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课教学改革

浅谈“热”课教学改革

一、“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康,车碧轩,张宇,杨雄,黄敏超,王墨戈,程谋森[1](2021)在《研讨型方法在大学物理·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热学课程是大学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对象是正经历着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转变的大学初年级学生,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热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BOPPPS教育模型为框架,融入研讨型教学方法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讨论,实现深刻理解课本知识,升华理论应用。不仅如此,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完成从静态学习知识到动态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尹悦[2](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杨晓翠[3](2020)在《基于OBE理念的热学“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OBE理念,提出了热学"金课"建设的思路,从更新教学理念、修订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介绍了热学"金课"建设的实践探索,阐述了热学"金课"建设取得的成效。热学"金课"建设不仅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能为相关专业"金课"建设提供一定可借鉴的经验。

罗娟[4](2020)在《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文中认为教学大纲(草案)、课程标准(后统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在教学中学生应当掌握的最低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热学在中学物理教学和考核中的地位不断变化。为此,本课题第一部分首先研究建国以后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热学部分的变化,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永恒不变的知识点始终都是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这三个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依赖的参考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编写的依据之一。本课题第二部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建国以来各个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统计了近三版人教版教材中热学的变化情况,从教材内容篇幅分布、实验、习题以及例题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出高中物理热学知识点的变化和重难点。最后,以笔者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两章对建国以来的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和对近三版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分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比较重要的知识,这些热学知识主要是热力学定律和气体实验定律。接下来,针对这些知识结合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身处高中物理教学第一线的十名物理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的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两部分知识,提出高中物理热学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一线教师提高高中物理热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帮助。

王惟[5](2020)在《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备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物理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每年的中考物理结果既影响许多人的学习生涯,也影响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动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京市近十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进行以下分析研究。首先,对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试卷的页数、大题数量、小题数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做了整体的统计分析。按照物理试题的模块,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五大知识模块进行分值及占比分析,发现力学和电磁学是北京历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重点,热学和光学占比百分之二十几,声学部分的考查内容最少。其次,对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各章节知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选择题和实验题在整个试卷中占分较高,而选择题中又以“物态变化”、“运动和力”、“压强”、“电流和电路”、“电功率”这五章知识出现的次数较多,实验题中对“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这五章的知识和能力考查较多,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科普阅读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考查,在各章节均有可能出现,不具有太大的规律性。计算题中的两道题,一般一道是力学的综合题,涵盖了“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这三个章节的知识,另一道是电学的综合题,主要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及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再次,基于物理课程标准,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中考物理试题的出题特点与规律。最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影响分析,从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初中物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杜文博[6](2020)在《2019高考物理试题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要求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核心素养”理念。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定义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预示着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价都将随之改变。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全面渗透以及新一轮教育考试改革的全面推行,作为我国选拔和甄别人才的重要考试——高考,必将顺应改革的浪潮,将“核心素养”理念更加全面透彻地融入试题。但究竟现阶段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当中是怎样体现的,体现的程度水平又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2019年9套高考物理真题作为分析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试题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统计与分析,以期为之后依据课标的试题命制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同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首先,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试题构建了不同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各框架所对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说明;其次,对分析框架进行基于“专家咨询法”的效度检验,设计专家咨询调查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整理统计得出分析结果,再以“哥特曼量表”实验处理法对框架进行了信度检验,改进了框架的不足之处;接着,以部分高考真题为例进行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题分析,从核心素养四个分析维度,分别展示了一定数量的分析范例;然后,从“整体直观统计”以及“考查板块内容+不同维度二维统计分析”,这两个角度对于2019年各省市区9套高考物理真题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题分析统计;最后,参考数据分析结论,分别从高考试题的命制,教师的授课教学以及学生复习策略这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研究表明:⑴总体来看,三份全国卷试题对物理观念的考查主要集中于Ⅲ水平和Ⅳ水平,而在科学思维维度上试题的考察主要集中在Ⅱ水平和Ⅲ水平;自主命题试卷对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考查都多集中于Ⅱ水平和Ⅲ水平。