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华东的始祖

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华东的始祖

一、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东方华夏的始祖夫妇(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平[1](2021)在《商代甲骨文中的“原始崇拜”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中研究表明"伏羲"于汉晋以后被称为"百王之先"的中华人文始祖,甲骨文已经出现了"伏羲"的"羲"(与义同)字,《周易》最早记载了"伏羲"的史迹和贡献,其他先秦文献和20世纪黄河上、中游的众多考古资料不断证明了"伏羲"与远古羌族有关,也基本确定了伏羲生活在距今8000年左右,后来的炎、黄诸帝,乃至夏禹和他血脉相连,都属于古羌族。伏羲生于甘肃天水,后东迁并建都于河南淮阳(古称"陈")。"伏羲"的"羲"字包含了古羌族的诸多"原始崇拜"记忆。"伏羲"的丰功伟绩在于他创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并推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采集、渔猎文明"逐渐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的转型。

闫咚婉[2](2021)在《黄帝神话传说研究》文中认为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在历代史籍中,黄帝是一位集武功、发明、盛德等于一身的圣王典范;在汉画像石中,黄帝时而是威严的天神,时而是凡人羡慕的升仙者;在道教文献中,黄帝是一位潜心修道、拥有道门法术、升天得道的宗教偶像;在俗文学作品中,黄帝是一位垂衣裳而天下治,有道、有术、有德的明君。可以说黄帝神话传说在历代的发展中呈现出形象多元化、事件丰富化、意义多重化、体裁多样化的特点。黄帝神话传说的内涵实则为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容体现,例如民族的思维模式、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讨论这样的黄帝形象——存在于历史、文学等书面文献,民间口承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黄帝”,不对其作历史真实性的专门考证工作。本文无意于对黄帝神话传说进行古史考据方面的突破,而是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中,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丰富的黄帝神话传说文本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展现黄帝神话传说在不同时代的面貌以及以重要人物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叙事活动。发轫于民族觉醒初期、古史考辨运动中的黄帝神话传说研究,其发展不仅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各个参与学科的研究趋势也密不可分。历史学、古代文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不仅为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同时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黄帝神话传说之于上古史建构、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民族精神构筑等的重要意义。全文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阐述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历程为主。第一章围绕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展开叙述。以《山海经》为代表的黄帝故事展现出黄帝神话较为原始的形态,在其后的《左传》等史书中又呈现出古史传说的面貌。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诸子所载的黄帝神话传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记录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已经显现出“造神话”的主动性。这一时期黄帝身份的建构以祖先与圣王最为典型,先秦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为汉及以后的黄帝神话传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围绕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进行叙述。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出现在正史《五帝本纪》中,二是出现在汉代流行的谶纬神话中,三是保存在汉画像石中的神话内容。汉代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高潮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深受汉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等影响。黄帝既是上古五帝之首,又是感生圣王,同时还是显赫的天神与升天的仙人。汉代黄帝神话传说呈现出多态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为黄帝最终形成华夏民族始祖与道教创教道宗两大民族文化代表提供了契机。第三章围绕道教文化影响下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与因此衍生的神话文本类型展开叙述。汉代以后,黄帝神话传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道教化。道教自汉末兴起发展至唐成为国教,在宋代又备受统治者推崇。因此道教文化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影响成为唐宋时期黄帝叙事发展的主要背景。道教信仰影响下黄帝形象由最初的黄神演变为道宗,在道教文献中,他不仅是道门各类法术的重要传承者,更是当时为与佛教对抗而塑造的宗教偶像。围绕黄帝形成的道教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在传统故事类型的基础上浸染了宗教意味所以更加生动。对道教黄帝神话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信仰。第四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由雅至俗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从中国古典神话的载录规律来看,文献性质的“雅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帝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俗化”品格。在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大力发展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充分的俗化发展。宋代史学新变中上古史的重新整理、民间讲史之风的盛行等背景为它提供了契机,在讲史话本、早期文人拟作以及章回小说等俗文学类型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一“俗化”运动,在保存旧情节、编创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同时也完成了在民间普及上古历史、传承神话资源的任务。下编为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以黄帝神话传说中与黄帝密切相关的三组人物关系及其事迹展开讨论。