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周阳[1](2021)在《脂联素对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抑制作用及利用脂联素转基因家蚕蚕丝制备血管外支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脂联素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如今患病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CABG是CAD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大隐静脉因取材方便、易于处理等优点而作为常用的桥血管之一,但其容易发生术后再狭窄或闭塞而难以维持通畅性。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机制导致大隐静脉再狭窄,如何预防再狭窄并维持其通畅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脂联素(ADP)是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凋亡、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生物因子,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最新研究表明,脂联素受体可在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面表达,并参与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过程。本章拟通过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进而模拟CABG手术过程,使用不同剂量的ADP蛋白涂抹于移植静脉的血管表面,旨在探讨ADP对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吻合袖带技术将SD大鼠自体颈静脉移植于颈动脉间,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两组不同剂量的ADP(2.5μg和7.5μg)以30%Pluronic F-127凝胶作为载药材料,均匀涂抹于大鼠移植静脉血管表面,以不治疗组(仅自体移植)和涂抹30%Pluronic F-127凝胶组作为对照。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处理组间移植静脉管壁厚度,PCNA、VCAM-1和ICAM-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等方法评价ADP对移植静脉的影响。结果各组手术均成功,术后28天采集标本对照组移植静脉增厚、管壁僵硬、周围组织粘连较明显,高剂量ADP组静脉无明显扩张,周围组织分离容易。术后从第3天起,ADP处理组移植血管内膜和外膜PCNA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胶水组(P<0.01),移植后28天免疫组化检测表明ADP处理组移植静脉VCAM-1和ICAM-1表达明显下调(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呈现相同趋势。术后28天,两组ADP处理组移植静脉的内膜、中膜和外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和胶水组(P<0.01),且高剂量ADP相较于低剂量ADP抑制管壁增厚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自体静脉模型,利用移植静脉表面局部涂抹不同剂量ADP的方式探究ADP对静脉再狭窄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脂联素处理可达到抑制内膜和外膜细胞增殖的效果,并下调VCAM-1和ICAM-1的表达。该结果暗示ADP可减轻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和外膜增生,并联合下调与再狭窄过程相关的VCAM-1和ICAM-1蛋白的表达,最终达到抑制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ADP作用于血管再狭窄的过程奠定基础,为实验阶段研究血管再狭窄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法。第二部分脂联素转基因家蚕品系的建立及蚕丝材料血管外支架制备目的为解决CABG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问题,大量研究致力于明确再狭窄的机制及预防改善的措施。医学跨生物材料等学科交叉领域的兴起,为解决临床医学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ADP在抑制静脉再狭窄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前半部分已证明,此外,血管外支架也在抑制桥血管再狭窄维持通畅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外支架可创造保护性环境促进静脉富含微血管的新外膜形成,还可限制移植静脉植入后的迅速扩张,并向血管施加对称性压力以减轻血管壁张力,形成层流并减少异常血流动力。联动ADP和血管外支架的作用共同抑制桥静脉再狭窄是本研究的主要问题。蚕丝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节的生物降解性等特点,符合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血管外支架材料应具备的条件。生物学领域,利用转基因技术以家蚕作为生物学反应器重组表达外源蛋白的技术日趋成熟。本章研究通过家蚕中部丝腺表达系统重组表达外源蛋白策略,构建可遗传的ADP转基因家蚕品系,高效、快速获得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的ADP;在此基础上,应用ADP转基因蚕丝制备非限制性ADP蚕丝血管外支架,并通过材料学研究方法分析其性能,为开发使用转基因蚕丝的血管外支架新型材料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利用家蚕丝胶表达系统构建rh ADP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技术注入Dazao家蚕蚕卵中,荧光筛选rh ADP转基因蚕茧。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及定量rh ADP蛋白,获得稳定的rh ADP转基因家蚕品系。提取基因组以明确ADP基因的插入位点,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h ADP蛋白在蚕丝中的分布。调查rh ADP转基因家蚕品系的经济性状,比较rh ADP转基因蚕茧与WT蚕茧微观结构、二级结构及力学性能。提取并浓缩rh ADP蛋白,通过毒性实验、促细胞增殖及抗炎活性检测rh ADP的生物学活性。使用rh ADP转基因蚕茧作为材料制备血管外支架,并通过扫描电镜、FTIR、力学性能检测和吸水性检测对血管外支架进行表征。结果成功建立rh ADP转基因家蚕品系并在转基因蚕丝中检测到rh ADP蛋白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定量估算得到每克蚕丝中约含有7mg rh ADP蛋白,同时发现家蚕对rh ADP的表达存在修饰,蛋白存在聚体结构。鉴定rh ADP基因插入位点时发现ADP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插入家蚕第10号染色体。从rh ADP转基因蚕茧中提取并浓缩蛋白,细胞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家蚕表达的rh ADP蛋白无明显细胞毒性,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并可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反应。rh ADP转基因蚕丝与WT蚕丝相比,微观结构、二级结构及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异,且不影响蚕茧产量。成功制备rh ADP转基因蚕茧制备的血管外支架,扫描电镜显示外支架纵切面成蜂窝状结构,二级结构分析外支架β-折叠含量明显升高,力学性能检测显示血管外支架断裂强度达到0.14MPa,吸水性检测显示外支架吸水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饱和,未发生明显形变,最终重量达到初始重量的100倍左右。结论本研究以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利用ser-1表达系统在家蚕丝胶层表达rh ADP蛋白,建立rh ADP转基因家蚕品系。同时提取浓缩获得大量具有生物学活性的rh ADP蛋白。此外,鉴于蚕丝具备作为血管外支架的条件,创新性的利用rh ADP转基因蚕丝材料研制出非限制性血管外支架,通过医学与生物材料交叉研究初探其可行性与应用性。
