息肉以肝胃不和证多见,炎性息肉以脾胃虚寒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胃底腺息肉可见于各证型。

赵珊珊[3](2021)在《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与检出率变化,有助于提高对良性胃息肉的认识,指导良性胃息肉的诊疗,对早期胃癌的发现、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同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良性胃息肉51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分布、HP感染情况、黏膜背景、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并统计2015-2019年历年胃镜下检出良性胃息肉的患者例数及当年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总例数,计算年检出率,总结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变化。结果: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分别为:10.90%、12.15%、12.38%、14.06%、14.08%,检出率范围在10.90%-14.08%之间。5164例良性胃息肉患者,男性1507例(29.18%)、女性3657例(70.82%),男女比例为=1:2.43,年龄在14~89岁之间,其中平均年龄(51.7±11.1)岁,良性胃息肉高发年龄范围在40-59岁之间。2859例单发良性胃息肉,占比(55.31%),2305例多发良性胃息肉,占比(44.64%),部位主要以胃体、胃底多见,直径大小通常<=0.5cm,形态上以山田I、II型常见。我院2015-2019年良性胃息肉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良性胃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胃底腺息肉(FGP)(83.89%),其次是增生性息肉(GHP)(11.87%)、炎性息肉(IP)(2.09%)、腺瘤性息肉(GAP)(0.08%)。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从2015年(70.50%)上升至2019年(87.94%),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增生性息肉的检出率从2015年(24.54%)下降至2019年(5.93%),呈逐年下降趋势。病理类型不同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χ2=2.878,P=0.237)。病理类型不相同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年龄分布无显着差异(χ2=9.345,P=0.314)。单发的、不同病理类型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胃内分布情况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231,P=0.000)。炎性息肉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胃底腺息肉。FGP、GHP、IP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良性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χ2=221.784,P=0.000)。80%以上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内镜下可观察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中IP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背景黏膜较FGP和GHP常见;FGP与GHP可与反流性食管炎同时存在;消化性溃疡在三种常见良性胃息肉中均可观察到。FGP、IP、GHP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依次为0.97%、5.56%、1.79%,三组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0,P=0.000)。FGP、GHP、IP肠上皮化生发生率依次为2.31%、7.01%、7.41%,三组间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3,P=0.000)。结论:1.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范围在10.90%-14.08%之间。2.良性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范围在40-59岁之间,单发为主,胃体、胃底是好发部位,直径大小通常<=0.5cm,形态上以山田I、II型常见。3.良性胃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胃底腺息肉,其次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4.H.pylori感染阳性率: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张姵[4](2021)在《胃息肉及病理分型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及预防胃息肉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病例组: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就诊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40例行胃镜检查并经胃镜活检诊断的胃息肉患者。2、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就诊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40例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3、采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优势比(Oddsratio,OR)及95%CI。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相关因素结果分析示:两组女性、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饮用水的温度、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体育锻炼及焦虑程度、PPI药物使用、HP感染、高脂蛋白血症、胃息肉家族史等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女性、BMI≥24kg/m2、饮水温度、吸烟、饮酒、长期口服PPI、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体育锻炼、高脂蛋白血症、HP感染阳性、有胃息肉家族史、焦虑者在两组之间有差异。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BMI≥24kg/m2、吸烟、饮酒、饮烫水、焦虑、HP感染阳性、PPI长期使用、高脂蛋白血症、有胃息肉家族史是胃息肉的危险因素;多吃水果蔬菜、多体育锻炼是胃息肉的保护因素。4.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与胃息肉病理分型、数量、分布部位进行比较,1)增生性息肉组与对照组分析,结果示:吸烟、饮酒、喝水温度、吃水果的量、体育锻炼、焦虑、高脂蛋白血症、长期口服PPI、HP感染、胃息肉家族史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炎性息肉组与对照组分析,结果示:吸烟、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长期口服PPI、HP感染、胃息肉家族史与炎性息肉的发生相关性。3)胃底腺息肉组与对照组分析,结果示:女性、BMI、吸烟、饮酒、吃水果的量、体育锻炼、焦虑、高脂蛋白血症、长期口服PPI、HP感染、家族史与胃底腺息肉的发生具有相关性。4)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分析,结果示:吸烟、饮水温度、焦虑、家族史、长期口服PPI两组之间有一定的联系。5)胃息肉分布部位与相关因素无相关性。6)胃息肉数量与PPI使用呈正相关,多发息肉的产生可能与长期使用PPI药物有关。结论:1、胃息肉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24、饮水温度较高、吸烟、饮酒、长期口服PPI、高脂蛋白血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重度焦虑、胃息肉家族史。2、胃息肉保护因素包括多吃水果、多吃蔬菜、较多体育锻炼。3、增生性息肉发病率最高,长期口服PPI者胃镜检查结果胃息肉成多发性,且多为胃底腺息肉。

