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迎[1](2013)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林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开发最早,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林区。它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地、以及西南金沙江、西北白龙江流域,同时还包括新疆天山国有林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重点国有林区已成为我国可采成过熟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社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的地区。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思想的束缚下,林区开发建设实行先生产、后生活、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致使林区社会负担沉重,各项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尤其是,长期坚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忽视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后备可采森林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林区经济发展后劲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长期忽视森林资源经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这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在总结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重新设计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为实现将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林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从中国生态恶化、木材短缺的国情出发,也从重点国有林区以天然林为主的林情出发,在重点国有林区推进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即将重点国有林区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兼融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二是在科学的森林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森林的分类经营,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经营目标和侧重需求实施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不同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不同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三是针对目前我国国有林、地方林范围不清、权属不明的现实,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和民营林的范围,其划定的原则是:将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国有林;将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管辖的森林划定为地方林;将林权改革后农民自主经营的森林划定为民营林。国有林范围的划定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第一步将原中央管辖的重点国有林区(即136个森林工业企业局)划为中央政府管辖的森林,即国有林,以后再逐步扩大。四是在明确中央政府对重点国有林区,即国有林的权属和责任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借鉴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在国有林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重新构建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即在国有林林区建立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国有林管理体系。五是为确保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设计了相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扶持政策以及配套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措施。
吴涛[2](2011)在《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评价》文中提出国有林业企业是为国有林区培育、保护和开发森林资源的实体。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提高企业自身的利润,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第二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国有林业企业作为天保工程实施的具体单位,选择合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无疑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选择科学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整个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是在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上,通过西方经济学、现代林业经济理论、管理学原理和现代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等理论的指导,结合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迁历程,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林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构建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相关指标体系;借助统计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这一多元统计方法将初始指标综合处理,从量化角度得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其中包括:第一主成分以总资产周转率等为主具有最大载荷,第二主成分以商品材产量为主具有最大载荷,第三主成分以劳动生产率为主有最大载荷,第四主成分以净资产收益率等有最大载荷。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文章进一步对林业企业目前采取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更为合理的森林资源复合经营模式,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等改进建议。
尹焱[3](2010)在《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而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应对及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介绍我国高校的就业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及与同等就业工作先进院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着重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对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意向、就业心态、就业指导满意度、就业途径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就业率呈稳步增长态势,就业去向也从局限于大兴安岭地区发展到祖国各地,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比较适中,择业心态也有改善,但学院对其就业指导和咨询的力度有待加强,另外,还存在着毕业生对学院的就业指导的满意度不高、学院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推荐的主渠道作用等问题。据此,论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陈玮[4](2009)在《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在我国林业具有重要地位的国有林区,其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和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国有林区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由于国有林区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于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建设效率不断降低,甚至已成为阻碍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对适于国有林区当前信息化建设特殊性的信息化模式的探索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选取ASP技术为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框架模型的研究,在详细分析国有林区信息化特殊性和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选择ASP技术的应用模式,确定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模式的体系结构,并选择新模式实施的切入点;二是对新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和区域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框架结构和主要部门组成,明确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并构建适于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平台框架模型、物理模型、功能模型和逻辑模型;三是对新模式核心运行管理机构——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流程的研究,根据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模型,确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为其成员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区域信息技术推广、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与外部信息资源提供商的合作、信息服务中心运行效果的绩效评价等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运行流程;四是对新模式安全保障地研究,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看,安全问题是制约网络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对新模式安全保障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区域信息服务中心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服务对象的安全需求,确定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保障的基本思路,构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并选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以保障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李更新,刘霄雷[5](2004)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
