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播与复播油葵籽粒形成期生理特性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辉,赵存鹏,李丹,刘素恩,耿军义,郭宝生,李军英,王兆晓[1](2020)在《油用向日葵品种冀葵1号在河北省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冀葵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油用向日葵三系杂交种,其表现早熟、抗病、高产、优质,2018年6月通过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了进一步发挥冀葵1号的生产潜力,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依据,2018~2019年连续2 a在河北省冀中南、冀东和张承3个不同生态区共10个试点进行了多点试验,其中在冀中南地区进行了春、夏2个不同季节播种,在冀东和张承地区均春播种植,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该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和子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冀葵1号生育期为85.8~104.6 d,生育期长短适宜,其中张承地区春播时间最长、冀中南地区夏播时间最短;株高、茎粗、盘径、单盘粒重、百粒重、容重等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优良;菌核病和黄萎病在大部分区域和年份表现高抗,黑斑病和褐斑病在不同生态区各年份均表现高抗,抗病性强;子实产量为3 788.1~4 267.4 kg/hm2,丰产性和稳产性好,其中冀中南地区春播产量最高、冀中南地区夏播产量最低;子实含油率为47.48%~48.59%、蛋白质含量为18.95%~20.70%,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高,其中冀中南地区春播含油率最高、冀中南地区夏播蛋白质含量最高。冀葵1号在河北省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强,主要性状优良,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凌云鹤,周瑶,景兵,李春莲,肖恩时,王中华[2](2019)在《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银叶向日葵ARG1807(Wt)为供试材料,陕葵2号的保持系(HA)和恢复系(HL)为对照材料,利用250 mmol·L-1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7 d,分析供试材料与对照材料盐胁迫前后的形态变化以及叶片中的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差异,探究银叶向日葵耐盐的形态和生理基础。结果表明:(1)Wt的株高、叶面积增量以及根、茎、叶生物量分别比未进行NaCl胁迫处理植株(对照,CK)减少24.53%、38.21%、2.59%、5.50%、3.42%,其变化幅度小于HA和HL。(2)在盐胁迫处理下,各向日葵品种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显着下降,而气孔限制值(Ls)显着上升,说明HA、HL与Wt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是由于气孔因素。(3)在盐胁迫下,3个向日葵品种叶片的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Wt的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以及CAT活性分别比CK增加279.94%、65.09%、211.11%和55.91%,高于HA和HL,而MDA含量比CK增加231.10%,低于HA。(4)随着时间的推移,3个向日葵品种叶片失水速率均显着上升,其中,Wt的失水速率一直低于HA、HL。在失水150 min时,HA失水速率最高,达84%,Wt叶片失水最慢,失水速率为69%,说明Wt在保水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5)观察向日葵叶片表型发现:Wt的叶片表皮毛长度长,密度明显多于HA和HL,推测这可能是Wt保水性强于HA和HL的原因。分析表明:在盐逆境下,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均为银叶向日葵表现最佳,优势突出,表明其在盐逆境下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张强[3](2019)在《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及不少地区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河北低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油葵具有耐盐抗旱性,是重要的节水作物之一,因此,2017年课题组对11个品种油葵进行了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了产量高、耗水量少、适应性强的优势品种。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油葵在盐渍土壤中生长困难的同时,进一步节约农业用水,增加油葵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课题组选用了一种具有保水抗盐作用的有机酸性液态土壤调理剂,针对S675油葵进行了不同盐碱环境下的盆栽对照试验,以初步探索油葵对水盐胁迫的响应规律及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针对S667、S675和S998三个油葵品种进行了大田对照实验,旨在研究土壤调理剂对不同品种油葵的适用性。通过对油葵生长指标、产量和耗水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大田试验中,施加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后三个品种油葵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均有所增加,耗水量减少。其中,对S675品种在生长特性方面的适应性相对较好,对S667和S998品种在增产和减少耗水方面的适应性较好。因此,S667、S998品种油葵结合土壤调理剂进行推广种植更能达到丰产、低耗水、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2)盆栽试验中,油葵现蕾期对水分需求最为敏感,各生育期耗水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耗水量与水分亏缺程度有关,水分亏缺程度越大油葵全生育时期耗水越少。中度含盐土壤(NaCl含量0.3%)各水分处理在施加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后全生育期耗水量下降、产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油葵种子出苗时间、出苗率、生长指标、产量与盐分含量呈负相关,即盐分含量越高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盐分含量为0.5%时油葵会出现生长不良现象,低于0.3%时油葵各项生长指标基本表现正常。
凌云鹤[4](2019)在《银叶向日葵响应盐胁迫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叶向日葵(H.argophyllus)往往生长在干旱和盐碱地区,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因此研究银叶向日葵耐盐的形态和生理机制以及耐盐相关基因的挖掘对于提高栽培向日葵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银叶向日葵(Wt)为供试材料,以栽培型向日葵为对照材料,对向日葵的生长特性、光合生理、氧化还原系统、离子吸收与分布以及叶片表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Wt适应盐胁迫的生理机制;并对向日葵表皮毛相关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进行克隆,继而分析表皮毛相关基因在不同向日葵中的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在250mmol·L-1的NaCl胁迫条件下,Wt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增量与未处理植株(对照,CK)相比无明显差异,栽培向日葵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增量均差异显着,表明在植株形态方面Wt对盐胁迫具有相对稳定的适应性。2.