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做“知”

引导学生做“知”

一、指导学生做“学问”(论文文献综述)

李铎[1](2021)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笔记”研究》文中提出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伴随阅读做读书笔记,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写读书笔记的行为习惯。因此,笔者选取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笔记”研究这一论题。这一研究对于提升教师对读书笔记的学理性认知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体围绕这一论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围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笔记展开理论研究。首先,从读书笔记的概念界定、分类、意义探究三个方面来对读书笔记进行概念阐释;接下来,分别阐释阅读教学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对读书笔记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概念阐释基础上,进而探讨读书笔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呈现与分析;最后,从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研究出发,再来探讨读书笔记在其中的呈现与分析。第二部分:笔者对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对高中生抽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最后对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三部分:笔者从“增进教师认知,掌握读书笔记促进阅读的方法”、“形成主动意识,养成边读边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加强教师指导,建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桥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主动性”、“碰撞思想火花,形成文本同读书笔记多元互动”五个方面针对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其中笔者以《古都的秋》为例,进行了读书笔记指导课的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分析。

赵慧娟[2](2020)在《“少教多学”理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乌兰察布市集宁五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编文言文共38篇,大约占总篇目数的27%。长期以来,教学效果提升缓慢,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较难提高。原因主要在于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探索高效教学方法对解决教学困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初中文言文教学从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布置作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指导方法。语文教学专家、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本人任教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五中学在2013年到2015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1。在研期间,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运用“少教多学”理念进行教学。三年下来,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均有所提高。因此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到我校文言文教学当中,是解决教学困境的有益尝试,并且希望能对文言文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少教多学”理念的内涵与我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少教”是要求教师下功夫了解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相互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抓住教学契机,因材施教。“多学”是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时间,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五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直以来,我校文言文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注重讲解文言知识,不是特别重视学生感知文言文的文学魅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出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导致我校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第三部分是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五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理念。首先在预习时,教师给学生划分文言文翻译难度等级并做相应指导,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指导学生写初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在课堂上“多学”创造融洽的气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写的初读体验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确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三在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做词语积累本册,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设计阶梯型课后作业,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后,本文通过《陋室铭》教学实录的展示来体现“少教多学”理念运用到我校文言文教学中的效果。

