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告别“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一、告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洪诗佳[1](2019)在《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磷矿资源约束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如何提高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湖北省作为我国磷矿资源大省,磷矿储量居全国第一,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在对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地方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为此,对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了解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期达到以最少资源消耗和最小生态环境破坏,获取最大效益产出的目的,是湖北省磷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探讨,全面梳理了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并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产业经济学、资源禀赋理论等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关理论的探讨,对矿业经济区、磷矿资源保护、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构建了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后,选取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同时,对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实际采矿能力、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以及环境治理投资对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效率具有显着影响;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值整体偏低,且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四大磷矿区之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相差较大,主要受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影响。最后,依据前期调研现状与实证结果,从技术改进、资源整合、政策法律制定等几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促进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尹成杰,孟海波,范爱国,丁炳奎,蒋泓峰,吴天修,邢士波,张舜尧[2](2014)在《秸秆产业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秸秆制炭、秸秆建房、秸秆制瓦等秸秆产业系列产品的诞生,从此告别了农作物秸秆垃圾的历史,它将会变成比粮食更值钱的一种高级原料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中国能源集团联盟、中国农业食品集团联盟、《新商务周刊》杂志、中国能源网络电视台等单位联合组成的秸秆产业调研组,先后通过实地调研、人物专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就

郭娟[3](2013)在《用《循环经济促进法》指导环境保护工作》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我国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我国环保工作要告别"脚疼医脚"的弊端,就必须步入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才能实现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循环。全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宗旨,就是通过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

祁水连[4](2012)在《钨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钨资源是十分宝贵的稀有金属资源。因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军工、冶金、航天等重要领域。发达国家早就将钨资源列为战略资源并进行储备。我国的钨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钨资源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目前我国钨资源形势已十分严峻。因此,对钨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利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我国钨资源利用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才能为钨资源利用工作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性服务。首先从我国钨资源形势和钨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出发,对我国钨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钨资形势分析主要对我国钨资源的开采、冶炼和进出口贸易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钨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则分析了我国钨资源的采、选、冶炼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以及钨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等。在对我国钨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针对我国钨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钨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评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我国钨资源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钨资源利用水平整体较低,只达到发达国家利用水平或国家标准的一半。钨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的评价结果,为下一步进行我国钨资源利用领域相关政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对近年来我国出台的钨资源利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政策措施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姜宏汝[5](2010)在《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省的矿业不仅为本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全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福建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导致全省主要矿产的储量逐年下降,远低于产量的增长。矿产资源储量不断下降和需求急剧增长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强调能源资源在经济体系内的重复利用,力求在不影响经济社会保持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产生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现在,我国正在推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而福建省是海西经济区的主体,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必然会增加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但是如果机械式地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保证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将难以为继。因此,开展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是福建省改造传统资源产业、解决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矿业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将理论与福建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的运作模式。该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1+3+1”:前一个“1”指整个福建省经济社会层面的大循环,“3”指矿产资源产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循环、矿产资源产业内部的循环、矿产企业内部循环,后一个“1”则指静脉矿业。并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市场、社会、政府三方联动机制,以及积极开展与周边省市合作,共同构建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在对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其他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和成果,结合矿产经济自身的特点,构建一套矿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对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矿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在此基础上,选择福建马坑矿业为例,以实例分析探讨矿业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内涵发展方式,把优化品种结构、抓好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废弃物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迈上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栗宝卿[6](2010)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传统化石类能源的资源稀缺性以及其消耗带来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显现,历史上的四次能源危机和传统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给人类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并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战略重点,发展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以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其价格逐步降低,部分可再生能源已初步具有商业价值,具备战略性替代能源的属性。