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外语培训

浅谈高校教师外语培训

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娴[1](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宋雅静[2](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调查研究 ——以安阳市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小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此时如果出现英语学习偏科(本研究中的偏科意指偏差于某门科目)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乃是百害而无一利。而目前关于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这引起了笔者极大的研究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极易出现英语学习问题。因此本研究选择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进行研究,以期给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转化英语学习偏科生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实践,对“英语学习偏科生”进行概念界定,严格按照偏科标准筛选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次,对英语偏科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和六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并将访谈结果作为编制《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偏科生调查问卷》的依据。其次,对英语学习偏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描述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的总体现状,即英语偏科生在年级、性别和认知风格上的分布特征,英语偏科生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对英语学习偏科的归因、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情况,以及英语偏科生的思想状况等。接着,根据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得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的成因有:(1)学生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差异这一客观原因,以及英语学习兴趣不足、情感态度不稳定、英语学习策略不当和英语学习习惯较差等主观原因;(2)教师因素,包括教师能力素养不高、教学方法不当、师生相处不融洽和个人魅力不足等;(3)学校因素中,师资配置的不合理和校园英语氛围的不足是主要原因;(4)在家庭因素中,家长错误的英语教育观念、家庭氛围的不和谐和英语学习环境的缺失,都会间接的造成孩子出现偏科问题。最后,基于偏科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在学生自身方面,建议学生要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等;教师方面,教师应努力提升能力素养,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个人魅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坚持教法学法并重等。其中在因材施教上,本研究借鉴了新加坡的学习支援计划,试图为教师提出若干启示:早发现早干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和重视学法的指导等。学校方面,校方要减少教师更换的频率,保证英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此外,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家庭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英语教育观念,理性使用英语教育方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父母要尽力满足孩子的缺失性需要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外,重视孩子的生活体验,创设英语听、说情景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宁[3](2020)在《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齐鲁医学”品牌由英美加中四国共同缔造和培育,其人员和经费至少由四个国家的十三个基督教组织供给,亦是洛克菲勒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医学机构之一,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对不同势力态度的矛盾性恰好为研究“齐鲁医学”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提供了绝佳机会;三是“齐鲁医学”由教会医学向“人民医学”转型的过程异常复杂,经历了南迁福州、内部分裂、派系争斗、与美决裂、思想改造等多重洗礼,最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完成蜕变与重生,其过程既具有全国教会医学转型的通性特征,又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对于整个教会医学转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齐鲁医学”的转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开始。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国民党势力的怂恿和西方差会的鼓动下,齐鲁医学院做出了南迁福州的决定,大部分医学教授和本科生由山东济南迁往福建福州,齐鲁医院和少部分师生继续留守济南。不久,医预科随文理学院南迁杭州。一时间国内出现三处齐大校区和两个领导核心,形成南北对峙。南迁不仅造成“齐鲁医学”的内部分裂和派系对立,更为后来被新政权认定为“落后”和“反动”埋下了伏笔。随着杭州和福州的相继解放,齐鲁医学院在南迁一年之后选择回迁济南,“齐鲁医学”在形式上实现了合体和统一,但是南迁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旧有矛盾的积累效应下被扩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两派势力之间的校权之争。以吴克明为代表的亲国民党守旧势力与以杨德斋为代表的亲共产党新晋势力为获得学校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新派势力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次挫败“倒杨”运动,赢得校权之争的胜利。随后,“齐鲁医学”开启了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在齐鲁医院建立第一支党小组,不断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自1949年底收回校权到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医学”随着齐鲁大学同步启动了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开始了艰难而又深刻的历史转型。思想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新政权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其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针对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宗教氛围浓厚、“亲美”“崇美”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漠、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等状况,新政权以齐大行政管理层和共产党工作小组为媒介,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开展爱国爱党教育、常规思政教育、亲苏学苏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齐鲁医学”广大师生和医护人员增加了对新政权和共产党的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控诉美国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情绪逐渐改造为反美仇美排美情绪,通过鼓励学生参军参干、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等实际行动与美国划清界限,将全体师生团结在爱党爱国拥军的旗帜下,为后来的院系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同时,“齐鲁医学”其他方面的转型改革亦在同步进行。在教学育人方面,齐鲁医学院积极响应新政府提出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在招生对象、招生名额、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学时、教学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不断满足新中国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社会服务方面,齐鲁医院主动参与灾区医疗救灾、疫病防治服务、公共卫生教育,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齐鲁医学院及齐鲁医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中外教会拨款的传统方式,积极争取新政府的资助,通过有条件地接受捐赠、开展资产清查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筹资渠道,最终与外国教会彻底割裂经济联系,完全实现了经济自立。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既体现了新政权和新执政党对“齐鲁医学”提出的外在要求,也体现了“齐鲁医学”人审时度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调适和努力。1952年10月,齐鲁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向消解,包括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在内的原有组织被撤并重组,随之而来的是“齐鲁医学”在性质内涵和组织属性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齐鲁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医学院,附属齐鲁医院则成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齐鲁医学”从此涅盘重生,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齐鲁医学”在名称、性质和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人文根脉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并最终发展成当今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和齐鲁医院。“齐鲁医学”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教会医学与山东地方社会的互动史,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形塑而又彼此同化、趋于融合。“齐鲁医学”在西方传统与中国文化之间、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之间、外国资源和本土力量之间、现代化转型与传统惯性之间不断寻求某种平衡,并以彻底本土化、中国化的结局完成转型使命。

