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孟海、祝嘉书法史学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习智[1](2021)在《祝嘉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祝嘉是近现代碑帖融合的书家,他学识渊博,为书法发展倾尽一生心力。在书法理论上,祝嘉编撰《书学史》一书,为近现代书法史的完善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书法实践上,他遵循以碑入帖的书学主张,形成风格多变的“碑体行书”、章草、篆隶书,书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怎样复兴我们的书学》等文章较早提出书学普及与书法教育建设的言论。另外,祝氏《书学论集》、《临书丛谈》等着录中大量的双钩摹字、单字鉴赏分析等书法基础性探究工作,为普惠后学,复兴书学做出许多努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四个章节论述祝嘉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世书法的贡献。第一章,从继承期、形成期、成熟期三部分对祝嘉书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择其每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并结合时代背景、书学思想、时人比对等方面厘清祝氏学书历程。第二章,从“笔势”、“体势”两方面,对祝嘉“气满雄厚”的“碑体行书”进行论述;选取祝嘉晚年碑派章草作品,从书法美学思想之“气”角度入手,梳理归纳为“浩然正气”、“骨气”、“拙气”三部分进行阐述,体现章草“宽厚朴拙”的审美意蕴。对祝嘉经典代表作《孙子兵法·计篇》进行图像形式分析,再现章草书作“浑穆朴厚”的艺术价值;对篆隶书作“老辣雄浑”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第三章,通过对祝嘉发表的文章、着作的剖析、归纳,总结出碑帖观、书法美学观两部分书学思想精髓。重在呈现美学观念中“气满论”、“拙趣论”的思想。第四章,通过爬梳、整理近现代书法史的发展演变,客观再现祝嘉《书学史》的价值与地位,阐释祝嘉书法教育与书法基础性工作,体现其对近现代书法史上的重要贡献。
贾韬[2](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郑礼芳[3](2020)在《《书画世界》的演变及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家知名度和美誉度颇高的优秀书(画)类学术期刊,《书画世界》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便伴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为当代书(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书法角度,对该期刊进行深入的考察,对该期刊历年来所发表的文章加以汇总并进行深入的剖析,可以窥探到不同发展阶段上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等各个领域中存在的现象及表现,映射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安徽美术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和《书画世界》杂志的创刊背景。考察《书画世界》的创办过程,既能够让人们了解该期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形成机制,又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书法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艺术热潮中的表现与特点,并且也揭示出《书画世界》杂志的定位方向。同时,探究了《书画世界》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通过分阶段的研究方法,从各时期的刊名、板式、栏目等方面,梳理出该杂志的发展轨迹,导出各个时期的发展定位方向。第二章和第三章,作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整理《书画世界》自1992年至2018年刊发过的文章,对历年来有关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类型的文章做重点梳理和分析。分别对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研究、书法实践活动等加以梳理和研究。这两章以文本为依据,考察和分析了中国书法近30年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趋势。人们藉此也可以看出《书画世界》杂志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本论文第四章围绕着《书画世界》杂志“立足专业,弘扬传统,凸显经典,服务当代”的办刊宗旨,结合前文对书法理论、书法实践的分析整理,总结了该杂志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强调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内在意涵,并引申出书法艺术对“传统”与“现代”的选择问题;最后结合《书画世界》杂志的办刊特色,关注书法新秀对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论文最后一章是《书画世界》杂志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考察该杂志在新时期的现状,指出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议。《书画世界》杂志作为我国书法交流的重要载体,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即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缩影,值得我们去探究与思考。
祝帅[4](2019)在《“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爲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学史上,除了受舶来的"新史学"观念影响而写就的几种《书学史》之外,由两部"源流论"所代表的传统书法史研究也是另一种学术范式。这两种学术体例代表了中国书法史写作的两种不同面向,分别体现了书法史研究与现代新史学观念及传统书论的继承与发展,共同推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作爲一门学科的生成。