⑵在物理观念维度上,从各试卷所设置的高层次物理观念试题分值占各自总分百分比这一角度来分析,全国卷在物理观念维度考查整体要求的高低依次为:全国Ⅰ卷、全国Ⅲ卷、全国Ⅱ卷;自主命题试卷这一数据由高到低为海南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北京卷、浙江卷。⑶在科学思维维度上,同样从相同的分析角度出发,全国卷科学思维考察整体要求的高低为:全国Ⅰ卷、全国Ⅲ卷高于全国Ⅱ卷;自主命题试卷这一数据由高到低为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海南卷、浙江卷、北京卷。⑷在科学探究维度上,从考察内容上来看,9套试卷主要集中于器材与操作以及现象与数据这两个点上,从考察的表现水平这一维度来看,考察理解,应用,分析这三个水平较多。⑸在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自主命题试卷相较全国卷所设置的题量以及考查分值及比例都要高出很多,试题考查类型也更加丰富,更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价值观念和物理国际视野的检培养和检验。

华林[7](2020)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以2014年-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想,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物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要求发展学生的本质特征、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即培养高中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等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对2014-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高考物理试题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物理核心素养在全国新课标I卷中的呈现情况,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仅对高考试题的编制有指导的意义,而且还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建议。本文研究近六年全国新课标I卷物理试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呈现情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培养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物理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的落实情况。(2)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条件下对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主要包含知识点分布、试题题型分布和分值分布的统计分析。(3)对近六年的高考物理全国I卷试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4)对近六年的高考物理全国I卷物理核心素养考查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1)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物理观念素养中的物质观、运动观以及相互作用观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能量观的知识掌握的不好;对科学思维素养中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模型建构的知识掌握的不好;对科学探究素养中的问题、解释以及证据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交流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好;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中的科学本质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的知识掌握的不好。(2)通过对近六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考查科学思维素养的次数最多,考查科学探究素养的次数最少。(3)考查物理观念素养中能量观和运动观的次数最多,考查力学和热学的知识出现的次数最多,且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运动观和能量观的分值最高。(4)考查科学思维素养中科学推理的次数最多,考查力学的知识出现的次数最多,且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科学推理的分值最高。(5)科学探究主要考查证据和解释,主要考查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且主要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解释的分值最高。(6)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中科学本质的次数最多,主要考查力学知识,在选择题中的考查次数最多,且考查科学本质的分值最高。

徐冠华[8](2020)在《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文中认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16世纪下半叶开始,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积累时期迫切向海外扩张进行的。早期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教士个人介绍和引进,中国接受西学呈现出被动、零散的状态。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主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富民强,呼吁清政府从国家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变革,筹办新式学堂以开展科学教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层面开始创办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士人反思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性,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提出改革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仿照西方国家教育模式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由此,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大学堂陆续成立并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成为清末时期仅存的三所国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成立于1902年,是按照清政府“新政”改革要求创办的首批新式大学堂,同时又是解决“山西教案”问题、英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大学,学堂创办之初便有着西方文化的深深烙印。从1902年创办到1912年根据民国教育宗旨将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校近10年时间中,中西文化在大学堂内部的碰撞、交流、融合成为一大特色。本文在整体架构上,将山西大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放置于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整体进程中,重点考察从创办到改校将近10年的时间内所开展的相关科学活动,对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背景、学堂科学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影响进行历史脉络的整理。