客观来说,人物只存在于关系和行为中(1),探讨它们对神话传说叙事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全面把握黄帝形象、事迹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的故事展开论述。炎、黄神话主流意义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追溯民族起源的客观需要,先秦、秦汉时期炎、黄神话的书写是其主流意义生成的基础,因此该时期的炎、黄神话传说是本章的聚焦点。重点对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异德之战的发生与意义等进行分析,展现二者形象向民族始祖发展的过程。第六章围绕黄帝群臣神话传说展开叙述。上古神话中君臣治世神话传说滥觞于此,君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文化的折射,同时群臣集群形象构成的“叙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对群臣形象及事迹的集中探讨,可以有效揭示黄帝神话传说中的政治意义,并且挖掘黄帝帝王形象建构的内部逻辑。第七章以女性视角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进行解析。20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神话学,使得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上古神话中的女性问题。在上古帝王神话中,女性往往处于话语的边缘。帝妃与帝女的形象在帝王神话中总是作为附属角色存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史影。从嫘祖养蚕之功、嫫母巫觋之责、三女助父事功等女性对黄帝部族发展的贡献中皆可得到印证。同时黄帝三女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叙事,对三女故事流传演变过程的关注,可以形成典籍与民间叙事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讨民间神话传说的演变规律。

柴春椿[3](2021)在《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文中认为舜帝传说在历时长久的时空演变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重叙事结构传承展演在当下。在空间上,传说发生地的转移与舜帝传说圈的形成反映出古史时代多元的部族关系和文化认同,影响着地方转场中民间传说空间叙事的建构;在时间上,舜帝传说的流变历经了从儒学化整合定型到故事化民间叙事转向的过程,影响着民间以传说为基础对地方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质的诠释体系的形成。同时,在舜帝传说的时空演变过程中,以始祖信仰、圣王信仰和孝德信仰为主体的舜帝信仰体系逐渐生成。本研究以舜帝传说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广泛搜集典籍文献、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民俗与民间文学活态资料、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物、方志碑刻、图像等资料,运用多重证据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专题对舜帝传说与信仰进行系统研究,在探讨传说的深层文化意蕴和伦理内涵的同时,建立比较完整的舜帝传说及信仰体系,揭示传说流变与信仰建构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关于舜帝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本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对研究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解读舜帝传说中蕴含的神话质素与原型,划分舜帝传说的主要类型。神话与传说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对现实层的群体反应,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群体对历史本身的认知与理解。舜帝处于从神治时期向人治时期转化的最终阶段,历经了从神话形象到历史传说人物的演变,其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天帝的身份等级及以鸟图腾为原型的重瞳神形之中,同时二妃神话原型也使舜帝传说拥有了神话的特质。舜帝传说经诸子的历史化改造后,神话成份愈益微弱,传说类型趋于定型,并于秦汉间得到整合,其主要传说类型大致可分为:生平事迹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君臣政治传说、音乐传说和后裔传说等。舜帝传说的类型划分,为下文进行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框架。第三章:探讨舜帝传说的部族文化意蕴与舜帝始祖信仰的生成发展。传说作为部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质素。舜帝传说类型和地域的阶段演绎,揭示了舜帝部族的迁徙轨迹;舜帝传说图腾信仰体系的演变整合,反映了部族的亲属族源与文明的渗透交融;部族间民俗文化在物质生产、制度建设、心意信仰等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展现了多元部族的深度融合及中原文明的文化认同,直接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国家雏形的演进。古史传说中的舜帝作为部族首领和华夏民族的始祖,成了氏族祖先崇拜的对象与民族始祖信仰的焦点,在当下展现为以姓氏宗亲为核心的宗祖信仰。第四章:分析舜帝传说的儒学化过程与舜帝圣王信仰的发展演变。舜帝是儒家圣王谱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传说体系的形成过程,即舜帝传说的儒学化过程:尧舜禅让的传说情节与尧天舜日的政治理想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典型符号;内圣外王的舜帝孝子传说蕴含了儒家德政一体的统治观念;舜帝礼乐传说使其参与到了儒家德育教化的建构过程之中。舜帝作为儒家内圣外王的典范,自然成为儒者和封建统治阶层构建的圣王信仰体系的关键个体,并以官方为宣扬道德伦理的圣王祭祀和民间具有功利性的圣王信仰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第五章:论述舜帝传说的多重叙事结构与舜帝孝德信仰的形成传承。传说作为一种叙事体式,在历时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具有超越文本的多种表现媒介。舜帝传说通过汉魏画像等图像叙事和古典文学叙事等历时性传承媒介,通过地方转场中以口头、文本、景观等民间叙事方式呈现的共时性叙事媒介,通过融合生活场景、体现信仰传承的仪式表演叙事等时空交融的行为叙事媒介,从表层的传说叙事活动逐渐深入到了民众的深层信仰空间,推动了以孝道为核心的舜帝民间信仰的生成发展和当代展演。从上述对舜帝传说的发展流变和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舜帝传说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舜帝传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是舜帝信仰体系形成的基础,同时信仰的客观需求为传说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内在动力。

