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四性” 精心谋划高校招生宣传(论文文献综述)
方桐清[1](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高骥[2](2020)在《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是顺应世界趋势的一种表现,是贯彻兵役法规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将特别是W市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以基层兵役工作人员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有利于兵役机关深入理解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有利于征集高素质兵员,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应征入伍。本文主要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大学生应征入伍发展历程、现状等情况,并以W市现状为例,分析现行大学生征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吸取国外征集高素质兵员经验,研究出我国当前大学生征兵工作对策。在增强兵役法规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着眼调动大学生参军热情,有效提升国防教育形式效果升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备前瞻性的激励机制,以信息化手段掌握大学生预征对象信息,加强宣传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一年两季征兵,阳光化依法征兵、廉洁征兵,严格精准化程序按需征集大学生对岗入伍。做好大学生士兵应征入伍,征集更多的高素质大学生兵员到部队中发展,改善部队兵员结构,提升我军信息化、现代化战斗力,并确保大学生在军队有发展空间,退伍有保障制度,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搭建舞台,让他们入伍安心、服役暖心、退伍放心。
吴颖哲,梁榕[3](2019)在《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理论归属与实践策略》文中提出有效的招生宣传虽不能对高职院校招生结果起到决定作用,但可以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国内大多高职院校将招生宣传简单地当作"临时抱佛脚"式行为,重视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指导,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本文将招生宣传工作看作典型的传播活动,联系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招生宣传重点内容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高效招生提供理论参考。
吴同喜[4](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有目共睹,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存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特色不鲜明,社会认识度还不够高,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地位等问题。同时,高职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足与失误等“历史”问题。其实,高职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人”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状态”与“发展”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互联网+”的新媒体等中国现实,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与关键性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哲学性反思、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不同的办学特色,它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思想政治弱化、体制机制僵化、个性特色淡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用人需求。为此,积极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角,研究和探讨我国高职教育的思想嬗变和实践发展历程,通过历史脉络的逻辑分析、价值判断、综合归纳等研究方式和方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同时,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发现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探究学习,主动成长,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总体框架有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共五章,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从人的本质、需要、价值、权利和发展等方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内涵,并阐释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和自我否定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两大特点;探究了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这一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性,这说明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最后强调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加强人学的运用,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探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分别探究了建国前期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党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包容、整合与创新,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批判与借鉴等方面,进而全面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过程,也是继承发展、学习交流、完善提升的过程。第三章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发端,阐述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其具体表现为维持生存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和被压迫的反抗性;阐述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建立、兴起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觉醒性;阐述了党领导的职业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过程与人的解放性过程,具体表现为反“帝封官”的斗争性、计划体制的能动性、市场经济的创造性。从而全面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述工业化与高职教育,阐述了在工业化早期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但这只是工业化发展的特殊环节、暂时阶段;阐述工业化后期新型发展道路和人性的不断凸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广阔空间。二是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特点、新要求、新布局的实践创新发展,以及这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三是阐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思想新成果即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与核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工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几个关键构成要素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最后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运用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实践载体,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完善与提升。
王海峰[5](2018)在《平行志愿视域下高师院校招生工作能动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部分省份高考录取已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平行志愿模式为高师院校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高师院校招生工作应紧跟时代潮流,融入到教师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去。平行志愿视域下招生工作中要及时调整招生政策、方向以及招生宣传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调动师生招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创新性。