毕玉婷[4](2020)在《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探讨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制定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思政育人工作对策,提高民办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质量,是目前陕西民办教育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践中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十大育人体系中选取思政教育主渠道的“课程育人工作”、思政信息接收新手段的“网络育人工作”、思政教育人格基础的“心理育人工作”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类型,对5所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民办高校进行广泛取样调研,并加以分析,寻找问题和进行原因探索,分析基本规律与特征,探索思政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策略,为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本研究发现,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具有办学条件改善,奠定了思政育人的物质基础;校园文化提升,营造了思政育人良好氛围;专业特色突出,融合了思政育人着力点;管理体制灵活,助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四方面优势,但也存在: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育人功能性有待充分利用、心理育人知晓率及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多元化五个方面问题。针对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提出五条工作对策:第一,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工作,补齐短板,构建全面的思政课程体系;第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理念,优化拓展网络育人方法及手段,提升网络育人工作实效;第三,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第四,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铺垫思政育人效果保障;第五,进一步贴近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总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追求教育的立德树人,在课堂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方面取得了成绩,也存在些许问题,这提示,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从政策上、体系上、路径方法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提升工作质量。

李海燕[5](2020)在《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往往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养,容易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育的偏差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比较低。因此,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15年湖南省响应国家教育部改革号召实施初中毕业普职分流后,中职院校学生生源急剧增多,公办中职无法满足学生就读需求,致使民办中职院校应运而生,不管是办学规模、招生人数等方面都在湖南省中职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民办中职院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管理与就业形势存在较大问题,不符合社会一线人才需求,使得许多民办中职院校学生出现退学率高、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民办中职学生职业能力问题。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一线人才摇,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民办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为此,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自身办学质量。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制造逐渐转型升级,致使每年初春之际各大城市出现“抢工热”。职业教育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并道齐驱,即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照搬普高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教育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线生产服务型人才。当前,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逐渐意识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加强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中职学生自身职业素养,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笔者认为如何提升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民办中职院校办学质量是当前民办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将从民办中职院校学生应在社会企业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着手点,正视民办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所在。通过对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影响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探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针对民办中职院校存在的教育问题实施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继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今后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参考素材。

龙铁佳[6](2020)在《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十分注重书法教育,自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始,书法不仅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一种艺术,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在秘书监下曾立书博士,为朝廷培养抄录、缮写政令公文的人才。到了隋朝,国子监之下设立专门进行书法教育的官方学校——书学,强调书法人才的培养。随后的唐代书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在教材、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出现了书法教育繁盛的局面。北宋时期的书学发展可谓达到巅峰,在“右文”的政策下,北宋书学从培养目标的设立、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宋徽宗时期达到空前繁荣。作为古代官方书法教育的典范,北宋书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掘。因此,梳理北宋书学诞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北宋书学人才培养体系,概括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整体情况,而且有利于揭示书学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当前书法教育,尤其是书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有关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一手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从教育史、艺术史的角度对北宋书学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引言部分,在引言中简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在充分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相关概念,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二是论文的第一部分,这是后续研究的必要铺垫,本部分主要探讨了北宋书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教政策、尚意书风、帝王的喜好推崇等影响书学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北宋书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厘清北宋书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把握北宋书学人才培养发展的状况。三是论文的重点与核心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北宋书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考核、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北宋书学以培养通晓《论语》、《孟子》的儒学人才、精专“篆、隶、草”的技艺人才、兼通“诗、书、画”的文学人才的“全才”为总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书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技法课程、经学课程、字学课程,课程考核则从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两方面进行论述。