论文既从学堂围绕科学教育而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知识普及、科学人物活动、科学人才培养等微观层面进行考察,力求厘清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从传统书院教育向新式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历程,又从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影响的宏观层面,考察大学堂科学活动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中的作用,对科学本土化和近代山西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在细节研究上,专注于大学堂学习引进的西方科学内容、科学专业设置与变迁过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建设、科学人物及开展的具体活动、国外留学活动专业选择、毕业生从事科技工业行业的贡献等,深入梳理西方科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边缘而主体、由被动而主动的历史变迁,以细节佐证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在改变社会和民众对西方科学的认识所发挥的作用,阐述科学教育活动在促进科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注重历史文献搜集与考证,广泛搜集了清末民初关于山西大学堂的史料,包括奏折、办学合同、使用的科学教材、授课科目、教习目录、毕业生目录等资料和档案文献,实地考察山西大学堂原办学地址和遗留建筑、历史实物等,配合当时报刊等关于山西大学堂的招生招聘、办学影响、科学活动的报道,呈现西方科学在大学堂普及和传播的历史;注重有效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针对历史实物遗失多、搜集不易的难点,采访和聆听大学堂外国教习后人、毕业生后人讲述,与历史记载和文献相互印证,力求尽可能真实还原大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历史,客观研究山西大学堂在西方科学普及和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全文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章整体设计和构架、当前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和关键问题。在分析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和普及的现状后,提出国家开展科学教育之于科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堂作为近代国家创办的首批国立大学堂之一,研究其开展科学教育及科学活动的情况和影响,对于研究和理解西学传播和科学本土化是极为合适的案例。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介绍近代中国学堂开展科学活动的整体情况,主要是在教育“新政”制定前后学堂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的模式,在中西学交流碰撞的背景下梳理山西大学堂从筹办到正式创办的曲折历程。第三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围绕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重点从学科设置、科学课程进行梳理,对办学的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西学教习延聘、学生招生与培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考察,对大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从整体上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材及学习引进的科学知识,对大学堂专门的教材编译机构——上海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等进行考证,系统整理译书院从国外翻译的最新科学书籍,并对大学堂科学教材的内容、使用、影响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考察山西大学堂的科学人物及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科学人物的科学思想、在大学堂内部、外围开展的具体科学活动及贡献。第六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对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的留学情况进行考证,主要是在当时留学浪潮下赴日本和英国留学的情况、所学专业及回国后的贡献,为山西地方科技、工业发展发挥的作用等,总结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的成效。第七部分为“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比较同时期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分析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总结大学堂科学科学教育活动对于科学本土化的作用。第八部分为结语。总结文章研究得失。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虽然未能挽救清王朝覆亡的结局,但围绕新式学堂科学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西学特别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意义重大。山西大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开展的科学课程制订、科学教材编译、科学人才培养、科学考察研究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认识和普遍接受西方科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山西大学堂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有效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对推动中国科学体制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深刻影响了近代山西科技、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

孙迪[9](2020)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I卷物理试题的变化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教育文件,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物理核心素养”的建构进行了概述,以此建立了本文的研究路线。根据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命题依据和方式,从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能力要求、难度、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七个方面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02道物理试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结构,从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的角度对试题从题型结构、知识板块、分值、难度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考查内容,对知识板块占比情况、考试大纲知识点考查频数情况、能力要求考查情况、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对于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分析则是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从题型、分值比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考查在试题中如何呈现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详细分析了2017-2019年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全国新课标Ⅰ卷42道物理试题中的呈现情况。通过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深入剖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试卷的题型和结构基本趋于稳定。近四年来尤其是3-5模块在2017年成为选考内容后,试卷的题型结构,题型分值,考查形式,难度等方面基本趋于稳定。(2)试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规律。从知识板块方面来看,力学板块和电磁学板块一直以来都是考查的重点,电磁学板块的分值比重约为总分值的45.6%,力学板块的比重综合起来与之相当,从能力要求方面来看,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试题中能力的考查存在对应关系。“物理观念”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理解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探究”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实验能力”的考查相对应。(4)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呈现情况存在明显规律。试题呈现出对“物理观念”四个构成要素的综合考查;“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在试题中呈现出非常高的比例,且“科学推理”要素的考查是建立在“科学论证”“模型构建”要素之上的;实验题一般呈现出对“证据”“解释”要素的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主要考查“科学本质”“科学态度”要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今后高考物理试题可能的考查方向进行了摸索,为正在进行高考复习的高三学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备考策略,通过总结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规律,为教师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建议。