廖丹[5](2018)在《碑学余响——祝嘉对包、康碑学理论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的书学发展,面临的是一个激荡的时代。20世纪初,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观念不断传入,中国艺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文学、绘画、音乐等经由西方文化的引导,催生出了新的艺术形式,但是中国特有的书法则面临着空前的质疑和挑战。汉字拼音化的提出,钢笔书写的逐渐推广普及,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书法是否具有艺术性的论争,都或多或少使中国书法在当代的文化自信受到了打击。清代碑派书学所倡导的雄强宽博的书风,经由沈曾植(1850—1922)
林尤葵[6](2017)在《书学宗师 书法巨擘——祝嘉的书学和书法》文中指出祝嘉一生笔耕不止,共撰写了以《书学史》《愚庵书话·碑话》《书学论集》为代表的书学着作七十余种,计三百六十余万字,几乎涵盖了书学的各个方面,是书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书学宗师;祝嘉一生,临碑帖遍数在一百遍以上的总数在一百五十种以上,包括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耄耋之年其书法终于厚积薄发,熔铸百家,形成了古拙浑厚、雄强茂密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书法巨擘,是我国继包世臣、康有为碑学书法之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本文试以书学研究和书法创作两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李传君[7](2017)在《民国碑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碑学兴盛于清中叶,又经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推崇、拔高而风靡一时,对清末民国的书法影响颇深。民国时期,由于科学考古的新发现以及印刷、通讯等技术的发展进步,又经包世臣、康有为“尊碑抑帖”等过激言论的刺激,再加上碑学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该时期书家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去审视碑学。诸如张宗祥、刘咸炘、沙孟海、朱大可、白蕉等一大批学者书家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全面地对传统碑帖进行反复考辨、推敲,并对碑版书法的“刀笔之辨”、“写、刻水准”、“拓本优劣”、“自然损坏”等因素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研究,进而对碑学以及包、康二人过激的“尊碑”言论提出了诸多不同看法,甚至是反驳意见。该时期书家也渐渐走上了“碑帖结合、取长补短”的创作道路。民国书家对碑学的批评,不仅打破了康有为“凡碑尽好”的神话,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李梦晓[8](2016)在《沙孟海书法教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沙孟海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其书法教学思想来源于长期书法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他独具个性的书法艺术与审慎的治学精神,他渊博的学问与宏富的着作,以及始终执着追求“求真求实”的书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指出书法教育教学尤其是高等书法教育教学应该“走向学科性质的教学”,这对于当前书法教学领域的发展与向高层次的推进教学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与启示作用。在书法教学中,要秉承兼顾书法字内功夫与字外学问相结合的书法教学思想,在字内功夫上面要做到锤炼功夫,夯实基础,以此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字外学问上面就要开阔视野,丰富学问,以学问来滋养艺术,坚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我们要坚持书法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书法教学思想,得到技法与理论的润泽,步入书法正道,使书法教学进一步提高。再次,要始终秉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书法教学思想,使书法教学走向新辉煌。沙孟海书法教学思想对当前高校书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在书法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技法练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读书与研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四对关系,书法教学才能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向书法教学的新高度迈进。沙孟海的书法教学思想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
郭彤彤[9](2015)在《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的艺术史学贡献与文本意义》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钟明善所着《中国书法史》问世,至今已30余年,在海内外流布广博,影响深远;阐析了《中国书法史》中所具的艺术史学的批判思想,进而指明了《中国书法史》中蕴涵的史学忧患意识及文本意义;认为《中国书法史》成功地将中国的艺术史写作推演到了一个新高度,走向了中国艺术史撰述研究的新高地。
杨金国[10](2013)在《祝嘉:二十世纪高等书学教育的先驱》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教育领域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废科举、兴学堂事件。自此,绵延数千年的旧有教育体制被新式学堂教育形态所取代。1906年,时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的李瑞清倡导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并亲执书法课教鞭。虽然该学堂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基本借鉴日本的学科分工,学科体系的建构
二、沙孟海、祝嘉书法史学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孟海、祝嘉书法史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祝嘉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祝嘉书法实践历程 |
(一)继承期 |
(二)形成期 |
(三)成熟期 |
第二章 祝嘉书法风格特点 |
(一)气满雄厚的碑体行书 |
1.碑体行书溯源 |
2.碑体行书“以涩逆进”的笔势 |
3.碑体行书“气足神全”的体势 |
(二)宽厚朴拙的章草 |
1.碑派章草的“宽厚朴拙” |
2.《孙子兵法·计篇》的“浑穆朴厚” |