北宋书学人才培养还具有独特、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以名帖临摹、名师指导两种主要实施方法进行。为保障书学的顺利运行,还设有一系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本文从考选制度、教育管理规章和教学管理机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四是结论部分,本部分通过总结和归纳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鉴古知今,以期为当下书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马建伟[7](2019)在《医学高职院校ESP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指的是基于应用语言学理论,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也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在教学中,ESP模式重视语言实际运用技能的养成,能够解决未来岗位出现的专业问题。2014年国家出台《现代职业教学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外语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尽管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响应国家职业教育的号召,在ESP模式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进行了某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但受限于目前存在的客观条件,ESP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还没有发展成熟。本研究将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出发,运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法对该校正在开展的医学英语教学开展调查,调查分析该校师生基本情况、对ESP认识及态度、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等影响ESP教学的诸多因素。结果显示,由于学校和师生对ESP教学重要性认知的不足,使ESP教学在师资培训、师资队伍、教材、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时安排、课程规划、课程设置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等诸多深层次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需加强学校、师生等各个层面的认识,从整体推动ESP教学,学校要进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选择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ESP教师培训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制度等解决策略,促进国内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

张王勇[8](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指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朴荟霖[9](2018)在《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要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满足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就必须要从自身发展入手,产出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而优秀作品的呈现和优秀人才的出现,除了社会环境氛围营造、媒体宣传推广、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等社会“外因”积极介入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发挥艺术类高校和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根本优势,切实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尤其是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这一“内因”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产出优秀作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推进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培育流行音乐人才也就日益为学界和乐界所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发展、关注青年价值观引领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今天,作为向青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应如何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呼应社会、媒体关注和青年期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先声,变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切实加强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将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问题背景,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如何、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在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就成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基于当代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这一核心,本文以理论和实践层面破解“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大陆艺术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基点,论文并非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简单的历史分析和现状描述,亦非孤立的为研究专业建设而研究,而是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放在国家、社会、当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去综合考量,要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与担当相结合、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民族振兴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站位上审视和思考其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要跳出专业观专业、跳出教育谈教育、跳出流行论流行。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发展建设策略这一主要线索,按照历史纵深研究与现状横向比较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特征,破解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和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研究(包括绪论、结论)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进行研究背景分析,提出问题、阐释思路,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文献材料展开详细分析与综述,对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解读;第一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剖析;第三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整体思路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挖掘和集中探讨,尝试提出新的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第五章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建设与基本保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提出新的辅助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结论部分对全文论证结果进行陈述,总结研究不足,并对外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启示研究、高校流行音乐专业评估体系与指标体系建设研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贯通一体化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进行延展性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照和思考。本文得出如下结果:研究结果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宏观设计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依据,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学理基础,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和高校音乐专业建设的一般原则,在宏观设计方面要依据“整合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整体建设思路开展设计。