王文灏[4](2021)在《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考古发现汉画像石大约产生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汉画像石作为墓葬及墓前建筑内部主要装饰形式,无疑与视觉图像表达方式有着共通之处,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出中国两千多年前汉代的社会、文化与信仰的演进历程,揭示出其时代文化内涵及审美表达方式,对于探知与把握图像表达的未知世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山东地区则是全国四大画像石聚集地之一,其画像石分布密集且数量庞大,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地位。本文中的山东地区,其地理范围指的是以鲁西南的济宁、枣庄、临沂等地为中心,东至胶东半岛,西至鲁豫交界处,向南到鲁苏皖三省交界区域,北至滨州、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在上述区域内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具有共同的地域文化与艺术特征,因此学术界通常是把该地域的汉画像石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以与南阳地区、四川地区和陕北地区等相区别。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地域特点明显,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画像石的造型艺术方面地域特色突出。事实上,汉画像艺术不仅体现出象征主义的审美思想,而且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整个两汉时期,汉画像都是作为统治阶及精英阶层为了统一思想、教化民众的一种手段,因此其具体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时人采用多样的造型艺术将上述内容进行艺术化表达的独特方式。纵观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造型处理、构图处理、装饰处理与材料处理四个方面。首先是造型形象的变形处理,也就是剪影法的运用。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大多采用剪影的平面形式来表现造型的典型动态。其次是构图的处理即分割法的应用。汉代匠人对于画像石的画面常常通过分割法的处理而使得画面具有秩序的美感。再次就是装饰的处理,也就是填充法的大量运用。画像石的人物造型之间,通常会用其他的造型来填补形与形之间的空白,以达到充实丰满的效果。第四是对材料的处理,汉代匠人常常使用减地法。这是一种为了保留主体造型而剔去造型以外的空间的雕刻方法,以达到主题突出的效果。减地法早在战国时期高端玉器上就已经被采用,汉代匠人将其大量运用到画像石雕刻艺术上,并对后世的各种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山东地区汉代石匠们采用了具有上述特点的工艺技术,才有了本地区汉画像石雄浑大气、舒朗有度、繁而不呆的艺术特征。本文在对两汉之交的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对雕刻技法特征的剖析与商榷之外,还将从现象深入本质深入探究其相对应的社会、思想、审美内涵。本研究将山东汉画像石创作题材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种是日常生活题材。在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日常生活题材最为常见,其中的乐舞百戏在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的数量较多,反映的是两汉时期官宦富贾宴饮乐舞场景与风俗习惯的具体体现;与此相关的庭院庖厨,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场景,也是画像石题材中的世俗生活题材;另一日常生活题材是汉代统治阶级的狩猎活动,这时的狩猎已经不单纯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健身活动,因此成为常见题材。第二种是历史故事题材。历史故事题材在整个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此类题材在画像石中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目的性,起着“以德为教、惩戒后世”的作用。这些历史故事题材可分为王侯类、名臣类、义士类、孝子类、烈女类及圣贤类等。从这些分类里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明王先贤、义士孝子们的品德及儒家伦理思想。第三种是战争类题材。战争题材的画像石表现内容一般集中在胡汉战争方面,具体内容有献俘、交战、胡王等固定内容。第四种是神仙祥瑞类题材。在神仙祥瑞类题材中较常见的是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神异怪兽等形象的描绘。从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分类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墓葬及墓前祠堂,其造型结构深受所表现的各类题材的影响,人们通过把墓主人放置到世俗与神仙两界并存的同一个空间维度,并希望由此达到在时空观上存在着的生前死后的递进关系。这是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所教化的死后升仙这一思想观念的反映,是死者再现生者世界的理想化图像表达。上述创作题材的表现方式往往造型特点突出,成为汉画图像中风格发展演变的重要载体。两汉时期,为强化封建依附关系,统治阶级不断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标榜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这可以看做是画像石墓大量出现的重要社会原因,也是汉画像石图像中出现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神仙异兽等形象的依据。除了社会原因,笔者还认为这些造型形象的来源与原始社会以来形成的艺术观念以及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相关。除了受到儒家孝道思想观念的影响之外,这些造型形象还与汉代重厚葬之风的盛行,以及灵魂永生观念与来世信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汉代墓葬重要组成部分的汉画图像中的造型艺术,必然也是这一观念和信仰的产物。山东地区的画像石早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就已产生,东汉中后期则成为其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石作品,也成为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与神话传说与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画像石亦不例外。古代中国社会人们常常会把统治阶级所崇尚的思想作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决定要素,从汉画像石的题材中亦不难窥见这一影响的具体存在。汉画图像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主要有古先圣贤、忠臣模范、列女孝子、传说人物等,来源于汉代的历史记载和人物传说,目的是“明劝诫,助人伦”,行使图画的教育功能。统治阶级的神仙思想,对于汉画像造型的表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仙思想根植于人类的求生本能,对死亡的恐惧与对长寿的期盼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对于不死的追求,在先秦的王公贵族那里已经表现得尤为强烈,因为他们是政治和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具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占有欲,希望长生不老,想把自己在现实中享受的富贵生活永远延续下去,可见求仙思潮在汉代已经达到鼎盛且有其阶级统治的基础,画像石的形象表达也就深受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民间祥瑞造型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折射了彼时人类社会的时代背景、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延续存在的信仰追求。随着汉代与西域以及中亚西亚地区诸国陆路、海路联系的增多,异域的人物与各种动物组合的形象也随之传播到中原地区,使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中出现了诸如多髯长毛的人物形象,更有多种不同组合的形象出现,如人头马、九头蛇、鸟头怪、饕餮组合等。