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素涂层膜肺对体外循环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良[1](2021)在《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假设在考虑单肺移植患者是否需要ECMO支持时,有一些术前变量可能有助于临床决策。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本中心单肺移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尝试确定与单肺移植手术患者术中行ECMO支持相关的因素,并评估ECMO支持后单肺移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肺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接受或不接受ECMO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变量等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移植过程中与术中体外膜氧合支持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行单肺移植术的患者共110例。83例患者在不进行ECMO辅助支持的情况下安全顺利完成手术,27例患者术中则需要进行ECMO辅助支持,并最终完成手术。本次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7.93±10.42岁,BMI为20.06±3.27kg/m2,男性患者97例(88%),女性患者13例(12%),108例患者为ASAⅣ级(98.2%),ASAⅢ级和ASAⅤ级各1例患者(0.9%)。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并存疾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类型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8)。ECMO组中行左肺移植术的患者更多,而非ECMO组中右肺移植术更多(P=0.046)。ECMO组患者的肺动脉压(PAP)明显高于非ECMO组的(P=0.01),两组的肺毛细血管楔压、肺血管阻力及全肺血管阻力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PECT检查方面,非ECMO组的非手术侧肺通气灌注比例要高于ECMO组(P=0.012),而术侧肺通气灌注比例则明显低于ECMO组的(P=0.012);两组之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术前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双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患者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术中使用ECMO支持,并且年龄每增长1岁,使用ECMO的几率增加1.191倍(P=0.003,OR=1.191);(2)需行肺移植的原发疾病不同,ECMO的使用几率也不同(P=0.011),COPD的患者与间质性肺病的患者相比术中更少会用到ECMO支持(P=0.003);(3)术前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使用ECMO几率越大(P=0.005,OR=1.128);(4)术前Pa CO2越高,术中越可能需要ECMO辅助,Pa CO2每增长一个单位,几率增大1.183倍(P=0.021,OR=1.183);(5)术前PAP越高,术中越需要行ECMO辅助支持,PAP每增大一个单位,几率会增大1.130倍(P=0.018,OR=1.183);(6)诱导后CVP越高,术中越需要行ECMO辅助支持,CVP每增大一个单位,几率会增大1.292倍(P=0.023,OR=1.292);(7)非术侧肺灌注比例越高,术中使用ECMO可能性越小(P=0.018,OR=0.911)。结论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接受单肺移植术患者的年龄、需行肺移植的原发疾病、术前中性粒细胞比率、术前Pa CO2、术前PAP、诱导后CVP、非术侧肺灌注比例可能影响肺移植过程中需要术中ECMO支持的可能性,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围术期做出决策,同时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叶非华[2](2020)在《膜式氧合器仿生聚合物涂层及CFD仿真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膜式氧合器是心血管手术、肺移植等待、急性呼吸疾病治疗等必备的医疗设备。由于受中空纤维膜材料生物相容性、管束排列方式以及容器体积等的影响,膜式氧合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蛋白质吸附、血小板黏附、血液沉积等问题。此外,由于中空纤维膜不透明,难以通过实验直接观察血液灌注动力学。为了改善膜式氧合器的血液相容性,快速预测并优化氧合器的使用性能,本论文从仿生聚合物涂层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模拟两个方面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在仿生聚合物涂层方面,开发了具有良好抗凝血性能且稳定的磷酰胆碱聚合物涂层,以此改善膜式氧合器的血液相容性。首先,以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MPC)和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LMA)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磷酰胆碱聚合物poly(MPC-co-LMA)(PML)。将该聚合物溶液涂覆在聚甲基戊烯中空纤维膜(PMP-HFM)表面可形成PML聚合物涂层。ATR-FTIR、XPS以及SEM证实PML聚合物已成功涂覆在PMP-HFM的表面。