研究结果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需要在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宏观设计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实践探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实践:在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计方面,要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要完善音乐审美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创造教育”理念;在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要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在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要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在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研究结果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是核心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至上,尊重规律、彰显个性,承典塑新、中西融通”的全新设定目标,进而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合理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创造当代健康流行文化的、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广博文化素质的、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本研究为目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做出的贡献在于:1.尝试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音乐教育大类专业建设发展史中剥离出来,首次独立完成了专业建设史的梳理;2.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3.通过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国高校流行音乐建设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思路、理论依据,提供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策略;4.结合自身研究,本文从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宏观设计构想,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雷博雅[10](2018)在《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的运用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本科留学生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汉语作为传播媒介开始的文化传播始于魏晋时期,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融之路,同时也开启了语言的对外传播。封建制度下为满足统治阶级利益,宗教和商贸发展需求而进行的语言传播发展缓慢;近代以来,寄于外国列强多方在华利益需求之下开展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举步维艰;1949年新中国建成,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起步,却因“文革”再次受阻。直至1978年,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才真正步入发展的正轨。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迫切需要与世界接轨,语言的对外传输成为了必要和最重要的手段,1983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正式诞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汉语热”在世界各个地区不断扩展。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创办,推开了世界“汉语热”的新局面。2013年“对外汉语教育”正式更名“国际汉语教育”,名称的变化寓意着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当代的对外汉语教育在我国坚实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支持下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自身教学文化内涵。以实现传播中华文化为目标导向,用语言传播推动文化外宣。新时代给予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是“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早在中国古代语言的交流总是伴随着艺术的传播,也是彰显文化精髓、表达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近年来,艺术教学被列入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大纲,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眼光放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艺术类课程设计上。但是,对于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多研究者局限于具体门类的艺术课程,对于艺术教育如何全面、系统地应用于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探讨甚少。艺术教学在文化教学实践中的开展和运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环节的相关问题,语言教学和艺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的具体化方案都亟待研究。在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云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区域合作经验等优势,成为了国家对内对外整体建设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枢纽。2009年国家提出“桥头堡”战略,使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辐射中心”;2013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云南再次升级为连通“南丝路、北丝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合点”。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使云南成为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发展区域,加之东南亚大量的华侨同胞,更加速了中华文化在这些国家中的传播和汉语的推广发展。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相较,不论是在区位优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发展的民族性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面对南亚、东南亚的教学对象群体,云南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案例。本文在梳理云南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云南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师范大学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探索艺术教育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更多可能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提出个人对于“艺术教育形式如何更好的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设想与期许。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探索“艺术教育形式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运用发展”的具体问题和如何更有效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提供思路,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者提供借鉴。

二、高校师资外语培训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师资外语培训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2)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调查研究 ——以安阳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对PISA测试的反思
        1.1.2 基于对小学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1.1.3 研究兴趣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现状综述
        1.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述评与启发
第2 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现状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2.1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2.1.1 访谈目的
        2.1.2 访谈对象的选择
        2.1.3 访谈方法
        2.1.4 访谈实施
        2.1.5 访谈工具
    2.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2.2.1 调查目的
        2.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2.2.3 调查方法
        2.2.4 问卷编制过程
        2.2.5 调查工具
第3 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3.1 访谈内容分析
        3.1.1 英语偏科生的访谈结果
        3.1.2 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
        3.1.3 小结
    3.2 问卷结果分析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总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学科认知
        3.2.3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思想状况
        3.2.4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偏科归因
        3.2.5 小学高年级英语偏科生学习策略掌握情况
        3.2.6 小结
第4 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的成因探究
