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面玲珑的环境变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媞[1](2021)在《基于并购背景下的Y公司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健康稳健的发展,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近些年,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为了扩大企业市场规模以及自身的实力,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可能会由于决策欠妥、盲目投资,从而引发一定的融资困难、资金回笼慢等经营问题,部分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会选择并购的方式将企业资产进行合并以实现保值增值,并购这一举措也使得企业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得到重新且更为有效的配置。Y公司是一家拥有多业务板块的大型综合民营公司,近些年由于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频繁进行对外投融资,而受金融市场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Y公司资金未能及时回流,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在政府的推动下,国营企业K集团对Y公司进行整体并购,Y公司的经营危机得到有效缓解。Y公司在被并购后,企业逐步恢复经营与提升效益的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员工离职情况愈演愈烈。被并购后,Y公司总体员工人数较并购前减少约27%,并购后的第一年即2018年,员工离职量迅速增加,离职率由4.27%上涨到17.7%,并购事件后的第二年离职率虽然略有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离职员工主要集中于普通管理岗,性别比例方面以男性员工居多,大多离职员工集中于本科学历,年龄层多分布于22-30岁。员工的持续性离职致使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与拓展一度受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公司凝聚力下降。同时,由于员工的缺失导致了成本增加、士气减弱,公司在运营和外部声誉上也受到不小影响。本文以基于并购背景下的Y公司员工离职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结合实践、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辅助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对企业并购、员工离职等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其次,在简单介绍Y公司的公司情况和并购背景之下,进一步归纳得出被并购后Y公司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状况,特别是离职员工在各方面的分布情况;基于定性分析层面,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调研方法对离职员工进行访谈调研,运用文本分析整理后,借助NVivo软件得出分析结果,并用适当的图像形式加以呈现;同时通过对部分在职员工进行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探寻并购前后员工对于公司管理满意度的变化,更加深层次的找出Y公司基于并购背景下所导致员工离职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影响员工离职的因素包括:并购后的Y公司未及时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划分,薪酬福利制度未与并购方国营企业进行统一或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员工对于企业及自身的发展表示出不明朗的态势,内部沟通不及时、信息不畅通,企业对于员工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最后结合上述因素,提出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健全薪酬体系、完善公司福利制度、建立弹性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并购后晋升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完善员工管理系统以及健全内部沟通机制的方式等措施,尝试帮助Y公司在并购后尽快的妥善缓解员工离职问题。
轩伟[2](2020)在《G公司供应链战略》文中研究指明G公司近两年面临产销规模和利润水平双双下滑的困境,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链战略存在问题、无法支撑公司竞争战略的实现。G公司的供应链现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新车型成本目标在投产时无法达成,成本管控与自主品牌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二是新车型投产初期品质目标无法达成,品质水平与合资品牌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三是量产车型供应保障不稳定,库存呆滞和供货短缺的风险共存。中国汽车行业进入红海时代,兼并重组不可避免,G公司供应链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G公司现有供应链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并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而总结出G公司供应链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然后分析外部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对G公司供应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总结出G公司供应链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最后通过SWOT分析以及结合公司竞争战略的要求,为G公司制定了供应链战略、设计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活动,同时编制了供应链战略中长期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资源保障措施。通过研究,本文认为G公司的内部优势是基本流程体系已建立,采购价格管控优于合资品牌,品质管理优于自主品牌,供应链管理口碑优于自主品牌;G公司的内部劣势是组织架构不适宜自主品牌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管理灵活性和效率不如自主品牌,新车型成本目标管理流程不完善,缺乏嫡系供应商、供应链管控能力不足;G公司的外部机会是部分供应商议价能力变弱,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传统供应链改造,母公司零部件和金融科技板块的布局可以支持供应链优化,自主竞争对手的供应链同样尚未完善;G公司的外部风险是自主品牌面临生死存亡、供应链战略必须具备快速实施性,传统动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供应商资源匮乏,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外资品牌供应商垄断,消费升级、竞争激烈,要求供应链大幅降低成本,文化差异制约学习国外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同时本文提出G公司的供应链战略是打造技术、品质、成本、供应四位一体的新型数字化供应链,构建和谐稳定同时兼具活力的整零生态圈,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以匹配和支撑G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本文分析制定了G公司的供应链战略、并提出了中长期实施计划以及相应的资源保证措施等,为G公司将来的供应链改善提供了一种选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