溶胀度研究表明PML聚合物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溶胀动力学分析发现PML聚合物膜在溶胀过程中存在过量溶胀现象。血小板黏附和全血接触结果显示PML聚合物涂层可显着减少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和血栓残留。此外,耐溶剂性能测试结果显示,PML涂层与PMP-HFM之间的疏水作用力不足以抵抗乙醇溶液或SDS溶液的溶解,存在涂层脱落现象。其次,以MPC、LMA和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SMA)为原料制备了可交联磷酰胆碱聚合物poly(MPC-co-LMA-co-TSMA)(PMLT)涂层。通过引入交联单体TSMA,以期维持聚合物涂层优良血液相容性的同时,提高涂层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聚合物中的TSMA单元通过水解、交联可形成网络状结构,从而使得PMLT涂层能够紧紧包覆在基材的表面。溶胀度研究表明PMLT聚合物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PMLT聚合物涂层能够抵抗乙醇溶液或SDS溶液的溶解,具有优良的耐溶剂性能。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涂层能够显着减少PMP-HFM表面的血小板黏附,降低血液凝结风险。再次,以MPC、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TSMA为原料制备了可交联磷酰胆碱聚合物poly(MPC-co-BMA-co-TSMA)(PMBT)涂层。通过引入短链疏水性单元BMA,以期维持涂层与基材之间附着力的同时,提升涂层的亲水性能和血液相容性。溶胀度研究表明MPC用量低于45%时,PMBT的平衡含水量(EWC)值明显高于PMLT,亲水性能更优。PMBT涂层经过乙醇溶液或SDS溶液处理后表面静态接触角几乎不变,可以稳定附着在PMP-HFM的表面。血小板黏附和全血接触实验证明PMBT聚合物涂层能够显着改善PMP-HFM表面的血液相容性。在CFD仿真模拟方面,通过对膜式氧合器的血液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开展了氧合器内部流场分析,血液损伤分析和生物相容性研究,提前预测血液流动对氧合器性能的影响,为氧合器的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首先,以成人用分离式膜式氧合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流量下氧合器内部流体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湍流强度分布等。研究发现在低流量(Q<3.00L/min)时各向同性多孔介质模型能准确模拟膜式氧合器的内部血液流动。速度矢量图显示,氧合器的出口管道区域存在较大涡旋,产生了血液再循环流动现象,存在高剪切应力,加剧了红细胞破坏的可能性,不利于分离式膜式氧合器的长期使用。压力分布云图显示氧合器内部压力分布呈倾斜状态且逐渐减小,大部分压力损失位于中空纤维膜管束内,其中53.3%位于氧合室,42.6%位于变温室。该膜式氧合器的入口及出口位置是血液损伤的高发区域。分离式膜式氧合器的标准溶血值(NIH)随着流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约为0.0835 g/100 L,其生物相容性满足人体使用要求。其次,进一步对流体流动结构更为复杂的婴儿用一体式膜式氧合器的血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低流量(Q<2.00L/min)时,各向同性多孔介质模型也能准确模拟氧合器内部的血液流动。与分离式膜式氧合器不同,一体式膜式氧合器内部流体压力呈同心均匀下降趋势。压力损失主要位于氧合室内,氧合室的压力损失为变温室的5.53倍。相同流量下,红细胞在一体式膜式氧合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分离式膜式氧合器,血液损伤风险更低。此外,一体式膜式氧合器的NIH值随着流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最大值仅为0.0032 g/100 L。
钱晓亮,陈月,李建朝,姚东风,葛畅,黄佳鑫,孟凡伟,赵健,魏立,杨雷一,程兆云[3](2019)在《自制简易版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术中辅助单肺移植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总结普通体外循环手术用的涂层膜肺与离心泵、涂层管路自制的简易版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在单肺移植中的应用经验和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成人终末期肺病的受者行单肺移植时应用自制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辅助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情况的变化,评价其效果,总结应用经验。结果 辅助后受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辅助前改善,肺动脉压由(56±15)mmHg下降至(45±1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者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指标改善,氧分压(PO2)由(47±12)mmHg上升至(68±9)mmHg,二氧化碳分压(PCO2)由(65±14)mmHg下降至(55±1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例受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应用普通体外循环手术用的涂层膜肺与离心泵、涂层管路自制的简易版体外膜肺氧合系统为单肺移植手术的安全实施提供了保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为此类手术的救治提供了新方法。
