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指出闽政文[2020]20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组织对201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进行评审,经省委研究,省政府决定对2019年度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为获奖者颁发奖状、证书和奖金。具体如下: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0)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厦府办规[2020]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0年7月29日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郭书剑[3](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厦门市人民政府[4](2019)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通报》文中研究表明厦府[2019]1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表彰我市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结果,现将2018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项目通报如下:一、授予"磁驱动同步双向拉伸功能化尼龙薄膜的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为一等奖;
科研处[5](2018)在《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2017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文中指出2017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日前揭晓,我校7项成果获得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据了解,此次共有5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我校获奖成果数又创新高,表明我校科学研究更紧密地融入并主动服务厦门市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彰显了我校科研工作转型发展与综合改革的成效。
厦门市经发局投资处[6](2014)在《厦门与深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圳在技术进步方面走在厦门的前面,甚至位于全国的前列,而政府的政策措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两地在技术进步情况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建议厦门学习深圳先进的方式和做法,进一步加强技术进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进科学技术奖励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改革技术进步资金管理模式。
贺向东,余莉莉,吴智辉[7](2013)在《厦门市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科技资源是人类从事科技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称。科技资源包括一切可以直接或者经过开发后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价值的资源,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和科技物力和科技信息资源等。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把科技资源转化
刘云凤[8](2011)在《厦门市促进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厦门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也逐渐成为推动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主导力量。2006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用15年时间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加工制造型”向“自主创新型”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从“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的转变。2009年,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就发挥科技创新先行先试作用,提出系列意见和措施。但是,厦门市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企业研发投入和政府扶持不够;人力资源较为匮乏,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风险科技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本文将对厦门市对科技区域创新体系的政府扶持现状进行研究,通过近年来厦门市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利用大量一手材料,结合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兄弟城市的优缺点,运用科技创新理论,提出厦门市科技创新政府扶持的改进方法,如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建立基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和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等。
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办公室[9](2000)在《1999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文中指出
福建省人民政府[10](2000)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1999年度省科技进步奖的通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了表彰在推动我省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我省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规定,经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决定授予"反循环射水法开槽造孔新技术研究"等155项科技成果为1999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对获奖的单位及主要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并按规定分别发
二、1999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 |
三、文献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
一、流动规模 |
二、流动方向 |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
一、整体概况 |
二、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6)厦门与深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厦门与深圳企业技术进步情况比较 |
(一)厦门与深圳技术进步情况的共同性 |
(二)厦门与深圳技术进步情况的差异性 |
二、厦门与深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政策比较 |
(一)厦门与深圳技术进步政策的共同性 |
(二)厦门与深圳技术进步政策的差异性 |
三、政策建议 |
(一)加强技术进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二)改进科学技术奖励机制 |
(三)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相结合 |
(四)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五)改革技术进步资金管理模式 |
(8)厦门市促进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厦门市推动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厦门市区域自主创新扶持体系详述 |
第二节 厦门市区域自主创新扶持体系运行保障 |
第三节 厦门市区域自主创新取得成效分析 |
第三章 国内其他城市自主创新扶持体系运行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其他城市自主创新扶持体系的政策方向 |
第二节 国内外其他城市或地区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
第三节 自主创新扶持体系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厦门市自主创新扶持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推动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及融资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亟待完善 |
第三节 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四节 科技成果总体水平偏低 |
第五章 厦门市自主创新扶持体系的建设对策 |
第一节 建立多种投融资渠道促进自主创新扶持体系建设 |
第二节 建立保护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
第三节 完善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四节 加强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 |
第五节 自主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建设 |
第六节 政府扶持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四、1999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1)
- [2]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J].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厦门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3)
- [3]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通报[J]. 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3)
- [5]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2017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J]. 科研处.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8(01)
- [6]厦门与深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政策比较研究[J]. 厦门市经发局投资处.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4(02)
- [7]厦门市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贺向东,余莉莉,吴智辉. 厦门科技, 2013(01)
- [8]厦门市促进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体系研究[D]. 刘云凤. 华侨大学, 2011(04)
- [9]1999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J]. 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办公室. 厦门科技, 2000(06)
- [10]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1999年度省科技进步奖的通报[J].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政报,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