樊亦波[6](2014)在《浅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完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安全风险、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各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等完善对策。
孙树忠,孙章群[7](2014)在《如何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家在发展建设中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为改善创造低碳环境,在我国林业行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了森林保护力度,增加了林业基础建设许多投资项目,林业企业迎来了空前的大好实际。为了用好管好这些资金,发挥投资效益,森工集团公司制定了实施措施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林业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林业企业会计人员在这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有较高的知识层面和操作技术,但现实会计人员文化偏低,提升林业企业会计素质就成了当前紧迫任务。下面阐述现有林业财会人员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会计标准做简要分析,并提出提高林业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途径。
周颖[8](2006)在《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林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高,社会各界越近来越认识到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近几年,虽然林业各企业也在逐步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未引起高度重视,经调查发现许多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虽然具有某些基本的会计监督操作,但疏于会计监督制度建设;较重视内部会计监督,但忽视内外部会计监督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监督,而忽视对行为者的监督,等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职能弱化,财务收支混乱等。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林业各企业加强会计监督。 本文在这一背景之下展开研究。本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引言部分,二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大内容:会计监督的理论概述、林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性、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及案例分析、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本文在一些方面有所创新,本文从会计监督的涵义入手,综述了会计监督的特点、要素以及方法,阐述了会计监督的一般模式与作用,分析了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林业企业加强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的探讨,对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以及相关建议,并以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管理为例,探讨了会计监督的对策。最后,通过上述对林业企业加强会计监督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模式。
李恩国,包海[9](1998)在《浅谈完善和发展林业企业财会电算化系统的几点建议》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林业企业财会电算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林业企业财会电算化系统的建议。
崔嵬[10](2019)在《黑龙江邮政分公司ERP管理会计功能模块应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速递物流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全国发展情况看,快递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四通一达系”为代表的民营快递公司均在加快发展,各快递公司纷纷进行上市融资,争先扩大企业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中国邮政作为一家传统国有企业,在2019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位列101位。2019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提出寄递业务是邮政的主业,必须承担起行业“国家队”的使命,“寄递市场巨大,邮政大有可为”。在这一背景下黑龙江邮政分公司制定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提高包裹快递业务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2016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并实施了ERP系统,经过三年多的应用实践,黑龙江邮政分公司虽然在财务管理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管理会计的数据质量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责任中心损益核算准确性、管会数据可靠性、ERP管理会计模块完善程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的管理会计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寄递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本文分析黑龙江邮政分公司目前管理会计模块存在的不足,挖掘产生不足的原因,在完善责任中心损益核算、改进ERP管理会计功能模块报表体系、优化分摊及闲置产能等方面提出对策,同时,提出了黑龙江邮政分公司ERP管理会计模块实施的保障措施并对实施效果提出展望。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省邮政分公司管理会计的数据质量,推进管理会计职能的转变,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决策,进而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本论文提出的相关优化及保障措施对黑龙江邮政分公司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林业的研究 |
1.2.2 森林经营的研究 |
1.2.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4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难点 |
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的研究基础 |
2.1 现代林业 |
2.1.1 现代林业的内涵 |
2.1.2 现代林业的目标 |
2.1.3 现代林业的森林分类经营 |
2.1.4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2.2 森林经理 |
2.2.1 森林经理的内涵及作用 |
2.2.2 我国森林经理发展历程 |
2.2.3 我国森林经理的对策 |
2.3 森林经营 |
2.3.1 森林经营的内涵 |
2.3.2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概况 |
2.3.3 新时期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
3 重点国有林区的概况 |
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
3.1.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范围 |
3.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
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区开发史 |
3.2.1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历程 |
3.2.2 重点国有林区的开发模式 |
3.2.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的贡献 |
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 |
3.3.1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初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
3.3.2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中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
3.3.3 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后期的森林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
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 |
