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

一、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双[1](2020)在《基于PCR技术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转基因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的增多,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种类也在不断丰富。转基因大豆是目前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经济效益巨大。针对其建立检测方法,对转基因食品的有效管理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大豆ZH10-6是含有G2-EPSPS基因和GAT基因的耐除草剂大豆新品系,对广谱型除草剂草甘膦具有耐受性,在我国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以该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分子特征进行测定,设计引物并建立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分子特征。该材料含有的外源基因为G2-EPSPS基因、GAT基因,含有CaMV35S启动子、CarMV35S终止子、NOS终止子等调控元件,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CaMV35S启动子为4拷贝、G2-EPSPS基因和NOS终止子为2拷贝、GAT基因、3’端侧翼序列和5’端侧翼序列均为单拷贝,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大豆基因组第17号染色体7980527-7980541之间。(2)建立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普通PCR定性检测方法。引物浓度为0.4 μmol/L,退火温度为54℃时,对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扩增灵敏度可达到0.025 ng/μL,检出限为0.1%,经过加工品测试,该方法特异性高,满足2259号公告-4-2015对定性方法建立的要求,可用于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的定性检测。(3)建立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多重PCR定性检测方法。边界A、边界B、边界C、边界D、内源Lectin引物终浓度分别为0.6μmol/L、0.3 μmol/L、0.1μmol/L、0.2μmol/L、0.05 μmol/L,退火温度选择为56℃,当ZH10-6含量大于等于1%时,可用本方法检测到。特异性测试显示特异性良好,可用于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的定性检测。(4)建立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检测方法。经试验确定体系引物浓度为0.4μmol/L,探针浓度为0.2μmol/L,特异性测试结果良好,检出限为0.032%,定量限为0.16%。建立的标准曲线为:Y=-3.416X+30.257,在模板含量为0.0064%~100%范围内线性度大于0.995,扩增效率为95.4%~96.2%,满足2259号公告-5-2015对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建立的要求,适合应用于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进一步定量分析。(5)建立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微滴式数字PCR精准定量检测方法。确定引物探针浓度为0.5 μmol/L,退火温度为60℃,本方法在RSD小于25%的情况下检出限为0.016%,定量限为0.08%,DNA含量与拷贝数间的线性关系为:Y=23.593X+40.205,线性度大于0.998。经加工品测试,本方法可应用于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特异性序列含量的精准定量研究。综上,本研究通过分子特征测定确定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准确的序列信息,再设计引物,建立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的单重PCR定性检测方法、多重PCR定性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检测方法、微滴式PCR精准定量检测方法,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的定性、定量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该转基因大豆品系商品化后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文跃,曹士亮,于滔,王成波,刘宝民,任洪雷[2](2020)在《作物转基因技术、种植现状及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而转基因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应用到众多领域,在农业上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对农作物的抗性和品质改良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方法,并对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和讨论。

赵宝广[3](2020)在《转G2-EPSPS和GAT基因大豆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转基因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远源物种杂交不亲和的育种障碍,可以按照人的意愿改变作物的性状。转基因作物至问世以来,在国外得到了连续多年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推广已经影响到世界农业种植格局,对现代化新型农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整个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快速发展,其对环境的安全性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国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然而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再加上常规大豆品种产量低、种植成本高、病虫草害难防严重打击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导致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目前我国豆自给率仅为15%,每年需要进口近亿吨大豆。我国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解决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运用转基因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性状转基因大豆,能够减少劳动力使用,减少农药使用、缓解国外进口大豆的依赖。对转基因豆环境安全的深入研究是我国转基因大豆商业化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今后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自主研发的转G2-EPSPS和GAT双价基因抗草甘磷转基因大豆GE-J16和受体大豆Jack为试材,采用生物试验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转基因大豆栽培地和荒地与植物生存竞争能力影响;转基因大豆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在土壤中降解规律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为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为我国转基因大豆商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栽培地种植条件下转基因大豆GE-J16与受体大豆Jack和当地主栽大豆ZH37在不同时期株高、复叶数、相对覆盖度生长趋势一致,无显着性差异。转基因大豆种植与常规大豆品种无生存竞争优势,无掠夺生存空间的威胁。2.荒地种植条件下,不同时期的点播和撒播转基因大豆GE-J16与受体大豆Jack和当地主栽大豆ZH37试验区杂草发生种类与密度无显着性差异。且荒地条件下杂草生长占据绝对优势,后期试验地杂草全覆盖,大豆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结籽率极低。无论是转基因大豆还是常规大豆通过自然繁殖衍生为杂草的可能性很小,不具备杂草化的潜力。3.转基因大豆GE-J16与受体大豆Jack的田间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一致,而且在草甘膦推荐使用中剂量下,对田间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也无显着影响。4.转基因大豆GE-J16植株EPSPS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后期降解速率较慢。在土壤中掩埋70天后样品中EPSPS蛋白残留已完全降解,转基因大豆的EPSPS蛋白在土壤中的残留期较短。5.在0-90天的调查期间与非转基因大豆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转基因大豆GE-J16植株EPSPS蛋白在自然条件土壤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群落数量无显着影响。6.在0-90天的调查期间中转基因大豆GE-J16植株与受体大豆Jack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EPSPS蛋白降解对土壤脲酶、蔗糖转化酶、脱氢酶活性无显着影响。

