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DVB—C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戴康宁[1](2020)在《互动电视平台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广播电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的智能终端得到广泛应用,网络中存在多种互动电视终端设备和视频点播平台。但这些终端设备不能跨平台使用,且互动点播平台只能为一种终端提供服务,互动平台与终端互不兼容。这造成重复建设多套互动系统,造成点播的媒体资源无法共享,增加运营商的管理和运营难度,增加运营成本。这就需要能兼容不同终端设备的互动平台门户系统,实现业务功能和用户界面的统一管理。为了兼容不同终端设备接入互动平台,推动融合媒体的发展,促进政企业务的发展,互动平台门户系统需要具备兼容不同终端和添加第三方应用。为了实现互动平台与终端设备的相互兼容,本文主要研究以下课题。本文对原互动平台的接口和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实际需求,提出融合互动平台的设计原则,对原有模块进行改造,调整功能模块,实现融合互动平台的各项功能。本文研究基于互动平台门户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一种互动电视平台融合门户系统,解决互动平台与三种终端的兼容问题。通过技术研究分析,结合实际需求,提出融合互动电视门户系统的设计和解决方案。对互动电视门户系统需求做分析,阐述系统设计遵循的主要原则,介绍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相关流程,讲述门户系统设计实施方案。对互动门户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三种终端接入使用融合互动平台。对系统功能和模块接口进行测试,测试相关接口响应时间和负载的最大并发量。系统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融合门户系统符合设计要求,符合运营商的实际运营要求,实现融合互动平台接管原有互动平台。
马建忠[2](2019)在《移动环境下家庭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深入,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逐渐饱和,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给传统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带来了一些挑战。在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传统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不仅要面对来自互联网机顶盒(如IPTV、OTT等)带来的挑战,还要面对来自移动互联网中各种手机视频APP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和供应商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服务。比如市场上的融合型数字电视机顶盒,智慧教育、HBBTV服务和多屏互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和服务存在着单机成本过高、对网络带宽依赖度高等问题。多屏互动虽然能够将手机上的资源分享到电视机上,但是无法在手机上观看数字电视网络中的数字电视直播节目,而用户对在手机上观看数字电视直播节目又有切实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了在家庭网络环境下,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所设计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服务端改造自现有数字电视机顶盒平台,将它接入家庭局域网。客户端是一个移动端APP,运行在同样接入家庭局域网的移动终端上。服务端通过数字电视网络获取增值服务授权信息、数字电视节目信息等数据,通过REST ful API向客户端提供登录认证、节目浏览等功能。同时,服务端从数字电视网络中获取节目音视频数据,通过流媒体服务向客户端提供节目播放能力。为保证数字电视节目数据的安全性,本课题还设计了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用来保证从服务端到客户端之间的数字电视节目音视频数据的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播放来自数字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节目,播放稳定流畅,传输链路安全。该系统既保护了数字电视运营商的现有投资,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可以提高数字电视用户的用户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带动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的增长。
宋昊[3](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贾国腾[4](2018)在《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不仅能够显示高质量的音视频节目,同样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电子节目指南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应用。电子节目指南可以提供所有节目的导航信息,使得用户可以在众多的节目中获取所需要的节目信息,而且还是许多其他应用的入口,包括视频录像、准视频点播等,所以电子节目指南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数字电视应用的稳定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节目指南系统开发所需的相关标准和技术,包括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的构成、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硬件结构,以及图像编码和数字电视业务信息标准的介绍。