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规则的履行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孙舒[1](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刘佳义[2](200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对外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292.3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06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从1979年的0.83%提高到2006年的9.6%,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9年的11.26%提高到2006年的67.26%。外商在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高速增长,从1979年的0.3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695亿美元,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额的19%。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1982的0.4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61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979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63亿美元。在此过程中,虽然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变革,但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高度融合成为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推进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并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我国传统的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部分弊端仍就存在。政府垄断公共物品提供、统筹统揽,以大量的行政审批手段过多地干预市场经济运行,政府运作透明度差、法治环境欠缺。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调控方式间接化、决策方式科学化、领导方式人本化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政府从职能、手段和机构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加快机制体制转轨,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不断高度融合中,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要在精简、效率的原则基础上适当地扩充,以便更好地承担起社会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职责,为此,就需要对政府经济管理绩效进行评估。改革目的就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界定政府公共产品提供领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经济人主体”,通过成本收益率的核算来纠正政府决策中的失误,以保持政府改革的正确方向。以1994-2003年中国大陆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成本-收益法分别计算了各省政府的经济管理绩效,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政府改革的效率最高,其典型的成本-收益比率为1.25,其次是中部地区,其典型的成本—收益比率为0.25,最后则是西部地区,其典型的成本-收益比率为0.18,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政府改革是最富有成效的。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影响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各因素提出了假说,并以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1)公务员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政府改革绩效成正比,“高薪养廉”政府在我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行贿受贿现象,稳定公务员工作心态,建立廉洁效率政府;(2)政府职能重新界定过程中有着规模经济现象,转型期间政府规模的适当扩张有助于提高政府改革效率;(3)提高区域对外开放度有利于政府改革绩效的提升,建立政府-市场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是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的必要条件。政府在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创新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加速市场培育和法制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在经济职能转变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下国民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道路。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加强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政府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管理手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运用的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均是以本国市场经济运作为基础来加以制订的,而我国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因而政府在制订经济管理手段方面,在借鉴人家经验的同时,还必须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近几年来,我国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软着陆”、“点刹车”、抓紧土地使用审批权等作法在实践中则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为我国政府进一步调控经济、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政府经济管理机构改革方面,结合西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新趋势,提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以及若干建议。当今西方国家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效率优先,这主要表现在其建立“小政府”、职能机构分离、分权并加以强化等各方面。以当今世界政府改革的潮流为基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机构,以精简效率为先,同时以成本收益核算加以监督和强化。政府机构改革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WTO规则相对接、与职能转变相适应、注意成本效益核算、注重吸收本国经验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
武君婷[3](200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治理是关键,因而政府也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县级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层级,对历代的国家治理都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县级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县级政府在管理中也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县级政府治理方式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基础。县级政府要真正发挥出一个基层政府的应有作用,必须以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为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持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有效行政和依法行政,为县域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县域社会的公共需求。本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着重研究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地位与作用、行政结构及运行机制,探究县级政府转型的必要性、目标及途径,从而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县级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对策的参考。导论部分简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理论及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包括县级政府在内的政府作用的研究现状,解释了论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阐述了论文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了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县制的历史演进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评析,指出县级政府是封建中央政府对整个国家进行控制与治理的基本政治单元。其次,简要介绍了从清末近代县制的萌芽到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县制的演变与改革,指出了近代县制改革的利弊得失。最后,明确当代县级政府的地位与功能,并通过对工业化初期市制对县制的冲击和“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省直管县”探索的条件、利弊与基本思路。第二章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提出的新要求。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入手,指出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其次,较深入地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县级政府的新功能,明确指出县级政府应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社会和谐和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第三章深入地介绍了县级政府的行政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了县级政府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不同阶段的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县级政府职能的变迁和县级政府的政务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不足和缺陷,并对我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提出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其次,概述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与执行和政务监督过程,指出县级政府决策民主化、决策执行能力提高和政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的实现途径。