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指南》荣获“读者通俗杂志”

《经济工作指南》荣获“读者通俗杂志”

一、《经济工作导刊》荣膺“受读者欢迎的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刘键男[1](2021)在《互联网时代文学期刊发行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史征艳[2](2020)在《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建国以来,历经70年的发展,中国迎来了少儿出版的辉煌时期。国家政策扶持、家长教育理念更新及对少儿阅读的重视,使得市场对少儿图书的需求不断高涨,而国内原创少儿图书却发展疲软,难以有效满足读者需求,加之中国全球化步伐加快,少年儿童亟需放眼世界、拓宽视野。因此,引进出版国外的优质少儿图书势在必行。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外文化和传播环境方面的差异性,进而对引进版少儿图书进行本土化改造。目前,读库作为引进版少儿图书的知名品牌,在图书市场已经赢得了较高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并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策略。本文选取读库的305本引进版少儿图书为样本,综合运用营销学、儿童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及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等,对读库的选题、翻译、改编及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多角度探讨其本土化特色。在选题层面,读库以少儿文学和科普畅销品类为主流,整合社内人才和渠道优势,瞄准9-15岁少儿市场,深度挖掘欧洲优秀作品,系列化开发冷门和实用题材,降低引进风险,提升图书适应性。在翻译层面,读库运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开展引进版少儿图书翻译,既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又注重融合我国文化内涵,将文本置于多元、开放的大文化系统内加以翻译,力求译文能够传达我国文化的价值导向。在改编层面,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立足国内市场和读者,制定“还我漂漂拳”和“面目全非脚”改编方案,利用市场现有资源,融入我国审美文化,融合“读库”元素,对图书的书名、版面编排、图书设计和装帧印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营销层面,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运用品牌延伸理论,立体化定位产品和受众,打造“读库化”的品牌标识,健全“线下分享+线上直销”营销模式,引入名人和知名品牌多维推广,重构图书本土化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对读库未来发展及同类图书出版有所助益。

郭智超[3](2020)在《报章文体与严独鹤短篇小说》文中指出报章文体是中国文学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文体,它上承古代政论文,下接中国现代小说的前端,在报章和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职业报人群体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短篇小说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定义为通俗作家的严独鹤在担任《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编辑期间,主持谈话栏目并发表了大量的时评、杂感文章,严独鹤的时评、杂感写作在20世纪之初的报章文体发展进程中具有的个人特色和探索意义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与此同时,严独鹤在主持《快活林》期间还担任《红杂志》的编辑,在《红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通俗短篇小说,严独鹤的通俗短篇小说在1920年代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文学价值,成为本文关注的内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严独鹤的报章文体写作和通俗短篇小说的文体探索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嬗变。经过大量的报纸原文和杂志原文阅读,笔者发现,严独鹤的报章文体写作形成了严氏“三段式”的个人风格,即“喜铺垫、喜讽刺、引议论”;通俗短篇小说写作形成了严氏“三层次”的写作特点,即“设悬念、解疑惑、引思考”。就严独鹤报章文体和通俗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来看,时评、杂感写作为短篇小说的文体创新提供了“无为”和“有为”两种写作导向,无为主要是指小说的新闻化,在尊重新闻事件的事实基础上改编成通俗短篇小说;有为是指在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的再创作,严独鹤将严氏“三段式”的报章写作手法和叙事技巧运用到通俗短篇小说的写作中,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叙事时间方面对他的通俗短篇小说均起到了引导作用,在1920年代之初的文坛没有太多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严独鹤能够率先进行二者的文体变革和互动的尝试,其难能可贵的文体意识已经为通俗短篇小说的文体变革和走向做出了适应性和适当性的探索。因此,严独鹤对报章文体和通俗短篇小说做出的文体探索是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的,其温和的改进方式和秉承的编辑写作理念,让他的文体变革看起来没有之后的五四作家群反叛的彻底和激烈,这既和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关也和目标读者群的阅读水平有关。因此,作为报章文体和短篇小说文体的初探者,严独鹤虽无法与五四作家群相比较,但也在写作实践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个案的研究虽不足以说明文学史上报章文体和通俗短篇小说发展之间的联系,但却能看出通俗作家对二者发展的态度和探索。重新关照文学史的生成和发展,以严独鹤等为代表的通俗作家的历史定位以及历史贡献等问题值得重新审视和定义。

