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大学生人才

知识经济与大学生人才

一、知识经济与大学生成才(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俊[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应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该部分在阐释劳动、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意义,即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第二,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该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培养理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包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四个尊重”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包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勤劳风尚,“宁俭勿奢”的节俭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品质。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劳动观培养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四,运用实证调查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艰苦奋斗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缺失、诚信和生态劳动理念欠缺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第五,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和内容。为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认知,热爱劳动的情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诚实、守法、生态的劳动信念,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生态劳动理念教育。第六,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一是坚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二是重视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创新劳动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三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四是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毛倩[2](2020)在《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和谐社会建设都离不开主体意识的发挥。社会主体意识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缺乏主体意识会严重迟滞社会的发展进步,错误的主体意识会造成社会内耗和紊乱。正确的历史主体意识才会极大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朝正确方向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1号文件)是我们党高瞻远瞩,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需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人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自由性与责任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来推动社会主体意识的建立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他们不同的特点,也存在缺陷。他们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大学阶段正处在主体意识发展的黄金时期,应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良好的主体意识。本文就如何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以阐述。本文选择以“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培育研究”为对象,目的是全面探讨在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以及如何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三大原则和具体对策为指导,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阐述了主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实证调查,通过调查设计与实施,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来了解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阐述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来进行论述;第五部分详细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对策。

任小琴[3](2020)在《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青年人才观。这是新时代的青年人才标准,促使当代大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教育自觉对接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要求。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从青年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入手,引导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要以这些基本素质作为行动依据。然而,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整体把握,不能充分发挥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作用,导致自我教育的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以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为导向,进行高效的自我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以习近平青年人才观融入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为研究方向,通过梳理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和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从宏观角度对两者的关联进行简单分析。在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之后,立足现实,对习近平青年人才观融入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明确了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正确认识,没有发挥出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指导价值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本文站在大学生的立场,对如何通过自我教育成长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才提出了一些思考。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搜集并梳理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学术界优秀理论成果,对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内涵和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进行简单分析,明确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新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的要求;此外,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基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缺乏的现状,坚持以习近平青年人才观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从自我教育的各个环节依次入手,提出当代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楷模精神、重视课堂收获、参与社会公益、积极创新创造、遵守网络规则,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路径。

王江波[4](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丁亿[5](2020)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了重要途径与手段,这不仅可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还能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其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随着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强,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理论认识和实践教学的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参与不足、认知不够、价值引领缺失、实践教学缺位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渠道不畅等等诸多问题,此外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以及校企联合的重要作用。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长期将创新创业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缺少实践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忽视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受到政策制定落实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完善以及复杂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这些都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为了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从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因素入手,以创新型社会的人才要求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和特征,从社会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同时符合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孙树彪[6](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张慧[7](2019)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把青年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关爱青年的优良传统,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青年问题,关心青年、信任青年、依靠青年,号召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号召广大青年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增长见识,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观。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对于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论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这四大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理论工作进行梳理,为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章,习近平青年观概述。本章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习近平青年观的位置、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这三大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习近平青年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青年观发展的奠基期、青年观发展的雏形期、青年观发展的完善期这三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论述,系统整理出习近平青年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第四章,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观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这三大方面来探究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分别从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这三方面来为习近平青年观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本章从以下四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即:青年为本的观点和情怀、青年的成长与成才、青年的教育与培养、青年的组织与领导。通过此章的论述分析,让广大青年更加明确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指导青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阐述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做准备。第六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当代价值意蕴。主要从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这四方面来分析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为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根本指导,同时也能够深化青年理论工作的研究。