最后,简析县级政府面临的三大难点和存在的四大问题,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县级政府在认识上有偏差、在体制上受束缚、受利益上的驱动和环境上的制约。第四章试图指出县级政府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首先,从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入手,简要介绍了“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和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背景、特点及内容,力图从中找出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中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其次,分析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涵义,指出当代县级政府应该是“公共”与“服务”的县级政府,是“有限”与“有效”的县级政府,是“善治”与“双廉”的县级政府。最后,阐述了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必要性,指出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服务行政、责任行政、公共行政和有效行政的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是县级政府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第五章明确指出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县级政府的服务能力。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角色定位的误区及原因,指出转型时期县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角色。其次,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职能实现战略转变的要求,指出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明确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能定位。最后,从县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形成、价值取向和县级政府服务能力与其相关能力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县级政府服务能力提高的途径。
刘士平[4](2005)在《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采购是指使用公共资金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动用公共资金购买、租赁商品、工程、智力成果及雇用劳动或获取服务的行为。本文所指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主要是指政府采购市场的对外开放,并且是以WTO《政府采购协议》为基础来阐述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对外开放。 开放中国政府采购市场,既是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要求。但目前人们对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忧虑:中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刚刚起步,正处于推广和建立之中,远未完善和成熟;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够,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很弱,中国的经济能禁得起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冲击吗?既然WTO成员方大部分还在观望,尚未签署该协议,中国有何必要放弃对本国企业保护的最后壁垒?因此,本文的关注点在于一个初具规模的政府采购市场为什么要向国内外供应商开放、如何开放。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人们在研究市场开放时不可回避的政治话题。国家主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传统上被认为绝对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现在至少要被分解为核心主权与边缘主权两大部分。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只是在自愿基础上国家主权的有限让渡,其目的在于从互惠的国际政府采购市场,获得更为广泛的利益。因此,既要防止一味追求“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成果”而导致国家主权的丧失与削弱,也要避免一味地强调国家主权和治权不可分割,从而丧失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应当以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争取以最小的政治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此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更为有效地抑制腐败。 从经济的角度看,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有利于培养现代市场经济观念、规范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及运作程度、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减少福利损失、开辟新的出口渠道,并从根源上减少和遏制腐败。但同时,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又可能会使部分产业萎缩,造成短期经济摩擦、影响就业与收入分配,衍生一些社会矛盾、加大世界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坚持公平互利、逐步渐进、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并符合国际规范的开放原则,借鉴穆勒、巴斯塔布尔、肯普、小岛清等提出的产业选择标准,保护中国的幼稚产业。在确定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量时,要充分利用GPA有关条款控制开放程度;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政策,合理确定政府采购开放客体、根据中央、地方政府的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地区
杨兰品[5](2005)在《中国行政垄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行政垄断以其复杂性和极大的危害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强烈不满。诸如行业垄断、地方保护、政府限制交易活动等,不仅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侵犯了市场主体的权益,而且助长了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国内理论界对行政垄断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行政垄断形式、成因、后果和反行政垄断的措施等。其中不乏合理的见解,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但几乎在行政垄断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分歧。而且在行政垄断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何澄清认识上的混乱,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行政垄断及其演进规律,消除行政垄断的消极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中国的行政垄断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转型时期行政垄断问题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文章共分四个大的部分。 第一、二章主要介绍行政垄断的相关理论和国内理论界关于行政垄断问题的研究现状。文章认为古典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于研究中国行政垄断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认为国内理论界在行政垄断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提出“行政垄断是国家机构运用公权力对市场竞争的禁止、限制、妨碍、排斥”,并非所有形式的行政垄断都是违法的、不合理的。有些形式的行政垄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国家垄断是行政垄断的一种形式。行政垄断和国家垄断、经济垄断、自然垄断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三、四、五章主要对中国的行政垄断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了中国古代、近代、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型时期等不同时期的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特点、所产生的后果等。文章认为行政垄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行政垄断作为国家控制、干预市场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行政垄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特点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转型时期的行政垄断在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经济后果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是由中国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梁秋云[6](2005)在《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入世后的三年中,中国政府虽然基本实现了关于过渡期的承诺,但是今后由市场经济建设的挑战更为严峻。而如何提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定位备受关注。中国政府如何重新调整自己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就是理论界和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诠释,提出经济职能的内涵,并通过借鉴和分析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及其模式选择,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论证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在这一分析思路下,本文共分6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主要通过对政府经济职能这一概念的不同观点和认识的梳理,在将这一概念与社会发展变化相联系的前提下,明确了政府经济职能的科学涵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研究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从经济全球化历程看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演进”,一方面,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其表现特征及其实质以及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学者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也一直继续着,从纵向上将其划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国家主义经济”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守夜人”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全面干预”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阶段。