葵子彤[3](2020)在《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清末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我国课程意识逐渐觉醒,课程体系走向成熟,这段承上启下时期也是数学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并向现代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在时代背景与教育思潮糅合中,开展创办学校、编撰教科书等教育实践,涌现较丰富的教学成果与课程思想。刘薰宇先生(1896-1967)也在此期间致力于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背景、数学学科特性及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形成阶段、呈现要素、总体结构与功能作用的研究层次与逻辑链条,将刘薰宇的思想进行剖析与重整从而纳入课程思想体系,以便更系统完整地保存与传承我国本土人物课程思想,更好地为当代课程改革提供内生动力与源泉。本文围绕三大问题:刘薰宇课程思想经历了哪些形成发展的阶段?刘薰宇课程思想要素如何得以剖析与呈现?刘薰宇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与当代启示是什么?选取研究对象刘薰宇论着及其历史评价作为主要文献回顾资料,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期望经由多重视角呈现历史,实现与文本对话。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为研究提供框架、视角与内容,界定研究时间及核心概念及其操作性定义,基于泰勒目标原理课程理论、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媒介记忆理论以及质化研究扎根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文本分析法及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二、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形成发展。通过分析文本资料、结合历史事件、成长过程、教育实践、政治背景与社会思潮,作为刘薰宇课程思想的形成动力,其课程思想形成历经了三个阶段:1896-1919年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奠基阶段,1919-1930年课程思想结构性要素塑造阶段,1930-1967年课程思想整体结构系统论述阶段,为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构建提供特别事件。三、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呈现要素。秉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史观研究文本,借助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编码整理。借鉴教育家个人画像研究框架,将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可视化分析,结合发展历程与特别事件,刘薰宇课程思想的形成性要素为以数学为核心涵盖多领域的知识结构、理性分析问题意识突出的思维结构、教育评估发展推动力强劲的能力结构以及心系家国与学生情怀深厚的情意结构。同时对文本再次进行可视化分析,剖析所呈现要素并纳入研究框架,重构其课程思想的结构性要素为课程价值思想要素、课程目标思想要素、课程内容思想要素、课程组织思想要素与课程评价思想要素。四、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整合与凝炼刘薰宇课程思想作为人物层面的形成性要素以及作为理论层面的结构性要素,基于泰勒目标课程理论与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的框架与原理统整刘薰宇的课程思想结构并分析其中较显着的特征。其逻辑结构为立足于人文精神的课程价值立场,知识、思想与情意的课程目标表达,直接与间接经验互动的课程内容选择,兼顾学生与学科的课程组织体系,个性、平等与延伸的课程实施变革以及关注目标与价值的课程评价取向。五、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知古鉴今,在厘清刘薰宇课程思想的结构与特征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意义,并对课程改革发展进行现实观照。其价值在于加速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进程,激发数学科普读物成长新动力,广泛深远地影响区域教育发展。其当代启示在于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定位,指向本性生长和家国意识的课程目标,数学课程内容符号化与生活化融合,分科与综合课程在互动中走向整合,致力于原创性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实施以及构立足人文教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吴倩[4](2020)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对小学各学段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见,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虽然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寿光市四所小学的400名学生、30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访谈,获取当前寿光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问题并剖析原因,力图根据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本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语文自主阅读的理论构建,从自主阅读的理论基础、自主阅读的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个方面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本研究主体部分论证展开的基础。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根据现状及原因,结合案例、总结经验,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方面提出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为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还有更大的研究空间,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者会关注并加入此课题研究之中,因为自主阅读能力研究关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王喜旺[5](2019)在《师生日常生活中游谈的教育意蕴: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的诠释》文中指出师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游谈作为大学的日常存在,对于学子的成长发挥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从西南联大的经验可以看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游谈依赖于师生共有的价值关怀、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师生共同的超越情怀。当这三个条件具备的时候,师生之间无论是在居室、茶馆,还是在路上、风景优美之地,才可能进行自然而亲切的游谈。在这样的游谈中,学生不但获得了探究未知世界的方向、原则,而且形成了高贵的德性。这些都成为支撑莘莘学子在未来的成长中走向学术与人生巅峰的重要因素。