    4.1 学生因素
        4.1.1 智力差异
        4.1.2 英语学习兴趣不足
        4.1.3 情感态度不稳定
        4.1.4 英语学习策略不当
        4.1.5 英语学习习惯较差
    4.2 教师因素
        4.2.1 能力素养不高
        4.2.2 教学方式不恰当
        4.2.3 师生相处不融洽
        4.2.4 教师魅力不足
    4.3 学校因素
        4.3.1 师资配置不合理
        4.3.2 校园英语氛围不足
    4.4 家庭因素
        4.4.1 父母英语教育观念不当
        4.4.2 家庭氛围不和谐
        4.4.3 英语学习环境缺失
第5 章 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的对策研究
    5.1 有关学生方面的对策
        5.1.1 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树立矫治英语偏科自信心
        5.1.2 培养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提高英语学习受挫能力
        5.1.3 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形成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5.2 有关教师方面的对策
        5.2.1 提升能力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5.2.2 变换英语教法,增添课堂趣味性
        5.2.3 提高个人魅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5.2.4 正视偏科生差异,教法学法并重
    5.3 有关学校方面的对策
        5.3.1 减少教师更换频率,保证英语教师稳定性
        5.3.2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4 有关家庭方面的对策
        5.4.1 树立正确英语教育观念,理性使用英语教育方法
        5.4.2 满足孩子缺失性需求,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5.4.3 重视孩子生活体验,创设英语听说情景
第6 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语学习偏科生访谈提纲
附录B 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偏科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史料与文献回顾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南迁福州与北归济南:转型的时空背景
    第一节 南迁福州
        一、酝酿南迁:三派势力博弈
        二、选址福州:各方推进南迁
        三、南下福州:顺利完成迁移
        三、福州一年:勉强恢复教学
        四、留守济南:艰难维持残局
    第二节 北归济南
        一、山东情结:回归原动力
        二、校产羁绊:难舍的家业
        三、协商回济:积极的态度
        四、顺利回迁:各方的帮助
    小结
第二章 校权之争与行政改革:行政上开启转型
    第一节 校权之争:新旧势力的博弈
        一、留济齐大校务:旧权把持
        二、校权回收运动:大势所趋
        三、两次“倒杨”运动:斗争不止
    第二节 行政改革:运转机制的蜕变
        一、软弱的齐大校政
        二、积极的行政改革
        三、齐鲁医院的调整
        四、争取“国立”运动
    小结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医疗服务:业务上推行新政
    第一节 教育改革
        一、招生改革
        二、教学改革
    第二节 公卫服务
        一、参与医疗救灾
        二、疫病防治服务
        三、公共卫生教育
    第三节 支援战争
        一、踊跃参军参干
        二、组织抗美援朝医疗队
        三、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小结
第四章 经费改革与资产管理:经济上实现自立
    第一节 美国经济封锁
        一、教会拨款的限制
        二、进口设备的限制
    第二节 拓展筹资渠道
        一、有条件接受捐赠
        二、向政府申请补助
    第三节 改革资产管理
        一、资产清查:奠定改革基础
        二、资产纠纷:化解资产矛盾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
        一、“三自”革新运动
        二、医院经费改革
        三、“三反”“五反”运动
    小结
第五章 抗美援朝与思想改造:政治上实现新生
    第一节 建国初期师生思想状况
        一、宗教色彩浓厚
        二、亲美思想严重
        三、政治意识淡漠
    第二节 抗美援朝教育运动
        一、保卫和平签名运动
        二、控诉美国文化侵略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全面驱离美籍教师
    第三节 革命政治教育
        一、常规思政教育
        二、爱国爱党教育
        三、亲苏学苏教育
    第四节 思想改造运动
        一、原有问题及改造过程
        二、改造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院系调整与明确隶属:全方位完成转型
    第一节 院系调整:完成转型的直接推动力
        一、全国院系调整的背景与过程
        二、齐鲁大学的调整
        三、齐鲁医院的归属变更
    第二节 山东医学院的调整适应
        一、原山东医学院基本情况
        二、调整初期的混乱情况
        三、初步的改革调整
    第三节 齐鲁医院的改革调整
        一、院系调整初期的混乱现象
        二、齐鲁医院的全面改革
    第四节 明确归属:步入新的起点
        一、医院承担医学教学任务
        二、行政体制上的关系不明确
        三、明确隶属与管理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特点
        2.1.1 民办高校
        2.1.2 思政育人
        2.1.3 立德树人
    2.2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2.2.1 传统文化德政、师法育人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理论
        2.2.3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论述
    2.3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政策依据
第三章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调研
    3.1 思政育人工作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调研问卷设计与编制
        3.2.1 问卷设计的理论支撑
        3.2.2 问卷设计的内容
        3.2.3 问卷数据统计方法
    3.3 调研问卷结果
        3.3.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3.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调研结果
        3.4.1 课程育人状况分析
        3.4.2 网络育人状况分析
        3.4.3 心理育人状况分析
        3.4.4 教师与学生同一问题不同状况分析
    3.5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5.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5.2 访谈问题介绍
        3.5.3 访谈内容整理及分析
第四章 调研结果及存在优势和问题分析
    4.1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优势
        4.1.1 办学条件改善,奠定了思政育人工作物质基础
        4.1.2 校园文化提升,营造了思政育人工作良好氛围
        4.1.3 专业特色突出,融合了思政育人工作着力点
        4.1.4 管理体制灵活,助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
    4.2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4.2.1 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 网络育人功能性有待充分利用
        4.2.3 心理育人知晓率及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2.4 思政育人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
        4.2.5 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多元化
    4.3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3.1 受学校生存与发展压力影响
        4.3.2 受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影响
        4.3.3 受学生生源质量差异影响
第五章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建议与对策
    5.1 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工作,补足短板,构建全面的思政课程体系
        5.1.1 以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促进教师教管能力的提升
        5.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驱共力推进思政元素融合
        5.1.3 以“地域性”立体互动平台的构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5.2 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理念,拓展网络育人方法及手段,提升工作实效
        5.2.1 建设和谐文明的网络育人环境
        5.2.2 搭建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平台
        5.2.3 探索实用高效的网络育人手段
    5.3 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让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
        5.3.1 开设和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5.3.2 搭建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双轨平台
        5.3.3 加强实时师生沟通交流
        5.3.4 扎牢“校-院-班-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5.4 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铺垫思政育人效果保障
