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丙酚与氯胺酮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昕昕[1](2021)在《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对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文中提出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为动物麻醉临床上常用的注射型麻醉剂,但采用单一麻醉方法时均有一定的弊端。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麻醉效果更强效、速效,麻醉苏醒期短,动物安全系数高,且对重要器官无永久性损伤,因此推断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应用于犬,同可以达到应用低剂量麻醉药物可得到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加强麻醉深度,增强麻醉、肌松、镇痛效果,提高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风险性。故本试验麻醉方式采用复方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静肌复合麻醉应用于犬,并采取不同的监护手段,包括生理性方法和机械性方法,对犬进行心肺监护、神经系统监护等,记录和统计分析试验犬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通过观察生物反射评价疼痛等级、麻醉深度等,从多方面综合评估该麻醉方法的可行性,为小动物临床麻醉的使用方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试验的方法是选取25只健康青壮年犬,将其随机平均分为5组,第一组:复方氯胺酮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5 m L/kg;第二组:速眠新Ⅱ组,肌内注射8 mg/kg(0.08 m L/kg)速眠新Ⅱ;第三组:复合Ⅰ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2 mg/kg(0.02 m L/kg)速眠新Ⅱ;第四组:复合Ⅱ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4 mg/kg(0.04 m L/kg)速眠新Ⅱ;第五组:复合Ⅲ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6 mg/kg(0.06m L/kg)速眠新Ⅱ。各组麻醉时间与镇痛时间试验结果分别为:复方氯胺酮组58.92±1.63 min;40.77±8.25 min。速眠新Ⅱ组41.51±3.01 min;36.50±2.14 min。复合Ⅰ组29.00±3.21 min;25.66±1.34min。复合Ⅱ组40.17±2.28 min;36.30±4.10 min。速眠新Ⅱ组试验犬麻醉期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与麻醉前相比具有差异极显着性。复合Ⅲ组麻醉时间为61.75±8.25 min;41.22±6.13 min,试验犬麻醉后心率和体温(T)与麻醉前相比具有差异显着性。本试验中筛选出的最佳复合组为复合Ⅲ组,并将其麻醉方法与剂量,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6 mg/kg(0.06 m L/kg)速眠新Ⅱ应用于延边大学动物医院犬外科临床。经一年的临床验证,该麻醉方法良好的麻醉质量与效果得以验证,手术验证成功。并在春季30例外科病例中选取两例临床常发经典病例详细阐述,病例一、二,分别为膀胱结石和卵巢子宫绝育。综合分析,试验表明采用复方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的复合麻醉方法于犬较单一麻醉方法复方氯胺酮或者速眠新Ⅱ的麻醉效果更强效、速效。在临床中,复合Ⅲ组的麻醉方法与剂量,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肌内注射6 mg/kg(0.06 m L/kg)速眠新Ⅱ,相较于其他组麻醉效果更优,安全性高、危险系数低等优势,可满足犬的临床麻醉的要求。因此,本试验应用复方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的复合麻醉方法,麻醉剂量为最低安全剂量的一半,得到更佳的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延长,减少不良反应等优势。该麻醉剂量的应用对临床小动物麻醉用药剂量有进一步探索发展,为小动物麻醉临床用药提供了确切而科学的理论依据。
唐赛男[2](2020)在《噻拉唑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前国内犬用麻醉制剂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可供选择的品种单一、副作用大、临床意外发生率高,很难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复合麻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式,几种药物共同使用以满足麻醉需求,不仅能有效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还能避免很多副作用的发生。本试验将噻拉唑、替来他明以及咪达唑仑复合制成合剂,研究此种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及其应用于犬麻醉的安全性。通过将不同药物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方式进行组方初步筛选和科学组方实验,筛选噻拉唑、替来他明和咪达唑仑作为复合麻醉制剂用药的大致比例;通过对小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应用于犬的麻醉效果评价及安全性评价试验(LD50和ED50),筛选出复合麻醉制剂的最佳使用剂量并应用于犬的常规生理性手术,评估麻醉效果。