李冰弦[10](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高考物理试卷能力层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考承担了人才筛选和阶层流动的功能。因此物理高考直接指导着中学物理教学,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择等都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高考作为重要的评价和分流方式,要基于物理学科素养的视角,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考察。SOLO理论将高考物理试题分成由低到高四个思维层次,正好对应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水平层次。本研究通过SOLO理论分析了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新课标Ⅲ卷(全国丙卷)、北京卷和江苏卷从2010年到2019年的高考物理试卷,纵向对比了同一地区高考物理试卷,横向对比了不同地区高考物理试卷,从而丰富物理高考相关的研究。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将每个地区的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纵向分析,得出了每个地区试卷的SOLO分布变化趋势。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和新课标Ⅲ卷对于能力层次的要求除了个别年份外,呈现出以2年为周期,高低交替的特点,且波动幅度较小;江苏卷能力层次要求在小范围内呈降、升再降的波动特点,2017年后趋于平稳;北京卷从2010到2017年能力层次要求总体波动较小,2018年小幅下降后2019年反升。从2016年开始进行每年五套试卷的横向对比,数据显示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Ⅱ卷(全国甲卷)、Ⅲ卷(全国丙卷)以R层次为主,M层次之,没有E层次的题,对知识点挖掘较为深入,但试题的情境性和新颖性不突出。北京卷和江苏卷以M层次为主,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考察。江苏卷E层次的题对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而北京卷一直在做E层次命题的尝试,对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总体而言,北京卷最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十分贴近。在新高考的背景下,结合高考物理试卷的特点,本文对高考命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合理设置M层次占比,保证试题的全面性;巧妙安排R层次比例,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探索设计E层次题型,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把握SOLO层次分布的合理性,有利于高校选拔不同水平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实现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现实问题情景中保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在提升知识广度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促进高层次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研讨型方法在大学物理·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开展前的预评估
二、研讨型教学在热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一)紧扣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吃透基本概念,打牢学习基础
    (三)兼顾宏观微观,多维度理解物理本质
    (四)鼓励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
    (五)回归实际应用,综合训练提升素质
三、热学课程教学评价思考
四、教学总结与展望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教科书
        1.3.2 电磁学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2.3.1 课时安排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6.1.1 宏观层面
        6.1.2 中观层面
        6.1.3 微观层面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6.2.1 外部影响因素
        6.2.2 内部影响因素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OBE理念的热学“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学“金课”建设的思路
    (一)建设目标
    (二)建设内容
二、热学“金课”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
    (二)突出OBE理念修订教学大纲
        1. 确定课程目标。
        2. 设计课程内容。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三、热学“金课”建设的成效
四、结语

(4)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第2章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的变化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2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知识量的变化
    2.3 高中物理大纲与课标中热学部分课程深度的变化
    2.4 比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热学部分的变化
    3.1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内容篇幅的分布与变化
    3.2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实验的统计与分析
    3.3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习题的统计与分析
    3.4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的例题的统计与分析
第4章 基于课标和教材统计的高中热学重难点教学情况调查
    4.1 “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与重难点知识教学情况”教师访谈
    4.2 高中生热学重难点知识学习情况调查
    4.3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
    4.4 高中物理热学重难点知识的案例分析——以《功、热和内能的改变》为例
第5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5.1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5.2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2.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2.1 中考物理试题整体情况分析
    2.2 中考物理试题的考查模块分析
    2.3 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分析
    2.4 中考物理试题的各章节知识分析
3.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3.1 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3.2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3.3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4 关注能源与科技知识
    3.5 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
4.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分析
    4.1 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
    4.2 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
    4.3 教学侧重点的转变
5.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2019高考物理试题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核心素养水平界定