(三)老辣雄浑的篆隶书 |
第三章 祝嘉书学思想 |
(一)碑帖观 |
1.尊碑理论的继承 |
2.碑帖融合的践行 |
(二)书法美学观 |
1.气满论 |
2.拙趣论 |
第四章 祝嘉对后世书法的贡献 |
(一)书法史的编纂 |
(二)书法教育的倡导 |
(三)书法比较学的运用 |
(四)书法基础性研究的奠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 |
(3)《书画世界》的演变及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书画世界》发展历程梳理 |
第一节 《书画世界》创刊背景 |
第二节 《书画世界》发展变迁 |
第二章 《书画世界》对书法理论的推介 |
第一节 关注传统书法理论 |
第二节 关注当代书法热点 |
一、“书法主义” |
二、“书法新古典主义” |
三、“民间书法”与“学院派书法” |
第三章 《书画世界》对书法实践的重视 |
第一节 书法展览及研讨会 |
第二节 书法教育 |
第四章 《书画世界》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 |
第一节 书法艺术中“传统”与“现代”的选择 |
第二节 对书法新秀的关注 |
第五章 《书画世界》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书画世界》现状及成因 |
一、《书画世界》现状 |
二、《书画世界》现状的成因 |
第二节 《书画世界》的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承先啓後的过渡之作 |
二、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以金石碑版爲中心的书法史观 |
三、“源流论”与“书学史”:两种学术范式的张力 |
结语 |
(5)碑学余响——祝嘉对包、康碑学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学史》体例模式及其理论发微 |
二、从技法观看祝嘉的碑学框架建构 |
1、疾涩论 |
2、裹锋论与“万毫齐铺” |
3、“全身力到论”—兼及腕力与指力问题 |
三、从书法美学批评观看祝嘉的碑派书法研究 |
(7)民国碑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弁言 |
第一章 碑学概念的生成及民国书家对碑学的接受 |
第一节 碑学涵义的生成 |
第二节 民国书家对碑学的接受概况 |
第二章 民国对碑学提出批评的主要书家 |
第一节 张宗祥:南北谈碑混刀笔,可怜误尽后来人 |
第二节 刘咸炘:魏碑尤多草率,优劣不论古今 |
第三节 朱大可:北碑鄙陋早有定,不求佳拓求佳本 |
第四节 沙孟海:凡碑皆好乃偏见,碑帖对立亦不公 |
第五节 白蕉:碑帖结合,互补长短 |
第六节 民国时期对碑学提出批评的其他书家 |
第七节 “抛物线”走向的民国碑学批评思想 |
第三章 重审民国书家对碑学的批评 |
第一节 缘于对碑、帖问题的关注与创作探索 |
第二节 康有为“尊碑抑帖”过激言论的刺激 |
第三节 科学考古的新发现 |
第四节 易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
第四章 民国碑学批评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考辨碑帖优劣,切莫跟风盲从 |
第二节 书法学习从碑入手需当慎重 |
第三节 学书切忌“碑帖割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清单 |
后记 |
(8)沙孟海书法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沙孟海生平行迹及书艺之路 |
第一节 早期的书艺渊源(1900-1922) |
第二节 中期学术视野的拓展和提高(1922-1949) |
第三节 晚期的书艺完善与成熟(1949-1992) |
第二章 沙孟海书法教学思想 |
第一节 书法的字内功夫与字外学问 |
第二节 书法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研究 |
第三节 书法的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 |
第三章 沙孟海书法教学思想对当前高校书法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
第二节 处理好技法练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
第三节 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
第四节 处理好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9)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的艺术史学贡献与文本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的问世及地位 |
二、钟明善《中国书法史》中的艺术史学批判思想分析 |
( 一) 钟明善指出了“唐代书学历来看法不一致”的问题 |
( 二) 钟明善为被历史迷雾遮蔽的艺术家找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
( 三) 钟明善开拓了艺术史认知的新方向 |
( 四) 钟明善指明了中国艺术史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和精神之所在。 |
( 五) 钟明善艺术史学批判思想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三、钟明善《中国书法史》中的史学忧患意识及文本意义 |
( 一) 钟明善对历史忧患的责任和担当 |
( 二) 钟明善对传统文化的存续和承扬 |
( 三) 钟明善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关注和忧思 |
(10)祝嘉:二十世纪高等书学教育的先驱(论文提纲范文)
一、祝嘉对高等书法[1]教育史学着述的贡献 |
二、祝嘉对书学之高等教育诸问题的阐释 |
(一) 对课程设置的构设 |
(二) 对学科建设的倡议 |
四、沙孟海、祝嘉书法史学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祝嘉书法研究[D]. 孙习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书画世界》的演变及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D]. 郑礼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爲中心[J]. 祝帅. 书法研究, 2019(01)
- [5]碑学余响——祝嘉对包、康碑学理论的发展[J]. 廖丹. 美术观察, 2018(04)
- [6]书学宗师 书法巨擘——祝嘉的书学和书法[J]. 林尤葵. 中国书法, 2017(20)
- [7]民国碑学批评研究[D]. 李传君. 暨南大学, 2017(04)
- [8]沙孟海书法教学思想研究[D]. 李梦晓. 宁夏大学, 2016(02)
- [9]钟明善《中国书法史》的艺术史学贡献与文本意义[J]. 郭彤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0]祝嘉:二十世纪高等书学教育的先驱[J]. 杨金国. 书法赏评,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