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全球主要展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程冰,周丽媛,杨乃桂,黄丽春[1](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前,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倒逼面向行业的非学历培训质量提升。文章基于项目式学习(PBL)视角,通过构建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探索项目式学习(PBL)要素与文旅从业人员培训相结合的创新价值和实际效果。实践表明,该模式符合文旅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属性,可以提升非学历培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动力,将成为文旅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刘倩倩,高凌江,周功梅[2](2021)在《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文章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中的648篇展览会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展览会研究的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厘清国内外展览会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和演化趋势。研究发现:展览会研究的知识基础明确,主要集中于展览会运营与管理、临时性集群、展览会影响3个知识群组;国外展览会研究可划分为萌芽探索期、缓慢发展期和蓬勃发展期3个阶段,其中展览会绩效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临时性集群是近年来新的知识增长点;国内展览会研究可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转型期3个阶段,会展经济和会展旅游是过去研究的重点领域,近期研究开始关注展览会服务国家战略的平台功能。未来可借鉴国外成果加强对展览会核心功能的探讨,同时注重对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特色化研究。
刘倩倩,王起静,周功梅[3](2020)在《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主题及差异——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从展览大国向展览强国迈进,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加强国内展览会理论研究,有助于展览业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文章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中的648篇商贸类展览会研究期刊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展览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厘清了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的研究主题,并分析其研究差异。研究表明:英文文献中的展览会研究视角多元,学者们分别从营销学、旅游学和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参展商绩效、世博会影响和临时性集群等主题进行研究;中文文献以经济学和旅游学为主要视角,研究主题包括会展经济、会展旅游和政府主导型展会等。最后,文章指出国内学者应加强商贸类展览会的核心功能研究和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特色研究。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4](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李小龙[5](2020)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标准化工作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蓝图和技术支撑,成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最重要抓手。本文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复盘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的精髓,并做出归纳和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打下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基于对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的解读,考虑到建设旅游标准体系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覆盖产业各相关要素,从而引领各地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并将视角锁定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状况和总结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后,提出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然后根据系统原则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尝试构建一套适度超前的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框架,并逐个分析各子体系应制定的标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预期给产业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在新业态出现时便建立适宜的标准,从而引领新业态科学、规范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此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既符合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要求,又与海南省旅游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相吻合,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既是探究本省旅游强省之路,又能为其他省份构建或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白元宝(BACH NGUYEN BAO)[6](2020)在《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除了要解决旅游景点数量增加的问题以外,还需要探讨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深度问题,以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被认为是每个国家创造独特旅游景点的宝贵资源。为了在越南实践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发挥遗产的价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河内对许多游客来说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文庙·国子监是河内一个文化旅游体验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参观。一到越南河内旅游,几乎所有游客都会去参观文庙·国子监。文庙·国子监一直是给越南国内外的游客提供具有学习传统教育和保留文化的必游之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文庙·国子监参观的游客量日益增长,因此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维护和适当地利用文庙·国子监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将这些价值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旅游。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理由、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有关的概念,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并对越南和中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第一章是文庙·国子监景区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收集材料,介绍文庙·国子监的地理位置、历史概况和建造、维修的过程。第二章是文庙·国子监的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包括三大内容:第一是以大成殿和进士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第二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第三是文庙·国子监景区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章是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与现状,对文庙·国子监在保护和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提出了文庙·国子监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相关对策。