陈莉[4](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认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孙佳路[5](2020)在《《看电影》趣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看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及大众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业开始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趣味为策略,由文学类期刊成功进行变身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曾打着“中国影迷第1刊”口号的《看电影》,坚持以电影为灵魂,以受众为中心,以客观体现电影工业现状为己任。同时,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强力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看电影》能够审时度势,整合媒介资源,多次进行改版,成为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之一。它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营销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适应大众审美文化变迁的趣味传播。本文以《看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形态和文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并在综合吸收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看电影》趣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背景、过程与原因。力图揭示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我国大众娱乐期刊的发展策略和大众审美趣味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看电影》的创刊时机、出版形态、改版状况进行阐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形态,创作手段,表现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期刊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录者,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一方面展示着电影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书写着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对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史的爬梳,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形态,意趣风尚及电影期刊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助推,为当代电影期刊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引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成功改版的《看电影》。通过对《看电影》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迅速脱颖而出,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的原因,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变革时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抓住时代特征,进行生存策略的演化。为接下来的趣味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讨论《看电影》趣味的生成、演变及与趣味群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趣味生成和传播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考察趣味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媒介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介由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这种改变使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以趣味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因此,对《看电影》趣味的生成研究,要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分析促使其趣味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在传播逻辑。这种动因和逻辑既是现实的,又是空间历史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看电影》采取了受众定位策略,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和趣味群体进行趣味层面的互动,引导和型塑,来建构富有时代性审美风尚的趣味文化。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传统媒介趣味与受众趣味趋向异化。作为媒介和文化商品的《看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所呈现和传播的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与创新,这亦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第三章以当代视觉传播和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期刊封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期刊封面的设计、图片的审美趣味、版式中的电影味三个方面,讨论《看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趣味呈现。在大众文化审美形态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过渡的视觉文化消费时代。对于大众期刊,文字逐渐被图像僭越。“读图时代”到来,期刊的外在符号系统,即期刊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为适应视觉消费的主要手段。电影期刊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图片资源。《看电影》的封面从创刊之初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成为其快速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看电影》封面和版式设计变迁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期刊作为文化商品的时尚趣味,又体现出了期刊的定位和审美趣味的变迁。第四章以期刊创刊时的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大众审美形态为前提,以期刊的内在传播符号——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看电影》作为媒介的趣味呈现。分析期刊随电影发展和文化变迁所折射出的媒介趣味。在媒介快速发展时期,被当代传播媒介型塑的趣味群体普遍具有娱乐性、大众性、时尚性的消费特征。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恰好反映出大众的这些趣味特征。