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

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

一、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娟[1](2021)在《光促进酚的C-N和C-C形成反应研究》文中指出可见光催化的氧化反应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化学家们争相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已经快速发展成为高温反应、重金属催化等反应的绿色替代方法之一。尤其在近几年,铱和钌络合物的光敏剂在光化学反应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这类贵金属催化剂价格高昂,且无法持续使用。基于此,我们致力于寻找一种廉价的光敏剂来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经过不断的尝试后发现铁这一价格低廉且绿色环保的金属其络合物能够作为光敏剂来催化酚的氧化偶联反应。论文主要研究了1、以对苯二酚作为原料,与N-甲基-4-哌啶酮在可见光促进的条件下发生脱羟基的氧化偶联反应合成八元苯并内酰胺类化合物。2、在可见光的促进下酚类化合物发生交叉偶联反应合成双酚类化合物。本论文由三个章节组成,主要内容有:第一章:酚类化合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本章简要总结了苯酚与不同物质的偶联反应以及各自不同的催化方式。通过一些偶联反应的实例,对所使用的催化剂、配体以及反应时长等进行对比,并讨论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光催化下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之间的脱羟基氧化胺化反应本章主要研究了在可见光的促进下,采用酞菁铁(II)为光敏剂,在乙酸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通过脱羟基氧化胺化反应合成了八元苯并内酰胺类化合物。论文对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在质谱,核磁和电子顺磁共振等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这一反应的可能机理。本合成方法的突出特色是首次实现可见光照射的条件下,使用酞菁铁(II)作为光敏剂,实现了非张力哌啶环的C-N键断裂,C-C键形成的串联扩环反应合成八元苯并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的优点。第三章:光催化下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偶联本章主要研究了光催化下以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无需外加光敏剂的条件下,苯酚与苯酚之间的氧化交叉偶联反应。论文对它们的反应条件和底物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共合成了34个双酚类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紫外,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对反应体系进行系统检测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反应的可能机理。本合成法首次实现了无外加光敏剂的光促苯酚之间的氧化偶联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化学选择性高,绿色环保的优点。

吕鹏[2](2020)在《多级孔分子筛催化转化煤热解气态焦油富产轻质芳烃的研究》文中提出煤热解气态焦油催化改质是改善焦油品质,提高轻质芳烃产率的有效途径。众多催化剂中,Y型和ZSM-5分子筛由于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较强的酸性以及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Y型和ZSM-5分子筛都为微孔材料,而煤焦油中重质组分占比较高,催化剂微小的孔径限制了大分子反应物在催化剂孔道内的传质扩散,继而影响催化反应的发生。因此,有必要探究催化剂的孔结构改变对煤热解气态焦油催化改质的作用,并揭示煤焦油催化改质生成轻质芳烃的过程机制,从而为煤焦油的清洁高效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分别通过模板法和后改性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孔结构的多级孔Y型和ZSM-5分子筛。考察了催化剂孔结构对煤热解气态焦油催化改质的影响。通过对煤焦油进行族组分和馏分的分离与分析,探究了煤焦油各组分在两种分子筛催化剂上的催化热转化行为,并结合代表煤焦油不同族组分的模型化合物催化热解前后的产物分布,揭示了煤焦油催化改质生成轻质芳烃的过程机制。对于上述过程难以催化转化的重质焦油沥青,本研究也进行了制备碳气凝胶的尝试,考察了制备条件对碳凝胶形成和碳气凝胶密度的影响,并探究了活化方式和条件对碳气凝胶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作用,为实现煤焦油的分级分质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微波水热法以有机硅烷为介孔模板剂可以快速制备出介孔直径约为4.5 nm的多级孔Y型分子筛。多级孔Y型分子筛对煤热解气态焦油催化改质的效果与原煤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富含亚甲基碳和质子化芳香碳的PSM和FCM煤,热解产物中BTEXN的产率随着催化剂中介孔所占比率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多级孔分子筛由于具有介孔和大的孔体积,有利于反应物在催化剂孔道中的传质扩散以及与活性位点的接触,从而促进了轻质芳烃的生成。PSM和FCM煤热解气态焦油经多级孔Y型分子筛催化改质后,BTEXN的总量最高可达原煤热解的3.68和2.93倍,与微孔Y型分子筛相比,提高了78.4%和43.9%。HXM煤主要由桥接芳香碳和质子化芳香碳组成,热解气态焦油中含有较多的稠环芳烃,不仅需要催化剂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也需要更多的酸性位点。(2)通过对微孔Y型分子筛进行逐级脱铝脱硅处理,可以向微孔Y型分子筛内引入介孔。随着碱脱硅处理程度的加深,所得样品的介孔直径由2.5 nm逐渐增加至10 nm左右,介孔体积不断增加。分子筛在孔结构改性过程中随着硅铝原子的脱除,其弱酸和强酸性位得到了调变。孔结构改性Y型分子筛由于具有大的孔径和孔体积以及适宜的酸性从而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效果。FCM煤热解气态焦油经催化改质后,BTEXN的产率较微孔Y型分子筛提高了67.9%,并随着催化剂介孔率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最高可以达到原煤热解的3.36倍。(3)以有机硅烷和纳米炭黑为介孔模板剂通过微波水热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合成介孔直径分别为4 nm和20 nm左右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介孔所占比率可以通过改变模板剂的加入量进行调控。对于煤热解气态焦油的催化改质,ZSM-5分子筛的介孔率和酸量应有适配性,具有适量介孔的ZSM-5分子筛能够降低大分子反应物在催化剂孔道中的传质阻力,增加反应物对活性中心的可接近性,从而有利于轻质芳烃的生成。FCM煤热解焦油分别经两种具有不同介孔孔径的ZSM-5分子筛催化改质后,BTEXN的产率最高可达原煤热解的2.70和2.55倍,相比于微孔ZSM-5分子筛,分别提高了14.4%和8.3%。当介孔率超过63.0%时,由于骨架铝的减少,分子筛的酸量显着降低,催化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活性位点用于催化反应的发生,催化性能逐渐下降。(4)通过对微孔ZSM-5分子筛进行碱脱硅处理,可以在分子筛内引入直径为4~30 nm的宽孔径分布介孔。介孔所占比率随着碱处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提高。FCM煤热解气态焦油经孔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改质后,产物中轻质芳烃的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碱处理会破坏ZSM-5分子筛的酸性位,导致催化剂的酸量逐渐降低。分子筛的孔结构和酸性位在煤焦油催化改质过程中分别起促进反应物传质扩散和提供反应活性位点的作用。当碱处理浓度为0.2 mol/L时,所制备的样品由于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和适宜的酸性,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效果,可使BTEXN的产量达到原煤热解的2.95倍,相比于微孔ZSM-5分子筛,提高了43.5%。(5)Y型分子筛和ZSM-5分子筛均有利于煤焦油中脂肪族化合物的芳构化、多环芳烃的催化裂化、酚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断裂以及含氮杂环化合物中杂原子的脱除,从而促进轻质芳烃的生成。与Y型分子筛相比,ZSM-5分子筛具有更优异的芳构化、多环芳烃裂化和杂原子脱除能力,而Y型分子筛具有更强的酚羟基脱除能力。在煤焦油催化改质过程中,脂肪族化合物经催化裂解和芳构化等反应生成的富氢自由基可用于稳定多环芳烃、酚类化合物以及杂环化合物裂解生成的小分子芳烃自由基碎片,从而有利于BTEXN的形成。煤焦油各馏分由于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经两种分子筛催化热解后BTEXN的提高程度有所差异。沸点小于210℃的馏分中含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Y型分子筛由于具有更强的酚羟基断裂能力,对低沸点馏分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高沸点馏分中多环芳烃的占比较高,ZSM-5分子筛具有更优异的催化裂化多环芳烃的能力,对高沸点馏分的催化效果优于Y型分子筛。(6)煤焦油沥青与糠醛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发生交联反应可以形成碳凝胶,碳凝胶经常压干燥和碳化后可以得到碳气凝胶。煤焦油沥青与溶剂、交联剂和催化剂的比例会影响碳凝胶的凝胶化程度以及碳气凝胶的密度。CO2活化和KOH活化均能显着改善碳气凝胶的孔隙结构,活化条件会影响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对于CO2活化,在950℃活化2 h所得样品的比表面积可达到2852 m2/g。相比于CO2活化,KOH活化所得样品的比表面积相对较低,当活化温度为900℃,碱碳比为3:1时所得碳气凝胶的比表面积为1749 m2/g。