孟浩[4](2019)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爆炸性武器在多极化的局部战争和恐怖袭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平、战时爆炸伤的发生率日益上升。在所有损伤中,胸部爆震伤伤情重、救治难度大、致死率高。在此情况下,对于超压最敏感的肺首当其冲成为最易受损的器官。此外,与普通战场环境下产生的战创伤相比,一些特殊战场引发的战创伤无论其发生的特点、伤类、伤情、伤型和救治规律均有极大差别。中国北方寒区就是一种尤为特殊的战场环境,其常年温差大,冻土、积雪、结冰多,地形复杂等各种致病因素多,伤病员伤情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低温环境因素往往会加重战创伤病员自身原有的创伤,如果不及时救治或所采取的救治措施不当,将会导致战伤病员的死亡率升高。同时,低温战场环境也会给创伤病员的前接后送带来诸多不便,延误救治时间,从而使得战斗减员或非战斗减员明显增加。当寒区战场发生爆炸损伤时,虽然一些创伤可以通过手术初步治疗,但在最近的军事冲突中,超过一半的创伤患者死于有限的院前术后医疗护理。因此,一种有效和积极的方法,为前接后送的战创伤员,特别是心、肺、大血管创伤病员提供基本生命支持,为后送到医疗设备完善的三级医院或更高级别医院,进行高级精确治疗提高生存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近些年来,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可以将急救中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最大化,并提升了紧急救治的成功率,逐渐成为危重急病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但因其体积大、对环境要求高等局限性很难应用到极端环境战场的伤病员救治中。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Portable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System,PELS),并用实验作为一种新的生命支持技术,为抢救和治疗急危重患者论证该装置可应用于对寒区等复杂环境中胸部爆震伤战伤病员的救治过程中,能够为此类战创伤病员前接后送赢得宝贵的时间,以提高其短期存活率并通过后续有效的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我们尝试研制了这种可用在低温等复杂环境下的设备装置,并进行了在复杂环境的适用性的动物实验可行性分析及对胸部爆震伤中肺部影响的研究。第一部分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目的:1、初步研制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2、检测自主研制的设备的应用;3、用简单动物模型实验初步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运行性能。方法:1、离体实验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在离体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包括转速,流量,压力的稳定特性。2、低温条件下测试便携式体外循环系统设备的运行稳定性;3、动物实验初步检测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运行性能,使用8只巴马香猪雄性随机分为A组(设定转速4000转/分,流量分别为4.5L/分钟)和B组(设定转速2000转/分,流量1L/分钟),每组4只。应用自制的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进行体外循环,运转6小时,于体外循环转流前、转流中每2小时及转流后取静脉血检测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及检测血小板激活率评价装置溶血的性能。结果:1、自主研制的PELS在2000-5000转/分之间运转性能稳定;2、动物实验模型中进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所检测指标安全。结论:1、PELS性能稳定,可试于动物实验CPB研究。第二部分寒区低温爆震伤模型初步建立及PELS在现实深低温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目的:1、建立低温环境下胸部爆震伤巴马香猪实验动物模型;2、探讨利用自制的PELS在现实寒区深低温环境中的初步应用和实验动物模型进行早期救治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健康巴马香猪36只,雌雄不限,体重37-56kg。根据不同当量的爆炸效应及实验动物爆震伤模型的损伤情况,来确定是否应用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PELS)或使用常规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来干预或救治。将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常规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1.0根;B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常规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1.5根;C实验动物组(实验动物PELS组4只,实验动物ECMO组4只,实验动物对照组4只),雷管×2.0根。对照组予以观察,不予处置。经不同当量的雷管爆炸后,将动物模型迅速后送至2000米以内野战医疗所(爆炸实验前已准备好各个器械及装置)进行早期PELS或ECMO的应用救治。动态监测低温环境下爆震伤后各组实验动物模型的基本生命体征及实验动物模型的爆炸损伤情况。