从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得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同样重要,只是存在市场与政府角色的主次、干预方式和干预程度的范围差异而已。 第三部分“对当代开放经济国家政府经济职能模式的比较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目标选择,引进目标函数:其次,通过比较美国和日本两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论述中国政府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担任的角色。 第四部分“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主要通过分析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说明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引用世界经济自由度排名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部分“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模式选择和实现途径”,主
徐泉[7](2005)在《国家经济主权论》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主权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是一个争议颇多的热点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理论研究上出现了“主权弱化”、“泛化”和主张“主权过时”的论调,直接影响到经济主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济主权的让渡与转移在多边贸易体制下似乎大有扩展的趋势。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上,对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运用给予准确的定位与把握,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现状,从国际公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视角下,梳理了经济主权演进的一般逻辑关系,并通过对部分国家在经济主权的实践运用的考察,结合中国在WTO中的具体权益诉求,提出了我国如何建构、维护、强化经济主权的初步框架。 主权理论始自欧洲提出以来历经四百多年的嬗变,无论是在对主权的基本理解还是具体实践运用上,都已超出了欧洲的范畴和西方最初对其的界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经济主权成为各国维护和强化经济权益的重要理论支撑。在国际层面上经济霸权与经济强权直接威胁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权益。经济主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带有根本性的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重大课题。 全文共分为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是对国家经济主权基本理论的基础性研究。主旨在于阐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理论,从国家政治主权与经济主权的关系入手,指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主权理论的提升和扩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经济主权的基本概念,概括提出了经济主权原则所包含的六个部分的基本内涵,进而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法律地位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并对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第二章从多边贸易体制的角度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依次从WTO的法律性质、主要职能、基本原则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不同向度,揭示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强调指出WTO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其成员政府管
廖扬丽[8](2004)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重要文件中,足以说明中央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因缺乏理论的指导,改革的指导思想不统一,中央与地方的改革步调不一致,改革的效果不明显,改革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从政府管制经济学、行政学和行政法学的角度对行政审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在理论上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由于行政审批、政府管制与行政许可是同质的行为,在指向上是一致的。为便于研究,本文将政府管制和行政许可均视为行政审批。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分为六章,即政府管制理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及政府的自我革命——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配套改革。第一章:政府管制理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阐述了政府管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通过对市场缺陷的分析得出政府管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市场缺陷并不是政府管制的充分条件,因为政府自身也是“经济人”,也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在政府管制的过程中会出现管制俘虏,产生政府失败。在确定政府管制目标的基础上产生的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之争,进而派生了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这一理论为客观、公正地制定、执行政府管制政策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本章为全文作了理论上的辅垫。第二章: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本章论述行政审批制度的沿革,通过对行政审批制度种种弊端的表象深入分析其原因,得出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共生关系的结论。虽然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一制度作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入世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因为存在着经济体制转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法制发展不足等方面的限制和入世对政府的挑战等因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力与阻力并存。第三章: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本章着重论述国外行政改革的概况及美国、日本和韩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启示,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应注意借鉴以下方面:放松经济性管制与加强社会性管制并重,引<WP=4>入市场机制,促进竞争,重视对管制实施成本—收益分析;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与市场的发育程度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动改革的进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入行政审批的司法审查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监督和救济机制,保障行政审批相对人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在改革的进程中注意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改革的进程。第四章: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此章是本文的重点。文中展望了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即实行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并举,不断提升政府管制能力,构建服务型责任政府。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行政审批制度,这一制度应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审批有据、审批有度、执行有力和规范有方。文中详细论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大原则、中介型渐进改革为主的改革路径、动力机制、评估机制和监控机制。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战略工具选择上论述了组织目标、激励机制、责任机制、权力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五大战略,为改革注入新的理念。最后,为获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功,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五章: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力求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审批管理机制、科学化民主化的审批决策机制、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严密完善的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健全有效的审批救济机制,使行政审批权受到科学、严格的规范,使行政审批权责对等,使行政审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最终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第六章:政府的自我革命——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配套改革。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构建有限、有效的政府;在此基础上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政府机构;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实施《行政许可法》,制定和修改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等,使得审批有据;努力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使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得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最后是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创新,使之符合新型行政审批制度的需要。在结语中简要地对《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