最后,对本文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万玉洁[7](2020)在《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展览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关联度高、辐射面广、效益性好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习总书记曾说“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展览业不仅自身能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经济助推器,多地政府大力发展展览经济,兴建专业展馆,培育当地特色展览项目,城市展览业繁荣发展。但各城市展览业发展的真实状况没有得到清晰全面的认识,展览业对主题产业经济增长影响作用不明确。文章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熵值法对指标权重赋权,加权求和法测算城市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面板回归分析展览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探索促进城市展览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城市高效发展展览业提供思路和借鉴。研究发现:发展效益、相关产业支持、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对评价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展览项目和会员单位、境外办展数量和会展专业院校对评价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尤其重要。其次,评价2011-2018年城市展览业发展,横向对比城市发展差异,了解展览区域集聚程度,真实描述全国展览业发展现状,纵向对比时间序列发展差异,总结城市展览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展览业发展整体呈上升态势,增长速率平稳;区域发展不均衡,两级分化明显,集中在低水平区域;我国已形成展览城市群,集中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是区域展览业发展的增长极,极化效应明显,扩散能力较弱。最后,研究展览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两者深度融合提供方向。研究发现:展览业对工业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不同发展阶段的展览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性。立足于研究结论,文章为促进城市展览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孙雯昕[8](2020)在《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会展旅游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的日益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其对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以及间接的经济效益,而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或“城市的面包”,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对重庆旅游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是极具特色与发展空间的会展旅游城市。新型会展经济无疑给重庆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重庆凭借“旅游口岸地位进一步加强”的契机,在“旅游”为龙头创新发展服务业的条件下,会展旅游业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庆市会展旅游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搜集相关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指标的评价体系,用定量分析法对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并得出了以下成果。1.立足于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问题,选取城市综合实力、城市会展业发展和管理水平、旅游接待能力、服务人员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厦门、昆明、苏州、武汉、成都、郑州、重庆等国内主要的12个旅游城市的会展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12个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排名,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城市。对参与测评的12个会展旅游城市进行分级,即分为一级会展旅游城市、二级会展旅游城市和三级会展旅游城市,重庆市属于国内的二级会展旅游城市。2.通过对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国内一线城市发展会展旅游成功经验的总结,发现它们都具备几个共同点,即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会展场馆及设施完备、会展旅游产业融合较好、集中发展优势会展品牌等等。从上海、北京、广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模式中,得出了对重庆会展旅游发展的启示。3.运用对标分析的方法,基于重庆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即从政府层面而言,可以通过转变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建立新型市场运作机制和管理监督体制,完善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合作机制,优化会展旅游产业的新模式,扶优抚强会展主体,开发重庆市会展旅游产业的新模式等举措来提升当地会展旅游的竞争力。从企业层面而言,一方面要通过提高会展旅游企业规模程度,合理利用会展场馆设施;另一方面需要开发多元化会展旅游产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着力打造特色会展旅游品牌。同时要加强会展旅游市场营销的力度,提升会展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此外,还要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加快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专业人才的空缺。从行业协会层面而言,将现有的两个地方行业协会进行有效地整合,组合成一个全新的行业协会,即重庆市会展旅游业协会。在新的会展旅游业协会下可以分设旅游事业部和会展事业部两大板块,在一个地方协会的统一领导下,两个事业部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真正地产业融合。另外,针对目前会展业和旅游业中都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很好保护的现象,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会展旅游市场,在会展旅游业协会旗下增设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部门,和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制定会展旅游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规范,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起到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匡方方[9](2020)在《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会展活动的举办需要不同产业参与,会展业可以与相关产业产生关联关系,会展业也因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而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助推器”。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会展业,然而国情、省情、市情各有不同,不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关联效用也有差异。在成都市着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背景下,文章测度成都市会展业与城市相关产业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关联水平,研究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效应作用下的城市产业结构,总结成都市会展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产业路径。