李志亮,黄丛林,刘晓彬,邢浩春,吴忠义[4](2020)在《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以CRISPR/Cas为代表的许多新植物基因工程改良技术的应用,种类繁多的转基因植物不断涌现,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仍受到关注。该研究简要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此外,对转基因植物的发展前景做了简要展望,以期为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陈莹莹[5](2018)在《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断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带来的产业化及转基因食品正影响公众日常生活。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也促使公众深入思考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不确定问题。中国在转基因技术不断突破发展的背景下,仍存在多头监管和部分监管、标识制度不完善、消费者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应充分完善无缝监管、公众知情参与、标识完善制度、权利保障制度等转基因食品风险规制法律体系,促进转基因产业化风险防控和转基因食品安全食用。

易小龙[6](2017)在《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干旱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带,气候干燥;同时新疆又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而棉花属于耗水作物,农业用水危机越来越突出,培育抗旱转基因棉花显得尤为重要,可很大程度上缓解干旱对棉花的影响。抗旱转基因棉花的获得性抗性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则是其应用于生产和推广的前提。本研究以实验室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11个转基因抗逆棉花株系和其3个亲本受体品种为材料,采用膜下滴灌,共5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不灌溉(NI)、低量灌溉(LI)、中量灌溉(MI)、高量灌溉(HI)、正常灌溉(CK),其中正常灌水量略高于石河子棉区平均值。并对棉花农艺、生理、光合、荧光进行了测定,以期研究转基因棉花对水分的响应以及建立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用以评定其抗旱性和生存竞争力。并通过对连续耕作过转基因棉花和亲本棉花的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用以揭示抗旱转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为指导田间抗旱转基因棉花水分管理和环境安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灌溉(NI)和正常灌溉(CK)条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加权平均法(D值)并结合抗旱指数法对11个转基因抗逆棉花株系及其3种亲本受体的株高、红茎比、始果节位、果枝数、铃数、单铃重、单株铃重、籽棉产量、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等进行了抗旱综合性评价以鉴定其抗旱性强度。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材料中,相对亲本受体型,转基因型的抗旱性均高于亲本。其中以25C-1和TH1-katG的抗旱性综合指标值最高,抗旱性最强,TH1-ACCD、TH1-35S-COR和24C-1为中间类型,TH1-HRD、TH1-SAD,672-SacB、672-RD-COR、672-RD-SAD和672-2300TF为不抗旱材料。证明外源抗逆基因的导入提高了其的抗旱性,对比亲本受体型其生存竞争力均有所提高。2.在5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下,对其中24C-1、25C-1两种转基因抗旱棉花株系进行研究,测定其在不同水分胁迫下棉花苗、蕾期农艺性状及花铃期不同阶段花(蕾)铃发育、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研究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棉花对水分胁迫响应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棉花花(蕾)铃发育明显受到抑制,2个品种(系)的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利用率(LUE)、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碎灭系数(qP)呈现下降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s)和非光化学碎灭系数(NPQ)则呈现上升趋势,HI和CK下差异均不显着或差异较小。3.通过对25C-1及其对应亲本受体TH2棉花根际土壤采集,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进行连续3个种植季节及第三年进行的土壤微生物微生态多样性的测定,以期研究作物、土壤、土壤微生物三者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在三年间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在年与年及品种(系)间在PH值、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均无显着差异,只在2014/2015、2014/2016的土壤有机质(OM)及土壤微生物微生态中Arthrobacteroxydans和Lysobactersoli的物种丰度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在连续种植季年间的土壤理化上无显着差异,而土壤有机质在年间出现显着差异,因此棉花秸秆还田可能是导致抗旱转基因型与亲本受体型根际微生态差异的根本原因。