谢颖[9](2004)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系统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影响极广、作用极大的一门新兴科学。系统科学方法正在冲击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也叩击着法学研究的大门。笔者试图利用系统科学方法回顾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分析经济法蓬勃发展的深刻原因,揭示其发展规律,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展望经济法发展的未来。本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章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本章中,第一节主要介绍系统科学的特征,即系统科学是一个科学群,是一门横断科学。第二节主要介绍系统科学方法的特征,即整体性、综合性、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最优化、模型化。第三节主要介绍系统科学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运用。法治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同时应是一个最优的系统。而法治系统的统一必须以承认法律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为前提。法律秩序是法治体系统一的结果,而法治体系统一又是作为所有法律部门的合力的结果。在整个法治系统中,各个部门法是它的子系统,分别发挥和承担着某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并通过相互的运动和制衡共同支持整个法治系统的运行。在这个机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合理地分配各个子系统的职能,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最佳的功能作用。建立法治系统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组成部分的职能。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共同一致地作用于系统,就是整个法治系统的总职能,这样,总职能就一定能够大于分职能的总和。经济法的独立,一方面是民法现代化过程中意思自治限制规范与意思自治规范的分化,行政法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经济行为规范与政府非经济行为规范的分化;另一方面是市场主体意思自治限制规范与政府经济行为规范和非政府社会公共干预规范的综合。本章旨在说明经济法的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也为经济法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第二章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本章主要运用系统科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对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的演化不仅源于系统内部一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源于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的交换,源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根据经济环境、经济理论、国家职能观点的变化将西方经济法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由市场经济与近代法治系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与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国家适度干预经济与西方经济法的发展与成熟。第三章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考虑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我国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据此,中国经济法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中国经济法的产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这种新旧模式的转变对法制系统<WP=5>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重视以法律手段调控经济,中国法制建设,尤其是经济法制建设被提上了重要议程,出现了大量的经济法律法规。这一时期的经济立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由于没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它不能解决效率与公平、个体营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干预的手段。摈弃中国经济立法繁荣的表象,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方面考察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法,却发现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规范并不多。(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正式提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开始采用各市场主体凭借价格信号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客观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西方国家有着显着的不同之处:地位特殊的政府;薄弱的市场基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国内特色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法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具有注重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经济法对行政法的“路径依赖”、我国经济行为管理法规的“泛化”的特点。(三)WTO与中国经济法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WTO规则系统成为整合纷繁复杂的中国经济法系统的一个“序参量”。即入世之前,我国在进行经济法立法时多以我国宪法为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成员方必须承担保障国内对外经济贸易立法和世贸组织法律规则不抵触的义务,其立法机关在将来的国内立法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则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整合中国经济法系统,以实现二者的耦合。虽然标示匹配成功,但是中国经济法系统与WTO规则系统还是存在诸多差异,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矫正。本文仅从WTO规则的法律性质角度,阐述其对中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影响。WTO法律关系的具有主体政府性、内容经济性的特点。因此,为了与WTO规则系统的耦合,中国经济法系统的调整对象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从规范市场经营关系转变为规范政府经济管理关系,从调整行政关系转变为调整经济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法系统与其他部门法系统之间的关系,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
程信和,霍阳[10](2004)在《浅论中国经济法与WTO规则的契合——以经济领域的许可制度改革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领域的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参与 WTO体制下的竞争密切相关。WTO规则要求中国的行政许可必需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公平竞争规则 ,并为行政许可留下空间。而将行政许可由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转化为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调控手段、回应 WTO规则 ,中国经济法承担调整、转化和规范许可行为的任务。构建新型的经济行政许可制度 ,必须充分重视 WTO规则和中国经济法的特定作用。由此可见 ,WTO规则与中国经济法在功能、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等方面均存在契合性。
二、WTO规则的履行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规则的履行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
一、WTO制度发展 |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
三、从案件结果看 |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
四、从案件结果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DSU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一)英文着作 |
(二)英文论文 |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
致谢 |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现实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 第2章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 |
2.1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及类型 |
2.2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行政生态理论 |
2.3 相关研究概况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4 政府管理经济的历史之争 |
2.4.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
2.4.2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期间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
2.4.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自由主义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第3章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
3.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
3.1.1 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
3.1.2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
3.1.3 国际资本流动加快 |
3.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及资本流动 |
3.2.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
3.2.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资本流动 |
