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农民养肥猪技术

北方地区农民养肥猪技术

一、北方地区农户饲养肥猪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孟露露[1](2021)在《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文中提出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留存了大量的账本、凭证等基层经济资料。这些资料是农村生产队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细致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山西太原城郊村剪子湾保存了大量的集体化时代账本资料,从时间段上连续且完整,涉及农民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本文利用剪子湾村的账本资料探讨集体化时代城郊村庄的生产与村民生活问题。具体而言,对账本展开全面细致地解读,结合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剖析村民的生存方式、村庄的经济发展,揭示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资源汲取,以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剪子湾村临河而居,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集体化时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被侵占,导致村民只依赖土地完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村民很早就有从事副业维持生计的传统,集体化时代更是利用地处城郊,这样较为优越的理位置发展马车运输、劳务输出、白灰、砂场等副业,副业利润逐渐成为村庄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通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的方式发展副业,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生存理性。同时,由于水利建设、肥料、种子等的投入,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传统农业的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此一时期,国家为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方式转移了村庄的收入。另外,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社抽调村庄的劳动力,但却将这部分人的开支转嫁到生产队。这些都消耗了村庄收入,导致副业较为发达的剪子湾村并未能摆脱“内卷化”的命运。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农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口粮被挤压到最低消费水平,虽然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并未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日常生活消费还是以食品支出为主,呈现出人均收入缓慢增长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不平衡状态。

李元鑫[2](2021)在《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微观效应及对养殖收入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肉消费始终在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猪肉消费量占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的比重长期超过60%,这决定了生猪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当前,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我国生猪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有效保障生猪养殖收入,保监会联合农业部在2007年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财政资金为生猪养殖户参保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保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试点之后,育肥猪保险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也被相继推出。那么,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是否对养殖收入产生了影响?若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其他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在梳理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养殖风险特征,从经营种类、经营模式、政策支持和实施效果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现状,并将中美两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做了对比分析;其次,在获得全国七省266份生猪养殖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微观效果特征,利用处理效应模型(TEM)实证检验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收入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为促进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建言献策。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充分肯定了2007年以来我国政策性生猪保险存在的意义。但低赔付额和封顶赔付的规定决定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只能弥补小部分生猪养殖成本,这对养殖户持续性参保造成了负面影响;(2)疫病等风险带来的育肥猪死亡率波动是导致养殖收入波动的重要因素,非瘟爆发给我国生猪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收入损失;(3)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养殖风险分散意义重大;(4)查勘定损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环节可能会对养殖户的持续性参保带来消极影响;(5)稳定的市场价格是促进养殖收入增加的重要基础;(6)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参保的意愿就会越强烈。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1)大力完善政策性生猪保险政策,扩大政策性生猪保险覆盖面;(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大在生猪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完善生猪养殖巨灾风险分散保障机制,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3)加快生猪期货市场体系建设;(4)创新政策性生猪保险理赔机制,提高政策性生猪保险保障水平,着重解决查勘定损环节的不合理现象;(5)强化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宣传,提高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认识。