盐胁迫下,Wt与栽培向日葵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极显着下降,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电解质渗透率均显着上升,Wt幼苗不同组织对盐胁迫的敏感性:根>茎>叶部,栽培向日葵幼苗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叶>茎>根部。3.在无胁迫的条件下,Wt的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以及气孔面积均显着(P<0.05)小于栽培型向日葵,其叶片表面表皮毛的长度及密度均显着高于栽培型向日葵;Wt与栽培型向日葵(sk02M、sk02R)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6.2%、88.0%、87.0%,差异不显着;Wt的叶片失水最慢。在盐处理条件下,Wt与栽培向日葵的气孔密度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气孔长度、气孔宽度以及气孔面积均显着(P<0.05)减小。Wt的叶片表面仍密被表皮毛,其长度及密度无显着变化,但表皮毛形态发生明显蜷缩,栽培向日葵的表皮毛数量减少,且长度缩短。在盐胁迫下,Wt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最高(76.6%),下降幅度显着低于栽培向日葵,其叶片失水速率仍是最慢。说明Wt保水能力强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其叶片表面密生表皮毛,从而使其耐盐性强。4.在无胁迫条件下,Wt的蜡质总量显着(P<0.05)高于栽培向日葵,且其蜡质组分中初级醇占比48.751%,直链烷烃占蜡质总量的41.646%;而在栽培向日葵中,均是直链烷烃占比最大。在盐胁迫条件下,Wt的蜡质总量仍显着(P<0.05)高于栽培向日葵,烷烃含量占蜡质总量的比例均增加,醇类比例下降。但Wt的蜡质总量与对照相比呈显着下降趋势,而栽培向日葵的蜡质总量则显着增加。5.表皮毛相关基因Hair1(HanXRQChr13g0398371)、GL1(HanXRQChr16g0532031)、MYB16(HanXRQChr17g0545981)以及MYB107(HanXRQChr17g0559401)在Wt幼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说明这4个基因可能参与Wt幼叶表皮毛的发育形成。
黄振江[5](2018)在《南疆滴灌小麦需水规律与灌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究冬小麦的需水规律与灌溉制度,对于南疆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彭曼公式计算出南疆地区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长指标、土壤水分的动态分布以及耗水量、蒸散量变化、不同时期阶段耗水量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强度,最终确定了适合南疆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阶段作物系数,通过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不同的水分处理下,增加灌水量和灌水频率都会影响小麦的株高、主茎数、旗叶SPAD值。灌水量的影响作用要大于灌水频率,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灌水量来调控株高,促进合理群体结构的形成;不同水分处理对于田间小气候也有影响,灌水量范围在405-540mm和灌溉频率为7-10次时,土层温度、冠层叶温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都有所降低,利于小麦的光合生理反应。增加灌水量和灌水频率,能显着增加田间冠层湿度、光截获率,改善了田间小气候,为小麦生长和生理反应创造良好的环境。2.通过对不同的土层含水率来分析,土壤含水率波动范围,在0-40cm的土层波动最为剧烈,增加灌水量,土壤表层土壤含水率就越高,随着灌水频率的增加,土壤水分分布越均匀,通过增加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可以保持浅层土壤局部湿润及时的供给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有利于小麦的生长。3.小麦不同灌水频率下,从返青期-蜡熟期的阶段耗水规律为,返青期-拔节期2.23mm/d,拔节期-孕穗期10.47mm/d,孕穗期-扬花期13.54mm/d,扬花期-灌浆期19.57m m/d,灌浆期-蜡熟期12.62mm/d;小麦不同灌水量下,从返青期-蜡熟期的耗水规律为,返青期-拔节期2.32mm/d,拔节期-孕穗期12.31mm/d,孕穗期-扬花期14.27mm/d,扬花期-灌浆期18.68mm/d,灌浆期-蜡熟期12.23mm/d。4.南疆高产麦田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为,出苗期-越冬期Kc=0.34,越冬期-返青期Kc=0.23返青期-拔节期Kc=0.8拔节期-扬花期Kc=1.16,扬花期-乳熟期Kc=1.2,乳熟期-蜡熟期Kc=0.85,蜡熟期-成熟期Kc=0.47,整个生育时期Kc=0.52,阶段作物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通过建立整个生育期的生产函数,对灌水定额,蒸发蒸腾量和小麦产量进行综合分析,灌水定额范围484-495mm,通过分析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小麦的产量最终确定了小麦的灌溉定额为484mm,灌水次数为10次。
陈传信[6](2017)在《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田间微环境及大豆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研究适合复播大豆高产的种植方式,于2016年在伊宁县进行了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研究同一密度条件下,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处理A)、40 cm×4.5 cm(处理B)、60 cm×3 cm(处理C)、(15+30)cm×8 cm(处理D)、(15+15+60)cm×6 cm(处理E)的五种种植方式下复播大豆田间微环境和大豆生长发育特征,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光合物质生产及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高产复播大豆适宜的种植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生育期内田间微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土壤含水量、冠层相对湿度增加,冠层温度、地温降低。缩小行距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处理较等行距种植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冠层相对湿度,分别平均高出了3.14%、10.30%;冠层温度和地温分别平均降低了4.27%、1.49%。2、不同种植方式复播大豆在测定期间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出宽窄行种植的处理高于等行距种植,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正好呈现相反的结果。其中,宽窄行处理D的最高,LAI、LAD、SPAD、Pn、Tr、Gs分别高出其他处理平均值的15.63%、17.51%、9.11%、15.72%、28.90%、41.94%,而Ci下降了21.30%,说明宽窄行种植能够增强大豆植株光合作用。3、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处理D>处理E>处理A>处理B>处理C。不同种植方式的干物质量动态积累基本均呈近“S”型曲线增长,且运用Logistic生长模型模拟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可知,宽窄行种植处理D的干物质生长的最快时期提前,且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大,达0.68 g·Plant-1·d-1,其花前花后同化物转运量最高,同时花前同化物转运率和贡献率最高分别为20.82%和29.18%。4、不同种植方式复播大豆籽粒灌浆进程拟合Logistic方程表明,宽窄行种植处理D的百粒重理论最大(K)值最高为15.44g,分别比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E的高出13.25%、14.98%、23.32%、3.30%;宽窄行种植处理的各阶段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浆速率均高于等行距种植的处理,宽窄行种植处理D的平均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增加幅度为0.010.06 g·grain-1·d-1。5、不同种植方式间以宽窄行种植的处理D的产量最好,产量达3 469.54 kg·hm-2,分别比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E的产量增加了16.70%、26.92%、35.85%、2.43%。此外,宽窄行种植处理D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分别比其它各处理的平均值增加了20.26%和12.66%,同时其百粒重也比其它各处理的平均值增重19.20%,且均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这也是宽窄行种植处理D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