刘隽颖[6](2019)在《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永恒的话题。当前本科教学质量遭受严重质疑,但教学改革却步履维艰,其背后反映出教学处于失魅状态,难以吸引教师的热情与投入,教学工作的地位岌岌可危。大学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设计者、推动者,挖掘这一群体在教改中面临的真实处境有助于为透析教改难点、构建保障制度提供启发。本研究从大学教师视角出发,遵循质性研究范式,借鉴“教学学术”和“新制度主义”两大理论基础,前者阐释了教学工作的学术性,指明研究性教学是协调教研冲突的有效途径,这与我国本科教改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其四维研究体系提供了较为全面分析教师教学工作的透镜;后者将文化同样纳入制度研究的范畴,并提供了制度分析的具体框架。通过对不同程度投身本科教改的大学教师代表、辅以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教改工作中面临着“四面危机”:就教学学术的合法性维度而言,很多教师对本科教改持观望态度,教改难点得不到有效的反思和交流,教学更像是一段“踽踽独行”而非共同体的财富,部分教师甚至对教学抱有“但求无过”的心理,教学远未成为一种“学术”;就教学学术的主体间性维度而言,教师和学生群体彼此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检验,师生之间尚未成为“教学共同体”;就教学学术的关联性维度而言,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结合有着现实困难,而“中国式”科研给教师们带来了莫大压力,多以经济收益为直接导向的社会工作也对教学造成了“伤害”,教学在学术工作中日益边缘化;就教学学术的保障性维度而言,教师发展中心面临发展困境,高校的教改支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最关键的是高校教师晋升制度中教学评价缺位,最终大学教学学术文化日益失落。可见,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困境根源在于,教师教改投入和成效无法在晋升考核中得到认可和回报,教学成为学术之道缺乏根本的制度保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大学教学学术制度与文化建设对我国教改推进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尽管美国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不尽一致、研究型高校同样面临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处境,但美国大学教师在本科教学实践中都遵循着严格的基本规范、保证教学投入。这背后,教师评价制度发挥着导向作用。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师评价中教学“至关重要”,是最为核心的评价部分,而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比较宽泛;加州大学教师评价中教学“不可或缺”,是晋升终身教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教学评价上,美国大学注重教师、学生、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并更加尊重专家意见;在量性数据和质性材料中更关注后者反映出的教师教学成长;同时保证评价的程序正义。美国大学形成了自身的教学学术文化,这一文化起始自研究生教育阶段对教学学术能力的训练、见诸于规章制度中的教学规范、扩散于院-校两级教学交流平台,最终彰显在对卓越教学的认同。基于斯科特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面临着三重制度缺位:其一,大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制作用失灵,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的“底线”要求过低而遮蔽了其学术性、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效力不强、教师考核中教学“隐身”;其二,教学改革的规范性要素激励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评价、在教师晋升中简单关注教学奖项、教学改革的奖励幅度与辐射范围有限;其三,本科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远未形成,重视本科教学且有所作为的领导为数不多、基层学术组织的教研职能日益消退、校级教学学术支持机构的作用尚未彰显。借鉴美国以及本土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构建起本科教学改革的保障制度:一是在教学规章中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在教学工作规程中提升“底线”要求、明确教改要素和相关保障、完善对教学失职行为的惩处问责机制。二是在教师考评时向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倾斜。教学评价应当关注其实际效果而非教学奖项、在学评教基础上更加尊重同行专家意见、在校内强化教学改革的物质奖励与职称激励。三是通过院-校两级交流平台塑造教学学术文化。在院系内部形成基层学术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常规机制、校级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教学学术支持服务职能、在博士生教育中融入教学学术认知。通过制度重构,推进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使教学回归学术之道。

黄露[7](2019)在《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1)工具性是指对语言符号的接受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对人品、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塑造作用。如今,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偏重应试技巧的训练,希望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教学,削弱了语文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黄玉峰老师作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其教学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特征。其教育观点“把自己当成人,把学生也当成和我一样的人,有尊严地进行教书”及其培养目标“人生教育”均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分析、归纳等方法对他的人文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当下的语文教育以有益的启示。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为课题缘起、文献综述、方法、研究意义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正文的第一章阐述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的来源、个人成长经历对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第二章总结其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实践;第三章主要探究其人文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总结并讨探文章的不足之处。

庹国柱[8](2018)在《学术道德问题杂谈》文中提出学术研究是很严肃很受人尊重的事业。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学术研究,我国也不例外。几十年,来我国学术界欣欣向荣,成果累累。学术研究要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内在机制,特别是做学术研究的人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本文不是全面论述学术道德问题,只是选择几个角度,根据作者的观察和亲身体验,陈述一些学术研究"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批评了一些学术研究中不道德的现象。希望社会各界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创造更好的学术生态,在规范中努力自律,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的健康和蓬勃发展。

叶曼雨[9](2018)在《章学诚课蒙论初探》文中提出章学诚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先后在五个书院执教,并在课余撰写了若干篇教育研究文章。这些文章体现出章学诚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尽管如此,鲜有学者关注并全面研究章学诚的教育主张。是故,笔者不揣谫陋,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建构相对完整的章学诚课蒙论体系,并分析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及现实启示,以期为学界对章学诚教育主张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关键词、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综述相关文献。第二章是章学诚课蒙论的产生背景。其产生背景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背景。章学诚批判清代蒙学教育的糟粕,又继承了当时蒙学教育中优秀的经验。另一方面是个人背景。章学诚自身的教育实践促使他根据教育现状,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课蒙论。第三章是章学诚课蒙论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分别是章学诚课蒙论的蒙学教育观、蒙学教学观、蒙学教法观、蒙学教材观。蒙学教育观方面,章学诚倡导教育的目的在于求道,强调学生将知识习于事,最终能成为通经服古之人。蒙学教学观方面,他推崇以经史等经典古籍为教材或工具书,并且要揣摩经典,仿写经典。其蒙学教法观主要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现代性。蒙学教材方面,章学诚认为教材应该做到“言之有物”。第四章以梁启超、周予同、何炳松为例,讨论章学诚课蒙论对这些教育家产生的历史影响。第五章主要探寻了章学诚课蒙论的现实启示,主要包括寻根教学,溯源经史;揣摩文章,体悟道统;读写共生,模仿经典。