刘婷[7](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认为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逄金辉,马彩云,封勇丽,胡瑞法[8](2016)在《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科学证据》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的全部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SCI论文的检索,研究了有关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的科学证据。得出科学家比消费者更关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技术经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学安全检验与检测,并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在所发表的全部9333篇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中,90%以上的论文证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与传统非转基因作物无显着差异;而对于所有得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结论的论文的追踪研究发现,其研究结论被证明是在错误的研究材料或方法条件下得出的。

李奇妙,马雄飞,穆平[9](2015)在《转基因作物标准化的必要性及现有标准》文中认为现如今,转基因作物早已商业化,但它仍然暴露出诸多隐患,缺乏相应的转基因作物标准是问题的关键。本文从转基因作物标准化的必要性、现行措施及未来展望这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转基因作物标准化的功能与作用,通过例举目前主流的转基因作物标准分析了现行相关标准的缺陷及完善措施。

汪小福[10](2015)在《转Bt基因水稻的检测及其外源Bt基因与蛋白在热处理条件下的降解》文中认为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在转基因水稻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中转Bt基因水稻的研究尤为突出。为了满足转基因标识及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需要,本文从3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我国主要转Bt基因水稻的多重PCR检测及定量检测用的阳性标准质粒的构建与应用;转Bt基因水稻中的外源Bt基因及其蛋白在热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与检测评价。1.我国主要转Bt基因水稻(TT51-1、KMD1和KF6)的多重PCR检测目前我国主要的3个转Bt基因水稻分别是TT51-1、KMD1和KF6,由于不同程度的无意释放,使得在中国食品市场上能检测出含有这3个转基因水稻的成分,同时欧盟食品和饲料委员会多次通报在中国出口欧盟的大米制成品中,频繁检出水稻抗虫(Bt)基因。这3个转Bt基因水稻中只有TT51-1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安全生产证书,但还未允许商业化种植,因此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和要求,需要对这3种转Bt基因水稻进行检测和监管。为了快速鉴定转Bt基因水稻:TT51-1、KMD1和KF6,本文根据3个转Bt基因水稻的侧翼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并分别验证了各对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同时引入水稻内标准基因PLD,通过体系优化建立了四重PCR方法,该方法对3个转化体事件的检测限达到0.1%,并且特异性较强,适合在日常检测工作同时对这3个转Bt基因水稻进行检测,节省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2.转基因水稻阳性标准质粒的构建与应用.日常检测转基因成分的过程中,需要阳性标准物质,而阳性基质标准品比较缺乏。本研究中,我们将3个转Bt基因水稻的转化体特异性序列及水稻内标准基因的部分序列构建到同一个载体上,构建了针对TT51-1、KMD1和KF6的定量检测阳性质粒标准分子。对构建的阳性质粒子的进行定量重复性、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分析,表明构建的阳性质粒分子的效果良好,进一步利用阳性质粒分子对已知含有TT51-1、KMD1和KF6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阳性质粒分子可以应用到对转Bt基因水稻TT51-1、KMD1和KF6定量检测分析。有效解决了转Bt基因水稻TT51-1、KMD1和KF6定量分析缺乏阳性标准品的难题。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转基因水稻筛查检测工作中阳性标准品的缺乏,我们将水稻内标准基因蔗糖磷酸合酶基因(SPS)及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Bt基因、Bar基因、NPT Ⅱ基因和Hpt基因构建在同一个载体上,实验结果也表明,构建的质粒阳性分子可以很好的应用在转基因水稻的筛查检测工作中。3.转Bt基因水稻中的外源Bt基因及其蛋白在热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与检测评价考虑到Bt基因在转基因作物中的广泛使用,而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水稻中外源Bt基因及其蛋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还未深入研究。转基因水稻TT51-1、KMD1和KF6分别含有Cty1Ab/Cy1AC、Cty1Ab和Cry1AC基因,本文对这3个Bt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降解进行了研究。根据食品加工过程中热加工对外源基因及蛋白降解最为激烈,同时为了排除加工品中其它成分的干扰,我们选用最常用5种热处理方法:高温灭菌、100℃煮沸、180℃烘烤、200℃烘烤和微波,利用这些热加工方法直接处理3个转基因水稻的种子粉末。在DNA降解方面,我们利用普通PCR方法扩增Bt基因6个不同区域,同时利用普通PCR方法扩增水稻内源基因SPS的6个不同区域,从而比较转入到水稻内的外源Bt基因与水稻内源基因SPS在应对热处理过程中的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外源Bt基因还是水稻内源SPS基因的降解与热处理的激烈程度呈正相关,小片段DNA要比长片段DNA更稳定,也更容易被检测出来,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热处理过程中外源Bt基因要比水稻内源基因SPS稳定。在蛋白降解方面,我们利用ELISA方法分析了外源Bt蛋白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中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外源Bt蛋白的降解与热处理的激烈程度也呈正相关性,同时,在应对热处理过程中,Cry1Ab蛋白要比Cry1Ab/Cry1AC和Cry1AC蛋白稳定。我们利用目前日常检测工作中针对转Bt基因和蛋白的检测方法检测相应的热处理样品,分析其在应对热处理样品的检测能力,结果表明,国家标准上针对转基因水稻Bt基因的定性PCR检测方法,在某些激烈热处理样品中无法检测出转基因Bt成分,蛋白质ELISA和蛋白质试纸条方法也无法应对激烈热处理样品的转基因Bt蛋白的检测,但小肽抗体检测方法有望应用到转基因蛋白质的检测。最后,我们讨论了针对加工品中转基因成分的降解研究及对其检测的应对措施。

