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与根际固氮菌的相互作用

草与根际固氮菌的相互作用

一、禾本科牧草和根际固氮菌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虎,赵明敏,郑红丽[1](2022)在《植物内生固氮菌及其固氮机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氮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内生固氮菌不仅能够在植物体内产生氮素以供植物利用,而且在自然界氮素循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植物内生固氮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发现、作物共生、侵入途径、固氮机理、促生作用机制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内生固氮菌新的研究思路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植物内生固氮菌及生物固氮研究提供参考。

黎松松[2](2021)在《混播箭筈豌豆或施肥对燕麦草地减肥增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文吉昌[3](2021)在《黔西南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多金属迁移转化及生态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滥木厂汞铊矿是西南岩溶山地具有代表性的多金属矿区,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渣、尾矿、废石等废弃物(以下统称汞铊矿废弃物),经过上百年的积累,混合露天堆积在矿区。汞铊矿废弃物中Tl、Hg、As和Sb等重(类)金属由于其亲硫特性,通常与硫化物共生形成Tl-As-Hg-Sb-S元素组合。在表生环境的风化淋滤过程中,汞铊矿废弃物持续的氧化产酸而形成酸化、养分贫瘠的恶劣环境,致使植被难以生存,从而形成“水土流失和暴露氧化产酸、重金属污染加剧”的恶性循环。因此,尽管采矿早已被禁止,但环境污染仍然继续发生。因而在汞铊矿废弃物堆场上开展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成为解决矿区特殊环境生态问题的关键点。且汞铊矿废弃物中的种类多、性质差异大、组成复杂且生物毒性高,开展生态修复易造成这些重金属迁移的此消彼长,这给汞铊矿废弃物堆场生态修复的原位控制带来极大困难。本文以富含Tl、Hg、As和Sb等多种典型复合金属的汞铊矿废弃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条件(pH值、植物凋落物、根系分泌物、氧气和Fe(Ⅲ)氧化等)对汞铊矿废弃物中Tl、Hg、As和Sb等多种典型金属释放迁移及生物毒性的影响,识别生态修复过程中对典型金属迁移转化起关键作用的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及植物调落物分解还原持续调控下,汞铊矿废弃物淋滤液的理化和典型金属的变化特征、汞铊矿废弃物基质的理化特征、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产酸潜力、Zeta电位、矿物组成和铁、硫等元素组分演化等方面的变化。并进一步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系统阐述复合改良剂-先锋植物修复及凋落物分解调控下的生态修复过程对汞铊矿废弃物中Fe及Tl、Hg、As和Sb等多种典型重(类)金属的迁移转化及其交互影响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汞铊矿废弃物浸出液的重金属分析表明,强酸性(pH=2)显着促进汞铊矿废弃物中Tl的释放,而在偏碱性条件下释放量较低。强酸性和偏碱性溶液都促进Hg和As的释放,Sb的释放量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Fe2(SO4)3溶液促进Tl和Hg的迁移,而FeCl3溶液则明显抑制Tl的迁移,但由于FeCl3溶液的强氧化性,将汞铊矿废弃物中可氧化态汞氧化释放。溶液中Fe3+离子的添加均能显着抑制汞铊矿废弃物中As和Sb的迁移。凋落物腐解液和根系分泌物能显着降低汞铊矿废弃物中Tl的释放,却不同程度促进了Hg、As和Sb的释放,且其浸出液的pH呈现中性环境。(2)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明显改善汞铊矿废弃物强酸性的贫瘠养分环境,增加了汞铊矿废弃物中的总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同时抑制了原有的嗜酸铁氧化微生物的活性。先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进一步增加有效磷、有效氮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从而使根际具有比非根际更高的总微生物量和呼吸强度,以及低的嗜酸铁氧化微生物的活性。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增加了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_uncultured)和固氮菌属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菌属。细菌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酸性环境的改善和养分含量的增加则是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增加的主要原因。(3)溶解性有机质(DOM)的FTIR分析结合汞铊矿废弃物-淋滤液体系的理化特征和典型重(类)金属的迁移规律表明,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抑制了汞铊矿废弃物中羟基的解离,但是增加带C-O和P-O等基团的DOM能够络合汞、砷、锑形成可溶性配合物而增加其迁移性,但对铊没有表现出类似的作用,反而增强汞铊矿废弃物对铊的吸附性。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使汞铊矿废弃物中的Fe3+被还原为迁移性更强的Fe2+而溶出,XPS分析发现,Fe2+溶出还未改变高岭石矿物中Si与其它元素的结合方式,只是增强了汞铊矿废弃物的负电性质。这种负电性质的降低趋于吸附汞和铊等的金属阳离子以维持电中性,但不利于带负电的砷和锑的含氧阴离子吸附。相关性分析表明,吸附于汞铊矿废弃物中的As和Sb易随铁氧化矿物中Fe的还原溶出而迁移。(4)凋落物的分解明显增加汞铊矿废弃物中的微生物量、pH和养分含量,降低废弃物中嗜酸铁氧化微生物的活性,且由于嗜酸铁氧化微生物的活性较低,低添加量(1%)凋落物就能降低其活性,与高添加量凋落物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凋落物的分解明显增加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4种凋落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存在差别,门水平下的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pH和有机质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构树与其它3种凋落物的影响差异较大,其原因是构树对汞铊矿废弃物酸性环境和养分含量的改善最显着。(5)凋落物对汞铊矿废弃物酸性环境的改善主要与其分解形成有机氮的铵化作用和氨基酸的质子化作用有关。凋落物分解产生的硝基和亚硝基吸附到汞铊矿废弃物上,为地杆菌属(Geobacter)等铁还原微生物提供电子传递中载体,使汞铊矿废弃物中的Fe3+被还原为Fe2+而释放,增强负电性质,以致增加汞铊矿废弃物对Tl和Hg等金属阳离子的吸附性。但在强还原条件下,释放的部分汞(Ⅱ)与SO42-还原生产的S2-形成难溶的Hg S而沉淀,又降低其迁移性。凋落物分解产生的DOM促进Hg的释放,且当凋落物添加量增大时,这种作用大于汞铊矿废弃物中增强的负电性质对Hg的吸附,增加Hg的迁移性。凋落物增加汞铊矿废弃物中砷和锑迁移的主要原因有:1)凋落物分解使砷和锑随Fe(Ⅲ)还原为Fe(Ⅱ)的溶出而迁移。2)凋落物分解增强汞铊矿废弃物的负电性质,不利于对带负电的砷和锑含氧阴离子的吸附。3)凋落物分解增加的磷酸根与砷和锑存在竞争吸附。

冯媛媛[4](2021)在《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重茬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樱桃属于蔷薇科、樱属植物,具有“开春第一果”之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我们国家,在山东省烟台、辽宁省大连等地开始种植,如今已呈现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果树。由于近年来的市场对于樱桃需求量的增长,使得果园出现集约化、种植单一的现象,并且随着同一果园的种植年限的增加,影响了土壤的环境,造成了樱桃品质与产量的下降,限制了樱桃产业的高速发展。连作障碍已经成为樱桃果园急需解决的问题。化学肥料的施用可以直接刺激产量的增加,但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忽略,如环境污染,造成土壤板结等一系列缺点。由于人们对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并且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肥料成为农业生产的热点。这种新型肥料即为微生物菌肥。本实验分离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进行分子鉴定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研究根际促生细菌对重茬土壤与正茬土壤的吉塞拉6号组培苗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讨研究单一菌株与复合菌株对吉塞拉6号组培苗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促生作用及土壤的生态因子的影响。旨在发现根际促生细菌对于重茬土壤栽种的植株的影响,以期为微生物菌肥的研究材料,提供理论和生产实用依据。本研究2019—2021年在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果树实验室进行。试验以吉塞拉6号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五株根际促生细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甲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链霉菌(Streptomycetaceae),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对重茬与正茬吉塞拉6号组培苗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环境等指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对重茬土与正茬土的吉塞拉6号组培苗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理指标,地下部分的根形态等指标与对照处理相比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高浓度的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高于低浓度的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随着各个单一菌液的浓度的降低,组培苗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各项指标增长率也随之降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随着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随着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3、复合菌株共同发酵得到的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高于单一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对土壤中有害真菌的数量的抑制影响高于单一菌悬液的影响,对土壤中的细菌数量的促进效果高于单一菌液处理的影响。4、植物根际促生菌对重茬土壤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高于正茬土壤樱桃组培苗的影响。重茬土组培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环境的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均高于正茬土组培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环境的增长率。