这既可以为成都市会展业和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会展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也具有促进成都市“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现实意义。首先,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会展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关联度分别为0.80、0.56、0.71和0.83。具体来看,在第二产业中,成都市会展业与工业的关联度高于其与建筑业的关联度;在第三产业中,成都市会展业与部分行业的关联度从大到小排列如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旅游业。进一步地,数据分析得出成都市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以及重点产业均具有关联性。然后,文章从成都市会展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会展活动主题产业的关联三方面对成都市会展业所达到的产业关联水平进行了理论研究,分别得出了成都市会展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和主题关联效应,在三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成都市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以及重点产业高度相关,相互促进。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文章总结得出成都市会展业快速发展的产业路径:即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会展业的发展提档升级,同时会展业助力城市重点产业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最后,文章依据产业关联效应提出四点建议,以促进成都市会展业和关联产业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张静[10](2019)在《海口市会展业的经济拉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展业是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不仅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经济贡献,还能产生强大的联动共赢效应,直接拉动或间接带动数十个行业的发展,尤其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最为明显。本文在文献分析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从关联效应和拉动效应两个维度研究海口市会展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具体回答了会展业对海口经济的哪些产业和行业产生了拉动效应以及拉动了多少的问题。首先,利用钻石理论论述了海口会展业的竞争力,认为海口会展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次,分别建立海口会展业与三次产业及主要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通过关联效应分析来验证会展业有利于产业间的融合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表明:海口会展业与三次产业之间都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海口市会展业依托第二产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强。再次,构建会展业与GDP以及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论证了会展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具体拉动效应。选取规模以上展览场次、规模以上展览面积、规模以上会议场次三个预测变量,以近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论表明:规模以上展览面积与GDP及第三产业产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规模以上展览每增加1万平方米,可分别拉动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7.11331亿元和14.03180亿元。最后,从如何提高海口会展业的关联效应和拉动效应的角度出发,结合海口会展业发展现状,提出海口市会展业发展定位:以全省旅游资源为驱动,以展为主,以展带会,与三亚、博鳌形成错位发展;提出了海口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旅游业全球主要展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业全球主要展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 |
1.1.2 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人才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3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旅产业人才培训模式方面的研究 |
1.2.2 项目式学习(PBL)方面的研究 |
2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内涵 |
2.1 实践起源 |
2.2 概念和框架 |
2.2.1 内循环 |
(1)驱动性问题 |
(2)PBL课程体系 |
(3)教学管理模式 |
(4)多元化评价 |
(5)学员社区 |
2.2.2 外循环 |
(1)培训保障化 |
(2)培训市场化 |
(3)培训生态化 |
2.3 特点和价值 |
2.3.1 能够满足文旅产业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性 |
2.3.2 能够调动文旅产业人才的内生学习动力 |
2.3.3 可以有效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
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效果分析 |
3.1 学员测评分析 |
3.1.1 培训课程满意度调研 |
3.1.2 后续培训意愿调研 |
3.1.3 不同年龄段对所需课程培训的差异 |
3.2 培训效果的社会影响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内循环PBL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 |
3.3.2 内循环“学员社区”的构建有待进一步精准 |
3.3.3 外循环“生态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扩展 |
4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优化建议 |
4.1 增强双循环模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
4.2 加强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4.3 打造精准化、持续性的学员社区 |
4.4 大力拓展培训生态边界 |
(2)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二、文献计量分析 |
(一)知识群组识别 |
(二)研究主题与趋势 |
1.国外展览会研究主题 |
2.国内展览会研究主题 |
三、结论与启示 |
第一,借鉴国外成果,完善国内展览会理论研究体系。 |
第二,立足中国国情,加快中国特色展览会理论研究。 |
(3)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主题及差异——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 |
1.1 研究方法 |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 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主题分析 |
2.1 研究主题识别 |
2.2 研究主题分析 |
2.2.1 参展商绩效 |
2.2.2 世博会影响 |
2.2.3 临时性集群 |
2.2.4 会展经济 |
2.2.5 会展旅游 |
2.2.6 政府主导型展会 |
3 研究差异分析 |
3.1 研究视角上的差异 |
3.2 研究内容上的差异 |
4 对国内展览会研究的启示 |
(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
结语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综述 |
(2)国外旅游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旅游标准化研究 |
(2)旅游标准体系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标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 |
2.2 标准体系、旅游标准体系 |
2.3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
2.3.1 历史机遇 |
2.3.2 概念阐释 |
2.3.3 建设路线分析 |
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概述 |
3.1 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
3.1.1 国际组织的旅游标准化 |