因此,将《看电影》放在宏观的、大众的电影信息分类范围中,通过对栏目名称的演变,经典栏目的个案分析,能更好地阐释《看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而探寻《看电影》在报道开放式的电影资讯时所呈现出的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策略。即它是如何在大众和娱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高级娱乐,提升媒介价值,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期刊。第五章从趣味文化意蕴的视点出发,并通过对《看电影》正刊经典栏目和增刊《午夜场》的文本分析,阐释其迷影文化旨趣,论述《看电影》迷影场域的打造和对受众迷影文化的导向。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因“迷影”的消失将导致电影的衰亡,致使这个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时期的词汇,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引发部分学者对迷影文化的正面讨论,使得在电影发展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影迷群体再次被关注。在迷影文化史叙述中,电影期刊曾作为早期迷影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电影期刊是迷影文化的体现。因此,《看电影》从文化内涵上说是迷影的。同时,以受众为核心的《看电影》也是中国唯一本以影迷对电影的迷恋程度而进行分众化出版的电影期刊。通过《看电影》正刊中的迷影元素,增刊《午夜场》的迷影导向,共同助推迷影文化。

陈曦[6](2019)在《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文中研究表明由日本人西片朝三在大连创办的《满洲报》,1922年7月24日创刊,1937年7月31日停刊,历时15年,一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满洲报》前身是“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的汉文版。《满洲报》独立创刊后,以“民办”报纸的身份存在,却又和日本殖民机构“满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力于完成文化殖民的使命。为落实“以文化的力量图两国民众的亲和”的“官方”要求,《满洲报》以副刊为最佳载体,成功吸引读者并将殖民意识潜移默化地输出。《满洲报》共创办副刊25个,数量和版面多,内容丰富,且极具影响力,既完成了殖民政治赋予的使命,又带动了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满洲报》的创办获得了极大成功。1937年,《满洲报》基本完成了日本在东北前期文化殖民的任务,在历史潮流中走向终结。《满洲报》的命运紧紧与日本殖民东北的步伐联系在一起,力图实现“中日亲善”的文化殖民目标,为伪满洲国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同时代日本殖民机构的“官报”不同,《满洲报》以“民办”报刊特有的亲民风格,立足报业市场,广受认可。《满洲报》副刊的文字,保存了当时殖民社会的丰富形态,是还原日本在东北进行文化殖民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对伪满时期报纸研究越来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对《盛京时报》的研究,《满洲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仅有的一些关于《满洲报》副刊的研究,也只限于文学方面。政治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传播时,恰恰可以被视为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视角,给我们从大众媒介中勾勒出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形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将《满洲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来揭开日本对东北殖民的“冰山一角”。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殖民东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日本加速殖民,伪满洲国建立,形成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殖民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满洲报》的研究时间起点定为1931年。论文对《满洲报》副刊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把每种副刊的办刊详情,进行细致的整理挖掘。整篇论文的章节按照《满洲报》副刊类别和具体副刊展开。文章将针对重点副刊,分析特色、解析内容,从政治文化角度总结其文化殖民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满洲报》副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殖民,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话语表达“去中国化”,割裂既有的国家认同,进而达到让殖民地人民广泛认同“满洲国”的目的;二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以教化手段,将东北人民在思想意识上奴化,塑造成合格的“满洲国民”。从政治文化视角看,《满洲报》副刊上有着清晰的政治言论表达界限,政治议题围绕“中日满”三个“国家”的概念展开,在构建“满洲”是“国家”这样的判断上不遗余力,同时,将“满日”关系形成“亲善”、“友邦”这样清晰表达。从对“满洲国”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出发,《满洲报》政治副刊、儿童副刊、妇女周刊、体育副刊,从各自不同读者群体出发,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不同类人群的共同政治人格,形成个人对“满洲国民”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殖民的政治生态下,《满洲报》副刊总体上折射了特有的殖民政治文化,成功向民众输出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其中,文艺副刊稍显特殊。文艺副刊通过文学叙事,全方位生动展示了伪满洲国的社会形态,其中夹杂诸多世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同时也透露出迷茫和消沉的社会情绪。文艺副刊中,有些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与其他副刊思想主旨相背离的叙事,试图戳破充满希望的“王道”国家的政治幻象,由此生发出对殖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满洲报》副刊中唯有文艺副刊显示出疏离殖民政治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殖民的抵抗力量。总之,《满洲报》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探殖民政治文化在伪满洲国蔓延深入的过程。