李博文[5](2021)在《甘南高寒草甸主要植物根际可培养微生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文中提出根际是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它是土壤形成、碳循环和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终生产力的基础。根际微生物通过分解凋落物,活化土壤中的矿物,为植物提供养分,而植物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庇护场所。本文以甘南高寒草甸典型灌木植物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优势禾本科植物洽草(Koeleria cristata)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最大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法探究了不同海拔梯度(3000 m,3250 m,3500m,3750 m,4000 m)上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影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旨在研究高寒草甸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的了解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为探索群落水平上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随海拔升高,金露梅种群根际土壤含水量、土壤速效磷、土壤脲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呈“V型”变化,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速效氮逐渐增加;土壤温度和土壤电导率则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和p H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波动增加,土壤容重变化规律不显着。洽草种群根际土壤容重波动下降,土壤速效氮、土壤有机碳和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波动增加的变化;土壤全磷和p H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土壤速效磷、土壤电导率和土壤脲酶表现为“倒V型”变化,土壤温度逐渐降低。此外,金露梅种群根际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碳、氮、磷)均高于洽草,其中土壤有机碳差值最大为10.94 g/kg;土壤p H和土壤脲酶表现为洽草种群高于金露梅;除了海拔3000 m和3750 m外,土壤电导率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洽草种群高于金露梅,在其他海拔上则相反;土壤容重在两种群之间无显着变化规律,土壤温度在两种群之间差异较小,均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2)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为主,随着海拔增加,金露梅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表现为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海拔3000 m上微生物总数最多,达到了26.2×106 cfu/g,在海拔3250 m时微生物总数仅为9.92×106cfu/g;洽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则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在海拔4000 m时数量最少,为13.31×106cfu/g。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在两种群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海拔升高呈倒“V”型变化;当海拔达到3500 m时,金露梅和洽草种群根际土壤功能群总数分别达到了30.4×106 cfu/g和21.34×106 cfu/g。不同植物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功能群数量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分布也有显着差异(p(27)0.05)。随海拔升高,金露梅种群根际土壤细菌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放线菌数量逐渐减小,真菌则呈“V”型变化;洽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和放线菌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真菌数量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微生物功能群中,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均随海拔升高呈“倒V”型变化,在海拔3500 m时数量最多。(3)通径分析发现:金露梅种群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碳,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土壤容重逐渐成为限制细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4000 m时土壤容重的决策系数达到了-4.482;放线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为土壤容重,而当海拔升高到3750 m以上时,土壤温度则成为了限制放线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海拔3000 m和3250 m上,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是土壤脲酶,而当海拔升高,土壤全氮成为限制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洽草种群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从土壤温度变为土壤有机碳;除了海拔3000 m外,放线菌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均为土壤容重,而在海拔3000 m上,放线菌主要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三种微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均为土壤全氮,且随海拔增加无变化。真菌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土壤有机碳且在两种群之间无变化。此外,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决定因子,且随海拔增加决策系数基本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胡进玲[6](2021)在《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苜蓿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苜蓿炭疽病是国内外公认的苜蓿上的毁灭性病害,对草产量和草品质的影响高于其他大部分苜蓿病害。为研发出防治该病害的生防制剂,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在微生物分离过程中获得的一株对苜蓿病原菌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的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皿内拮抗、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评估了该菌株对平头刺盘孢(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的生防效果,利用基因组学和化学方法对其抑菌活性物质进行鉴定,并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层面揭示了该生防菌对苜蓿炭疽病菌的抑制机理。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解淀粉芽孢杆菌LYZ69对苜蓿病原菌表现出广谱抑菌效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编号为LYZ69的细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平板拮抗试验表明,LYZ69对供试的9种苜蓿重要的病原真菌中的8种具有皿内拮抗作用,其中对7种抑菌率大于50%。按其抑菌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苜蓿小光壳(Leptosphaerulina briosiana;71.11%),苜蓿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64.76%),三叶草刺盘孢(Colletotrichum trifolii;60.55%),粉红镰孢(Fusarium roseum;58.90%),腐皮镰刀菌(F.solani;57.71%),尖镰孢(F.oxysporum;54.23%),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53.15%)。说明LYZ69对苜蓿病原菌具有广谱抑菌效果。2.解淀粉芽孢杆菌LYZ69对苜蓿炭疽病防效显着。LYZ69在平板上对炭疽病菌平头刺盘孢(C.truncatum)的抑制率为84.3%。盆栽条件下,以平头刺盘孢为防治对象检测LYZ69对苜蓿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只接种病原菌时苜蓿植株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85.56%。接种生防菌后再接种病原菌,植株发病率降低了44.68%,无植株死亡,生防菌对苜蓿炭疽病防效高达82.59%。同时,LYZ69使苜蓿株高、茎粗、鲜重和干重分别显着增加了13.38%、25.00%、28.46%和34.59%。说明该菌株对苜蓿具有促生作用。LYZ69处理还可以使苜蓿植株中粗蛋白含量显着提高6.36%。3.LYZ69在田间土壤中可以生长繁殖且表现出防病增产的潜力。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播种后第40 d田间共发生4种地上病害,LYZ69处理使发病最严重的3种病害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 Syd.)、褐斑病(P.medicaginis)和茎点霉叶斑病(P.medicaginis)发病率降低了17.66~76.76%,病情指数降低了29.76~69.2%;使苜蓿鲜重、根长、株高和茎粗分别显着增加了76.99%、8.74%、6.66%和12.99%。播种一年后田间共发生6种地上病害,LYZ69处理使总发病率显着降低了44.68%,使发病最严重的4种病害霜霉病、茎点霉叶斑病、小光壳叶斑病(L.briosiana)、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的发病率降低了46.42~78.98%,病情指数降低了59.46~76.26%;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了100%;使根腐病的发病率和中柱病情指数分别显着降低了46%和51.4%。使苜蓿鲜、干草产量分别提高了12.64%和12.7%。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宏基因组分析,LYZ69处理的土壤中芽孢杆菌丰度为198.7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22.25,表明该生防菌可以在田间土壤中生长繁殖。以上结果表明LYZ69对苜蓿根腐病有显着防效,短期内对苜蓿有显着促生作用,具有防治苜蓿地上病害以及提高苜蓿产量的潜力。4.LYZ69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脂肽类。LYZ69的气体挥发物对平头刺盘孢无抑制作用,而无菌发酵滤液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着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达到59.56%和100%,说明抑菌活性物质为非挥发性物质。LYZ69的全基因组中共有12个基因簇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有关,其中包括3个NRPS合成酶基因簇、2个Ⅰ型PKS合成酶基因簇、1个NRPS/PKS基因簇。其中,3个NRPS基因簇与surfactin、fengycin和bacillibactin合成酶同源性分别高达82%、100%、100%。将LYZ69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提纯,经LC-MS/MS将其鉴定为脂肽类物质C13 bacillomycin D、C17 fengycin A和C16 fengycin B。说明LYZ69通过产生多种脂肽类抗生素来抑制平头刺盘孢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5.脂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平头刺盘孢。脂肽处理后,平头刺盘孢的菌丝细胞膨胀、畸变,菌丝表面粗糙且有明显的凹陷、干瘪和破损迹象。荧光染色结果证明菌丝细胞发生了凋亡,细胞内ROS激增。基于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壁、细胞膜和DNA的合成和修复、甘油合成和ROS清除等代谢途径,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凋亡相关的代谢途径,这说明LYZ69产生的脂肽类物质对平头刺盘孢的抑制机理主要是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然后进入细胞内部,诱导甘油合成,造成细胞渗透压改变,从而导致菌丝细胞变形;同时使细胞内活性氧激增,最终造成真菌细胞凋亡式细胞死亡。