吴伟[3](2019)在《基于MODIS数据的生态系统干扰时空分异特征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全球大多数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这些生态系统干扰对于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干扰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在如何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跟踪气候变化响应和制定生态保护规划等研究开展或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基于实测数据的生态系统干扰信息提取方法,新兴的卫星遥感手段具有观测周期短、获取空间信息尺度大和执行效率高等优点,为提取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干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研究基于2005~2016年MODIS影像的MYD11A2地表温度产品和MYD13A2植被指数产品,使用已有生态系统干扰指数模型对2007~2016年我国西部(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全境以及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干扰进行遥感检测。根据MODIS影像产品中的地表分类数据提取生态系统干扰中的森林干扰和草地灌丛干扰。结合MODIS影像产品的火烧迹地数据、已有着火点分布、新闻报道、温度植被干旱指数、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和气象数据等验证干扰信息提取的有效性和精确性。依据干扰信息提取结果分析研究区多年生态系统干扰(包括森林干扰和草地灌丛干扰)的时空分布状况。综合考虑研究区各像元在2007~2016年期间所受干扰次数及干扰影响范围,分析研究区内生态系统干扰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耦合MODIS数据中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地表温度(LST),提取了2007~2016年研究区内每一年的生态系统干扰分布信息。本研究采用的干扰指数对干扰事件的敏感度远高于单独使用地表温度或植被指数,特别是对于火干扰事件的敏感性极高。(2)通过MODIS地表分类产品掩膜得到研究区森林干扰和草地灌丛干扰。根据新闻报道、Google Earth影像、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气象数据等分别验证了干扰指数提取森林干扰和草地灌丛干扰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干扰指数对森林干扰和草地灌丛干扰事件很敏感,提取结果与Google Earth同期影像、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结果和气象数据结果吻合度极高。(3)研究区内森林干扰和草地灌丛干扰几乎可以代表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干扰,这两种干扰每一年的干扰面积之和约占当年生态系统干扰总面积的90%左右。另外,生态系统干扰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地区,且自2011年以来,海拔在3500 m以上的地区所受干扰面积的占比大幅增长。(4)研究区内生态系统干扰强度大致呈现出“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趋势。其中,森林干扰最强烈的地区是川西高原地区,其主要干扰类型为森林火灾。而草地灌丛干扰最为强烈的地区当属青藏高原的农牧区,主要干扰类型为气象干旱干扰。
田媛[4](2018)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及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商品粮调出第一大省,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研究黑龙江省传统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粮食生产组织在现有自然资源禀赋下的运行机制及效率,深化对粮食生产组织演进方向的认识,为促进多样化粮食生产组织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提供思路。研究对于优化农业组织结构、转变粮农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黑龙江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有关农业组织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不同阶段农业组织发展的研究热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全文理论框架,为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及效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从粮食产量规模、粮食生产组织数量等方面阐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明晰现阶段粮食生产组织的发展结构,进而对传统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剖析,得出不同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机制,发现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规律,即传统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形式是从分散逐步走向联合,分工程度逐渐细化,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外部交易费用逐渐降低,规模经济逐渐凸显,监督成本逐渐增加,风险管理行为不断完善。研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粮食生产组织运行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测算了不同粮食生产组织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到综合效率高低排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传统农户;技术效率高低排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传统农户、种粮大户;规模效率高低排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传统农户,从组织运行情况分析不同组织效率高低的原因,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效率最高,合作社是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载体,通过服务供给、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传统农户精耕细作优势显着,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农户的发展。基于组织效率损失的原因分析,研究从扶持政策、管理监督和激励引导三个方面提出推动粮食生产组织高效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为不同粮食生产组织制定全覆盖的专项惠农政策,第二发挥不同粮食生产组织的优势,推动多样化组织高效演进;第三加强对不同粮食生产组织的监管,规范组织经营行为;第四鼓励不同粮食生产组织之间的联合,实现粮食生产组织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本文针对四类农业生产微观主体从组织运行及测算效率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尝试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粮食生产组织运行的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组织效率进行测算比较,分析组织效率损失的原因,旨在挖掘组织高效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农业组织领域是一种创新型的尝试。