沈越[7](2019)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 ——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非虚构写作实践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2010年《人民文学》举办非虚构写作计划,吸引大批文学作家积极投身非虚构创作,2015年国内多家网络新媒体平台,如腾讯、网易等陆续开办非虚构创作平台。“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诞生于融媒时代,是由网易新闻主办的新媒体非虚构创作专栏,在其标语中提出“以叙事之美,重构我们的生活”。本文选取平台自2015年至2018年间所发表的共849篇非虚构作品展开分析,探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的新特征。融媒时代非虚构创作热潮的掀起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新世纪文化心理危机、文学作家重回现实的理性思考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都是促进这一现象产生的积极因素。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发生着转变,从叙事结构及文体上来看,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体现出文体的“杂糅化”,非虚构写作体裁区隔在消失,主要表现为现实叙事和历史叙事两个层面,新文体形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从叙事要素上来看,叙事主体从幕后走向台前,表现出多元分化的特点,体现出平民非虚构写作的巨大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超文本的存在、通俗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叙事话语的典型特征。在叙事接受层面,传统受叙者的身份也从单向度的消费走向共同建构文本内容。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微叙事、沉浸化叙事、交互性叙事、多媒体叙事广泛存在。非虚构作品具有较大的文本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潜力需要挖掘,但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忧患的存在,随着非虚构写作的普及,其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去加强。

刘淑君[8](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析 ——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党刊是中国期刊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类别。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党刊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目前已有44家地方党刊社。经历了多年发展,地方党刊纸质刊的内容生产流程已经很成熟。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兴起让微信公众号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刊物”。传播方式的改变让地方党刊遭到了挑战,不少地方党刊也尝试开通公众号,但往往只是把纸质刊的内容搬到线上再传播一遍。这样的转型难以做到“形神合一”,效果不佳。与此同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对于新闻舆论工作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视,为地方党刊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因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善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是地方党刊必须研究的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南方杂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与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运营特色、优势与不足,尝试探析下一步的运营对策,为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扩大传播效果提供思路。研究发现,从传播者的角度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权威性强,可信度高,受众倾向于从这类公众号中获取官方消息。但另一方面,这类公众号在做严肃选题时,手法不够生动灵活;同时,选题多样化稍显欠缺。从运营的角度看,新媒体运营团队与传统纸媒运营团队密切配合,专业度高,效率高,内容生产力强,服务能力强。但在推文的编辑排版上,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尚未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从受众的角度看,公众号的传播渠道丰富,除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本身进行传播,还能通过纸质刊、姐妹平台、官网等接触受众,但在公众号平台上与受众的互动稍显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要灵活手法,用更活泼多样的形式做严肃选题;同时,进一步丰富选题类别,既要服务好喜欢硬新闻的核心受众,也要穿插更多软性选题,让公众号更接地气。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在编辑排版设计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力求让内容更吸引眼球。加强与受众互动,可以专门策划一些适合互动的推送,增加受众粘性。守正创新,不断改革,争取把公众号打造成为一个党刊IP和公众号品牌。

陈雅聪[9](2019)在《“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一款“国民应用”。2012年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更是日渐成为大众的日常关注内容。如今,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来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图书出版行业也加入此列,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宣传自身的品牌与产品。不管是公营出版社还是民营的图书公司,都在积极的布局自身的新媒体矩阵。民营图书公司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创立的文化读书类微信公众订阅号“书单来了”便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本文运用线上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书单来了”的推文文本以及评论区的文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分析了“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希望给“书单来了”以及同类型的微信公众号一些借鉴。