与此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技术属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不止是解除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和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的一系列约束,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动力,甚至把它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我国化石类能源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过多地依赖以煤为主的化石类资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规则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化石类能源满足未来经济发展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禀赋和环保以及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角度看都是不允许的。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根据目前的测算看,总蕴藏量达50亿千瓦以上,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现实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消除资源约束、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能源利用历史的角度看,能源替代是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一次世界性的能源系统替换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需要人类做出巨大努力,可再生能源目前虽然已初步具备替代的属性,但其作为完全替代性能源的发展过程仍将是漫长的,需要财税政策长期地支持,对此我国要有充分的准备。促进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的实施,首先要遵从可再生能源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原理、运行方式和特性具体分析看,可再生能源具有的高技术、外部性、产业化、资金密集型和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六个主要特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可划分为研发、示范、产业化发展、商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瓶颈和所需政策都有所不同。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研发、资本、政策是其主要动力因素,在四个因素中,市场和研发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政策和资本均围绕市场和研发两个要素展开。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过程中,要结合上述规律和技术及市场现状,首先要清晰目前和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什么时候发展?怎样实现高效发展等问题。从矫正可再生能源外部性、市场失灵角度看,结合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国家财政、税收职能。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国家主导,财税支持是促进其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在制定相关促进政策时,需要强调国家的主引导作用,避免单纯强调技术因素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区别发展阶段一律施以激励政策等问题。同时要注重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层次性,对资源禀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详加识别、重视项目运营,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具体化和稳定性,财税政策支持要有足够性以及注意协调相关利益方的平衡等要素。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在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管理机构,清晰财税政策的目标,把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确保政策的执行效率。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保持资源禀赋与种类发展、资本和技术、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产业上下游、各发展阶段以及与国际气候变化规则七个方面的总体协调。根据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项目示范、产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四个阶段的规律,财税政策实施必须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财政政策注重于前三个阶段,税收政策侧重于后两个阶段,总体过程看,财税激励政策趋于由强转弱。从我国资源禀赋和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各种类技术以及市场发育状况看,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排序是积极发展小水电和风电,稳妥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地热能,谨慎发展海洋能是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明智选择。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种类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和和政策现状表明,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种类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立法缓慢,操作性不强,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不够完善,资源环境效益缺失,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定期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阶段,对我国实施的作为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未来总量收支状况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按照我国发展需求目标,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以弥补未来的项目补贴需求,由于当前火力发电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尽快疏导电价矛盾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否则,将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一个占据电力市场较大部分的火力发电巨额亏损,而可再生能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化石类能源以及更加环保的成本外部性并没有显性化,根据当前技术条件和国际市场相关交易情况,对资源与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量化测算结果显示,在完全成本的口径下,目前可再生能源并不比传统能源价格更高,且未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增强,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其产品价格将更具有竞争性。此外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的因地制宜开发的特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目前还有缺失,符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特性(分布式能源)出发的市场政策亟待建立;面向公众团体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引导政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目前的政策现状,我国财税政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包括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下游以及横向要统筹;财税政策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税收政策要综合引导,各有侧重以及保持政策具体公开而透明、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原则。在财政支持具体政策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清晰财政支持目标效果,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本负担兼顾东西部差距,借鉴《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施行差别化的负担机制;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等。在税收政策方面,需要尽快清晰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税法、清晰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激励细则。关于资源税和碳税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现状,应该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总体看“征比不征好、早征比晚征好”此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除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和矛盾需要尽快解决,比如:强化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传统电力企业与电网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好相关利益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疏导当前电价矛盾和以电价机制引导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重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之,本文大量的实证材料,从人类能源利用历史、资源环境出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三大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能源转换难度,论证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性分析出发,论证了可再生能源固有的客观规律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全面、整体的分析。通过考察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及可再生能源规划,考察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和突出矛盾,试图跳出单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从更宽广的视野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提炼出内外部影响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分析出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结合未来发展的规模、未来的成本走势及补贴政策等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财税支持的渠道和方式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补偿等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提出详细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寄希望于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鉴于可再生能源种类较多,难以——详细论证,本文侧重于占可再生能源较大比例的电力部分进行了论述。