杨骐[2](2020)在《3D打印可降解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有方法,大隐静脉作为CABG中最常用的移植物,其术后内膜增生是造成移植物再狭窄、通畅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外支架(VES)通过限制静脉管腔扩张、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抑制内膜增生,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新型的生物可降解VES,并探索不同直径VES对移植静脉的抑制作用,阐述VES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相关机制,并拓展新型VES的应用范围。方法 使用4轴-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的聚己内酯(PCL)VES,通过调节制作参数,制作不同直径的VES;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新型VES的结构特点;力学测试表征VES的力学特点;体外细胞实验验证VES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建立大鼠自体颈静脉移植模型,分别植入不同直径的VES(1.5mm、2.0mm),在术后2w、4w和8w对模型动物进行血管超声、组织学、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检测,分别观察移植静脉通畅率、内膜厚度变化和炎症因子表达;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有支架静脉和无支架静脉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分析差异基因功能;通过Western bolt、PCR验证移植静脉Hippo-YAP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制作雷帕霉素(RM)涂层外支架并植入体内,在术后2w、4w和8w对模型动物进行血管超声、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测,对比RM涂层支架与单纯VES的治疗效果,观察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变化,评价RM涂层支架的应用前景。结果 使用4轴-3D打印技术制作的可降解PCL-VES具有弹簧样管状结构,支架纤维粗细均匀一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径向抗扩张性、轴向弹性和可塑性。体内实验发现,与单纯静脉移植和使用2.0mm直径VES相比,使用1.5mm直径VES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显着减少移植静脉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内皮细胞凋亡,提高移植静脉通畅率。此外,使用VES可改变移植静脉细胞外基质成分,调节胶原纤维比例,增加移植静脉的抗扩张性能,减少内膜巨噬细胞表达和增加内膜eNOS的表达。基因测序结果发现,与单纯移植静脉相比,使用VES可维持移植静脉Hippo-YAP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内膜平滑肌YAP的表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RM涂层外支架可进一步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抑制移植静脉mTOR的表达。结论 3D打印可降解VES具有优越的结构特征,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有效限制移植静脉扩张,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通过抑制内膜炎症因子表达、维持移植静脉Hippo-YAP信号通路活性,改善移植静脉重塑,抑制新生内膜形成,提高静脉通畅率;与单纯使用VES相比,RM-VES可更好的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刘成信[3](2020)在《L-肉碱对于改善大鼠CABG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进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研究口服L-肉碱对于改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进程的影响,探究L-肉碱对于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过程的抑制作用。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抑制自体静脉桥的再狭窄提供新的改进及治疗方向。方法:一、大鼠颈外静脉-腹主动脉模型的制作:雄性成年wistar大鼠(体重250g-300g)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21,不做移植,仅分离静脉);静脉移植组(n=21,仅静脉移植);大豆肽对照组(n=21,静脉移植+口服大豆肽营养液)口服肉碱大豆肽混合营养液组(n=21,静脉移植+口服L肉碱)。二、饲养及给药:口服肉碱大豆肽混合营养液组大鼠静脉移植手术前使用左旋肉碱和大豆肽的混合的营养液2ml/只灌胃。大豆肽对照组用大豆肽营养液2ml/只灌胃,灌胃时间每日下午5点左右进行。各组均以普通饲料饲养,每只每天20g,自由饮水。喂养时间持续1周后行手术,术后按照原有分组继续喂养两周。三、自体静脉桥再狭窄程度的测定与评估:通过超声测量静脉血管桥内径,评估再狭窄状况。通过切片Masson染色,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的方法进行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四、统计和分析:通过SPASS,Ameria等软件分析所得数据,分析L-肉碱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进程的相关性。结果:1.成功建立大鼠自体颈外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2.大鼠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口服肉碱大豆肽混合营养液组能够减轻大鼠静脉移植血管狭窄,改善移植血管血流动力学。3.HE评价内膜增生染色证实口服肉碱大豆肽混合营养液组(56.83±9.99μ m)较静脉移植组(127.3±16.64 μm),大豆肽对照组(141.7±13.12 μ m)、明显降低内膜增厚,接近但并未达到正常对照组的水平(23.24±6.26 μm)。Masson染色结果提示口服肉碱大豆肽混合营养液给药组(60.33±13.88%),静脉移植组(67.83±0.05%)和大豆肽对照组(68.50±10.56%)细胞外基质增生基本没有差别。CD68免疫组化表明,口服肉碱大豆肽混合组(14.67±2.04个/视野)与正常对照组(12.56±3个/视野)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较静脉移植组(28±4个/视野)和大豆肽对照组(26.17±2.7个/视野)更低。结论:1.口服肉碱能够减轻炎症细胞侵润,改善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改善静脉桥血管血流,延缓移植血管再狭窄进程。2.口服L-肉碱的方法对术后损伤产生的多种炎症因子例如TNF-α,白介素,及代谢废物的转运及其对NF-κB的间接抑制作用,是L-肉碱对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过程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为移植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角度。
章璐[4](2019)在《沙利度胺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兔自体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体重1.52.5 kg,由南华大学动物部提供。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到颈总动脉的手术模型。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沙利度胺组(n=10)和对照组(n=10),每组10只。沙利度胺组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沙利度胺100mg/(kg.d)溶于0.9%氯化钠溶液灌胃,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两组灌胃均持续到取标本前一天。术后第28天取移植静脉行病理学检测,HE染色测量两组移植静脉的内膜厚度,免疫组化检测移植静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计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数据结果。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沙利度胺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沙利度胺组平均内膜厚度为30.75±5.08um,对照组为41.82±6.39u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组化检测PCNA、NF-κB在移植静脉内、中膜组织中均有表达,染色示棕黄色。计数两组阳性细胞比例,沙利度胺组PCNA和NF-κB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15.58±、2.87%、6.42±1.05%,对照组PCNA和NF-κB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19.85±4.87%、9.70±2.37%,与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组PCNA、NF-κB在移植静脉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沙利度胺能减少移植静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抑制内膜增生。2.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蛋白活化有关。