正交试验及犬麻醉监测评估结果显示,噻拉唑:替来他明:咪达唑仑为1.2:0.3:0.5(按合剂中单一注射液的体积计算),正交试验中翻正反射有效率最高可达100%,筛选出的四组试用优化组方最短的麻醉时间为46 min,最长麻醉时间为159 min,并且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及肌松作用;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安全系数为11.5,表明该复合麻醉剂安全范围较大,可满足动物临床麻醉的基本需求。将该复合麻醉剂用于犬的手术,结果显示该合剂能提供120 min左右的麻醉时间,可满足临床常规外科手术操作,如开腹探查术、去势术及绝育术等;与手术组相比较,非手术组体温和血压降低更显着,两组在同一时间点内,差异无显着性。手术过程中犬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均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可得出结论:噻拉唑复合制剂应用于犬后,麻醉起效速度快、麻醉维持时间较长,麻醉深度适宜(麻醉过程无挣扎现象)、能提供较好的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麻醉效果确实。噻拉唑复合制剂对犬的生理性手术麻醉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可满足临床麻醉需求,能够作为潜在的犬用复合麻醉制剂。
连慧敏[3](2020)在《右美托咪定-强痛宁复合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文中提出兽医临床中适用于犬的麻醉药种类较多,但仅应用一种药物很难发挥出理想的麻醉效果。强痛宁对犬猫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右美托咪定对呼吸抑制作用较弱且能发挥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两种药物分别与其他多种麻醉药物复合使用时,都起到了较好的全身麻醉效果,但右美托咪定与强痛宁复合(Dexmedetomidine Combined with Qiangtongning,简称DQ合剂)在犬麻醉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小白鼠和成年犬作为实验动物,对右美托咪定与强痛宁复合组方进行优化,为犬复合麻醉药物选择提供参考。首先通过预试验初步确定两种药物的大致比例,经过两因素排列组合试验、犬麻醉效果验证试验及最佳组方的安全验证性试验,得到最优药物组合配比。然后将最优复合麻醉制剂和犬眠宝进行对比试验,并对两种麻醉剂的常规监测、特殊监测以及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应用本复合麻醉剂对实验犬进行手术验证性试验,验证合剂的临床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犬的复合麻醉剂中右美托咪定和强痛宁最佳配比为0.16:0.2(按合剂中单一注射液的体积计算)。选择小白鼠作为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根据BLISS方法测得该合剂的半数有效量以及半数致死量,并计算得出该合剂的麻醉指数AI=4.85,表明本合剂的安全范围比较大。与犬眠宝的对比试验显示:DQ合剂麻醉诱导期时间短,麻醉时间比较适宜。麻醉过程中的镇痛、镇静、肌松效果确实。体温(T)呈现下降趋势,心率(HR)、呼吸频率(RR)则呈先下降而后升高的趋势,整个麻醉过程中血氧饱和度(Sp O2)仅能维持在80%以上,需进行吸氧操作。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也呈下降趋势,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对比两种麻醉剂的麻醉效果得出,DQ合剂对犬循环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更轻微。手术验证试验显示:DQ合剂能提供50-60 min的麻醉时间,麻醉效果良好,能够顺利完成剖腹探查、去势等小型手术。手术组与单纯麻醉组相比,手术过程中造成的体温流失较多,但手术过程中进行了保温护理,故数据差异不明显,手术组同麻醉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相同时间点监测的数值无明显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DQ合剂诱导期短,可维持50-60 min的麻醉时间,麻醉效果良好,镇静、镇痛、肌松效果确实且均衡,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术后副作用小,在临床诊疗中可满足犬的手术麻醉需要。
郎佳宝[4](2019)在《舒泰与速眠新Ⅱ对绵羊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舒泰与速眠新Ⅱ作为目前兽医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单独使用时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有报道显示,将这两种麻醉药复合应用于犬可以得到更好的麻醉、镇痛及肌松效果,还可以减少用药量及其各自的不良反应。但将其应用于羊的相关试验却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将舒泰与速眠新配合,采用静肌复合麻醉的方法对羊进行麻醉,并在麻醉过程中监测其呼吸、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及疼痛反应等各项生理指标,将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羊的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本次试验选取9只健康的成年绵羊,将这9只绵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分别为复合A组、复合B组及复合C组。其中复合A组为静脉注射1 mg/kg(0.02 mL/kg)舒泰、肌肉注射0.5 mg/kg(0.005 mL/kg)速眠新Ⅱ,复合B组为静脉注射1mg/kg(0.02mL/kg)舒泰、肌肉注射1mg/kg(0.01mL/kg)速眠新Ⅱ,复合C组为静脉注射1 mg/kg(0.02 mL/kg)舒泰、肌肉注射2 mg/kg(0.02 mL/kg)速眠新Ⅱ。