乔刚[7](2010)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我国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标志着我国调整循环经济领域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已经诞生。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首的循环经济法律,自实施以来,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形势日益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仍然存在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到其实施效果。社会发展对循环经济立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发展趋势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巨大变革和转型时期,主要表现为“三重转变”,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世界经济形态由资本经济和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变,社会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上述“三重转变”中,“生态文明”是核心范畴,“循环经济”是基本形式,“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跟踪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循环经济立法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研究,提取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经验,考察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并检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在理论、结构、制度和责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理论上提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理念进步、结构完备、制度完善和责任重塑的若干建议,以期推动立法不断发展,使之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和保障社会永续发展。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就理论价值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吸收技术、经济和制度等各方面的理论成果,从而拓展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宽度,延伸生态文明的研究视野,优化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是把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既架设了与科学发展观联系的桥梁,又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路径,即从文明、经济和法治相互融合贯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是借助生态文明这样一种强大的理论工具和厚重的价值理念来研究循环经济立法,提升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思想高度,夯实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理论基础。就实践意义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循环经济立法的意义,有助于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二是对经济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三是对环境立法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环境立法的转型和完善,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本体论,主要论述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立法三个核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环境问题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明兴起的现实基础;人们在反思生态危机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与变革是生态文明兴起的思想渊源;生态保护运动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兴起的重要推动力量。生态文明具有整体性、平等性和多样性。作为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大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自然观的变革、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人类发展观的转向,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具有系统性、循环性和环境友好性。在我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我国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为背景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缓解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就关系而言,生态文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和具体实践。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都内含可持续发展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共同追求。循环经济法不只包括形式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还包括实质意义上的体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各项要求的所有立法。在内容上,它涉及与资源开发利用、能源节约、废物回收利用、生态产业等领域的相关立法;在形式上,它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循环经济立法。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2002年之前的萌芽阶段、2002年到2007年的成长阶段和2008年以后的定型阶段。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调整循环经济领域社会关系的基本法龙头法已经诞生。第二章为借鉴论,主要介绍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发展循环经济领先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国外,德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均积极开展了循环经济立法。在考察发展循环经济领先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其立法内容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一些有益的做法和实践: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不断进化,法的目标不断进步,法的体系逐渐完备,结构日趋合理,制度日益健全,内容日臻完善。其中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作为参考和借鉴。第三章为原理论,主要论证我国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价值、定位和原则。本章认为,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应当坚持生态化取向,实现法理念的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扩展,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循环经济法由传统法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利益优先”为价值理念。作为该理念的具体要求,循环经济法优先追求社会义务的承担。同时,就调整手段而言,循环经济法是“管制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的有机融合。从利益角度分析,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在部门法的定位上属于环境法而不是经济法。根据基本原则的价值性、特征性和普遍性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由两个构成:一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二是共同责任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最能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第四章为结构论,主要分析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及其内部结构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本章认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规范依一定的原则与规律组合而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也包括宪法和其他体现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不同效力等级法律规范当中的具体条文。我国建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还存在距离;宪法中缺乏循环经济条款的根本指导;能源、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消费等专门领域的配套立法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空白;地方立法明显不足;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法律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之间的相互重合和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某些方面的规定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法学方法论,破除行政管理型和部门立法型法律体系,构建科学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突出“促进”型和参与式的法律体系,建立以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在宪法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条款;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地方立法;加快其他法律的“生态化”;协调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等相关领域立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问题,适时修订相关立法,使各项立法相互协调配套,发挥整体合力。