邱建庭[5](2021)在《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对贲门息肉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胃镜诊断贲门息肉且有组织病理结果的患者564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伴发疾病、病理类型、Hp感染率等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贲门息肉患者占总胃镜人数的0.39%,男女之比为1.37。贲门息肉在中年组的比例最高(47.16%)。青年组中男性比例(79.3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2、贲门息肉好发于齿状线且以单发、0-Is型及直径≤0.5cm的微小息肉多见。3、贲门息肉患者中GERD-Q评分≥8分占69.15%,35.45%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表现。青年组中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51.0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反流性食管炎比例在炎症性息肉中最高(39.50%),在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贲门息肉患者胃窦Hp阳性率18.44%。4、贲门息肉病理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以及肿瘤性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最多见(56.56%)。胃底腺息肉以女性为主,其余三种病理类型均以男性为主(P<0.001)。肿瘤性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且息肉以≥1.0cm的比例最高(76.47%)。5、对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P=0.011,OR=1.64,95%CI:1.12-2.39)、反流性食管炎(P=0.039,OR=1.51,95%CI:1.02-2.23)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中年组(P=0.008,OR=1.96,95%CI:1.19-3.23)为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论:贲门息肉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息肉以单发、0-Is型且≤0.5cm多见。贲门息肉病理类型以炎症性息肉最多见,肿瘤性息肉在老年组中多见,且息肉直径多≥1.0cm。大部分贲门息肉患者有反流症状,内镜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胃窦Hp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人群。男性和反流性食管炎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在内镜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方法:近5年经ME-BLI胃镜检查的贲门息肉患者76例,将黏膜的微结构分为4类:小圆形、长条形、绒毛状或脊状、无微腺体结构;微血管分为5类:蜂窝样、血管密集、精细网络状、核心血管、无微血管结构。按ME-BLI胃镜下表现判断贲门息肉的性质,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统计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以及各内镜征象诊断不同类型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76例贲门息肉中,内镜诊断与病理学相符率88.16%。2、炎症性息肉微结构以长条形为主(敏感性89.29%,特异性79.17%),微血管以精细网格状为主(敏感性75.00%,特异性87.50%);胃底腺息肉微结构以小圆形为主(敏感性90.00%,特异性93.94%),微血管以蜂窝样为主(敏感性80.00%,特异性98.48%)。肿瘤性息肉的联合模式为绒毛状或脊状+核心血管和无微腺体结构+无微血管结构(敏感性100.00%,特异性96.92%)。结论:ME-BLI胃镜下贲门息肉的微结构和微血管与组织病理学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微结构与微血管特征可以为内镜判断息肉的性质提供有用的信息。