袁金程[3](2021)在《非洲猪瘟情境下D生猪养殖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猪肉是我国价值最大的畜产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猪肉在CPI中的权重约在2.3%-2.7%之间,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价格主要受产能影响。非洲猪瘟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具有热性、急性的特点,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所引起的,能感染各个国家、各个品种、各个年龄段的猪种。自2018年8月在我国北方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病例以后,其迅速蔓延中国,给我国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产能下降迅猛。D生猪养殖公司(以下简称“D公司”)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主的农牧企业,旗下涉及养猪子公司90余家。随着非洲猪瘟对生猪市场影响的加剧,D公司也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面对非洲猪瘟疫情在周边的爆发、相关政府政策的实施和市场供应短缺但需求旺盛,D公司原有营销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原有产品单一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制定因情况的复杂变得困难、原有渠道也因市场的变化而突显出局限性、企业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本文旨在研究在非洲猪瘟情境下的D公司营销策略优化。首先对D公司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基本简介、产品介绍和养殖模式。然后依次对企业在非洲猪瘟情境下的宏观环境前后变化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接着又对非洲猪瘟情境前后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包含上游饲料行业、下游屠宰企业、新进入者、替代品和同行情况。另外,对非洲猪瘟情境下的D公司进行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分析。为此特意选取了调研对象,包含公司内部片区营销总监、具有代表性的客户、同行企业、终端单位客户和资本方。并对调研发现的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和D公司存在的问题予以归纳。针对上述问题,基于4P理论提出营销策略建议:一是产品策略,将原来产品的三大类五项再次细分为三大类十五项;对产品区域化市场重新规划;各种产品重新定级;改善卖猪时长,提升服务。二是价格策略,加强行业信息采集和互动交流;适时推出线上平台竞价销售;根据不同区域定价、不同政策定价,不同产品等级定价,不同产品重量定价和分客户定价。三是渠道策略,非洲猪瘟发生以后,各种渠道、新势力和新渠道的涌入使得销售渠道和模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最后是促销策略,打造企业知名度,并通过补贴、会议、赠品等方式进行促销。

隋丽莉[4](2020)在《我国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2008年国家在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该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种植结构失衡、下游产业发展受阻、国内玉米市场竞争力丧失、市场收购主体单一等诸多负面效应,究其根本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期间,玉米临储价格由国家决定且连年提高,严重扭曲了国内玉米市场。面对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粮食怪象,对其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因此,国家于2016年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价补分离”政策,该政策遵循“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使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同时国家给予玉米生产者一定额度的补贴,以期达到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玉米优势产区农民种粮收益基本稳定的政策目标。目前,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已实施一个完整的周期(2016-2018年),该政策实施效果如何?本文以蛛网理论、农户行为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价格传导理论为指导,基于玉米产业视角,系统剖析“价补分离”对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收储(流通)主体和下游产业(消费)生产成本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科学地洞察和理解不同政策替代的内在机理,为深入开展玉米收储政策改革的实证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为完善玉米收储政策提供参考,为后续水稻、小麦等粮食收储政策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启发和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收入效应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收入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政策实施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非政策实施区(山东省、河南省)的微观调研数据,分析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价补分离”政策中生产者补贴的存在,弥补了由价格下降导致的收益损失,延缓了政策实施区农户玉米收入的下降,但同时也降低了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说明生产者补贴在保障农户玉米种植收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户劳动时间及劳动力在不同生产活动中的再分配。进一步通过动态效应研究发现,“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最为明显,后续两年呈现逐步减弱的态势。研究内容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政策实施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非政策实施区(山东省、河南省)的微观调研数据,以及政策实施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非政策实施区(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9个省份)的宏观数据,分析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对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使得各省份玉米种植总面积和农户家庭玉米种植面积得到有效调减,说明“价补分离”政策使得耕地资源发生了再分配,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已初显成效。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种植结构调整效应在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比较明显,虽然2018年出现复种现象,但玉米种植面积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政策中生产者补贴发放标准的不科学及粗放是出现这种反弹和波动的重要原因。最后利用典型政策实施省份(吉林省)的数据分析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情况。研究发现:“价补分离”政策对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行为的抑制效应比较小,非优势产区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更为敏感。研究内容三: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收储效应从收购主体和农户销售渠道两个层面分析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收储效应,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各类收购主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访谈,从不同收购主体的行为特征出发,分析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后收购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其经营方式与行为选择对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其次,利用政策实施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农户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分析政策实施区农户玉米销售渠道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弱化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对粮食收购的垄断,激活了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收购积极性,使粮食经纪人这类收购主体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极小。