曹博军[5](2019)在《MicroRNA-146a sponge抑制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血管移植材料,然而有研究显示CABG术后5年内有20%-50%的患者出现桥静脉再狭窄,术后10年桥静脉再狭窄率超过50%。如何有效地防治CABG术后桥静脉再狭窄是心外科领域丞待解决的一项难题。miR-146a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增殖的重要因子,此外有研究表明,miR-146a参与调控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内膜增生。目的本课题拟通过构建大鼠静脉移植动物模型,明确miR-146a是否参与大鼠静脉移植术后桥血管内膜增生的发生与发展;此外应用miRNA Sponge技术构建miR-146a-Sponge并验证其是否能够有效抑制静脉移植术后桥血管内膜增生的形成。方法构建大鼠静脉移植动物模型,应用qRT-PCR检测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组桥静脉中miR-146a的表达情况。应用miRNA Sponge技术构建miR-146a沉默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VSMC,通过细胞计数、CCK-8以及BrdU实验检测miR-146a-Sponge对VSMC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R-146a-Sponge对VSMC迁移的影响。应用20%poloxamer F127-0.25%胰蛋白酶-miR-146a-Sponge混合凝胶局部转染移植静脉,检测miR-146a-Sponge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静脉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组桥静脉中miR-146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miR-146a-Sponge显着抑制VSMC的增殖与迁移,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miR-146a-Sponge可有效抑制静脉移植术后桥血管内膜增生的形成,KLF4是miR-146a介导调控的潜在靶基因之一。结论miR-146a-Sponge可有效抑制miR-146a的表达并显着抑制移植术后桥静脉新生内膜的形成。该研究为防治CABG术后桥静脉再狭窄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
曹博军,王小文,邹榕江,吕志前[6](2018)在《新西兰兔静脉移植内膜增生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新西兰兔自体静脉移植模型,观察移植术后不同时间段桥静脉内膜增生的变化情况。方法·取10周龄雌性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成5组,即术后7 d组、术后14 d组、术后28 d组、术后60 d组、正常对照组,每组7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动物模型,并对模型构建的步骤进行优化。应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静脉移植术后内膜增生情况及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情况,评估模型构建效果。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28只新西兰兔均顺利完成静脉移植手术。术后桥静脉取材发现,除术后7 d组内有1例发生桥静脉坏死,其余新西兰兔的桥静脉均通畅,成功率为96.4%(27/28)。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脉移植术后各时间组桥静脉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均P=0.000),α-SMA荧光表达强度均明显增强。结论·新西兰兔静脉移植内膜增生模型构建的成功率较高、重复性较好,其为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机制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模型。
李宇罡[7](2018)在《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兔移植静脉狭窄重塑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血管闭塞性疾病是当前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患者接受治疗后仍有较高的远期不良事件风险,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传统标准术式,术后移植血管桥的狭窄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腔内技术发展迅猛,已逐步应用于移植静脉疾病的治疗领域。从最初的球囊扩张术到如今的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策略不断完善,但永久性支架在人体内残留最终会导致中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等。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医学界将目光投向了有着第四次腔内技术革命之称的生物可降解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可分为两类:聚合物可降解支架和金属可降解支架。可降解镁合金支架(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 stent,BMAS)作为金属可降解支架的代表,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热点研究方向。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抑制内膜增殖、促进再内皮化等优良特性,BMAS已在冠心病患者中率先展开临床实验研究。雷帕霉素是经典抗增殖药物,其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抑制作用已被广泛证实。本研究拟将搭载雷帕霉素涂层的BMAS与传统血管旁路移植相结合,优势互补,利用BMAS支撑管腔使命完成后可被机体吸收降解,不留远期异物反应的良好特性来治疗移植静脉狭窄重塑的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对移植静脉狭窄模型进行优化改进,在传统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预先对移植静脉供体进行球囊损伤,模拟病理状态下的自体静脉供体。将球囊损伤后的兔自体颈静脉端端吻合移植于肾下腹主动脉,建立可供腔内介入干预的稳定的移植静脉狭窄动物模型。在狭窄的移植血管桥内植入雷帕霉素载药BMAS,应用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等手段连续观测移植血管桥形态、管腔直径丢失等,以此评价雷帕霉素载药BMAS对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改善作用。测量不同时间点支架内血流速度、血液粘稠度、血管直径等相关参数,根据Poiseuille定律计算血流剪切力,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进一步分析评价支架在对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在血管重塑中产生的作用。获取不同时间点组织学标本,通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从组织学角度研究雷帕霉素载药BMAS对移植静脉狭窄的抑制作用。最后应用TMT标记蛋白质谱相对定量检测法分析差异蛋白的表达,富集出可能参与作用的调节通路,绘制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方向。结果:1、动物模型建立的优化:DSA影像测量显示,经球囊损伤的自体移植静脉改良模型组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大于未球囊损伤的对照组(术后1个月近端吻合口:0.73±0.31mm vs.0.27±0.10mm,p=0.005;远端吻合口:0.67±0.31mm vs.0.20±0.16mm,p=0.009)。同时改良模型组吻合口血管狭窄程度(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绕面积)也显着高于未经球囊损伤的对照组(术后1个月:0.30±0.07 vs.0.17±0.13,p=0.032)。