然后根据数字电视传输流的结构和本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软硬件的情况,对电子节目指南系统方案的实现方式、模块划分、机顶盒系统的应用调度管理和屏幕菜单显示原理均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将本文中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的详细实现分模块做了详述,特别是重点介绍了方案的核心部分:电子节目指南数据库的动态策略管理。本文中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实现方案是在澜起公司M88CC6000-M硬件平台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上所进行的开发,该方案针对既有方案在电子节目指南数据量大且内存不足的情况下所体现出的弊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方法,可以在内存较少的情况下根据配置实现电子节目指南数据的动态策略管理,同时对其存储时的数据结构也做了优化,将常用数据和不常用数据分开存储管理,最终目的是在用户切换到新的电视节目的时候可以即时看到电子节目指南信息的显示。本文中的方案通过了实验室和实际运营网络中的双重测试,相比于已有系统更为有效。
念杰[5](2018)在《基于Linux机顶盒应用安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嵌入式Linux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凭借显着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但是其同时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在机顶盒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执行了被非法篡改的软件,可能导致用户以及运营商信息泄露。除此之外,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通过复制硬件系统以及非法拷贝软件从而生产盗版机顶盒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在机顶盒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本文所研究的关于基于嵌入式Linux数字电视机顶盒在应用过程中安全性的课题有着实际的市场需求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保护机顶盒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为目的,针对机顶盒的启动流程,研究密码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以及Linux机制,进而设计与实现安全启动加密方案,用于保护机顶盒在应用过程中软件不被非法篡改和拷贝,同时增加进程的安全性,降低了被非法攻击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深入研究密码学领域相关理论、Linux机制以及基于嵌入式Linux数字电视机顶盒中各个软件模块在启动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联系;(2)根据基于嵌入式Linux数字电视机顶盒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需求,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最优的密码学领域相关算法以及实现方案;(3)结合密码学领域中的消息认证码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的特性,构建安全数据储存结构,使得软件在读取数据的时候能够进行校验从而防止了数据被篡改和拷贝;(4)针对机顶盒的启动流程并且结合密码学领域理论中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单向散列函数以及数字签名等技术设计加密方案对机顶盒上的软件进行保护,从而实现Boot安全启动、应用安全启动以及Loader安全启动,有效地防止了软件被非法篡改和拷贝;(5)利用Linux机制构建沙箱,对进程的权限进行限制,从而降低机顶盒在运行过程遭受非法攻击的可能性。在本文所设计的安全启动加密方案中,全面地考虑了机顶盒的安全隐患,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文针对机顶盒的启动流程进行加密方案的设计,所设计的方案对硬件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大多数普通机顶盒,因此具有较强的通用性。由此可见,本文所设计的方案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邹刚[6](2017)在《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数字机顶盒已经作为家庭终端应用到千家万户。而数字电视区域化运营,不同地区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虽遵循统一标准,但个性化规则各有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的数字机顶盒受到区域限制其版本各不相同。本论文的任务是通过对兼容性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机顶盒终端的设计,实现不同区域使用统一版本数字机顶盒的目标,对机顶盒市场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和数字机顶盒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数字电视系统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并对不同区域数字电视前端电子节目指南(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简称:EPG)系统和条件接收系统(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简称:CAS)的功能差异整理分析得出设计需求,通过对数字电视前端兼容EPG系统的设计和、EPG功能描述符的定义、区域差异化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文件的定义、以及数字机顶盒EPG和CA模块功能设计与兼容性开发,完成了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论文工作期间,通过实际网络环境对