王振华,权丽双,郑旭荣,裴磊[7](2016)在《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氮素吸收与土壤硝态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的氮素累积、转运分配与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动态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二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组合的滴灌复播油葵各器官氮素累积生育前期均以叶片为主,生育后期均以花盘为主。水氮组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各器官在各生育期对氮素的累积、分配、转运与吸收利用及油葵产量均具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互作效应。适当范围内(施纯氮量小于等于232 kg/hm2、灌水量小于等于3 000 m3/hm2)增水增氮可以促进油葵各器官对氮素的有效累积,促进油葵氮素的转运与吸收利用,达到促进油葵高产的目的。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影响显着。随施氮量增加,0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随灌水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40 cm土层降低,在4080 cm土层增加;收获后,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在4080 cm土层增加,在040 cm土层降低。结合油葵产量与植株对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该试验最佳花盘全氮增加量为2.16 g/株,产量为3 597.11 kg/hm2,最优水氮组合为灌水3 000 m3/hm2,施纯氮232 kg/hm2。
权丽双[8](2016)在《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生长和产量、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影响,来探究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效应。以期为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制定高产节水的科学水氮调控策略和推广复播油葵滴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纯氮设置3个水平:162、232和302kg·hm-2;灌水设置3个水平:灌溉定额分别为2100、3000和3900m3·hm-2,试验共设9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1)灌水量和施氮量双因子的耦合作用对滴灌复播油葵的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显着。叶片的生长速率及凋零速率、株高的生长速率、干物质量的累积速率是影响其植株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本试验条件下,灌水3000m3·hm-2、纯施氮232kg·hm-2处理的生长指标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为3597kg·hm-2。(2)灌水量和施氮量双因子的耦合作用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十分显着。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整体上随生育时段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现蕾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整体上随生育时段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耕层耗水量随油葵生育期表现出“上升-下降”的变化形式,峰值出现在开花期。油葵耕层耗水量随灌水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均增加,油葵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水3000m3·hm-2、纯施氮232kg·hm-2处理在土壤水分利用方面表现出显着的互作效应。(3)不同水氮组合的滴灌复播油葵各器官氮素累积生育前期均以叶片为中心,生育后期均以花盘为中心。水氮组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各器官在各生育期对氮素的累积、分配、转运与吸收利用及油葵产量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互作效应。适当的增水增氮可以促进油葵各器官对氮素的有效累积,促进油葵氮素的转运与吸收利用,达到促进油葵高产的目的。结合油葵产量与植株对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本试验的最佳的水氮组合为灌水3000m3·hm-2、纯施氮232kg·hm-2。(4)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土壤硝态氮含量、累积量、相对累积量、氮素平衡影响显着。随施氮量增加,0-80cm土壤硝态氮含量、累积量增加,40-100cm土壤氮素增加幅度加大,淋移损失程度加重;随灌水量增加,0-40cm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降低,40-80cm土层增加;收获后,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40-80cm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增加,0-40cm土层降低。灌水3000m3·hm-2、纯施氮232kg·hm-2组合的40-100cm土壤氮素增幅相对较小,淋移损失程度较轻,滴灌复播油葵对土壤的吸氮量以灌水3000m3·hm-2、纯施氮232kg·hm-2组合最高。(5)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生长指标和产量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影响,本试验水氮组合设计合理,为探究滴灌复播油葵高产的最佳灌水施氮比例提供了平台。对灌水量-施氮量-产量进行二次回归关系曲线拟合,得到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产量效应方程。仅以滴灌复播油葵产量为追求目标,当灌水量3086.07m3·hm-2、纯施氮量250.68kg·hm-2时,滴灌复播油葵产量最高,为3605.83kg·hm-2。结论: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生长性状、产量、光合特性、土壤水分利用、氮素吸收利用均影响显着。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水氮组合为灌水3086.07m3·hm-2、纯施氮250.68kg·hm-2。得出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产量效应方程,模拟计算出油葵最高产量为3605.83kg·hm-2。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制定高产节水的科学水氮调控策略和推广复播油葵滴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权丽双,郑旭荣,王振华,裴磊[9](2016)在《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试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复播油葵耕层耗水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开花期>现蕾期>灌浆期>苗期>成熟期,现蕾期和开花期是2个需水关键期,尤其开花期对水分最敏感;耕层(040cm)耗水量随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3 000 m3·hm-2、纯施氮量232 kg·hm-2的水氮组合在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油葵产量方面表现出显着的耦合效果。