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CR技术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食品概况
        1.1.1 转基因技术
        1.1.2 转基因食品概况
    1.2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
        1.2.1 基于蛋白的转基因检测方法
        1.2.2 基于核酸的转基因检测方法
    1.3 转基因大豆背景及研发情况
        1.3.1 转基因大豆介绍
        1.3.2 转基因大豆种类
        1.3.3 转基因大豆获得方法
        1.3.4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简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试验相关溶液及配置方法
        2.3.1 琼脂糖电泳相关溶液配置
        2.3.2 传统CTAB法DNA提取相关溶液配置
    2.4 DNA提取
    2.5 纯度检测
        2.5.1 DNA提取
        2.5.2 纯度测定
    2.6 纯合性测定
    2.7 外源基因筛查
        2.7.1 普通PCR外源基因筛查
        2.7.2 实时荧光PCR外源基因筛查
    2.8 外源插入片段全序列及整合位点分析
    2.9 转基因大豆外源插入片段拷贝数分析
    2.10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10.1 基因组DNA提取
        2.10.2 引物设计
        2.10.3 引物初步筛选
        2.10.4 特异性测试
        2.10.5 体系和程序优化
        2.10.6 灵敏度测试
        2.10.7 检出限测试
        2.10.8 适用性测试
    2.11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多重PCR方法建立
        2.11.1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
        2.11.2 引物设计
        2.11.3 引物特异性初筛
        2.11.4 扩增体系建立及优化
        2.11.5 灵敏度测试
        2.11.6 检出限测试
        2.11.7 适用性测试
    2.12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12.1 基因组DNA提取
        2.12.2 引物设计
        2.12.3 引物初筛
        2.12.4 体系优化
        2.12.5 特异性检测
        2.12.6 检出限和定量限测试
        2.12.7 适用性测试
    2.13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数字PCR精准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13.1 基因组DNA提取
        2.13.2 引物和探针设计
        2.13.3 反应体系和条件
        2.13.4 引物探针初筛
        2.13.5 反应体系优化
        2.13.6 特异性测试
        2.13.7 定量线性范围测试
        2.13.8 检出限和定量限验证
        2.13.9 方法适用性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
    3.2 纯度检测
    3.3 纯合性测定
    3.4 外源基因筛查
        3.4.1 普通PCR外源基因筛查
        3.4.2 实时荧光PCR外源基因筛查
    3.5 外源插入片段全序列及整合位点分析
    3.6 转基因大豆外源插入片段拷贝数分析
    3.7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7.1 引物初筛结果
        3.7.2 特异性测试结果
        3.7.3 反应体系和程序优化结果
        3.7.4 灵敏度测试结果
        3.7.5 检出限测试结果
        3.7.6 适用性测试结果
    3.8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多重PCR方法建立
        3.8.1 引物特异性初筛
        3.8.2 反应体系建立
        3.8.3 反应体系优化
        3.8.4 引物特异性测试
        3.8.5 灵敏度测试结果
        3.8.6 检出限测试结果
        3.8.7 适用性测试结果
    3.9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9.1 引物初步筛选
        3.9.2 体系优化
        3.9.3 特异性测试
        3.9.4 标准曲线构建及线性度
        3.9.5 检出限和定量限测试
        3.9.6 适用性测试结果
    3.10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精准定量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0.1 引物初筛结果
        3.10.2 微滴式数字PCR体系优化结果
        3.10.3 特异性测试结果
        3.10.4 定量线性范围测试结果
        3.10.5 检出限和定量限验证结果
        3.10.6 适用性测试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2)作物转基因技术、种植现状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
    1.1 农杆菌介导法
    1.2 花粉管通道法
    1.3 显微注射法
    1.4 基因枪法
    1.5 离子束介导法
2 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3 转基因作物风险性研究
    3.1 转基因作物的益处
    3.2 转基因作物毒理性研究
    3.3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展望