这些造型形象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中原地区与西域,中亚西亚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密切。山东地区画像石的造型形态产生的原因,可以围绕统治阶层的统治方式、民间祥瑞思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地域造型形态的产生必然有社会、思想及文化方面的源流与根源,两汉社会统治阶级把儒道思想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进行说教,进而巩固其阶级地位,而两汉对外交流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融合,也是画像石造型形态产生的重要根源。齐鲁之邦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紧邻鲁南的苏北地区以及巫风盛行的荆楚之地,前者为画像石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后者则成为画像石造型艺术上的源泉。因此,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造型形像更是千变万化且多姿多彩,兼具细腻与雄壮之风。在此背景下,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的造型风格演变与审美形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是我国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的宝库。

代浩[5](2021)在《规矩何谓: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谱系与灵魂信仰研究》文中指出汉代因社会信仰等原因,墓葬美术盛行,出现了大量伏羲女娲图像。这些图像中体现着相对应的时代信仰,伏羲女娲图像根据不同时期地域的差异又呈现出动态演变的过程,这不仅是图像演变的问题,更反映出观念与信仰的流变。学界已对汉代墓葬美术中出现的大量不同形制的伏羲女娲图作了较多的探讨,各种图像之间实际上有着诸多牵连,各种图像虽题材有所差别,内涵却是有着相对的统一性,即灵魂信仰。在众多伏羲女娲图像形制中,有一类非常值得关注,即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图。学界虽多有研究,但对诸如伏羲女娲与规矩内涵等问题的研究相对孤立与片面,迄今未形成较为完善而又系统的论述。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对于汉代墓葬美术中伏羲女娲持规矩的观点差距较大,对于伏羲女娲规矩图的内涵及意义等问题也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与研究价值。本文从图像学角度对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其手执规矩像进行探讨,进而剖析探求其寓意和内涵。本文研究目的着力于结合汉代社会信仰,厘清伏羲女娲图像源流脉络及其意涵,并重点探析伏羲女娲的相关图像隐藏含义及其灵魂信仰问题。

刘玉堂,吴艳荣[6](2021)在《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视域下凤凰崇拜的观念之源》文中指出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双重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凤凰崇拜观念起源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从神话传说中的"太阳鸟"崇拜、华夏古帝的鸟(凤)神兼日神形象信仰,到考古发现中的鸟(日)崇拜,凤凰始终与至上神结缘,凤凰崇拜观念源于几方面的融合: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的融合;原始宗教与政治宗教的融合;神性、德性与权力、秩序的融合。正是以上诸方面融合,促成了凤凰崇拜观念的产生。

尹秋月[7](2020)在《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流变考》文中研究说明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相当古老的神只,在《山海经》《周天子传》以及《庄子》《列子》等早期文献中,西王母的形象已经出现,并开始发生变化。两汉时期,汉人对西王母的尊崇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西王母也进入了文学书写和史书记述之中。在这种书写和记述中,西王母的形象不断演变,最终由《山海经》中似人似兽的凶神,逐渐蜕变成为后世所熟知的美丽、尊贵的吉神。从这些文字记载看,西王母形象的流变经历了一个极为繁杂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结束,才成为公认的以长生不死为核心神格的伟大神只。到了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西王母进入本土道教的宗教系统,成为道教的女仙,其形象演变最终完成。西王母形象的流变不仅存在于传世的文字记述中,而且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更直观形象的体现。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由凭几到坐塌,由戴胜到发簪,面容与装束越来越接近汉代贵族妇女,逐渐褪去了《山海经》中戴胜凭几的原始特征,走向了世俗化的道路。与此同时,西王母的肩上多了一对羽翼,体现了汉人心中肉体凡胎挣脱生死飞升成仙的观念,是在俗化的道路上对西王母仙人身份的进一步确认。与此同时,还有昆仑山、蟾蜍、人面鸟、兔子等种种名物逐渐向西王母神话靠拢,并不断增强自身长生不老的属性,最终成为西王母神话的固定成员,共同构成以西王母为主神的不死乐园。除了西王母自身形象及身边名物的变化以外,配偶神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汉代以前西王母并无固定配偶,在两汉时代,汉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创造出西王母的镜像神灵东王公,使之成为西王母固定的配偶神。从画像石来看,在种种短暂的尝试后,东王公与西王母并出的图式逐渐流传并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这种配偶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详细考之,山东、苏北地区的东王公、西王母多胁侍座,山西、陕西地区的东王公、西王母多位于墓门立柱上,代表阳的鸡首人身和代表阴的牛首人身一度盛行于此地,具有与东王公、西王母相似的性质。明确西王母和东王公的配偶神地位后,不难发现在汉代画像石中存在着两对主神,即自古以来地位崇高的始祖配偶神伏羲与女娲和汉代享受极高声望的东王公与西王母。画像石中,早已确定为配偶关系的伏羲与女娲多成对出现,手执规、矩或日、月轮。画像石中多伏羲擎日、女娲擎月的图式,然而也存在一些相反的搭配,究其原因,或为画像石所处的环境为墓葬,带有阴的性质,与生机勃勃的人间之阳相反。考察两对主神的图像,可以发现东王公、西王母的地位逐渐上升,同时伏羲、女娲的地位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人渴求长生不死的愿望使得西王母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是伏羲、女娲结为配偶而使得始祖神、创世神的身份逐渐淡化,仅仅留下生育神的性质,同时高高在上的远古大神没有经过改造的仙人西王母具有亲和力。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不死神话之盛行与流变,是汉人精神世界的折射,体现了汉人对阴阳之说的遵循和对升仙不死的渴望。同时,汉人不断重塑西王母以达到近神、媚神的目的,西王母逐渐走下神坛,去神而仙化。除此之外,西王母形象变化的原因中还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西王母不死神话图像表现形式的变化中,能够看到图像艺术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刘国臣[8](2020)在《黄河流域伏羲神话形象的民俗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伏羲神话在大河流域区域内广为传播。