2、雷帕霉素载药BMAS可以明显减少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植入支架1个月时近端吻合口血管管腔直径丢失为0.13±0.20 mm,而同时期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管腔直径丢失为0.72±0.27mm,两者差异显着(p=0.025)。3、雷帕霉素载药BMAS的植入改善了移植静脉吻合口处血流动力学,降低局部血流剪切力,植入支架1个月时移植静脉近端、远端吻合口处血流剪切力分别为10.30±4.09 dyn/cm2、11.02±4.50 dyn/cm2,与兔正常腹主动脉处血流剪切力(9.68±4.18 dyn/cm2)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同期移植静脉近端、远端血流剪切力分别为18.81±6.57 dyn/cm2、17.94±4.41 dyn/cm2,远大于兔正常腹主动脉处血流剪切力(8.25±2.67 dyn/cm2),组间差异明显(p=0.001)。4、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帕霉素载药BMAS组新生内膜面积小于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2个月时二者分别为1.47±0.47mm2和2.63±0.58mm2,有统计学差异(p=0.026);4个月时二者分别为1.60±0.53mm2和2.72±0.38mm2,p=0.040。同时对照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绕面积)始终高于同期雷帕霉素载药BMAS支架植入组,4个月时二者分别为0.39±0.06和0.27±0.0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0)。PCNA免疫组化证实,相比对照组,支架植入显着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对照组与支架植入组PCNA阳性细胞比例:0.34±0.03vs.0.19±0.03,p=0.001)。Evans Blue检测结果显示雷帕霉素BMAS支架植入早期虽然一定程度抑制了内皮细胞的修复,但随着药物释放及支架的吸收降解,雷帕霉素对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降低,内皮细胞开始修复,自3个月开始两组间内皮细胞修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别。5、TMT标记蛋白质谱相对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差异蛋白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器成分组成、免疫系统进展、分子功能调节等二级功能,通过Pathway分析富集出Rap1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相关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可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另外由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绘制出蛋白互作网络,并确定ITGB2、MMP1、Loc100008973等关键节点。结论:1、经球囊损伤自体静脉改良后的兔颈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能更加稳定的反映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病理状态,在模拟移植静脉狭窄的同时提供了腔内干预治疗的路径,是研究各类腔内治疗策略对移植静脉狭窄重塑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理想实验平台。2、雷帕霉素载药BMAS的植入维持了移植静脉形态学上的稳定,同时改善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局部血流剪切力,使移植静脉动脉化的过程处于正常流速与血流剪切力下,有利于血管的重塑修复。3、雷帕霉素载药BMAS起到支撑移植静脉吻合口,减少吻合口处管腔直径丢失的作用,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减少新生内膜生成,降低了血管狭窄程度(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包绕面积)。4、Rap1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相关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TGB2、MMP1、Loc10008973等可能与雷帕霉素载药BMAS影响移植静脉重塑相关,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孙博[8](2017)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对静脉移植血管介入治疗的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连续入选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并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的指导下选择于静脉移植血管(Saphenous Vein Graft,SVG)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再发心绞痛的患者,通过研究这些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化验指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复查结果、既往CABG基本情况及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H-IVUS)的检查结果,探讨分析导致SVG介入治疗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以及VH-IVUS在该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中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随访结果,探索VH-IVUS在SVG介入治疗的SVG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9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中,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和移植血管造影复查证实SVG病变狭窄大于或等于50%的需要PCI术治疗的患者32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既往CABG基本情况、心脏彩超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入院血常规、生化常规等实验室检验结果,并在IVUS指导下SVG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在PCI前均进行IVUS及VH-IVUS检查,测量病变SVG狭窄最重处管腔横截面积(Lumen Cross-sectional Area,Lumen CSA)、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Cross-sectional Area,EEM CSA)、斑块负荷,利用VH软件重建靶病变的组织图像,测量病变SVG病变总体长度、总体斑块体积、坏死核心组织总体积的绝对值及该组织成分占斑块总体积的组织比例、致密钙化组织总体积的绝对值及该组织成分占斑块总体积的组织比例、纤维组织总体积的绝对值及该组织成分占斑块总体积的组织比例、纤维脂质组织总体积的绝对值及该组织成分占斑块总体积的组织比例;测量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的绝对值及其占狭窄最重处斑块面积的比值、致密钙化组织面积绝对值及其占狭窄最重处斑块面积的比值、纤维组织面积绝对值及其占狭窄最重处斑块面积的比值、纤维脂质组织面积绝对值及其占狭窄最重处斑块面积的比值等数据,根据PCI术后的评价性CAG的校正TIMI记帧(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测定结果,当CTFC<28时定义为正常血流,当CTFC≥28时定义为慢血流,完全无前向血流定义为无复流,将患者分为慢复流或无复流组(n=6)及正常复流组(n=26),分析导致SVG介入治疗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以及VH-IVUS在该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中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随访结果,探索VH-IVUS在SVG介入治疗的SVG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患者32例,包括慢复流或无复流组患者6例、正常复流组患者2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发现,正常复流组患者和慢复流组或无复流组患者的收缩压水平(SBP:136.92±19.75 vs.116.50±12.