张君博[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发展是人生存发展的天然需要,是人对于自身思考,对人本质探索,对存在价值和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古今中外,不论是西方哲学的理性沉思还是中国哲学对内在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自我的审视和对自我发展的探寻。如果说西方哲学关于个体自我主体性的理性沉思使自我发展高扬起主体性旗帜,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观则侧重从个体内在的心性体悟来感受自身精神生命成长。西方当代心理学普遍把自我发展看作阶段性的内在结构联系,注重对不同阶段的自我发展特征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发展必须基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为研究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在现实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因自我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处境的迷失带来人生规划混乱和现实处境迷茫,进而导致理想信念缺失、人生意义匮乏、自律意识缺乏,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缺失,产生自我迷失、人格缺位、发展动力的丧失和发展进程的停滞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论文针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通过对自我发展理论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理论维度的梳理,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在对学生群体的调研和对辅导员访谈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分析导致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促进学生成为整全的人为目标,从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健全人格、人生境界四个维度来激励、唤醒和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本文由绪论、自我发展理论梳理、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施路径五部分共计八章组成。绪论。本章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西方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理路和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以此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构建大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体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第一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论指导以及自我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理论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为研究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第二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基本理论。本章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性质、作用、指向、核心要素、范畴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从微观时空境域和宏观时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背景;从文化性与历史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主动性和受动性、持续性和阶段性、政治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对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问卷》调研数据和部分辅导员的访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主体原因和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外部原因进行了分析。调研结论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指出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探讨了全人教育原则、和谐发展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生活世界原则、持续改进和产出导向原则等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健全人格和人生境界是构成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五章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统领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本章提出大学生应正确把握和理解自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通过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文化底蕴,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分类指导,丰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支撑,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第六章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筑牢大学生自我发展根基。本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指出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四个维度、十六个能力点对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从十个层面对企业所看重的毕业生优秀综合素质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此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七章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本章提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指向健全人格的塑造,并从人格的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要素、道德要素和审美要素五个层面,指出生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心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保障,社会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核心,道德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指向,审美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五维体系,并对相关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八章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本章指出高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天地胸怀、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入手,涵育并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促使大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相统一,自我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相统一,自我描述与精神超越相统一,使大学生以对至真、至善、至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为牵引,充分扩展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激励、唤醒和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想信念树立、知识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人生境界培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自觉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建构起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世界,使学生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冯懿[9](2018)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想要国家的繁荣与强大,归根到底是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发挥其才能。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那么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更加需要人才。目前,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潜在人才,是我国可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培养大学生立德成才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更是新时代下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但当前在培养大学生立德成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思想上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行为上存在着诚信品德缺失、能力上存在着创新创业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今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解决大学生立德成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作为稳定国家的一个重要精神利器,它自身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解决大学生现存的一些思想上、行为上以及能力上等问题。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要以高校教育为主外还需结合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很好的弥补了高校教育的不足,可以更全面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在立德成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可信、可用之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再参考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把大量文献资料相结合,并对二者进行总结与分析。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研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论述。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大学生立德成才的科学内涵。论述了培养大学生立德成才对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性。透视了大学生在立德成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解决大学生在立德成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立德成才。正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相关概念的解释与分析。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涵解释,比较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对大学生立德成才的概念做出了界定。结合相关概念总结出大学生立德成才的标准。第二部分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立德成才的重要性。从四个角度进行论述: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传承优良家风家教。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在立德成才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再结合他人的研究数据的基本上,研究得出当代大学生的德才现状总体而言是比较乐观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创新创业意识缺乏;诚信品德滑坡;人格发展局限;社会实践能力薄弱等。第四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在立德成才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渗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滞后;社会大环境下诚信品德缺失;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弱视;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等。第五部分论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主要表现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育主流意识形态;树创新创业意识;养诚信品德;修健康人格;强社会实践能力。