3.3 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经济管理的一般要求 |
3.3.1 行政体制简约化 |
3.3.2 法律体系健全化 |
3.3.3 管理方式市场化 |
3.3.4 政府政策服务化 |
3.3.5 社保体系后勤化 第4章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与变革的现实基础 |
4.1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
4.1.1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演变 |
4.1.2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演变 |
4.1.3 政府经济管理机构设置的演变 |
4.1.4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挑战 |
4.2 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
4.2.1 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 |
4.2.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5章 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
5.1 成本-效益分析对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
5.1.1 完善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 |
5.1.2 顺应市场经济中政府角色重新定位的需要 |
5.1.3 有利于节省经济资源,促进社会成员福利的增加 |
5.1.4 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重塑政府形象 |
5.2 政府改革的成本分析 |
5.2.1 不同标准下对政府改革的成本划分 |
5.2.2 从经济学角度对政府改革成本的划分 |
5.2.3 小结 |
5.3 政府改革的效益分析 |
5.3.1 政府改革的直接效应 |
5.3.2 政府改革的间接效益 |
5.4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评估 |
5.4.1 绩效评估的涵义 |
5.4.2 绩效评估的意义 |
5.4.3 绩效评估的方法 |
5.4.4 运用成本-收益法对我国政府绩效的评估 第6章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之一:转变职能 |
6.1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的动因 |
6.1.1 贸易的全球自由化要求政府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
6.1.2 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
6.1.3 外商投资的全球化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
6.1.4 国际经济组织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
6.2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的进展 |
6.2.1 以市场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 |
6.2.2 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 |
6.2.3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6.2.4 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6.3 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
6.3.1 未能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
6.3.2 法制环境建设亟待改进 |
6.3.3 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尚未得以彻底理清 |
6.4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
6.4.1 建设公平、竞争、高效的市场环境 |
6.4.2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方向 |
6.4.3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点 第7章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之二:管理手段 |
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运用经济手段的意义 |
7.1.1 运用经济手段是推动经济建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在要求 |
7.1.2 运用经济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
7.2 当代西方成熟的经济手段:开放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手段 |
7.2.1 开放条件经济总量平衡原理 |
7.2.2 开放条件下政府对财政货币手段的应用 |
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手段的运用与经验总结 |
7.3.1 “软着陆”中经济手段的搭配运用 |
7.3.2 “点刹车”下对土地使用审批权的控制 第8章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之三:机构改革 |
8.1 中国以往机构改革的特点、问题及原因 |
8.1.1 前7次机构改革的基本特点 |
8.1.2 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3 形成政府机构改革特点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
8.2 西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8.2.1 “小政府”趋势 |
8.2.2 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趋势 |
8.2.3 行政机构的分权化趋势 |
8.2.4 综合调整职能及机构强化的趋势 |
8.2.5 灵活政府模式与机构设置的弹性化趋势 |
8.2.6 政府机构改革法治化趋势 |
8.3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与若干建议 |
8.3.1 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
8.3.2 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 |
8.3.3 机构改革的方向:与转变职能相适应 |
8.3.4 机构改革的标尺:实行严格有效的成本-效益核算 |
8.3.5 推进依法行政,实现政府机构改革法治化 |
8.3.6 建立反危机机构体系,提高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选题依据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
三、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四、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县制演进的简介与评析 |
一、县制地位的确立与历史意义 |
二、县制的演进及其社会功能 |
第二节 近代县制演变的简介与评析 |
一、清末近代现代县制的萌芽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县制 |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 |
四、近代县制改革的利弊得失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级建制地位与功能的变化和现状 |
一、县级政府的地位与功能 |
二、工业化初期,市制对县制的冲击 |
三、“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
四、“省直管县”的探索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与基本思路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新功能 |
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二、实现县域社会和谐 |
三、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县级政府行政结构、运行机制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能与政务关系 |
一、县级政府机构的设置 |
二、县级政府职能的变迁 |
三、县级政府的政务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执行与政务监督 |
一、县级政府的决策制定 |
二、县级政府的决策执行 |
三、县级政府的政务监督 |
第三节 我国县级政府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
一、县级政府面临的难点 |
二、县级政府存在的问题 |
三、难点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中国县级政府的发展方向: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 |
第一节 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及其启示 |
一、“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 |
二、“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 |
三、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简析 |
第二节 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涵义 |
一、“公共”与“服务”的县级政府 |
二、“有限”与“有效”的县级政府 |
三、“善治”与“双廉”的县级政府 |
第三节 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必要性 |
一、履行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 |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县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
第四节 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价值取向 |
一、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二、根本宗旨与行为准则: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三、角色定位与主要职能:满足县域社会公共需求,依法向县域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
四、职能的主要方式:依法行政、服务行政、有效行政、责任行政 第五章 建设公共服务型县级政府的根本途径 |
第一节 县级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
一、当前县级政府角色定位存在的误区或错位 |
二、县级政府角色错位的原因分析 |
三、转型时期县级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 |
第二节 县级政府职能的战略转变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县级政府职能实现战略转变的要求 |
二、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
第三节 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 |
一、县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形成 |
二、县级政府服务能力的取向 |
三、县级政府服务能力与其相关能力的关系 |
四、县级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4)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面临的挑战 |
2.1 “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采购规则与国际接轨 |