柯翠连[3](2020)在《轴手性联苯和联菲类PTC构建及催化不对称烷基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转移催化剂因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特性,在学术和工业上有着广泛的运用。其中,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在制备手性医药化合物、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手性功能分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开发制备C2轴手性联苯类季铵盐催化剂的核心结构,即光学纯C2轴手性联苯骨架,本论文采用廉价易得的手性拆分剂(R)-α-甲氧基苯乙酸与2,2’-联苯二酚类化合物进行酯化反应,成功地获得手性2,2’-联苯二酚类化合物,经重结晶后,其ee值经高效液相仪鉴定大于99%。将手性拆分所得的光学纯C2轴手性2,2’-联二苯酚类化合物经铃木反应引入芳基、碘甲烷保护羟基获得甲氧基、苄甲基的溴化反应、胺化成盐反应,以及使用三溴化硼对羟甲基去保护等反应,成功制备了8个光学纯C2轴手性联苯类季铵盐催化剂,同时探究所得的光学纯联苯骨架季铵盐催化剂对甘氨酸衍生物不对称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光学纯联苯骨架季铵盐催化剂催化所得烷基化产物的产率高达97%,对映体选择性高达96%,为人工制备手性α-氨基酸提供良好的催化合成方法。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C2位和C2’位为甲氧基有助于提高催化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如催化剂(S)-14、(S)-16、(R)-24、(R)-26;C3位和C3’位带有叔丁基则不利于反应的对映体选择性,如催化剂(S)-13、(S)-15、(R)-23、(R)-25;C5位和C5’位为3,4,5-三氟苯基和3,5-双(三氟甲基)苯基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反应活性和较高的立体选择性,如催化剂(S)-(13–14)、(R)-(23–26)。另外,本论文成功地合成了新型光学纯联菲骨架季铵盐类催化剂。采用9-羟基菲在手性配体的催化下进行不对称合成构建手性联菲骨架。经重结晶后,其ee值经高效液相仪鉴定大于99%。将所得的光学纯C2轴手性联菲骨架经三氟甲磺酸酐保护羟基、格式试剂甲基碘化镁甲基化、对苄基碳进行溴化反应、胺化成盐反应等反应,分别制备了新型手性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S)-42和(S)-45。将所得的光学纯裸骨架手性空腔的联菲类季铵盐催化剂初步用于甘氨酸衍生物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的催化研究中,所得烷基化产物的产率高达95%,立体选择性为23%。新型手性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有望开拓新型的催化反应条件,有助于为手性医药化合物以及手性功能分子提供高效的制备方法。

刘光辉[4](2020)在《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褐煤储量丰富,且富含芳环和杂原子单元,具有从中获取增值产品的天然优势。围绕这一特性,深入了解褐煤中有机氧的赋存形式,并开发褐煤的非燃料利用技术,对于实现其高效利用至关重要。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将褐煤有机质转化为衍生可溶组分,并根据组成结构特征差异进行定向提质是关键环节。在本论文中,基于“衍生轻质组分、重质组分和残渣分级定向利用”的思路,共设计了3种催化剂,包括Ni/M(金属—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CoMoSxOy@C(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复合材料)和NiFe2O4(双金属氧化物)。以新疆大黄山褐煤(DL)为研究对象,共提出了3种催化解聚策略,包括DL的催化乙醇解、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和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此外,对衍生轻质组分、重质组分和残渣的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估,并根据特征差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相关萃取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1)对于DL的催化乙醇解体系:Ni/M可以有效活化乙醇,并促进包括质子氢(H+)、氢自由基(H·)、乙基自由基(·CH2CH3)和乙氧基自由基(·OCH2CH3)在内的多种活性物种的转移。Ni/M的引入显着提高了DL衍生可溶组分的收率,包括轻质组分(ESPC,32.4 wt%)和重质组分(34.1 wt%)。在ESPC中检测到了更丰富的链烷烃和芳烃,表明Ni/M可以有效促进可溶物,尤其是轻质组分中氧原子的原位脱除。对于ESPC的催化加氢转化(CHC),Ni/M可以将H2活化成双原子活性氢(H···H)。之后H2和H···H均可在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协同作用下进一步被活化成H·。因此,这期间存在H+、H·和H···H共3种活性氢物种的协同转移。氢化油中含芳环和含杂原子物种显着减少,而链烷烃和环烷烃占比显着提高。此外,酸性催化剂可以诱导氢化产物发生重排,生成双环环烷烃;石油醚、甲醇和水组成的三元混合溶液(含水量5%)可用于从轻质组分中快速富集富烃轻油和富酚轻油。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van der Waals、H-π和H-H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石油醚相和甲醇/水相中烃类和芳醇的快速富集。而水的引入,提高了甲醇/水相对芳醇,尤其是酚类物种的萃取选择性。(2)对于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体系:通过原位共热解以及预硫化策略设计了一种新型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复合材料,CoMoSxOy@C。双金属高度分散且具有丰富多级孔的CoMoSxOy@C可以在不同体系中有效活化H2和乙醇,并促进包括>C-O-在内的多种桥键裂解而无需氢化芳环。催化加氢裂解和催化乙醇解的两步串联,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显着提高可溶组分收率(从42.7 wt%增加到70.0 wt%)。其中,轻质组分的总收率从17.5 wt%增加至27.0 wt%;通过对两阶段轻质组分的CHC,进一步证实了芳环的氢化较杂原子的脱除更容易进行。在CHC期间,杂原子的脱除是控速步骤之一。综合分析和评估后,第一阶段(热溶/催化加氢裂解)的衍生轻质组分更适合通过CHC升级为清洁液体燃料,而富含杂原子化合物的第二阶段(乙醇解/催化乙醇解)的衍生轻质组分更适合通过快速富集、柱层析分离提纯等手段从中获取增值化学品。(3)对于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体系:设计了一种快速制备NiFe2O4纳米球的一锅水热法。可磁回收的NiFe2O4具有优异的>C-O-桥键裂解活性,这与其有效活化H2和H···H以及促进H·转移的特性有关。升高温度和降低初始H2压力可以有效减少氢化产物和重排产物的生成,提高芳烃的选择性和收率。此外,NiFe2O4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引入NiFe2O4后,可溶组分的收率从13.6 wt%提高至17.7 wt%。其中,轻质组分和重质组分收率的增幅分别为9.8%和46.7%。催化加氢裂解衍生轻质组分(SPC)中芳烃的收率显着提高,进一步证实了NiFe2O4具有原位脱除可溶组分中杂原子的能力;相比于乙醇解衍生轻质组分,萃取物(EP)和SPC中杂原子物种含量相对较低,因此CHC程序所需的时间更短。此外,脱氧较脱氮/硫更容易进行,加氢催化剂对氧原子的耐受性要强于氮/硫原子。EP和SPC的组成具有差异,且均可高效转化为富含链烷烃和环烷烃的衍生氢化油,具有升级为清洁液体燃料的潜力。(4)对于重质组分的组成结构特征分析:对DL环己烷热溶(APC)、乙醇解(APE)和环己烷—乙醇两步顺序热溶(APCE)共3种不同策略获取的衍生重质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APC与APE/APCE的微观结构特征显着不同。此外,APC中可能含有更丰富的-OH、>C=O和>C-O-官能团,并且仍可能含有部分中/小分子以及含弱/中等强度共价键单元,包括桥键结构。而APE和APCE主要以大/超大分子基团为主,且APCE的芳香度可能比APE高。CPP-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惰性溶剂热溶,烷醇解对大分子基团中的含氮和含硫桥键有更好的裂解效果;基于钌离子催化氧化分析,APCE中可能以渺位缩合芳香族和聚芳基单元为主,其次还包含少量的迫位缩合芳香族单元、长侧链的饱和环单元、具有较长脂肪族侧链的芳环单元以及聚亚甲基桥键单元。(5)对于DL衍生残渣的结构差异分析:DL的嵌套基团中可能存在烷基取代的萘和苯酚。随着解聚程度的加深,衍生残渣有机质的芳香度增加。此外,含>C-OH和>C-O-键物种在所有DL衍生残渣的表面占主导,而吡咯氮和硫酸根/亚硫酸根取代物分别是最丰富的含氮和含硫物种。弱/中等强度共价键的裂解应该是DL萃取和解聚期间发生的主要反应。基于不同特性,衍生残渣可分别应用于不同工艺,包括热解、分级热溶/醇解、催化加氢裂解以及制备碳材料等。(6)基于DFT计算:在抑制H···H的转移并有效获取H·的前提下,降低温度有利于>Car-O-键的裂解。适当提高载体酸性,以保证足够H+的释放,有利于>Cal-O-键,尤其是>Cal-OH键的裂解。引入这三种催化剂之一可能会降低*Cal-O-键裂解的能垒。此外,乙醇解也可以诱导>Cal-O-桥键裂解,这期间涉及H·和·OCH2CH3的转移,而非·OH。该论文有135幅图、141个表和355篇参考文献。