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化验及生化常规化验结果发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组患者和正常复流组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94.25±9.20 vs.88.96±4.55)、总胆固醇水平(TC:4.79±0.89 vs.4.01±0.74)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5±0.40 vs.0.98±0.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线性回归结果,提示病变SVG狭窄最重处的斑块负荷同纤维组织的比值呈负相关(R2=0.234,P=0.005)而同纤维脂质组织的比值呈正相关(R2=0.123,P=0.049);病变SVG狭窄最重处的斑块面积同纤维组织的比值呈负相关(R2=0.192,P=0.012)。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变SVG的VH-IVUS检查结果发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组患者和正常复流组患者的病变长度(79.43±48.68 vs.47.28±29.14)、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23.12±10.09 vs.14.39±7.79)、病变SVG致密钙化组织比例(7.33±4.66 vs.3.09±3.42)、病变SVG纤维组织比例(58.82±6.53 vs.66.32±5.55)、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2.07±1.57 vs.0.75±0.78)、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比值(23.38±12.72 vs.12.52±10.86)、病变SVG狭窄最重处致密钙化组织面积(0.30±0.17 vs.0.07±0.13)及病变SVG狭窄最重处致密钙化组织比值(3.85±2.18 vs.1.30±2.44)的结果存在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收缩压水平[OR(95%CI):1.093(1.0071.186),P=0.033]及病变SVG纤维组织比例[OR(95%CI):1.241(1.0381.484),P=0.018]的增高是SVG介入治疗的保护因素,而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OR(95%CI):0.311(0.0961.000),P=0.050]、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OR(95%CI):0.887(0.7900.996),P=0.043]、病变SVG致密钙化组织比例[OR(95%CI):0.786(0.6270.985),P=0.036]、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OR(95%CI):0.328(0.1180.915),P=0.033]以及病变SVG狭窄最重处致密钙化组织面积[OR(95%CI):0.000(0.0000.120),P=0.008]的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将具有共线性的病变SVG纤维组织比例、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病变SVG致密钙化组织比例、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及病变SVG狭窄最重处致密钙化组织面积合并成VH-IVUS影响因子之后,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VH-IVUS影响因子[OR(95%CI):3.800(1.10313.085),P=0.034]是SVG介入治疗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显示:中期随访慢复流或无复流组患者对比正常复流组患者,无MACE生存率(66.7%vs.88.5%,P=0.118)、无致命性MI生存率(66.7%vs.92.3%,P=0.056)及无严重心绞痛生存率(66.7%vs.88.5%,P=0.118)均存在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复流或无复流组与正常复流组比较,无严重心力衰竭生存率(83.3%vs.100%,P=0.03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变SVG纤维组织比例[OR(95%CI):0.832(0.7060.980),P=0.028]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后MACE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OR(95%CI):1.262(1.0661.493),P=0.007]、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OR(95%CI):3.201(1.3967.336),P=0.006]的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后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OR(95%CI):1.439(1.0551.962),P=0.022]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后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变SVG狭窄最重处的斑块负荷同纤维组织的比值负相关而同纤维脂质组织的比值呈正相关;病变SVG狭窄最重处的斑块面积同纤维组织的比值呈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更高的收缩压水平以及更高病变SVG纤维组织比例是SVG介入治疗慢复流或无复流的保护因素,而患者总胆固醇水平、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病变SVG致密钙化组织比例、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以及病变SVG狭窄最重处致密钙化组织面积的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VH-IVUS影响因子是SVG介入治疗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提示,中期随访慢复流或无复流组患者的无严重心力衰竭生存率低于正常复流组。检验同时提示慢复流或无复流组患者的无MACE生存率、无致命性MI生存率及无严重心绞痛生存率均较正常复流组有下降趋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患者病变SVG纤维组织比例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后MACE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病变SVG狭窄最重处坏死核心组织面积的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后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变SVG坏死核心组织比例增高是SVG介入治疗后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小文[9](2016)在《MicroRNA-1792簇和MicroRNA-221在移植静脉再狭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缺血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常用和有效方法。大隐静脉是CABG最常用的血管移植材料之一,其临床使用率超过70%,然而长期的随访结果显示CABG术后1年近15%-25%的桥静脉血管出现狭窄,术后10年再狭窄率超过50%。移植静脉再狭窄是心血管外科领域尚未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而基因治疗用于防治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表型转化、过度增殖、迁移到内膜及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堆积是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croRNA参与了心血管病领域很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也是调控VSMC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因子。miR-1792簇是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microRNA之一,在多种肿瘤研究中,miR-1792簇是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重要调控因子。此外,miR-221也是调控VSMC的促增殖、促迁移和抗凋亡的关键因子,通过调控靶基因p27(Kip1)和p57(Kip2)的下调从而促进VSMC的增殖和表型转换。