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 综合网络平台

NGN 综合网络平台

一、面向NGN的综合网络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张妮[1](2012)在《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空管业务日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规模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各类空管业务信息的传输需求,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差异化、高复杂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等特点,为空管专用传输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空管系统安全生产,民航华东空管局对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实施了新一轮建设,运用了基于软交换(Softswitch)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论文主要研究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为民航华东空管局各类业务信息建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输专网,突出层次化、模型化、高可靠性的原则,确保网络在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持续发展性。论文首先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网络设计方案,构建了网络拓扑。其次,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一是介绍了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包括NGN核心控制设备、中继信令网关、边界网关、坐席系统、综合网管、接入网关等,二是介绍了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随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分析了全网用户互联互通的流程。之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网络管理系统、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坐席系统等四个主要的配套系统的设计,使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全网设计更全面。论文着重分析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和QoS设计方案,一是研究了NGN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三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并重点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QoS设计,得出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QoS指标,并设计了软交换系统和承载网的QoS策略。最后,论文对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核心设备功能及性能测试、业务功能测试、承载网络性能,并总结了测试结论。

黄天章,柳强,郭海龙[2](2012)在《面向服务网络架构的通信网络设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栅格化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给出了一个面向服务网络架构通信网络的方案设计,详细说明了网络组成和体系结构;分析了下一代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面向服务网络架构技术体系的技术特点和局限性,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对网络试验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试验网络设备组成和验证环境,并对关键技术、技术体制和网络功能在试验网络中的验证情况进行了说明。

高雨[3](2010)在《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及其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制订IPv6协议以来,IPv6就被国际上普遍视为下一代Internet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NGI)的代名词。由于它沿袭现有Internet的体系结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Internet面临的高速交换、服务质量保障、安全可靠与易管理、以及移动性四大挑战。直到2006年美国全球网络创新环境(Global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s, GENI)公开表明“有30多年历史的Internet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研究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Clean Slate Architecture, CSA)”之后,学术界和工业界才能逐步从IPv6就是NGI的立场上转变过来。但是,迄今为止,在“什么是CSA和如何实现NGI”的问题上,国际上尚无定论。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技术实验室”从2001年成立之日起,就把研究NGI的体系结构作为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考虑到未来骨干通信子网将以DWDM为代表的光通信技术为主,而接入通信技术将以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并存的现实,很难像OSI/RM设想的那样将所有网络都采用统一的层次结构。因此,实验室提出了“骨干通信子网优先,向外延伸次之”(Backbone Substrate First, Outwards Extension Second, BSF-OES)的下一代网络发展战略。2003年实验室提出了“三维以太城域网体系结构”框架,2004年更名为“单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Single-layer User-data switch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 SUPA),作为通用的骨干网体系结构。SUPA的研发目标在于构建高速、高效、安全和服务质量可保障的核心骨干通信子网。SUPA充分利用“带外信令”(Out-of-band Signaling)概念,将“控制与管理”功能与“用户数据的高速转发”功能相分离,进而将用户数据平台(U-平台)简化为单层结构。SUPA的U-平台为用户数据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线路交换”(Virtual Line-Switched)服务。