第五章为制度论,主要评估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并对重点制度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本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有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并适应循环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在循环经济法中的地位、作用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基本法律制度(基本制度)和专项法律制度(专项制度)。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度,总量调控制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重点企业监督管理制度,循环经济统计、标准体系和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等构成了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而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的名录制度,生态设计制度,拆解再利用制度等,属于循环经济法的专项制度。分析评估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的立法现状,发现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当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制度的具体内容、法律效力和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进行完善。第六章为责任论,主要检讨我国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现状并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体系。本章认为,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而言,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概念应作广义理解,它既包括结果意义上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也包括行为意义上的积极性法律要求。强调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和公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责任以及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必将更好地促使各个主体履行其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或义务,从而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规定了各个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现有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规定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强制性行为缺乏责任机制,部分违法责任规定偏轻,对地方政府的责任约束不足,责任激励机制难以落实,责任内容不全面,责任社会化程度不足,责任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为此,建议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从各个方面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完善强制性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强化责任激励机制,充实责任内容,积极发展保险、基金、社会保障等责任社会化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责任保障机制和人大、司法、执法和公众参与保障机制。为实现上述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比较分析方法贯穿于全文始终。文章对中外不同典型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类比分析,对循环经济法与经济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等等。在分析循环经济立法的定位时,运用了利益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而不是经济利益本位法。这有别于传统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的分析标准。历史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也在论文中得到充分体现。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循环经济立法的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不久,有关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原则、体系、制度和责任的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发展,我国循环经济法还需要不断完善体系结构、具体制度和法律责任等规定,以更好地保障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总之,生态文明是指导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判断循环经济立法优劣的重要标准。循环经济法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循环经济法代表了环境法发展的新趋势。

谭元发[8](2010)在《两型社会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绿色壁垒将迫使企业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原理,按照生态进化和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依据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规律而重构的经济系统,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投入、高效率,低排放、再循环。对机械装备制造业来说,其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环境,通过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装备制造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大户,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能源的高消耗,牺牲环境换来经济粗放型增长。循环经济将产品生产与环境融为一体,将环境友好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有的资源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为突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两大瓶颈而进行的经济发展范式的革命。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障。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是提高经济效率与实现生态平衡两大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两大目标并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针对目前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设计出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基本框架,将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建立以产权、价值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制度,构建利益机制核心是创新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关键,把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提出了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与指导,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从微观的角度上分析,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并分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运用博弈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选择,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才能立足世界经济之林。本文从资源、能源、环境、社会领域,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提出“装备制造4R”原则,主要研究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再使用和再制造流程,并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传统流程进行再造,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制造产品”的反馈式流程。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强调产品生态设计,将“减量化”放在首位,从源头开始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运用可靠性设计方法做到突出“减量化”与产品功能相结合,制造过程强调清洁生产。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政府制订清洁生产的法规、政策和条例,行业对清洁生产进行指导,企业在清洁生产过程中,减少固体废弃物和加工废液,变废物为资源。提出面对环境责任再制造工程设计,对生产过程中的报废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分析再制造的内涵、特征,重点分析装备制造业再制造的内容和目标优化问题,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目的。遵循ERM(环境责任制造),运用3DCE(三维并行工程)从产品设计、流程设计、供应链设计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流程再造,达到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本文以国家500强大型工业企业——湘电集团进行实证分析,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为范例进行实证分析。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按照循环经济“装备制造4R”原则,立足于资源领域、能源领域、环境领域和交通领域,制订循环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双能源电动大巴产业化项目、城市轻轨车产业化项目、大型泵产业化项目、兆瓦级风电产业化项目四大绿色产品产业化项目。以节能、节材、环保为中心,为湘电集团提出产品生态设计理念。通过分析整体效益的清洁生产型的工业生产体系,提出对现有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技术含量,达到提高企业素质、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目的。通过产品生态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按照循环经济进行流程再造,重塑组织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使工业生产最终的污染物降至最低水平。

张晋生[9](2009)在《捧起新山西希望的太阳》文中提出我省的循环经济经历了一条饱含艰辛极不平凡的发展之路,记者在太钢集团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太钢集团在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不锈钢工程建设的同时,先后淘汰拆除了三座4.3米焦炉、两座330立方米小高炉、三台18吨电炉、50万吨中型轧机、20台煤气发生炉以及所有燃煤小锅炉等设备,建?