本研究为寻求滴灌复播油葵高效水氮优化方案和水氮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谈建鑫[10](2015)在《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滴灌免耕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探明北疆地区滴灌免耕田间下复播油葵较佳的水氮组合,为大田复播油葵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以新葵杂10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灌溉水平,4个施氮水平,研究复播油葵生长发育状况、生理特征(根系活力、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以及产量构成。[结果]1.不同水氮互作处理下,复播油葵的株高和LAI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3与W1间、W2与W1间差异均显着,而W3和W2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同一水分处理下,株高和LAI均表现为:N3>N2>N1>N0,低水处理下各施氮量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中水及高水处理下N3、N2与N1间、N3、N2与N0间差异均显着,而N3和N2间差异不显着。2.复播油葵地上部生物量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W2N2与W2N3、W3N2与W3N3间差异均不显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至成熟期W2与W1、W3相比干物质在叶片中的分配比率分别降低了14.4%和18.1%,而花盘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了7.7%和12.3%,其中W2N3处理最高,达到58.9%,从中可看出中水高氮(W2N3)处理可降低复播油葵干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提高籽粒产量。3.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与水分胁迫相关的脯氨酸含量降低、在低水处理(W1)下脯氨酸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中水(W2)和高水(W3)处理下N1、N2、N3处理间脯氨酸含量差异不显着;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2>W1>W3,低水(W1)和中水(W2)处理随着施氮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但W2N2和W2N3间差异不显着。高水(W3)处理随着施氮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下降。4.与氮素代谢相关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W3>W2>W1,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N2和N3间差异不显着;在水氮互作下复播油葵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为W2>W3>W1,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综合表现为W2N2处理最高。5.在灌水量为3750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复播油葵即可达到一个较高的产量水平,并且水肥利用效率较高,继续增施氮肥,增产效果不显着,且易造成氮肥的浪费。
二、春播与复播油葵籽粒形成期生理特性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播与复播油葵籽粒形成期生理特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用向日葵品种冀葵1号在河北省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冀葵1号生育期分析 |
2.2 冀葵1号农艺性状分析 |
2.3 冀葵1号产量性状分析 |
2.4 冀葵1号抗病性分析 |
2.5 冀葵1号子实品质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2)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1.2.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盐胁迫对向日葵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2.3 盐胁迫对向日葵耐盐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1 脯氨酸含量 |
2.3.2 丙二醛及保护酶活性 |
2.3.3 叶片表型及失水速率 |
3 讨论与结论 |
(3)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油葵研究进展 |
1.2.2 水盐胁迫对作物的影响 |
1.2.3 土壤调理剂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田间试验 |
2.1.1 试验地区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2.1.5 主要计算指标 |
2.2 盆栽实验 |
2.2.1 试验地区概况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2.5 主要计算指标 |
2.3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土壤调理剂对田间油葵生长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株高的影响 |
3.1.2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茎粗的影响 |
3.1.3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叶片数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1.4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地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分析 |
3.2.1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盘径的影响 |
3.2.2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百粒重的影响 |
3.2.3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产量的影响 |
3.2.4 土壤调理剂对油葵耗水量的影响 |
3.2.5 油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土壤调理剂对盆栽水盐胁迫下油葵生长的影响 |
4.1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生长特性的差异分析 |
4.1.1 不同盐含量对油葵出苗率的影响 |
4.1.2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株高的影响 |
4.1.3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茎粗的影响 |
4.1.4 土壤调理剂对水盐胁迫下油葵叶面积的影响 |
4.2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
4.2.1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耗水规律的影响 |
4.2.2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产量的影响 |
4.2.3 土壤调理剂及水盐胁迫对油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银叶向日葵响应盐胁迫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渗透胁迫 |
1.1.2 毒害离子 |
1.1.3 活性氧胁迫 |
1.2 植物形态对抗盐性的影响 |
1.2.1 叶片表皮毛对抗盐性的影响 |
1.2.2 叶片表皮气孔数量及大小对抗盐性的影响 |
1.2.3 叶片表皮蜡质对抗盐性的影响 |
1.3 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 |
1.3.1 盐胁迫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盐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1.3.3 盐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1.3.4 盐胁迫对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1.3.5 盐胁迫对光合生理的影响 |