曾铁[10](2016)在《大学教授及其发展刍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教授是传承、创造文明的高手,益助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是教授的本位与职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之现下,教授,何往?何为?何有?教授要自省、自警、自励与"丰满"自己,教授当立足本专业为民生建设和建构高品质社会多效力。增强文化力、原创力与学术影响力,积极传输优秀文化和促进与当代文明的对接是教授及发展的大事;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不断贡献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基于教学、科研引领学生、社会上行乃教授的职业与要务。

二、指导学生做“学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导学生做“学问”(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笔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写读书笔记的行为习惯
        (二)2017 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伴随阅读做读书笔记
    二、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教师对读书笔记的学理性认知
        (二)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笔记研究综述
        (一)认为读书札记是读书笔记的最好形式
        (二)关于写读书笔记的意义价值研究
        (三)着眼于读写结合的读书笔记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对读书笔记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理论的基本阐释
    一、读书笔记的概念阐释
        (一)读书笔记的概念界定
        (二)读书笔记的分类
        (三)读书笔记的意义探究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概念阐释
        (一)阅读教学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三、读书笔记在2017 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呈现与分析
        (一)读书笔记在2017 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呈现
        (二)对读书笔记在2017 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呈现分析
    四、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读书笔记呈现与分析
        (一)读书笔记集中呈现在实践活动系统中
        (二)读书笔记的编写意图分析
第二章 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情况
        (一)问卷与访谈调查的缘由与对象
        (二)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二、问卷及访谈调查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对读书笔记认知不清,没有掌握方法
        (二)不知如何同阅读结合,缺乏教师指导
        (三)普遍认为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
        (四)学生对写作主观抗拒,没有激发兴趣
第三章 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增进教师认知,掌握读书笔记促进阅读的方法
        (一)了解读书笔记理念,不断加深认知
        (二)课上课下联动学习,拓宽认知范围
        (三)划分阶段循序渐进,提高认知水平
    二、形成主动意识,养成边读边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一)时刻督促,勤于动笔,坚持就会收获
        (二)开发思维,日积月累,增强创作动机
    三、加强教师指导,建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桥梁
        (一)丰富学生生成读书笔记的形式和内容
        (二)鼓励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评价和交流
        (三)陪同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创作和开发
    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主动性
        (一)巧思巧想,发挥创造性
        (二)交流互动,发挥促进性
        (三)化其为友,增添趣味性
    五、碰撞思想火花,形成文本同读书笔记多元互动
        (一)将读书过程结构化
        (二)将读书内容一体化
        (三)将笔记重读再强化
        (四)将笔记应用生活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读书笔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少教多学”理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乌兰察布市集宁五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少教多学”理念相关研究
        2.国外“少教多学”理念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少教多学”理念
    (一)“少教多学”理念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成果及不足
二、集宁五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文言文预习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文言文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少教多学”理念在集宁五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文言文预习环节运用“少教多学”理念
        1.划分文言文翻译难度等级
        2.鼓励指导学生写初读体验
    (二)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理念
        1.新型师生关系是前提
        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三)“少教多学”理念在文言文课后作业中的运用
        1.设计阶梯型课后作业
        2.指导学生做积累文言词语本册
    (四)《陋室铭》教学实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集宁五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情况调查问卷及统计
附录2 :集宁五中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及统计
附录3 :《陋室铭》教学实录
致谢