刘传庚[10](2009)在《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状况一、矿产资源产业的界定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赋存于地壳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等。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的第2类矿业和采石业,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的B类采矿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均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采掘对象,

二、告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告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矿业经济区
        2.1.2 矿产资源保护
        2.1.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资源产业经济学
        2.2.4 资源禀赋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资源概况及分布状况
        3.1.1 湖北省磷矿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概况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依据
        3.2.2 指标选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择
        4.1.1 三阶段DEA模型
        4.1.2 三阶段DEA模型操作具体步骤
    4.2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 基于三阶段DEA的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评价
        4.3.1 第一阶段基于传统DEA模型的效率评价
        4.3.2 第二阶段基于SFA模型的影响因素评价
        4.3.3 第三阶段基于投入调整后的DEA模型效率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各环境因素对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的影响
        5.1.2 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评价特征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企业技术力量,推进矿山资源整合
        5.2.2 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先进技术共享平台
        5.2.3 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5.2.4 完善激励政策,提升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性
        5.2.5 推进“三型”矿山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秸秆产业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件成熟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四、秸秆产业领军品牌脱颖而出

(4)钨资源利用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1.1 钨资源简介
        1.1.2 钨资源现状
    1.2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钨资源利用现状
    2.1 钨资源形势分析
        2.1.1 钨的生产加工情况
        2.1.2 钨产品的消费情况
        2.1.3 钨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2.1.4 钨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2.2 钨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2.2.1 钨资源采选水平不断提高
        2.2.2 加强钨资源的综合利用
        2.2.3 钨资源利用造成的环境影响
    2.3 钨资源利用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2.3.1 钨资源利用取得的成绩
        2.3.2 钨资源利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钨资源利用评价模型建立
    3.1 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筛选原则及方法
        3.1.2 指标体系构建
    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确定
        3.2.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3 评价模型验证与评述
        3.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评价过程
        3.3.4 评价结果分析
第4章 钨资源利用现行政策研究及建议
    4.1 钨资源利用领域相关政策分析
        4.1.1 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相关政策
        4.1.2 关税政策
        4.1.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政策
        4.1.4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4.2 政策取得的效果分析
        4.2.1 政策实施取得的成绩
        4.2.2 相关政策的不足之处
    4.3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6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矿产资源与矿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2.1 矿产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2.1.1 矿产资源价值论
        2.1.2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2.1.3 矿产资源外部性理论
    2.2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
        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2 循环经济的原则
    2.3 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2.3.1 矿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2.3.2 矿业循环经济理论原则拓展
        2.3.3 矿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和核心思想
        2.3.4 矿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核心途径
        2.3.5 地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阻碍因素
    2.4 矿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方向
    2.5 矿业循环经济的循环模式
        2.5.1 矿业循环经济的三种主要模式
        2.5.2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模式探索
    2.6 本章小结
3 福建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3.1 福建省矿产资源概况
        3.1.1 福建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3.1.2 福建省矿产资源的分类
    3.2 福建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3.2.1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3.2.2 福建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现状
        3.2.3 福建省矿业开发布局与矿业结构现状
    3.3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福建省粗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1 福建省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3.4.2 福建省矿山主要环境问题
    3.5 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3.5.1 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
        3.5.2 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分区评述
        3.5.3 福建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4.1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4.1.1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4.1.2 福建省矿山废水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状况
        4.1.3 福建省矿山废渣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状况
    4.2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
        4.2.1 指标的选择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主要评价指标的解释
        4.2.4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评价
    4.3 福建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福建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与政策建议
    5.1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5.1.1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