梁桃源[5](2020)在《二芳胺氧化C-H键胺化与环化反应构建氮杂环的研究》文中指出含氮分子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制剂和功能材料中,这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地致力于开发高效的胺化方法。C-H键胺化策略可以直接胺化烃类底物而无需预制备活性基团,为含氮分子(特别是含氮杂环)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本论文通过Cu/O2催化体系下单电子氧化介导的C–H键串联胺化策略,以二芳胺和不同的亲核试剂(包括无保护基团的伯胺,仲胺,1,3-二羰基化合物以及吲哚类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探索C–H键胺化与环化的方法,从而高效且高选择性地一步构建了苯并咪唑,苯并咪唑酮,吲哚,吲哚并[2,3-b]吲哚这四类具有较高潜在应用价值的功能化含氮杂环。具体如下:(1)第二章,通过铜催化单电子氧化介导的三次C–H键串联胺化策略,以自由胺为胺化试剂,由两分子二芳胺和一分子烷基胺一步构建5-二芳氨基苯并咪唑(一种光电器件类似物)。该策略利用天然丰富的Cu/O2催化体系,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区域和化学选择性专一,步骤与原子经济性高等优点。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发展通过C-H键串联胺化策略高效构建功能化产物的方法提供参考。(2)第三章,通过铜催化单电子氧化介导的C–H键串联胺化和烷基裂解碳功能化策略,发展了由二芳胺、烷基胺和醇的多组分合成功能化苯并咪唑酮的方法。该策略可在无需胺化试剂和导向基团预制备的情况下实现惰性C–H和C–C键的直接官能化,并为结构多样化的复杂分子的构建提供参考。(3)第四章,通过铜催化单电子氧化介导的四次C–H键串联胺化策略,发展了二芳胺和2-取代环胺的C–H键串联胺化和环胺选择性C–C键和C–N键的裂解功能化,从而一步法直接构建5,6-二氨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该研究可为以现有策略难以制备的复杂功能化分子的合成提供参考。(4)第五章,通过铜催化单电子氧化介导的C–H键串联胺化策略,实现了二芳胺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C–H键胺化和环化反应,发展了一种直接合成功能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研究可在一步操作中构建多个化学键,为吲哚骨架的构建及其进一步引入官能团以构建更为复杂的分子提供了可能。(5)第六章,通过铜催化单电子氧化介导的C–H键胺化策略以及二芳胺和吲哚的[3+2]环化反应,发展了一种直接合成具有潜在光电性能的2-二芳氨基吲哚并[2,3-b]吲哚类化合物的方法。该研究可为功能化稠氮杂环的一步法构建提供参考。

韩美振,秦晋晶,谭志勇,李振华[6](2019)在《索非布韦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索非布韦是经FDA批准上市的新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核苷酸类似物(NS5B)聚合酶抑制剂,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本文以不同起始原料分别对索非布韦及其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对各路线进行了简要评述。

李国省[7](2019)在《Co-Mo/γ-Al2O3的催化加氢性能及在东明褐煤杂原子脱除提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与其他化石能源相比,煤的储藏量多且分布广泛。褐煤作为低阶煤,其氧元素含量高,如何去除褐煤分子内各种形态的杂原子(O、N和S),提高煤基液体燃料的品质,成为褐煤高效利用的关键。制备高效廉价的催化剂有利于褐煤转化中杂原子的脱除,同时可以了解褐煤可溶成分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本论文中,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种Co-Mo/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以(NH4)6Mo7O24·4H2O和Co(NO3)2·6H2O作为活性源以及商业γ-Al2O3作为载体来制备催化剂,催化剂在使用前进行硫化处理。同时,所制备的催化剂采用比表面积(BET)、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透射电镜-能量分散色谱(T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来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组分Co和Mo成功地负载到了载体γ-Al2O3上,其主要的活性组分为Mo,价态为Mo4+,主要的存在形式是层状堆垛结构MoS2片晶结构。以煤相关模型化合物(CRMCs),包括二苄醚(OBMDB)、呋喃(FR)、噻吩(TP)和喹啉(QL),作为探针分子系统地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其催化加氢转化路径,并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初始氢气压力对各CRMCs转化率的影响。参考每种CRMCs的最佳反应条件,用于东明褐煤(DL)可溶有机质的催化加氢转化。以DL作为褐煤实验样品,在300℃下,用异丙醇(IPA)溶剂进行热溶实验,得到DL的可溶有机质(DLIPA)。在不同条件下,对DLIPA进行催化加氢处理,得到催化后产物DLIPA260、DLIPA280、DLIPA300、DLIPA320和DLIPA340。分别用元素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Orbitrap MS)对DLIPA及其催化加氢产物进行分析。元素分析的结果表明,DLIPA经过催化之后,其O、N和S的含量下降。同时,FT-IR的结果表明催化剂能够使大分子中的C-O键断裂,产生更多烃类化合物。根据GC/MS的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DLIPA经过催化后,烷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明显增高,芳烃、酚类、酯类、醇类以及其他(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的相对含量下降,烯烃和酮类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醚类和醛类的相对含量略微增高。另外,根据Oribtrap MS的结果显示,DLIPA在不同条件催化加氢转化之后,其加权平均饱和度(DBE)值和碳数(CN)值,均出现下降。其中,O2-O6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降低,而对O1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可能是O2-O6族化合物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部分脱氧反应,生成新的O1族化合物。在不同催化加氢条件转化之后,N1-N4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下降明显。同时,DLIPA中S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1.38%,而催化加氢转化后,没有检测到S族化合物。以上结果说明了Co-Mo/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具有有催化脱氧、催化脱硫、催化脱氮以及促进芳环化合物加氢断裂的作用。该论文有图36幅,表18个,参考文献130篇。