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通过构建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和VSMC增殖细胞模型明确miR-1792簇是否参与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迁移的调控,及其在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了充分验证miRNA Sponge技术在移植静脉再狭窄基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构建miR-221-Sponge进一步明确是否可以有效抑制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研究方法构建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模型,应用microRNA芯片筛选出与移植静脉再狭窄发生密切相关的mi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构建静止型和去分化型VSMC模型,检测细胞表型转化及miR-1792前体表达情况。构建miRNA-1792过表达和沉默腺病毒表达载体,应用q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SMC细胞表型转化,细胞计数和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应用数据库分析和细胞实验初步验证miR-1792簇调控的可能潜在靶基因。应用miRNA Sponge技术敲除移植静脉中miR-1792和miR-221的表达,通过Poloxamer-407-胰蛋白酶混合凝胶经血管外膜途径局部转染移植静脉,术后通过彩超评估移植静脉吻合口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HE染色测定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测定桥静脉中VSMC增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静脉中VSMC表型转化情况。研究结果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和qRT-PCR检测验证发现,miRNA-1792簇的6个成员(miR-17,miR-18a,miR-19a,miR-20a,miR-19b,and miR-92a)在移植静脉组织中相对正常静脉组织均表达上调。miR-1792前体在VSMC增殖模型中表达水平增高,并对PDGF的刺激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通过miRNA Sponge抑制技术沉默miR-1792的表达可显着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增加VSMC收缩型特异性蛋白如SMA、Calponin和SM-MHC的表达。经初步分析验证,PTEN可能是miR-1792簇介导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潜在靶基因之一。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腺病毒介导的miR-1792簇Sponge和miR-221 Sponge局部基因治疗,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术后内膜增生和VSMC增殖和表型转换,有效改善移植静脉术后吻合口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并未增加移植静脉术后炎症反应的程度。结论miR-1792簇是参与VSMC增殖、迁移和表型转换的重要的调控因子,在转录后水平通过调控靶基因PTEN促进VSMC增殖和迁移。应用miRNA Sponge技术靶向沉默miR-1792簇和miR-221防治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为CABG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切入点。
王荣飞[10](2016)在《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血管移植的动物模型,并探讨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在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的雌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在250g±10g左右,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30只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并应用“套管法”构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血管移植的动物模型,术前术后均不给予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但是术后每天应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溶解生理盐水中(每公斤体重10mg)灌胃。术后腹腔内注射庆大霉素溶液,连续应用3天,预防感染。并术后给予不同试剂皮下注射(injectio hypodermic,IH),连续应用14天。A组为实验组:皮下注射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0.2ml处理:B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空纳米粒0.2ml处理;C组为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处理。手术后2周,再次手术获取移植静脉血管,应用组织形态学H-E染色的方法观察颈内静脉移植静脉桥内膜增生的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来测量大鼠移植静脉血管内膜的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来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成功的建立了Wistar大鼠自体静脉移植的动物模型30只,手术过程中无重大并发症的发生,无一例死亡的发生,手术后除了1只大鼠因局部感染死亡外,其他大鼠14天均健康的存活。手术后精神方面、饮食方面及四肢活动均正常,手术切口愈合完好,周围无红肿,切口处无明显渗出,皮下未触及包块的形成。获取移植静脉桥时按原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手术中发现移植的静脉桥与周围的组织稍有粘连,没有见到移植静脉桥有破裂的发生,无明显的感染症状发生,手术后2周观察到3只大鼠移植静脉桥无血流信号,取出后证实移植静脉桥已经闭塞,其余26只大鼠移植静脉桥血流通畅。手术后2个周切取移植静脉桥标本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病理计算机图像技术分析得知,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组内膜增生厚度较对照组及空白组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可看见增生的内膜中有不同程度的MMP-2表达,其中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组的MMP-2的表达要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可以抑制自体移植血管内膜的增生(2)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生可能与抑制金属基质蛋白酶-2的表达有关,金属基质蛋白酶被抑制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就会被抑制,从而就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arresten基因可以抑制移植血管桥的内膜增生,延缓移植静脉桥的再狭窄,对于临床上下肢动脉长段或多节段闭塞并且难以应用介入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缺血性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前景,但是其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具体传导机制及通路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脂联素对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抑制作用及利用脂联素转基因家蚕蚕丝制备血管外支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脂联素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研究 |
1 前言 |
1.1 引言 |
1.2 再狭窄机制研究 |
1.3 脂联素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手术及存活状况 |
3.2 脂联素抑制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和外膜增生 |
3.3 脂联素抑制静脉移植PCNA表达 |