结果:A实验动物组受伤最轻:PELS组动物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常规ECMO组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对照组全部存活,死亡情况(0/4);B组受伤程度明显高于A组:PELS组动物死亡1只,死亡情况(1/4),常规ECMO组动物死亡1头,死亡情况(1/4),对照组动物死亡2只,死亡情况(2/4);C组损伤过重,救治困难:PELS组动物死亡3只,死亡情况(3/4),常规ECMO组动物死亡4只,死亡情况(4/4),对照组动物死亡4只,死亡情况(4/4)。结论:1、胸部爆震伤以多发伤和复合伤多见,伤情重而复杂,早期致死率高。2、低温环境下胸部爆震伤建立模型成功,其中B实验动物组为中等受伤程度,可以反映胸部爆震伤病情的改变特点,伤情人工可控性佳,重复性高,可用于理想的低温胸部爆震伤的动物模型。3、实验表明在我国寒区低温环境下PELS可以正常工作,其可以对早期动物模型的胸部爆震伤进行干预及救治。第三部分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创伤出血模型救治可行性分析目的:1、探讨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救治创伤出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2、初步确定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的安全使用时间。方法:对9只小型巴马香猪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定容性失血得休克模型,经过股动脉的管道侧孔快速放出近40%-45%的血量;应用PELS进行转流,当人工诱导使实验动物降低直肠温至15℃时,进行低流量灌注循环90分钟(尝试设定90min低流量循环)后恢复正常流量体外循环并进行复温;待直肠温恢复到术前水平后,停体外循环,呼吸机继续持续辅助通气至脱离机自主呼吸;观察实验动物模型生命指征及术后存活情况。结果:本组9只实验猪心脏均自动复跳并能够安全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7只猪脱机后2 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2只实验猪脱离体外循环2h内死亡。结论:1、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条件下对创伤动物模型救治有效。2、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下对于动物模型的持续安全时间最好控制在90min左右(除外诱导和复苏时间)。小结:1、PELS在外界环境低温情况下对肺爆震伤干预有效;2、在人工诱导深低温条件下对创伤模型救治有效;3、那么PELS在人工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是否有效?能否对肺部救治起到积极作用?第四部分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动物模型救治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应用于肺爆震伤中动物模型救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4只巴马香猪随机分在三组中,便携式实验组(A组)、常规实验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均建立爆震伤模型。便携式实验组给予PELS建立体外循环,通过PELS静脉端迅速加入冰脏器保护液,诱导实验动物体温降低(直肠温最低15℃),在体外循环进行深低温低灌流之后,实验动物给予复温和苏醒。实验组给予常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heart-lung machine),建立体外循环,通过体外循环静脉端迅速加入冰脏器保护液,诱导实验动物体温降低(直肠温最低15℃),在体外循环进行深低温低灌流之后,实验动物给予复温和苏醒。对照组给予插管观察。检测三组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肺静态顺应性、以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的含量,体温、心率、K+等指标用于评估肺爆震伤后使用PELS安全性。检测吸气停顿压、潮气量、PaO2、FiO2计算统计肺静态顺应性(Cstat)和PaO2/FiO2。结果:22只动物均顺利建成爆震伤模型,2只实验动物死亡。A组、B组实验动物,分别通过PELS和常规体外循环系统建立体外循环。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救治的实验动物在CPB前的体温、心率、K+分别为(A组vs B组):37.97±0.85℃vs38.04±0.76℃,103.25±17.76次/min vs 102.57±18.88次/min,4.71±0.591 mmol/L vs4.76±0.58mmol/L及停CPB后分别为:36.97±0.504℃vs37.25±0.75℃,119.63±13.81次/min vs 120.29±13.17次/min,6.40±1.07 mmol/L vs 6.26±1.11mmol/L。静态肺顺应性上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经过CPB干预后C组和A组及B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 vs B:4.86±0.63 VS 4.76±0.84,P>0.05;A vs C:4.86±0.63 VS 4.06±0.28,P<0.05;B vs C:4.76±0.84 VS 4.06±0.28,P<0.05。PaO2/SiO2上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经过CPB干预后C组和A组及B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 vs B:355.0±23.60mmHg VS 355.7±18.01mmHg,P>0.05;A vs C:355.0±23.60mmHg VS 288.2±29.001mmHg,P<0.05;B vs C:355.7±18.01mmHg VS 288.2±29.001mmHg,P<0.05。