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行测试,各项功能测试结果全部通过,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潘飞[7](2017)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数字电视机顶盒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条里的关键因素,在整个数字电视商业化运营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进程的不断进行,随着日益升高的用户对数字视听要求,随着逐渐发展壮大的数字电视产业,传统标清功能单一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正在受到来自电信运营商的IPTV机顶盒、来自互联网企业OTT机顶盒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设备带来的竞争压力。由于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设备不但拥有海量的新闻、音乐、视频等资源而且集成社交软件、游戏等丰富互动娱乐功能,对传统有线运营商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DVB+OTT高清机顶盒不但拥有传统机顶盒固定的节目资源而且还具有了新兴OTT机顶盒的功能。使得用户面对的视频及娱乐资源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因此DVB+OTT高清机顶盒大大的增加了广电运营商的竞争力,也对我们普通机顶盒用户设备的提升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并且相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相对较小的屏幕尺寸,基于客厅电视机的DVB+OTT高清机顶盒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当前正处在数字多媒体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清智能交互式数字电视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DVB+OTT高清机顶盒(交互式数字电视)是未来有线电视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三网融合、多媒体宽带网络建设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设计基于eCos或者其他系统的标清机顶盒,重新设计了系统解码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阐述了运行Android系统DVB+OTT高清机顶盒平台,使用到的主要功能模块;2、基于Android系统的高清DVB+OTT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系统内存分配、SELinux配置、视频播放器的设计、DLAN功能的设计以及Demodulator和TUNER驱动的调试。通过该设计最终完成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既实现了基于MPEG2-TS的有线数字电视的收视,又实现了基于TCP/IP协议的OTT的视频点播功能。同时Android系统提供的丰富的第三方APP,有可以给用户带来互联网、社交软件、游戏等丰富的用户体验。势必极大提高数字电视产业在三网融合以及多媒体宽带网建设中的竞争力。
陈春健[8](2016)在《基于MSD6A801的Android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三网融合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这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用户需求的持续提升,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因此基于Android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迎来了快速发展。Android数字电视机顶盒不但具有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础功能,而且具备了网络化、智能化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SD6A801芯片的Android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该课题所采用的是一款ARM架构的低功耗、高性能的四核Cortex-A9机顶盒芯片,其拥有1.2GHZ主频,支持Android 4.2.2系统,在多媒体解码上性能卓越,支持HEVC硬件解码和4K2K超高清。该课题在深入研究了数字电视相关技术、Android系统,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软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对基于Android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进行了设计,主要实现了节目搜索、电子节目指南、条件接收系统等相关功能。本文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等方面入手,对数字电视机顶盒进行了研究和介绍。本文详细研究介绍了数字电视相关技术中较为重要的DVB标准体系,其中主要包括MPEG-2标准、传输流TS、视音频PES包、节目特定信息、业务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JNI技术实现了Android跨语言编程,这样不但提高了平台移植的效率,而且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本文详细阐述了节目搜索、电子节目指南、条件接收系统等系统应用的设计原理与关键实现步骤。节目搜索实现了三种搜索方式,分别是手动搜索、自动搜索、全频搜索。电子节目指南实现了实时接收一周节目预告、简介等信息。条件接收系统实现了条件接收终端系统的集成,对用户授权、节目解扰等提供支持。笔者针对该课题的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测试验证方案,本文从电视节目全屏收看、节目搜索、电子节目指南、条件接收系统、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并对测试验证的结果进行了说明。