3.4.1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4.2 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采伐为主兼顾森林经营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4.3 重点国有林区以开发建设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期 |
3.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
3.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3.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弊端成因分析 |
3.5.3 大石头林业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典型案例分析 |
4 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及经验借鉴 |
4.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1.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 |
4.1.2 俄罗斯的森林资源管理 |
4.2 北美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2.1 美国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 |
4.2.2 加拿大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3 北欧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3.1 芬兰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3.2 瑞典的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 |
4.4 德国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4.1 德国的森林经营研究 |
4.4.2 德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研究 |
4.5 日本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研究 |
4.5.1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经营 |
4.5.2 日本国有林的森林资源管理 |
4.6 研究国外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 |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改革 |
5.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作用 |
5.1.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地位 |
5.1.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经济地位 |
5.1.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的生态文化地位 |
5.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目标 |
5.2.1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成我国北方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 |
5.2.2 把重点国有林区建设成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基地 |
5.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改革 |
5.3.1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功能区划 |
5.3.2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
5.3.3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采伐 |
5.3.4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抚育 |
5.4 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最佳模式 |
5.4.1 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
5.4.2 重点国有林区兼融林的经营 |
5.4.3 重点国有林区商品用材林的经营 |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
6.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工作重点转移 |
6.1.1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是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
6.1.2 重点国有林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林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
6.2 以重点国有林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区工作重点转移 |
6.2.1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
6.2.2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
6.2.3 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 |
6.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设计 |
6.3.1 重新划定国有林、地方林与集体林的范围、权属和责任 |
6.3.2 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模式 |
7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
7.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扶持政策设计的思路 |
7.1.1 政策设计以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权属关系为基础 |
7.1.2 政策设计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
7.1.3 政策设计要确保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
7.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2.1 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2.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扶持政策设计 |
7.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保障 |
7.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措施保障 |
7.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措施保障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致谢 |
(2)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说明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说明 |
2 理论基础 |
2.1 现代林业理论 |
2.1.1 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国有林业企业的相关概念 |
2.2.1 林业产业 |
2.2.2 国有林业企业 |
2.2.3 国有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
2.3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论 |
2.3.1 林业企业经营理论 |
2.3.2 林业企业管理理论 |
2.4 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
2.4.1 林下种植复合经营模式 |
2.4.2 林下养殖复合经营模式 |
2.4.3 三位一体复合经营模式 |
2.4.4 森林庄园复合经营模式 |
2.4.5 森林旅游复合经营模式 |
2.5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评价常用方法 |
2.5.1 因子分析法 |
2.5.2 主成分分析法 |
2.5.3 层次分析法 |
2.5.4 数据包络分析 |
3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3.1 内蒙古国有林业企业概况 |
3.1.1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概况 |
3.1.2 内蒙古国有次生林区林业企业概述 |
3.2 内蒙古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概述 |
3.2.1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经营管理状况 |
3.2.2 内蒙古次生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
3.3 内蒙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3.3.1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经营管理模式 |
3.3.2 内蒙古国有次生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3.4 影响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因素 |
3.4.1 影响林业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
3.4.2 影响林业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
3.4.3 影响林业企业生产能力的指标 |
4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证分析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4.2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4.2.1 被调查者特征 |
4.2.2 被调查企业森林资源状况 |
4.2.3 被调查企业管理制度状况 |
4.2.4 被调查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
4.2.5 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
4.3 因子分析 |
4.3.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
4.3.2 因子分析过程 |
4.3.3 因子分析结果 |
5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足及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足 |
5.1.1 上级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干预严重 |