3.4 脂联素下调静脉移植后VCAM-1和ICAM-1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脂联素转基因家蚕品系的建立及蚕丝材料血管外支架制备 |
1 前言 |
1.1 脂联素 |
1.2 血管外支架 |
1.3 蚕丝生物材料及家蚕生物反应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rhADP转基因品系构建 |
3.2 转基因蚕茧rhADP表达检测 |
3.3 rhADP基因插入位点的鉴定 |
3.4 rhADP蛋白的分离浓缩 |
3.5 rhADP毒性实验及促增殖作用 |
3.6 rhADP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反应 |
3.7 rhADP转基因家蚕品系经济性状调查 |
3.8 rhADP转基因家蚕品系特性分析 |
3.9 rhADP转基因蚕丝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冠心病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3D打印可降解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3D打印可降解静脉外支架的制备及材料表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直径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静脉外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3D打印PCL外支架的拓展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已发表学术论文 |
(3)L-肉碱对于改善大鼠CABG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进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沙利度胺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移植静脉肉眼观察结果 |
3.2 HE染色观察内膜厚度 |
3.3 免疫组化观察PCNA、NF-κB在移植静脉中的表达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icroRNA-146a sponge抑制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大鼠静脉移植动物模型的构建及miR-146a表达量的检测 |
实验一 大鼠静脉移植动物模型的构建 |
1.实验材料 |
2.试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静脉移植术后各时间组桥静脉组织miR-146a表达量的检测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miR-146a-Sponge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miR-146a-Sponge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1.材料实验一 大鼠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 |
2.试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三 miR-146a-Sponge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miR-146a-Sponge抑制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Poloxamer F127-胰蛋白酶混合凝胶病毒搭载系统的构建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miR-146a-Sponge抑制大鼠术后桥静脉内膜增生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新西兰兔静脉移植内膜增生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模型构建 |
1.2.1麻醉 |
1.2.2 分离颈外静脉 |
1.2.3 游离颈总动脉 |
1.2.4 动静脉端端吻合 |
1.2.5 开放血管夹并止血 |
1.2.6 缝皮及术后处理 |
1.3 术后观察及评估 |
1.3.1 一般情况观察 |
1.3.2 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
1.3.3 内膜厚度检测 |
1.3.4 免疫荧光检测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术后桥静脉取材观察 |
2.3 形态学观察 |
2.4 内膜厚度测定 |
2.5 免疫荧光检测 |
3 讨论 |
(7)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兔移植静脉狭窄重塑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兔自体静脉移植吻合口狭窄模型的改进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移植静脉模型的建立 |
2.2.3 影像学观察 |
2.2.4 标本获取 |
2.2.5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6 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 |
2.2.7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
3.2 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情况 |
3.3 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的组织学观察 |
4 讨论 |
第二部分: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 前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制作 |
2.2.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支架植入 |
2.2.4 影像学DSA观察 |
2.2.5 血粘度测量 |
2.2.6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 |
2.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
3.2 移植静脉吻合口管腔直径丢失情况 |
3.3 移植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
4 讨论 |
第三部分: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移植静脉重塑的影响 |
1 前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支架植入 |
2.2.3 标本获取及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4 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 |
2.2.5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 |
2.2.6 Evans Blue染色 |
2.2.7 蛋白质谱相对定量检测 |
2.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模型建立情况 |
3.2 移植静脉吻合口HE染色及EVG染色结果 |
3.3 移植静脉吻合口免疫组化(PCNA)结果 |
3.4 移植静脉吻合口内皮化观察 |
3.5 蛋白质谱鉴定和分析结果 |
3.6 差异蛋白GO分析 |
3.7 差异蛋白pathway分析 |
3.8 差异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对静脉移植血管介入治疗的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患者入选标准 |
1.1.2 患者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收集 |
1.2.2 生化指标测定 |
1.2.3 相关定义 |
1.2.4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移植血管造影方法 |
1.2.5 血管内超声检查方法 |
1.2.5.1 SVG的定量测量指标 |
1.2.5.2 SVG的虚拟组织学(VH)测量指标 |
1.2.6 PCI介入治疗方法 |
1.2.7 PCI术中慢复流及无复流判定 |
1.2.8 随访 |
1.2.9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
2.1.1 患者总体入院一般情况 |
2.1.2 患者总体冠心病分类情况 |
2.1.3 患者总体心脏超声指标 |
2.1.4 患者总体实验室化验指标 |
2.1.4.1 患者总体血常规化验指标 |
2.1.4.2 患者总体生化常规指标 |
2.1.5 患者总体动静脉桥类型比较 |
2.1.6 患者总体移植血管类型比较 |
2.2 病变SVG移植血管VH-IVUS影像特点 |
2.2.1 病变SVG移植血管整体病变VH-IVUS结果情况 |
2.2.2 病变SVG移植血管狭窄最重处VH-IVUS结果 |