目前该方案机顶盒功能基本实现并达到预期,已通过各项认证,实现市场销售,市场反馈良好,机顶盒运行稳定,充分说明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陈威强[9](2012)在《数字视频广播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数字化技术不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电视技术也正处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化进程之中。目前国内是以有线电视为主体的发展方向,而未来中国数字电视终端市场将依然以有线通道作为发展主体,在有线市场的带动下,地面数字通道,卫星数字通道也已启动。机顶盒是一种将数字电视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设备,目前的数字机顶盒已成为一种嵌入式计算设备,具有完善的实时操作系统,能够提供强大的CPU计算能力,用来协调控制机顶盒的各硬件设备,并且提供方便、友好的用户界面,如增强型电子节目指南(EPG)。本文的设计是基于广电有线电视网的交互式机顶盒开发项目的,遵循MPEG-2和DVB-C国际标准。本文参与了机顶盒系统硬件和软件结构的设计方案。其中硬件部分是以海思公司基于ARM9架构的Hi3110E芯片为核心,该芯片集成了QAM解调和MPEG-2信源解码功能,并支持五层VO显示平面的叠加显示。软件则以嵌入式Linux实时操作系统作为内核,采用软件分层模块设计的方法,实现了本机系统简便快捷的操作体验。本机顶盒系统还融合了互联网IP技术,设计完成的机顶盒可通过PPPoE、DHCP等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使电视机从被动接收模拟电视转向交互式数字电视,如IPTV、视频点播等。为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更广泛的多媒体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数字视频广播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极具实用性和扩展性,不仅为机顶盒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为运营商和用户开展更多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廖诗彬[10](2009)在《基于C/S模式的DVB网络STB软件系统实时快速更新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的电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随着高性能集成芯片技术的发展以及嵌入式技术的成熟,各种各样的嵌入式产品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技术的集合体:数字电视逐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各国都希望在这一新兴领域取得控制权,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数字电视技术标准,试图占领这一技术领域。随着这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数字电视产品将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论文以数字电视机顶盒作为讨论的对象,重点讨论数字电视机顶盒基于C/S模式软件系统的实时更新及升级优化技术的设计,建立软件设计结构模型,并编码实现。论文首先研究了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的概念,基本功能和关键技术,以及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随后结合我国目前使用的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标准,深入研究了数字有线电视标准的核心:DVB-C和MPEG-2两大技术标准,重点研究了DVB-C标准的系统流程和MPEG-2标准中与实时快速升级相关的各个子表功能及应用技术。结合实际开发经验,本文系统研究了数字电视机顶盒硬件结构设计模型及各硬件模块的功能,详细研究了基于ST5105芯片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系统实时更新系统的模型设计。本文采用C/S模式的结构模型,从提高升级速度、优化系统性能、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出发,重点研究了前端软件和机顶盒端软件的功能设计、各模块函数设计及最终实现。并通过模拟真实有线电视网络运行环境,对整个软硬件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整个系统优化方案作出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
二、关于DVB—C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DVB—C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互动电视平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互动电视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融合互动电视系统研究 |
2.1 项目背景 |
2.2 融合原则 |
2.3 融合互动平台架构 |
2.4 新增统一访问网关模块 |
2.5 改造内容管理模块 |
2.6 改造门户系统模块 |
2.7 改造认证鉴权计费模块 |
2.8 改造运营模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Portal门户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3.2 融合门户系统主要功能 |
3.3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替换方案设计 |
3.4 业务流程 |
3.4.1 终端获取Portal地址 |
3.4.2 开机认证流程 |
3.4.3 终端请求视频业务流程 |
3.4.4 影片点播流程 |
3.5 系统开发环境 |
3.6 接口定义 |
3.7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的实现 |
3.7.1 导航分组 |
3.7.2 信息标识组 |
3.7.3 中间件参数配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融合门户系统测试 |