结果显示复合A组、复合B组和复合C组的镇痛时间分别为19.00±2.65 min、52.67±1.53 min和60.00±12.12 min;麻醉后与麻醉前相比,复合A组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无显着性差异;复合B组血氧饱和度无显着性差异,呼吸频率及心率均在麻醉前期呈显着性差异;复合C组呼吸频率呈显着性差异,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在麻醉10 min呈显着性差异;复合A组、B组及C组体温均在麻醉50 min后呈显着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应用于羊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按照舒泰1 mg/kg(0.02 mL/kg)静脉注射、速眠新Ⅱ1 mg/kg(0.01 mL/kg)肌肉注射的剂量进行麻醉时,可以达到52.67±1.53 min的完全麻醉时间,相较于其他剂量组有更好的麻醉效果,可以满足临床手术的要求。临床应用方面,将复合B组的麻醉剂量应用在了绒山羊股骨滑车骨膜破坏动物模型中,结果表明此种麻醉剂量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术后绒山羊苏醒良好,能够满足羊临床手术的麻醉要求。
张静[5](2017)在《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113例行手术患儿均采取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分析麻醉效果。结果患儿呼吸频率给药前为(21±4)次/min、给药后1 min为(21±5)次/min、给药后5 min为(24±2)次/min、给药后10 min为(24±4)次/min、给药后15 min为(24±2)次/min、给药后20 min为(21±4)次/min,患儿给药前与给药后各时间点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心率给药前为(112±8)次/min、给药后1 min为(130±5)次/min、给药后5 min为(129±6)次/min、给药后10 min为(123±3)次/min、给药后15 min为(122±4)次/min、给药后20 min为(117±1)次/min,患儿给药前与给药后各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氧饱和度给药前为(98.1±0.5)%、给药后1 min为(97.5±1.1)%、给药后5 min为(97.4±1.9)%、给药后10 min为(99.1±0.6)%、给药后15 min为(99.2±0.3)%、给药后20 min为(98.5±0.4)%,患儿给药前与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平均动脉压给药前为(85±7)mm Hg(1 mm Hg=0.133 k Pa)、给药后1 min为(84±7)mm Hg、给药后5 min为(90±7)mm Hg、给药后10 min为(86±8)mm Hg、给药后15 min为(84±9)mm Hg、给药后20 min为(84±9)mm Hg,患儿给药前与给药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术麻醉是手术环节中的重点,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十分重要,单独使用氯胺酮可能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且会出现频繁的麻醉不良反应;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后可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是有效的手术麻醉方法。
李慧芳,郑刚,范彩云[6](2015)在《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胸壁结核手术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在胸壁结核手术中麻醉效果予以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壁结核患者138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一实施氯胺酮进行静脉麻醉;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氯胺酮与异丙酚复合进行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眼球震颤、精神症状及幻觉、复视、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要显着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满意率、镇痛完善程度、苏醒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要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血压等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有显着波动,观察组患者没有显着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氯胺酮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应用到胸壁结核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药物的使用量,有效控制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效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对患者具有完善的镇痛效果,提高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李易,李晓强,康仪,刘进[7](2014)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全麻维持的用药剂量与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成人全凭静脉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全麻维持的临床效果,探索最佳用药剂量。方法纳入手术全麻患者100例,按氯胺酮泵注速度不同分为K0、K0.5、K1、K1.5和K2〔0、0.5、1、1.5和2mg/(kg·h)〕5个组,观察各组患者异丙酚用量、各时点心率、血压、术后恢复指标和相关不良反应,检测异丙酚和氯胺酮的血药浓度。