第一章从传播环境、平台特性、公司考量三方面探讨了“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诞生的背景,并将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公司的布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章阐释了“书单来了”文本生产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对文章的标题、话语风格、排版方式进行分析,还对其广告部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账号的广告十分注重故事性营销;第三章与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书单来了”的传播策略,从受众与多元路径两方面分开阐述,公司通过精准的内容与受众定位,以受众为中心设计账号内容;在渠道上注重多渠道联合的同时,在同一渠道积极布局媒体矩阵。第五章总结了“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带来的传播启示,分析其目前面临的压力与困境,并对其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期给“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一些借鉴,给处于困惑中的同业者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钱苗苗[10](2019)在《浅阅读时代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研究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对公众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爆炸”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既没了时间,也没了耐心,总习惯于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面对这种状态,许多评论投其所好,以各种心灵鸡汤和焦虑贩卖,使读者产生某些极端和片面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迎难而上的深度评论就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个案,目的在于探讨这类深度评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为当前的新闻评论实践提供借鉴思路。考察发现,《今日话题》在内容生产和栏目设置上有这样一些变化:2016年开始引进特约作者的原创深度评论,改变了由编辑部撰写所有文章的局面,且特约评论文章占全部文章的比例有所上升,写作主体由单一化趋向于开放化和多元化;开辟了《短史记》、《较真》等核心子栏目,形成了多元化的栏目矩阵;2019年初推出主打轻便阅读的“翻呀”小程序作为深度评论的补充;取消了“读者来信”、“玫瑰直播”“编读往来”、“异见”等互动栏目,读者互动途径有窄化的趋势。随后,本文通过运用统计分析法对《今日话题》的阅读量、跟帖量以及投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今日话题》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有上升趋势,但用户互动量呈下降趋势。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社会、媒体和读者这三个层面分析了浅阅读时代《今日话题》等深度类评论的生存和发展逻辑:从社会层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浅”层次的东西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深度评论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解读和理性思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媒体层面来看,媒体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肩负着社会责任,深度评论的发展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塑造媒介品牌,提高媒介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对经济效益具有正面的回馈作用,实现了媒体对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追求;从读者层面来看,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在新闻过载的时代,深度评论这种知识化的内容仍然是稀缺资源,人们需要通过深度评论来认知社会,缓解焦虑,疏导情绪。最后,本文对深度类网络评论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测并进行了反思。以《今日话题》为代表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生存状况良好,且有逐渐变多的趋势。在“观点先于事实”、“情感大于理性”的后真相传播语境下,需要有更多的深度评论来传达独立思考的声音,从而构建理性的公共讨论环境。

二、《经济工作导刊》荣膺“受读者欢迎的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工作导刊》荣膺“受读者欢迎的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2)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基础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必要性
    1.1 国内原创少儿图书自身的局限
        1.1.1 选题严重趋同,内容创新不足
        1.1.2 呈现方式单一,阅读体验不佳
        1.1.3 编创人才匮乏,优质资源竞争激烈
    1.2 引进版少儿图书的独特优势
        1.2.1 内容丰富,品质相对较高
        1.2.2 图书开发系列化、套书化
        1.2.3 图书融合媒介,交互性趋强
        1.2.4 细分读者,满足个性化需求
    1.3 引进版少儿图书需提升适应性
        1.3.1 消减文化差异
        1.3.2 消减图书消费水平差异
        1.3.3 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1.3.4 适应国内出版发行环境
第二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的本土化编辑策略
    2.1 立足本土、本社的选题策略
        2.1.1 以文学和科普为主,降低引进风险
        2.1.2 优先接受度高的形象,增强选题适应性
        2.1.3 集中社内人力和渠道资源,深耕优势领域
        2.1.4 聚焦9-15 岁年龄层少儿,提升图书针对性
        2.1.5 独辟蹊径开发冷门题材,挖掘市场“蓝海”
        2.1.6 贴近少儿生活,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2 多元系统翻译策略
        2.2.1 发挥国内译者主体作用
        2.2.2 注重融入我国文化特征