杨晓玫[7](2020)在《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文中指出微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之一,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产业价值。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已经成为全球生物资源竞争的战略重点。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作为微生物资源的主要分支,在我国微生物资源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充分合理的利用亦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PR的研究多数主要集中在菌株分离筛选生物学性能方面,而在分子机理方面研究略少,因此深入研究PGPR菌株的促生机理、代谢调控及控制促生作用的基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PGPR的促生机理,深入挖掘内在促生基因,掌握促生的分子机制,促进PGPR的分子生物方法研究,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利用PGPR菌株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研究促生特性突出的一株优良植物根际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同属菌株(参比菌株六株)比较基因组学的持家基因和差异基因,预测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功能相似的功能基因,研究菌株固氮溶磷特性相关的基因,确定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主要代谢产物,为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同属参比菌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序列的总长度为5,597,907bp,GC含量为35.57%,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792.17 bp,在进化关系方面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与芽孢杆菌菌株AH621(CM000719.1)和AH603(CM000737.1)16Sr DNA同源性比对中有95%的同源性,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参比菌株之间的共线性较低,说明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基因组相比同属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差异较大有继续研究的潜能。不同菌株的基因组成不同,均有基因特异性,其中固氮和溶磷相关的功能基因与基因蛋白酶的调节、色素、不同的分泌系统有关。(2)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基于Mauve的菌株基因家族分析,共有3322个相同基因,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有515个特异性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Bacillus mycoides AH621菌株与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在基因功能与组成表达方面进化较近,可预测出表达性状一致的功能基因,可能有相同的调控机制、功能相同的持家基因。(3)根据已获得固氮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克隆出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的5个固氮基因(nif D,nif R,nif S,nif U和nif Ux),分别双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BI121,命名为p BI-nif D,p BI-nif R,p BI-nif S,p BI-nif U和p BI-nif Ux,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克隆出的固氮基因接近根瘤菌。菌株固氮酶活性测定验证了克隆出的固氮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5个重组固氮菌株均具有固氮能力。(4)根据已获得溶磷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克隆出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的4个溶磷基因(pqq A,pqq B,pqq C和pqq E),分别双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BI121,命名为p BI-pqq A,p BI-pqq B,p BI-pqq C和p BI-pqq E,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克隆出的溶磷基因均接近溶磷家族蛋白组的聚类。菌株有机酸含量的测定验证了克隆出的溶磷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4个重组溶磷菌株均具有溶磷能力。(5)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全基因组信息和与铁载体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与铁载体分泌相关的基因GYT1和基因GYT2主要存在于Porphyrin metabolism(卟啉代谢)途径中,主要与细胞内铁的运输代谢有关,基因的产物均与铁的螯合、转运有关,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6)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趋势不一致,固氮基因重组菌株p BI-nif D、p BI-nif R、p BI-nif U和p BI-nif Ux在培养时间4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是对照的2.4倍、4.3倍、4.9倍和4.5倍,而固氮基因重组菌株p BI121-nif S在培养时间12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是对照的2.4倍。固氮基因nif U为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7)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溶磷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弱,溶磷基因重组菌株p BI-pqq A、p BI-pqq B、p BI-pqq C和p BI-pqq E在培养时间4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均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为基因表达的最高水平,分别是对照的4.25倍、1.78倍、1.7倍、4.2倍。其中菌株p BI-pqq A和p BI-pqq E溶磷基因表达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菌株p BI-pqq C溶磷基因表达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溶磷基因pqq A为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8)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的固氮重组菌株和溶磷重组菌株基因的靶向代谢产物分析表明:重组固氮菌株p BI-nif U分泌的代谢物主要为柠檬酸、异柠檬酸、苹果酸、泛酸、琥珀酸和乳酸,重组溶磷菌株p BI-pqq A分泌的代谢物主要为泛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

蔺伟虎[8](2020)在《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禾本科优良牧草,其与内生真菌(Epichlo?sinensis)形成共生体,显着增加植物的抗逆性。最近的研究表明,该菌为内生真菌新种,对于其与中华羊茅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带菌(E+)和不带菌的(E-)中华羊茅为材料,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探究了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的产碱特性,混播和刈割对共生体特性影响,以及内生真菌-共生体-土壤微生物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合理利用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提供理论基础。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对6个生态型(41、57、84、99、111和141)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3种生物碱(波胺、震颤素和麦角碱)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生体产生的波胺含量为18.51 ppm~112.47 ppm,震颤素含量为0.38 ppm~1.15 ppm和麦角碱含量为0.36 ppm~1.13 ppm。在田间和温室条件下,6个生态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波胺含量均由春季到秋季呈显着下降(P<0.05);其含量在春季最高,秋季最低。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波胺含量高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内生真菌共生体。在田间条件下,5个生态型的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震颤素含量在秋季最高(P<0.05),春季最低;其麦角碱含量在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在温室条件,5个生态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震颤素含量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0.05);其麦角碱的变化趋势与其在田间的结果一致。