(3)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人物课程思想传承是课程史研究职责
        2.课程思想引领是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
        3.刘薰宇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人物课程思想史相关研究
        2.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数学课程思想相关研究
        3.数学家刘薰宇相关研究
        4.已有研究整体特征述评
    (五)研究理论基础
        1.泰勒目标原理课程理论
        2.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
        3.媒介记忆理论
        4.质化研究之扎根理论
    (六)研究时间及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范围及阶段划分
        2.课程思想及数学课程思想
    (七)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二、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1896-1919年: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奠基阶段
        1.1896-1904年:家庭教育奠定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之基础
        2.1904-1916年:基础教育积累对课程思想感性认识之材料
        3.1916-1919年:高等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知识与研究能力厚植
    (二)1919-1930年:课程思想结构性要素塑造阶段
        1.1919-1924年:春晖中学创办影响教育理念与开启教学研究
        2.1924-1928年:厘清教育救国理想与重视教育中的个体价值
        3.1928-1930年:在赴法研修与南洋游学中突破教育研究局限
    (三)1930-1967年:课程思想整体结构系统论述阶段
        1.1930-1937年:在立达学园课程建设中把握课程思想结构
        2.1937-1951年:西南地区教育实践铸就为人品格与教学风格
        3.1951-1967年:由课程教材独立生发出服务本土的课程思想
三、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呈现要素
    (一)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
        1.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编码与整理分析
        2.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中课程思想要素
    (二)课程思想的结构性要素
        1.课程价值思想要素
        2.课程目标思想要素
        3.课程内容思想要素
        4.课程组织思想要素
        5.课程实施思想要素
        6.课程评价思想要素
四、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
    (一)课程价值立场:立足于人文精神
        1.体现技术与人文面向
        2.承担国家与文化责任
        3.唤醒与回归人的本性
    (二)课程目标表达:知识、思想与情意
    (三)课程内容选择:直接与间接经验互动
        1.课程内容设置符遵循程目标要求
        2.课程内容构成体现动静融合观念
        3.课程内容多元选择提供实施弹性
    (四)课程组织体系:兼顾学生与学科
        1.纵向课程调整由易到难排列,横向课程实行选科制补充分科制
        2.初步呈现将学习者心理顺序与学科课程逻辑顺序相统一的倾向
        3.课程体系以直线式编排为主,知识领域间渗透螺旋式编排思想
    (五)课程实施变革:个性、平等与延伸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但指导性策略有待明确
        2.呈现平等合作师生主体关系,但发掘学生能动性不足
        3.将知识作为教学延伸点,但以课堂生成为生长点欠缺
        4.重视知识技能、方法与态度,但对活动经验关注不够
    (六)课程评价取向:关注目标与价值
        1.评价视域融合性
        2.评价标准多元性
        3.评价主体开放性
五、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一)刘薰宇课程思想及活动的对我国教育的价值
        1.加速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2.激发数学科普读物成长新动力
        3.广泛深远地影响区域教育发展
    (二)刘薰宇课程思想及实践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1.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定位
        2.指向本性生长与家国意识的课程目标
        3.数学课程内容符号化与生活化融合
        4.分科与综合课程在互动中走向整合
        5.致力于原创性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实施
        6.构建立足人文教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学位论文类
    3.期刊类
    4.其他类
附录
    附录1:刘薰宇发表的数理类论文
    附录2:刘薰宇发表的教育类论文
    附录3:刘薰宇编写的着作
    附录4:刘薰宇编着的教科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4)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分析法
第二章 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
    第二节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特点
        一、阅读动机的自发性
        二、阅读内容的选择性
        三、阅读时间的调控性
        四、阅读环境宽松、自由
        五、阅读过程的独立性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
        一、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
        二、思维方面: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三、注意力方面:集中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
        四、记忆方面: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
        五、意志方面: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
        一、问卷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工具的设计
        三、调查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动机存在功利性倾向
        二、有效自主阅读时间不足,阅读量不足
        三、漫画书籍占比过大,阅读内容需引导
        四、阅读方法单一,阅读效率不高
        五、自主阅读习惯不佳
        六、有效阅读的整体环境不理想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家长因素
        四、学生因素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基于学校的建议
        一、注重教师阅读培训,提升教师阅读影响力
        二、丰富校内图书资源,完善基础条件
        三、丰富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悦读”
    第二节 基于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转变传统阅读观念,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二、整合语文作业,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
        三、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内容
        四、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合理选择阅读方法
        五、读说写结合,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六、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七、关注个别差异,分层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第三节 基于家长的建议
        一、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二、亲子共读,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
        三、重视家校沟通,提高阅读指导效率
    第四节 基于学生的建议
        一、明确阅读目的,端正阅读态度
        二、有选择地读书,提高对阅读内容的甄选能力
        三、提前阅读,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5)师生日常生活中游谈的教育意蕴: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的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生之间的游谈成为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
    (一)师生一致崇尚学术救国
    (二)“亲切而纯洁”的师生关系
    (三)超越艰难困苦的达观襟抱
二、师生之间日常生活中的游谈的存在形态
三、师生之间日常生活中的游谈对学子的影响
    (一)学术观念的传承
    (二)品格的陶冶