        5.4.1 关注教师品德,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5.4.2 完善制度体系,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5.4.3 强化培训业务,提升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
        5.4.4 建立专业化、长效化、优质化辅导员队伍
    5.5 进一步贴近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5.5.1 加强学生党建、团建工作
        5.5.2 分类别、分层次开展“量体”教育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问卷
附录3 :个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民办中职院校
    2.2 职业能力
第3章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3.2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卷调查对象
    3.3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职业能力理解片面,综合素质教育缺失
        3.3.2 培养方案不够合理,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3.3.3 各期课程衔接脱节,职业能力培养有损耗
        3.3.4 教师缺乏实操能力,教学方向偏理论化
        3.3.5 缺乏对口实训基地,实习安置不到位
第4章 湖南省民办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4.1 制定科学培养方案,做好各阶段培养衔接
        4.1.1 利用隐形课堂,强化能力提升
        4.1.2 注重职业形象,提升职业品质
        4.1.3 强化人文知识,注重知识积累
        4.1.4 加强语言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4.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方案改革
        4.2.1 强化教师敬业精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2.2 注重培养技能教师,提升学生实操水平
        4.2.3 推动教学方案改革,制定科学教学方法
    4.3 设计三位一体教学计划
        4.3.1 理论与实践教学优化结合
        4.3.2 调整课程比例,增加实操比重
        4.3.3 依照职业能力要素,明确提升要点
    4.4 建立多功能模拟校内实训室,推行互利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
        4.4.1 建立多功能模拟校内实训室
        4.4.2 推行互利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
    4.5 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与职业能力中职质量监控体系
        4.5.1 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4.5.2 构建职业能力中职质量监控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掌握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C 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D 企业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6)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我国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提倡
        3.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二) 研究综述
        1. 有关书学的研究
        2. 有关北宋书学的研究
        3. 有关书法人才培养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书学
        2. 北宋书学
        3. 人才培养
        4.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
    (四)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五)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一、 北宋书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 北宋书学的产生背景
        1. 政治改革的影响
        2. 经济商业的繁荣
        3. 科学技术的发展
        4. 文教政策的调整
        5. “尚意”书风的形成
        6. 帝王的喜好推崇
    (二) 北宋书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北宋初中期沿袭唐制,设立博士
        2. 宋徽宗时期重新建制,颇有创意
        3. 北宋末期发展艰难,书学消亡
二、 北宋书学的培养目标
    (一) 通晓《论语》、《孟子》的儒学人才
    (二) 精专“篆、隶、草”的技艺人才
    (三) 兼通“诗、书、画”的文学人才
三、 北宋书学的课程设置与考核
    (一) 课程设置
        1. 技法课程
        2. 经学课程
        3. 字学课程
    (二) 课程考核
        1. 考试内容
        2. 考核标准
四、 北宋书学的教学方法与管理制度
    (一) 北宋书学的教学方法
        1. 名帖临摹
        2. 名师指导
    (二) 北宋书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1. 全面严格的三舍考选制度
        2. 严密周详的教育管理规章
        3. 合理完备的教学管理机构
五、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一)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
        1. 课程设置,体系完备
        2. 注重师资,各有专长
        3. 严立标准,讲求艺术
    (二) 对当代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的启示
        1. 更新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理念
        2. 建立与完善当代书法教育课程体系
        3. 加强书法师资建设
        4. 创新拔尖书法人才选拔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医学高职院校ESP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满足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1.1.2 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趋势
        1.1.3 研究的意义
    1.2 ESP研究综述
        1.2.1 国外ESP研究综述
        1.2.2 国内ESP研究
        1.2.3 国内医学ESP研究
第2章 医学高职高专ESP教学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对象
    2.3 实施方法
    2.4 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
        2.4.1 学生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2.4.2 对ESP的认识及态度调查
        2.4.3 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调查
        2.4.4 教材及教学内容调查
        2.4.5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调查
        2.4.6 考核方式调查
第3章 医学高职高专ESP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1 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目标不明晰
        3.1.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3.1.3 教学效果不理想
        3.1.4 考核制度不完善
    3.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问题归因
        3.2.1 学校因素
        3.2.2 教师因素
        3.2.3 学生因素
        3.2.4 教学因素
第4章 医学类高职高专ESP教学改革策略
    4.1 整体推动,落实到地
    4.2 科学设置课程、合理选择教材
        4.2.1 科学设置课程
        4.2.2 合理选择教材和配套资料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ESP教师培训体系
        4.3.1 培训设计
        4.3.2 培训分类
        4.3.3 培训评估
    4.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5 完善考核制度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9)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流行音乐相关研究
        (二)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相关研究
        (四)中国高校专业建设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五、创新点
        (一)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
        (二)实践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第一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相关概念、本质特征与发展历程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流行音乐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本质特征
        (一)艺术性与通俗性
        (二)传统性与时尚性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四)统一性与独立性
        (五)综合性与跨域性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流变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概述
第二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与设计方法
        (一)文献研究设计