唐静[6](2018)在《浅析招生宣传工作在高校招生中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生源的质量问题,招生宣传工作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招生宣传工作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王丛虎[7](2015)在《高校招生咨询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招生咨询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应该受到约束和规范。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咨询中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不仅影响到了考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其他合法权益,也损害了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公信力。为此,应该制定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明确招生咨询中的行为界限和责任,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监督举报,实现社会共治,以维护正常的招生咨询秩序。
宋俊成[8](201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国家政策性安排与自身发展规律辩证统—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走向成熟和繁荣。本研究正是从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展开系统研究,一方面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空间,丰富和完善学科建设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之间的张力,提高政策内容的针对性,为科学指导学科建设活动,提供政策制定理论依据与合理建议。本研究依据教育政策学、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资料分析法、政策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科建设、学科政策等概念的科学界定基础上,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际和理论研究现状,构建了其学科建设内容要素的结构体系。同时,依据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结构性标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进行结构化分类。进而按照学科组织建设、学科知识建设、学科活动建设三个大方面,具体包括学科体制、师资、经费、专业、课程、教材以及学科规划、实施与评价等九个子系统,共计三十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具体要素,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展开整体性研究,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学科建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历史背景依据:阐述了学科建设各要素的演进过程与时代特征:分析了其学科政策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本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其学科政策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价值观和国家法定意图的可操作性表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斗争越是激烈,经济建设越是快速,文化发展越是多样,越是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凸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而学科建设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学科政策的规范、约束和指导。本研究从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准确把握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的辩证关系。并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社会历史依据、总结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分析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科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认为要解决学科建设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党的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意识,坚持内涵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把握并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依靠学科政策保障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学科建设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发展,建立“教、科、研、服”协同发展机制。如此才能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
李妍[9](2014)在《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高校招生变得更为重要。高校在传统招生宣传的方法及工作现状下,适应新形势和新的传媒工具的发展,新的招生对策及策略开始应用。本文将就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仅供参考。
许明亮[10](2014)在《新形势下的中国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文中研究说明近期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适当调控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而且在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适应社会发展现状,采取合理高效的的方法与手段,使宣传效果最好,招到好生源。
二、注重“四性” 精心谋划高校招生宣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四性” 精心谋划高校招生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概述 |
2.1 地方大学生入伍定义 |
2.2 地方大学生入伍发展历程 |
2.2.1 暂缓征集阶段(2000 年之前) |
2.2.2 试点征集阶段(2001-2004 年) |
2.2.3 逐渐展开阶段(2005-2015 年) |
2.2.4 重点征集阶段(2016 年至今) |
2.3 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意义 |
2.3.1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贯彻兵役法规的具体体现 |
2.3.2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
2.3.3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顺应世界趋势的一种表现 |
2.3.4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 |
3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 |
3.1 W市基本情况简介 |
3.2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基本情况 |
3.2.1 W市网上应征报名情况 |
3.2.2 W市入伍大学生情况 |
3.2.3 W市大学生入伍动机调查 |
3.3 近年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做法及成效 |
3.3.1 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军营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
3.3.2 征集主体逐步转变,兵员素质结构进一步改善 |
3.4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的问题 |
3.4.1 参军顾虑较多,入伍积极性难提升 |
3.4.2 内容形式略陈旧,征兵宣传难奏效 |
3.4.3 兵役意识淡薄,拒服兵役现象难禁止 |
3.4.4 人岗未匹配影响留队发展,政策激励难持续 |
4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大学生缺乏相应国防观念,忧患意识淡薄 |
4.2 征兵宣传缺乏感召力,强效合力未形成 |
4.3 现行兵役法规制度缺乏刚性约束,兵役执法不严 |
4.4 优抚安置政策缺乏长效吸引,激励措施易滞后 |
4.5 征集模式缺乏精准,程序有待完善 |
5 优化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对策建议 |
5.1 借鉴吸收军事强国经验 |
5.1.1 各国征集高素质人才入伍经验概况一览 |
5.1.2 借鉴和启示 |
5.2 深入开展国防宣传、教育 |
5.2.1 以强化国防意识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教育重视度 |
5.2.2 以针对性、有效性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入伍感召力 |
5.3 科学完善征兵运行机制 |
5.3.1 着眼平时征兵准备,常态化征兵工作开展机制 |
5.3.2 着眼强化法律依据,规范化修改完善兵役法规 |
5.3.3 着眼兵员主体变化,精准化转变征集方式机制 |
5.3.4 着眼提高兵役意识,严细化兵役执法惩处机制 |
5.3.5 着眼保证兵员质量,阳光化征集标准程序制度 |
5.4 全面营造良好成长与发展环境 |
5.5 多措并举解决退伍就业发展问题 |
5.5.1 前瞻性制定优抚政策 |
5.5.2 市场化定向对口就业培训 |
6 展望、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理论归属与实践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招生队伍建设与“把关人”理论 |
二、宣传内容设置与议程设置理论 |
三、宣传渠道分析与媒介理论 |
四、宣传对象分析与“使用-满足”理论 |
五、宣传效果持续与“培养理论” |
(4)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 |
(二)选题的社会需求 |
(三)选题的职业驱使 |
二、研究意义 |
(一)具有丰富发展理论的意义 |
(二)具有正确指导实践的意义 |
(三)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三、相关概念解读 |
(一)人学的理解 |
(二)模式的界定 |
(三)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括 |
四、研究述评 |