(6)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改革
        二、教学学术
        三、制度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图
    本章结语
第二章 理论基础:“教学学术”与“新制度主义分析”
    第一节 “教学学术”的发展及其四维研究体系
        一、“教学学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领域
        二、“教学学术”四维研究体系的构建
        三、大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学成为学术之道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一、从制度研究到新制度主义
        二、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流派
        三、理查德·斯科特及其新制度主义分析
        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大学组织的基本认识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数据分析:我国大学教师本科教改中的“四面危机”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收集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合法性维度:教学远未成为一种“学术”
        一、教师的观望:“改或不改?”
        二、教改实施:困惑与难点相随
        三、教学是一段“踽踽独行”
        四、教学但求“无过”
    第三节 主体间性维度:师生仍未成为“教学共同体”
        一、师生之间“心存芥蒂”
        二、教学改革改善着师生关系
        三、学生学习效果有待提升
    第四节 关联性维度:教学在教师学术工作中边缘化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实困难
        二、“中国式科研”带来的莫大压力
        三、社会工作可能会“伤害”教学
    第五节 保障性维度:教学学术制度缺失与文化失落
        一、教学学术支持机构“形同虚设”
        二、大学教学改革保障制度缺失
        三、大学教学学术文化尚未形成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域外观察: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制度保障与文化塑造
    第一节 美国不同类型大学教师的本科教学认知
        一、加州州立大学教师:“教学是首要事业”
        二、加州大学教师:“教学是基本职责”
        三、美国教师本科教学认知分化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实践与投入
        一、规范、明晰的教学准备材料
        二、多样、综合的课堂组织形式
        三、多元学业评价与保证学业指导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师考核制度中的教学评价
        一、加州州立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师考核中“至关重要”
        二、加州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师考核中“不可或缺”
        三、美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专家权威与程序正义
    第四节 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文化塑造
        一、教学学术能力的养成初始自研究生教育阶段
        二、教学学术规范的形成见诸于教学规章制度文本
        三、教学学术理念的扩散得益于院-校两级教学交流
        四、教学学术文化的确立彰显在对卓越教学的认同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研究结论: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困境与重构
    第一节 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三重制度缺位
        一、教学基本规制性要素作用失灵
        二、教学改革规范性要素激励不足
        三、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远未形成
    第二节 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保障制度的重构
        一、在教学规章中凸显教学的学术性
        二、在教师考评时向优秀教改成果倾斜
        三、通过院-校两级交流平台塑造教改文化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反思
    第一节 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审视
        二、大学教师队伍的生存境遇值得引起关注
        三、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亟待提升
        四、大学教学改革需要有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第二节 对质性研究过程的反思
        一、研究起点:研究者对教学事业的个人情感
        二、研究过程:与大学教师进行一场真诚对话
        三、研究场域:在本土与异域的文化冲突之间
        四、研究结果:研究者与研究课题的共同成长
    本章结语
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人文
        (二)人文教育
        (三)人文精神
第一章 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形成
    第一节 榜样认同是其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苏东坡的人格精神
        二、鲁迅的“立人”教育观
        三、潘光旦的位育思想
    第二节 早期求学生涯及其人文教育思想的孕育
        一、黄玉峰所受的家庭教育
        二、黄玉峰所受的学校教育
    第三节 在教育实践中其人文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社会背景对其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黄玉峰人文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实践
    第一节 黄玉峰人文教育的目的的形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社会现实的影响
    第二节 黄玉峰人文教育的实践
        一、课堂改革
        二、课外改革
第三章 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精神
        二、人文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第二节 营造家庭的人文氛围
    第三节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础
    第四节 为语文学习开拓新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五浦庠叙赋
附录二:五浦汇实验学校校礼三字经
附录三:黄玉峰推荐书单
附录四:校歌《学成报故乡》
附录五:黄玉峰给新生写的信
附录六:家长会邀请函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8)学术道德问题杂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院校学术之累
二、官员学术之殇
三、企业家学术之痛
四、学术江湖之困
五、国外学术之鉴
六、学术规范之律