3.1.2 发达国家的旅游标准化 |
3.2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
3.2.1 初级萌芽阶段 |
3.2.2 发展完善阶段 |
3.2.3 逐渐成熟阶段 |
3.2.4 小结 |
3.3 海南省旅游业及旅游标准化发展分析及存在问题 |
3.3.1 海南旅游业发展分析 |
(1)发展优势 |
(2)劣势分析 |
3.3.2 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 |
(1)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轨迹 |
(2)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
(3)旅游标准制定和实施 |
(4)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 |
3.3.3 存在问题 |
(1)标准制定滞后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 |
(2)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显着,宣贯力度有待加强 |
(3)旅游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 |
(4)现行旅游地方标准出现“老化”、“地域限制”等问题 |
4 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总体思路 |
4.2 构建方法与原则 |
4.2.1 构建方法 |
4.2.2 构建基本原则 |
(1)目标要明确 |
(2)要全面成套 |
(3)层次要适当 |
(4)要划分清楚 |
4.3 框架结构 |
4.3.1 总体构成 |
4.3.2 基础标准体系构成 |
4.3.3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构成 |
4.3.4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
4.3.5 国际化标准体系构成 |
4.4 标准体系项目研究 |
4.4.1 基础标准体系JC1 |
(1) 指南、指引、导则JC101 |
(2) 术语、代号、缩略语JC102 |
(3) 图形、标识、符号JC103 |
4.4.2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XG2 |
(1) 旅游产品与业态XG201 |
(2) 生态资源与规划XG202 |
(3) 旅游目的地XG203 |
(4) 品牌建设XG204 |
(5)信息技术与服务XG205 |
4.4.3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XH3 |
(1) 消费安全与应急XH301 |
(2) 公共设施与服务XH302 |
(3) 人力资源保障XH303 |
(4) 资金(金融)保障XH304 |
(5) 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XH305 |
4.4.4 国际化标准体系GJ4 |
(1) 国际化设施GJ401 |
(2) 国际化服务GJ402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1:明细表 |
附件 2:明细表(国际相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我国港澳台地区标准) |
附件 3:明细表(建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遗产旅游研究现状 |
(二)文庙·国子监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价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
第一章 文庙·国子监景区的基本概况 |
一、地理位置 |
二、历史概况 |
1.文庙——越南人祭祀孔子之地 |
2.国子监——越南的第一所大学 |
三、建造与维修的过程 |
小结 |
第二章 文庙·国子监的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 |
一、以大成殿和进士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 |
1.文湖 |
2.文庙门 |
3.大中门 |
4.奎文阁 |
5.大成殿 |
6.国子监 |
二、以鼓励学习为中心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1.古代越南教育培训中心 |
2.承认教授仪式 |
3.请运与祈运 |
三、文庙·国子监景区文化遗产的价值 |
(一)是社会发展的文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二)集中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艺术价值高 |
(三)传播儒家思想,具有世世代代的教育价值 |
(四)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与现状 |
一、旅游开发的过程 |
1.观光、游览文化之地 |
2.探索、研究之地 |
3.参观、体验游乐活动 |
4.祭祀圣人之地 |
二、文庙·国子监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情况 |
1.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规划和建设 |
2.为旅游提供服务活动 |
3.建设、管理和维护文化遗产 |
三、文庙·国子监旅游业为河内做出了贡献 |
1.成为吸引四方游客之地。 |
2.增加了首都河内的旅游收入 |
四、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 |
1.取得的成果 |
2.存在的不足 |
小结 |
第四章 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 |
二、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 |
三、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
四、与学校联合开展更多的研学旅游 |
五、提高文庙·国子监服务人员的水平 |
六、举办文庙·国子监旅游工艺品展览会 |
七、开发与其他景区的关联性旅游线路 |
八、加大广告和宣传力度,争取国内外的支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 研究区域 |
1.5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3 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初始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 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分析 |
4.1 熵值法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 综合评价结果 |
4.4 特征分析 |
5 城市展览业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
5.1 内在机理分析 |
5.2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5.3 实证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2.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会展旅游 |
2.1.2 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竞争力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重庆市与国内主要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分析 |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3.1.1 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 |
3.1.2 全面与重点结合原则 |
3.1.3 可比可量与可行原则 |
3.1.4 动态性和结合性原则 |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 |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功效系数法 |
3.3.3 德尔菲法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1 确定评价因子 |
3.4.2 确定各因子具体数值 |
3.4.3 确定各因子权重值 |
3.5 重庆市与国内主要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分析 |
3.5.1 各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分值及排名 |
3.5.2 会展旅游整体竞争力对比评价 |
3.5.3 重庆市会展旅游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国内会展旅游发达城市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内会展旅游发达城市的经验 |
4.1.1 上海会展旅游发展经验 |
4.1.2 北京会展旅游发展经验 |
4.1.3 广州会展旅游发展经验 |
4.2 对重庆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启示 |
4.2.1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
4.2.2 会展硬件设施完备 |
4.2.3 会展旅游产业融合 |
4.2.4 集中发展优势品牌 |
4.3 本章小结 |
5.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 |
5.1 政府层面 |
5.1.1 转变政府的角色 |
5.1.2 推进市场化运作 |