本文不仅以客观认知中的黄河流域的地理区划为研究范围,而是以伏羲神话流传的文化地域为要点,注重内在的发展脉络。当前学界认为甘肃天水为伏羲文化的发源地,随着部落的迁徙和文化的传播,伏羲神话由西向东,沿黄河流域经由山西、陕西,流传至河南、山东等地。因此本文选取甘肃天水,河南淮阳、新密为中心考察地,并涉及其他流传地山西吉县、晋城等。这些地区依照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形成了主题相近,情节相似,但又各有侧重的伏羲神话。伏羲神话以节日祭典、文化景观等新的叙事策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成为区域建设的重要资源与文化动力。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从伏羲的原始文化考辨、神话传说研究、图像考古研究、信仰祭祀研究这四方面梳理了伏羲神话的相关学术史,归纳、总结了当前伏羲神话研究的不足,以此作为论文的突破口,并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二章伏羲始祖神的形象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是伏羲作为独立神的神话叙事,从天人感应的神奇降生以及典籍记载与口头叙事中的原始形象两方面,摹绘了伏羲这一上古神祗的创世形象。第二节是与女娲粘连的神话叙事,通过对静态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形象的释读,将典籍文献与口承叙事进行对照,阐释其始祖形象背后蕴藏的生殖崇拜及原始的自然观念。第三章伏羲文化神的形象研究,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通过对现今学界关于伏羲时代的多种学术论断梳理,对伏羲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将考古文物与语言叙事相衔接,印证伏羲作为部落文化英雄的人文形象。二是对伏羲文化功绩的解读,主要为画八卦、造书契、定婚嫁、驯六畜、尝百草、制琴瑟、做乐曲七大功绩。第四章伏羲保护神的形象研究,主要以伏羲神话的信仰空间为主,从官方的正统祭祀至民间信仰的兴盛,伏羲的人间帝王形象得以确立与巩固,其在乡村社会主要的宗教功能为求吉、求子、祛病。泥泥狗、担经挑也是民众伏羲信仰的重要表现方式。伏羲逐步演变为满足人们生活愿望万能的地方神灵。第五章伏羲神话的当代演绎,主要以伏羲神话在当今社会存续的两种形态为研究对象,一种为政府主导的节日祭典,在国家政府、文化精英与地方民众三方协力之下,伏羲的祭祀演变为国家、民族层面的根祖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另一种为文化景观的建造,以河南新密为例,既具有深厚的伏羲历史文化,包括传统的庙宇、碑刻、民间传说,同时也形成了以伏羲为文化符号的主题文化旅游园区,分析、论述伏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存在形态与文化意蕴。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伏羲神话流传的典型区域与叙事主题,结合典籍记载中的伏羲文献,依照伏羲的三种叙事形象,梳理、归纳、整合了伏羲不同神话形象类型的文化内蕴与表现形式。在政府、文化精英与民众的共同塑造下,伏羲神话形象中原始性、自然性的文化色彩逐渐被削弱,地域性被弱化,成为公共的精神文化符号与地区建设的旅游资源。

王京[9](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周逸煊[10](2019)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神话图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神话图像以一种神秘而朴素的视觉语言形式立体地塑造个性鲜明的神话意象并直指主体情感,超越了神话文字与神话口传在表达层面上的局限,是审美意识最为质朴的自然流露与肇始渊源,也是文化价值取向与精神情感架构的真切投影。神话图像作为原始信仰与历史文明的抽象化综合诠释,透视并解析隐匿于神话图像中符号、话语等表征下存在的文本本质,在庸常、琐碎的神话图像背后寻觅“漂移的能指”中潜藏的审美记忆与造型认知的深远根脉,籍此可以重新拾捡遗落于历史浪潮中的文化基因,在众多熟知的遮蔽下得以超越寻常的真知。文化文本所蕴藏的内涵、隐喻、象征在神话图像的历史传承中有意无意地设下一道道“谜语”,将其置于文化比较的框架下进行整体透视,以期在充盈着主体间性的对话中破译“谜语”。在当今整合多个学科知识与突破单一学科壁垒的趋势下,本文以文学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艺术学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将原本繁复广大而庸常琐碎的神话、图像、文献、民俗等文化信息以神话为主线相串联并视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尝试建构一种寻觅东方文明宏大框架的构造线索与研究方法,其核心不仅在于结论本身,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求证过程中对于构造线索与研究方法的检验及实践,是人类学在艺术学范畴的延续,亦扮演了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继承者角色。第一章以叶舒宪先生提出的“四重证据法”为神话图像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基础理论依据,将“N级编码理论”与“跨文化比较方法”作为纵横两条研究脉络,辅以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媒介于其间,实现二者的视阈汇通,尝试性地构建了一种具有广泛联系性的经纬框架结构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命名为“N级编码’与’第N命题’立体结构”。第二章深入于历史语境当中援引“狭义神话”与“广义神话”两种神话范围界定概念,综合论述了东方文明中神话及神话图像的一般规律性范畴,籍此基础又追忆了“华夷之辨”与“夷夏之防”两种历史观念,进一步明确地限定了本文中国与朝鲜半岛神话及神话图像的取材范畴。第三章论述了“创世神话”与“感生神话”两种东方神话的基本构成形式,并以此呼应“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两种神话发展规律,勾勒出具有东方色彩的神话整体构架,继而深入探索了两种神话从意象到图像的嬗变历程,尝试构建了具有东方文明个性的神话图像传承谱系。第四章着眼于创世神话图像中的自然象征与图腾崇拜,首先自“日月崇拜”梳理了创世神话叙事中意象结构的层叠思维,搭建了神话图像世界中初始秩序中由一元化初始意象的开辟转而向二元化对偶意象的衍变、再到二元化对偶意象不断连结与延伸的演进构架;其次以“熊图腾”为探求线索,通过百济画像砖与汉画像石等视觉语言与双方文明系统下文献典籍等文字语言的对照,实现了不同地域文明体系下图像与文献的多重互证互阐,摒弃和省醒对于传统惯用思维的依赖和缺陷,谨慎地提出假设并借助多重证据间的证据间性,呈现出百济画像砖中造型意象元素之间的源流关联,为“鬼纹砖的谜语”的解读铺陈了切实可行的通路,也以此实例证明了本文第一章中提出的“N级编码’与’第N命题’立体结构”研究方法对于突破固有认知的具体可实践性。第五章着眼于感生神话图像中的神圣叙事与灵媒隐喻,首先探析了以“龙崇拜”为主线所衍生的外延性意象的连结与扩展历程,寻觅了从“龙”到“龙虎意象的连结”,再到“四神意象的连结”这一神话意象的层叠谱系关系,并将此目光延伸至对“四灵(五灵)意象的连结”与“麟凤意象的连结”的意象层叠谱系考察,进而梳理了以“龙崇拜”为连结桥梁而形成的意象层叠谱系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轨迹;其次依据“鸟崇拜”所衍生的神话意象与神话图像,梳理了其间存在的呼应与对证关系,并依据各个意象中隐喻的重叠部分加以串联,构成一种非时间基准的意象及图像层叠,籍此探寻了“鸟崇拜”神话意象与神话图像在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催化下历经分衍与重构、最终融合与交汇于凤凰这一归宿。结语中综合阐述了东方文明中神话图像生发的一般规律、神话图像对于社会文化构建的现实意义、东方文明中审美意识的普遍共性以及东方文明特有的审美情结与最终旨归。

二、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东方华夏的始祖夫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东方华夏的始祖夫妇(论文提纲范文)