5.1.2 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创新 |
5.1.3 缺乏特色产业的发展 |
5.2 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
5.2.1 加大现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 |
5.2.2 企业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 |
5.3 大力发展复合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非林非木产业 |
5.3.1 企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复合经营模式 |
5.3.2 企业着重推广林下种植复合经营模式 |
5.3.3 企业适当发展三位一体复合经营模式 |
5.4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5.4.1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团队精神 |
5.4.2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 |
5.4.3 重视知识管理,注重企业创新 |
5.4.4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企业知名度 |
6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情况 |
1.2.2 高职院校就业研究情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和就业理论 |
1.4.1 高职院校 |
1.4.2 就业 |
1.4.3 失业 |
1.4.4 西方学者的就业理论 |
第二章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2.1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
2.2 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
2.3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就业现状分析 |
2.3.1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简介 |
2.3.2 大兴安岭地区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 |
2.3.3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
2.3.3.1 就业率情况 |
2.3.3.2 就业去向情况 |
2.3.3.3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分科类就业情况 |
2.3.3.4 就业意向调查 |
2.3.3.5 就业心态调查 |
2.3.3.6 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 |
2.3.3.7 就业途径调查 |
第三章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3.1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情况 |
3.2 鸡西大学就业工作情况 |
3.3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与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及鸡西大学的比较分析 |
3.3.1 办学性质分析 |
3.3.2 地理位置分析 |
3.3.3 就业工作模式分析 |
3.3.4 就业率比较分析 |
3.4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3.4.1 弱竞争性 |
3.4.2 就业对口率偏低 |
3.4.3 就业指导有待完善 |
3.4.4 就业质量不高 |
第四章 建议与对策 |
4.1 学校层面的有效举措 |
4.1.1 科学定位打造品牌 |
4.1.2 合作办学订单培养 |
4.1.3 多措并举提高就业率 |
4.1.4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实效 |
4.1.5 加强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
4.2 学生层面的应对措施 |
4.2.1 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
4.2.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对就业威胁 |
4.2.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持就业的比较优势 |
4.2.4 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弥补内部劣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林业区域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ASP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
2.2 公共物品理论 |
2.3 信息化理论 |
2.4 信息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 |
2.4.1 ASP模式 |
2.4.2 工作流技术 |
2.4.3 中间件与组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及现状分析 |
3.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特殊性 |
3.1.1 信息化条件约束较大 |
3.1.2 国有林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
3.1.3 信息需求的综合程度高 |
3.1.4 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高 |
3.1.5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技术复杂性较高 |
3.1.6 资源约束较大 |
3.1.7 国有林区信息化项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3.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2.1 国有林区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
3.2.2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采用的建设模式 |
3.3 国有林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 |
3.3.2 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缺乏 |
3.3.3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
3.3.4 信息化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
3.3.5 林业信息管理体制陈旧落后 |
3.3.6 信息化人才匮乏 |
3.3.7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滞后 |
3.3.8 条块分割、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
3.4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模式的优势及基础条件分析 |
3.4.1 引入ASP的优势 |
3.4.2 国有林区信息化中引入ASP的基础条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架构 |
4.1 新模式的切入点选择 |
4.1.1 ASP应用模式的选择 |
4.1.2 应用功能切入点的选择 |
4.2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
4.2.1 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
4.2.2 新模式的主要目标 |
4.3 新模式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
4.3.1 新模式的内容 |
4.3.2 新模式的体系结构 |
4.3.3 实施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及平台模型构建 |
5.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 |
5.1.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任务 |
5.1.2 ASP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 |
5.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 |
5.2.1 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和物理模型 |
5.2.2 信息服务平台的拓扑结构 |
5.3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 |
5.4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逻辑模型 |
5.4.1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数据处理过程 |
5.4.2 信息系统定制服务过程 |
5.4.3 信息提供服务过程 |
5.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流引擎的定义 |
5.5.1 工作流引擎的结构 |
5.5.2 工作流引擎的功能 |
5.5.3 工作流引擎的细分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运作机制 |
6.1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的管理机制 |
6.2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机制 |
6.2.1 区域内林业企业接入 |
6.2.2 远程虚拟信息系统服务 |
6.2.3 工作流定制服务 |
6.3 国有林区区域ASP信息服务中心与社会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机制 |
6.3.1 与硬件提供商的合作 |
6.3.2 与软件提供商的合作 |
6.3.3 与信息资源服务商的合作 |
6.4 信息技术推广机制 |
6.4.1 信息服务性能提升 |
6.4.2 信息技术培训 |
6.4.3 成员企业吸引 |
6.5 国有林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的评价机制 |
6.5.1 ASP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
6.5.2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原则 |
6.5.3 信息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的保障机制 |
7.1 新模式的技术保障机制 |
7.1.1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构成 |
7.1.2 新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的运行流程 |
7.2 新模式的安全保障 |
7.2.1 国有林区林业信息网络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分析 |