        1.4.2 solo理论概述
        1.4.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4.4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试题分析框架的制定与检验
    2.1 试题分析框架的构建
        2.1.1 物理观念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1.2 科学思维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1.3 科学探究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1.4 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试题分析框架
    2.2 试题分析框架信效度的检
        2.2.1 试题分析框架效度的检验
        2.2.2 试题分析框架信度的检验
    2.3 信效度检验的结果与改进
第3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范例
    3.1 物理观念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3.2 科学思维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3.3 科学探究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试题分析范例
第4章 2019高考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
    4.1 总体直观统计分析
        4.1.1 全国卷比较
        4.1.2 自主命题省份地区试题比较
    4.2 “考查内容+不同维度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
        4.2.1 考察板块+物理观念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全国卷)
        4.2.2 考察板块+科学思维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全国卷)
        4.2.3 自主命题省份试卷考察板块+物理观念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
        4.2.4 自主命题省份试卷考察板块+科学思维测评等级二维统计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全国卷研究结论
        5.1.2 各自主命题省份试卷研究结论
    5.2 思考与建议
        5.2.1 高考试卷命制角度相关建议
        5.2.2 教师教学授课角度相关建议
        5.2.3 学生复习策略角度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物理试题核心素养测评框架完整版
附录 B 各自主命题省份地区试题核心素养原始分级结果
附录 C 试题核心素养水平测评框架效度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D 基于哥特曼实验处理法的试题分析框架信度检验原始数据
附录 E 2019各套高考试卷分值特征
致谢

(7)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以2014年-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理核心素养
        2.1.1 素养及核心素养
        2.1.2 物理核心素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教育评价理论
第3章 高中阶段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调查准备和调查过程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1.4 调查过程
    3.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3.2.1 统计方法
        3.2.2 物理观念素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2.3 科学思维素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2.4 科学探究素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2.5 科学责任与态度素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3.2.6 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情况统计与分析
第4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考物理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4.1 高考试题综合分析思路
    4.2 高考物理全国I卷试题综合统计分析
        4.2.1 高考物理全国I卷试题综合统计
        4.2.2 考查物理核心素养频数统计分析
    4.3 高考物理全国I卷物理核心素养考查情况的分类统计分析
        4.3.1 高考试题中物理观念素养考查情况统计
        4.3.1.1 物理观念素养下各要素的频次统计分析
        4.3.1.2 物理观念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知识点分布
        4.3.1.3 物理观念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试题类型分布
        4.3.1.4 物理观念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分值统计分析
        4.3.2 高考试题中科学思维素养考查情况统计
        4.3.2.1 科学思维素养下各要素的频次统计分析
        4.3.2.2 科学思维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知识点分布
        4.3.2.3 科学思维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试题类型分布
        4.3.2.4 科学思维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分值统计分析
        4.3.3 高考试题中考查科学探究素养的统计分析
        4.3.3.1 科学探究素养下各要素的频次统计分析
        4.3.3.2 科学探究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知识点分布
        4.3.3.3 科学探究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试题类型分布
        4.3.3.4 科学探究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分值统计分析
        4.3.4 高考试题中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统计分析
        4.3.4.1 科学科学责任与态度素养下各要素的频次统计分析
        4.3.4.2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知识点分布
        4.3.4.3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试题类型分布
        4.3.4.4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各要素考查情况的分值统计分析
    4.4 教学建议
        4.4.1 对教师的建议
        4.4.2 对学生的建议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8)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价值
    0.4 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与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1.1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端
        1.1.1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1.1.2 近代中国的科学活动
        1.1.3 近代中国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1.2 清末山西大学堂的创建
        1.2.1 山西大学堂的历史沿革
        1.2.2 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进程
        1.2.3 山西大学堂的办学款项筹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1.3 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
第二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1 山西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1.1 中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1.2 西学专斋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2.2 山西大学堂科学仪器购置及实验室建设
    2.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来源