IL-8、IL-10和TNF-a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在行CPB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L-8:A vs B 1.01±0.015vs 0.98±0.051,P>0.05;A vs C 1.01±0.015 vs 0.99±0.016,P>0.05;B vs C 0.98±0.051vs 0.99±0.016,P>0.05;IL-10:A vs B 0.94±0.047 vs 0.95±0.061,P>0.05;A vs C 0.94±0.047 vs 0.98±0.027,P>0.05;B vs C 0.95±0.061 vs 0.98±0.027,P>0.05;TNF-a:A vs B 1.02±0.032 vs 0.99±0.043,P>0.05;A vs C 1.02±0.032 vs 0.99±0.29,P>0.05;B vs C 0.99±0.043 vs 0.99±0.29,P>0.05,但经过CPB干预后A组B组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IL-8:1.28±0.114 vs 1.23±0.889,P>0.05;IL-10:1.31±0.045 vs1.30±0.145,P>0.05;TNF-a:1.37±0.126 vs 1.33±0.143,P>0.05。A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IL-8:1.28±0.114 vs 1.49±0.226,P<0.05;IL-10:1.31±0.045 vs1.63±0.238,P<0.05;TNF-a:1.37±0.126 vs 1.52±0.127,P<0.05。B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IL-8:1.23±0.889 vs 1.49±0.226,P<0.05;IL-10:1.30±0.145 vs1.63±0.238,P<0.05;TNF-a:1.33±0.143 vs 1.52±0.127,P<0.05。结论:1、PELS的使用是安全的;2、应用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中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对于战场的黄金急救时间及转运后送提供条件及机会。
刘刚[5](2018)在《改良微创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 对比改良微创体外循环和传统体外循环方法,评价两者在安全性及输血等方面的差异。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自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1104例择期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其中采用改良微创体外循环方式(微创组)患者553例,采用传统体外循环方式(常规组)患者550例。研究结果 两组所有病例未发生体外循环意外,无围术期卒中。两组在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输血率(13.7%vs 28.2%,P<0.001)及超滤使用率(33.7%vs.11.0%p<0.001)较常规组显着减少。研究结论 改良微创体外循环用于常规成人心脏手术不仅安全有效的,而且可明显减少红细胞输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秀娟,邵艳玲[6](2018)在《肝素抗凝在ECMO支持患者中的监测与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以体外循环系统为基本设备,采用体外循环技术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ECMO的应用挽救了大量经常规治疗无效的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但ECMO长期使用并发症也随之而来,目前,出血和栓塞等凝血相关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着致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1-3],如何减少出血,预防血栓
杨雪纯[7](2018)在《多糖抗凝血涂层材料制备及对高聚物医用管路的修饰与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体外循环和血液净化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各种抗凝血涂层技术在体外循环和血液净化高聚物医用管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抗凝血材料一直都是医学活性材料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作为一种反应活性高、抗凝血性突出的天然抗凝剂,被广泛应用于抗凝血涂层材料中。但是研究显示:肝素在具有抗凝血活性的同时,会产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可预见的副作用。本实验目的在于寻找具有抗凝血生物活性的类肝素抗凝血剂,以减少肝素在抗凝过程中可能引起血小板受损、以及携带致病微生物或动物致敏原等安全隐患,并试图降低材料来源和制作的成本。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糖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药理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1969年日本学者首次发现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继而更多研究者发现了植物多糖具有的抗氧化性、降血糖及调节免疫能力的作用。硫酸化多糖,也称多糖硫酸酯,由多糖大分子链上单糖分子中的羟基被硫酸基团取代而形成的一类多糖,可以通过天然动植物获取或人工合成。