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生的震颤素和麦角碱含量均低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内生真菌共生体。(2)在温室(单播,2:8,4:6,6:4,8:2)和田间(单播,2:8,4:6)对中华羊茅(57)与垂穗披碱草进行混播试验。在温室和田间混播比例下,混播均显着促进了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的生长(P<0.05);4:6混播比例较其他混播比例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的株高、分蘖、茎粗和根长(P<0.05);且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的株高和分蘖(P<0.05)。在温室混播比例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波胺含量在8:2混播比例达到最小值,且显着小于其他混播比例(P<0.05),而在田间混播比例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波胺含量在4:6混播比例最低。在温室混播比例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震颤素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田间条件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震颤素含量在2:8混播比例时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混播比例(P<0.05)。(3)在温室条件下,对不同种群E+和E-中华羊茅(111)分别连续刈割了三次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中华羊茅的营养和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连续1~2次刈割时中华羊茅的营养和品质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第3次刈割时会显着下降(P<0.05)。除总有机碳含量外,内生真菌的存在能够显着增加中华羊茅的氮、磷、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P<0.05)。(4)内生真菌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的株高、根长、茎粗、根直径、分蘖、叶宽、地上干重和根干重,以及地上氮、根氮、地上磷和根磷含量(P<0.05)。内生真菌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含量和胆胺含量,显着降低了中华羊茅根系分泌的丙三醇含量(P<0.05)。内生真菌显着增加了中华羊茅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显着降低了中华羊茅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 H(P<0.05)。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降低了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P<0.05);中华羊茅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真菌群落门是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群落门是变形菌门。在种植第二年时,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降低,而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P<0.05)。总体而言,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生态型(99)的影响较生态型(111)更为显着。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显着(P<0.05)相关关系,即根系分泌物总酚酸、总氨基酸、总核酸相对含量与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呈显着(P<0.05)负相关关系,而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呈显着(P<0.05)正相关。内生真菌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可能与根系分泌物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张瑞海[9](2020)在《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探索》文中认为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剧了科尔沁草地的退化,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和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入侵我国以来,在科尔沁草地造成严重危害。马蔺(Iris lactea)可用于科尔沁退化沙化草地入侵植物的替代防控,但由于其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无法建立在自然种群,限制了其应用,基于此,本文系统研究了马蔺种子萌发及种苗繁育基质配方,探索了马蔺对沙化草地入侵杂草的调控效果,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解析了马蔺耐干旱特性,另外,本文评价了利用豆禾牧草替代控制科尔沁非沙化草地刺萼龙葵的控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恒温/变温条件下可有效缩短马蔺种子萌发时间,并能显着提升马蔺种子萌发率。竞争取代试验显示,马蔺的竞争能力大于少花蒺藜草的竞争能力,可应用于少花蒺藜草及刺萼龙葵替代修复;转录组结果显示,马蔺受到干旱胁迫后,共有118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481个,下调706个,通过GO及KEGG分析,马蔺耐干旱胁迫依赖于脯氨酸的累积、转录因子和转运蛋白的作用以及强大的ROS清除系统。针对科尔沁非沙化草地刺萼龙葵,植物替代修复第2年起,刺萼龙葵的密度、生物量及土壤种子储量即被控制在较低水平,均显着低于同期对照(P<0.05),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Leymus chinensis)组合对刺萼龙葵控制效果最佳。替代控制措施降低了刺萼龙葵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并受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和速效钾的影响。本文为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孙韵雅,陈佳,王悦,程济南,韩庆庆,赵祺,李惠茹,李慧萍,何傲蕾,缑晶毅,吴永娜,牛舒琪,索升州,李静,张金林[10](2020)在《根际促生菌促生机理及其增强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根际促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及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来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目前,随着绿色可持续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微生物菌肥成为备受青睐的新型肥料。因此,有关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与植物的互作机制以及利用根际促生菌制备微生物肥料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综述了根际促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包括固氮、溶磷、解钾、溶铁、分泌植物激素、释放挥发性物质等)和增强植物抵御生物胁迫(包括病原菌、害虫等)及非生物胁迫(干旱、盐害、重金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根际促生菌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禾本科牧草和根际固氮菌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禾本科牧草和根际固氮菌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内生固氮菌及其固氮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发现
2 内生固氮菌与多种作物共生
3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侵入途径与定殖
4 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固氮机理
    4.1 固氮酶结构及调控基因
    4.2 固氮酶活性调节机制
    4.3 固氮酶氧保护机制
        4.3.1 呼吸保护
        4.3.2 构象保护
        4.3.3“双保险”式调节机制
5 植物内生固氮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制
    5.1 为植物提供氮源
    5.2 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
    5.3 促进内根际的生理变化
    5.4 生物防治作用
6 展望

(3)黔西南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多金属迁移转化及生态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铊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对其伴生元素迁移的影响
    1.3 铊、汞、砷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及迁移特征
        1.3.1 铊、汞、砷在地壳和不同类型岩石中的分布
        1.3.2 铊、汞、砷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1.3.3 铊、汞、砷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1.4 金属硫化矿物中重金属在表生环境介质中迁移的影响因素
        1.4.1 Fe~(3+)和氧气的氧化作用对金属硫化矿物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1.4.2 Fe~(3+)的还原对金属硫化矿物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1.4.3 微生物对金属硫化矿物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1.4.4 有机质对金属硫化矿物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1.4.5 生态修复对金属硫化矿物酸化及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1.5 选题依据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2.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3.1.2 研究区域地质特征
    3.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1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重(类)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试验
        3.2.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金属迁移转化的调控试验
        3.2.3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金属迁移转化的调控试验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
        3.3.2 浸出液/淋滤液常规理化性质分析
        3.3.3 浸出液/淋滤液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3.4 淋滤液的官能团和质子核磁共振分析