5.1.3 完善会旅合作机制 |
5.1.4 扶优抚强会展主体 |
5.2 企业层面 |
5.2.1 着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 |
5.2.2 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
5.2.3 合理利用会展场馆设施 |
5.2.4 加快培养会旅专业人才 |
5.3 行业协会 |
6.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量研究法 |
1.4.3 定性研究法 |
1.5 文章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会展 |
2.1.2 会展业 |
2.1.3 会展产业链 |
2.1.4 产业关联理论 |
2.1.5 产业结构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会展的研究 |
2.2.2 关于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
3.1 成都市会展业支撑环境概况 |
3.1.1 会展政策 |
3.1.2 会展场馆 |
3.1.3 会展企业 |
3.1.4 会展人才 |
3.2 成都市会展活动开展情况 |
3.2.1 展览活动 |
3.2.2 会议活动 |
3.2.3 赛事活动 |
第四章 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水平分析 |
4.1 成都市会展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水平 |
4.1.1 模型含义 |
4.1.2 模型处理 |
4.1.3 模型结果 |
4.2 成都市会展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水平 |
4.2.1 成都市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
4.2.2 成都市会展活动主题产业的分布 |
4.2.3 数据分析 |
第五章 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机制分析 |
5.1 成都市会展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 |
5.1.1 第二产业是会展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
5.1.2 会展业带动第二产业发展 |
5.1.3 结果分析 |
5.2 成都市会展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 |
5.2.1 第三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是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
5.2.2 会展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
5.2.3 典型案例 |
5.2.4 结果分析 |
5.3 成都市会展业与会展活动主题产业的关联 |
5.3.1 具有地区特色的会展活动主题产业是会展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
5.3.2 会展业是促进会展活动主题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5.3.3 结果分析 |
5.4 总结 |
5.4.1 成都市会展业的三大产业关联效应 |
5.4.2 成都市会展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发展 |
5.4.3 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发展路径 |
第六章 促进成都市会展产业关联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综合配套能力,促进会展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发展 |
6.2 打造知名会展活动,充分发挥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
6.3 助力会展企业发展,为会展业发挥产业关联性打基础 |
6.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会展业与相关产业关联水平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海口市会展业的经济拉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会展概念的界定 |
1.4.2 会展业对经济拉动效应的研究 |
1.4.3 会展业对经济关联效应的研究 |
1.4.4 会展经济发展的背景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会展的界定 |
2.2 会展产业链 |
2.3 理论基础 |
2.3.1 乘数效应理论 |
2.3.2 产业关联理论 |
3 海口市会展业竞争力与现状分析 |
3.1 海口市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3.1.2 人口与经济 |
3.1.3 交通 |
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海口市会展经济竞争力分析 |
3.2.1 生产要素 |
3.2.2 需求条件 |
3.2.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
3.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3.2.5 政府 |
3.2.6 机会 |
3.3 海口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
3.3.1 办展数量与规模 |
3.3.2 国际化与品牌化 |
3.3.3 市场主体 |
3.3.4 会展设施 |
4 海口市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海口市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定性分析 |
4.1.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
4.1.2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4.2 会展业对海口经济关联效应的定量分析 |
4.2.1 灰色关联分析 |
4.2.2 海口会展业与三次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4.2.3 海口会展业与主要行业关联效应分析 |
4.3 会展业对海口经济拉动效应的定量分析 |
4.3.1 回归分析 |
4.3.2 会展业对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影响的回归分析 |
5 提升海口市会展业经济效应的对策 |
5.1 影响海口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5.1.1 海口会展经济竞争力偏弱 |
5.1.2 缺少国际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展会 |
5.1.3 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5.1.4 会展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
5.1.5 产业互动有待加强 |
5.2 海口市会展业发展方向 |
5.2.1 海口市会展业发展定位 |
5.2.2 海口市会展业发展边界 |
5.3 基于关联和拉动效应的海口市会展业发展对策 |
5.3.1 促进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 |
5.3.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5.3.3 打造完整产业链,发展规模经济 |
5.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3.5 加快会展业发展,提升经济拉动效应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旅游业全球主要展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J]. 程冰,周丽媛,杨乃桂,黄丽春. 旅游论坛, 2021(05)
- [2]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刘倩倩,高凌江,周功梅. 旅游研究, 2021(02)
- [3]中外商贸类展览会研究主题及差异——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刘倩倩,王起静,周功梅. 旅游论坛, 2020(05)
- [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李小龙. 海南大学, 2020(12)
- [6]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白元宝(BACH NGUYEN BAO).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城市展览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万玉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重庆市会展旅游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孙雯昕. 西南大学, 2020(01)
- [9]成都市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D]. 匡方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10]海口市会展业的经济拉动效应研究[D]. 张静. 海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