吕依玲[5](2017)在《中外教育电影中的优秀母亲形象研究》文中认为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母亲教育的传统,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剧,大部分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不少女性在社会角色和母亲角色之间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还有不少母亲缺乏现代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习惯用老一辈的经验主义,不知如何更好地塑造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母亲形象。社会在越来越注重呼吁父亲回归家庭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于母亲教育的重视。本文从电影中的母亲形象研究角度出发,精选了 30部有关优秀母亲形象的中外教育电影作为研究文本。从教育学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电影中的优秀母亲形象。从母亲人格品质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维度分析归类出6种类型的优秀母亲形象,并对比中外电影中优秀母亲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电影中优秀母亲形象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现实中优秀母亲的表现,总结提出“师者型”母亲形象的观点,详细阐述师者型母亲的四大核心素养。希望引导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们通过观看这些优秀电影,能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母亲有所启发和思考。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这些活跃在大荧幕上的优秀母亲形象,能带给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们一点思考与启发,能引起社会对于母亲教育的重视,从而促进中国当代母亲形象的转型。
冯嘉成[6](2015)在《余荫山房庭园空间气候适应性的模拟与策略分析》文中指出如今国内日益重视的绿色建筑研究,建筑室外庭园对于室内的空间影响巨大,微气候舒适度备受关注。基于岭南固有的气候,其庭园的营造不仅考虑艺术形态的需要,还受到四季气候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季节与布局的庭园热环境,并通过环境物理因子的测量与计算,用以评价人体在建筑中的舒适度,并结合传统园林的使用方式调研。可以分析总结岭南前人造园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经验,也可以为以后的室外设计实践工作提供检验的标准与手段。基于此,本论文以岭南传统庭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归纳、案例对比分析、调研实测和软件模拟等方法,对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辐射值等物理因子进行初步研究。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岭南四大名园进行调研、现场实测,并选取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对其夏季某日间热环境因素进行实测及整理,从而初步分析余荫山房的庭园空间在夏季的某天所表现的热环境适应性。通过软件模拟实测当天余荫山房的庭园空间工况,分析对比出微气候模拟软件对小尺度的气候模拟准确性。再次,根据两个气象数据集的资料,整理出广州过渡季的典型日与极端季的极端日的基础气象资料,作为模拟软件的初始输入数值。分别统计各代表日内的气象物理因子,分析余荫山房各代表日昼夜间的庭园空间的气候适应情况。最后,进一步分析对比四季之间的工况差异,评价各布局因素在各季昼夜不同间对热环境的影响能力。并根据文献选取该庭园内四个类型化的空间,选取14时、20时作为主要的活动节点,基于其标准有效温度(SET*)评价分析余荫山房在不同季节的昼夜间的舒适度,重点分析空间因素的组合方式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并整体性分析各个因素在生活空间提高舒适度中的价值。总之,本文尝试从岭南庭园中的空间系统因素来综合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庭园的热环境舒适度情况,一方面既能为分析传统造园思维提供分析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庭园设计提供检验手段。
张胜[7](2011)在《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和模糊控制的温室番茄智能灌溉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漫灌方式淡水利用率低下,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又要求能精确地控制种植环境。因此,发展智能灌溉根据作物需求优化灌溉量,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科技的进步使得无线传感网络在获取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ZigBee技术作为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一种协议标准,更是以其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本文分析了现有节水和精准灌溉的发展现状,研究了ZigBee协议的路由机制,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智能灌溉策略,并以温室番茄灌溉为例做了详细设计。对ZigBee通信的树路由也做了相应的改进,提高了ZigBee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效率。全文研究内容及创新总结如下:1)在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以JN5139为ZigBee处理芯片设计了灌溉系统传感节点的核心板。在此基础上,加入相应的功能模块完成了协调器、数据采集节点、控制节点的设计。整个ZigBee通信平台的拓展性较强。2)由ZigBee通信平台、ARM集中控制器和喷灌系统完成了智能灌溉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通过相关测试表明整个架构合理,性能稳定、可靠。3)分析了现有灌溉模型的不足和影响温室番茄灌溉的关键环境因子,在考虑调亏灌溉、模糊控制和无线传感网络通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两个模块协作的智能灌溉策略。其中,模糊灌溉模块根据作物当前的生长周期实时设定最优土壤湿度;预测灌溉模块通过测得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算出蒸腾量和土壤渗透系数,最终预测出何时需要灌溉,该时刻到来再唤醒相应节点采集环境信息。整个智能灌溉策略简单、科学;请求式的数据采集传输模式减少了ZigBee网络中环境参数的传输量,节省了网络的能量。4)分析了ZigBee传统树路由的不足以及灌溉系统数据需求特点,设计了一个邻节点能量综合评价函数。ZigBee网络基于该评价函数进行树路由。在NS2平台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树路由的数据传输效率比ZigBee原树路由提高了30%,节省了整个网络的能量,延长了单个节点的生存周期。