        5.1.2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5.2 福建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
        5.2.1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5.2.2 福建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
    5.3 政策建议
        5.3.1 政府层面
        5.3.2 企业层面
        5.3.3 公众层面
    5.4 本章小结
6 矿业循环经济在福建省的应用实施案例:马坑矿业
    6.1 马坑矿业基本情况
    6.2 马坑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
        6.2.1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6.2.2 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6.2.3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6.2.4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6.2.5 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3 马坑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6.3.1 指导思想
        6.3.2 规划目标
    6.4 马坑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工作
        6.4.1 围绕目标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
        6.4.2 围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的重点工作
        6.4.3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6.5 马坑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6.5.1 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6.5.2 计划开发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6.6 马坑矿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建设
        6.6.1 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6.6.2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6.6.3 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
        6.6.4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体系
        6.6.5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交换平台
        6.6.6 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的危机管理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全文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安排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世界和我国能源现状
        一、能源利用历史概述
        二、世界能源储量及消费总体状况
        三、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状况
        四、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二节 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对环境影响
        一、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危害
        二、我国化石类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三节 传统能源利用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二、电力产业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危害
        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情况
        一、水能
        二、风能
        三、太阳能
        四、生物质能
        五、地热能及海洋能
    第六节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消除资源约束、保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的需要
        三、建设新农村及缩小城乡、东西部差距的需要
        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五、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维护国际形象的需要
第二章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运行方式
        一、风力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小水电
        四、生物质发电
        五、地热发电
        六、海洋能发电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产业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在电力产业中的地位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力市场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与电网运行方式
        四、智能电网、储能技术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特性分析
        一、高技术性
        二、资金密集型
        三、外部效应
        四、产业化特征
        五、分布式与集中式共存的特点
        六、间歇性、随机性特点
    第四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分析
        一、基于产业发展理论的动力因素分析
        二、资本有机构成对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启示
        三、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节 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商品属性
        三、国家支持的政策机理和依据
        四、国家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具体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一、全球可再生电力能源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目标
        三、国内外可再生电力能源分类发展情况
        四、消除电网约束,大力建设智能电网
    第二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具体政策
        一、技术研发支持
        二、投资和生产鼓励
        三、培育市场政策
        四、鼓励消费政策
    第三节 制订政策容易忽视的要素
        一、目标的清晰性
        二、目标的层次性和计划科学性
        三、资源和技术的充分识别
        四、重视项目运营
        五、激励政策的透明、公开性
        六、政策和市场的稳定性
        七、财政政策力度的足够性
        八、政策实质内容的具体化
        九、能源市场的改革和准入
        十、相关方利益平衡
    第四节 制订政策需要消除的误区
        一、可再生电力能源价格降低取决于技术突破
        二、不厘清发展阶段、制定一刀切政策
        三、可再生电力能源比传统能源价格高,会阻碍经济发展
        四、单纯强调政府直接投入
    第五节 国外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重视、政府主导
        二、国家级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契合资源国情的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四、国家政策支持是必行之路
        五、发展初期政策支持成为主动力
        六、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
        七、保持政策的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八、重视金融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激励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参与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企业情况
        三、资本市场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支持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演变总体脉络
    第三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一、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战略及预测目标
        二、我国预测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对比
    第四节 我国当前可再生电力能源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具体政策及经济性分析
    第一节 风力发电
        一、我国风电的政策演变
        二、陆地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三、海上风电的经济性情况
        四、风电相关政策实施情况
        五、风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六、风力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二节 小水电
        一、政策变迁
        二、项目经济性