作为骨干网,SUPA的U-平台通过其安全的、多粒度的隧道服务(Tunneling)将外部接入网(Internet Ethernet或无线网络)的用户数据(帧、分组或其他形式的数据)进行封装和传输。本论文反映的工作是在实验室前期有关SUPA框架,特别是服务质量保障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SUPA的多粒度服务质量控制机制,以及当Internet和异构无线网络作为SUPANET接入网时,研究其服务质量可保障前提下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如何在SUPANET原有机制上支持多粒度QoS的问题,首先分析了SUPANET面向虚通道的QoS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定义了细粒度虚通道(Fine Granularity Virtual Tunnel, FGVT)、平均数据率保障粗粒度虚通道(Average Datarate Guaranteed CGVT, ADG-CGVT)和尽力而为粗粒度虚通道(Best Effort CGVT, BE-CGVT),组成了多粒度虚通道(Multi-Granular Vitrual Tunnel, MGVT)机制。然后研究了业务流映射机制,定义了业务流与MGVT的映射规则;提出了CGVT的一种资源自适应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资源自适应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在多粒度虚通道机制、业务流映射机制以及虚通道资源自适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UPANET的多粒度QoS控制框架模型。(2)针对如何在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基础上,解决SUPANET与Internet互联时产生的移动性管理问题,首先分析了该环境下存在的虚通道切换问题,分别设计了FGVT、ADG-CGVT以及BE-CGVT的切换方式,并在FGVT的切换方式研究中,提出了虚通道重建(Virtual Tunnel Rebuilding, VTR),虚通道延伸(Virtual Tunnel Extension, VTE)和先扩后建(Extension First Rebuilding Second, EFRS)的虚通道切换方式,仿真实验表明,EFRS的综合性能优于VTR和VTE。最后,在对MIPv6、FMIP以及基于SIP的移动性管理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MIPv6、FMIP以及SIP移动性方案与上述三种虚通道切换方式的融合机制。(3)针对如何在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基础上,解决SUPANET与异构无线网络互联时的网络选择问题,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3GPP业务类别进行了QoS权重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业务类别的区分加权网络选择算法(Differentiation Weighted Network Selection Algorithm, DWNSA),经仿真实验验证,DWNSA与平均权值算法相比,能够在保障业务QoS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地平衡候选网络的负载。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虚通道资源的网络选择算法(Resource of Virtual Tunnel based DWNSA, RVT-DWNSA),并定义了该算法中的多粒度虚通道参数,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RVT-DWNSA的有效性。(4)最后,在对ITU-T定义的下一代网络移动性管理框架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下的移动性管理框架模型,定义了基于该框架模型的位置管理功能模块和切换控制功能模块,设计了多粒度QoS控制机制下的端到端无缝切换流程。本文的研究工作填补了SUPANET在多粒度QoS控制及其移动性管理研究方面的空白,是完善SUPANET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SUPANET作为下一代网络骨干网的其他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苏梦[4](2010)在《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与认证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下一代网络(NGN)开创了通信网发展的新纪元,NGN下的新业务为运营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业务空间。利用NGN技术,运营商可以更方便地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创新的业务,从而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提升其网络竞争力。随着NGN业务的迅速发展,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数据业务,还可以综合语音、视频、消息、流媒体等多种信息载体,为用户提供新闻、教育、医疗、娱乐、支付等多媒体资讯业务,而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体的NGN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来推动NGN多媒体资讯业务的发展。本课题重点分析并研究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其主要管理功能,此外设计并实现了认证服务流程。其中,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是以NGN网络的业务管理模式为基础,建立在NGN业务管理模式的业务管理层,并结合NGN网络以软交换为中心,屏蔽了网络层细节的特点,针对NGN网络提供的多媒体业务,采用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实现的。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突破了传统网络中的业务管理平台的瓶颈,为NGN网络中的新业务管理平台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中设计并实现的认证服务模块是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提供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提供用户终端认证服务和业务应用认证服务。其中用户终端认证服务的通信认证过程遵循TR069提供的规范流程。TR069是由DSL论坛所开发的技术规范之一,其全称为“用户终端广域网管理协议”。它提供了对下一代网络中家庭网络设备进行管理配置的通用框架和协议。业务应用认证服务遵循基于Http的SOAP通信流程。论文首先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研究了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接着阐述了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架构的研究和系统的设计方案与主要功能的实现,最后介绍了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提供的认证服务功能的流程设计与实现。