庄逸禄[8](2009)在《中国县级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公务员的激励机制贯穿于公务员制度的始终,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在核心机制,是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公务员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绩效,就需要调动一切激励因素来提高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使得政府的工作目标得以实现。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改革的逐步推进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越来越不能适应于当今的公务员体制,这就有必要对现有的公务员激励机制进行反思。本文在通过对县级公务员的现实需求、心理健康状态、县区政府公务员特征和对现有激励措施运作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理论,提出了完善县级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各项措施和原则。本文主要借鉴了需要层次理论、“经济人”假设和勒温的场动力理论等的相关理论,以中国县级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运行现状为出发点,针对当前公务员激励机制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并试图结合当前的中国县区政府公务员队伍实际情况,构建起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县级公务员激励机制。
张娴[9](2006)在《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付方式被视为调节环境应激和个体身心健康的中介变量,有效的应付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已有的应付方式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对发展至今的有关应付方式的主要理论、研究思路和临床方面应用的综述;对应付方式问卷编制的研究;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应付方式与某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这些文献在研究的群体上有针对教师、护士、军人、大学生、高职生、中学生等展开的研究,尚未有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女大学生是高校校园中的重要群体,其心理保健问题不容忽视。为预防女大学生心理疾病,有必要就其应付方式展开研究。 本文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应付方式及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开展建设性应付方式的针对性心理援助,以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在对应付方式进行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编的个人背景资料、应付方式问卷、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及社会支持量表等研究工具,对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女大学生首选应付方式为解决问题,其余选择先后顺序依次为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不同学科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存在显着差异:文科女大学生比理工科更多采用指向退避、幻想的应付方式;本科、硕士比专科女大学生更多采用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但不同年龄的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不存在显着差异。同时,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存在显着相关性。情绪性与解决问题、求助有显着负相关性,内外倾性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着正相关性。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求助正相关性显着。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特点,参考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开展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针对性心理援助。
秦合舫[10](2005)在《传统思维对中国企业领导进行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文中认为由于全球化、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企业竞争的节奏大大加快,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加深,原来建立在深入调查、完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需要,大量的决策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面对的决策,都是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不完备信息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的比重不断上升,不确定性决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的权重也逐步增加。大量基于不确定性决策的理论研究证实,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决策效果深受决策者的知觉、判断、推理、情感、偏好、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企业领导者的成长、成熟都是在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其决策思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探讨传统思维对中国企业领导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决策理论、不确定性理论、领导理论的综述和整理,提出了企业经营的四类不确定性划分、影响中国企业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新的竞争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特征,概括了领导者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七个思维步骤。通过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综述和整理,放弃了单纯以儒家文化做为传统文化分析起点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一个以“整体性”和“变化性”为基本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框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的学术流派,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对“整体性”和“变化性”的基本世界观基础上的不同视角和理论体系,在这个认识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具体分析了在多元化与专业化、基本管理方式、经营方式、战略路径等重大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上,传统思维对中国企业领导的影响。本文假设的分析前提是,传统思维对中国企业领导者的影响是一个客观存在,并且不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管理理论的融合而消失。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对深层结构的解构和分析真正把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在此基础上,以建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为导向,批判的继承和合理的扬弃。本文对这个方向的研究只是做了表层的、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后续的有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