        三、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四、小水电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五、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三节 生物质能
        一、项目经济性状况
        二、生物质发电主要政策情况
        三、生物质发电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四、生物质发电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第四节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一、项目经济性情况
        二、光伏发电主要政策
        三、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四、光伏发电未来的价格走势
    第五节 地热能及海洋能发电
        一、海洋能利用的主要情况
        二、地热能主要情况
        三、当前地热及海洋能利用存在问题
    第六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的可再生能电力能源技术
        二、未来可再生能电力能源发展的重点排序
第六章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化发展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实践经验
        一、国家重视,目标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
        三、财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市场及价格政策积极引导了产业发展
    第二节 可再生电力能源产业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的协调
        二、速度与质量的协调
        三、速度与效益的协调
        四、可再生电力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阶段衔接的协调
        六、产业上下游的协调
        七、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相协调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立法缓慢,配套措施不完善
        三、资源调查、评估以及项目规划有待完善
        四、资源、环境效益政策缺失
        五、价格体制有待理顺
        六、财政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组织不力
        七、财政支持体系不完整、效率有待提高
        八、政策不及时、政策模糊不清晰
        九、政策的评估、修正、调整机制缺失
        十、缺乏相关利益方协调机制
        十一、特性出发的市场建立不全面
        十二、强制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配额机制尚未建立
第七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的财税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能源外溢成本缺失的影响
        一、资源税缺失的影响
        二、环境税缺失的影响
    第二节 分布式可再生电力能源政策分析
    第三节 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未来可再生能源基金总收入测算
        二、风力发电所需补贴额
        三、太阳能发电所需补贴额
        四、生物质能所需补贴额
        五、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基金总量收支平衡情况
    第四节 价格与财税政策
        一、价格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二、电价与社会承受能力
    第五节 与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财税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各发展阶段政策选择
第八章 促进可再生电力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建议
    第一节 财税支持政策的优化原则
        一、财税支持的信息依据要充分
        二、上下游及横向综合统筹
        三、财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四、综合引导、各有侧重
        五、政策要保持公开透明、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六、国家主导与全民负担相结合
        七、定期政策评估机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财政支持范围和渠道
        二、加大财政直接支持力度
        三、清晰财政支持的目标效果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东西部区别负担的机制
        五、优化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
        六、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第三节 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一、细化可再生电力能源适用税法
        二、清晰各项税收激励政策
        三、资源税、碳税应该列入议事日程
    第四节 其他建议
        一、强化资源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二、建立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
        三、重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
        四、协调处理好横向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
        五、注重产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疏导电价矛盾
        七、发挥价格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的引导作用
        八、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本体论: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及其立法
    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缘起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的特征
        四、生态文明的价值
        五、生态文明与中国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一般原理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产生
        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三、循环经济的内涵
        四、循环经济的特征
        五、循环经济的价值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一般关系
        一、生态文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三、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2002年之前的循环经济立法
        二、2002年至2007年的循环经济立法
        三、2008年以后的循环经济立法
第二章 借鉴论:国外循环经济立法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考察
        一、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
        二、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三、欧盟的循环经济立法
        四、其他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
    第二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启示
        一、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不断进化
        二、循环经济法的目标不断进步
        三、循环经济法的体系逐渐完备
        四、循环经济法的结构日趋合理
        五、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益健全
        六、循环经济法律内容日臻完善
第三章 原理论:生态文明视野下循环经济法的理念、定位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一、传统环境法的理念及其局限
        二、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的理念与目标
        三、循环经济法理念的生态化
    第二节 循环经济法的本位:从权利到义务
        一、社会法时代的到来:从个体权利到社会义务
        二、环境法和循环经济立法优先追求社会义务的承担
        三、循环经济法是"管制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的融合
    第三节 循环经济法的定位:从经济法到环境法
        一、法律部门属性的划分标准:从调整对象到利益关系
        二、经济法是经济利益本位法
        三、循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
    第四节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
        二、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和特征
        三、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第四章 结构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体系建构的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距离
        三、纵向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横向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纵向体系的完善
        三、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横向体系的完善
第五章 制度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涵与层次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涵