赵赫[8](2019)在《单电子氧化介导的芳胺C-H官能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芳香胺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制剂、功能材料等化合物的重要骨架结构。对芳香胺化合物进行直接的C-H官能化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过渡金属催化的直接C-H官能化已经成为构建复杂分子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具有高的原子和步骤经济性的自由基C-H官能化,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新的成键方式。本论文通过单电子氧化介导的策略,利用过渡金属催化芳香胺类化合物的直接C-H官能化,实现一系列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芳香胺衍生物的构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在第二章中,四氢喹啉与O-苯甲酰羟胺在铜催化下,实现了四氢喹啉脱氢胺化反应。该反应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底物适用性好、氧气做氧化剂和不需要导向基团等优点。部分产物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产物有望应用于新型药物的开发。(2)在第三章中,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钴催化六氟异丙醇对苯胺衍生物进行位点选择性功能化的新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多种氟烷基取代的苯胺衍生物,为进一步制备氟化功能产品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基础材料。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含量丰富的廉价金属催化剂、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首次发现了一种高效的钴/O-苯甲酰氧基哌啶催化体系,这为进一步设计自由基诱导的偶联反应提供了可能性。(3)第四章是在需氧的铜催化条件下,实现了四氢喹喔啉与一级和二级烷基胺、芳基胺的串联双C-H胺化反应,得到各种不同取代的双官能化喹喔啉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底物与官能团兼容性好、使用天然丰富的铜氧催化体系、极佳的化学和原子选择性、不需要预制备特定的胺化试剂和导向基团等显着特点。该工作完善了两个不同氧化还原活性胺之间选择性氧化C-H胺化的研究领域,并为进一步设计富电子体系的交叉偶联反应提供了可能。(4)在第五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四氢喹喔啉的直接C-H胺化和磺酰化合成功能性喹喔啉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在铜氧体系下通过四氢喹喔啉与胺或苯亚磺酸钠之间的自由基与自由基偶联实现的。该转化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条件温和、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好、不需要导向基团和预制备底物等。机理研究表明,四氢喹喔啉C(sp2)-H键的胺化和磺化反应是由单电子氧化引发的,该方法为丰富喹喔啉衍生物提供了有效的合成策略。(5)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铜催化四氢喹喔啉与2-萘酚衍生物的脱氢环化反应。通过C-C键交叉偶联,然后形成C-O键,构建含有喹喔啉片段的萘并呋喃化合物。该反应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原料易得、不需要预制备导向基团和使用任何添加剂等优点,为发现包括生物活性分子在内的功能产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平台。

于泳飞[9](2018)在《基于N-磷酰化丝氨酸模型研究甘油磷脂的化学起源及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的串级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完成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是基于N-磷酰化丝氨酸的磷酰基迁移反应研究细胞膜中甘油磷脂的化学起源过程。第二部分是基于金(I)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的环异构化串级反应制备手性吡咯烷烃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具体来讲,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在本论文的第一方面中,基于N-磷酰化丝氨酸-磷酰胺内酸酐(CAPA)活性中间体的磷酰基迁移反应性质,探索N-磷酰化丝氨酸与甘油之间丰富的化学反应,并从Berry假旋转(BPR)理论解释其中溶剂化效应的反应机制。以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丝氨酸(N-DIPP-Ser)为底物,与甘油在不同溶剂中进行反应,通过对条件的优化,分别在乙腈溶剂中得到产率为84%的五元环状的甘油磷酸酯非对映异构体,在DMF溶剂中得到产率为88%的六元环状1,3-甘油磷酸酯,在甘油溶剂中得到31PNMR监测产率为97%的N-磷酰化丝氨酸甘油酯,并在甘油:水二1:1的溶剂中,观察到反应中产生甘油磷脂酰丝氨酸(GPS)。此外,针对大极性甘油磷酸衍生物的提纯问题,开发基于ODSC18反相柱色谱的分离技术。随后,进一步从产物1,3-环甘油磷酸酯出发,制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甘油磷脂及相关天然产物,分别与乙醇胺反应得到产率为36%的甘油磷脂酰乙醇胺(GPE),与胆碱反应得到产率为430%的甘油磷脂酰胆碱(GPC)。通过钙离子促进,以及L-丝氨酸的手性诱导,获得立体构型单一的甘油磷脂酰丝氨酸(α-GP-L-S),产率为47%。α-GP-L-S经硅藻土的界面催化作用,与软脂酸反应,产生磷脂酰丝氨酸(PS)以及溶血磷脂酰丝氨酸(lyso-PS)。上述研究成果,从化学进化的角度,提出了 1,3-环甘油磷酸酯与细胞膜中甘油磷脂起源的潜在关系,为阐明自然界中甘油磷脂的单一立体选择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本论文的第二方面中,对均相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环异构化/二聚串级反应进行研究,以75%~92%的产率得到18种高立体选择性的吡咯烷烃非对映异构体。紧接着,通过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的“反马氏”环异构化反应研究,以91%~99%的产率得到19种高立体选择性的2,3-二氢吡咯对映异构体,并应用于构建天然产物(+)-preussin的关键中间体。另外,将金(Ⅰ)催化与还原性试剂结合,发展手性高炔丙胺环异构化/还原氢化串级反应策略,以90%~99%的产率得到20种高立体选择性的吡咯烷烃对映异构体。运用该合成方法,高效构建高纯度的天然产物生物碱(-)-irniine、(-)-bgugaine以及尼古丁类似物S-MMP。上述合成策略能够兼容多种官能团,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立体选择性好,产物附加值高,合成步骤大幅简化。因此,开发这类合成方法在手性药物开发等手性杂环化合物合成领域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阴雪松[10](2017)在《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活化、烯烃双官能团化及其合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和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是金属有机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并且在近些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中,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制备有机化合物中各种用途广泛的结构切块,对于有机合成反应来讲提供了简洁而原子经济的可选途径。然而,由廉价金属铜催化的导向C(sp2)-H键活化与C(sp3)-H键活化仍然是一个挑战。除此之外,对于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活化反应,实现其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更是当今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在不饱和碳碳双键有机合成领域中,烯烃双官能团化作为一种官能团构建与转化的有效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过去十几年之间,相关工作者对于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然而对于吡喃糖烯一类的天然生物活性分子进行双官能团化的报道仍有欠缺,发展此类生理活性分子的双官能团化反应对于高效构筑糖类衍生物会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新型2-吡啶基异丙基酰胺(简称PIP酰胺)为双齿导向基,成功实现了 Cu(Ⅱ)催化的芳香体系C(sp2)-H键直接甲氧基化,并对反应活性和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我们课题组发展的8-氨基喹啉导向、钯(Ⅱ)催化的C(sp3)-H官能团化反应,实现了吲哚类生物碱Tryprostatin A,Maremycin A/B的全合成以及Stephacidin A的形式合成。最后,我们发展了钯(Ⅱ)促进的吡喃糖烯的氟-胺双官能团化反应,成功用于一系列2-脱氧-2-氟代吡喃糖的高效合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铜催化C(sp2)-H键甲氧基化合成邻位甲氧基取代芳香性羧酸该研究以我们课题组发展的双齿配位的PIP酰胺为导向基,以廉价金属铜(Ⅱ)为催化剂发展了利用芳香体系C(sp2)-H键直接甲氧基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直接使用甲醇溶剂作为甲氧基化试剂的来源,并且以空气气氛作为氧化剂来源,形成环境友好的反应体系。随后,我们以温和的条件有效脱除PIP胺导向基。该反应体现出了很好的官能团兼容性,从而为合成含有甲基醚结构的芳香类羧酸化合物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2.钯催化C-H键活化策略主导的2,5-二酮哌嗪类生物碱的合成该研究从廉价易得的丙氨酸出发,利用我们课题组发展的8-氨基喹啉导向的Pd(Ⅱ)催化的C-H键单芳基化方法,实现了手性色氨酸砌块的合成。在顺利脱除导向基后制备了色氨酸甲酯衍生物,并且通过后续转化,成功实现了吲哚类生物碱天然产物TryprostatinA,Maremycin A/B的全合成以及StephacidinA的形式合成。此研究为上述几种天然产物的目标导向全合成和类似物的多样性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3.钯催化吡喃糖烯氟-胺双官能团化反应高效合成2-脱氧-2-氟代吡喃糖该研究以钯(Ⅱ)作为催化剂在联吡啶类配体协同作用下实现吡喃糖烯双键的氟-胺双官能团化,从而制备了多种1-双苯磺酰胺基-2-氟代吡喃糖。该反应对多种吡喃糖和保护基团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随后发展了银离子催化的碳-氮键衍生化,实现了吡喃糖异头位多种类型官能团的糖苷化反应,该方法可高效合成一系列2-脱氧-2-氟代吡喃糖衍生物。