目前多元收购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促进了玉米的流通,缓解了库存的压力,多年来形成的市场格局在不断调整优化。研究内容四: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下游产业生产成本效应本文以玉米加工业和畜牧业为例,分析“价补分离”政策的下游产业生产成本效应。玉米加工业生产成本效应采用案例分析和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七家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加工企业,对比分析“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玉米加工业成本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自“价补分离”政策实施以来,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经营状态已回归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并具有利润增长的空间。但仍然存在产品深加工链条短,初级加工产品盈利不足等问题,通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与加快转型升级并举才能持续扩大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畜牧业生产成本效应首先采用案例分析和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对养殖业成本收益的影响。分析显示:以目前的价格来看,养殖畜牧业经营状态也回归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其次,以玉米饲用供应链价格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玉米价格、育肥猪饲料价格、生猪出场价格平均月度数据,运用链合模型(MCM)研究整个系统内部的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饲用供应链价格系统中玉米价格、育肥猪饲料价格、生猪出场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且三种价格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进一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价格、育肥猪饲料价格、生猪出场价格之间在时间序列上具有传导效应,并且相互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玉米价格对育肥猪饲料价格的影响要比育肥猪饲料价格对玉米价格的影响大;玉米价格对生猪出场价格的影响大于生猪出场价格对玉米价格的影响;育肥猪饲料价格对生猪出场价格的影响要大于玉米价格对生猪出场价格的影响。运用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对玉米饲用供应链价格系统内传导强度的分析表明,玉米价格对生猪出场价格的即期影响小于动态影响,育肥猪饲料价格对生猪出场价格的即期影响大于动态影响。

王钰[5](2020)在《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循环农业的生产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中国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陕西省中部地区正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资金流动特征、生态环境效益等掌握有限,缺乏与生产实践相同步的认知和综合评价。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中部地区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猪-沼-粮”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Ⅰ)、“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庭院模式Ⅱ)、以丰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Ⅰ)、以宜君多层复合种养生态示范园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园区模式Ⅱ)和以恒盛养殖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龙头企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模式的跟踪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物质流分析、能流分析、资金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能值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生产规模、不同经营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能量产投比、经济产投比、减排效益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特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将系统产生的部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和氮在模式内部的再循环、再利用,但是模式中物质和氮的主要来源仍是市场,主要包括水、饲料和化肥。在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中沼肥完全替代了化肥,有利于农业的无害化生产,但两种模式中的种植子系统均出现了氮亏损的情况。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转化效率是农村庭院模式Ⅱ的2.6倍、农业园区模式Ⅱ的25.6倍,但氮转化效率仅为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1.5%和农村庭院模式Ⅱ的65.0%。农业园区模式Ⅰ中种植子系统的氮肥投入量过大,使氮盈余量较大,全模式氮转化效率最低。(2)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龙头企业模式有机能/无机能达到188.9,是农业园区模式Ⅱ的4.3倍,能流循环指数0.99,能流密度3.47 MJ/(m2·a),显示出较强的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和稳定性。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通过饲料自给和肥料自给,表现出较高的系统内依存度,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6.0倍和4.1倍。农业园区模式Ⅰ各子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能量转化效率,全模式能量产投比最高,为0.99,分别是农村庭院模式Ⅰ、农村庭院模式Ⅱ、农业园区模式Ⅱ和龙头企业模式能量产投比的1.4倍、2.1倍、2.4倍和2.3倍。(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资金流动量大幅提升,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程度随之增长。龙头企业模式的总收入水平较高,模拟30年的累计净现值为4720万元,是农业园区模式Ⅰ的3.5倍。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产出的沼气和电力,年节支44.5万元。购买饲料投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现金流出项目,在龙头企业模式中模拟30年的饲料总投入占总现金流出量的90%。农业园区模式Ⅱ充分利用了种植子系统产出的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减少了饲料成本,使模式表现出较好的成本利润率、经济产投比、年均收益率和资本金利润率。(4)同评价单元下,龙头企业模式中的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气产出量约是农村庭院模式中户用沼气工程的2倍。大型沼气工程每处理1000 t猪粪便产出的沼气、电力和沼肥,可替代煤炭66 t、热力发电15.7万k Wh、化肥22 t,减缓能源耗竭4.60E+6MJ、温室效应4.22E+5 kg CO2-eq/FU、环境酸化2281 kg SO2-eq/FU、富营养化151 kg NO3--eq/FU、光化学氧化88 kg C2H4-eq/FU、人体毒性378 kg 1,4-DCB/FU。沼气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集中在沼气燃烧阶段、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综合考虑沼气工程环境污染排放和减排,沼气工程对能源耗竭、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人体毒性环境影响类型有减缓作用,但增加了光化学氧化潜在影响。