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唐良军[5](2009)在《NGN的演进过程探讨及成都电信NGN项目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互联网使用的增长,新的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的增加,通用移动性需求的增加,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原先的通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因而必须要求我们发展新的一代网络,这就是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网络的产生,它能够利用宽带和具有QoS机制的传输技术,可以提供电信业务的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该网络中提供的与业务相关的功能独立于底层与传输相关的技术。该网络允许用户不受限地接入网络,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提供商和业务。该网络支持泛移动性,使得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业务。本论文从NGN的定义出发,逐步阐明NGN的目标、功能、用途、技术、发展前景。结合成都电信软交换工程的实施,提出了设计方案,并得到应用。主要内容有:1,详细叙述了NGN的概念、基本特征、研究范围、目标、以及重点探讨NGN与软交换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否定了NGN的核心技术就是软交换的说法,指出了软交换只是NGN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技术,而NGN是一种网络架构体系的正确说法。2,通过对成都电信的需求分析,根据成都电信现网状况,对比各种改造方案的优劣,选择适合成都电信智能化改造的设计方案,并对接入层网络的实施进行接入方式的设计。3,在实际工程中,这些设计方案起到了较好的指导效果。成都电信软交换工程实施后期,已经步入对原来老端局的改造进程中,我将全面负责这些改造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NGN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离我们接近。

褚丽莉[6](2009)在《NGN综合网管系统研究》文中提出NGN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针对NGN网管系统发展的现状,阐述了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结构。分析了网络管理的要求和实际意义。提出了NGN网管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最终可以实现对协议应用的一致性和兼容性,维护网管的兼容性。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对一个网络的高效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郭涛[7](2008)在《我国传统固网运营商NGN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一代网络(NGN)包含了正在发生的网络构建方式的多种变革。NGN是目前各国电信部门的研究热点,也是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基于对NGN的理解和NGN对于传统固网运营商的影响分析,本文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本文描述了NGN的技术和业务特点,介绍了NGN在国内外各种运营商的应用状况,分析了NGN对电信运营环境产生的影响、对于传统固网运营商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固网运营商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传统固网运营商的应对策略。

葛薇[8](2008)在《下一代通信网络(NGN)技术与电信业务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一代通信网络(NGN),是传统电信技术发展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电信行业转型的情况,从环境变化、行业数据方面分析了电信转型的前提和必要性,解析了电信行业转型的技术要求及本质,并提出了NGN在电信转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各个角度浅析了对NGN的认识,概括了其主要特点及支撑NGN的九大主要技术,总结了NGN相对于这一代网络的几大优势。通过对下一代通信网络(NON)的业务研究,指出NGN在电信业务中的重要性,特别针对软交换、IMS业务深入剖析了对运营商转型提供的支撑。本文从技术和电信本身业务及管理三方面分析了电信转型的必要性,强调了转型的意义。对于NGN在电信方面提供的业务,推动电信运营行业务和网络的转型,以及网络融合的趋势分析电信转型与NGN。对电信转型时期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思考做出了概括,并对目前NGN的应用模式提出了见解。进一步了解其相对于传统电信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基于NGN平台上的各项新业务发展方向,从挖掘现有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防止业务分流、应对市场竞争的角度,提出了组建NGN的相关构思,并针对下一代网络的技术特点,就NGN的组网模式及其具体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NGN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表达了下一代通信网络对于电信业务转型的实际意义。本文详细将软交换技术和传统电路交换网、IMS进行对比,说明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并结合中国铁通的网络技术、网络组织和市场业务的情况,对软交换的应用定位进行了分析。同时描述了软交换网络与其它电信网络的互连以及软交换组网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贵州铁通网络现状,提出贵州铁通软交换组网思路及具体实现方式。以中国铁通贵州分公司软交换的组网和实现为例,详细分析了铁通贵州分公司软交换技术定位的思考。从软交换技术本身以及中国铁通在网络、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研究。主要从铁通贵州分公司组网现状进行改造,以NGN核心接入为主,提出了综合解决方案,在网改成本方面分析了软交换相对于传统交换机的优势,对于现有PSTN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解决方案。对全省整个大网络优化配置做出了部署。