1.3.6 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离子的积累与分布 |
1.4 作物耐盐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
1.5 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情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银叶向日葵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形态和生理响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2.3.2 盐胁迫对向日葵光合生理的影响 |
2.3.3 盐胁迫对向日葵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3.4 盐胁迫对向日葵丙二醛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2.3.5 叶片细胞膜透性 |
2.3.6 盐胁迫对向日葵K~+、Na~+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盐胁迫下银叶向日葵保水能力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4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材料向日葵叶片含水量 |
3.3.2 不同材料向日葵的叶片失水速率 |
3.3.3 不同材料向日葵叶片表皮毛长度及密度 |
3.3.4 不同材料向日葵叶片表皮气孔大小与密度 |
3.3.5 不同材料向日葵叶片表皮蜡质成分及含量 |
3.4 讨论 |
第四章 向日葵表皮毛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向日葵总RNA的提取 |
4.2.2 反转录 |
4.2.3 引物的设计 |
4.2.4 定量PCR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PC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2 Hair1 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3 TTG1 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4 Wolly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5 GL1 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6 MYB9 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7 MYB16 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8 MYB107 基因在不同向日葵材料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南疆滴灌小麦需水规律与灌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 |
1.3.2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
1.3.3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
1.4 灌水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 灌水频率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述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
2.2.1 主要内容 |
2.2.2 预期目标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5 测试的内容 |
2.6 计算方法 |
第3章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 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
3.1.2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田间总茎数的影响 |
3.1.3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小麦旗叶SPAD值影响 |
3.1.4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小麦单株绿叶面积的影响 |
3.2 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
3.2.1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土层温度的影响 |
3.2.2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冠层叶温及光分布的影响 |
3.2.3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田蒸散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 |
4.1 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
4.2 不同水分处理对棵间蒸发的影响 |
4.3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麦田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变化过程的影响 |
4.4 不同水分处理对耗水特性及其耗水结构关系的影响 |
4.4.1 不同灌水量处理的麦田阶段耗水特征 |
4.4.2 不同灌水频率处理的麦田阶段耗水特征 |
4.5 小结 |
第5章 不同水分处理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1 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5.2 不同水分处理下水分的利用效率 |
5.3 小结 |
第6章 滴灌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 |
6.1 小麦水分生产函数 |
6.1.1 产量与灌溉定额、蒸散量关系分析 |
6.1.2 灌溉定额与需水量的关系分 |
6.1.3 灌溉定额的确定 |
6.2 滴灌冬小麦灌溉制度的制定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田间微环境及大豆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
第3章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田间微环境的影响 |
3.1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冠层温度的影响 |
3.3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冠层湿度的影响 |
3.4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15 cm地温的影响 |
第4章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4.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群体光合势(LAD)的影响 |
4.3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4.4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5章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植株生长、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
5.1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植株株高的影响 |
5.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植株茎粗的影响 |
5.3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
5.4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5.5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第6章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6.1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百粒重的影响 |