农业园区模式Ⅰ的沼肥产出量较低,沼肥产出和使用阶段产生的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低于其他模式,使其环境效益综合值最大,为186.57,其次是龙头企业模式,为132.95。(5)农业园区模式和龙头企业模式中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较大比例,系统面临不可更新资源耗竭的风险和模式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高于农村庭院模式。种植子系统废弃物饲料化使农村庭院模式Ⅰ和农业园区模式Ⅱ表现出较好的能值自给能力,其产出能值反馈率是龙头企业模式的4.4倍和2.4倍。综合考虑环境负载、能值产出率和市场能值交易,农村庭院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本研究完成了对陕西省中部地区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物质循环特征、能量流动特征、预期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为区域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姚玉淑[6](2019)在《安徽省德林公司猪场托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安徽省是生猪生产大省,生猪养殖在安徽省畜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猪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猪场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本文结合教育厅的课题,开展安徽省德林猪场托管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地调查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德林公司在安徽的托管实践、从技术托管转变为资产托管、从“半托”向“全托”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全面分析了德林公司猪场托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猪场托管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针对托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猪场托管模式经济效果良好、技术效果显着,社会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德林公司通过托管,为其托管专业队伍建设、托管经验的积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医疗体系标准建设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在业界产生良好的口碑,德林公司的托管模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因技术托管的技术指标不可能无限增长,公司逐渐从技术托管转变为资产托管。被托管猪场通过托管,经济效益得到增加,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表明,猪场托管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将导致散养户逐渐退出养殖,猪场托管也从“半托”向“全托”过程发展。猪场托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短缺、资金缺乏、技术水平限制、养殖风险大、契约精神不足、环保压力大、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最后在全文的研究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利[7](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许琦[8](2019)在《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养殖产业一直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猪肉成为居民肉食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提供畜牧业所需的丰富资源,发展潜力较大。韶关市始终坚持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畜牧业,整体发展较为稳定。但从根本上讲,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养殖风险较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合作组织能力有限、防疫压力较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该市生猪养殖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以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现韶关市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论文主要围绕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从理论逐步过渡到实践,通过对韶关市生猪产业实地调查研究,探索具体的优化路径。首先,论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核心内容与方法;之后梳理了生猪养殖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奠定本课题的理论基础;然后笔者通过调研、走访,搜集韶关市生猪养殖产业的相关信息和历年发展业务资料,分析内部外部环境,并从生猪养殖环节、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生产销售、组织化及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韶关市生猪产业存在风险高、效益低、规模化程度低、合作组织有限、防疫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应用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养殖人才匮乏;最后笔者从风险预警系统、生猪养殖规模、内部发展、防疫体系几个方面提出促进韶关市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实现韶关市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崔姹,胡向东,王明利[9](2018)在《生猪产业典型模式运行机制、问题及发展建议——基于四川生猪养殖大省的调研》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四川省生猪养殖模式的调研,剖析了生猪产业典型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比较了不同模式下养殖户收益高低及稳定性、资金占用情况等;从养殖用地、环保政策、组织化程度建设及模式推广等方面分析了生猪产业发展模式中的限制因素,提出了放宽养殖用地限制、加大环保扶持力度、加强自身建设与产销合作、逐步完善种养结合与生态猪环保模式等建议。

张燕媛[10](2017)在《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是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为普遍使用也是当前最为成熟的一项风险管理工具。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施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此后中国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生猪保险同样也不例外。当前,生猪保险转移、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的功能和帮助农户弥补损失、恢复生产的作用已经在广泛实践中有所体现。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于帮助其应对自然风险的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是否存在差异,传统生猪保险在帮助养殖户应对自然风险方面究竟产生了多大效果?第二,养殖户对于帮助其应对市场风险的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否存在需求,能否运用该项工具对传统生猪保险进行补充以进一步满足养殖户分散风险、稳定生产的需求和期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对传统生猪保险的补充。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分析养殖户对各项养殖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本部分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分化的新形势下,不同养殖户对各项养殖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研究结果表明,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和生猪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损失是养殖户普遍认可的对其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项风险;在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存在较高的偏好。