(9)章学诚课蒙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关键词界定
        1.2.1 章学诚
        1.2.2 课蒙论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概况
        1.4.2 主要研究成果
        1.4.3 小结
第2章 章学诚课蒙论的产生背景
    2.1 清代蒙学教育概况
        2.1.1 蒙学教育课程与教材简况
        2.1.2 蒙学常用教学方法简况
    2.2 章学诚的教育实践
        2.2.1 求学问学
        2.2.2 书院讲学
第3章 章学诚课蒙论的主要内容
    3.1 蒙学教育观
        3.1.1 求端于道
        3.1.2 习事言学
        3.1.3 通经服古
    3.2 蒙学教学观
        3.2.1 识字写字教学观
        3.2.2 阅读教学观
        3.2.3 写作教学观
    3.3 蒙学教法观
        3.3.1 分别正闰
        3.3.2 迎其机而善导
        3.3.3 迎其悦乐而利导之
        3.3.4 童蒙学习,当有顺序
    3.4 蒙学教材观
        3.4.1 自裒编纂
        3.4.2 言之有物
第4章 章学诚课蒙论的历史影响
    4.1 梁启超:章学诚课蒙论的继承者
        4.1.1 “三分”教学,形成思路
        4.1.2 趣味教育,情感教育
    4.2 周予同:章学诚课蒙论的发展者
        4.2.1 教材选编,必有思想
        4.2.2 辅助学习,勤做札记
    4.3 何炳松:章学诚课蒙论的实践者
        4.3.1 自动研究
        4.3.2 综合研究
第5章 章学诚课蒙论的现实启示
    5.1 寻根教学,溯源经史
    5.2 揣摩文章,体悟道统
    5.3 读写共生,模仿经典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语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章学诚教育实践活动及教育研究文章着述年表
附录B 关于章学诚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献目录
致谢
附件

(10)大学教授及其发展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教授及其发展的多向度思量
    (一)教授禀性、特质与追求之我见
    (二)教授是标准的文明人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专家
        1.教授的教学、科研应为经济社会发展传输正能量
        2.教授要不失气节,不能做市场的奴隶
        3.教授应献力提高中国的创造力与完美中国形象
        4.青年教授的文化含量与实力要大而强
    (三)热爱、热心教学是教授的要事与首务
        1.教授,传道、受业、解惑是主业
        2.教授理当善待学生、认真教书
    (四)提高教授水平、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与需要
二、结语

四、指导学生做“学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书笔记”研究[D]. 李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少教多学”理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乌兰察布市集宁五中为例[D]. 赵慧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D]. 葵子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 吴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师生日常生活中游谈的教育意蕴: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的诠释[J]. 王喜旺.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01)
  • [6]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D]. 刘隽颖. 厦门大学, 2019(08)
  • [7]黄玉峰人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及启示[D]. 黄露.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8]学术道德问题杂谈[J]. 庹国柱.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8(06)
  • [9]章学诚课蒙论初探[D]. 叶曼雨.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10]大学教授及其发展刍论[J]. 曾铁.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标签:;  ;  ;  ;  ;  

引导学生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