杨柏[9](2008)在《下一代业务网研究与综合业务平台工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和通信产业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业务驱动网络发展的趋势已经明朗,业务和市场决定新技术的取舍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业务提供已成为下一代网络(NGN)的关键技术之一,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快速高效地生成和部署有市场前景的增值业务将是NGN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同时,移动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承载通道和丰富的业务支持能力。第三方数据业务的引入使移动网络逐渐变成了一个以内容、资源、服务为主的价值网络。但是,数据业务在给运营商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运营商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雪崩式”发展的丰富业务,如何将运营商网络的业务能力安全、有效地开放给第三方,以方便SP/CP开发数据业务,如何支持数据业务对应的复杂的计费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SP/CP管理,以防止SP/CP的欺诈行为,如何提供给用户方便的业务获取和服务手段等。这些挑战无疑对运营商的业务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定和移动融合而带来的基于IMS的全业务下一代网络既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IMS的全业务NGN体系架构为人们勾画出了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美好前景,必将成为通信行业未来追逐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下一代业务网络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面对目前各种业务平台林立、建设重复等问题,电信运营商有必要基于下一代NGN网络建设一个统一的综合业务平台,面向最终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接入。综合业务平台的研究和建设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各大运营商共同关注。论文从下一代业务网的发展演进及其框架结构引入本文的研究重点下一代业务网络,并对业务平台的现状、业务平台的演进以及下一代业务网络的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移动广西公司的基于SDA架构的综合业务平台设计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及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下一代业务网络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以及原理,最后给出了“中国移动广西公司综合业务平台工程”的详细系统设计。

靳文波,郑刚[10](2008)在《下一代网络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下一代网络综合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NGN的特点分析了NGN综合网络管理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NGN网络管理框架,并结合一个符合NGN特征的具体仿真网络实例设计了基于Web的NGN网络管理系统。

二、面向NGN的综合网络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NGN的综合网络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设计
    2.1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2 软交换网络架构
        2.1.3 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2.2 研究目标与需求
        2.2.1 建设目标
        2.2.2 总体要求
    2.3 主要建设内容
        2.3.1 主要建设内容
        2.3.2 提供的业务需求
        2.3.3 模型选择
    2.4 网络拓扑架构
    2.5 组网设计方案
        2.5.1 软交换系统设计方案
        2.5.2 承载网络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3.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3.1.1 NGN 核心控制设备
        3.1.2 中继信令网关
        3.1.3 边界网关
        3.1.4 接入网关
        3.1.5 综合网管系统
        3.1.6 坐席系统
        3.1.7 NGN 系统各设备 IP 地址需求和配置
    3.2 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3.2.1 流量分析
        3.2.2 核心侧流量分析及设备选型
        3.2.3 接入侧流量分析和设备选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
    4.1 现网程控交换机用户的融合方案
        4.1.1 融合组网方案
        4.1.2 用户号码编制
        4.1.3 信令路由组织
        4.1.4 用户业务实现和继承
    4.2 全网用户的互联互通
        4.2.1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NGN 用户
        4.2.2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PSTN 用户
        4.2.3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市话
        4.2.4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内长途
        4.2.5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际长途
        4.2.6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市话
        4.2.7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内长途
        4.2.8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际长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5.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5.1.1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5.1.2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分布式处理结构
        5.1.3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
        5.1.4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管理功能
    5.2 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方案
        5.2.1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认证机制