        2.2.3 坚持我国文化价值导向
    2.3 去“异”存“同”的改编策略
        2.3.1 适应我国读者的改编方案
        2.3.2 贴近中国市场的书名改造
        2.3.3 符合国人审美的书籍设计
第三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3.1 借力母品牌,延伸式定位
        3.1.1 重新定位读者,提升图书匹配度
        3.1.2 洞察国人诉求,立体定位产品
        3.1.3 “读库化”品牌标识,激发读者共鸣
    3.2 把脉国内市场特征,建构销售网络
        3.2.1 整合国内渠道,分层深入读者
        3.2.2 深化线下互动,增强品牌融入性
    3.3 引入国内名牌名人,多维推广
        3.3.1 引入知名品牌跨界营销
        3.3.2 借助名人效应口碑营销
第四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4.1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不足
        4.1.1 内容与读者错位
        4.1.2 特色化用力过猛
        4.1.3 定价忽视差异性
    4.2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启示
        4.2.1 选题立足本位,注重纵横拓展
        4.2.2 深化读者体验,强化品牌认同
        4.2.3 强调差异化定位,注重沉浸式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报章文体与严独鹤短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报章文体与报人严独鹤
    第一节 报章文体的早期形态与发展
    第二节 《新闻报》副刊与严独鹤编辑理念
    第三节 严独鹤时评、杂感的文体特征
第二章 严独鹤与通俗短篇小说
    第一节 通俗短篇小说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严独鹤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严独鹤通俗短篇小说的文体文化风貌
第三章 通俗作家笔下的报章文体和短篇小说
    第一节 报章文体对通俗短篇小说的导向
    第二节 严独鹤对二者的探索意义
    第三节 通俗作家历史定位的重新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看电影》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机缘及其价值
    二、研究基础
        (一)关于趣味
        (二)关于媒介趣味
        (三)关于电影趣味
    三、关于《看电影》的趣味研究
    四、关于《看电影》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
        (二)关于《看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电影期刊与《看电影》
    第一节 当期刊遇上电影:中国电影期刊概说
        一、中国电影期刊的诞生:1920——1930年代
        二、中国电影期刊的曲折成长:1940年代
        三、新中国电影期刊的复兴:1950——1980年代
        四、新时期电影期刊的革新:1990年以来
    第二节 《看电影》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
        二、电影的二维书写:《看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内外交互的趣味共振与嬗变
    第一节 浸入趣味的光影空间
        一、《看电影》的趣味之源
        二、《看电影》的趣味生成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趣味互动
        一、电影期刊与受众的审美互动
        二、《看电影》与受众的趣味共振
    第三节 大众审美视野中的趣味流变与创新
        一、趣味的流变
        二、趣味的创新
第三章 视觉消费视域下的商品趣味
    第一节 《看电影》封面的商品视觉呈现
        一、封面商品属性的视觉传播
        二、《看电影》封面的视觉表征
        三、《看电影》封面的消费符号象征性
    第二节 《看电影》封面图片的审美趣味
        一、封面图片的时尚趣味
        二、封面图片的电影趣味
    第三节 《看电影》版设中的趣味带入
        一、“看”出来的电影即视感
        二、富于情绪的色彩变迁
第四章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媒介趣味
    第一节 基于大众传播的栏目构建
        一、《看电影》的栏目概况
        二、经典栏目的审美倾向
    第二节 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表达
        一、以前沿资讯凸显大众趣味
        二、以多元风格打造娱乐趣味
        三、以独家报道提升媒介价值
第五章 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下的“迷影”趣味
    第一节 区隔与导向的迷影文化
        一、区隔:“影迷”——“大众”——“迷影”的定位
        二、导向:助推迷影文化
    第二节 打造“迷影”旨趣——《看电影·午夜场》
        一、策划纸上“白日梦”
        二、精英式的品味表达
        三、表现“迷”认知的年度总结
结论
引用和参考文献
附录1 《看电影》出版形态进化表(1999—2019)
附录2 《看电影》栏目进化表(1999—2019)
附录3 《看电影》封面影片与内地总票房汇总列表(2000—2019)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意义
        二、史料搜集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纸副刊
        二、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报刊研究
        二、伪满时期的报纸副刊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方法
        二、框架安排
第一章 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报》
    第一节 《满洲报》十五载兴衰
        一、殖民统治下孕育而生
        二、成长为“满洲第一”
    第二节 《满洲报》的殖民“底色”
        一、西片朝三:为政治利益办报
        二、于殖民政治“功绩尤属匪浅”
    第三节 《满洲报》副刊的政治属性
        一、25个副刊的更迭发展
        二、殖民政治的呈现形态
第二章 政治副刊:建构殖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内外论潮》:中国与“满洲”的割裂
        一、四种重要的文章来源
        二、中国与“满洲”的对立形象
    第二节 《政海津梁》:“满日”的提携与亲善
        一、“中日满”之间的关系
        二、日本视角下的国际形势
    第三节 《王道周刊》:以“道德教化”美化殖民
        一、为谁的“王道”立言
        二、阐释传播“王道主义”
    第四节 结语:殖民话语下的政治幻象
第三章 儿童副刊:从“王道”到“皇道”的灌输