4.1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 |
4.1.1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环境与测试目的 |
4.1.2 首页测试 |
4.1.3 公告内容测试 |
4.1.4 节目搜索测试 |
4.1.5 点播电影测试 |
4.1.6 收藏功能测试 |
4.1.7 频道回看测试 |
4.1.8 频道时移测试 |
4.1.9 OTT 盒子下载安装 Android 应用程序包测试 |
4.1.10 增值业务测试 |
4.1.11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4.2 原Portal门户系统与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性能测试比较 |
4.2.1 原Portal门户系统和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比较 |
4.2.2 原Portal门户系统与融合Portal门户系统性能指标测试对比 |
4.3 融合Portal负载并发性能指标测试 |
4.3.1 测试目的与测试软硬件环境 |
4.3.2 测试场景与测试数据 |
4.3.3 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移动环境下家庭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标准及系统需求分析 |
2.1 相关技术标准 |
2.1.1 REST API |
2.1.2 流媒体技术 |
2.1.3 数字版权管理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1 授权管理需求 |
2.2.2 网络发现需求 |
2.2.3 登录认证需求 |
2.2.4 业务管理需求 |
2.2.5 流媒体服务需求 |
2.2.6 数字版权管理需求 |
2.2.7 数字电视机顶盒基本功能 |
2.2.8 移动端功能需求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可扩展性 |
2.3.2 安全性 |
2.3.3 稳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概要设计 |
3.1.1 授权管理子系统 |
3.1.2 网络发现子系统 |
3.1.3 登录认证子系统 |
3.1.4 业务管理子系统 |
3.1.5 流媒体服务子系统 |
3.1.6 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 |
3.1.7 数字电视机顶盒子系统 |
3.1.8 移动端子系统 |
3.2 系统详细设计 |
3.2.1 授权管理子系统 |
3.2.2 网络发现子系统 |
3.2.3 登录认证子系统 |
3.2.4 业务管理子系统 |
3.2.5 流媒体服务子系统 |
3.2.6 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 |
3.2.7 数字电视机顶盒子系统 |
3.2.8 移动端子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平台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授权管理子系统 |
4.2.2 网络发现子系统 |
4.2.3 登录认证子系统 |
4.2.4 业务管理子系统 |
4.2.5 流媒体服务子系统 |
4.2.6 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 |
4.2.7 数字电视机顶盒子系统 |
4.2.8 移动端子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优化 |
5.1 测试方法 |
5.2 测试用例 |
5.2.1 单元测试用例 |
5.2.2 集成测试用例 |
5.2.3 系统测试用例 |
5.3 测试结果分析及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概述 |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3.4 CA系统的组成 |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
3.6 IP组播技术 |
3.6.1 IP组播地址 |
3.6.2 IP组播协议 |
3.7 TS Over IP技术 |
3.7.1 TCP和UDP协议 |
3.7.2 RTP协议 |
3.7.3 TS流的IP封装 |
3.8 信号传输质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处理能力 |
4.3.3 系统安全播出 |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
4.4.1 信源系统 |
4.4.2 信号处理系统 |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5.2.1 卫星信号 |
5.2.2 ASI信号 |
5.2.3 IP组播信号 |
5.2.4 SDI信号 |
5.2.5 QAM信号 |
5.2.6 节目监看系统 |
5.2.7 网络管理系统 |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
5.3.1 卫星接收机 |
5.3.2 编码器 |
5.3.3 复用加扰器 |
5.3.4 核心交换机 |
5.3.5 IP-QAM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
6.2.2 编码器测试 |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
6.3.2 PCR指标实测 |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数字机顶盒的发展现状 |
1.2.2 电视节目指南及其发展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 |
2.1.1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前端 |
2.1.2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终端 |
2.2 数字电视机顶盒软硬件结构 |
2.2.1 硬件部分 |
2.2.2 软件部分 |
2.3 MPEG-2标准简介 |
2.4 数字电视业务信息标准简介 |
2.5 数字电视传输流中节目的解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EPG信息组成 |
3.1.1 EPG在前端的发送 |
3.1.2 EPG在机顶盒端的接收 |