6.2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
6.3 大豆粒重与籽粒灌浆参数的关系 |
6.4 不同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氮素吸收与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1 不同器官干物质量及全氮含量测定 |
1.4.2 土样采取及土壤养分测定 |
1.4.3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器官全氮累积动态对水氮耦合的响应 |
2.2 氮素转运与吸收利用对水氮耦合的响应 |
2.3 土壤硝态氮累积动态对水氮耦合的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8)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概况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三章 水氮耦合对油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1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生长性状的影响 |
3.2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产量及构成指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氮耦合对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4.1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氮耦合对油葵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5.1 水氮耦合对油葵植株养分累积的影响 |
5.2 水氮耦合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产量的影响效应 |
6.1 滴灌复播油葵生长指标和产量方差分析 |
6.2 水氮耦合与滴灌复播油葵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光合特性测定 |
1.3.2 土壤水分测定和相关参数计算 |
1.3.3 气象数据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的影响 |
2.1.1 油葵不同生育阶段环境因素变化特点 |
2.1.2 水氮耦合对油葵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2.1.3 水氮耦合对油葵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2.1.4 水氮耦合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2.2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
2.2.1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耕层耗水量的影响 |
2.2.2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油葵需水需氮规律 |
1.2.2 水氮关系的研究 |
1.2.3 水分、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2.4 灌水量、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
1.2.5 水分、氮素对作物生理特征影响的研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油葵株高和叶面积的测定 |
2.3.2 干物质测定 |
2.3.3 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计算 |
2.3.4 土壤全氮含量和植株全氮含量测量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
2.3.5 脯氨酸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2.3.6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7 油葵产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1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株高的影响 |
3.1.2 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1.3 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4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干物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
3.2 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花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盛花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2 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盛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3 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盛花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水分利用的影响 |
3.3.1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3.3.2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
3.3.3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4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3.4.1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3.4.2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收获后土壤残留氮素的影响 |
3.4.3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3.5 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春播与复播油葵籽粒形成期生理特性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用向日葵品种冀葵1号在河北省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分析[J]. 王凯辉,赵存鹏,李丹,刘素恩,耿军义,郭宝生,李军英,王兆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20(06)
- [2]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凌云鹤,周瑶,景兵,李春莲,肖恩时,王中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4)
- [3]新型液态土壤调理剂对油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张强.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4]银叶向日葵响应盐胁迫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 凌云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南疆滴灌小麦需水规律与灌溉制度研究[D]. 黄振江. 塔里木大学, 2018(09)
- [6]种植方式对复播大豆田间微环境及大豆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D]. 陈传信.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氮素吸收与土壤硝态氮的影响[J]. 王振华,权丽双,郑旭荣,裴磊. 农业机械学报, 2016(10)
- [8]滴灌复播油葵水氮耦合效应研究[D]. 权丽双.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9]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J]. 权丽双,郑旭荣,王振华,裴磊. 核农学报, 2016(05)
- [10]水氮互作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 谈建鑫. 石河子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