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和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和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一、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及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胡涛[1](2019)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文中指出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同一目的层或不同目的层内的不同构造部位广泛含有油气的一类油气聚集,具有“高点低点聚油气共存、高孔低孔含油气共存、高产低产含油气层共存、高压低压含油气层共存”等基本特征,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针对我国陆相盆地多来源、多阶段、多动力形成的复杂油气成藏特点,还存在三大难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来源差异大;(2)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时期差异大;(3)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差异大。搞清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三个难题,本文选择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为研究目标,展开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针对不同构造位置的原油、泥页岩和砂岩储层开展取样测试,通过剖析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的油气充注时期差异、原油成熟度差异、烃源岩热演化史差异、原油和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差异以及砂岩储层致密演化史差异,厘定油气来源、搞清成藏期次、明确运移动力、恢复成藏过程,最终建立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是不同来源、不同阶段、不同动力和不同类别油气藏叠加复合的结果;(2)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构造高部位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最早、油气来源埋深最大、油气运移距离最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作用下形成的圈闭类油气藏;(3)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近洼位置的油气具有聚集时间较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最短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深盆油气藏;(4)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斜坡位置的油气既具有聚集时间最晚、油气来源埋深较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的特征,还具有聚集时间较早、油气来源埋藏最大、油气运移距离较长的特征,它们主要是在浮力和生烃膨胀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别油气藏的叠加复合。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建立了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模式。这对于阐明含油气盆地中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的分布发育特征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信凤龙[2](2018)在《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文中认为以油气形成及分布理论为指导,系统归纳了研究区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特征,并通过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剖析油气不均一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东濮凹陷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明显,总体上具有“北富南贫、纵向富集层系集中”的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于凹陷北部的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纵向上,集中富集于沙二段和沙三段,与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油气多层系分布特征具有显着差异。中浅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深层主要以非构造油气藏为主。原油物性整体上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好,但在盐岩发育区的物性变化区间较大。研究区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具有差异,油型气主要分布在沙三中、下亚段,平面上富集于生烃洼陷附近,且靠近生烃中心地区为干酪根裂解气分布有利区,近洼斜坡带为原油裂解气分布有利区;煤成气主要富集于北部文留地区沙四段,南部的马厂、白庙地区;混合气主要分布于气源断裂沟通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区域,具有多层系富集特征。东濮凹陷北部洼陷烃源岩生烃条件远远好于南部洼陷,洼陷生烃条件的差异从根本上控制了油气“北富南贫”的格局;北部地区发育五套盐岩,极好的封盖条件控制了油气纵向富集层位,使油气集中分布在沙一盐之下的沙二段和沙三段;构造背景和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运移方向,是油气在不同构造带差异性聚集的关键。不同母质类型烃源岩的供烃、断层的输导和膏盐、泥岩盖层的配置条件控制了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分布差异。