二、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光促进酚的C-N和C-C形成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酚类化合物参与的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酚与酚的偶联
        1.2.1 自身偶联
        1.2.2 两种不同的酚的偶联
    1.3 苯酚与胺的偶联
        1.3.1 苯酚与仲胺的偶联
        1.3.2 苯酚与叔胺的偶联
    1.4 苯酚的卤化
        1.4.1 苯酚的溴化
        1.4.2 苯酚的氯化
    1.5 苯酚的芳基化
        1.5.1 苯酚与芳基卤化物偶联
        1.5.2 苯酚与芳香族化合物偶联
    1.6 苯并呋喃的制备
        1.6.1 分子内环化合成苯并呋喃
        1.6.2 苯酚与炔烃偶联合成苯并呋喃
        1.6.3 苯酚与烯烃偶联合成苯并呋喃
    1.7 苯酚与其他化合物偶联
    1.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催化下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之间的脱羟基氧化偶联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对苯二酚与N-烷基-4-哌啶酮的反应研究
        2.3.2 反应机理探讨
    2.4 小结
    2.5 产物结构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催化下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偶联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酚类化合物氧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3.3.2 反应机理探究
    3.4 小结
    3.5 产物结构数据表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第2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附录二:第3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多级孔分子筛催化转化煤热解气态焦油富产轻质芳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煤焦油的性质及分离
        1.2.1 煤焦油的性质
        1.2.2 煤焦油的分离和利用
    1.3 煤焦油提质的途径
        1.3.1 煤的临氢热解
        1.3.2 煤热解气态焦油催化改质
    1.4 多级孔分子筛的制备
        1.4.1 后改性法制备多级孔分子筛
        1.4.2 模板法合成多级孔分子筛
    1.5 煤焦油沥青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
        1.5.1 煤焦油沥青制备活性炭
        1.5.2 煤焦油沥青制备针状焦
        1.5.3 煤焦油沥青制备泡沫碳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1 实验煤样
        2.1.2 实验所用催化剂
        2.1.3 实验所用试剂
    2.2 实验装置
        2.2.1 微波水热反应装置
        2.2.2 快速热裂解仪
        2.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2.4 中压制备色谱
    2.3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2.3.1 热重分析
        2.3.2 X射线衍射表征
        2.3.3 红外光谱表征
        2.3.4 核磁共振表征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2.3.7 氮吸附表征
        2.3.8 NH_3-TPD表征
        2.3.9 有机元素分析
        2.3.10 模拟蒸馏分析
第三章 Y型分子筛的孔结构对煤热解生成轻质芳烃的影响
    3.1 引言
    3.2 煤的结构特性及其热分解行为
        3.2.1 煤的碳结构类型分析
        3.2.2 煤的热分解行为分析
        3.2.3 煤热解焦油中BTEXN的产率和分布
    3.3 模板法合成多级孔Y型分子筛及其对煤焦油的催化改质
        3.3.1 实验部分
        3.3.2 多级孔Y型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骨架振动特性
        3.3.3 多级孔Y型分子筛的形貌分析
        3.3.4 多级孔Y型分子筛的孔结构分析
        3.3.5 多级孔Y型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3.3.6 多级孔Y型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分析
        3.3.7 多级孔Y型分子筛对煤热解气态焦油的催化改质
    3.4 后改性法制备多级孔Y型分子筛及其对煤焦油的催化改质
        3.4.1 实验部分
        3.4.2 孔结构改性Y型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骨架振动特性
        3.4.3 孔结构改性Y型分子筛的形貌分析
        3.4.4 孔结构改性Y型分子筛的孔结构分析
        3.4.5 孔结构改性Y型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3.4.6 孔结构改性Y型分子筛对煤热解气态焦油的催化改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SM-5分子筛的孔结构对煤热解生成轻质芳烃的影响
    4.1 引言
    4.2 模板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其对煤焦油的催化改质
        4.2.1 实验部分
        4.2.2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骨架振动特性
        4.2.3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形貌分析
        4.2.4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孔结构分析
        4.2.5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4.2.6 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分析
        4.2.7 多级孔ZSM-5分子筛对煤热解气态焦油的催化改质
    4.3 后改性法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其对煤焦油的催化改质
        4.3.1 实验部分
        4.3.2 孔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骨架振动特性
        4.3.3 孔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的形貌分析
        4.3.4 孔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的孔结构分析
        4.3.5 孔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4.3.6 孔结构改性ZSM-5分子筛对煤热解气态焦油的催化改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焦油催化改质生成轻质芳烃的过程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煤焦油族组分分离
        5.2.2 煤焦油馏分分离
    5.3 煤焦油族组分的分离与分析
        5.3.1 煤焦油族组分的GC/MS分析
        5.3.2 煤焦油族组分的元素分析
        5.3.3 煤焦油族组分的官能团分析
        5.3.4 煤焦油族组分的模拟蒸馏分析
        5.3.5 煤焦油族组分的催化热转化行为
        5.3.6 煤焦油族组分催化转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5.4 煤焦油馏分的分离与分析
        5.4.1 煤焦油馏分的组成分析
        5.4.2 煤焦油馏分的元素分析
        5.4.3 煤焦油馏分的官能团分析
        5.4.4 煤焦油馏分的模拟蒸馏分析
        5.4.5 煤焦油馏分的催化热转化行为