2.3 SVG介入治疗的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危险因素分析及VH-IVUS在该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中的预测价值 |
2.3.1 慢复流或无复流组和正常复流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2.3.2 慢复流或无复流组和正常复流组血常规及生化常规化验结果比较 |
2.3.3 VH-IVUS指导研究病变SVG的斑块负荷、斑块面积、重塑指数同斑块各组织组成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2.3.3.1 病变SVG的斑块负荷同斑块各组织组成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2.3.3.2 病变SVG的斑块面积同斑块各组织组成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2.3.3.3 病变SVG的重塑指数同斑块各组织组成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2.3.4 慢复流或无复流组和正常复流组病变SVG移植血管整体VH-IVUS结果比较 |
2.3.5 慢复流或无复流组和正常复流组病变SVG移植血管狭窄最重处VH-IVUS结果比较 |
2.3.6 影响SVG介入治疗的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3.7 影响SVG介入治疗的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4 VH-IVUS检查结果对SVG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存影响以及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
2.4.1 SVG介入治疗后慢复流或无复流组与正常复流组中期随访生存比较 |
2.4.2 SVG介入治疗后患者的VH-IVUS检查结果对MACE事件发生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
2.4.3 SVG介入治疗后患者的VH-IVUS检查结果对MACE事件发生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讨论 |
3.1 CABG术后SVG移植血管再狭窄的发病及治疗 |
3.1.1 CABG术后SVG移植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
3.1.2 CABG术后SVG移植血管病变的治疗 |
3.1.2.1 CABG术后SVG移植血管病变的药物治疗 |
3.1.2.2 CABG术后SVG桥血管病变的再次CABG治疗 |
3.1.2.3 CABG术后SVG移植血管病变的PCI治疗 |
3.2 SVG介入治疗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 |
3.2.1 SVG介入治疗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 |
3.2.1.1 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聚集 |
3.2.1.2 斑块内炎症反应和坏死核心成分栓塞微血管 |
3.2.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1.4 本研究发现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
3.2.2 VH-IVUS对SVG介入治疗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 |
3.2.2.1 VH-IVUS针对SVG的相关性分析 |
3.2.2.2 VH-IVUS对SVG的斑块组成分析对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预测 |
3.3 VH-IVUS预测SVG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存影响以及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脉移植血管病的血运重建策略及VH-IVUS对于静脉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MicroRNA-1792簇和MicroRNA-221在移植静脉再狭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的构建及MicroRNA芯片的筛选和鉴定 |
实验一 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平台的构建和优化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移植静脉再狭窄相关miRNA芯片筛选和验证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MicroRNA-17~92在VSMC表型转化和功能调控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
实验一 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miRNA-17~92 参与PDGF-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和增殖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三 miRNA-17~92 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四 miRNA-17~92 Sponge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五 miRNA-17~92 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生物学功能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六 PTEN是 miRNA-17~92 调控靶基因的初步验证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miRNA-17~92簇Sponge防治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Poloxamer407-胰蛋白酶混合凝胶提高腺病毒载体转染效率的实验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miRNA-17~92 Sponge抑制移植静脉血管内膜增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四部分 miRNA-221 Sponge防治大鼠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的学术会议和课题申请 |
(10)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联素对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抑制作用及利用脂联素转基因家蚕蚕丝制备血管外支架的研究[D]. 周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3D打印可降解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L-肉碱对于改善大鼠CABG术后自体静脉桥再狭窄进程的研究[D]. 刘成信. 山东大学, 2020(02)
- [4]沙利度胺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D]. 章璐. 南华大学, 2019(01)
- [5]MicroRNA-146a sponge抑制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D]. 曹博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新西兰兔静脉移植内膜增生模型的构建[J]. 曹博军,王小文,邹榕江,吕志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12)
- [7]雷帕霉素载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对兔移植静脉狭窄重塑作用的研究[D]. 李宇罡.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8]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对静脉移植血管介入治疗的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D]. 孙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9]MicroRNA-1792簇和MicroRNA-221在移植静脉再狭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王小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纳米粒介导的Arresten基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D]. 王荣飞. 泰山医学院,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