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沙三中、下亚段烃源岩分别是煤成气和油型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成藏期气源断层的活动为煤成气向上部层系运移提供了条件,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断盖配置关系造成了油型气、煤成气和混合气富集层位的差异。温压条件控制了烃源岩与早期油藏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油气在不同运聚方式下的相态演化。随着埋深增加、温压升高,洼陷中心干酪根裂解成气,近洼斜坡的早期原油易于发生原油裂解和气侵富化;油气在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过程中,随着埋深变浅、温压减小,油溶天然气出溶形成气藏或伴有气顶的油气藏。依据东濮凹陷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结合封盖条件、供烃层系、运移方式的差异,将研究区油气不均一分布划分为两种模式:南北分区-构造分带-油气差异分布模式、不同断盖-多成因类型-多相态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陈泽亚[3](2018)在《东濮凹陷北部烃源岩及其产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东濮凹陷作为中国典型的富盐岩沉积盆地,凹陷北部新生代古近系盐岩沉积厚度大、层数多,是渤海湾盆地内少见的既富油也富气的凹陷。本次研究针对东濮凹陷北部含盐区烃源岩样品116块,南部无盐区样品46块,原油样品155个,天然气样品180余个及烃源岩抽提物样品19个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烃源岩碳同位素分布较广,δ13C值分布范围为-29.5‰-22.0‰;原油碳同位素分布区间较小,δ13C值分布范围为-28.6‰-25.7‰;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从-48.3‰-24.9‰;乙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从-25.5‰-11.4‰;丙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从-32.6‰-15.9‰。东濮凹陷烃源岩、原油和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组成较一般的淡水湖泊沉积有机质相比明显富集重碳同位素,南部烃源岩及原油样品碳同位素均略重于北部,并未明显出现因为沉积环境盐度的变化导致的碳同位素变重的现象。东濮凹陷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到氧化—还原环境、气候和初级生源母质的控制;原油碳同位素与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具有比较好的继承性;大部分抽提物氯仿沥青“A”的碳同位素均轻于烃源岩,符合随馏分的极性增加而δ13C值增加的规律,也有部分样品抽提物与烃源岩碳同位素几乎相同,或出现轻微倒转。鉴于原油、烃源岩及抽提物族组分中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推测东濮凹陷主力烃源岩碳同位素分布范围为-28.4‰-24.7‰,其类型以混合型为主。天然气甲、乙烷碳同位素分布范围较大,主要是因为东濮凹陷既有沙河街组的油型气,又有下部石炭—二叠系的煤型气,且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对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分馏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东濮凹陷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烃源岩样品黄金管热模拟实验,讨论影响天然气不同组分的碳同位素变化规律,并结合烃源岩、原油及天然气样品碳同位素组成厘清东濮凹陷天然气类型。对东濮凹陷五个典型的油气藏进行了油气藏解剖,建立了四种油气成藏模式。

吕雪莹,蒋有录,刘景东[4](2016)在《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相态类型判识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对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的多样相态类型及成因进行研究.基于油气的轻烃组成并结合试油结果,利用方框图法、因子法、秩数法和Z值法等多种判别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的相态类型进行了综合判识;并利用ln(C1/C2)-ln(C2/C3)关系及苯/正庚烷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关系,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对凝析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东濮凹陷不同类型凝析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由富生烃洼陷向中央隆起带、由古近系深部向浅部层系,依次发育原生型凝析气藏、原油裂解型凝析气藏和运移分馏型凝析气藏,兰聊断裂、黄河断裂等基底大断裂附近的中浅层还发育煤成气气侵富化凝析气藏.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主要表现为带大油环、带小油环和无油环等3种相态类型,成因类型包括原生型、原油裂解型、运移分馏型和气侵富化型等4种,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原生型凝析气藏通常无油环,轻质组分含量高,C5+质量分数小于1.75%,主要分布于埋深4 200m以下深层洼陷带;原油裂解型凝析气藏多带有大油环,重质组分含量较高,C5+质量分数大于1.75%,且随着ln(C1/C2)增加,ln(C2/C3)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深层环洼斜坡带,剖面上与原生凝析气藏相邻,但深度稍浅于原生型凝析气藏;运移分馏型凝析气藏通常带有小油环,具有较高的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和较低的苯/正庚烷比值,主要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气侵富化型凝析气藏往往无油环,其形成与石炭—二叠系煤成气的向上侵入有关,40Ar/36Ar介于630803,δ13C1介于-38‰-34‰之间,属油型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范畴,主要分布于存在气源断裂沟通深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区域.