硫酸化多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植物多糖,其具有较高的抗凝血、抗病毒、调节免疫能力等作用,尤其是1987年发现硫酸酯化葡萄糖具有独特的抗艾滋病毒(HIV)活性,从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硫酸化多糖具有和肝素相似的抗凝原理,可以通过和抗凝血酶III的结合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硫酸化修饰的方法可以人工合成多糖硫酸酯,常用的硫酸化修饰方法有氯磺酸-吡啶法、氨基磺酸-甲酰胺法、浓硫酸法及三氧化硫-二甲基甲酰胺法等,人工合成的多糖硫酸酯同样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天然植物多糖,采用惰性化浓硫酸法对植物多糖进行硫酸酯化处理,获得多糖硫酸酯。然后采用共价键结合的方法将多糖硫酸酯固定于高聚物医用管路材料表面。通过对涂层材料表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的分析,以及涂层材料表面抗凝血性能测试,可以得知,采用上述方法对植物多糖进行修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抗凝血性能的多糖硫酸酯,并且可以均匀地涂层于高聚物医用管路材料表面,发挥良好的抗凝血作用。关于多糖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不同反应条件对涂层和抗凝效果的更加精确的影响,以及涂层管路的抗炎性、抗病毒性等安全特性,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宫美慧,蒋树林,李咏梅,啜俊波,康凯[8](2015)在《人工膜肺氧合器临床应用研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目前我国膜式氧合器临床应用,人工膜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显示我国近年CPB(Cardiopulmonary Bypass,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迅速,膜式氧合器应用量逐年升高,应用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循环的比例显着增加。人工膜肺多方面研究进展包括:为新生儿体外循环设计的婴幼儿膜式氧合器,整合动脉滤过器与超滤设备的小型化氧合器,这些设计可以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回路整体表面积和预充量,避免CPB中过度血液稀释,降低或不用输入红细胞。同时减轻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诱发的炎性反应。人工膜肺在人工材料改进和结构设计有很显着发展,通过改进气体交换的人工膜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提高血液抗凝能力和耐受力,设计出如ECMO可以长时间应用于辅助循环来延续和支持病人的生命。对膜式氧合器的试验研究的相关进展和展望也会在本文讨论。
孟擎擎,徐建军,周成斌,章晓华,陈萍,庄建[9](2014)在《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将改装的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用于体外循环转流14例。主要病种包括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4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3例、大血管转位合并室间隔完整3例以及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低氧再次手术。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内的管道及膜肺均有肝素涂层材料。在套包的静脉回路上安装一个储血罐,利用套包内的小儿离心泵为主泵,驱动静脉血从储血罐到膜肺,氧合后灌注到体内。如需要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只需将体外循环中的储血罐去除,离心泵泵头直接连接静脉回路,恢复密闭式转流方式。结果平均转流时间(164.4±71.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1.4±21.9)min,有6例患儿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脱离体外循环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均为NorwoodⅠ期手术患儿)。转ECMO支持2例,其中死亡1例。总体死亡率21.4%。结论将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中的离心泵、肝素涂层管道和膜肺用于复杂先心病手术,改装技术可行,术中转换成ECMO支持简便,在本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益民[10](2014)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肾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利用机械装置进行心肺及呼吸循环支持的新型的装置和技术,它可以对伴有严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的患者提供较长时间的生命支持,为心肺功能复苏创造条件。目前,ECMO已经发展成为救治急性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然而,与体外循环相比,ECMO的支持治疗时间长,同时涉及脏器也就增多,因此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且由于ECMO治疗并非是在生理状态下,因此有可能导致机体各个脏器功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在ECMO治疗期间如果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常导致其治疗失败。肾脏是受到影响的重要脏器之一,急性肾损伤是ECMO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已有不少行ECMO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极差的报告;同时有研究表明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肾损伤的发生率比未接受者要高。