(一)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二)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难重点 |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研究难点与重点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七、创新点和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
(一)基本内涵 |
(二)基本特点 |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社会发展性 |
(一)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
(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
(三)人性的解放更加自由与自觉 |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非理性情感 |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三)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 |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体系 |
(一)以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三)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目标 |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
(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
(二)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 |
第二章 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多元化整合与创新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
二、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与创新发展 |
(一)建国前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 |
(二)建国后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
三、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 |
(二)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四、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
(一)国外近代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 |
(二)国外职业教育学习与交流的途径 |
(三)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及模式 |
(四)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工学整合 |
(一)做到工学整合 |
(二)做好现代学徒制 |
(三)做实知行合一 |
(四)做强企业学院 |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人的主体性发展 |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 |
(一)古代早期职业教育初级实践 |
(二)我国古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工具使用的压迫性” |
二、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形成与人的觉醒 |
(一)职业教育运动的兴起 |
(二)职业教育学制的建立 |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丰碑 |
(四)我国近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主动抗争的觉醒性” |
三、党领导的职业教育实践创新与人的解放 |
(一)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早期实践与人的“反‘帝封官’的斗争性” |
(二)建国初期职业教育缓慢发展与人的“计划体制的能动性” |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人的“市场经济的创造性” |
四、启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个性化发展 |
(一)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 |
(二)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
(三)打造“仙人掌”式的人才发展模式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
一、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形势 |
(一)工业化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
(二)“异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环节 |
(三)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
(四)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机遇 |
二、新时代,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二)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
(三)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观 |
(四)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新主题 |
(三)高职教育“特高”建设新布局 |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新内涵 |
(五)新时代高职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 |
四、启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立德树人 |
(一)加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
(三)加强思政创新是基本要求 |
第五章 “人本+工学整合”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一、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与新内涵 |
(二)树立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 |
(三)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四)建立“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机制 |
(五)打造“双师型”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 |
(六)优化实践选修课程 |
(七)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
(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九)健全程序质量体系 |
二、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发展纪实 |
(一)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产生背景概括 |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性+个性”办学理念 |
(三)共享母体的“学园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
(四)开展HWSI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平行志愿视域下高师院校招生工作能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行志愿模式对高师院校招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
(一) 平行志愿模式强化了“分数优先”, 淡化了院校志愿顺序 |
(二) 平行志愿模式减少高分退档率, 弱化了专业志愿 |
(三) 平行志愿模式投档比例减少, 模糊了专业选择靶向性 |
二、平行志愿视域下高师院校招生工作的优势 |
(一) 优惠政策优势 |
(二) 生源基地优势 |
(三) 招生宣传优势 |
三、平行志愿视域下高师院校招生的能动性探索 |
(一) 融入国家、省市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 谋求发展机遇 |
(二) 加强和中学的交流合作, 争创合作共赢 |
(三) 创新招生宣传载体、形式, 调动宣传主动性 |
(6)浅析招生宣传工作在高校招生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把握招生宣传内容 |
二、招生宣传媒介的选择 |
(一) 宣传媒介的现状 |
(二) 宣传媒介的多元化 |
三、加强招生宣传队伍的建设 |
四、结语 |
(7)高校招生咨询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高校招生咨询的定位与意义 |
三、当前高校招生咨询的乱象及危害 |
(一) 过度夸大或虚假宣传, 误导或引诱考生, 影响了考生的合理判断和正常选择 |
(二) 采用过激或违法行为获取考生私人信息, 并不断骚扰甚至“绑架”考生, 直接侵害了考生的隐私权、休息权和人身自由权 |
(三) 恶意诋毁兄弟院校, 违背道德或法律底线, 损害了高校的形象, 破坏了正常的招生秩序 |
(四) 无条件或无底线地许诺考生或教师, 滥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 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诱发腐败行为 |
四、治理高校招生咨询的对策建议 |
(一) 尽快出台高校招生咨询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
(二) 加大高校招生咨询财务行为和咨询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 |
(三) 发挥高校及其行业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监督作用 |
(四) 积极引导高校招生咨询服务的多样化改革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学科政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趋势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1 学科学相关理论 |
2.1.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
2.1.3 教育政策学相关理论 |
2.2 重要概念界定与辨析 |