(1)商代甲骨文中的“原始崇拜”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学家和考古视野中的“伏羲”
“伏羲”与远古羌族的“多图腾崇拜”
结语:伏羲神话: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解放、幸福的象征

(2)黄帝神话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述略
上编:黄帝神话传说的生成演变
    第一章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1.1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黄帝神话
        1.1.1 《山海经》中黄帝神话的记录背景
        1.1.2 《山海经》黄帝神话文本的原始图景
        1.1.3 先秦其他文献中的黄帝神话
        1.2 春秋古史中黄帝传说的基本概貌
        1.2.1 《左传》中的黄帝传说
        1.2.2 《国语》中的黄帝传说
        1.3 战国诸子所载的黄帝传说及其特征
        1.3.1 道家——黄帝“得道者”形象的形成
        1.3.2 法家——黄帝成为“理想君主”
        1.3.3 杂家——黄帝“圣王”形象的深化
        1.3.4 纵横家——黄帝战争传说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2.1 历史传说——《五帝本纪》与黄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1 黄帝传说叙事“母本”的形成
        2.1.2 《五帝本纪》中黄帝传说的叙事依据
        2.1.3 黄帝传说的主要情节单元
        2.2 政治神话——谶纬思潮影响下的黄帝事迹
        2.2.1 谶纬思潮对黄帝神话的叙事影响
        2.2.2 纬书中黄帝事迹的神异品格
        2.2.3 纬书中的黄帝与西王母传说
        2.3 图像与信仰——汉画像石中的黄帝神话传说
        2.3.1 非纯粹地“讲故事”与有目的地“绘神画”
        2.3.2 汉画像石中黄帝神话传说的三个系统
        小结
    第三章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3.1 道教黄帝信仰及其形象塑造
        3.1.1 “黄帝”——异端神话崇奉的民间偶像
        3.1.2 “黄神”——民间阴界的护佑者
        3.1.3 “中央黄帝”——“中央”从政治空间到宗教空间的转变
        3.1.4 “道宗”——道教立教与黄帝形象的确立
        3.2 道教黄帝经典文本的构成
        3.2.1 托名黄帝的道教言辞
        3.2.2 道教黄帝传经神话与神灵谱系
        3.2.3 黄帝仙传类文学的书写
        3.3 道教经典中黄帝神话传说的叙事类型
        3.3.1 问道求业
        3.3.2 黄帝尊师
        3.3.3 神仙考验
        3.3.4 神授法术
        3.3.5 黄帝造物
        3.3.6 升天成仙
        3.3.7 黄帝时人
        小结
    第四章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4.1 宋代史学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准备
        4.1.1 材料的积累:修史之风与黄帝神话传说的古史整理
        4.1.2 方式的革新:史学新变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契机
        4.2 早期案头“拟作”文学中黄帝事迹的敷演
        4.2.1 “谱史于新词”——《廿一史弹词》
        4.2.2 拟话本之繁兴——《三言》《二拍》
        4.2.3 “按史”之作——《大唐秦王词话》
        4.3 章回小说中黄帝叙事的发展
        4.3.1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黄帝形象
        4.3.2 神魔小说中黄帝事迹的情节演绎
        小结
下编:黄帝神话传说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叙事
        5.1 层累建构: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
        5.1.1 弟兄身份:炎、黄共名的结构表征
        5.1.2 神农氏的介入:炎、黄关系的叠加生成
        5.2 异德之战:黄帝大于炎帝的叙事倾向
        5.2.1 战争起于炎、黄之际
        5.2.2 黄帝征战炎帝、蚩尤说
        5.2.3 炎、黄之战的性质界说
        小结
    第六章 君臣治世神话传说的滥觞——黄帝群臣故事
        6.1 封建统治的样板——黄帝群臣故事与君臣秩序的建立
        6.1.1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6.1.2 “君臣上下”始于黄帝
        6.2 群臣神话传说产生的学说背景
        6.2.1 帝道学说与群臣之兴
        6.2.2 神话圣数哲学与群臣结构
        6.3 黄帝群臣形象的塑造
        6.3.1 黄帝群臣的职属类型
        6.3.2 黄帝群臣的多重身份
        小结
    第七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帝妃与帝女
        7.1 性别与身份——嫘祖养蚕之功确立的意义探释
        7.1.1 蚕神与先蚕考论
        7.1.2 黄帝先蚕身份的生成机制
        7.1.3 先蚕形象的文化移转
        7.2 丑貌与德行——嫫母丑妻形象塑造的文化依据
        7.2.1 “丑”之来源——原始图腾说的影响
        7.2.2 “丑”之为丑——早期身体美学思想的运化
        7.2.3 嫫母之丑与方相氏形象的产生
        7.2.4 嫫母之丑成为独立的文学意象
        7.3 黄帝三女——被发明的帝女传说
        7.3.1 元、明、清时期黄帝三女传说演进考
        7.3.2 黄帝三女传说演变的历史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研究综述
        1.2.1 古史时代及神话的整体研究传统
        1.2.2 考据学视角传说考证的研究困境
        1.2.3 民俗学视野传说类型的研究趋势
        1.2.4 新时代解读舜文化的研究热潮
        1.2.5 以区域为范畴的民间研究成果
    1.3 研究方法
    1.4 重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神话与传说:先秦舜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 舜帝传说的神话原型解析
        2.1.1 帝舜:帝之称谓的神话性质
        2.1.2 舜妻:二妃传说的神话原型
        2.1.3 重瞳:舜帝神形中的原型崇拜
    2.2 舜帝传说主题的整合定型
        2.2.1 生平事迹传说
        2.2.2 尧舜禹禅让传说
        2.2.3 君臣政治传说
        2.2.4 音乐传说
        2.2.5 后裔传说
第三章 舜族三迁:舜帝传说的部族文化意蕴与始祖信仰
    3.1 舜帝传说的部族格局
        3.1.1 舜帝传说的考古学背景
        3.1.2 舜帝指涉部族的多样性
        3.1.3 舜臣所属部族的多元化
    3.2 舜帝传说的部族关系与文化意蕴
        3.2.1 图腾崇拜与舜帝部族的寻根溯源
        3.2.2 民俗互渗与多元部族的文明交汇
        3.2.3 传说演绎与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
    3.3 舜帝部族融合与民族国家的发展
        3.3.1 华夏民族的肇始时期