李宏刚[10](2018)在《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文中指出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及其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永恒的最根本的主题。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主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人的主体生命有三种存在形态,分别是类主体、类群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具有自由自觉特性的主体存在,其普及下存在的社会形态将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类群主体是指国家、民族、家庭、团体、国际组织等群体性社会主体形态,个体主体即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类群主体和个体主体是目前社会阶段人的主体存在的主要形态。类群主体由个体主体构成,个体主体的最高形态即为类主体。因而,个体主体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根基和源泉。论文要讨论和研究的大学生主体即是个体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生力军。大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即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或主体自觉发展),核心是主体素质发展,基本要求是和谐优化,根本目的是主体自觉性(适切性)充分彰显。这里的主体素质即为主体自由自觉的素养和品质,主体自觉性即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是什么、为何是、如何是)是论文的研究论域,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是论文研究的理论根基,“完全人格”教育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是论文研究的理论核心,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论文研究的理论补充,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结构和现状的系统剖析,探寻大学生主体自觉实现的思想认知路径和行为实践路径。具体来说,论文以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主线,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从人的发展问题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主体自觉问题研究只注重主体自觉之“形”而逐日偏离主体自觉之“神”的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形神兼备”(骨髓相连)的大学生主体自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研究促动了大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实践设计及其进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宽和创新,有助于培育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践模式。同时,论文还进行了文献述评研究,阐明了研究的基本视角和框架体系。(2)界定了主体自觉、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并深入阐释了主体自觉的实质、特质以及大学生主体自觉的价值、构成要素,同时对作为论文研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实践理论以及“完全人格”教育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分析。(3)从纵向的层次性结构(主体自觉需要、主体自觉意识、主体自觉能力和主体自觉人格)和横向的形态性结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道德自觉和心理自觉)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动态多维的立体结构体系及其结构要素之间的互补、转化和融合关系。大学生主体的纵横结构要素发展及其协同组合关系要以促进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和谐优化发展为核心。(4)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江苏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主体自觉的思想认知和实践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同时选取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进行质性访谈,旨在探讨分析大学生主体自觉的思想认知状况及实践发展态势,并从以上两大方面剖析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面对的疑难问题及所处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反思困境形成的原因。(5)从理性和价值引导的层面,提出了大学生主体自觉“形上建构”的三种不可或缺的实施思路,即要立足大学生主体的认识自觉,实施基于诉求激发的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渗透基于认知转变的“走向交往实践”的大学生主体发展理念、营造基于情感增进的“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为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实践落实)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形成“诉求激发——认知转变——情感共鸣”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形上建构”逻辑思维体系。(6)以历史态、共时态和案例设计为视域,深入阐述了历时态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发展实践路径、共时态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态发展实践路径以及案例设计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一体两翼”实践路径。论文以“主体——人”的发展本质作为基本依托,选取了大学生这一关键目标主体,并深入挖掘和论证了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的本质内涵和现实状况,阐述了大学生主体与其自觉性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和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实现的机理、载体及方式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了大学生素质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论文选取了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这一研究视角,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如何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及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凝聚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形上之道”与“形下之路”在其“主体自觉”当中,拓宽了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思路。论文选取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这一本质领域并对其进行内涵、实现方式的全面阐释,是在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视域方面的创新尝试。二是尝试建构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体系及其实现方式的分析框架论文以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视域,尝试建构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体系及其实现方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建构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和形态结构体系,并把主体自觉的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融入该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论证。一方面从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历时态发展过程构建了集“大学生的主体自觉需要、主体自觉意识、主体自觉能力、主体自觉人格”于一体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层次结构,另一方面从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共时态发展过程构建了集“大学生主体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道德自觉、心理自觉”于一体的大学生主体自觉形态结构。其次,形成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上建构”和“形下落实”体系,并进行高校、社会和家庭协同共建的具体实施要求论证。既从“形上”的思想理念建构着手,又从“形下”的实践落实路径筹划,层层渗透了大学生主体自觉的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形上、形下”、“认识、实践”的双重实现方式创新,展现了大学生主体自觉实现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体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大学生的主体自觉”。

二、知识经济与大学生成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与大学生成才(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劳动的内涵
        2.1.1 劳动的基本含义
        2.1.2 劳动的特征
        2.1.3 劳动的作用
    2.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界定
        2.2.1 劳动观的基本含义
        2.2.2 新时代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2.2.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含义
    2.3 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价值
        2.3.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3.1.1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3.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4 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
        3.2.1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
        3.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2.3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 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
        3.2.5 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
        3.3.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3.2 “宁俭勿奢”
        3.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3.4 “夙夜在公”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
        4.1.1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