    5.5 煤焦油催化改质生成轻质芳烃的过程解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比表面积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的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煤焦油沥青的制备
        6.2.2 碳气凝胶的制备
        6.2.3 碳气凝胶的活化
    6.3 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的制备
        6.3.1 交联剂的选取
        6.3.2 制备条件的优化
        6.3.3 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的形成过程
    6.4 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的活化
        6.4.1 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的CO_2活化
        6.4.2 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的KOH活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轴手性联苯和联菲类PTC构建及催化不对称烷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_2轴手性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1.1 C_2轴手性联萘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
        1.1.2 C_2轴手性联苯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
        1.1.3 其他C_2轴手性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
    1.2 联苯和联菲轴手性骨架的构建方法
        1.2.1 联苯类轴手性骨架的构建方法
        1.2.2 联菲类轴手性骨架的构建方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催化研究
    2.1 引言
    2.2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
    2.3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路线优化
        2.3.1 设计合成路线1及问题讨论
        2.3.2 设计合成路线2及问题讨论
        2.3.3 设计合成路线3及问题讨论
    2.4 联苯类相转移催化剂的不对称烷基化及构效关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6.2 实验仪器
        2.6.3 实验步骤
第三章 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
    3.3 联菲类相转移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路线优化
    3.4 手性联菲类季铵盐催化剂的催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实验仪器
        3.6.2 实验药品
        3.6.3 实验步骤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附录

(4)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褐煤结构研究及有机质组成分析
    1.3 褐煤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褐煤衍生物的定向转化和利用现状
    1.5 相关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煤样与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4 DL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提质
    2.5 分析与表征
    2.6 模拟计算
3 DL的催化乙醇解及ESPs的定向提质
    3.1 Ni/M的评价
    3.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3.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3.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3.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3.6 富烃轻油和富酚轻油的快速富集
    3.7 本章小结
4 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及衍生轻质组分的提质
    4.1 CoMoS_xO_y@C的评价
    4.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4.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4.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4.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及两种衍生轻质组分的提质
    5.1 NiFe_2O_4的评价
    5.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5.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5.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5.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三种DL衍生重质组分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6.1 收率和元素分析
    6.2 微观结构特征
    6.3 FTIRS分析
    6.4 TGA分析
    6.5 重质组分的闪速热解
    6.6 重质组分的QPEOTMS分析
    6.7 AP_(CE)的RICO
    6.8 本章小结
7 DL及其四种衍生残渣的结构差异
    7.1 收率和元素分析
    7.2 微观结构特征
    7.3 XRPES分析
    7.4 FTIRS分析
    7.5 TGA分析
    7.6 DL和衍生残渣的闪速热解
    7.7 本章小结
8 催化加氢裂解、乙醇解和CHC机理——基于DFT计算
    8.1 褐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BDE计算
    8.2 褐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Mulliken电荷计算
    8.3 CHC反应的焓变计算
    8.4 催化加氢裂解/乙醇解的过渡态计算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二芳胺氧化C-H键胺化与环化反应构建氮杂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H键胺化简介
        1.2.1 C–H键胺化的机理概述
        1.2.2 常用的胺化试剂
    1.3 导向基团协助的C–H键胺化
        1.3.1 分子内C(sp~2)–H键胺化
        1.3.2 分子间C(sp~2)–H键胺化
        1.3.3 C(sp~3)–H键胺化
    1.4 活性反应位点的C–H键胺化
        1.4.1 烯丙基C–H键胺化
        1.4.2 酸性C–H键的直接胺化
        1.4.3 简单芳烃的C–H键胺化
    1.5 C–H键插入胺化
        1.5.1 C(sp~3)–H键胺化
        1.5.2 C(sp~2)–H键胺化
    1.6 单电子氧化介导的C–H键胺化
        1.6.1 过渡金属催化氧化C–H键胺化
        1.6.2 无金属催化氧化C–H键胺化
        1.6.3 光催化氧化C–H键胺化
        1.6.4 电化学氧化C–H键胺化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铜催化经三次C–H键串联胺化由二芳胺和烷基胺构建氨基苯并咪唑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主要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典型实验操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条件优化
        2.4.2 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2.4.3 合成应用
        2.4.4 反应机理研究
        2.4.5 .可能的机理
    2.5 化合物数据
        2.5.1 原料数据
        2.5.2 产物数据
        2.5.3 单晶结构与数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催化经C–H键串联胺化和烷基裂解碳官能化构建多取代苯并咪唑酮
    3.1 引言
    3.2 研究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试剂
        3.3.2 实验仪器
        3.3.3 典型实验操作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条件优化
        3.4.2 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3.4.3 反应机理研究
        3.4.4 可能的机理