研究内容二:分析养殖户对帮助其应对自然风险的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传统生猪保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本部分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及其主体差异;其次,分别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基于农户福利的效用评估模型考察传统生猪保险稳定收入的具体效果和增进福利的综合效果,对传统生猪保险应对自然风险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第三,考察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并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市场风险的加剧对养殖户评价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存在较高的需求,且不同规模、不同专业化程度养殖户的需求存在差异,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增加;传统生猪保险在客观上的确发挥了稳定收入和增进福利的作用,能够帮助养殖户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自然风险,但效果并非特别显着;传统生猪保险无法帮助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加剧降低了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研究内容三:分析养殖户对帮助其应对市场风险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潜在需求,并对我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探索及试点效果进行简要阐述。本部分分别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和支付意愿,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购买意愿和支付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较高,虽然存在一部分支付意愿为零的养殖户,但不考虑支付意愿为零的养殖户,其余养殖户的支付意愿高于现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政策规定的保费。非农就业收入的存在、生猪养殖年限的增加、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购买过政策性生猪保险、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认知程度的加深、生猪价格风险对养殖户生产经营影响程度的增加、对当地政府信任程度的上升均正向影响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加入生猪专业合作社则对养殖户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产生负向影响。

二、北方地区农户饲养肥猪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地区农户饲养肥猪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基础史料
    五、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剪子湾村及账本概况
    一、剪子湾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二、账本资料概况
    三、账本的创造者:会计
第二章 剪子湾村的经济活动
    一、村庄的主业
    二、村庄的“富业”
    三、畜牧业
    四、劳动生产率
第三章 生产的转移:征税与征购
    一、显性的转移:农业税与工商税
    二、隐性的转移:征购与价格差
第四章 农民劳动产品的分配
    一、分配依据:工分制
    二、口粮与现金分配
第五章 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保障
    一、村民的生活条件
    二、乡村社会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微观效应及对养殖收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1.2.1 技术层面的保险设计及推广研究
        1.2.2 生猪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生猪保险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现状
    2.1 生猪产业现状特征
        2.1.1 生猪产业发展历程
        2.1.2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2 生猪养殖风险来源及特征
        2.2.1 生猪养殖风险来源
        2.2.2 我国生猪养殖风险特征
    2.3 政策性生猪保险现状特征
        2.3.1 政策性生猪保险经营种类
        2.3.2 政策性生猪保险经营模式
        2.3.3 政策性生猪保险政策支持
        2.3.4 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效果
    2.4 启示
        2.4.1 政策性生猪保险发展与一国生猪养殖特征密切相关
        2.4.2 坚持生猪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2.4.3 期货市场的建立对养殖风险分散意义重大
    2.5 小结
第三章 政策性生猪保险微观效果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统计分析
    3.3 政策性生猪保险赔付流程简介—以某地区A县为例
    3.4 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的主观感知特征分析
        3.4.1 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持积极态度
        3.4.2 生猪保险实施有利于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3.5 政策性生猪保险实施特征分析
        3.5.1 保费支付和赔付方式呈现地区差异化
        3.5.2 政策性生猪保险保费支出维持稳定。
        3.5.3 非洲猪瘟引致保险公司更大赔付
        3.5.4 低赔付额和封顶赔付的规定决定了政策性生猪保险只能弥补小部分养殖成本
        3.5.5 查勘定损存在不合理环节
    3.6 小结
第四章 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养殖收入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指标选取
    4.3 实证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非洲猪瘟情境下D生猪养殖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4P营销理论
        2.1.2 PEST分析
        2.1.3 SWOT分析
        2.1.4 波特五力模型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农产品营销研究情况
        2.2.2 我国生猪产业研究
第三章 非洲猪瘟情境下D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D公司情况概述
        3.1.1 D公司基本简介
        3.1.2 D公司产品介绍
        3.1.3 D公司养殖模式
    3.2 非洲猪瘟情境下宏观环境分析
        3.2.1 养殖政治环境变化
        3.2.2 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3.2.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3.2.4 对技术环境的影响
    3.3 非洲猪瘟情境下行业环境分析
        3.3.1 对上游饲料行业的影响
        3.3.2 对下游屠宰企业的影响
        3.3.3 非洲猪瘟带来跨界养猪热潮
        3.3.4 对替代品带来的影响
        3.3.5 非洲猪瘟情境下的同行情况
    3.4 非洲猪瘟情境下D公司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会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4.5 战略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访谈调研及问题归纳