2.2.1 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
2.2.2 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
2.2.3 学科政策和学科政策内容分析 |
2.2.4 学科建设与学科政策辩证关系 |
2.3 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的确定 |
2.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的构成要素 |
2.3.2 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具体结构性标准 |
2.3.3 学科政策内容分析的步骤与文本选择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制建设 |
3.1.1 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机构设置与职能 |
3.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管理体制 |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师资建设 |
3.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职业要求 |
3.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职业培训 |
3.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待遇 |
3.2.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双肩挑”管理 |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建设 |
3.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经费投入 |
3.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的分配及使用 |
3.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 |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要求 |
4.1.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建设 |
4.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目标 |
4.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
4.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 |
4.2.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管理与考核 |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建设 |
4.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的组织机构设置 |
4.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建设原则与目标 |
4.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材管理 |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建设 |
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划 |
5.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标规划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设置 |
5.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 |
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的组织实施 |
5.2.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的实施主体 |
5.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的实施客体 |
5.2.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活动的实施环境 |
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 |
5.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组织机构 |
5.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目标与任务 |
5.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
5.3.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结果利用 |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发展对策 |
6.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 |
6.1.1 依靠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
6.1.2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6.1.3 服务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6.1.4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 |
6.1.5 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为重要保障 |
6.1.6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 |
6.1.7 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 |
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
6.2.1 学科组织方面建设亟待优化与调控 |
6.2.2 学科知识方面建设需要规范与深化 |
6.2.3 学科活动方面建设有待督导与提升 |
6.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
6.3.1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意识 |
6.3.2 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
6.3.3 把握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 |
6.3.4 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内容要素均衡发展 |
6.3.5 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保障并优化学科发展环境 |
6.3.6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研究 |
6.3.7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科、研、服”协同发展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统计表 |
附录B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学时表 |
附录C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表 |
附录D 1950-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大纲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招生宣传的内容、原则及重要性 |
二、传统的招生宣传方式及工作现状 |
1. 通过印刷招生宣传材料进行宣传 |
2. 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公众媒体进行宣传 |
3. 通过面对面的咨询会进行宣传 |
4. 深入中学进行面对面宣传 |
三、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的具体实施策略及措施 |
1. 做好官方网站的信息更新和维护工作、设计学校自己的招生网站 |
2. 在保持原有宣传阵地的同时扩大宣传层面 |
3. 建立和拓展生源基地,增强招生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
4. 利用考生心理效应,科学把握招生宣传时机 |
四、结语 |
(10)新形势下的中国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招生宣传的目的和作用 |
1.1 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
1.2 提高生源质量的需要 |
1.3 树立学校美誉度的需要 |
2 招生宣传的原则 |
2.1 诚信文本 |
2.2 针对性强 |
2.3 长效宣传 |
3 招生宣传的策略 |
3.1 精心策划宣传方案 |
3.2 合理选择宣传方式 |
3.3 准确把握宣传内容 |
4 招生宣传的队伍建设 |
4.1 树立服务意识 |
4.2 增强奉献精神 |
4.3 提倡合作精神 |
4.4 保证精干高效 |
四、注重“四性” 精心谋划高校招生宣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高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3]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理论归属与实践策略[J]. 吴颖哲,梁榕. 现代教育, 2019(03)
- [4]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D]. 吴同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平行志愿视域下高师院校招生工作能动性探讨[J]. 王海峰.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09)
- [6]浅析招生宣传工作在高校招生中的重要性[J]. 唐静. 长江丛刊, 2018(12)
- [7]高校招生咨询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王丛虎.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5(03)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以学科政策内容分析为视角[D]. 宋俊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9]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 李妍. 知识经济, 2014(11)
- [10]新形势下的中国高校招生宣传工作[J]. 许明亮. 科技信息,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