    3.5 化合物数据
        3.5.1 产物数据
        3.5.2 单晶结构与数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催化经四次C–H键串联胺化和环胺裂解构建5,6-二氨基苯并咪唑
    4.1 引言
    4.2 研究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主要试剂
        4.3.2 实验仪器
        4.3.3 典型实验操作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条件优化
        4.4.2 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4.4.3 合成应用
        4.4.4 反应机理研究
        4.4.5 反应机理
    4.5 化合物数据
        4.5.1 产物数据
        4.5.2 单晶结构与数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催化经C–H键串联胺化由二芳胺和1,3-二羰基化合物构建氨基吲哚
    5.1 引言
    5.2 研究思路
    5.3 实验部分
        5.3.1 主要试剂
        5.3.2 实验仪器
        5.3.3 典型实验操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5.4.2 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5.4.3 合成应用
        5.4.4 反应机理研究
        5.4.5 可能的机理
    5.5 化合物数据
        5.5.1 产物数据
        5.5.2 单晶结构与数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铜催化经C–H键串联胺化由二芳胺与吲哚构建吲哚并[2,3-b]吲哚
    6.1 引言
    6.2 研究思路
    6.3 实验部分
        6.3.1 主要试剂
        6.3.2 实验仪器
        6.3.3 典型实验操作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6.4.2 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6.4.3 反应机理研究
        6.4.4 可能的机理
    6.5 化合物数据
        6.5.1 产物数据
        6.5.2 单晶结构与数据
    6.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Ⅱ 化合物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Co-Mo/γ-Al2O3的催化加氢性能及在东明褐煤杂原子脱除提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煤有机质组成和结构
    1.3 煤催化加氢转化中的催化剂
    1.4 煤有机质的分析方法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煤样
    2.2 试剂与装置
    2.3 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
    2.5 实验步骤
    2.6 产物分析方法
3 催化剂的表征
    3.1 BET表征
    3.2 NH_3-TPD表征
    3.3 SEM表征
    3.4 TEM-EDS表征
    3.5 XPS表征
    3.6 XRD表征
    3.7 小结
4 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加氢转化及其催化机理
    4.1 二苄醚的催化加氢转化
    4.2 呋喃的催化加氢转化
    4.3 噻吩的催化加氢转化
    4.4 喹啉的催化加氢转化
    4.5 小结
5 东明褐煤可溶有机质及其催化加氢转化
    5.1 元素分析
    5.2 FT-IR分析
    5.3 GC/MS分析
    5.4 Orbitrap MS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术论文数据集

(8)单电子氧化介导的芳胺C-H官能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H键功能化的挑战及策略
    1.3 自由基C-H活化的定义及研究进展
        1.3.1 自由基加成
        1.3.2 自由基环化反应
        1.3.3 自由基与自由基的交叉偶联
        1.3.4 自由基和M-R的偶联
        1.3.5 自由基阳离子与亲核试剂的自由基偶联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铜催化四氢喹啉的脱氢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主要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典型实验操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条件优化
        2.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2.4.3 反应机理研究
    2.5 应用
    2.6 化合物数据
        2.6.1 原料数据
        2.6.2 产物数据
        2.6.3 单晶结构与数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钴催化六氟异丙醇对芳胺的选择性官能化反应
    3.1 引言
    3.2 选题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试剂
        3.3.2 实验仪器
        3.3.3 典型实验操作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条件优化
        3.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3.4.3 反应机理研究
    3.5 应用
        3.5.1 产物的衍生化
        3.5.2 产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6 化合物数据
        3.6.1 产物数据
        3.6.2 单晶结构与数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催化四氢喹喔啉和胺类的双官能化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选题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主要试剂
        4.3.2 实验仪器
        4.3.3 典型实验操作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条件优化
        4.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4.4.3 反应机理研究
    4.5 应用
    4.6 化合物数据
        4.6.1 产物数据
        4.6.2 单晶结构与数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催化四氢喹喔啉对位的胺化与磺酰化反应研究
    5.1 引言
    5.2 选题思路
    5.3 实验部分
        5.3.1 主要试剂
        5.3.2 实验仪器
        5.3.3 典型实验操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5.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5.4.3 反应机理研究
    5.5 化合物数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铜催化四氢喹喔啉与2-萘酚经脱氢环化反应构建稠合呋喃衍生物
    6.1 引言
    6.2 选题思路
    6.3 实验部分
        6.3.1 主要试剂
        6.3.2 实验仪器
        6.3.3 典型实验操作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条件优化
        6.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6.4.3 反应机理研究
    6.5 化合物数据
        6.5.1 产物数据
        6.5.2 单晶结构与数据
    6.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I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 II 化合物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N-磷酰化丝氨酸模型研究甘油磷脂的化学起源及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的串级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膜起源概述
        1.1.1 生命起源的“三合一”化学进化假说
        1.1.2 磷化学与生命起源
        1.1.3 N-磷酰化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1.1.4 细胞膜起源模型
        1.1.5 磷脂的性质
    1.2 金(Ⅰ)催化串级反应合成方法学概述
        1.2.1 有机化学串级反应概述
        1.2.2 金催化均相反应概述
        1.2.3 手性药物开发概述
        1.2.4 杂环有机化合物概述