柏鸽[6](2021)在《桂西地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并了解胃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及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胃息肉的认识及诊断,探讨如何更好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早期预防,同时为临床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息肉患者的临床数据共274例,按照不同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adenomatous polyps,APs组)、胃底腺息肉组(fundic gland polyps,FGP组)、增生性息肉组(hyperplastic polyps,HPs组)及炎性息肉组(inflammatory polyps,IP组)。(2)纳入统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BMI、吸烟史、饮酒史、婚姻状况),实验室检测指标(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13碳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胃泌素-17),胃息肉的部位及数量、伴随疾病及病理类型等。(3)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多个可能影响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274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男性∶女性=1∶2.91;以壮族居多,年龄范围是21~86岁,平均年龄51.70±10.88岁;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3.94%。(2)临床表现:腹痛(77.74%),腹胀(42.34%),反酸(17.15%),恶心、呕吐(15.33%),嗳气(12.41%)等。(3)本次研究以胃底腺息肉患者最常见,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胃底、胃体;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发生部位主要位于胃体、胃窦。(4)单因素分析结果:对于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患者的吸烟史(P=0.031)、饮酒史(P=0.006)、HP感染(P=0.043)、PGI(P=0.017)、PGII(P=0.035)、PGR(P<0.001)、G-17(P=0.012)、胃息肉的发生部位(P<0.001)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P=0.864)、民族(P=0.356)、年龄(P=0.580)、职业(P=0.729)、婚姻状况(P=0.426)、BMI(P=0.524)、伴随疾病(P>0.05)、息肉数目(P=0.781)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上述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对于胃底腺息肉,饮酒史(P=0.028,OR=3.901,95%CI:1.163~13.093)、PGI(P=0.02,OR=0.414,95%CI:0.197~0.870)、PGII(P=0.006,OR=0.200,95%CI:0.064~0.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增生性息肉,PGII(P=0.021,OR=0.198,95%CI:0.050~0.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吸烟史、饮酒史、HP感染、PGI、PGII、G-17是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饮酒史是胃底腺息肉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GI和PGII是胃底腺息肉患者的保护因素;PGII是增生性息肉患者的保护因素。

王佳丽[7](2021)在《胃息肉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息肉(gastric polyp,GP)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154例GP患者为GP组和152例无GP患者为健康对照组。问卷调查由两组患者单独填写,分析GP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共306例研究对象,GP组154人,对照组152人,两组年龄、BM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焦虑、抑郁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轻度、中度、重度焦虑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两组焦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轻度、中度、重度抑郁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两组抑郁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女性SAS评分、SDS评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组不同息肉类型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与SAS评分、SD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1.胃息肉患者较健康人群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与焦虑、抑郁状态存在正相关关系。2.女性胃息肉患者较男性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3.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无差异。

姜红建,韩文良,李小环,于威[8](2021)在《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与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胃镜诊疗部收治的胃息肉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PC组和EMR组,每组200例。APC组患者给予高频电氩气切术治疗,EMR组患者行EMR。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PC组和EMR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9.0%(198/200)、92.5%(190/200),AP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EMR组(χ2=5.498,P <0.05)。APC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P <0.05)。APC组和EMR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200)、4.5%(9/200),AP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MR组(χ2=4.581,P <0.05)。APC组和EMR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5/200)、10.0%(20/200); AP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EMR组(χ2=9.601,P <0.05)。结论胃镜下APC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优于EMR,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王威,方小美[9](2021)在《活血散结法防治增生性胃息肉胃镜下电切术后复发与癌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活血散结法代表方健胃合剂防治增生性胃息肉胃镜下电切术后复发与癌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增生性胃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行胃镜下电凝切除术,术后治疗组给予健胃合剂口服3个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药物干预。观察2组治疗2周后胃黏膜创面愈合情况,治疗3个月组织学病理评分及胃息肉病变部位Bcl-2表达情况,随访术后12个月胃息肉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术后2周创面愈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慢性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病理评分及胃息肉病变部位Bcl-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散结法代表方健胃合剂可以促进增生性胃息肉胃镜下电切术后创面愈合,并可能通过减少Bcl-2的表达降低其癌前病变程度,且可降低复发率,对增生性息肉及其癌前病变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宋雪梅[10](2020)在《健脾消症丸对脾胃虚弱,湿热蕴毒型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健脾消症丸对脾胃虚弱,湿热蕴毒型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复发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中医证型“脾胃虚弱,湿热蕴毒”并行内镜治疗术的60例胃息肉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HP阳性使用健脾消症丸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案;HP阴性的患者给予健脾消症丸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照组不使用健脾消症丸,余同。疗程期间及结束后,对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胃镜疗效、14C-UBT及息肉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在临床治愈率、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2)在胃镜疗效治愈率、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症状体征积分对比方面,试验组症状积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与对照组抗HP疗效比较显示,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及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疗程中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健脾消症丸能预防脾胃虚弱,湿热蕴毒型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息肉的复发。推测促进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是降低胃息肉复发的可能机制之一。