        (二)访谈设计
    二、调查研究实施过程
        (一)文献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二)访谈研究调查对象与信息搜集过程
    三、调查研究结果汇总
        (一)文献调查结果呈现
        (二)访谈调查结果汇总
    四、基于调查研究结果的成绩概述与问题分析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成绩概述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第三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与整体思路
    一、理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指导,以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支撑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青年思想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四)音乐教师心理结构建构理论
        (五)存在主义课程与价值观
        (六)音乐流行理论
    二、目标定位: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
        (一)立德树人、培养至上
        (二)尊重规律、彰显个性
        (三)承典塑新、中西融通
    三、整体思路:“整合理念”与“内涵式发展”
        (一)基于“整合理念”的建设思路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建设思路
第四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课程规划、教学设计与学科支持实践策略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规划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建设“厚重扎实型”流行音乐专业基础课
        (二)建设“个性模块式”流行音乐专业主干课
        (三)建设“多元开放式”流行音乐专业选修课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设计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音乐审美教学
        (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文化人”
        (三)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创造教育”理念
    三、关于以学科建设促进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规划流行音乐学科建设
        (二)深入推进流行音乐专业学术研究
第五章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师资教材与基本保障实践策略
    一、关于流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严选、优出、精过程”培养模式
        (二)构建“流行乐府”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二、关于流行音乐专业师资与教材建设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综合型”教师队伍
        (二)统编核心教材、开发地方、校本和国际教材
    三、关于流行音乐专业社会服务与建设保障方面的实施策略
        (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二)建设流行音乐专业专属场地与设施
结论
    一、结论总结
        (一)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宏观设计
        (二)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
        (三)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新时代流行音乐人才
    二、创新与反思
    三、延展性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发展年表
    附录2 :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五位流行音乐教育界资深专家访谈记录摘编
    附录4 :专业基础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100 首经典民歌
    附录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经典流行音乐作品词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的运用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本科留学生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育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文化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艺术教育形式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对比分析法
    第五节 创新与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难点所在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及学科性质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三、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地位
    第三节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困境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语言能力”基础目标与“文化传播”终极目标之间的反思
第二章 文化教学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及开展情况..
    第一节 我国文化外宣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文化外宣的内涵及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外宣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内在联系
        二、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文化教学的发展历程和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基于传播中华文化制定教学基础目标
        二、结合优秀文化成果组织教学内容
        三、运用艺术教育形式整合教学方法
第三章 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的运用
    第一节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 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艺术教育
        一、高校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艺术教育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特殊功能
    第三节 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的运用
        一、云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模式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借鉴
        三、云南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运用的具体情况
第四章 艺术教育形式在云南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区位优势
    第二节 云南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运用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提高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三、重视学生对艺术课程教育形式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
    第三节 云南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对外汉语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运用取得的主要经验
        二、云南对外汉语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运用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二、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有效兼顾技能学习与文化提升
        四、充分凸显民族特色与区域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校师资外语培训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偏科问题调查研究 ——以安阳市S小学为例[D]. 宋雅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历史变局中的“齐鲁医学”转型研究(1948-1953)[D]. 李宁. 山东大学, 2020(06)
  • [4]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D]. 毕玉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湖南省民办中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李海燕.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D]. 龙铁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医学高职院校ESP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为例[D]. 马建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中国高校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研究[D]. 朴荟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高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艺术教育形式的运用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本科留学生课程为例[D]. 雷博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浅谈高校教师外语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