2.1.1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趋势 |
2.1.2 GPA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贡献 |
2.1.3 其他国际采购规则与GPA的互补 |
2.1.4 国际采购规则对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的影响 |
2.2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要求政府采购市场开放 |
2.2.1 中国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
2.2.2 试行政府采购制度为进一步开放市场奠定了基础 |
2.2.3 参与“经济全球化”需要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
2.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仍存在诸多问题 |
2.3.1 认识上存在误区 |
2.3.2 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
2.3.3 配套制度不完善 |
2.3.4 管理的方式方法陈旧 |
2.3.5 监督不力,腐败现象仍很严重 |
2.3.6 专业人才匮乏 |
第3章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政治学思考 |
3.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与国家主权的让渡和维护 |
3.1.1 国家主权概念的演进 |
3.1.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与国家主权的有限让渡 |
3.1.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与国家主权的维护 |
3.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与政府职能转变 |
3.2.1 政府失灵与政府职能定位 |
3.2.2 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 |
3.2.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中的政府管理 |
3.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与反腐败 |
3.3.1 政府采购中的腐败现象 |
3.3.2 政府采购中腐败的成因及危害 |
3.3.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中的反腐对策 |
第4章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经济学分析 |
4.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
4.1.1 政府支出乘数理论 |
4.1.2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理论 |
4.1.3 理性人假设理论 |
4.1.4 均衡价格理论 |
4.1.5 贸易自由化理论 |
4.1.6 交易成本理论 |
4.1.7 委托-代理理论 |
4.1.8 制度变迁理论 |
4.1.9 博弈论 |
4.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成本收益分析 |
4.2.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收益 |
4.2.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成本 |
4.3 实现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效益最大化 |
4.3.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基本原则 |
4.3.2 政府采购支持的产业选择标准 |
4.3.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量的度量及其控制 |
第5章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法律规制 |
5.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立法规制 |
5.1.1 构建规范、统一、开放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
5.1.2 修改现行《政府采购法》 |
5.1.3 加快政府采购配套制度建设 |
5.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执法规制 |
5.2.1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国内统一政府采购市场的形成 |
5.2.2 推行规范化管理,实现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 |
5.2.3 探索实践经验,稳步实现政府采购市场的有序开放 |
5.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司法救济 |
5.3.1 WTO对政府采购司法救济的影响 |
5.3.2 扩大政府采购的司法审查范围 |
5.3.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需要全方位的权利救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国行政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行政垄断的相关理论及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一节 行政垄断的相关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关于行政垄断的论述 |
二、公共选择理论中有关行政垄断的观点 |
三、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关于政府垄断的观点 |
四、新制度经济学有关政府垄断的理论 |
五、自然垄断理论 |
第二节 国内理论界关于行政垄断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 |
一、关于行政垄断含义的研究 |
二、关于行政垄断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行政垄断原因及其后果的研究 |
四、关于反行政垄断对策建议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行政垄断问题研究的评议和启示 |
一、国外有关行政垄断理论的启示 |
二、国内理论界关于行政垄断的研究成就及不足 |
第二章 行政垄断概述 |
第一节 行政垄断的含义及其特征 |
一、行政垄断的含义 |
二、行政垄断的特征 |
三、行政垄断的分类 |
第二节 行政垄断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一、行政垄断与国家垄断 |
二、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 |
三、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 |
四、行政垄断与政府干预 |
第三章 中国行政垄断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行政垄断 |
一、中国古代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
二、中国古代行政垄断的根源和后果 |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行政垄断 |
一、中国近代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
二、中国近代行政垄断的评价 |
第四章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垄断 |
第一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计划经济体制 |
二、经典理论的影响及苏联的示范效应 |
三、政治运动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
二、计划体制下行政垄断的特征 |
第三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的影响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的历史作用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垄断的消极影响 |
第五章 中国转型时期的行政垄断 |
第一节 中国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及其特殊性 |
一、中国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
二、中国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特殊性 |
第二节 中国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原因 |
一、体制因素是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直接原因 |
二、法制不健全使行政垄断缺乏有效的外在约束 |
三、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经济不完善是行政垄断产生的经济基础 |
四、利益因素是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动力源 |
五、行政垄断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集中体现 |
第三节 中国转型时期行政垄断的后果 |
一、行政垄断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 |
二、行政垄断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
三、行政垄断侵犯消费者权益,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 |
四、行政垄断导致政治腐败 |
五、行政垄断阻碍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建立 |
第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其与中国的行政垄断 |
第一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行政垄断 |
一、中国在加入WTO后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 |
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其与中国的行政垄断的冲突 |
第二节 严格遵守WTO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
一、WTO规则对中国行政垄断的约束作用 |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与适度保护 |
第七章 行政垄断的国际考察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行政垄断及其反行政垄断的措施 |
一、发达国家存在行政垄断 |
二、发达国家行政垄断的特点 |
三、发达国家行政垄断的改革 |
四、几点启示 |
第二节 部分体制转型国家的行政垄断及反行政垄断的对策 |
一、转型国家行政垄断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
二、部分体制转型国家反行政垄断的对策 |
三、几点启示 |
第三节 部分东亚国家行政垄断问题分析 |
一、部分东亚国家行政垄断的表现 |
二、部分东亚国家行政垄断的深层原因 |
三、部分东亚国家行政垄断的后果及其改革 |
第八章 中国转型时期反行政垄断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转型时期反行政垄断的目标、原则和策略 |
一、中国转型时期反行政垄断的目标 |
二、中国转型时期反行政垄断的原则 |
三、中国转型时期反行政垄断的策略 |
第二节 中国转型时期反行政垄断的手段 |
一、深化体制改革对于反行政垄断的作用 |
二、法律手段在反行政垄断中的作用 |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消除行政垄断产生的思想根源 |
四、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作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政府经济职能的涵义 |
(二) 经济全球化下研究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意义 |