3.2 EPG的实现方案分析 |
3.3 EPG数据过滤和解析模块的设计 |
3.3.1 EPG数据过滤 |
3.3.2 EPG数据解析和存储 |
3.4 EPG数据库动态管理方案 |
3.4.1 EPG数据库概述 |
3.4.2 EPG数据库方案概述 |
3.5 应用调度管理 |
3.6 显示模块 |
3.6.1 人机接口模块介绍 |
3.6.2 用户界面框架(UI Framework)介绍 |
3.7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 |
4.2 EPG应用模块的实现 |
4.2.1 EPG初始化和策略配置 |
4.2.2 EPG模块架构总览 |
4.3 数据过滤 |
4.4 数据解析 |
4.5 数据存储和管理 |
4.5.1 数据存储结构 |
4.5.2 EPG数据库方案详述 |
4.5.3 EPG数据库动态管理的逻辑 |
4.5.4 EPG数据管理接口的实现 |
4.6 EPG数据获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EPG系统调试和测试 |
5.1 调试及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 |
5.4 常见问题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Linux机顶盒应用安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软件平台与相关技术 |
2.1 机顶盒软件平台 |
2.2 Linux相关机制 |
2.3 安全相关技术及原理 |
2.3.1 密钥密码体制 |
2.3.2 单向散列函数 |
2.3.3 消息认证码 |
2.3.4 数字签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全启动的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
3.1 安全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与方案选择 |
3.1.1 安全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3.1.2 储存介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 |
3.1.3 对称加密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
3.1.4 消息认证码算法的分析与比较 |
3.2 安全启动的需求分析与方案选择 |
3.2.1 安全启动的需求分析 |
3.2.2 Boot安全启动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
3.2.3 应用安全启动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
3.2.4 Loader安全启动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
3.3 总体方案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机顶盒启动流程设计 |
4.1.1 Flash分区划分设计 |
4.1.2 机顶盒启动流程设计 |
4.2 安全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库加密方案设计 |
4.2.2 安全数据储存结构设计 |
4.2.3 安全数据库的实现 |
4.3 Boot安全启动的设计与实现 |
4.3.1 Boot加密方案设计 |
4.3.2 Boot安全镜像结构设计 |
4.3.3 Boot安全启动的实现 |
4.4 应用安全启动的设计与实现 |
4.4.1 应用软件安全镜像结构设计 |
4.4.2 应用安全启动中沙箱的构建 |
4.4.3 应用安全启动的实现 |
4.4.4 应用安全启动中的异常处理 |
4.5 Loader安全启动的设计与实现 |
4.5.1 升级文件安全镜像结构设计 |
4.5.2 升级文件安全镜像结构的实现 |
4.5.3 Loader安全启动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硬件测试环境搭建和工具介绍 |
5.2 软件测试环境搭建和工具介绍 |
5.3 安全启动测试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电视和数字机顶盒的发展 |
1.1.1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 |
1.1.2 我国机顶盒机市场的发展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2章 数字电视系统相关标准与技术概述 |
2.1 数字电视标准 |
2.1.1 数字视频广播标准 |
2.1.2 MPEG-2标准 |
2.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介绍 |
2.2.1 电子节目指南(EPG)系统 |
2.2.2 条件接收系统(CAS) |
2.3 数字机顶盒相关介绍 |
2.3.1 机顶盒EPG软件模块 |
2.3.2 机项盒CA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需求整理与分析 |
3.1 各地区数字电视系统功能差异 |
3.1.1 直播频道差异化需求整理 |
3.1.2 条件接收(CA)系统差异化分析 |
3.2 整体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2 统一型机顶盒终端设计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整体架构 |
4.2 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兼容EPG系统设计 |
4.2.2 统一CA系统设计 |
4.3 机顶盒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机顶盒对兼容EPG的实现 |
4.3.2 机顶盒CA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测试条件 |
5.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研究背景 |
1.2 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研究现状 |
1.2.1 OTT系统简介 |
1.2.2 OTT的发展现状 |
1.3 DVB数字电视标准及系统概述 |
1.3.1 数字电视技术及分类 |
1.3.2 数字电视系统概述 |
1.4 基于Android系统DVB+OTT高清机顶盒系统需求分析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Android系统高清机顶盒的系统架构及开发编译环境 |