    1.3 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磷酰化丝氨酸与甘油在有机溶剂中的反应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丝氨酸与甘油在乙腈中的反应研究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产物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2.2.3 反应机理研究
    2.3 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丝氨酸与甘油在DMF中的反应研究
        2.3.1 反应条件优化
        2.3.2 产物的分离、提纯与鉴定
        2.3.3 反应机理研究
    2.4 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丝氨酸在甘油溶剂中的反应研究
        2.4.1 反应条件优化
        2.4.2 产物的分析与鉴定
        2.4.3 反应机理研究
    2.5 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丙氨酸与甘油的反应研究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6.2 N-DIPP-Ala合成N-磷酰化寡肽的HPLC-MS检测方法
        2.6.3 N-磷酰化氨基酸的合成方法
        2.6.4 五元环状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2.6.5 六元环状甘油磷酸酯的合成方法
        2.6.6 O-DIPP-Ser的合成方法
        2.6.7 其他实验相关数据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N-磷酰化丝氨酸的细胞膜起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N-磷酰化丝氨酸与甘油反应产生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环状前体
        3.3.2 N-磷酰化丝氨酸在水与甘油的混合溶剂中合成GPS
        3.3.3 基于六元环1,3-甘油磷酸二酯制备甘油磷脂亲水基团
        3.3.4 硅藻土促进脂肪酸与GPS酯化合成PS和lyso-PS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4.2 rac-GPE的合成方法
        3.4.3 rac-GPC的合成方法
        3.4.4 α-GPS的合成方法
        3.4.5 L-α-GPS的HPLC-UV手性拆分方法
        3.4.6 α-GPS与软脂酸反应制备PS及lyso-PS的HPLC-MS检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环异构化/二聚串级反应研究
    4.1 实验设计理念
    4.2 反应条件的最优化探索
    4.3 反应的底物普适性考察
    4.4 反应机理研究
    4.5 实验部分
        4.5.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4.5.2 手性高炔丙胺4a的合成方法
        4.5.3 手性吡咯烷二聚体4b的合成方法
        4.5.4 环异构化/二聚反应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4.5.5 化合物4bi的结晶方法
        4.5.6 实验数据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环异构化氢胺化反应研究
    5.1 实验设计理念
    5.2 反应条件的最优化探索
    5.3 反应的底物普适性考察
    5.4 反应机理研究
    5.5 合成策略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5.5.1 吡咯烷烃衍生类药物简介
        5.5.2 手性2,3-二氢吡咯中间产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5.6 实验部分
        5.6.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6.2 高炔丙基磺酰胺的合成方法
        5.6.3 手性2,3-二氢吡咯5b的合成方法
        5.6.4 催化剂BrettPhosAuNTf_2的制备方法
        5.6.5 产物数据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环异构化/加氢还原反应研究
    6.1 实验设计理念
    6.2 反应条件的最优化探索
    6.3 反应的底物普适性考察
    6.4 反应机理研究
    6.5 合成策略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
        6.5.1 天然产物中的手性吡咯烷烃简介
        6.5.2 合成方法学在对映选择性合成(-)-bgugaine中的应用
        6.5.3 合成方法学在对映选择性合成(-)-irniine中的应用
        6.5.4 合成方法学在对映选择性合成S-MMP中的应用
    6.6 实验部分
        6.6.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6.6.2 手性吡咯烷烃6b合成方法
        6.6.3 Au(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6.6.4 天然产物及手性配体的合成方法
        6.6.5 产物数据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活化、烯烃双官能团化及其合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铜催化的双齿导向碳氢键活化反应
    1.2 钯催化的双齿导向碳氢键活化反应
    1.3 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
    1.4 博士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2 铜催化C(sp2)-H键甲氧基化合成邻位甲氧基取代芳香性羧酸
    2.1 芳环C(sp2)-H键烷氧基化背景介绍
    2.2 课题设计
    2.3 苯甲酸邻位C(sp~2)-H甲氧基化条件优化
    2.4 普通苯甲酸C(sp~2)-H甲氧基化底物拓展
    2.5 杂环类芳香羧酸C(sp~2)-H甲氧基化底物拓展
    2.6 导向基的脱除
    2.7 反应机理研究
    2.8 本章小结
    2.9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3 钯催化C-H键活化策略主导的2,5-二酮哌嗪类生物碱的合成
    3.1 2,5-二酮哌嗪类天然产物背景介绍
    3.2 课题设计
    3.3 C-H活化策略主导的Tryprostatin A的全合成
    3.4 C-H活化策略主导的Stephacidin A的形式合成
    3.5 C-H活化策略主导的Maremycin A/B的全合成
    3.6 本章小结
    3.7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4 钯催化吡喃糖烯氟-胺双官能团化高效合成2-脱氧-2-氟代吡喃糖
    4.1 普通烯烃、葡萄糖烯双官能团化反应背景介绍
    4.2 课题设计
    4.3 反应条件优化
    4.4 底物适用范围研究
    4.5 双苯磺酰胺基团的转化
    4.6 实验机理探讨
    4.7 本章小结
    4.8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谱图节选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光促进酚的C-N和C-C形成反应研究[D]. 李瑞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多级孔分子筛催化转化煤热解气态焦油富产轻质芳烃的研究[D]. 吕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3]轴手性联苯和联菲类PTC构建及催化不对称烷基化研究[D]. 柯翠连.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4]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D]. 刘光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二芳胺氧化C-H键胺化与环化反应构建氮杂环的研究[D]. 梁桃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索非布韦合成研究进展[J]. 韩美振,秦晋晶,谭志勇,李振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12)
  • [7]Co-Mo/γ-Al2O3的催化加氢性能及在东明褐煤杂原子脱除提质中的应用[D]. 李国省.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8]单电子氧化介导的芳胺C-H官能化反应研究[D]. 赵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9]基于N-磷酰化丝氨酸模型研究甘油磷脂的化学起源及金(Ⅰ)催化手性高炔丙胺的串级反应研究[D]. 于泳飞. 厦门大学, 2018(07)
  • [10]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活化、烯烃双官能团化及其合成应用研究[D]. 阴雪松. 浙江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2,6-二异丙基苯酚胺化催化剂及工艺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