        5.2.2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计费方案
        5.2.3 宽带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方案
    5.3 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5.3.1 主要业务描述
        5.3.2 业务平台的组网方案
        5.3.3 ZXUP10 综合业务平台
    5.4 坐席系统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安全策略及 QoS 设计方案
    6.1 NGN 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6.1.1 设备安全
        6.1.2 系统安全
        6.1.3 管理安全
        6.1.4 软交换的容灾组网方案
        6.1.5 拥塞与负荷控制技术
        6.1.6 AG 自交换功能
    6.2 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6.2.1 链路可靠性保证
        6.2.2 设备可靠性保证
    6.3 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6.3.1 网络安全整体规划
        6.3.2 防火墙安全系统
        6.3.3 防病毒安全系统
        6.3.4 网络设备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6.4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
        6.4.1 影响软交换系统的 QoS 因素
        6.4.2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 QoS 指标
        6.4.3 软交换系统 QoS 策略
        6.4.4 承载网 QoS 策略
        6.4.5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方案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功能及性能测试
    7.1 核心设备功能测试
        7.1.1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SS
        7.1.2 中继信令网关 TG/SG
        7.1.3 核心路由器 T1200
    7.2 业务功能测试
        7.2.1 基本语音业务测试
        7.2.2 业务平台功能测试
    7.3 软交换系统性能测试
        7.3.1 软交换话务量模型分析
        7.3.2 测试环境及流程
        7.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7.4 承载网络性能测试
        7.4.1 测试项目及方法
        7.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7.4.3 承载网络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2)面向服务网络架构的通信网络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应用需求
2 方案设计
    2.1 网络组成
    2.2 体系结构
3 网络技术体系分析
    3.1 NGN技术体系
    3.2 NGN局限性
    3.3 NGI技术体系
    3.4 NGI局限性
    3.5 SONA技术特点
    3.6 网络技术体系比较
4 试验结果分析
5 结束语

(3)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及其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
        1.1.1 Internet面临的挑战
        1.1.2 NGI研究策略与体系结构问题
        1.1.3 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关于NGI的研究
        1.1.4 单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SUPA)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2.1 下一代骨干网的服务质量保障与和移动性需求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以SUPANET为基础的下一代骨干网
    2.1 以SUPANET为骨干网的下一代网络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2 以SUPANET为骨干网的下一代网络结构
    2.2 SUPANET与EPFTS
        2.2.1 第一阶段SUPA的协议层次模型
        2.2.2 面向以太网的物理帧时槽交换(EPFTS)技术
    2.3 SUPANET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2.3.1 U-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
        2.3.2 S&M-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机制
        2.3.3 U-平台与S&M-平台在服务质量保障方面的协同关系
    2.4 虚通道与通道管理
        2.4.1 虚通道的定义
        2.4.2 虚通道的主要参数
        2.4.3 虚通道的数据传输过程
        2.4.4 虚通道的建立
        2.4.5 虚通道的拆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UPANET的多粒度QoS控制机制研究
    3.1 多粒度服务质量控制
        3.1.1 网络服务质量及其粒度的定义
        3.1.2 传统的服务质量模型
        3.1.3 SUPANET面临的多粒度服务质量控制问题
    3.2 多粒度虚通道机制的设计
        3.2.1 细粒度虚通道概述
        3.2.2 粗粒度虚通道概述
    3.3 业务流映射机制的研究
        3.3.1 未来网络的业务分析与分类
        3.3.2 SUPANET中的业务流映射功能
        3.3.3 面向会话的业务流与FGVT的映射机制
        3.3.4 可预测业务流与ADG-CGVT的映射机制
        3.3.5 突发业务流与尽力而为虚通道的映射机制
        3.3.6 外网业务流优先级与SUPANET中业务流优先级的映射
    3.4 虚通道资源自适应机制的研究
        3.4.1 虚通道资源的利用率问题
        3.4.2 SUPANET中的虚通道资源自适应功能
        3.4.3 虚通道的调整流程
        3.4.4 虚通道资源的一种自适应算法
        3.4.5 算法仿真与分析
    3.5 基于SUPANET的多粒度QoS控制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nternet与SUPANET互联环境下的移动性管理研究
    4.1 Internet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分析
        4.1.1 Internet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概述