    4.1 访谈调研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内容
        4.1.3 访谈实施
        4.1.4 公司内部一线访谈整理
        4.1.5 外部客户访谈整理
    4.2 通过外部客户访谈发现的市场变化分析
        4.2.1 猪经纪
        4.2.2 二次育肥户
        4.2.3 屠宰企业
        4.2.4 终端单位客户
        4.2.5 资本虚拟客户
    4.3 D公司问题归纳
        4.3.1 产品问题
        4.3.2 价格问题
        4.3.3 渠道问题
        4.3.4 促销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洲猪瘟情境下D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1 非洲猪瘟情境下的产品策略
        5.1.1 产品种类细分
        5.1.2 产品区域细分
        5.1.3 产品等级细分
        5.1.4 提升服务
    5.2 非洲猪瘟情境下的价格策略
        5.2.1 加强信息采集
        5.2.2 适时推出线上竞价平台销售
        5.2.3 分情况定价
    5.3 非洲猪瘟情境下的渠道策略
        5.3.1 单一客户向多元客户转换
        5.3.2 单一销售模式向多元销售模式转变
        5.3.3 跨界向终端延伸
    5.4 促销策略
        5.4.1 企业知名度的打造
        5.4.2 补贴促销
        5.4.3 会议促销
        5.4.4 赠品促销
    5.5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我国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关于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玉米生产支持政策的研究
        2.2.3 文献评价
    2.3 理论基础
        2.3.1 蛛网理论
        2.3.2 农户行为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2.3.4 价格传导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我国玉米支持政策的演进
    3.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追述
        3.1.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背景分析
        3.1.2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3.1.3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正负效应
    3.2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
        3.2.1 “价补分离”政策的出台背景分析
        3.2.2 “价补分离”政策的目标
        3.2.3 “价补分离”政策的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收入效应
    4.1 农户家庭收入的微观特征
        4.1.1 样本分布
        4.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
        4.2.1 “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户玉米收入的影响
        4.2.2 “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4.3 计量模型
        4.3.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4.3.2 实证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
    5.1 玉米种植面积的特征
        5.1.1 样本分布
        5.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种植面积的影响
        5.2.1 理论分析
        5.2.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户玉米种植面积的影响
        5.3.2 “价补分离”政策对各省玉米种植面积的影响
    5.4 “价补分离”政策对吉林省不同区域种植结构的影响
        5.4.1 “价补分离”政策对优势产区种植结构的影响
        5.4.2 “价补分离”政策对非优势产区种植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收储效应
    6.1 不同收购主体的收储效应
        6.1.1 专门粮食收储企业
        6.1.2 玉米加工企业
        6.1.3 合作社
        6.1.4 粮食经纪人
    6.2 农户玉米销售渠道的效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下游产业生产成本效应
    7.1 玉米加工业的生产成本效应
    7.2 畜牧业的生产成本效应
        7.2.1 基于案例分析
        7.2.2 基于链合模型的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玉米“价补分离”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8.1 “价补分离”政策存在的问题
    8.2 “价补分离”政策的完善措施
        8.2.1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
        8.2.2 完善收入支持方式
        8.2.3 完善补贴方式
        8.2.4 完善多元收购市场结构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1.1.2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论
    1.2 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
        1.2.1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实践
        1.2.2 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2.2.2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2.2.3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2.2.4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2.2.5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分析
        2.2.6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2.3 研究模式
        2.3.1 以农村庭院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2 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3.3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获取与收集
        2.4.2 具体的评价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构成特征
    3.1 中国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
    3.2 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3.2.1 农村庭院模式
        3.2.2 农业园区模式
        3.2.3 龙头企业模式
第四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物质流分析
    4.1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1.3 农村庭院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2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特征分析
        4.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2.3 农业园区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3 龙头企业模式物质流特征分析
        4.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产投结构分析
        4.3.2 龙头企业模式的物质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流分析