二、八面玲珑的环境变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面玲珑的环境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并购背景下的Y公司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员工离职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2.1 企业并购和员工离职的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2.1.2 员工离职的概念与类型 |
2.1.3 企业并购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
2.2 员工离职的基础理论 |
2.2.1 期望理论 |
2.2.2 需要层次理论 |
2.2.3 公平理论 |
2.2.4 双因素理论 |
2.3 员工离职模型 |
2.3.1 马奇西蒙模型 |
2.3.2 普莱斯模型 |
2.3.3 Price-Mueller模型 |
2.3.4 模型归纳 |
2.4 员工离职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关于员工离职对企业影响的研究 |
2.4.2 关于员工离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3 关于员工离职的一般性对策的研究 |
2.4.4 研究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Y公司基本情况及员工离职状况分析 |
3.1 Y公司简介和并购背景 |
3.1.1 Y公司简介 |
3.1.2 并购背景 |
3.2 Y公司基本情况和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
3.2.1 Y公司组织结构变化 |
3.2.2 Y公司员工结构分布变化 |
3.3 Y公司员工离职的状况 |
3.3.1 岗位分布 |
3.3.2 性别分布 |
3.3.3 学历分布 |
3.3.4 年龄分布 |
3.3.5 离职率对比 |
3.4 Y公司员工离职的影响 |
3.4.1 企业管理成本增加 |
3.4.2 重要岗位空缺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
3.4.3 在岗员工的士气受挫 |
3.4.4 企业的声誉受损 |
3.5 小结 |
第4章 Y公司员工离职影响因素调研及分析 |
4.1 调研方法选取 |
4.2 Y公司离职员工访谈调研 |
4.2.1 样本选取与访谈提纲设计 |
4.2.2 离职员工访谈过程及结果 |
4.2.3 数据分析及NVivo呈现 |
4.3 Y公司在岗员工离职影响因素问卷调研 |
4.3.1 员工离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取样 |
4.3.2 员工离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4.4 Y公司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薪酬与福利制度未调整 |
4.4.2 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
4.4.3 员工职业发展前景模糊 |
4.4.4 员工管理系统缺失 |
4.4.5 内部沟通机制不畅 |
4.5 小结 |
第5章 Y公司员工离职的应对策略 |
5.1 合理调整薪酬和福利制度 |
5.1.1 明确岗位职责 |
5.1.2 统一并健全薪酬体系 |
5.1.3 完善公司福利制度 |
5.2 建立弹性绩效考核体系 |
5.3 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前景规划 |
5.3.1 健全公司晋升制度 |
5.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
5.4 完善员工管理系统 |
5.5 健全内部沟通机制 |
5.6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2)G公司供应链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 |
1.1.2 中国自主品牌的困境与未来 |
1.1.3 G公司供应链战略的问题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供应链的相关理论 |
1.2.2 战略的相关理论 |
1.2.3 供应链战略的相关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现有供应链的概况 |
2.2 现有供应链的资源分析 |
2.2.1 供应商资源 |
2.2.2 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团队 |
2.2.3 现有供应链的体系流程分析 |
2.3 现有供应链的能力分析 |
2.3.1 供应保障能力分析 |
2.3.2 品质保证能力的分析 |
2.3.3 成本管控能力分析 |
2.4 对标国内外主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
2.4.1 对标欧美系汽车品牌的“竞争型供应链” |
2.4.2 对标日韩系汽车品牌的“合作型供应链” |
2.4.3 对标国内民营汽车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
2.4.4 对标国有汽车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
2.5 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
2.5.1 优势 |
2.5.2 劣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宏观环境PEST分析的小结 |
3.2 汽车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3.2.6 五力模型分析的小结 |
3.3 母公司相关业务板块的发展 |
3.3.1 零部件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2 商贸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3 金融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4 科技产业现状的分析 |
3.4 供应链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
3.4.1 机会 |
3.4.2 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应链战略的制定 |
4.1 供应链战略的SWOT分析 |
4.1.1 增长型战略(SO战略) |
4.1.2 转型战略(WO战略) |
4.1.3 增长型战略(ST多元化战略) |
4.1.4 防守型战略(WT战略) |
4.2 供应链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匹配 |
4.2.1 供应链战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 |
4.2.2 供应链战略与研发/品质/制造战略的匹配 |
4.3 供应链战略的制定 |
4.3.1 战略使命 |
4.3.2 战略内容 |
4.4 供应链价值创造活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战略的实施 |
5.1 供应链战略的目标分解 |
5.1.1 长期规划和目标 |
5.1.2 中期规划和目标 |
5.2 供应链战略的主要实施方案 |
5.2.1 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 |
5.2.2 配套选择体系的建设 |
5.2.3 培育改善体系的建设 |
5.2.4 价值工程体系的建设 |
5.2.5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
5.2.6 战略合作体系的建设 |
5.2.7 成本管控三大模型的建立 |
5.3 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 |
5.3.1 组织架构的调整 |
5.3.2 人才梯队的优化 |
5.3.3 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制度和数字化系统的完善 |
5.3.4 供应链文化的全链条培训与推广 |
5.3.5 母公司相关板块与G公司的协同作业机制 |
5.4 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考核激励机制 |
5.4.1 建立VAVE考核激励机制 |
5.4.2 建立年度成本减低激励机制 |