(3)转G2-EPSPS和GAT基因大豆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转基因作物发展概况
        1.1.2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与发展
        1.1.3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
    1.2 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性研究
        1.2.1 基因漂移
        1.2.2 超级杂草的产生
    1.3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研究
        1.3.1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
        1.3.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酶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转基因作物对植物生存竞争性影响研究
    1.5 转基因作物对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大豆材料
        2.1.2 主要供试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植物竞争性的影响
        2.2.2 转基因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
        2.2.3 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降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大豆对豆田植物竞争性的影响
        3.1.1 转基因大豆栽培地竞争性研究
        3.1.2 转基因大豆荒地生存竞争性影响
    3.2 转基因大豆对豆田节肢动物的影响
        3.2.1 多样性指数动态
        3.2.2 均匀性指数动态
        3.2.3 优势集中性指数动态
    3.3 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
        3.3.1 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在土壤中降解动态
        3.3.2 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降解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影响
        3.3.3 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降解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栽培地生存竞争性影响
    4.2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荒地生存竞争性影响
    4.3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
    4.4 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降解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
    4.5 转基因大豆EPSPS蛋白降解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
    1.1 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方法
    1.2 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
    1.3 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种植现状
        1.3.1 国外转基因植物种植现状
        1.3.2 国内转基因植物种植现状
2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评价
    2.1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2.1.1 标记基因及其安全性
        2.1.2 基因飘移及其安全性
        2.1.3 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思考
    2.2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3 展望

(6)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农业干旱应对策略及研究进展
        1.1.1 干旱解决途径
        1.1.2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
        1.1.3 农业抗旱育种现状
    1.2 作物抗旱性及抗旱转基因研究
        1.2.1 作物抗旱性分类
        1.2.2 作物形态性状与抗旱性
        1.2.3 作物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性
        1.2.4 作物产量性状与抗旱性
        1.2.5 作物相关基因与抗旱性
        1.2.6 作物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
    1.3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1.3.1 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
        1.3.2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总概
        1.3.3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原则
        1.3.4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实验研究现状
        1.3.5 基因漂移
        1.3.6 抗性获取及生存竞争力
        1.3.7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8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第二章 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研究
    2.1 田间试验设计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田间试验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农艺性状调查
        2.2.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转基因棉花抗旱相关性状的抗旱系数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抗旱转基因棉花各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4.2 综合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4.3 外源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第三章 抗旱转基因棉花的生存竞争力分析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2.1 相关农艺性状测定
        3.2.2 出苗率测定
        3.2.3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棉花出苗率
        3.3.2 转基因型与其亲本受体型的竞争生长指标
    3.4 结论与讨论
        3.4.1 棉花出苗率
        3.4.2 转基因型与其亲本受体型的竞争生长指标
第四章 抗旱转基因棉花对不同灌水量的生理响应
    4.1 试验设计
        4.1.1 棉田灌溉设计
        4.1.2 田间控水量处理
    4.2 试验方法
        4.2.1 棉花蕾铃数测定
        4.2.2 光合参数测定
        4.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灌溉量对转基因棉花蕾铃数的影响
        4.3.2 不同灌溉量对棉花光合参数的影响
        4.3.3 不同灌溉量对棉花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4 不同灌溉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4.4.1 不同灌水处理对棉花蕾铃数的影响
        4.4.2 不同灌水处理对棉花光合参数的影响
        4.4.3 不同灌水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抗旱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试验处理
    5.2 试验方法
        5.2.1 土壤样品采集
        5.2.2 土壤理化性质
        5.2.3 棉田产量
        5.2.4 土壤样品DNA的提取
        5.2.5 土壤样品DNA 16S rDNA分析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3.2 棉田产量
        5.3.3 土壤DNA提取电泳检测结果
        5.3.4 土壤各样品的OTUs聚类和注释
        5.3.5 土壤样品的OTUs聚类分析
        5.3.6 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
        5.3.7 基于OTUs的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5.3.8 土壤微生物物种比较分析
        5.3.9 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土壤理化性质及棉田产量
        5.4.2 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土壤DNA提取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一、自愿标识制度
        二、强制标识制度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三、SPS协议的适用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一、侵权保障
        二、联邦法制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一、初期监管
        二、中期监管
        三、公约义务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一、标识的性质
        二、标识的特点
        三、链条式监管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一、层级监管
        二、政治考量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 中国路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科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和数据
    1. 1 研究方法
    1. 2 文献检索方法
    1. 3 文献检索记录及分类
2 文献检索结果及分析
    2. 1 文献检索结果
    2. 2 主要发现
        2.2.1转基因研究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最早介入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他们比公众更关心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
        2.2.2国际上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产品经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学安全检验与检测,也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
        2.2.3得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结论的毒理性研究论文,有一半是以Malatesta和Seralini为代表的团队发表的
    2. 3 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论文的追踪分析
        2.3.1转基因毒理性实验研究不安全论文追踪
        2.3.2转基因致敏性实验研究不安全论文追踪
        2.3.3外源基因转移实验研究论文追踪
3 结论与讨论