    第一节 “王道”浸染下的《小友乐园》
        一、纯粹的“儿童化”内容
        二、“王道”全方位的渗透
        三、赋予儿童“王道”品格
    第二节 “皇道”教育在《新小友》兴起
        一、以“科学”名义引导劳动
        二、童话:营造“希望”之国
        三、漫画:描绘“教化”故事
    第三节 结语:塑造爱国的“第二国民”
第四章 妇女周刊:“王道政治”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宣讲“王道”的“妇女观”(1933-1935)
        一、倡导“新女性”追求“解放”
        二、借“旧思想”塑造“贤妻良母”
        三、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女性”
    第二节 做战时服务的“后援团”(1936-1937)
        一、渐进式“鼓励”女性生育
        二、“御夫术”背后的思想枷锁
        三、当好孩子的家庭“教职员”
    第三节 结语:培养殖民政治的“女仆”
第五章 体育副刊:借体育礼义施“王化之行”
    第一节 报道内容与话语特色
        一、在殖民统治之下创刊
        二、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
        三、“军事化”的表达特色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诉求
        一、谋求独立的国际地位
        二、对中日态度上的反差
        三、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第三节 结语:殖民与体育“共谋”
第六章 文艺副刊:殖民政治重压下残喘
    第一节 《星期副刊》:初露批判殖民的端倪
        一、开启东北新文学的先河(1931-1933)
        二、批判和描写现实社会
    第二节 副刊更迭期:挣扎着传达呐喊声
        一、选择“抗争”的文学出路
        二、背离“王道乐土”的叙事
    第三节 《消闲世界》:殖民时代的社会图景
        一、连载小说的刊载情况
        二、小说叙事里的现实百态
    第四节 结语:殖民政治的文学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内外论潮》国际事件报道目录
    二、《满洲报》政治副刊时评文章目录
    三、《王道周刊》头条文章统计
    四、体育副刊竞技常识文章目录
    五、《医识》副刊头条文章目录
    六、《星期副刊》传播现代思想一览
    七、《晓野》和《北国文艺》中的社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 ——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媒介融合及其对新闻叙事的影响研究
        1.2.2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
        1.2.3 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1.2.4 关于新闻叙事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研究设计
        1.5.1 选择样本
        1.5.2 选择分析单元
        1.5.3 建构分析类目
        1.5.4 统计分析
2 媒介融合对传统非虚构叙事方式的影响
    2.1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脉络
        2.1.1 报告文学:寻求真相,记录历史
        2.1.2 特稿写作:客观真实,挖掘深度
        2.1.3 非虚构写作:体裁多样,热衷文学
    2.2 融媒时代非虚构创作“热潮”产生的动因
        2.2.1 新世纪文化心理危机的应对
        2.2.2 文学作家重回现实的理性思考
        2.2.3 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
    2.3 融媒对非虚构叙事的影响
        2.3.1 叙事文本呈现:从线性单一到创新多元
        2.3.2 叙事时空转向:由记录历史到追逐时效
        2.3.3 叙事身份互换:多元角色转变
3 融媒时代非虚构叙事结构与文体的转型
    3.1 非虚构叙事结构与文体的界定
        3.1.1 叙事结构及其研究历程
        3.1.2 叙事结构的突围带来文体革新
        3.1.3 非虚构叙事文体的分类
    3.2 叙事结构的重建
        3.2.1 时间维度的重建:动态化的即时呈现
        3.2.2 空间维度的重建:碎片化的有机组成
        3.2.3 非虚构叙事结构转型的现实诠释
    3.3 叙事文体的“杂糅化”
        3.3.1 非虚构写作体裁区隔的消失
        3.3.2 新文体形式的不断创新
4 融媒时代非虚构叙事要素的变革
    4.1 非虚构叙事主体:从幕后走到台前再到多元分化
        4.1.1 从幕后到台前:第一人称叙事增多
        4.1.2 叙事主体的多元分化:叙事者角色再定位
        4.1.3 平民非虚构写作的文化价值
    4.2 非虚构叙事话语:视角·符号·语言
        4.2.1 多元化叙事视角
        4.2.2 超文本的符号化存在
        4.2.3 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4.3 非虚构叙事接受
        4.3.1 “受叙者”身份再定位
        4.3.2 接受过程:从单向度的消费走向共同建构
5 融媒背景下非虚构写作的多元化叙事价值探讨
    5.1 多元化叙事表达方式
        5.1.1 移动场景下的微叙事
        5.1.2 沉浸化叙事
        5.1.3 交互性叙事
        5.1.4 多媒体叙事
    5.2 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的价值探讨
        5.2.1 文本价值的彰显
        5.2.2 “慢新闻”写作价值的初步显现
        5.2.3 非虚构作品商业价值变现
        5.2.4 媒介价值背后的隐忧
        5.2.5 培养非虚构写作能力的价值
6 结语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纪要
附录二 :网易人间theLivings非虚构作品一览表
附录三 :网易人间theLivings非虚构作品叙事方式抽样信度检测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析 ——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整体设计
    1.4 相关概念阐释
2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概述
    2.1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概况
    2.2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路径
    2.3 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特性
3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分析——以“南方杂志”为例
    3.1 《南方》杂志概述
    3.2 “南方杂志”的特性
    3.3 “南方杂志”内容分析方案设计
    3.4 “南方杂志”内容分析