二、从经济全球化历程看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演进 |
(一) 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 |
(二)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实质 |
(三) 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影响 |
(四)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
(五) 对西方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评价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
三、对当代开放经济国家政府经济职能模式的比较研究 |
(一) 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目标选择 |
(二) 美国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
(三) 日本政府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
四、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 |
(一)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现状分析 |
(二) WTO框架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提出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五、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模式选择和实现途径 |
(一)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模式选择 |
(二)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
六、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国家经济主权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国家政治主权与经济主权的关系 |
一、发展中国家对国家政治主权理论的推动 |
二、国家经济主权的提出与及其概念界定 |
三、经济主权原则的形成进程 |
第二节 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内容 |
一、国家对本国经济事务的自主权 |
二、国家对其境内的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 |
三、国家对境内外资实行国有化或征收的权利 |
四、国家对外资的管辖权 |
五、贸易政策规制权 |
六、国际经济事务的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 |
第三节 国家经济主权的法律地位分析 |
一、国家经济主权平等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法律基础 |
二、经济主权是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独立与发展的前提 |
三、经济主权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基本原则 |
第四节 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趋向 |
一、经济主权原则指涉的重心发生变化 |
二、经济主权原则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
三、经济主权的让渡与共享 |
四、经济主权的强化与弱化趋势并存 |
第二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国家经济主权 |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性质与国家经济主权 |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性质与经济主权 |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与经济主权 |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经济主权 |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与经济主权 |
一、WTO强制管辖权的确立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与经济主权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强化国家经济主权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国家经济主权保障机制的法律分析 |
一、美国国家主权演变的考察 |
二、美国强化国家经济主权与对外贸易政策转变的路径依赖 |
三、美国强化经济主权的法律制度保障分析 |
四、美国强化经济主权评析 |
第二节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新趋向的法律分析 |
一、晚近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
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动因 |
三、美国贸易政策新变化的启示 |
第三节 美国经济主权理论与实践述评 |
一、美国经济主权理论取向:“过时论”与“强化论”并存 |
二、WTO协定与美国“1994主权大辩论” |
第四节 美国贸易法中的“301条款”与其经济霸权 |
一、美国贸易法的演变与“301条款” |
二、“301条款”的本质:攻击性的单边主义 |
三、“301条款”的焦点:经济主权与经济霸权之间的斗争 |
第五节 欧洲一体化进程化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剖析 |
一、欧盟国家主权让渡的考察 |
二、欧盟国家主权让渡的影响 |
三、欧盟国家主权让渡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印度利用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实践 |
一、关贸总协定时代印度维护经济主权的实践分析 |
二、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坚持趋利避害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
三、利用世贸组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条款维护经济主权 |
四、团结发展中成员维护自身经济主权 |
第二节 多哈部长会议与多边贸易谈判新趋向析论 |
一、多哈部长会议的背景及内容 |
二、新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存在的主要分歧与焦点问题 |
三、多边贸易体系内部矛盾与冲突分析 |
四、新的多边贸易谈判的趋向及特征 |
第三节 坎昆部长会议与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主权实践 |
一、坎昆会议的焦点问题剖析 |
二、坎昆会议“受挫”根源阐微 |
三、坎昆会议中发展中成员维护经济主权的实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主权理论初探与实践运用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经济主权理论的建构初探 |
一、充分认识经济主权理论的发展趋向 |
二、正确处理经济主权的让渡与共享 |
三、经济主权原则的工具性特征与经济主权的功能运用 |
四、强化应对外资管辖权弱化的法律对策 |
第二节 多边贸易体制下维护我国经济主权的法律保障 |
一、WTO“三位一体”的定位 |
二、重视利用WTO关于豁免成员义务和例外条款的规定 |
三、有效利用发展中成员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优惠 |
第三节 多哈发展议程框架协议与中国维护经济主权的实践 |
一、多哈发展议程框架协议产生的背景 |
二、多哈发展议程框架协议主要内容 |
三、中国在框架协议谈判中维护经济主权的实践 |
四、框架中几个焦点问题评析 |
第四节 经济主权与国家干预经济 |
一、经济主权是经济权力与经济权利的统一体 |
二、经济主权与“需要国家干预经济”的关系 |
三、经济主权对需要国家干预理论的推动 |
参考文献 |
(8)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二、 行政审批及其制度的含义 |
三、 国内外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的现状 |
(一) 国外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的现状 |
(二) 国内关于行政审批制度研究的现状 |
四、 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
五、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六、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政府管制理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政府管制的概念及分类 |
(一) 政府管制的概念 |
(二) 政府管制的分类 |
二、 政府管制的合理性分析 |
(一) 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
(二) 市场经济自身的五大缺陷 |
(三) 政府管制的合理性 |
(四) 政府管制的缺陷 |
(五) 政府管制的改良--激励性政府管制 |
三、 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之争 |
(一) 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论 |
(二) 政府管制的部门利益理论 |
(三)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 |
(四) 政府管制政策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
四、 政府管制的政策过程 |
(一) 政府管制立法 |
(二) 政府管制执法 |
(三) 政府管制的放松或解除 |
(四) 政府管制的监督与救济 |
第二章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 |
一、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性、迫切性分析 |
(一)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沿革 |
(二) 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
(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性、迫切性 |
(四) 当前我国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展 |
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济体制限制 |
(一) 计划经济的体制特征 |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审批制度的促进性互动 |
(三) 转型经济体制的特征 |
(四) 转型经济体制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障碍因素 |
三、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 |
(一)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二) 政府机构运行规则缺失 |
(三) 行政权的规范和制约不足 |
(四) 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制约 |
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行政法限制 |
(一) 我国现行行政法对行政审批的制约分析 |
(二) 我国依法行政的不足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 |
五、 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及其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挑战 |
(一) 我国政府关于入世的郑重承诺 |
(二) WTO规则对我国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提出的挑战 |
(三)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应对入世的新理念 |