        3.3.5 浸出液中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测试方法
        3.3.6 汞铊矿废弃物常规理化性质分析
        3.3.7 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性质分析
        3.3.8 汞铊矿废弃物中有机酸含量分析
        3.3.9 汞铊矿废弃物金属含量和赋存形态分析
        3.3.10 汞铊矿废弃物产酸潜力分析
        3.3.11 汞铊矿废弃物的矿物相和微观形貌分析
        3.3.12 汞铊矿废弃物的红外光谱和XPS分析
        3.3.13 汞铊矿废弃物的微生物量及活性分析
        3.3.14 汞铊矿废弃物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重(类)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
    4.1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浸出液理化特征的影响
        4.1.1 不同环境条件对废弃物浸出液pH、Eh和EC的影响
        4.1.2 不同环境条件对废弃物重(类)金属浸出的影响
        4.1.3 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下废弃物浸出液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4.2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结构的影响
        4.2.1 不同环境条件对废弃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4.2.2 不同环境条件对废弃物官能团结构变化的影响
    4.3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浸出液生物毒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酸性浸出的影响
        4.4.2 不同环境条件对汞铊矿废弃物重(类)金属迁移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生境改良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5.1.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氧化产酸的影响
        5.1.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养分含量的影响
        5.1.3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5.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微生物量的影响
        5.2.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废弃物总微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5.2.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废弃物中嗜酸铁氧化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3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影响
        5.3.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变化
        5.3.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对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组成相对丰度的影响
    5.4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汞铊矿废弃物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5.4.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废弃物细菌群落组成的聚类特征
        5.4.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废弃物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相关性分析
    5.5 讨论
        5.5.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生境改良的影响
        5.5.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调控作用
    5.6 小结
第六章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重(类)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
    6.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淋滤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6.1.1 淋滤液pH、Eh和EC的变化特征
        6.1.2 淋滤液中阴离子和DOC含量的变化特征
        6.1.3 淋滤液重(类)金属的变化特征
        6.1.4 淋滤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6.1.5 淋滤液的官能团结构分析
    6.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理化性质及矿物组成的影响
        6.2.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废弃物产酸潜力的影响
        6.2.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废弃物基质Zeta电位的影响
        6.2.3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废弃物中重(类)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
        6.2.4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废弃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6.3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官能团及元素组分演化的影响
        6.3.1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废弃物的官能团结构分析
        6.3.2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汞铊矿废弃物中元素组分演化分析
    6.4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对汞铊矿废弃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分析
        6.4.1 汞铊矿废弃物中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变化
        6.4.2 汞铊矿废弃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官能团结构分析
        6.4.3 汞铊矿废弃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质子核磁共振分析
    6.5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修复下废弃物环境因子与重(类)金属迁移的相关性分析
        6.5.1 废弃物理化性质与淋滤液中重(类)金属的相关性分析
        6.5.2 废弃物中理化及微生物因子与重(类)金属赋存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6.6 讨论
        6.6.1 汞铊矿废弃物酸化的形成与重(类)金属迁移机制
        6.6.2 碳酸盐岩对汞铊矿废弃物植生改良的调控作用
        6.6.3 改良剂联合先锋植物调控下汞铊矿废弃物中重(类)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
    6.7 小结
第七章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的生境改良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生境改良的影响
        7.1.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7.1.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养分含量的影响
    7.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微生物量的影响
        7.2.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总微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7.2.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嗜酸铁氧化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7.3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影响
        7.3.1 凋落物分解调控下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变化
        7.3.2 凋落物分解调控下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组成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
    7.4 凋落物分解介导的汞铊矿废弃物环境因子变化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7.4.1 不同凋落物分解介导汞铊矿废弃物细菌群落组成的聚类特征
        7.4.2 凋落物分解介导的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7.5 讨论
        7.5.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生境改良的影响
        7.5.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调控作用
    7.6 小结
第八章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重(类)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
    8.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淋滤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8.1.1 淋滤液pH、Eh和EC的变化特征
        8.1.2 淋滤液中阴离子的变化特征
        8.1.3 淋滤液中DOC和总氮的含量变化特征
        8.1.4 淋滤液重(类)金属的变化特征
        8.1.5 淋滤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8.1.6 淋滤液的官能团结构分析
        8.1.7 淋滤液的质子核磁共振分析
    8.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理化性质及矿物组成的影响
        8.2.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产酸潜力的影响
        8.2.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zeta电位的影响
        8.2.3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重(类)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
        8.2.4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矿物组成的影响