        4.2.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4.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2.3 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
        4.2.4 劳动观培养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5.1.1 具有正确的劳动认知
        5.1.2 热爱劳动
        5.1.3 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
        5.1.4 劳动信念坚定
    5.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5.2.1 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
        5.2.2 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
        5.2.3 艰苦奋斗及创新劳动精神缺失
        5.2.4 诚信与生态劳动理念欠缺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培养
        5.3.2 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
        5.3.3 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6.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6.1.2 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
        6.1.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6.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内容
        6.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
        6.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
        6.2.3 劳模精神教育
        6.2.4 创新创业教育
        6.2.5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6.2.6 生态劳动理念教育
第7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
    7.1 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1 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7.1.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
        7.1.3 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
        7.1.4 增强就业及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
    7.2 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7.2.1 创新劳动实践教学
        7.2.2 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
        7.2.3 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
        7.2.4 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
    7.3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7.3.1 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
        7.3.2 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
        7.3.3 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7.3.4 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
    7.4 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
        7.4.1 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
        7.4.2 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
        7.4.3 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创新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创新
2 主体意识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主体意识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主体性
        2.1.2 意识
        2.1.3 主体意识
    2.2 主体意识相关理论概述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主体教育理论
        2.2.3 主体间性理论
    2.3 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2.3.1 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
        2.3.2 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塑造
        2.3.3 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2.3.4 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
3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结构框架
        3.1.3 样本选取
        3.1.4 问卷数据处理方法
    3.2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3.3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存在问题
        3.3.1 大学生主体自身存在缺陷
        3.3.2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外在环境欠佳
4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因素
    4.1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
        4.1.1 经济变革的不利因素
        4.1.2 知识经济的不利因素
        4.1.3 网络社会的不利因素
        4.1.4 社会思潮的不利因素
    4.2 高校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
        4.2.1 思想政治教育者方面存在问题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问题
        4.2.3 校园文化环境存在问题
    4.3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
        4.3.1 家庭背景
        4.3.2 家庭关系
        4.3.3 家庭教育方式
    4.4 自我认知不足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
        4.4.1 责任意识淡薄,缺乏主观意识
        4.4.2 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主体意识
        4.4.3 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创新意识
5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对策
    5.1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主要内容
        5.1.1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调动大学生自主性
        5.1.2 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5.1.3 通过唯物辩证法学习,提高大学生创造性
        5.1.4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5.2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主要原则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2.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5.2.3 现实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5.3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途径
        5.3.1 社会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保障
        5.3.2 学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核心
        5.3.3 家庭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
        5.3.4 自我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3)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观
        2.1.2 青年人才观
        2.1.3 自我教育
    2.2 基本内涵
        2.2.1 坚定理想信念
        2.2.2 练就过硬本领
        2.2.3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2.4 勇于创新创造
        2.2.5 锤炼高尚品格
3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意义及新要求
    3.1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
        3.1.1 自我认识
        3.1.2 自我要求
        3.1.3 自我实践
        3.1.4 自我调节
        3.1.5 自我监督
    3.2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3.2.1 自我教育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
        3.2.2 自我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
        3.2.3 自我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3.3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要求
        3.3.1 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强历史责任感
        3.3.2 提升信息素养,与信息时代接轨
        3.3.3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3.3.4 将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
        3.3.5 勤学修德,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6 “中国梦”与“青年梦”有机结合
4 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联
    4.1 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4.2 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方向引领
    4.3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
    4.4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习近平青年人才观的实践形式
5 习近平青年人才观融入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
    5.1 自我认识不足,动摇理想信念
    5.2 对学好本领的自我要求过低
    5.3 自我实践过程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5.4 对自我调节的忽视局限了创新素质的培养
    5.5 缺少以锤炼高尚品格为目标的自我监督
6 以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为指导,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选择
    6.1 学习楷模精神,在自我认识中坚定理想信念
    6.2 种好课堂学习责任田,在自我要求中练就过硬本领
    6.3 参加社会公益,在自我实践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6.4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自我调节中增强创新素质
    6.5 培养网络规则意识,在自我监督中锤炼高尚品格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
        2.1.1 创新及创新教育
        2.1.2 创业及创业教育
        2.1.3 创新创业教育
        2.1.4 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质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
        2.3.2 主体性教育理论