5.4.3 建立新车型成本达标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MODIS数据的生态系统干扰时空分异特征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遥感变化检测研究 |
1.2.2 大尺度生态系统干扰研究 |
1.2.3 森林干扰研究 |
1.2.4 草地灌丛干扰研究 |
1.3 研究区概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遥感数据分析与处理 |
2.1 MODIS数据的基本特征 |
2.2 相关MODIS数据产品 |
2.2.1 植被指数产品 |
2.2.2 地表温度与发射率产品 |
2.2.3 地表分类产品 |
2.2.4 标准火烧迹地产品 |
2.3 环境变量数据 |
2.3.1 气候数据 |
2.3.2 DEM数据 |
2.4 数据处理 |
2.4.1 植被指数数据处理 |
2.4.2 地表温度与发射率数据处理 |
2.4.3 地表分类产品处理 |
2.4.4 标准火烧迹地产品处理 |
2.4.5 环境变量数据处理 |
2.5 软件需求 |
第三章 基于MODIS数据的生态系统干扰信息提取 |
3.1 生态系统干扰指数计算 |
3.1.1 LST数据年最大值合成 |
3.1.2 EVI数据年最大值合成 |
3.2 生态系统干扰指数年变化率计算 |
3.3 生态系统干扰分布数据提取 |
3.4 生态系统干扰强度计算 |
第四章 生态系统干扰信息验证 |
4.1 干扰指数算法有效性检验 |
4.2 与火烧迹地和火点记录对比 |
4.3 不同植被类型的干扰结果验证与分析 |
4.3.1 森林干扰 |
4.3.2 草地灌丛干扰 |
第五章 生态系统干扰的时空分异特征 |
5.1 生态系统干扰的时空分布 |
5.1.1 生态系统干扰指数年变化率分布 |
5.1.2 生态系统干扰分布 |
5.1.3 森林干扰和草灌干扰的面积对比 |
5.1.4 不同海拔带生态系统干扰分布 |
5.2 生态系统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
5.2.1 森林干扰强度 |
5.2.2 草地灌丛干扰强度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生态系统干扰信息的提取方法 |
6.2 生态系统干扰的时空分布特征 |
6.3 主要结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参与项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及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粮食生产组织相关概念 |
2.1.1 生产组织 |
2.1.2 粮食生产组织 |
2.1.3 农业生产效率 |
2.2 组织理论 |
2.2.1 现代组织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3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
2.3.1 规模经济理论 |
2.3.2 规模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2.4 交易费用理论 |
2.4.1 交易费用 |
2.4.2 交易费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2.5 农业分工理论 |
2.5.1 分工理论 |
2.5.2 分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2.6 理论框架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现状 |
3.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概况 |
3.1.1 粮食种植结构 |
3.1.2 粮食生产规模 |
3.1.3 粮食生产水平 |
3.2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概况 |
3.2.1 粮食生产组织的环境 |
3.2.2 粮食生产组织的特征 |
3.2.3 粮食生产组织的发展 |
3.3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 |
4.1 产前粮食生产决策的制定 |
4.1.1 传统农户独立制定生产决策 |
4.1.2 种粮大户独立制定生产决策 |
4.1.3 家庭农场灵活制定生产决策 |
4.1.4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制定生产决策 |
4.2 产中粮食生产过程的组织 |
4.2.1 传统农户粮食生产过程的组织 |
4.2.2 种粮大户粮食生产过程的组织 |
4.2.3 家庭农场粮食生产过程的组织 |
4.2.4 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过程的组织 |
4.3 产后粮食的销售 |
4.3.1 传统农户粮食的销售 |
4.3.2 种粮大户粮食的销售 |
4.3.3 家庭农场粮食的销售 |
4.3.4 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的销售 |
4.4 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机制 |
4.4.1 传统农户的运行机制 |
4.4.2 种粮大户的运行机制 |
4.4.3 家庭农场的运行机制 |
4.4.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
4.5 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效率测算及比较-以玉米为例 |
5.1 粮食生产组织的效率测算 |
5.1.1 模型选择 |
5.1.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5.1.3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粮食生产组织的效率比较分析 |
5.2.1 第一阶段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
5.2.2 第二阶段生产效率回归分析 |
5.2.3 第三阶段生产效率比较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推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高效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制定全覆盖专项惠农政策 |
6.1.1 为农户高效生产创造有利的环境 |
6.1.2 构建种粮大户专项扶持体系 |
6.1.3 加大对家庭农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风险保障 |
6.1.4 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合作社加大金融扶持 |
6.2 发挥不同粮食生产组织的优势 |
6.2.1 发挥传统农户精耕细作的优势 |
6.2.2 发挥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优势 |
6.2.3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 |
6.3 加强对不同粮食生产组织的监管 |
6.3.1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严格的“进入-退出”机制 |
6.3.2 完善土地监管机制 |
6.3.3 建立合约约束机制 |
6.3.4 强化服务监管机制 |
6.4 鼓励不同粮食生产组织之间的联合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外教育电影中的优秀母亲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说明 |
四、文献综述研究 |
第一章 母亲电影与母亲形象 |
第一节 电影与教育 |
一、电影的教育功能 |
二、教育的电影表达 |
第二节 从母亲形象角度鉴赏母亲教育电影 |
一、电影中的母亲形象 |
二、母亲教育电影的选择 |
第二章 30部电影中优秀母亲形象分析 |
第一节 母亲品质分类 |
一、乐观坚强,善良隐忍型 |
二、默默付出,拼搏奉献型 |
三、勇于反思,重塑母爱型 |
第二节 母亲教养方式分类 |
一、不离不弃,陪伴成长型 |
二、用心良苦,给予拥抱型 |
三、加油鼓励,快乐疗愈型 |
第三章 中外电影中优秀母亲形象比较 |
第一节 中外电影中优秀母亲形象的相同之处 |
一、自身人格品质 |
二、表达爱的方式 |
第二节 中外电影中优秀母亲形象的不同之处 |
一、教育目的 |
二、教养方式 |
第四章 “师者型”母亲形象 |
第一节 构建“师者型”母亲形象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师者型”母亲形象的教育素养模型 |
一、教育态度 |
二、教育品质 |
三、教育知识 |