结果随氯胺酮泵注速度的增加,异丙酚的平均用量与用药总价格减少(P<0.05),术后恢复指标恶化,不良反应加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氯胺酮剂量和手术时间均与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Steward苏醒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c回归示氯胺酮剂量越大,术中梦幻、再次入睡、眼球震颤和视觉改变的发生越频繁;氯胺酮异丙酚剂量比值越高越容易发生头晕。K1组异丙酚用量最少,各指标表现优良。结论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成人全麻维持时,氯胺酮剂量以1mg/(kg·h)持续泵注既能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其氯胺酮苏醒期不良反应也能得到一定控制。
刘澜[8](2013)在《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是兽医临床常用的三种麻醉药,尤其更常用于小动物临床的麻醉。但是,单用一种麻醉药常难达到理想的麻醉状态,且有明显的副作用。舒眠宁注射液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小动物疾病学实验室研制的复合麻醉剂,由氯胺酮、塞拉嗪及咪达唑仑三种药物组成。本试验将舒眠宁注射液用于幼年犬,研究其在幼年犬的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的影响。给幼年犬肌肉注射舒眠宁和舒泰,比较和评价两药的麻醉效果及存在问题;通过临床手术病例静脉用药,进一步验证舒眠宁麻醉效果及其对犬肝肾功能的影响,为本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数据和参考。幼年犬8只,未麻醉前用药,60s内静脉推注0.01mL·kg-1舒眠宁。幼年犬静脉推注舒眠宁后起效迅速,其麻醉起效时间、维持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21.4±2.1s、28.0±1.1min、18.0±1.4min;麻醉后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心率和体温随麻醉时间延长而缓慢下降。5min时呼吸频率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很快恢复到正常生理范围;血氧饱和度在1min时低于正常生理范围,但5min后恢复到正常值,这说明舒眠宁对幼年犬有短暂的呼吸抑制;血液生化指标始终在生理范围内,说明舒眠宁对幼年犬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麻醉过程中无呕吐、大量流涎等不良反应。健康幼年犬分舒眠宁麻醉组(8只)和舒泰麻醉组(8只),肌肉注射给药,所有幼年犬麻醉前给予阿托品。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舒泰(T)组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长于舒眠宁(M)组。舒眠宁组镇静肌松效果好于舒泰组,差异极显着(P<0.01),而两组镇痛分数无显着差异(P>0.05)。舒眠宁组所有幼年犬均能进行气管插管,未发生流涎和胃肠臌气;舒泰组幼年犬难以进行气管插管,仍有吞咽反射、喉头反射及眼睑反射,麻醉过程中幼年犬大量流涎,个别犬出现胃肠臌气。舒眠宁组和舒泰组体温、呼吸数、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无差异。两组对幼年犬心率和血压影响水平不同,舒眠宁组其心率和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舒泰组则发生心动过速。舒眠宁注射液用于门诊手术病犬60例,其手术时间(T3)、苏醒时间(T4、追加麻醉次数(N)及总用药量(SUM)依手术类型、动物身体状况及体型大小而定。首次麻醉维持时间为23.8±8.1min,苏醒时间为32.2±12.9min。手术麻醉效果为优级51/62(85.0%),良级7/60(11.7%),可级2/60(3.3%)。苏醒质量评分为3.8±0.5,苏醒期平稳,无共济失调,术后恢复良好。麻醉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较麻醉前差异极显着(P<0.01)。从临床病犬手术麻醉效果看,舒眠宁注射液适用于犬的临床麻醉,麻醉效果确实,苏醒过程平稳。
彭庆明[9](2011)在《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80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结果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观察组)用药后循环、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单一氯胺酮麻醉(对照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精神副作用小,苏醒较快。结论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烧伤患者具有镇痛效果好、呼吸循环稳定、精神副作用少,苏醒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烧伤手术的一种较佳麻醉方式。
程艳[10](2011)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7月经我院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74例,均为女性,随机分为两组,即全凭静脉麻醉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每组37例。全凭静脉麻醉组:异丙酚1mg/kg+氯胺酮1mg/kg+异丙酚复合液;静吸复合麻醉组: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2mg/kg行静脉诱导。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及手术时间。结果麻醉后MAP、HR均有所下降,静吸复合麻醉组下降更为明显;全凭静脉麻醉组MAP及HR升高较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全凭静脉麻醉组趋于平稳;但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麻醉方法效果较好,但全凭静脉麻醉更趋平稳,值得应用。