    5.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特征分析
        5.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量产投结构分析
        5.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流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2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现金流量分析
        6.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现金流量分析
        6.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3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分析
        6.3.1 龙头企业模式的现金流量分析
        6.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资金流指标计算及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7.1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的清单汇总
    7.2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特征化评价
        7.2.1 户用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2.2 大型沼气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化
    7.3 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标准化分析
    7.4 对不同沼气生产子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加权评估
    7.5 小结
第八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1.1 农村庭院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2 农村庭院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1.3 农村庭院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2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2.1 农业园区模式Ⅰ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2 农业园区模式Ⅱ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2.3 农业园区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3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特征分析
        8.3.1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8.3.2 龙头企业模式的能值评价指标汇总及分析
    8.4 小结
第九章 循环农业典型模式的综合评价
    9.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及综合评价
        9.1.1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指标汇总
        9.1.2 农村庭院模式的综合评价
        9.1.3 农业园区模式的综合评价
        9.1.4 龙头企业模式的综合评价
    9.2 对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安徽省德林公司猪场托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猪场托管国内研究现状
        1.2.2 猪场托管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研究
    2.1 企业托管的内涵
    2.2 猪场托管的内涵
        2.2.1 猪场托管的含义
        2.2.2 猪场托管的类型
    2.3 猪场托管产生的理论解释
3 生猪产业现状分析
    3.1 全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3.1.1 生猪存栏量与出栏量
        3.1.2 猪肉生产与消费
    3.2 安徽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3.2.1 生猪存栏量与出栏量
        3.2.2 不同规模生猪饲养情况
        3.2.3 猪肉在肉类产品中的地位
4 德林公司猪场托管现状分析
    4.1 德林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4.2 德林公司托管模式分析
        4.2.1 被托管猪场的情况
        4.2.2 托管双方的权责
    4.3 德林公司托管模式特点
5 德林公司猪场托管的效果评价
    5.1 猪场托管的经济效果评价
        5.1.1 各猪场养殖规模的变化
        5.1.2 被托管猪场成本效益分析
        5.1.3 德林公司的效果分析
    5.2 猪场托管的技术效果评价
        5.2.1 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育肥猪数
        5.2.2 平均每头母猪月提供断奶仔猪数
        5.2.3 窝均活仔数
        5.2.4 死淘率
    5.3 猪场托管的社会效果评价
6 德林公司猪场托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1 人才短缺
    6.2 资金缺乏
    6.3 技术水平限制
    6.4 养殖风险大
    6.5 契约精神不足
    6.6 环保压力大
    6.7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7 德林公司猪场托管发展方向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德林公司猪场托管发展方向
        7.1.1 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猪场建设
        7.1.2 加快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进程
        7.1.3 逐渐向“全托”的方向发展
    7.2 德林公司猪场托管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7.2.2 拓宽融资渠道
        7.2.3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7.2.4 完善生猪保险的政策体系
        7.2.5 完善托管法规
        7.2.6 积极响应健康养殖模式
        7.2.7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8)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猪产业
        2.1.2 生猪产业化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3 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3.1 韶关市经济基本情况
    3.2 韶关市畜牧业发展概括
    3.3 韶关市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内部环境分析
    3.4 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4.1 生猪养殖环节分析
        3.4.2 生猪生产销售情况
        3.4.3 生猪产品加工分析
        3.4.4 生猪市场及流通分析
        3.4.5 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
        3.4.6 生猪生产服务体系
4 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解析
    4.1 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生猪饲养风险高,效益低
        4.1.2 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
        4.1.3 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但作用有限
        4.1.4 防疫难度大,服务力量薄弱
    4.2 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资金投入不足
        4.2.2 技术应用不足
        4.2.3 组织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4.2.4 专业化养殖人才匮乏