胡洪瑾[5](2016)在《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综合应用石油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及盆地模拟分析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深入探讨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目的,对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煤成气分布特征、典型煤成气藏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热模拟实验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及其生烃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岩、碳质泥岩、泥岩生烃潜力依次减小,干酪根类型以III型为主,部分II2型;(2)不同煤系烃源岩生气作用均可划分为5个阶段,在Ro=2.2%时进入大量生气阶段,煤岩生气能力最强,二次生烃相对于一次生烃,生烃能力均明显降低,干燥系数升高,且煤岩仍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3)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主要存在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末期-现今两期生烃,主要生烃区集中在前梨园、葛岗集、孟岗集洼陷以及桥口-徐集地区。通过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氩同位素等分析对煤成气进行判识,结果表明,研究区煤成气主要分布于文23、户部寨、马厂、胡状集地区,混合气主要分布于白庙、方里集、文西-刘庄地区;其中煤成气以沙四段、石炭-二叠系分布为主,混合气则分布于沙二、沙三上、沙四段和石炭-二叠系等多个层系。综合断层、砂体、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时空有效性分析,结合天然气运移路径示踪等手段,确定研究区煤成气具有“断-砂匹配远源输导”的特征,断层活动性及断层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影响断层的输导性能,气源断层的凸面形态指向区为天然气的有利运聚方向。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明确了研究区构造带煤成气藏主要为东营期一期成藏。通过断-盖配置关系及GOI分析气藏保存条件,表明盖层岩性及断-盖配置关系影响天然气的运聚和保存,北部文23、户部寨地区发育盐膏岩盖层、断接厚度大、保存条件较好,南部白庙、马厂地区发育泥岩盖层、保存条件较差。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成熟气源岩-通源断层-圈闭的有效时空配置是煤成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供气-保存条件互补关系控制煤成气富集规模、断-盖组合关系控制煤成气富集层系;并提出储量控制系数RCC对供气-保存条件进行量化表征。结合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煤成气成藏共性和差异性特征建立了“单源供烃-断砂输导-单层系聚集”和“双源供烃-分路输导-多层系聚集”两种煤成气成藏模式。

冯德军[6](2016)在《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析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块深层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组分特征、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天然气成熟度特征等),对东濮凹陷不同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作了系统的判识并对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作分布特征分析。论文选取三个东濮深层天然气藏从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作油气藏解剖,并分析了本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东濮凹陷天然气藏中天然气烃类组分变化较大,整体上看,天然气甲烷含量从6.26%-99.0%范围都有出现,其中,在整个凹陷Es1段均值最低,为46.3%。甲烷含量整体较其他层位低(37.1%-56.9%),随着深度加深,Es2、Es3、Es4段甲烷含量明显增高,最高分别达到了96.8%、99.0%、97.1%,平均值也达到了60%左右甚至更高。同时,这些层段的甲烷含量差异性也十分强烈,甲烷含量最低也只有10%左右。从不同区块上看,天然气甲烷含量均值较低值出现在濮卫地区Es4段(40.1%)和文留地区Es1段(37.1%),较高值出现在文留地区Es4段(74.8%)、桥白地区Es2段(81.0%)以及马厂地区Es2段(90.2%)。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的δ13C1分布较为广泛,从小于-48‰到大于-26‰均有分布,其主要集中在-40.0‰-28.0‰,天然气δ13C1偏轻的气藏(小于-35‰)主要集中在文留南部、濮城地区、刘庄地区、桥口地区,天然气δ13C1偏重的的气藏(大于-30‰)主要分布在文留北部、胡状集胡古2气田、白庙地区、马厂地区。将研究区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同位素数据作天然气鉴别分析,得出濮卫地区天然气存在油型气、煤成气及二者的混合气,主要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并中混有一定量的干酪根裂解气;文留地区天然气为典型的油型气与煤型气共存的现象,同时,还有少部分样品为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区,天然气中油型气成因从原油裂解气到干酪根裂解气都有体现;桥白地区天然气存在煤成气、油型气、煤成-油型混合气三种类型天然气分布的特征,天然气中油型气成因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并存在一定量的干酪根裂解成因气;马厂地区样品数据全部显示为为典型的煤成气。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主要受到烃源岩、储层、盖层和断裂等因素的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烃源岩的展布和演化决定了本区的生烃中心,目前已发现油气藏多围绕生烃中心展布,已是本区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东濮凹陷储层条件大部分地区较好,普遍发育全区的古近系断陷盐湖盆地的砂岩是本区最重要的储层,同时,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煤系砂岩也是本区油气赋存层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濮凹陷区域盖层主要分为两套,分别为北部特有的盐膏岩盖层和覆盖全区的巨厚泥岩盖层,南北部盖层的差异,是东濮凹陷油气资源南北极度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区断层极度发育,不乏深切基底的深大断裂,断裂极度发育也是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的重要特色,因此复杂多样的断层也是本区油气输导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才学,陈峰[7](2015)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成因》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的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对其天然气成因类型、成熟度和混源比例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认识:桥口—白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成因复杂,有煤成气、油型气和混合气3种天然气类型;桥口地区烷烃气中甲烷含量明显低于白庙地区,而重烃气含量较高;白庙地区天然气成熟度普遍高于桥口地区,前者为成熟—高成熟阶段的烃源岩生成,后者为成熟早期—成熟阶段生成;桥口地区的桥14井、桥73井和桥76井为典型的油型气,主要来源于沙三段腐泥型有机质。