四、教育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余荫山房庭园空间气候适应性的模拟与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岭南地区的范围与概况 |
1.1.2 研究岭南庭园微气候的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研究对象 |
1.2.1 岭南庭园概况 |
1.2.2 余荫山房的概况 |
1.2.3 余荫山房的标本价值 |
1.3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1.3.1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余荫山房微气候实测研究与模拟对比 |
2.1 余荫山房的实测 |
2.1.1 实测安排 |
2.1.2 仪器介绍 |
2.1.3 测点分布 |
2.1.4 观测目标及方法 |
2.2 实测数据分析 |
2.2.1 气温分析 |
2.2.2 表面温度分析 |
2.2.3 湿度分析 |
2.2.4 通风分析 |
2.3 ENVI-met软件介绍 |
2.3.1 软件模型架构 |
2.3.2 输入条件与输出结果 |
2.3.3 选用依据 |
2.3.4 相关校验综述 |
2.4 ENVI-met模拟校验 |
2.4.1 模型建立 |
2.4.2 表面温度对比 |
2.4.3 气温对比 |
2.4.4 湿度对比 |
2.4.5 通风对比 |
2.4.6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气候模拟的气象数据与评价标准选取 |
3.1 典型模拟日的选择 |
3.1.1 春秋过渡季标准日的气象数据整理 |
3.1.2 夏冬极端季极端日的气象数据整理 |
3.2 热环境评价指标的选用 |
3.3 气象参数的选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渡季昼夜之间的空间策略评价 |
4.1 春季的模拟与结果分析 |
4.1.1 空气温度 |
4.1.2 相对湿度 |
4.1.3 风速 |
4.1.4 平均辐射温度MRT |
4.1.5 热环境评价 |
4.2 秋季的模拟与结果分析 |
4.2.1 空气温度 |
4.2.2 相对湿度 |
4.2.3 风速 |
4.2.4 平均辐射温度MRT |
4.2.5 热环境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极端季昼夜之间的空间策略评价 |
5.1 夏季的模拟与结果分析 |
5.1.1 空气温度 |
5.1.2 相对湿度 |
5.1.3 风速 |
5.1.4 平均辐射温度MRT |
5.1.5 热环境评价 |
5.2 冬季的模拟与结果分析 |
5.2.1 空气温度 |
5.2.2 相对湿度 |
5.2.3 风速 |
5.2.4 平均辐射温度MRT |
5.2.5 热环境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组合因素的效果与类型化空间策略评价 |
6.1 四季变化中组合因素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
6.1.1 空气温度 |
6.1.2 湿度 |
6.1.3 风速 |
6.1.4 平均辐射温度 |
6.1.5 四季之间的舒适度变化对比 |
6.2 类型化与生活空间策略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
6.2.1 对朝厅的功能与舒适度(深柳堂与临池别馆) |
6.2.2 水庭中亭榭的功能与舒适度(玲珑水榭) |
6.2.3 桥亭的功能与舒适度(浣红跨绿桥) |
6.2.4 平庭廊园的功能与舒适度(卧瓢庐前庭)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余荫山房的实测结论 |
7.1.2 余荫山房的气候适应性策略模拟 |
7.2 研究展望 |
7.3 本研究的不足 |
附录1软件模拟初始值统计 |
附录2实测数据整理 |
附录3余荫山房的楹联统计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和模糊控制的温室番茄智能灌溉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农业节水灌溉的需求 |
1.1.2 我国温室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及作物精细灌溉的意义 |
1.2 国内外智能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智能灌溉系统决策、控制策略的研究 |
1.2.2 智能灌溉系统通信方式的研究 |
1.2.3 智能灌溉系统灌溉方式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灌溉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
2.1 引言 |
2.1.1 智能灌溉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2.1.2 智能灌溉系统的喷灌装置设计 |
2.1.3 智能灌溉系统的通信平台设计 |
2.2 基于ZigBee的智能灌溉系统的硬件设计 |
2.2.1 核心板电路设计 |
2.2.2 检测节点电路设计 |
2.2.3 控制节点电路设计 |
2.2.4 电源模块设计 |
2.2.5 集中控制平台设计 |
2.3 基于ZigBee的智能灌溉系统软件设计 |
2.3.1 智能灌溉系统ZigBee通信数据帧格式的设计 |
2.3.2 ZigBee传感节点软件设计 |
2.3.3 ARM平台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作物调亏灌溉和模糊控制的智能灌溉算法设计 |
3.1 智能灌溉策略的整体设计 |
3.2 智能灌溉策略影响因子的分析及应用 |
3.2.1 参考蒸腾量ET_0及蒸腾量ET的估算 |
3.2.2 土壤渗透系数的计算 |
3.3 基于模糊控制的预测灌溉策略 |
3.3.1 基于调亏灌溉的番茄灌溉策略 |
3.3.2 模糊控制简介及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灌溉系统中ZigBee树路由算法的改进 |
4.1 引言 |
4.2 标准ZigBee树型拓扑地址分配及路由的研究 |
4.2.1 ZigBee树型拓扑地址分配机制 |
4.2.2 ZigBee树型拓扑路由机制 |
4.3 ZigBee树路由算法的改进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树路由评价函数的设计 |
4.3.3 改进ZigBee树路由的算法流程 |
4.4 改进树路由算法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NS2网络仿真平台的介绍 |
4.4.2 仿真实验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灌溉系统的测试 |
5.1 智能灌溉系统ZigBee通信的测试 |
5.1.1 ZigBee传感节点传输距离的测试 |
5.1.2 环境信息的收发的稳定性测试 |
5.2 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标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中国县级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政府公务员的含义及其特征 |
1.1.2 激励机制的含义及其特征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现代管理科学实践发展的意义 |
1.2.2 对公务员激励的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
1.2.3 对建设优质高效的公务员队伍的意义 |
1.2.4 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的意义 |
1.2.5 对建设廉洁政府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古代先贤的激励思想 |
2.1.1 孔子的“义利”与“惠民” |
2.1.2 管子的“功利”与“赏罚” |
2.2 西方学者提出的激励理论 |
第三章 公务员心理特点辨析与激励现状分析 |
3.1 公务员的心理特点 |
3.1.1 心理问题的现状 |
3.1.2 心理特点的主观因素 |
3.1.3 心理特点的客观因素 |
3.2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 |
第四章 关键问题与归因分析 |
4.1 激励机制运行的问题 |
4.1.1 激励缺位 |
4.1.2 激励虚悬 |
4.1.3 激励缺威 |
4.2 激励标准方面存在缺陷 |
4.2.1 服务标准不明确 |
4.2.2 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不科学 |
4.2.3 晋升制度不完善 |