        2.3.3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3.1.1 提升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1.2 丰富高校教育内容,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3.1.3 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社会压力
    3.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不足
        3.2.2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
        3.2.3 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引领缺失
        3.2.4 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缺位
        3.2.5 各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参差不齐
        3.2.6 企业对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渠道不畅
    3.3 本章小结
4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4.1 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长目标
        4.1.1 引导大学生明确成才目标,把握成才导向
        4.1.2 引导大学生认知成才价值,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4.1.3 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锻炼,增强自身意志力
    4.2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4.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4.2.2 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容
        4.2.3 以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模式
    4.3 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
        4.3.1 完善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4.3.2 搭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平台
        4.3.3 丰富协同育人的教育内容
    4.4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4.4.1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4.4.2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4.4.3 制定校企合作激励制度
    4.5 健全各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
        4.5.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
        4.5.2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执行力
        4.5.3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论文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概述
    2.1 习近平青年观的概念解读
        2.1.1 青年
        2.1.2 青年观
        2.1.3 习近平青年观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地位
        2.2.1 青年理论的创新发展
        2.2.2 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
    2.3 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
        2.3.1 着眼现实突出青年地位的时代性
        2.3.2 立足中国聚焦青年问题的本土性
        2.3.3 博采众长指引青年成长的引领性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
    3.1 青年观的雏形期
        3.1.1 知青岁月的生活体验
        3.1.2 学习生活的独立思考
        3.1.3 基层工作的充分肯定
    3.2 青年观的发展期
        3.2.1 办好教育理念中的青年观
        3.2.2 推进群团改革中的青年观
        3.2.3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青年观
    3.3 青年观的完善期
        3.3.1 纪念五四运动讲话中的青年观
        3.3.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青年观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青年观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4.1 理论渊源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
        4.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
        4.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
    4.2 现实依据
        4.2.1 瞬息万变的国内背景
        4.2.2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4.2.3 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5.1 青年为本的观点与情怀
        5.1.1 明确青年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5.1.2 遵循青年特点规律的科学分析
        5.1.3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青年的成长与成才
        5.2.1 立志成长立德成才
        5.2.2 学习成长吃苦成才
        5.2.3 实践成长创新成才
    5.3 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5.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5.3.2 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
        5.3.3 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激发青年
    5.4 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5.4.1 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5.4.2 推动青年引领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5.4.3 完善面向青年“大宣传”理念的体制机制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6.1 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6.1.1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6.1.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证
        6.1.3 青年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载体
    6.2 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
        6.2.1 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失
        6.2.2 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6.2.3 政府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6.3 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
        6.3.1 提供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
        6.3.2 揭示当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6.3.3 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深化改革
    6.4 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
        6.4.1 在自我教育中促进知行合一
        6.4.2 在自我管理中获得价值提升
        6.4.3 在自我监督中建立完备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
        二、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论指导
        一、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起因
        二、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途径
        三、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内涵
        四、从成为“高尚的人”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
        五、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自我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考察
        一、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及自我发展观演变
        二、以境界提升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自我发展思想
    第三节 自我发展的现代理论维度考察
        一、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代表理论
        二、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基本共识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概念界说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
        二、相关概念界分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所处的微观时空境域
        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时代背景演变
        三、融入祖国、人民之“大我”的大学生自我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性和历史性
        二、个体性和社会性
        三、主动性与受动性
        四、持续性与阶段性
        五、政治性与价值性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从调查数据看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我发展的认知和定位不足
        二、自我发展的自主性有待加强
        三、自我发展的价值导向不清晰
        四、获得外部支持的主动性欠缺
        五、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完善
    第二节 从辅导员访谈看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二、自我同一性危机
        三、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欠缺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
        一、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自我发展夯实根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遵循
        一、借鉴全人教育理念
        二、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四、立足日常生活世界
        五、持续改进和产出导向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体系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完善的知识能力素质
        三、健全的人格素养
        四、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五章 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统领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第一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维度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节 用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一、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自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
        二、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投身伟大中国梦的现实实践
    第三节 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教育根基,明确自我发展政治方向
        二、坚定文化育人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增强自我发展文化底蕴