白庙地区靠近兰聊断层的白3井和白8井,天然气为典型的煤成气,来源于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桥口地区的混合气以油型气为主,白庙地区的混合气则以煤成气为主。2个地区混合成因气具有多套烃源岩层位来源,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古近系腐泥型、腐殖型烃源岩均有贡献。

戴乐翔[8](2015)在《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来源,重点解剖了文203-58断块区和杜寨地区的深层天然气藏,总结了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利用地球化学资料,分别按母质来源和相态变化,对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进行分类、判识,结果表明,深层干气以晚期干酪根裂解气为主,含有少量原油裂解气,分布于洼陷中心;无油环凝析气以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混合为主,分布于斜坡带;有油环的凝析气为原油裂解气和原油混合相,主要分布于中央隆起带等构造高部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深层天然气的充注路径,明确了深层天然气藏主要形成于生烃中心及其邻近上倾部位。从静态地质特征、天然气特征、充注过程三个方面解剖典型深层天然气藏,结果表明,文203-58断块区油气充注期分别为东营沉积末及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东营沉积末期主要充注石油,含有少量原油裂解气;明化镇期至今前梨园洼陷再次沉降,温压升高,原油大量裂解生气,并有少量晚期干酪根裂解气充注于文203-59断块圈闭边缘。杜寨地区同样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东营沉积末期,油气为原油与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混合相;明化镇组期,杜寨地区附近的烃源岩发生二次生烃,生成晚期干酪根裂解气充注到圈闭中,并驱替原有的混合相油气。通过综合研究,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可以概括为:烃源岩热演化及原油裂解控制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生成与分布、微构造控制深层天然气的聚集。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存在两种成藏模式:单源早油相晚气相运聚成藏模式和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运聚成藏模式,分别发育于斜坡带和洼陷带。前者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早期生油,晚期生成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混合的凝析气,排替古油相,经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在斜坡带的构造-岩性圈闭中成藏;后者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早期生凝析气与原油的混相,晚期生干气,经初次运移,在洼陷带的岩性圈闭中就近成藏。

王乐之[9](2015)在《白庙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水平井挖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东濮凹陷白庙沙三下气藏,综合应用地震解释、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经济评价等方法与技术,完成了水平井挖潜的地质、工程、经济等方面论证,优化了井型模式和设计参数,提出了有利目标区及井位建议,为探索改善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技术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地震资料二次处理、小层对比、人机连作构造解释、砂体展布结合储层预测研究认为,气藏构造总体落实,沙三下沉积时期,湖底扇中扇水道发育,在水道内及水道交汇区砂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存在6个有利储层分布区,目前资料品质下构造和储层描述精度也可达到设计要求,具有钻水平井的地质条件。2、采用通过确定气井泄气半径研究气藏井网控制储量的方法,评价了白庙沙三下气藏剩余未井控潜力,气藏未井控地质储量达4.97×108m3,主要集中分布在1、3、5砂组,是钻水平井挖潜的主要目标。3、对比了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与白庙沙三下气藏地质特征,认为目前水平井钻井、轨迹追踪与地质导向、水平井完井、分段压裂技术均较成熟,能够满足气藏地质条件及其对钻完井及压裂技术的要求,套管桥塞压裂、封隔器或固井滑套压裂是适合该气藏分段改造的主要工艺,水平井挖潜在工艺技术是可行的。4、采用经济评价方法,计算白庙沙三下单井经济极限储量为0.56-0.69×108m3。按气藏条件测算沙三下水平段井控储量可超过0.8×108m3,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单井控制经济极限储量与油气价格、凝析油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气价上升,效益会更明显,水平井挖潜经济上可行。5、根据气藏地质特点,兼顾工艺实施的难度与可靠性,提出该气藏水平井可应用阶梯水平井工艺,实现对同一断块中的两个气层或两个断块中的气层的控制,以获得最佳的井控储量,并针对不同断层与储层配置关系,提出了5种水平井部署模式。6、考虑白庙沙三下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地应力分布等,提出水平段在层内的位置应以穿透目标层,保证储层控制程度为最优,水平井最佳轨迹延伸方位在120°-170°,段长600-1000m。综合构造解释、储层展布、物性特征、经济极限及气藏潜力研究结果,在沙三下优选了5个目标区,提出2口水平井位,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淑玉,刘海燕,董虎,刘建云,朱丽,许宝杰[10](2011)在《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天然气分布与成因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对桥口-白庙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及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天然气主要有油型气、煤型气、混合气及深成气4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天然气分别具有不同的成因及成藏类型。桥口构造东翼深层天然气主要与葛岗集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有关,与煤系地层关系不大;白庙地区天然气与葛岗集洼陷及前梨园洼陷的烃源岩均有关,既有早期煤型气的充注,也有晚期油型气的充注,具有多源、多阶、多次充注复合成藏的特点。