2.1 基于Android系统高清机顶盒的系统架构 |
2.1.1 处理器与图形处理器 |
2.1.2 DVB+OTT机顶盒的系统安全性 |
2.1.3 电源管理与低功耗模式控制 |
2.1.4 存储器接口 |
2.1.5 数据流输入接口 |
2.1.6 ETH以太网接口 |
2.1.7 视频编码器 |
2.1.8 视频解码器 |
2.1.9 图形处理器接口 |
2.2 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应用架构 |
2.2.1 Android系统基础架构 |
2.2.2 Android扩展架构 |
2.3 Android系统机顶盒的开发环境与编译环境 |
2.3.1 开发环境 |
2.3.2 编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droid系统DVB+OTT高清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Android系统DVB+OTT机顶盒的硬件实现 |
3.2 机顶盒Android系统内存配置及SELinux配置 |
3.2.1 内存分配方式概述 |
3.2.2 修改CMA内存配置 |
3.2.3 SELinux配置 |
3.3 HiMediaPlayer视频播放器的设计实现 |
3.3.1 功能描述 |
3.3.2 工作流程 |
3.3.3 代码介绍 |
3.4 DLAN多屏互动模块的设计实现 |
3.4.1 Android AIDL接口的使用与定义 |
3.5 DVB demodulator及TUNER的驱动开发 |
3.5.1 初始化 |
3.5.2 I2C读写接口配置 |
3.5.3 函数与数据结构描述 |
3.5.4 函数调用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的测试 |
4.1 系统的功能性测试 |
4.1.1 系统功能性测试-硬件部分 |
4.1.2 系统功能性测试-软件部分 |
4.1.3 其他功能测试 |
4.2 系统的性能测试 |
4.2.1 机顶盒的音视频指标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MSD6A801的Android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现状 |
1.2.2 数字电视机顶盒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数字电视相关技术以及Android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机顶盒介绍 |
2.1.1 数字电视机顶盒简介 |
2.1.2 数字电视机顶盒分类 |
2.1.3 数字电视机顶盒功能 |
2.1.4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工作原理 |
2.2 DVB标准体系 |
2.2.1 MPEG-2 标准 |
2.2.2 传输流TS |
2.2.3 视频、音频PES包 |
2.2.4 节目特定信息 |
2.2.5 业务信息 |
2.3 Android系统介绍 |
2.3.1 Android操作系统简介 |
2.3.2 Android系统架构 |
2.3.3 Android应用组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电视机顶盒软硬件系统 |
3.1 芯片介绍 |
3.2 系统硬件结构 |
3.3 系统软件结构 |
3.3.1 系统软件架构 |
3.3.2 应用软件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JNI技术 |
4.2 节目搜索的设计与实现 |
4.3 电子节目指南的设计与实现 |
4.4 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验证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数字视频广播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视频广播技术及其发展 |
1.1.1 数字视频广播技术及其优点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工作和安排 |
第二章 数字视频广播系统及相关标准 |
2.1 数字视频广播(DVB)系统结构和原理 |
2.2 DVB 中的 MPEG-2 标准 |
2.2.1 MPEG-2 编解码方式 |
2.2.2 MPEG-2 码流复用 |
2.2.3 MPEG-2 中的节目特定信息(PSI) |
2.3 DVB 中的业务信息(SI) |
2.4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DVB-C)标准 |
第三章 交互式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硬件设计 |
3.1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 |
3.2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
3.3 硬件系统各模块设计 |
3.4 PCB 设计及要求 |
3.4.1 Hi3110E PCB Fanout 设计 |
3.4.2 外围电路 PCB 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Linux 的系统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
4.1 嵌入式 Linux 和 Bootloader 的移植 |
4.2 机顶盒系统驱动模块层次结构 |
4.3 主程序设计与分析 |
4.3.1 消息驱动机制 |
4.3.2 主程序流程图 |
4.3.3 菜单结构状态转换 |
4.4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
4.4.1 解复用(DEMUX)模块 |
4.4.2 交互式数字电视中间件模块集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顶盒网络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5.1 物理层收发器 KSZ8041NL |
5.2 嵌入式 TCP/IP |
5.3 在机顶盒上实现 PPPoE 和 DHCP 网络接入方式 |
5.3.1 机顶盒上实现 PPPoE 接入方式 |
5.3.2 机顶盒上实现 DHCP 接入方式 |
5.4 机顶盒上基本网络操作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顶盒系统的测试 |
6.1 软件交叉编译环境的构建 |
6.2 常用功能测试 |
6.2.1 联机调试 |
6.2.2 脱机测试 |