二、异丙酚与氯胺酮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与氯胺酮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对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麻醉的概述 |
1.1 麻醉的概念 |
1.2 麻醉的发展史 |
1.3 动物麻醉的分类 |
2 复合麻醉 |
2.1 复合麻醉的发展 |
2.2 动物临床常用的复合麻醉 |
3 复方氯胺酮概述 |
4 速眠新Ⅱ概述 |
5 麻醉前后风险评估 |
5.1 病史 |
5.2 患病动物临床体征 |
5.3 患病动物临床检查 |
5.4 患病动物实验室检查 |
6 麻醉监护及意义 |
6.1 神经系统监护 |
6.2 心肺监护 |
7 试验目的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药品 |
2 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 试验准备 |
2.3 试验方法 |
2.4 试验监测指标 |
3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手术验证试验 |
3.1 病例一犬膀胱结石 |
3.2 病例二母犬绝育 |
4 数据处理方法 |
结果 |
1 各组间诱导、镇痛和麻醉时间的比较 |
2 临床生理指标的监测结果 |
2.1 试验犬呼吸的监测结果 |
2.2 试验犬心率的监测结果 |
2.3 试验犬体温的监测结果 |
2.4 试验犬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结果 |
3 手术验证试验结果 |
3.1 临床手术过程 |
3.2 临床应用麻醉效果分析 |
讨论 |
1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犬呼吸系统的影响 |
1.1 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
1.2 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2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犬体温的影响 |
4 麻醉效果比较 |
5 单一麻醉方法的不足 |
6 复合麻醉方法的优势 |
7 临床中复合麻醉的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作者简介)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噻拉唑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动物麻醉的概述 |
1.2 动物麻醉方式及药物研究概述 |
1.2.1 动物吸入麻醉 |
1.2.2 动物非吸入性麻醉 |
1.2.3 麻醉药物概述 |
1.3 犬复合麻醉的现状 |
1.4 试验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器材及药品 |
2.2 组方初步筛选试验 |
2.3 复合麻醉制剂的科学组方实验 |
2.3.1 正交试验确定优化组合方剂 |
2.3.2 优化组方对犬的麻醉效果评估 |
2.3.3 复合麻醉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
2.4 复合麻醉制剂在犬生理性手术中的验证实验 |
2.4.1 实验动物、药物处理及手术方案 |
2.4.2 麻醉中犬一般监测 |
2.4.3 麻醉中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监测 |
2.5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组方初步筛选结果 |
3.2 复合麻醉制剂科学组方实验结果 |
3.2.1 正交试验确定优化组合方剂结果 |
3.2.2 优化组方对犬麻醉效果试验结果 |
3.2.3 复合麻醉制剂安全性评价结果 |
3.3 复合麻醉制剂在犬生理性手术中的验证实验结果 |
3.3.1 手术中犬一般监测结果 |
3.3.2 手术中犬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监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噻拉唑复合制剂组方研究与评价 |
4.2 复合麻醉制剂对犬麻醉效果分析 |
4.3 复合麻醉制剂的安全性评价 |
4.4 复合麻醉制剂对犬常规手术麻醉效果的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右美托咪定-强痛宁复合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麻醉的概述 |
1.1.1 局部麻醉 |
1.1.2 全身麻醉 |
1.2 复合麻醉的研究进展 |
1.2.1 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
1.2.2 动物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
1.3 右美托咪定和强痛定的临床应用 |
1.3.1 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 |
1.3.2 右美托咪定在动物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
1.3.3 强痛宁在动物复合麻醉中的应用 |
1.4 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 |
2.1.3 药品 |
2.2 复合麻醉剂药物成分比例的初步确定 |
2.3 复合麻醉制剂的科学组方试验 |
2.3.1 两因素排列组合试验确定优化组合方剂 |
2.3.2 优化试用组合方剂对犬麻醉效果试验 |
2.4 优化组合方剂ED_(50)及LD_(50)测定 |
2.5 复合麻醉剂与犬眠宝对犬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
2.5.1 麻醉方法 |
2.5.2 麻醉监测 |
2.6 复合麻醉剂麻醉手术验证试验 |
2.7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复合麻醉制剂组方试验 |