第三章 国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
一、 国外行政改革的概况 |
(一) 各国行政改革的背景 |
(二) 各国行政改革的理论流派 |
(三) 各国行政改革的实践 |
(四) 各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启示 |
二、 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
(一) 改革的背景--政府管制的过滥和无效 |
(二) 改革的目标--放松管制,促进竞争 |
(三) 改革的方式--立法在先,引入激励性政府管制 |
(四) 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
(五) 改革的经验启示 |
三、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
(一) 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过剩管制与引进竞争 |
(二) 改革的过程与特征--持续缓慢地推进改革 |
(三) 改革的成果--促进竞争 |
(四) 改革的问题--生产者优先和行政指导依然存在 |
(五) 改革的启示--改革与市场发育程度、法律制度的完善相关 |
四、 韩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
(一) 韩国推进管制改革的进程和措施 |
(二) 韩国管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
第四章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念与发展趋势 |
(一) 放松政府管制与强化政府管制并重 |
(二) 提升政府管制能力 |
(三) 构建服务型政府 |
二、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
(一) 审批有据 |
(二) 审批有度 |
(三) 执行有力 |
(四) 规范有方 |
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路径及机制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 |
(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 |
(四) 改革的评估机制和监控机制 |
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战略工具选择 |
(一) 核心战略:转变政府职能 |
(二) 结果战略:以结果为本、注重绩效管理 |
(三) 顾客战略:顾客为本、顾客主权 |
(四) 控制战略:权力下放、重心下移 |
(五) 文化战略:塑造新型服务文化 |
五、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需处理的四大关系 |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 |
(二)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建立新型政企关系模式 |
(三)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和发展行业中介组织 |
(四)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要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 |
第五章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 |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机制 |
(一) 行政审批的范围 |
(二) 行政审批权的设定 |
(三) 行政审批权的执行 |
二、 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审批决策机制 |
(一) 建立科学化民主化行政审批决策机制的重要意义 |
(二) 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确立行政审批决策机制的新制度形式 |
三、 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 |
(一) 正当的行政审批程序机制 |
(二) 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 |
(三) 电子政务与行政审批手段的现代化 |
四、 建立严密完善的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 |
(一) 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内部制约机制 |
(二)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外部监督机制 |
五、 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审批救济机制 |
(一) 我国关于行政审批的行政救济制度 |
(二) 行政救济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完善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设想 |
第六章 政府的自我革命--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配套改革 |
一、 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一) 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互动关系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有限与有效的政府 |
(三)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关键因素 |
二、 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关系 |
(一)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机构改革的互动关系 |
(二)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三) 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构想 |
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保障行政审批改革成果 |
(一) 适应改革,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 |
(二) 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保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平衡 |
(三)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
四、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公务员队伍素质 |
(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 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
五、 重塑行政文化,推进政府改革 |
(一) 行政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
(二) 我国当前行政文化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影响 |
(三) 政府革命中的行政文化创新 |
结 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9)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基本特征 |
一、 系统科学是一个科学群 |
二、 系统科学是一门横断科学 |
第二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征 |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运用 |
第二章 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自由市场经济与近代法治系统 |
一、 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法治系统的外部环境 |
二、 近代法治系统 |
第二节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与西方经济法的产生 |
一、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法治系统的外部环境 |
二、 外部环境对法治系统的影响 |
三、 经济法的产生 |
第三节 国家适度干预经济与西方经济法的发展与成熟 |
一、 经济法系统发展的外部环境 |
二、 经济法系统的发展与成熟 |
第三章 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对中国经济法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 |
一、 国内因素 |
二、 经济因素 |
第二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中国经济法的产生 |
一、 中国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 |
二、 形式意义上的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 |
一、 中国经济法产生及迅速发展的特殊环境 |
二、 中国经济法的迅速发展及其特点 |
第四节 WTO与中国经济法发展的新阶段 |
一、 WTO?--整合纷繁复杂的中国经济法系统的一个“序参量” |
二、 WTO规则系统的法律性质 |
三、 WTO规则系统的法律性质与中国经济法系统调整对象的耦合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10)浅论中国经济法与WTO规则的契合——以经济领域的许可制度改革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应WTO规则, 经济领域行政许可制度创新的经济法对策 |
(一) 回应WTO规则, 合理确定经济领域行政许可方式适用边界 |
1、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删减和限制行政许可。 |
2、与国家宏观调控体制相适应, 保留某些必要的行政许可项目。 |
(1) 落实WTO规则, 保留某些国际贸易管制中的行政许可措施。 |
(2) 配合国家宏观调控, 保留必要的行政许可。 |
(二) 回应WTO规则, 确定“宽严适度”的经济领域行政许可类别 |
(三) 回应WTO规则, 确立公正、高效的经济领域行政审批程序制度 |
1、以透明求公正。 |
2、以精简求高效。 |
二、中国经济法与WTO规则在规范政府经济管理方面的契合性 |
(一) 在功能方面的契合 |
1、处理市场与国家 (政府) 的矛盾 |
2、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二) 在内容方面的契合 |
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
2、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
3、市场管理法律制度。 |
4、经济管理程序法律制度。 |
(三) 在效力方面的契合 |
三、结语 |
四、WTO规则的履行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刘佳义. 湖南大学, 2007(06)
-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 武君婷. 中共中央党校, 2007(03)
- [4]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D]. 刘士平. 湖南大学, 2005(07)
- [5]中国行政垄断问题研究[D]. 杨兰品. 武汉大学, 2005(05)
- [6]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D]. 梁秋云. 山东大学, 2005(02)
- [7]国家经济主权论[D]. 徐泉. 西南政法大学, 2005(01)
- [8]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廖扬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9]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D]. 谢颖. 中国政法大学, 2004(04)
- [10]浅论中国经济法与WTO规则的契合——以经济领域的许可制度改革为视角[J]. 程信和,霍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标签:行政垄断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