        4.1.2 基于MIPv6和FMIP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4.1.3 基于SIP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4.2 SUPANET的多粒度虚通道的切换机制研究
        4.2.1 Internet与SUPANET互联时移动性管理问题
        4.2.2 FGVT的切换方式研究
        4.2.3 ADG-CGVT的切换方式研究
        4.2.4 BE-CGVT的切换方式研究
    4.3 Internet移动性管理技术与多粒度虚通道切换机制的融合
        4.3.1 MIPv6与多粒度虚通道切换机制的融合
        4.3.2 FMIP与多粒度虚通道切换机制的融合
        4.3.3 SIP与多粒度虚通道切换机制的融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构无线网络与SUPANET互联的网络选择研究
    5.1 异构无线网络的网络选择
        5.1.1 异构无线网络概述
        5.1.2 异构无线网络的切换过程
        5.1.3 异构无线网络的网络选择
        5.1.4 相关算法和协议介绍
    5.2 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业务类别的网络选择算法研究
        5.2.1 基于AHP的3GPP业务类别QoS参数权值分析
        5.2.2 基于业务类别的区分加权网络选择算法
        5.2.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3 异构无线网络与SUPANET互联的网络选择研究
        5.3.1 异构无线网络与SUPANET互联的网络选择问题
        5.3.2 基于虚通道资源的网络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UPANET多粒度QoS机制下的移动性管理框架
    6.1 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框架
        6.1.1 下一代网络移动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6.1.2 下一代网络移动性管理的功能框架
    6.2 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下的移动性管理框架
        6.2.1 位置管理功能
        6.2.2 切换控制功能
    6.3 多粒度QoS控制机制下端到端无缝切换机制研究
        6.3.1 多粒度QoS控制机制下的端到端切换控制分析
        6.3.2 多粒度QoS控制机制下的端到端无缝切换流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Abbreviation)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与认证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期间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
    2.1 下一代网络(NGN网络)概述
        2.1.1 NGN网络的基本含义
        2.1.2 NGN网络的基本架构和特点
    2.2 NGN业务管理平台的研究
        2.2.1 NGN的业务管理模式
        2.2.2 NGN业务管理模式的组成与主要特点
    2.3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研究
        2.3.1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2.3.2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特点
    2.4 Spring MVC框架
    2.5 Hibernate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架构的研究与系统设计
    3.1 多媒体资讯业务
        3.1.1 多媒体资讯业务的基本含义
        3.1.2 多媒体资讯业务的分类
    3.2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研究与设计
        3.2.1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架构的设计思想
        3.2.2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分析与设计
    3.3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架构的实现
        3.3.1 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系统设计
        3.3.2 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认证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认证服务流程概述
    4.2 用户终端认证
        4.2.1 用户终端认证服务流程
        4.2.2 用户终端认证协议栈、方法及参数
        4.2.3 用户终端认证服务功能的实现
    4.3 业务应用认证
        4.3.1 业务应用认证服务功能流程
        4.3.2 业务应用认证服务功能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课题工作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对本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NGN的演进过程探讨及成都电信NGN项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GN 的由来
    1.2 对NGN 的基本描述
    1.3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NGN 概述
    2.1 NGN 的定义
    2.2 NGN 的基本特征
    2.3 NGN 的网络结构
    2.4 NGN 的研究领域
    2.5 NGN 的目标
    2.6 NGN 与软交换机
        2.6.1 软交换概念的起源
        2.6.2 软交换机的定义
        2.6.3 软交换机的技术基础与概念提出的作用
        2.6.4 软交换机在NGN 中的作用
    2.7 NGN 的发展趋势
        2.7.1 NGN 发展趋势总述
        2.7.2 正确认识NGN 的发展
        2.7.3 NGN 现阶段首先应考虑IP 技术
        2.7.4 NGN 发展策略问题
        2.7.5 实现NGN 长远目标的科学描述
第三章 成都电信软交换建设的设计方案
    3.1 成都电信PSTN 网络现状
    3.2 成都电信软交换建设的需求分析
    3.3 固网智能化方案比较
    3.4 成都电信固网智能化选择方案
    3.5 成都电信分步实现NGN 的基本思路
    3.6 成都电信软交换核心层改造方案设计
    3.7 成都电信软交换接入层改造方案设计
        3.7.1 成都电信接入层方案设计原则
        3.7.2 成都电信接入层方案设计