    8.3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官能团及元素组分演化的影响
        8.3.1 凋落物分解下汞铊矿废弃物的官能团结构分析
        8.3.2 凋落物分解下汞铊矿废弃物中元素组分演化分析
    8.4 凋落物分解调控下汞铊矿废弃物环境因子与重(类)金属迁移的相关性分析
        8.4.1 废弃物淋滤液中重(类)金属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8.4.2 废弃物中理化及微生物因子与重(类)金属赋存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8.5 讨论
        8.5.1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酸化特征的调控机制
        8.5.2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Fe~(3+)的生物还原和迁移过程的影响
        8.5.3 凋落物分解对汞铊矿废弃物中重(类)金属迁移转化的调控机理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博士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附录二 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

(4)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重茬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的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
        1.2.1.1 连作障碍的研究历史
        1.2.1.2 樱桃连作障碍的原因
        1.2.1.2.1 樱桃土壤状况变化
        1.2.1.2.2 樱桃根系自毒物质分泌
        1.2.1.2.3 樱桃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1.2.1.3 樱桃连作障碍的危害
        1.2.1.3.1 影响樱桃生长
        1.2.1.3.2 加重樱桃的病虫害
        1.2.1.3.3 导致樱桃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1.2.1.4 应对樱桃连作障碍的防治方法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
        1.2.2.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概念
        1.2.2.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种类
        1.2.2.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机制
        1.2.2.4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
        1.2.2.5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应用研究
        1.2.2.6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现状及前景
    1.3 本实验的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实验的创新点
    1.5 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2 促生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主要仪器
    2.2 材料
        2.2.1 菌种样品
        2.2.2 培养基
    2.3 方法
        2.3.1 生防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3.2 生防菌株的筛选
        2.3.3 生防菌株的鉴定
        2.3.3.1 形态学鉴定
        2.3.3.2 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目的菌种的鉴定
        2.4.1.1 形态特征
        2.4.1.2 生理生态特征
        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 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PGPR菌悬液的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测定项目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5.2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根系形态及根的鲜重的影响
        3.5.3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5.4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土壤主要生物因子的影响
        3.5.5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6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5.7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根系形态及根的鲜重影响
        3.5.8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5.9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土壤主要生物因子的影响
        3.5.10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根际促生细菌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根际促生细菌对幼苗根系的影响
    4.3 根际促生菌对土壤的影响
5 结论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甘南高寒草甸主要植物根际可培养微生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1.2.2 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1.2.3 不同生境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野外样品采集
    2.3 土壤微生物及功能群的培养与计数
    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1 土壤温度的测定
        2.4.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4.3 土壤p H与电导率的测定
        2.4.4 土壤碳、氮、磷的测定
        2.4.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5 VIF分析
    2.6 通径分析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海拔土壤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类群变化
    3.1 海拔梯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3.1.1 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3.1.2 根际土壤物理性质及酶活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3.2 海拔梯度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功能群的变化
        3.2.1 根际土壤微生物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3.2.2 根际土壤功能群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第4章 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1 金露梅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1 金露梅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1.2 金露梅根际土壤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 洽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1 洽草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2 洽草根际土壤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3 不同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VIF值分析
    4.4 不同海拔梯度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4.4.1 不同海拔梯度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4.4.2 不同海拔梯度根际土壤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不同海拔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
    5.2 不同海拔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变化特征
    5.3 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苜蓿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炭疽病研究进展
        2.1.1 紫花苜蓿概况
        2.1.2 苜蓿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
        2.1.3 苜蓿炭疽病的防治
    2.2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2.2.1 生物防治的概述
        2.2.2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状况
        2.2.3 生防芽孢杆菌的作用机制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防治紫花苜蓿真菌病害的生防菌鉴定及抑菌活性检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培养基配方
        3.2.2 供试菌株
        3.2.3 生防菌的鉴定
        3.2.4 生防菌抑菌活性检测
    3.3 结果
        3.3.1 生防菌的形态学特征
        3.3.2 生防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3.3.3 生防菌的抑菌活性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LYZ69 对苜蓿炭疽病的生物防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培养基配方
        4.2.2 供试菌株
        4.2.3 苜蓿种子及药剂
        4.2.4 病原真菌的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4.2.5 LYZ69 对苜蓿炭疽病的生物防治
        4.2.6 LYZ69 对苜蓿的促生作用及品质影响
        4.2.7 LYZ69 对紫花苜蓿田间生防作用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 结果
        4.3.1 病原真菌的鉴定
        4.3.2 病原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及产孢培养基筛选
        4.3.3 病原真菌的致病性测定
        4.3.4 LYZ69 对苜蓿炭疽病的生物防治