        3.3.2 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成
        3.3.3 舜帝传说的始祖信仰
第四章 尧天舜日:舜帝传说的儒学化与圣王信仰
    4.1 禅让传说与儒家政治理想的勾勒
        4.1.1 禅让传说的雅俗共择
        4.1.2 儒家理想政治的畅想
        4.1.3 尧天舜日意象的符号化
    4.2 孝子传说与儒家德政一体的形成
        4.2.1 受权模式的随德转移
        4.2.2 以孝为始的仁政体系
        4.2.3 内圣外王的德政一体
    4.3 礼乐传说与儒家德育教化的建构
        4.3.1 克己复礼的礼制教化
        4.3.2 始于远古的乐教传统
        4.3.3 舜帝传说的圣王信仰
第五章 传说与故事:舜帝传说的叙事结构与孝德信仰
    5.1 时空流转的图象叙事
        5.1.1 汉代舜帝形象图:叙事主体的时空再现
        5.1.2 北魏情节叙事图:语图互仿的结构象征
        5.1.3 宋金孝子意象图:深层结构的意识表现
    5.2 历时传承的文学叙事
        5.2.1 时空、审美与义理:诗歌叙事
        5.2.2 传说的故事演绎与传承:通俗文学
    5.3 地方转场的民间叙事
        5.3.1 口承文本叙事:信仰的地方诠释
        5.3.2 空间景观叙事:信仰的物质载体
        5.3.3 仪式表演叙事:信仰的行为传承
    5.4 舜帝传说的孝德信仰
        5.4.1 信仰整体中的个体表达:“二十四孝”传说的时代传承
        5.4.2 当代孝德信仰的文化展演: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舜帝民间传说地方文本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文献综述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山东地区
        (二) 汉画像石
        (三) 造型艺术与视觉图像
        (四) 视觉艺术心理
        (五) 汉画像石中的审美追求
第一章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建国前的金石学和早期考古研究
        一、最早的着录
        二、拓片图像研究
        三、考古综合研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汉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发现
        二、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前的研究
        三、20世纪90年代后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造型题材
    第一节 日常生活题材
        一、乐舞百戏类
        二、庭院庖厨类
        三、渔猎牛耕类
        四、车马仪仗类
    第二节 历史故事题材
    第三节 战争题材
    第四节 神仙祥瑞题材
        一、伏羲女娲
        二、西王母、东王公
        三、神异类
        四、其他祥瑞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图像与纹样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伏羲女娲造型手法
        一、造型形象的源起
        二、造型形象的演变
        三、造型形象的审美表现
    第二节 西王母与东王公造型
        一、西王母的造型演变
        二、东王公的造型演变
    第三节 胡人形象造型
        一、胡人形象出现原因
        二、胡人形象造型分类
    第四节 孔子见老子造型
    第五节 其他故事题材人物造型
        一、周公辅成王
        二、荆轲刺秦王
        三、管仲射小白
        四、闵子骞失棰
    第六节 祥瑞形象造型
        一、“泗水捞鼎”与“飞鸟、游鱼”
        二、神兽形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造型形态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灵魂观念与神仙思想影响下的造型形态
        一、灵魂观念的由来
        二、神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三、神仙造型形态的产生
    第二节 统治阶级影响下的造型形态
        一、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汉画像石造型
        二、统治阶级影响下的汉画像石造型题材
    第三节 民间祥瑞思想影响下的造型形态
        一、民间祥瑞形象的内容及寓意表现
        二、民间祥瑞思想在画像石造型艺术中的内涵体现
    第四节 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下的造型形态
    第五节 丧葬观念的转变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影响
        一、厚葬之风的产生
        二、汉画像石的发展
        三、王莽改制对于画像石艺术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造型形态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造型形态的表现风格
        一、造型的形象题材
        二、造型的装饰特征
        三、吉祥装饰纹样的应用与表现
    第二节 造型形态的审美追求
        一、汉代造型审美观的发生
        二、构图张力与“势”的意蕴表现
    第三节 造型形态的创造性思维
        一、画像石造型图像创意思维的思想扬声
        二、画像石造型图像创意时的形神兼备
    本章小结
结语: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叙事性表现与人文情怀的耦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规矩何谓: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谱系与灵魂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综述
    二 研究内容及价值
第一章 溯源与识图——伏羲女娲谱系研究
    第一节 文本记载中的伏羲女娲
        一 文本中的伏羲
        二 文本中的女娲
        三 伏羲女娲关系
    第二节 汉画像石概述与伏羲女娲图配置意义
        一 汉画像石概述
        二 伏羲女娲图的配置意义
    第三节 不同区域的伏羲女娲图代表性作品及其特征
        一 山东苏北皖北地区
        二 豫南地区
        三 陕北晋西北地区
        四 川渝地区
第二章 物象与表征——伏羲女娲图像中的具体特征
    第一节 伏羲女娲作为配偶神的图像辨析
        一 伏羲女娲与人首蛇身
        二 伏羲女娲与日神月神
        三 伏羲女娲与西王母东王公
    第二节 伏羲女娲图像中的具体指征与意象
        一 蛇身
        二 日月及附属金乌、玉兔、蟾蜍
        三 华盖与仙草
第三章 规矩何谓:伏羲女娲图像中的规矩意象
    第一节 规矩的现实考据
        一 作为实物工具的规矩
        二 作为精神准则的规矩
    第二节 规矩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 创造万物
        二 天圆地方
    第三节 规矩的精神延伸
        一 祛除邪祟
        二 指引灵魂
第四章 辩物与信仰——伏羲女娲信仰的社会基础与灵魂观念
    第一节 汉代信仰下的灵魂观念
        一 儒释道三教中的生死观
        二 三教融合的特有鬼魂观
    第二节 现世的祈盼与不朽的境界
        一 当世升仙与灵魂不朽
        二 此生终结与子孙繁衍
    第三节 伏羲女娲图在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作用