        3.7.3 成都电信接入层方案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成都电信软交换建设的实施
    4.1 软交换工程的实施
    4.2 软交换工程的实施结果
        4.2.1 软交换工程实施后IP 带宽需求测算
        4.2.2 软交换工程实施后的话务与信令流
        4.2.3 软交换工程实施后对成都电信的现实意义
    4.3 成都电信软交换工程实施后的后期目标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NGN综合网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NGN结构
2 网络管理的意义
3 NGN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4 NGN网管系统设计
5 结语

(7)我国传统固网运营商NGN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NGN技术和业务的发展
    1.1 绪论
    1.2 NGN概念
    1.3 NGN网络相关技术
        1.3.1 NGN网络层次
        1.3.2 支撑NGN的主要技术
        1.3.3 其他相关技术
        1.3.4 NGN的技术优势
    1.4 NGN网络的业务能力
        1.4.1 NGN网络在业务支持上的特点
        1.4.2 NGN业务特点
        1.4.3 NGN提供业务的方式和主要业务
    1.5 NGN技术演进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5.1 承载网的QoS
        1.5.2 网络互联互通
        1.5.3 如何实现私网穿透问题
        1.5.4 业务开发的问题
        1.5.5 支撑系统
    1.6 NGN应用情况
        1.6.1 国外NGN应用情况
        1.6.2 国内NGN应用情况
        1.6.3 NGN应用展望
2 NGN对电信运营环境产生的影响
    2.1 NGN对电信运营模式构成冲击
        2.1.1 使分工进一步细化
        2.1.2 形成新的产业链
        2.1.3 削弱了基础运营商对业务市场的控制力
        2.1.4 改变现有基础运营商的运营架构
    2.2 新运营商进入门槛降低
        2.2.1 网络融合使建设成本降低
        2.2.2 IP接入方式更易于快速推广业务
        2.2.3 技术创新为中小运营商带来快速成长的机会
        2.2.4 新兴运营商运用 NGN发展案例
    2.3 监管环境面临考验
        2.3.1 政府管理思路需要创新
        2.3.2 VOIP业务分类需要明确
        2.3.3 要满足国家信息安全要求
        2.3.4 普遍服务与结算体系
    2.4 传统网络技术面临转型
        2.4.1 电路交换型网络向分组网络转变
        2.4.2 独立网络向融合网络转变
        2.4.3 高运营成本向低运营成本转变
    2.5 多媒体通信将逐渐成为核心业务
        2.5.1 语音业务仍是近期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2.5.2 多媒体通信将是未来的主导业务
3 NGN对传统固网运营商的影响
    3.1 传统固网运营商面临的形势
        3.1.1 固网运营商负担沉重
        3.1.2 移动业务逐步挤压固网业务生存空间
        3.1.3 语音IP化使固话收入大幅缩水
        3.1.4 宽带业务尚未成为产品组合中的“现金牛”
        3.1.5 技术进步对固网运营商提出更高的要求
    3.2 NGN技术发展对固网运营商带来的挑战
        3.2.1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防守难度加大
        3.2.2 即时通信暗渡陈仓,对PSTN形成潜在的威胁
        3.2.3 非法IP分流国内、国际长途话务量
        3.2.4 价值链需要重新整合
        3.2.5 运维模式需要转变
    3.3 传统固网运营商面临的机遇
        3.3.1 采用NGN技术有利于降低网络成本,提高运营效益
        3.3.2 提供了业务创新的平台
        3.3.3 提供了业务转型的网络基础
4 传统固网运营商的NGN发展策略
    4.1 传统固网运营商发展NGN技术的优势
        4.1.1 成熟的宽带网络
        4.1.2 庞大的客户基础
        4.1.3 完善的业务布局
        4.1.4 深厚的技术底蕴
    4.2 国外传统固网运营商的NGN发展策略
        4.2.1 英国电信:面向固定移动融合
        4.2.2 Verizon:“Cap & Grow”
        4.2.3 Sprint:先核心后外围向分组过渡
        4.2.4 NTT:光纤接入业务制胜
    4.3 我国传统固网运营商对NGN的顾虑
        4.3.1 没有强大压力
        4.3.2 没有成功模式借鉴
        4.3.3 终端困境让运营商裹足
        4.3.4 体制与组网的矛盾
    4.4 我国传统固网运营商的NGN发展策略
        4.4.1 总体策略
        4.4.2 网络演进策略
        4.4.3 业务发展策略
        4.4.4 竞争策略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下一代通信网络(NGN)技术与电信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NGN业务概述
    2.1 NGN概念
    2.2 NGN的主要特征
    2.3 NGN的九大支撑技术
        2.3.1 IPv6
        2.3.2 光纤高速传输技术
        2.3.3 光交换与智能光网
        2.3.4 宽带接入
        2.3.5 城域网
        2.3.6 软交换
        2.3.7 3G和后3G移动通信系统
        2.3.8 IP终端
        2.3.9 网络安全技术
    2.4 NGN的技术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在电信业务中的重要性
    3.1 软交换加快NGN的商用步伐
    3.2 IMS为NGN指明融合方向
    3.3 电信转型时期的NGN解析
        3.3.1 电信转型与NGN
        3.3.2 NGN推动电信运营商业务和网络的转型
        3.3.3 网络融合趋势向NGN转型
    3.4 电信转型时期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思考
        3.4.1 运营商的考验
        3.4.2 当前NGN的应用模式
    3.5 NGN改变电信业战略格局
        3.5.1 NGN带来通信技术升级
        3.5.2 NGN带来业务转型
        3.5.3 运营商应该考虑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交换技术介绍
    4.1 软交换基础概念
        4.1.1 什么是软交换
        4.1.2 软交换体系思想的基本要素
    4.2. 软交换体系架构的组成
        4.2.1. 设备组成结构
    4.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4.4 软交换技术
        4.4.1 软交换技术定义