二、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胃镜检出疾病的一般分布
    3.2 胃镜检出疾病的种类及性别分布
    3.3 胃镜检出疾病的朝鲜族与汉族分布
    3.4 胃镜检出疾病的年龄差异分布
    3.5 胃镜检出的疾病的季节差异分布
    3.6 同一患者一年内重复胃镜检查分布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胃息肉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及恶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2)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胃息肉患者信息采集表
    附录:综述胃息肉的中医药治疗及“方-证-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对象来源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2.2 方法
        1.2.3 诊断标准
        1.2.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分析
    2.2 良性胃息肉临床特点
        2.2.1 良性胃息肉人口学特点
        2.2.2 良性胃息肉胃镜特点
    2.3 2015-2019年我院5164例良性胃息肉病理类型分布
    2.4 主要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与性别关系
    2.5 主要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与年龄关系
    2.6 2859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单发胃息肉与部位关系
    2.7 3059例良性胃息肉与H.pylori感染
    2.8 不同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黏膜背景情况
    2.9 不同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上皮内瘤变/肠化生情况
    2.10 分析腺瘤性息肉癌变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良性胃上皮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胃息肉及病理分型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样本量的确定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相关因素定义标准
        2.3 资料收集过程与质量控制
        2.4 资料统计分析
结果
    1.各研究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状况
        1.1 一般资料
        1.2 饮食生活习惯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
        1.3 伴随疾病和家族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
    2.各研究因素与胃息肉关系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1 基本情况与胃息肉关系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饮食生活习惯与胃息肉关系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伴随疾病、家族史与胃息肉关系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各研究因素与胃息肉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胃息肉病理类型及特征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讨论
    1 各研究因素与胃息肉的关系
        1.1 基本情况与胃息肉的关系
        1.2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与胃息肉的关系
        1.3 胃息肉与长期口服PPI的关系
        1.4 伴随疾病、家族史与胃息肉的关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因素及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贲门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不同年龄段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比较
        2.3 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比较
        2.4 不同病理类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ME-BLI胃镜下诊断结果
        2.2 组织病理诊断结果
        2.3 ME-BLI胃镜与病理诊断相符率、特异性、敏感性
        2.4 ME-BLI胃镜下黏膜微结构与微血管对贲门息肉组织病理诊断效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贲门息肉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桂西地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资料
    1.4 相关资料
    1.5 相关数据指标判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病理类型
    2.4 病理类型与息肉数目
    2.5 病理类型与息肉发生部位
    2.6 病理类型与临床一般情况资料
    2.7 病理类型与实验室检测指标
    2.8 病理类型与伴随疾病
    2.9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概述
    3.2 一般情况构成比
    3.3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
    3.4 吸烟和饮酒的相关影响
    3.5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息肉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胃息肉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人群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评分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息肉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2.3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9)活血散结法防治增生性胃息肉胃镜下电切术后复发与癌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胃镜下胃黏膜创面愈合评分比较
    2.2 2组组织病理评分比较
    2.3 2组胃息肉病变部位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
    2.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5 2组复发率比较
3 讨 论

(10)健脾消症丸对脾胃虚弱,湿热蕴毒型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剔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结果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疗效
讨论
    1.1 现代医学对胃息肉及其复发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胃息肉及治疗后复发的认识
    1.3 导师治疗经验
    1.4 健脾消症丸组方分析
    1.5 健脾消症丸现代药理分析
    1.6 研究结果分析
    1.7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息肉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健脾消症丸对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息肉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表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四、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子涵. 延边大学, 2021(02)
  • [2]胃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白兴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D]. 赵珊珊.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胃息肉及病理分型危险因素的分析[D]. 张姵.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贲门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研究[D]. 邱建庭.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桂西地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柏鸽.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胃息肉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 王佳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比较[J]. 姜红建,韩文良,李小环,于威.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02)
  • [9]活血散结法防治增生性胃息肉胃镜下电切术后复发与癌变的临床研究[J]. 王威,方小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10]健脾消症丸对脾胃虚弱,湿热蕴毒型胃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D]. 宋雪梅.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  ;  ;  ;  

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