二、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及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及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观察与实验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分布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勘探现状
    2.2 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
        2.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2.4.2 油气藏类型
        2.4.3 油气分布规律
第3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1 烃源岩基本特征
        3.1.1 岩性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有机质类型
        3.1.4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2 不同岩性泥页岩生排烃潜力对比
    3.3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3.3.1 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判识
        3.3.2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中不同构造位置与不同层位油气来源
第4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油气充注时期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取样原则
        4.1.2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4.1.3 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烃类充注时间
    4.2 烃源岩生排烃史
第5章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5.1 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藏动力与过程
        5.1.1 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史
        5.1.2 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动力
    5.2 成藏过程与发育模式
        5.2.1 成藏过程
        5.2.2 分布发育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1.2.2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主控断裂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油气分布不均一性
    3.1 不同地区油气分布特征
    3.2 不同层系油气分布特征
    3.3 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
    3.4 原油物性及分布特征
    3.5 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差异
        3.5.1 油型气、煤成气及混合气分布特征
        3.5.2 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分布特征
第四章 油气分布不均一性主控因素
    4.1 生烃条件控制南北油气富集差异
        4.1.1 泥质烃源岩生烃特征对石油及油型气分布的控制
        4.1.2 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对煤成气分布的控制
    4.2 构造格局和输导体系控制不同区带油气富集差异
    4.3 断-盖配置控制油气富集层系
    4.4 温压条件控制油气相态演化差异
第五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模式
    5.1 南北分区-构造分带-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5.2 不同断盖-多成因类型-多相态油气差异分布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东濮凹陷北部烃源岩及其产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干酪根碳同位素研究现状
        1.3.2 原油碳同位素研究现状
        1.3.3 天然气碳同位素研究现状
        1.3.4 东濮凹陷碳同位素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认识
        1.5.1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及盐岩发育特征
        2.2.1 基底地层
        2.2.2 新生界
    2.3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采样信息及分布
    3.1 烃源岩样品采集
    3.2 原油样品采集
    3.3 天然气样品采集
第4章 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4.1 东濮凹陷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东濮凹陷烃源岩碳同位素控制因素分析
        4.2.1 母质类型对烃源岩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4.2.2 氧化—还原环境对烃源岩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4.2.3 盐度对烃源岩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4.2.4 热演化作用对烃源岩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第5章 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5.1 东濮凹陷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东濮凹陷原油碳同位素控制因素分析