        4.4.2 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其实现目标
    4.5 软交换所使用的主要协议
    4.6 软交换外延知识
        4.6.1 软交换的驱动优势
        4.6.2 勾画完整的软交换概念
        4.6.3 多媒体软交换系统
    4.7 总结
第五章 中国铁通软交换技术应用研究
    5.1 对中国铁通软交换技术应用定位思考
        5.1.1 软交换技术总结
        5.1.2 IMS技术分析
        5.1.3 软交换应用的定位
    5.2 软交换网络与其它电信网络的互连
    5.3 软交换组网应注意的问题
        5.3.1 对IP承载网的QoS的要求
        5.3.2 网络安全性考虑
        5.3.3 对IPv6地址的支持
    5.4 贵州铁通软交换组网与实现
        5.4.1 方案总体构思
    5.5 具体实施方案
        5.5.1 组网方案描述
        5.5.2 组网具体说明
    5.6 软交换在贵州铁通的应用前景
    5.7 软交换的运营管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9)下一代业务网研究与综合业务平台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下一代网络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论文结构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
    2.1 下一代网络发展背景
    2.2 下一代网络概述
    2.3 下一代网络框架结构
    2.4 下一代网络主要特征
        2.4.1 NGN是业务独立于承载的网络
        2.4.2 NGN采用分组交换作为统一的业务承载方式
        2.4.3 NGN能够与现有网络如PSTN、ISDN和GSM等互通
        2.4.4 NGN是安全的、支持服务质量的网络
        2.4.5 NGN是提供多媒体流媒体业务的多业务网络
    2.5 下一代网络面临的问题
        2.5.1 承载网的QoS
        2.5.2 网络互联互通
        2.5.3 如何实现私网穿透问题
        2.5.4 业务开发的问题
        2.5.5 网络管理
    2.6 下一代网络业务及特征
    2.7 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
        2.7.1 传统网络的业务生成特点
        2.7.2 下一代网络业务支撑环境
        2.7.3 传统网络与NGN业务层的比较
    2.8 基于IMS的全业务下一代网络
        2.8.1 IMS的提出
        2.8.2 软交换的概念
        2.8.3 IMS、软交换和NGN三者关系
        2.8.4 统一IMS将成为全业务下一代网络的核心
        2.8.5 IMS的特点
        2.8.6 基于IMS的全业务下一代网络架构
        2.8.7 ParlayAPI──最有前途的OSA实现
        2.8.8 全业务下一代网络所提供的业务
第三章 下一代业务网络
    3.1 NGN业务的发展趋势
        3.1.1 “以用户为中心”通信业务方式
        3.1.2 NGN业务发展趋势
    3.2 业务平台现状
        3.2.1 业务平台框架结构介绍
        3.2.2 业务平台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3.3 业务平台演进趋势
    3.4 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的驱动力
        3.4.1 从以业务和网络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3.4.2 运营商在价值链中的核心作用
        3.4.3 多业务的融合
    3.5 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体系结构
        3.5.1 综合业务平台体系结构
        3.5.2 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关键特征
    3.6 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设计的关键问题
    3.7 下一代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步骤
第四章 中国移动广西公司综合业务平台设计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概况
    4.3 总体体系架构
        4.3.1 业务能力层
        4.3.2 接入层
        4.3.3 应用层
        4.3.4 运营域
        4.3.5 控制域
        4.3.6 展现域
    4.4 本期工程系统结构
    4.5 本期工程建设规模
    4.6 系统设计
        4.6.1 建设目标
        4.6.2 组网结构图
        4.6.3 设备配置
    4.7 外部接口
        4.7.1 与BOSS系统接口
        4.7.2 与网元系统接口
        4.7.3 与网管系统的接口要求
第五章 论文结论及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及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与缩略语
致谢

四、面向NGN的综合网络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2]面向服务网络架构的通信网络设计分析[J]. 黄天章,柳强,郭海龙.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2(03)
  • [3]SUPANET多粒度QoS控制机制及其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高雨.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9)
  • [4]基于NGN的多媒体资讯业务管理平台的架构与认证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苏梦.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NGN的演进过程探讨及成都电信NGN项目的实现[D]. 唐良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NGN综合网管系统研究[J]. 褚丽莉. 通信技术, 2009(01)
  • [7]我国传统固网运营商NGN发展战略研究[D]. 郭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8]下一代通信网络(NGN)技术与电信业务转型研究[D]. 葛薇. 贵州大学, 2008(S1)
  • [9]下一代业务网研究与综合业务平台工程[D]. 杨柏.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10]下一代网络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研究[J]. 靳文波,郑刚.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04)

标签:;  ;  ;  ;  ;  

NGN 综合网络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