(9)转基因作物标准化的必要性及现有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作物标准化建立的必要性
    1.1 转基因作物的的商业化发展迅猛
    1.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1.2.1 转基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 转基因作物所制作的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1.3 转基因作物的专利保护特性
2 转基因作物标准化的现状
    2.1 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的标准化
        2.1.1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测试技术标准化
        2.1.2 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标准化
        2.1.3 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检测标准化
    2.2 转基因作物销售的标准化
    2.3 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标准化
3 展望

(10)转Bt基因水稻的检测及其外源Bt基因与蛋白在热处理条件下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词汇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BT基因水稻的研发概况
        1.1.1 Bt基因
        1.1.2 转Bt基因水稻研究进展与现况
    1.2 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标识和安全管理
        1.2.1 主要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及其衍生品种的标识管理
        1.2.2 主要国际组织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
    1.3 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检测方法
        1.3.1 基于蛋白质转基因检测方法
        1.3.2 基于核酸DNA转基因检测方法
    1.4 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及蛋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降解
        1.4.1 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的降解研究
        1.4.2 转基因作物外源蛋白的降解研究
        1.4.3 加工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转BT基因水稻(TT51-1、KMD1和KF6)的多重PCR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物特异性验证
        2.3.2 扩增序列的测序分析与比对
        2.3.3 引物灵敏度分析
        2.3.4 多重PCR检测体系建立
    2.4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水稻定性与定量检测用阳性质粒分子的构建与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MD-KTK的构建与PCR验证
        3.3.2 pMD-KTK的定量标准曲线建立
        3.3.3 定量PCR检测体系的重演性(Reproducibility)和重复性(Repeatability)
        3.3.4 定量体系的检测极限(LOD)与定量极限(LOQ)的确定
        3.3.5 pMD-KTK对实际样品定量检测分析
        3.3.6 转基因水稻筛查检测质粒分子pMD-rice的构建与验证
        3.3.7 筛查质粒分子pMD-rice的应用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转BT基因水稻中外源BT基因与蛋白在热处理条件下的降解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水稻内源基因SPS在不同热处理下的降解
        4.3.3 外源Bt基因在不同热处理下的降解
        4.3.4 SPS基因与Bt基因在热处理条件下的降解分析
        4.3.5 ELISA标准曲线建立
        4.3.6 Bt蛋白在热处理条件下的降解
        4.3.7 不同检测方法对热处理条件下转Bt基因水稻的检测评价
    4.4 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CR技术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H10-6检测方法研究[D]. 刘双.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作物转基因技术、种植现状及安全性[J]. 李文跃,曹士亮,于滔,王成波,刘宝民,任洪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10)
  • [3]转G2-EPSPS和GAT基因大豆对生态环境安全性研究[D]. 赵宝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 李志亮,黄丛林,刘晓彬,邢浩春,吴忠义. 北方园艺, 2020(08)
  • [5]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研究[J]. 陈莹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6]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易小龙.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7]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科学证据[J]. 逄金辉,马彩云,封勇丽,胡瑞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01)
  • [9]转基因作物标准化的必要性及现有标准[J]. 李奇妙,马雄飞,穆平. 中国种业, 2015(10)
  • [10]转Bt基因水稻的检测及其外源Bt基因与蛋白在热处理条件下的降解[D]. 汪小福.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