3.1.1 复合麻醉制剂中各组分比例初步确定 |
3.1.2 复合麻醉剂科学组方试验 |
3.1.3 优化试用组合方剂对犬的麻醉效果 |
3.2 优化试用组合方剂安全性试验 |
3.3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
3.3.1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常规监测 |
3.3.2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麻醉特殊监测 |
3.4 复合麻醉剂麻醉DQ手术期间监测 |
3.4.1 复合麻醉剂麻醉的一般监测 |
3.4.2 复合麻醉剂麻醉特殊监测 |
4 讨论 |
4.1 组方的合理性评价 |
4.2 复合麻醉剂DQ与犬眠宝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
4.3 复合麻醉剂DQ的安全性分析及手术麻醉效果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舒泰与速眠新Ⅱ对绵羊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动物全身麻醉的概述 |
1.1 吸入全身麻醉 |
1.2 静脉全身麻醉 |
1.3 全身复合麻醉 |
2 羊的全身麻醉研究现状 |
3 动物麻醉监测及意义 |
3.1 麻醉深度的监测 |
3.2 临床生理指标的监测 |
4 舒泰的概述 |
5 速眠新Ⅱ的概述 |
6 实验目的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器材 |
1.3 试验药品 |
2 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试验准备及麻醉方法 |
2.3 试验监测指标 |
3 数据分析 |
4 临床应用 |
4.1 绒山羊股骨滑车骨膜破坏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动物模型的分组与准备 |
4.3 术式 |
4.4 建模麻醉效果观察 |
结果 |
1 镇痛、麻醉与苏醒时间的监测结果 |
2 临床生理指标的监测结果 |
2.1 试验羊呼吸的监测结果 |
2.2 试验羊心率的监测结果 |
2.3 试验羊体温的监测结果 |
2.4 试验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结果 |
3 临床应用结果 |
3.1 临床手术的过程 |
3.2 临床应用的麻醉效果分析 |
讨论 |
1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对羊呼吸系统的影响 |
1.1 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
1.2 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2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对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 舒泰与速眠新Ⅱ复合对羊体温的影响 |
4 麻醉效果比较 |
5 临床应用麻醉效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作者简介)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胸壁结核手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犬、猫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复合麻醉的应用原则 |
2.1 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 |
2.2 准确的判断麻醉深度 |
2.3 优化复合用药方案 |
2.4 加强麻醉期间的管理 |
2.5 坚持个体化原则 |
2.6 不同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 |
3 犬、猫临床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
3.1 静吸复合麻醉 |
3.1.1 静脉诱导 |
3.1.2 吸入诱导 |
3.1.3 吸入麻醉维持法 |
3.1.4 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
3.1.5 静吸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2 全凭静脉麻醉 |
3.2.1 全凭静脉麻醉分类 |
3.2.2 全凭静脉麻醉的优点与缺点 |
3.2.3 全凭静脉麻醉研究进展 |
3.3 全凭肌肉复合麻醉 |
3.3.1 肌注麻醉法 |
3.3.2 全凭肌肉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4 肌肉吸入复合麻醉 |
3.4.1 肌肉注射诱导 |
3.4.2 肌肉吸入复合麻醉研究进展 |
3.5 静肌复合麻醉 |
4 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1 国内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1.1 846合剂 |
4.1.2 犬眠宝合剂 |
4.1.3 舒眠宁 |
4.1.4 噻胺酮 |
4.1.5 鹿眠宁 |
4.1.6 保定宁 |
4.1.7 新保定灵系列 |
4.2 国外临床上常用的复合麻醉制剂 |
4.2.1 舒泰 |
4.2.2 保定灵系列 |
4.2.3 英诺佛合剂 |
5 国内复合麻醉制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 麻醉药品来源受限 |
5.1.1 管理观念过于保守 |
5.1.2 管理方式落后 |
5.2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
5.2.1 健全管理制度 |
5.2.2 实行分类管理 |
5.3 犬、猫专用麻醉制剂缺乏 |
参考文献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幼年犬单次静脉注射舒眠宁麻醉效果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生理指标监测方法 |
1.2.3 麻醉时期监测 |
1.2.4 麻醉效果的评估方法 |
1.2.5 血液生化及血常规检测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麻醉时期 |