4.3 激励手段方面存在缺陷 |
4.3.1 薪酬制度缺陷明显 |
4.3.2 激励手段陈旧 |
4.3.3 内在性激励措施不足 |
第五章 基于勒温社会场理论的力场分析与激励变革设计 |
5.1 勒温社会场理论 |
5.1.1 勒温社会场理论的含义 |
5.1.2 勒温社会场理论的基本原则 |
5.2 激励制度的变革与设计 |
5.2.1 变革与设计的前提 |
5.2.2 激励机制变革与设计的原则 |
5.2.3 激励机制变革与设计的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一) 对应付方式本身的研究 |
1. 应付的概念 |
2. 应付的研究路线 |
3. 应付方式的分类 |
4. 应付方式的评定 |
(二) 对应付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
1. 不同个体的应付方式差异 |
2. 情境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二、研究内容及假设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假设 |
三、研究方法 |
(一) 样本的构成 |
(二) 施测工具 |
1. 自编的个人背景资料 |
2. 应付方式问卷 |
3. 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 |
4. 社会支持量表 |
(三)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分析 |
1.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均值比较 |
2.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
3.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因子分析 |
(二)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
1.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2.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3.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五、讨论 |
(一)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特点 |
(二) 女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影响因素 |
1. 女大学生年龄、学科、文化程度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2. 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3. 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应付方式的影响 |
六、结论 |
七、思考——开展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针对性心理援助 |
(一) 建设性应付方式的界定 |
(二) 心理援助的概念 |
(三) 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心理援助思路 |
1. 从学科、文化程度入手,关注文科及专科女大学生 |
2. 从人格特征入手,提高情绪自控力,培养自信乐观性格 |
3. 从外部环境入手,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 |
(四) 女大学生建设性应付方式的心理援助措施 |
1. 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 |
2. 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 |
3. 重视推广体育疗法 |
八、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10)传统思维对中国企业领导进行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设计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决策与不确定性理论 |
2.1 决策研究概述 |
2.1.1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
2.1.2 决策的构成要素 |
2.1.3 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
2.1.4 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
2.2 不确定性研究 |
2.2.1 对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 |
2.2.2 决策主体对不确定性的认知和行为特征研究 |
第3章 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
3.1 客观不确定性 |
3.2 主观不确定性 |
3.3 自我不确定性 |
3.4 博弈不确定性 |
3.5 影响中国市场不确定性的因素 |
3.6 不确定性体现出来的新特点 |
第4章 领导与决策 |
4.1 领导而不是管理 |
4.2 企业领导者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角色 |
4.3 决策者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思维步骤 |
第5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
5.1 传统文化对国民思维具有无法磨灭的影响 |
5.2 传递途径 |
5.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
5.4 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框架 |
第6章 传统思维对不确定性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决策 |
6.2 管理方式上的决策 |
6.3 关于经营方式的决策 |
6.4 关于战略路径的决策 |
6.5 总结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声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出版的学术专着 |
四、八面玲珑的环境变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并购背景下的Y公司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张媞.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G公司供应链战略[D]. 轩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MODIS数据的生态系统干扰时空分异特征 ——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D]. 吴伟. 云南大学, 2019(03)
- [4]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组织的运行及效率研究[D]. 田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8(07)
- [5]中外教育电影中的优秀母亲形象研究[D]. 吕依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6]余荫山房庭园空间气候适应性的模拟与策略分析[D]. 冯嘉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7]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和模糊控制的温室番茄智能灌溉系统设计[D]. 张胜. 浙江大学, 2011(07)
- [8]中国县级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D]. 庄逸禄. 天津大学, 2009(02)
- [9]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娴. 河海大学, 2006(09)
- [10]传统思维对中国企业领导进行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D]. 秦合舫. 清华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