7.2.2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
7.2.3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体系的框架模型 |
7.2.4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安全技术的选择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浅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完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
2 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2.2 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
2.3 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安全问题 |
3 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完善对策 |
3.1 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
3.2 重视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
3.3 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 |
4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8)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状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
1.2.1 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4.2 本论文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会计监督的理论概述 |
2.1 会计监督的涵义、特点、要素及其方法 |
2.1.1 会计监督的涵义 |
2.1.2 会计监督的特点 |
2.1.3 会计监督的要素 |
2.1.4 会计监督的方法 |
2.2 会计监督的一般模式与作用 |
2.2.1 会计监督的一般模式 |
2.2.2 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
3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 |
3.1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 |
3.1.1 林业的特殊性 |
3.1.2 林业企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
3.1.3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 |
3.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
3.2.1 林业发展状况与林业企业会计目标 |
3.2.2 林业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
4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 |
4.1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制度背景分析 |
4.1.1 林业会计制度不完整统一、缺乏整体设计 |
4.1.2 林业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过窄、核算对象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
4.1.3 林业会计制度规范要求与实际核算中企、事业交叉的矛盾 |
4.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1 内部管理薄弱,会计监督不力 |
4.2.2 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
4.2.3 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
4.2.4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
4.2.5 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
4.3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分析 |
4.3.1 内部原因 |
4.3.2 外部原因 |
5 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及案例分析 |
5.1 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
5.1.1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有效解决定位问题 |
5.1.2 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
5.1.3 强化社会中介监督职责发挥,明确国家监督职责 |
5.1.4 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林业会计制度或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
5.1.5 明确管理者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
5.2 案例分析(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例) |
5.2.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概述 |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概述 |
5.2.3 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5.2.4 加强天保工程资金监督管理的建议 |
6 构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探讨 |
6.1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目标 |
6.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6.2.1 成本效益原则 |
6.2.2 合法合规性原则 |
6.2.3 有效性原则 |
6.2.4 透明度原则 |
6.2.5 独立性原则 |
6.2.6 适宜性原则 |
6.3 构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
6.3.1 林业生产经营方式 |
6.3.2 林业资金运动特点 |
6.3.3 森林资源现状 |
6.4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 |
6.4.1 林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 |
6.4.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 |
6.5 建立林业会计监督模式的保证措施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10)黑龙江邮政分公司ERP管理会计功能模块应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章 管理会计模块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黑龙江邮政分公司企业概况 |
2.2 ERP管理会计模块应用现状 |
2.2.1 应用背景 |
2.2.2 企业发展的现状 |
2.2.3 省邮政分公司ERP系统的现状 |
2.2.4 ERP管理会计模块现状及总体目标 |
2.3 ERP管理会计功能模块应用存在的问题 |
2.3.1 责任中心损益核算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 |
2.3.2 寄递事业部成立后系统配套不完善 |
2.3.3 系统集成不完全不准确 |
2.3.4 管理会计模块分摊及闲置产能功能缺失 |
2.3.5 管理会计模块报表体系不健全 |
2.3.6 财务基础核算数据不准确 |
2.3.7 人为因素导致管理会计数据失真 |
2.3.8 模块没有领导看板 |
2.4 问题成因分析 |
2.4.1 各单位对基础数据重视不够 |
2.4.2 各部门数据管理职责不明确 |
2.4.3 各地市对寄递事业部改革方案理解不同 |
2.4.4 公司机构频繁变动使准备工作不充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理会计模块应用的优化设计 |
3.1 ERP管理会计需求分析及优化总体思路 |
3.1.1 管理会计需求分析 |
3.1.2 优化总体思路 |
3.2 ERP管理会计模块的优化 |
3.2.1 管理会计模块优化的基本原则 |
3.2.2 管理会计模块专业(产品)及环节设置 |
3.2.3 管理会计模块标准责任中心优化 |
3.2.4 管会模块系统集成及结算合并抵消方案的改进 |
3.2.5 管理会计模块分摊方案优化 |
3.2.6 管理会计模块闲置产能方案优化 |
3.2.7 管理会计模块报表分析方案 |
3.2.8 管理会计模块建立领导看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理会计模块应用保障措施和效果展望 |
4.1 ERP管理会计模块应用的保障措施 |
4.1.1 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
4.1.2 准确维护基础数据 |
4.1.3 对需要分摊数据的来源进行预处理 |
4.1.4 建立损益事项录入平台 |
4.1.5 管理会计数据质量监督审核 |
4.2 管理会计模块优化后效果展望 |
4.2.1 提升闲置产能 |
4.2.2 提升分摊功能的效率 |
4.2.3 建立满足需要的损益核算报告体系 |
4.2.4 提升管理会计模块损益核算应用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2]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评价[D]. 吴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3]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尹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5)
- [4]基于ASP的国有林区区域信息化模式研究[D]. 陈玮.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1)
- [5]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更新,刘霄雷. 中国林业企业, 2004(01)
- [6]浅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 樊亦波. 中国西部科技, 2014(12)
- [7]如何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的素质[J]. 孙树忠,孙章群. 科技资讯, 2014(19)
- [8]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 周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12)
- [9]浅谈完善和发展林业企业财会电算化系统的几点建议[J]. 李恩国,包海.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1998(S1)
- [10]黑龙江邮政分公司ERP管理会计功能模块应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崔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