        4.3.5 LYZ69 对苜蓿的促生作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4.3.6 LYZ69 对紫花苜蓿田间生防作用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LYZ69 的基因组测序及抑菌物质鉴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培养基配方
        5.2.2 供试菌株
        5.2.3 LYZ69 的气体挥发物(VOCs)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5.2.4 LYZ69 的无菌滤液(CFC)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5.2.5 LYZ69的CFC对炭疽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5.2.6 LYZ69 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合成基因簇挖掘
        5.2.7 LYZ69 抑菌代谢物质的鉴定
    5.3 结果
        5.3.1 VOCs对菌丝生长的抑制
        5.3.2 CF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5.3.3 CFC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5.3.4 LYZ69 的全基因组测序及PKS和 NRPS基因簇的发掘
        5.3.5 LYZ69 抑菌代谢物质的鉴定
    5.4 讨论
第六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LYZ69 脂肽类物质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培养基
        6.2.2 供试菌株
        6.2.3 LYZ69 产生的脂肽的EC_(50)测定
        6.2.4 LYZ69 产生的脂肽处理对平头刺盘孢菌丝形态的影响
        6.2.5 脂肽对平头刺盘孢的凋亡作用检测
        6.2.6 脂肽处理后菌丝细胞内ROS的检测
        6.2.7 脂肽处理后平头刺盘孢转录组分析
    6.3 结果
        6.3.1 脂肽处理对平头刺盘孢菌丝形态的影响
        6.3.2 脂肽对平头刺盘孢的凋亡作用检测
        6.3.3 脂肽处理后菌丝细胞内ROS的检测
        6.3.4 平头刺盘孢应答脂肽的转录组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展望
    7.1 总体性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项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农业发展与植物根际的关系
    1.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定义及功能
        1.2.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定义
        1.2.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3 植物根际促生菌
        1.3.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念
        1.3.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类
        1.3.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理
    1.4 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技术运用的研究现状
        1.4.1 基因组测序技术
        1.4.2 生物信息技术
        1.4.3 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1.4.4 固氮基因的研究现状
        1.4.5 溶磷基因的研究现状
        1.4.6 与铁载体有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1.5 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株Bacillus mysoides Gnyt1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 菌株对pH的适应能力的测定
        2.2.3 菌株对温度耐受性的测定
        2.2.4 菌株溶磷特性的测定
        2.2.5 菌株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的测定
        2.2.6 菌株固氮特性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2 菌株最适pH的测定
        2.3.3 菌株最适温度的测定
        2.3.4 菌株的溶磷能力
        2.3.5 菌株的分泌植物激素能力
        2.3.6 菌株的固氮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特征
        3.2.2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圈图
        3.2.3 基于单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2.4 基于Mauve的共线性分析
        3.2.5 基因家族分析
        3.2.6 基于MUMmer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4.1.1 培养基配方
        4.1.2 主要试剂耗材
        4.1.3 PCR引物与设计
    4.2 实验方法
        4.2.1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预测
        4.2.2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4.2.3 RNA分离和cDNA合成
        4.2.4 克隆基因nifDRSUUx
        4.2.5 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载体
        4.2.6 构建pBI-nifDRSUUx不同长度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4.2.7 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双酶切
        4.2.8 表达载体pBI121与目的片段连接
        4.2.9 连接产物大肠杆菌的转化
        4.2.10 蓝白斑筛选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2.11 重组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克隆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的5个nif基因
        4.3.2 质粒的构建
        4.3.3 回收双酶切质粒
        4.3.4 连接表达载体
        4.3.5 系统发育分析
        4.3.6 大肠杆菌转化
        4.3.7 固氮酶活性的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Bacillus mycoides Gnyt1溶磷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5.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5.1.1 培养基配方
        5.1.2 主要试剂耗材
        5.1.3 PCR引物与设计
    5.2 实验方法
        5.2.1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预测
        5.2.2 Bacillus mycoide Gnyt1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5.2.3 克隆基因pqqABCE
        5.2.4 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载体
        5.2.5 构建pBI-pqqABCE不同长度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5.2.6 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双酶切
        5.2.7 表达载体pBI121与目的片段连接
        5.2.8 连接产物大肠杆菌的转化
        5.2.9 蓝白斑筛选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5.2.10 重组菌溶磷菌能力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克隆Bacillus mycoide Gnyt1的4个pqq基因
        5.3.2 质粒构建
        5.3.3 回收双酶切质粒
        5.3.4 连接表达载体
        5.3.5 系统发育树分析
        5.3.6 大肠杆菌转化
        5.3.7 溶磷特性分泌有机酸的鉴定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铁载体分泌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铁载体的检测
        6.1.3 DNA的提取与检测
        6.1.4 测序文库的构建
        6.1.5 全基因组测序
        6.1.6 序列处理
        6.1.7 功能基因的注释
        6.1.8 与铁载体相关基因的代谢途径
    6.2 结果和分析
        6.2.1 产铁载体测定
        6.2.2 DNA的检测
        6.2.3 序列信息统计
        6.2.4 基因组圈图绘制
        6.2.5 蛋白编码基因功能注释
        6.2.6 菌株Gnyt1基因组的组成
        6.2.7 与铁载体有关基因的注释
        6.2.8 功能基因代谢途径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qRT-PCR分析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和溶磷基因的表达
    7.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7.1.1 培养基配方
        7.1.2 主要试剂耗材
    7.2 实验方法
        7.2.1 不同时期固氮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7.2.2 不同时期溶磷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7.2.3 重组菌株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7.2.4 表达量分析
        7.2.5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固氮基因RNA的检测结果
        7.3.2 溶磷基因RNA的检测结果
        7.3.3 固氮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7.3.4 溶磷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重组固氮菌株和重组溶磷菌株的主要代谢产物研究
    8.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8.1.1 培养基配方
        8.1.2 主要试剂耗材
    8.2 实验方法
        8.2.1 菌株培养
        8.2.2 色谱条件
        8.2.3 质谱条件
        8.2.4 供试品样品制备方法
        8.2.5 提取代谢物
        8.2.6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重组菌株靶向代谢组学的检测结果
        8.3.2 重组固氮菌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8.3.3 重组溶磷菌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8.3.4 重组菌株靶向代谢组学固氮溶磷菌株热图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9.2.1 研究特色