    2.4 山西大学堂课程教习聘任
    2.5 山西大学堂学子招生与培养
        2.5.1 学子招生——西学薄弱
        2.5.2 授课方式——中西迥异
        2.5.3 学子培养——注重实践
        2.5.4 毕业考核——出身奖励
第三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
    3.1 山西大学堂初创时期科学教材编译
        3.1.1 清末科学教材编译活动的兴起
        3.1.2 山西大学堂对科学教材的需求
    3.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机构设置
        3.2.1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的创建
        3.2.2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的创建
    3.3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教材编译及内容
        3.3.1 高等学堂用书
        3.3.2 中等学堂用书
        3.3.3 师范学堂用书、参考用书等
        3.3.4 科学教材编译人员组成
        3.3.5 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编译活动的特点
    3.4 山西大学堂活版部编译教材
    3.5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材编译活动影响
        3.5.1 对中国科学教材的充实
        3.5.2 编译科学教材的传播
        3.5.3 编译活动之于近代中国科学启蒙
第四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群体及活动
    4.1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考
        4.1.1 西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4.1.2 中学专斋的科学人物
        4.1.3 上海译书院的科学人物
        4.1.4 山西大学堂的管理人员
    4.2 山西大学堂科学人物活动考
        4.2.1 山西大学堂创办者的科学活动
        4.2.2 山西大学堂教习群体的科学活动
        4.2.3 其他教习的科学活动
    4.3 科学人物的待遇及奖励
第五章 山西大学堂留学活动开展及成效
    5.1 清末留学教育浪潮中的山西官派留学活动
        5.1.1 清末留学教育的起步
        5.1.2 山西地方留学活动
    5.2 山西大学堂学子赴日留学考证
        5.2.1 留日学生批次及人员
        5.2.2 留日学生的专业特点
        5.2.3 留日学生的活动及影响
        5.2.4 赴日留学兴起的原因分析
    5.3 山西大学堂留英学生群体
        5.3.1 留英学生批次及人员
        5.3.2 官派西斋留英学生专业分析
        5.3.3 西斋留英学生对山西科技发展的贡献
        5.3.4 赴英留学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特点及价值
    6.1 同时期国立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开展
        6.1.1 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6.1.2 北洋大学堂的科学教育活动
    6.2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6.3 .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对科学本土化的价值
        6.3.1 推动近代教育体制变革
        6.3.2 提升山西科技工业水平
        6.3.3 影响山西政治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国新课标Ⅰ卷整体剖析
    2.1 试题综合分析方法界定
        2.1.1 试题知识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2.1.2 试题能力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2.1.3 试题“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分析方法界定
        2.1.4 试题难度分析方法界定
    2.2 全国新课标Ⅰ卷综合统计
    2.3 全国新课标Ⅰ卷题型数据统计分析
        2.3.1 选择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3.2 实验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3.3 计算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3.4 选做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2.4 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内容数据统计分析
        2.4.1 知识板块的数据统计分析
        2.4.2 考试大纲知识点的数据统计分析
        2.4.3 能力要求的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
    3.1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整体剖析
    3.2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具体剖析
        3.2.1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方法界定
        3.2.2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具体呈现情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给教师的建议
    4.3 给学生的建议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基于SOLO理论的高考物理试卷能力层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4 研究综述
2. 理论基础
    2.1 .SOLO分类理论
        2.1.1 SOLO分类理论的起源
        2.1.2 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3. SOLO分类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3.2 SOLO分类理论在物理高考试卷研究中的具体化
4.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分析
    4.1 2013-2019年新课标Ⅰ卷SOLO层次分析
    4.2 2010-2019年新课标Ⅱ卷SOLO层次分析
    4.3 2016-2019年新课标Ⅲ卷SOLO层次分析
    4.4 2010-2019年江苏卷SOLO层次分析
    4.5 2010-2019年北京卷SOLO层次分析
5. 2010-2019年各地区高考物理试卷纵向比较
    5.1 2013-2019年新课标Ⅰ卷纵向比较
    5.2 2010-2019年新课标Ⅱ卷纵向比较
    5.3 2016-2019年新课标Ⅲ卷纵向比较
    5.4 2010-2019年江苏卷纵向比较
    5.5 2010-2019年北京卷纵向比较
6. 2016-2019年各地区高考物理试卷横向比较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命题与教学建议
        7.2.1 命题建议
        7.2.2 教学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研讨型方法在大学物理·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李小康,车碧轩,张宇,杨雄,黄敏超,王墨戈,程谋森. 高教学刊, 2021(27)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OBE理念的热学“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杨晓翠.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4]高中物理热学课程内容变化及教学情况研究[D]. 罗娟. 西南大学, 2020(05)
  • [5]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D]. 王惟. 西南大学, 2020(05)
  • [6]2019高考物理试题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杜文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以2014年-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例[D]. 华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山西大学堂科学教育活动研究(1902—1912年)[D]. 徐冠华. 山西大学, 2020(12)
  • [9]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D]. 孙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基于SOLO理论的高考物理试卷能力层次研究[D]. 李冰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热”课教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