6.3 功耗性能测试 |
6.3.1 Hi3110E 电路单板电源树 |
6.3.2 Hi3110E 主板功耗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C/S模式的DVB网络STB软件系统实时快速更新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和发展现状 |
1.4.1 欧洲数字电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2 美国数字电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3 日本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
1.4.4 我国数字电视的现状发展趋势 |
1.5 研究的内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视技术发展及数字电视机顶盒概述 |
2.1 电视技术的发展 |
2.1.1 数字电视的发展 |
2.1.2 数字电视的优势 |
2.1.3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结构图 |
2.2 数字电视机顶盒概述 |
2.2.1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定义 |
2.2.2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关键技术 |
2.2.3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功能 |
2.2.4 我国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DVB-C 和MPEG-2 技术标准 |
3.1 DVB-C 标准 |
3.1.1 DVB-C 的起源 |
3.1.2 DVB-C 技术特征 |
3.1.3 几个重要的概念 |
3.1.4 DVB-C 传输系统 |
3.2 MPEG-2 标准 |
3.3 PSI/SI(节目特殊信息) |
3.3.1 节目关联表PAT(Program Allocation Table) |
3.3.2 节目映射表PMT(Program Map Table) |
3.3.3 网络信息表NIT(Networklnformatio Table) |
3.3.4 私用分段语法 |
第4章 硬件电路系统模块设计 |
4.1 芯片解决方案选择 |
4.2 机顶盒硬件结构图 |
4.3 高频头模块设计 |
4.4 电源模块设计 |
4.5 R5232 模块设计 |
4.6 复位电路模块设计 |
第5章 前端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前端软件系统功能描述 |
5.1.1 前端软件程序总体流程图 |
5.1.2 程序界面设计 |
5.2 程序模块设计 |
5.2.1 文件切割模块 |
5.2.2 设置参数段 |
5.2.3 特定规格机顶盒升级索引描述段 |
5.3 前端系统与机顶盒端数据接口设计 |
5.3.1 DSI、DII、DDB 段模块设计 |
5.3.2 DSI、DII、DDB 段模块实现 |
5.3.3 升级标识位设计 |
5.4 二进制流格式 |
5.5 TS 流生成 |
5.5.1 计算TS 流的包数目 |
5.5.2 TS 流头文件 |
5.5.3 MPEG-2 标准相关表TS 流生成 |
5.5.4 DSI、DII、DDB 段TS 流生成 |
第6章 机顶盒端(客户端)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机顶盒端(客户端)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
6.1.1 机顶盒端软件功能描述 |
6.1.2 机顶盒Flash 结构图 |
6.1.3 机顶盒端(客户端)软件系统结构 |
6.2 进入接收状态 |
6.2.1 标志位检测 |
6.2.2 建立连接 |
6.3 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 |
6.3.1 DSI 段的接收 |
6.3.2 DII 段的接收 |
6.3.3 DDB 段的接收 |
6.4 机顶盒升级文件接收 |
6.4.1 升级索引文件的接收 |
6.4.2 特定规格机顶盒描述符的接收 |
6.4.3 主应用程序文件的接收 |
6.5 FLASH 文件烧写 |
第7章 系统集成测试及优化 |
7.1 测试工具介绍 |
7.1.1 码流分析仪 |
7.1.2 ST20 Embedded Toolset 在线仿真器 |
7.1.3 串口调试工具 |
7.1.4 TS 流播放卡和QAM 调制器 |
7.2 搭建测试环境 |
7.3 测试与优化 |
7.3.1 功能测试 |
7.3.2 集成测试 |
7.3.3 系统升级优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DVB—C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互动电视平台设计与研究[D]. 戴康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移动环境下家庭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建忠.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4]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D]. 贾国腾. 苏州大学, 2018(04)
- [5]基于Linux机顶盒应用安全的设计与实现[D]. 念杰. 福州大学, 2018(03)
- [6]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邹刚.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7]基于Android系统的DVB+OTT高清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D]. 潘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8]基于MSD6A801的Android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 陈春健. 吉林大学, 2016(03)
- [9]数字视频广播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威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10]基于C/S模式的DVB网络STB软件系统实时快速更新及优化技术研究[D]. 廖诗彬.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