5 促进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的策略
    5.1 完善生猪养殖风险预警系统
        5.1.1 强化风险评估基础
        5.1.2 构建生猪市场价格预警模式
    5.2 合理发展生猪养殖规模
        5.2.1 降低生产成本
        5.2.2 加大资金投入
        5.2.3 坚持“适度规模”发展原则
    5.3 强化生猪养殖内部平衡发展
        5.3.1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5.3.2 针对性实现科技入户
        5.3.3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5.4 建立有效的防疫体系
        5.4.1 树立生物安全理念
        5.4.2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5.4.3 加强各环节的监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韶关市生猪产业调查问卷
附件

(9)生猪产业典型模式运行机制、问题及发展建议——基于四川生猪养殖大省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地区生猪产业发展情况
    1.1 生猪养殖量下滑
    1.2 散户养殖退出加快
2 调研地区生猪产业主要典型发展模式
    2.1 产业模式发展概况
    2.2主要产业发展模式
        2.1.1 公司+农户模式
        2.1.2 公司+业主+农户模式
        2.1.3 合作社+农户模式
        2.1.4 传统模式
    2.2 产业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2.2.1 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2.2.2 其他方面比较分析
    2.3 各种模式的环保措施
        2.3.1 种养结合生态模式
        2.3.2 生态猪养殖模式
3 生猪产业发展模式中的限制因素
    3.1 养殖用地问题成为生猪产业模式发展的刚性约束
    3.2 环境保护政策挫伤产业模式养殖主体及主管部门的积极性
    3.3部分产业模式组织化程度较低
    3.4 产业模式环保措施推广存在局限性
4 未来模式发展的建议
    4.1 做好用地规划, 适当调整对养殖用地的限制
    4.2 注重加大环保扶持力度, 提高养殖户及管理部门的积极性
    4.3 加强自身建设与产销合作, 提高产业模式的组织化程度
    4.4 逐步完善种养结合、生态猪环保模式, 实现因地制宜

(10)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险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生猪保险
        2.1.3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2.1.4 保险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2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2.3 保险需求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农业保险的性质和作用
        2.3.2 农业保险的需求分析
        2.3.3 农业保险的效果评估
        2.3.4 关于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研究
        2.3.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3.1 分析框架
        3.1.1 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偏好
        3.1.2 自然风险管理工具: 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3.1.3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与效果
    3.2 数据来源
        3.2.1 两省实地调研数据
        3.2.2 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第四章 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偏好
    4.1 养殖户对养殖风险的认知状况
        4.1.1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认知
        4.1.2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排序
    4.2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
        4.2.1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偏好
        4.2.2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风险管理工具: 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5.1 农业现代化新形势下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
        5.1.1 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
        5.1.2 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需求的差异
    5.2 传统生猪保险应对自然风险的效果: 客观评估
        5.2.1 传统生猪保险具体效果的评估: 倾向得分匹配法
        5.2.2 传统生猪保险综合效果的评估: 基于养殖户福利的效用评估模型
    5.3 市场风险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评价的影响:主观视角
        5.3.1 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
        5.3.2 市场风险对养殖户评价态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6.1 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分析
        6.1.1 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
        6.1.2 养殖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6.2 我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及效果
        6.2.1 部分试点地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实践
        6.2.2 部分试点地区的首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6.2.3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四、北方地区农户饲养肥猪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D]. 孟露露. 山西大学, 2021(12)
  • [2]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微观效应及对养殖收入的影响[D]. 李元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非洲猪瘟情境下D生猪养殖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袁金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我国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的效应研究[D]. 隋丽莉. 吉林农业大学, 2020
  • [5]陕西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典型模式分析与评价[D]. 王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安徽省德林公司猪场托管问题研究[D]. 姚玉淑.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7)
  • [7]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研究[D]. 许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生猪产业典型模式运行机制、问题及发展建议——基于四川生猪养殖大省的调研[J]. 崔姹,胡向东,王明利. 中国畜牧杂志, 2018(02)
  • [10]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D]. 张燕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北方地区农民养肥猪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