        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分层
    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一、基本制度的现状
        二、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专项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一、循环经济专项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主要专项制度的内容及其完善
    小结
第六章 责任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现状与检讨
        一、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内涵的广义化
        二、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立法现状
        三、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重塑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一、完善强制性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
        二、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三、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
        四、强化责任激励机制
        五、充实责任内容
        六、建立健全责任社会化机制
        七、完善法律责任保障机制
结语:迈向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立法
    一、互动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立法
    二、循环经济法与环境法的新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两型社会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两型社会"与循环经济
    2.1 "两型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2.1.1 "两型社会"的内涵
        2.1.2 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2.2 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特征及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2.2.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2.3 循环经济与建设"两型社会"
        2.3.1 循环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2.3.2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2.3.3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资源环境约束与装备制造业发展
    3.1 能源约束经济增长
    3.2 环境资源约束经济增长
    3.3 新型制造业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3.4 资源环境约束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
        3.4.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3.4.2 博弈分析
        3.4.3 政府监管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
        3.4.4 政府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博弈均衡结果的启示
第四章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4.1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和特征
        4.1.1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4.1.2 装备制造业的特征
        4.1.3 循环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4.2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
        4.2.1 国外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4.2.2 我国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4.3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4.3.1 国际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实践及应用
        4.3.2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内实践
    4.4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创新
        4.4.1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4.4.2 循环经济发展新构思
第五章 循环经济与管理变革体系研究
    5.1 装备制造业生态设计与可靠性设计构思
        5.1.1 产品生态设计与可靠性设计的内涵
        5.1.2 机械装备的可靠度
        5.1.3 可靠性设计增长与生态设计
    5.2 清洁生产在装备制造业中的运用
        5.2.1 清洁化生产的理念
        5.2.2 装备制造清洁生产的实施
    5.3 装备产品回收再制造
        5.3.1 制造业回收再制造的内涵
        5.3.2 再制造工程的特征
        5.3.3 面向ERM的再制造设计
        5.3.4 再制造目标优化策略
    5.4 3DCE在ERM-NPD中的应用
        5.4.1 3DCE在ERM-NPD中的应用背景
        5.4.2 3DCE的框架
        5.4.3 整合3DCE与ERM
    5.5 装备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变革
        5.5.1 企业流程再造含义
        5.5.2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
        5.5.3 ERM理念下的企业业务流程
        5.5.4 两种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的比较
        5.5.5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流程再造
    5.6 制造型企业流程再造实例分析
        5.6.1 建立适应流程再造的事业部制
        5.6.2 流程再造的重点环节识别
        5.6.3 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
        5.6.4 流程再造的效果
第六章 湘电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实践
    6.1 湘电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历程
        6.1.1 湘电集团概述
        6.1.2 湘电集团的发展阶段
        6.1.3 湘电集团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6.2 湘电集团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
        6.2.1 产业生态化定位与发展思路
        6.2.2 能源领域—兆瓦级风电产业化项目
        6.2.3 交通领域
        6.2.4 资源领域
        6.2.5 环境领域—大型泵业产业化项目
    6.3 湘电集团产品生态设计
        6.3.1 多目标的生态设计
        6.3.2 面对制造与装配设计
        6.3.3 面对再制造设计
    6.4 湘电集团的清洁生产的成功做法
        6.4.1 革新产品体系,以经济政策推进清洁生产
        6.4.2 改革工艺和设备
        6.4.3 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
        6.4.4 物料再循环和综合利用
        6.4.5 加强教育和宣传,促进全体员工参与
        6.4.6 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激励机制
    6.5 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保障措施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告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 洪诗佳.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2]秸秆产业调查报告[J]. 尹成杰,孟海波,范爱国,丁炳奎,蒋泓峰,吴天修,邢士波,张舜尧. 新商务周刊, 2014(15)
  • [3]用《循环经济促进法》指导环境保护工作[A]. 郭娟. 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3
  • [4]钨资源利用综合评价[D]. 祁水连. 河北联合大学, 2012(01)
  • [5]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 姜宏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6)
  • [6]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本文侧重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分析[D]. 栗宝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 [7]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 乔刚. 西南政法大学, 2010(09)
  • [8]两型社会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与管理研究[D]. 谭元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9]捧起新山西希望的太阳[N]. 张晋生. 山西经济日报, 2009
  • [10]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 刘传庚.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标签:;  ;  ;  ;  ;  

告别“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