        5.2.1 母质类型对原油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5.2.2 沉积环境对原油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5.2.3 热演化作用对原油碳同位素的控制作用
第6章 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6.1 东濮凹陷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6.2 东濮凹陷天然气碳同位素控制因素分析
第7章 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7.1 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原理
    7.2 实验内容
    7.3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7.4 实验结果分析
        7.4.1 烃源岩碳同位素与热演化程度的关系
        7.4.2 原油碳同位素与热演化程度的关系
        7.4.3 天然气碳同位素随热演化程度的关系
        7.4.4 天然气的成因特征及分类
第8章 油气源对比
    8.1 油源对比
    8.2 气源对比
        8.2.1 主要油田的静态地质特征与成因特征
        8.2.2 天然气成藏模式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相态类型判识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凝析气藏相态类型及分布
    2.1 凝析气藏相态类型判识
    2.2 不同相态类型凝析气藏的分布
3 凝析气藏成因类型及分布
    3.1 原生凝析气藏
    3.2 原油裂解型凝析气藏
    3.3 运移分馏型凝析气藏
    3.4 煤成气气侵富化凝析气藏
    3.5 不同成因凝析气藏的分布模式
4 结论

(5)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主控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及热演化生烃特征
    3.1 煤系烃源岩特征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干酪根类型
        3.1.3 成熟度
    3.2 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
        3.2.1 烃源岩热模拟实验
        3.2.2 烃源岩埋藏受热史
        3.2.3 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
第四章 煤成气判识及分布特征
    4.1 煤成气成因判识
        4.1.1 天然气组分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
        4.1.3 天然气氩同位素
        4.1.4 GTI(组分-同位素)
    4.2 煤成气分布特征
第五章 典型煤成气成藏机理解剖
    5.1 文23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5.1.1 气藏静态地质特征
        5.1.2 输导体系与运移路径
        5.1.3 天然气保存条件
        5.1.4 天然气成藏过程
    5.2 户部寨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5.2.1 静态地质特征
        5.2.2 输导体系与运移路径
        5.2.3 天然气保存条件
        5.2.4 天然气成藏过程
    5.3 马厂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5.3.1 气藏地质特征
        5.3.2 输导体系及运移路径
        5.3.3 天然气保存条件
        5.3.4 天然气成藏过程
    5.4 白庙气田成藏机理解剖
        5.4.1 气藏静态地质特征
        5.4.2 输导体系与运移路径
        5.4.3 天然气保存条件
        5.4.4 天然气成藏过程
第六章 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6.1 煤成气成藏模式
    6.2 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天然气理论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成因基础理论
        1.2.2 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1.1 前古近系地层
        2.1.2 古近系地层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东濮凹陷主要气田勘探情况
第3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
    3.1 烃源岩条件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类型
        3.1.3 有机质成熟度
    3.2 储层条件
    3.3 盖层条件
        3.3.1 泥岩盖层特征
        3.3.2 盐岩盖层特征
    3.4 成藏组合特征
第4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1 濮卫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4.1.2 文留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4.1.3 桥白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4.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2.1 濮卫地区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2.2 文留地区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2.3 桥白地区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4.3 天然气成熟度特征
第5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5.1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判识
    5.2 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分布特征
第6章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6.1 典型气藏成藏特征
        6.1.1 文23气藏成藏特征解剖
        6.1.2 胡古2气藏成藏特征解剖
        6.1.3 桥口气藏成藏特征解剖
    6.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6.2.1 烃源岩控藏效应
        6.2.2 储层控藏效应
        6.2.3 盖层控藏效应
        6.2.4 输导体系控藏效应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烃源岩特征