        一 护佑灵魂
        二 繁衍子嗣
        三 调和阴阳
结语
论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插图目次
附录二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分布一览表
致谢

(7)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流变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汉画像石及西王母形象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文字记载中的西王母形象
    第一节 汉前文献记载
        一、《山海经》记载
        二、其他典籍记载
        三、出土文献记载
    第二节 两汉文献记载
        一、文学作品
        二、史书
        三、其他文字记载
    第三节 魏晋文献记载
第二章 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变化
    第一节 自身外在的变化
        一、坐具辨析
        二、“戴胜”辨析
        三、肩生双翼辨析
    第二节 身边名物的变化
        一、昆仑山
        二、飞禽
        三、兔子
第三章 配偶神的变化
    第一节 前期配偶神
        一、过渡的子路
        二、存疑的风伯
    第二节 后期配偶神
        一、山东、苏北地区的西王母、东王公图像
        二、陕西、山西地区的西王母、东王公图像
第四章 西王母与伏羲女娲的关系
    第一节 伏羲女娲在画像石中之表现与流变
        一、文献记载中的伏羲女娲
        二、伏羲女娲图像志
    第二节 伏羲、女娲与西王母
        一、地位变化之考证
        二、地位变化之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黄河流域伏羲神话形象的民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相关学术史综述
        2.1 伏羲的原始文化意蕴研究
        2.2 伏羲的神话传说研究
        2.3 伏羲的图像考古研究
        2.4 伏羲的信仰祭祀研究
    3.研究方法
    4.资料来源
第一章 生命的原点:伏羲的始祖神形象
    1.1 作为独立神的伏羲
        1.1.1 神异力量的化身
        1.1.2 超自然的原生形态
    1.2 与女娲粘连的伏羲
        1.2.1 伏羲对偶形象的图像叙事
        1.2.2 伏羲女娲洪水神话与生殖崇拜
    小结
第二章 文明的火种:伏羲的文化神形象
    2.1 伏羲文化神形象的历史语境
    2.2 伏羲的文化功绩
        2.2.1 观天下,画八卦
        2.2.2 造书契,定嫁娶
        2.2.3 驯六畜,尝百草
        2.2.4 制琴瑟,作乐曲
    小结
第三章 信仰的力量:伏羲的保护神形象
    3.1 庙宇空间下的集体性叙事
        3.1.1 祷祝求吉的仪式行为
        3.1.2 求子崇男的仪式行为
        3.1.3 祛病禳灾的仪式行为
    3.2 身体实践中的常态呈现
        3.2.1 泥泥狗:生命意识的象征
        3.2.2 担经挑:祖先崇拜的再现
    小结
第四章 传统的存续:伏羲神话的当代演绎
    4.1 节日祭典的多重互动
        4.1.1 国家力量的引导
        4.1.2 文化精英的调适
        4.1.3 民间祭祀的在野
    4.2 文化景观的地方建构
        4.2.1 传统景观:祠庙建筑的聚合
        4.2.2 景观重构:旅游园区的打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中国与朝鲜半岛神话图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神话图像研究视角的形成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1.1.1 神话图像研究思维的逻辑起点
        1.1.2 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及其证据间性
        1.1.3 N级编码理论及其补充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艺术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视阈
        1.3.2 文化圈、文化层与时空维度的同构
        1.3.3 N级编码与第N命题立体结构—研究方法的尝试提出
第二章 神话图像的范畴:历史语境的深入追忆
    2.1 神话图像的内涵范畴
        2.1.1 狭义神话与广义神话的兼容
        2.1.2 神话图像的阐释
    2.2 中国与朝鲜半岛神话及神话图像的界定
        2.2.1 从华夷之辨看中国的神话范畴
        2.2.2 从夷夏之防看朝鲜半岛的神话范畴
第三章 神话图像的诞生:神话文本的再次构成
    3.1 神话意象到图像的嬗变
        3.1.1 神话历史化—创世神话图像的诞生
        3.1.2 历史神话化—感生神话图像的诞生
        3.1.3 规律的超越—东方神话图像谱系的搭建
    3.2 神话图像的存在辩证
        3.2.1 神话是图像萌生的土壤
        3.2.2 图像是神话传承的载体
第四章 创世神话图像:自然象征与图腾崇拜
    4.1 秩序初创—日月
        4.1.1 初始意象范式的开辟
        4.1.2 对偶意象思维的延申
    4.2 氏族始祖—熊
        4.2.1 熊图腾与始祖崇拜
        4.2.2 百济鬼纹砖谜语的解读—研究方法的实践
第五章 感生神话图像:神圣叙事与灵媒隐喻
    5.1 感龙孕生—龙
        5.1.1 龙崇拜内涵的多元化表征
        5.1.2 龙崇拜的外延性意象连结
    5.2 感卵(鸟)孕生—鸟
        5.2.1 鸟崇拜意象的分衍与重构
        5.2.2 鸟崇拜意象及图像的融合与交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目录

四、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东方华夏的始祖夫妇(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代甲骨文中的“原始崇拜”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J]. 王小平. 神话研究集刊, 2021(01)
  • [2]黄帝神话传说研究[D]. 闫咚婉. 山西大学, 2021
  • [3]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D]. 柴春椿. 山西大学, 2021
  • [4]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造型艺术的发展演变[D]. 王文灏. 山东大学, 2021(10)
  • [5]规矩何谓: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谱系与灵魂信仰研究[D]. 代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视域下凤凰崇拜的观念之源[J]. 刘玉堂,吴艳荣. 社会科学动态, 2021(03)
  • [7]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流变考[D]. 尹秋月.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黄河流域伏羲神话形象的民俗文化研究[D]. 刘国臣. 山西大学, 2020(01)
  • [9]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中国与朝鲜半岛神话图像比较研究[D]. 周逸煊.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华东的始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