        三、开展分层教育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促进自我发展分类指导
        四、注重阵地建设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手段,丰富自我发展平台支撑
第六章 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筑牢大学生自我发展根基
    第一节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
        一、知识的基础作用
        二、能力的外在表现
        三、素质的整体关切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扎实的知识储备
        二、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高素质优秀人才
    第三节 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
        二、借鉴新型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三、提升课堂知识传授的实效性
        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第七章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的内涵
        二、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的人格教育内涵
        一、生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二、心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保障
        三、社会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核心
        四、道德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指向
        五、审美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升华
    第三节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注重和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二、关注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充分的社会化
        四、加强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水平
        五、指引和呼唤大学生美好生活向往
第八章 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
    第一节 人生境界的内涵
        一、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
        三、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理想自我描述与精神超越的统一
    第二节 人生境界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一、追求至真的人生境界能够支撑大学生在求真道路上孜孜不倦
        二、向往至善的人生境界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向善意志上砥砺前行
        三、渴求至美的人生境界能够激发大学生在万物共生中圆融自如
    第三节 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涵养自我发展的天地胸怀
        二、培育自我发展的战略眼光
        三、厚植自我发展的家国情怀
        四、激励自我发展的时代精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依据及研究意义
        1. 研究依据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1. 论文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难点、重点以及创新点
        1. 研究难点
        2. 研究重点
        3. 论文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立德成才的相关概念
        1. 大学生立德成才的含义
        2. 大学生立德成才的标准
二、培养大学生立德成才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二)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促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
    (三)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四)大学生立德成才有利于传承优良家风家教
三、当代大学生立德成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
    (二)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三)诚信品德滑坡
    (四)人格发展局限
    (五)社会实践能力薄弱
四、当代大学生立德成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原因分析
    (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渗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滞后
    (三)社会大环境下诚信品德缺失
    (四)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弱视
    (五)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育主流意识形态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树创新创业意识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养诚信品德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修健康人格
    (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强实践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主体自觉的涵义
        2.1.1 主体自觉的内涵
        2.1.2 主体自觉的实质
        2.1.3 主体自觉的特性表征
    2.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涵义
        2.2.1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
        2.2.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价值
        2.2.3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要素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2.3.3 完全人格教育理论
        2.3.4 积极心理学理论
第3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论域
    3.1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结构
        3.1.1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需要
        3.1.2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3.1.3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能力
        3.1.4 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人格
    3.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态结构
        3.2.1 大学生主体的思想自觉
        3.2.2 大学生主体的政治自觉
        3.2.3 大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
        3.2.4 大学生主体的心理自觉
    3.3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结构关系
        3.3.1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层次结构关系
        3.3.2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态结构关系
        3.3.3 大学生主体自觉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第4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现状及其分析
    4.1 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的基本状况——基于江苏部分高校的问卷调研
        4.1.1 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现状调研问卷的编制
        4.1.2 大学生主体自觉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的开展及样本状况
    4.2 大学生主体自觉现状问卷调研结果
        4.2.1 大学生主体自觉思想认知现状问卷调研结果
        4.2.2 大学生主体自觉实践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结果
    4.3 大学生主体自觉现状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3.1 大学生主体自觉思想认知现状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4.3.2 大学生主体自觉实践发展现状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第5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上建构”
    5.1 诉求激发:实施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
        5.1.1 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的提出
        5.1.2 大学生主体自觉价值教育的实施要求
    5.2 认知转变:渗透“走向交往实践”的大学生主体发展理念
        5.2.1 “交往实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契合
        5.2.2 “走向交往实践”的大学生主体发展理念的渗透要求
    5.3 情感增进:营造“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
        5.3.1 “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的提出
        5.3.2 “主体发展”型校园文化生态的营造要求
第6章 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
    6.1 历时态视域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
        6.1.1 以“诉求”为支撑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自觉需要
        6.1.2 以“体验”为导向唤醒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6.1.3 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主体自觉能力
        6.1.4 以“活动”为场域培育大学生的主体自觉人格
    6.2 共时态视域下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形下落实”
        6.2.1 大学生主体思想自觉的培育路径
        6.2.2 大学生主体政治自觉的培育路径
        6.2.3 大学生主体道德自觉的培育路径
        6.2.4 大学生主体心理自觉的培育路径
    6.3 大学生主体自觉“形下落实”的案例设计——“一体两翼”方案
        6.3.1 目标规划自觉:实施大学生主体学业规划工程
        6.3.2 “主渠道”自觉:构建双主体悟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6.3.3 “主阵地”自觉:开展大学班级“人才库—团队发展”工作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四、知识经济与大学生成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李文俊. 辽宁大学, 2021(02)
  • [2]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培育研究[D]. 毛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3]习近平青年人才观与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任小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5]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D]. 丁亿.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7]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张慧. 吉林大学, 2019(02)
  •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D]. 张君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立德成才研究[D]. 冯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10]论大学生的主体自觉[D]. 李宏刚.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知识经济与大学生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