        9.2.2 研究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8)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禾草内生真菌
        2.1.1 内生真菌的特性
        2.1.2 内生真菌的传播
    2.2 禾草内生真菌生物碱研究进展
        2.2.1 生物碱的种类与毒性
        2.2.2 生物碱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2.2.3 影响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因素
    2.3 内生真菌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3.1 影响土壤微生物、节肢动物
        2.3.2 影响土壤养分
        2.3.3 影响植物群落
        2.3.4 影响家畜
    2.4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2.4.1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2.4.2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2.4.3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
    2.5 中华羊茅植物学特征及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
        2.5.1 中华羊茅植物学特性和生态意义
        2.5.2 混播和刈割对中华羊茅的影响
        2.5.3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
    2.6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季节变化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产碱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材料
        3.2.2 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波胺含量
        3.3.2 震颤素含量
        3.3.3 麦角碱含量
        3.3.4 气候因子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混播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材料
        4.2.2 温室不同混播比例的建立
        4.2.3 田间不同混播比例的建立
        4.2.4 生长指标测定
        4.2.5 生物碱含量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混播对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生长的影响
        4.3.2 混播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碱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刈割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中华羊茅材料
        5.2.2 刈割试验设计
        5.2.3 营养元素和品质指标测定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刈割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量的影响
        5.3.2 刈割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营养元素和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植物样品收集
        6.2.4 根系分泌物收集
        6.2.5 根际土壤收集
        6.2.6 植物C、N和P测定
        6.2.7 根系分泌物测定
        6.2.8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2.9 中华羊茅根际土壤真菌ITS和细菌的16S测序分析
        6.2.10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指标
        6.3.2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C、N和P
        6.3.3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
        6.3.4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6.3.5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6.3.6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PCA)
        6.3.7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元素-土壤理化,土壤理化-微生物多样性间的相关性
        6.3.8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间相关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展望
    7.1 总体性讨论与主要结论
        7.1.1 总体性讨论
        7.1.2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资助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9)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科尔沁草地入侵杂草发生概况
        1.1.1 外来杂草入侵机制
        1.1.2 入侵杂草防治
    1.2 马蔺研究概况
        1.2.1 马蔺生物学特性
        1.2.2 马蔺生态学特性
        1.2.3 马蔺应用研究进展
    1.3 植物耐干旱研究进展
        1.3.1 植物表型变化
        1.3.2 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1.3.3 抗旱基因及蛋白质表达变化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利用马蔺替代防控科尔沁沙化草地入侵杂草研究与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马蔺种子及育苗培育
        2.1.2 提高马蔺种子萌发研究
        2.1.3 马蔺与少花蒺藜草竞争效应研究
        2.1.4 马蔺修复入侵植物应用与示范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马蔺种子萌发率
        2.2.2 马蔺与少花蒺藜草竞争效应
        2.2.3 马蔺替代控制入侵杂草应用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替代植物马蔺耐干旱分子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马蔺种子采集及育苗
        3.1.2 实验设置
        3.1.3 马蔺植株表型测定
        3.1.4 脯氨酸测定及ROS化学染色
        3.1.5 总RNA提取
        3.1.6 RNA-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3.1.7 质控、组装和注释
        3.1.8 差异基因分析
        3.1.9 qRT-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特征
        3.2.2 RNA-Seq测序原始数据分析及功能注释
        3.2.3 qRT-PCR结果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5 GO功能富集及KEGG富集分析
        3.2.6 干旱胁迫下转录因子(TFs)、转运蛋白(TPs)、活性氧清除系统(ROS scavenging systems)及脯氨酸(Proline)代谢途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4 科尔沁非沙化草地刺萼龙葵替代控制效果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
        4.1.2 小区设置
        4.1.3 取样调查方法
        4.1.4 土壤总DNA提取及理化性质测定
        4.1.5 高通量测序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被替代控制对刺萼龙葵种子库的影响
        4.2.2 植被替代控制对刺萼龙葵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后期间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根际促生菌促生机理及其增强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根际促生菌的促生机理
    1.1 氮同化
    1.2 溶磷
    1.3 解钾
    1.4 溶铁
    1.5 分泌植物激素
        1.5.1 IAA
        1.5.2 CTK
        1.5.3 GA
        1.5.4 ETH
    1.6 释放挥发性物质
2 根际促生菌增强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研究进展
    2.1 抗病性
    2.2 抗虫性
3 根际促生菌增强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研究进展
    3.1 抗旱性
    3.2 抗盐性
    3.3 抗重金属
4 展望

四、禾本科牧草和根际固氮菌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内生固氮菌及其固氮机理研究进展[J]. 王玉虎,赵明敏,郑红丽. 生物技术进展, 2022(01)
  • [2]混播箭筈豌豆或施肥对燕麦草地减肥增效的影响[D]. 黎松松.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黔西南汞铊矿废弃物中典型多金属迁移转化及生态调控机制研究[D]. 文吉昌. 贵州大学, 2021(11)
  • [4]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重茬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冯媛媛. 烟台大学, 2021(12)
  • [5]甘南高寒草甸主要植物根际可培养微生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D]. 李博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苜蓿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D]. 胡进玲. 兰州大学, 2021
  • [7]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D]. 杨晓玫.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8]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蔺伟虎. 兰州大学, 2020
  • [9]科尔沁退化草地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探索[D]. 张瑞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
  • [10]根际促生菌促生机理及其增强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J]. 孙韵雅,陈佳,王悦,程济南,韩庆庆,赵祺,李惠茹,李慧萍,何傲蕾,缑晶毅,吴永娜,牛舒琪,索升州,李静,张金林. 草地学报, 2020(05)

标签:;  ;  ;  ;  ;  

草与根际固氮菌的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