    1.1 古近系烃源岩
    1.2 石炭系—二叠系煤系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2.1 天然气组分
    2.2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3 天然气成因类型
4 天然气混源比例计算
5 天然气成熟度
6 气源对比
7 结论

(8)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气藏地质特征
        1.2.2 凝析气藏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烃源岩特征
        2.4.1 烃源岩时空展布
        2.4.2 烃源岩评价
第三章 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及分布
    3.1 深层天然气分布
        3.1.1 平面分布特征
        3.1.2 纵向分布特征
    3.2 油型气与煤型气的判识与分布
    3.3 干酪根裂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的判识与分布
    3.4 凝析气判识及分布
        3.4.1 凝析气类型判识方法
        3.4.2 凝析气相态成因类型及分布
第四章 深层天然气成藏过程分析
    4.1 深层油气源对比与运移路径
        4.1.1 文东地区
        4.1.2 白庙地区
    4.2 典型深层气藏解剖
        4.2.1 文 203-58 断块区
        4.2.2 杜寨地区
第五章 深层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5.1 深层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1.1 烃源岩热演化及原油裂解控制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分布
        5.1.2 微构造控制深层天然气的聚集
    5.2 深层天然气成藏模式
        5.2.1 单源早油相晚气相运聚成藏模式
        5.2.2 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运聚成藏模式
        5.2.3 成藏模式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白庙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水平井挖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气藏概况及水平井挖潜的提出
    2.1 气藏概况
    2.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 水平井挖潜的提出
第3章 水平井挖潜的地质条件研究
    3.1 构造精细研究
    3.2 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3.3 储层预测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水平井挖潜的资源基础评价
    4.1 研究思路
    4.2 气井泄气半径研究
    4.3 气井泄气半径与渗透率相关性研究
    4.4 井控储量评价
    4.5 小结
第5章 水平井工艺技术可行性评价
    5.1 水平井钻井技术
    5.2 水平井导向及轨迹追踪技术
    5.3 水平井完井及压裂改造技术
    5.4 小结
第6章 水平井经济可行性研究
    6.1 研究思路
    6.2 评价依据标准
    6.3 经济极限储量评价
    6.4 经济极限储量评价结果
    6.5 小结
第7章 白庙沙三下气藏水平井型模式
    7.1 国内外主要的水平井井型
    7.2 白庙沙三下气藏水平井型选择思路
    7.3 白庙沙三下气藏水平井型模式
    7.4 小结
第8章 水平井地质设计参数论证
    8.1 水平井在气层中的位置
    8.2 水平段长度
    8.3 延伸方位
    8.4 小结
第9章 水平井目标优选及设计
    9.1 目标优选原则
    9.2 目标优选结果
    9.3 水平井位建议
第10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天然气分布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分布特征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2.1 天然气组分特征
    2.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2.3 天然气中惰性气体同位素
3 天然气成因探讨
4 结束语

四、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及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连续型砂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D]. 胡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2]东濮凹陷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及其主控因素[D]. 信凤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东濮凹陷北部烃源岩及其产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D]. 陈泽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相态类型判识及成因分析[J]. 吕雪莹,蒋有录,刘景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6)
  • [5]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 胡洪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D]. 冯德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7]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天然气成因[J]. 李才学,陈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11)
  • [8]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D]. 戴乐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9]白庙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水平井挖潜研究[D]. 王乐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3)
  • [10]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天然气分布与成因探讨[J]. 王淑玉,刘海燕,董虎,刘建云,朱丽,许宝杰. 断块油气田, 2011(02)

标签:;  ;  ;  ;  ;  

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天然气和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