2.2 HR、SAP、MAP及DAP的变化 |
2.3 RR、P_(ET)CO_2、SpO_2及RT的变化 |
2.4 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评分 |
2.5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变化 |
3 讨论 |
3.1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麻醉效果评价 |
3.2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HR、SAP、MAP及DAP的影响 |
3.3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RR、P_(ET)CO_2及SpO_2的影响 |
3.4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RT的影响 |
3.5 舒眠宁注射液对幼年犬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 |
4 小结 |
ABSTRACT |
第三章 幼年犬舒眠宁与舒泰麻醉效果对比试验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生理指标监测方法 |
1.2.3 麻醉时期监测 |
1.2.4 麻醉效果评估方法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麻醉时期监测 |
2.2 RT、HR、DAP、SAP及MAP参数变化 |
2.3 RR、P_(ET)CO_2及SpO_2参数变化 |
2.4 镇痛、镇静及肌松监测结果 |
3 讨论 |
3.1 舒眠宁和舒泰对幼年犬的麻醉进程的比较 |
3.2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HR、SAP、MAP及MAP的比较 |
3.3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RT的比较 |
3.4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RR、P_(ET)CO_2及SpO_2的比较 |
3.5 舒眠宁与舒泰对幼年犬的镇痛、镇静及肌松效果的比较 |
4 小结 |
ABSTRACT |
第四章 舒眠宁对临床病例犬静脉麻醉效果的评价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手术内容 |
1.2.3 手术过程麻醉记录 |
1.2.4 手术麻醉效果的监测 |
1.2.5 生命指征监测 |
1.2.6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测 |
1.2.7 病情危重程度评估 |
1.2.8 苏醒质量的监测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过程监测结果 |
2.2 舒眠宁注射液对手术的麻醉效果 |
2.3 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
2.3.1 HR和RT的变化 |
2.3.2 RR及SpO_2的参数变化 |
2.4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变化 |
3 讨论 |
3.1 临床麻醉效果 |
3.2 对HR及RT的影响 |
3.3 对RR及SpO_2的影响 |
3.4 对苏醒期的影响 |
3.5 麻醉期副反应 |
4 小结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之处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用药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
2.2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 |
3 讨论 |
四、异丙酚与氯胺酮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对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D]. 刘昕昕. 延边大学, 2021(02)
- [2]噻拉唑复合麻醉制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D]. 唐赛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右美托咪定-强痛宁复合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D]. 连慧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舒泰与速眠新Ⅱ对绵羊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及应用[D]. 郎佳宝. 延边大学, 2019(01)
- [5]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分析[J]. 张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7(21)
- [6]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胸壁结核手术的临床观察[J]. 李慧芳,郑刚,范彩云.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5)
- [7]异丙酚联合氯胺酮用于全麻维持的用药剂量与临床效果分析[J]. 李易,李晓强,康仪,刘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3)
- [8]舒眠宁对幼年犬麻醉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D]. 刘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彭庆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20)
- [10]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评价[J]. 程艳. 中国现代医生,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