4 “南方杂志”传播效果分析
    4.1 总阅读量分析
    4.2 高阅读量推文宏观分析
    4.3 高阅读量推文案例分析
    4.4 受众调查问卷分析
5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讨
    5.1 “南方杂志”的特色与不足
    5.2 运营对策建议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9)“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信营销传播兴起背景下的“书单来了”
    第一节 “书单来了”公众号的产生背景
        一、新媒体时代图书营销传播面临的新环境
        二、微信公众号作为图书营销传播手段的优势
        三、读客对图书市场、用户“痛点”的考量
    第二节 “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
        一、初级阶段:靠以量吸引用户(2015年10月—2016年3月)
        二、探索阶段:探索栏目设置与活动方式(2016年3月—2016年9月)
        三、稳定阶段:栏目精简后逐渐稳定(2016年9月—2017年6月)
        四、成熟阶段:内容与形象开始固定(2017年6月至今)
第二章 亲切、易读与故事化的内容取向
    第一节 书单:内容鲜明,风格独特
        一、风格鲜明的标题
        二、内容清单化
        三、以书单狗自居,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
        四、图文搭配、排版简洁
    第二节 “无聊书单狗”:为互动而生的幽默“人设”
        一、幽默感的制造
        二、“无聊书单狗”带来的效益
    第三节 软文与广告:注重故事性营销
        一、励志且简短的标题,掩盖广告本质
        二、注重故事性的叙事方式
第三章 面向受众:“书单来了”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精准受众定位匹配内容定位
        一、受众定位:紧密围绕爱书人士
        二、内容定位:坚持原创书单,“激发个人成长”
    第二节 以服务为基础,以受众为中心
        一、以满足受众需求为核心的书单推送
        二、为迎合用户阅读习惯而固定的发文时间
        三、契合目标用户兴趣的活动
    第三节 人文关怀:以“人格化”方式传达品牌个性
        一、传播主体“人格化”的背景与优点
        二、“人格化”传播模型建立
        三、“人格化”互动增强粉丝粘性
第四章 多元路径:打造媒介矩阵与变现方式
    第一节 品牌媒介矩阵序列整齐
        一、子账号联合营销
        二、与微博相互造势
        三、开设官方抖音号
    第二节 “书单来了”的多元变现路径
        一、提供购买链接,以信息需求引导消费需求
        二、推出收费音频课程
        三、承接广告与公众号推广
第五章 “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发展思考
    第一节 “书单来了”带来的传播启示
        一、内容生产定位精准,锁定目标用户
        二、“人格化”传播,体现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三、不断开发新方式、新内容与粉丝互动,提高粉丝的活跃度
        四、账号群合力传播,形成序列化
    第二节 “书单来了”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一、内容原创压力大
        二、多因素造成的打开率降低
        三、“标题党”易引发视觉疲劳
    第三节 “书单来了”传播发展建议
        一、丰富内容与选题来源,同时增强社交性
        二、重视视频传播形式
        三、不忘初心,警惕过度商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浅阅读时代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研究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浅阅读和深度类网络评论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浅阅读的概念界定
        一、浅阅读的定义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三、浅阅读的特征
    第二节 深度类网络新闻评论的界定
第二章 《今日话题》在浅阅读时代的发展现状考察
    第一节 《今日话题》栏目发展变化
        一、内容生产:坚持深度评论,引进特约作者
        二、栏目设置:打造多元矩阵,互动途径窄化
    第二节 《今日话题》相关数据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
        二、电脑网页端的跟帖量
        三、“新闻立场”的投票量
第三章 《今日话题》等深度类网络评论的生存和发展逻辑
    第一节 社会层面:转型时期面临的困惑
    第二节 媒体层面: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契合
    第三节 读者层面:浅阅读时代的知识焦虑
第四章 关于浅阅读时代深度类网络评论发展的反思
    第一节 深度类网络评论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后真相传播语境下的新闻求真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经济工作导刊》荣膺“受读者欢迎的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文学期刊发行转型研究[D]. 刘键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D]. 史征艳. 山西大学, 2020(01)
  • [3]报章文体与严独鹤短篇小说[D]. 郭智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5]《看电影》趣味研究[D]. 孙佳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9(02)
  • [7]媒介融合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叙事方式研究 ——以“网易人间theLivings”微信公众号为例[D]. 沈越. 暨南大学, 2019(02)
  • [8]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党刊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对策探析 ——以“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D]. 刘淑君. 暨南大学, 2019(02)
  • [9]“书单来了”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D]. 陈雅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浅阅读时代的深度类网络评论研究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D]. 钱苗苗.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经济工作指南》荣获“读者通俗杂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