如果一旦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达60%~90%。在我们课题组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在ECMO运行时会发生ECMO相关的全身免疫炎症反应,而在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后可以通过清除血中的炎症介质来减轻肺水肿、保护肺实质。CRRT的特点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不断清除体内毒素及炎性因子,并且能稳定、持续的控制氮质血症和水盐代谢,且能保证营养补充等优点,从而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重要的体内环境。CRRT优越性在于:1、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CRRT持续性超滤对溶质清除速度慢,血浆晶体渗透压能平缓改变,使细胞外液容量较小的变化,并且滤器生物相容性好,体外血流速度很慢,对循环影响非常小。2、能够清除中分子物质以及炎性介质:CRRT滤膜通透性高,所以可清除低于4万-5万Dalton的中分子物质和炎性介质,且对炎性介质有吸附作用。3、能够稳定内环境:CRRT可以较快调节电解质及酸碱状态。综上所述,CRRT有希望较好地解决患者在接受ECMO运行后所引起的肾损伤。并且ECMO与CRRT联合应用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尽管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丰富的ECMO单独以及ECMO联合CRRT应用的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ECMO以及ECMO联合CRRT治疗对肾脏的影响缺乏相关研究,尤其是系统的基础部分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正在于此。综所周知,ECMO治疗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全身氧合,排除C02来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另一方面ECMO治疗时又会导致全身的免疫炎性反应,有可能对肾脏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我们为了更系统全面地评价ECMO治疗,以及ECMO联合CRRT治疗对肾脏的影响,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把动物模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猪,另一部分是创伤后ARDS模型猪。创伤后严重ARDS模型一是更加接近临床治疗的需要,二是因为建模后其本身缺血再灌注的过程存在急性肾损害,我们可以比较ECMO单独治疗以及ECMO联合CRRT治疗是否对动物肾脏产生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团队已先期成功完成了对ECMO以及CRRT的并联方式的体外以及动物实验的评估。以此为基础,我们通过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肾功能和炎症反应、肾脏的组织形态学以及对肾脏氧化应激等几个层面的研究,并采用单独应用ECMO和ECMO联合CRRT治疗的方式来对正常猪以及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的影响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研究一: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目的:ECMO治疗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全身氧合,排除CO2来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另一方面ECMO治疗时又导致全身的免疫炎性反应,有可能对肾脏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在VV-ECMO运行过程中,对于肾脏变化的系统基础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本研究使用低潮气量通气的正常猪,通过对肾组织炎症反应和肾功能的影响、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以及对肾脏氧化应激影响的等几个层面来研究VV-ECMO本身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低潮气量通气的18只健康猪随机分为三个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VV-ECMO组。均行系统性抗凝,并观察24小时。常规记录一般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各组Oh、2h、6h、12h、24h血标本游离血红蛋白(Free Serum Hemoglobin,FHb)水平:检测各组Oh、2h、6h、12h、24h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一般肾功能指标变化;.利用NGAL和CysC等生物标记物来检测早期急性肾损伤情况;并检测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脏大体形态和微观结构变化;同时通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改变,观察这些氧化应激指标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的变化,并探讨各氧化应激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三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均表现保持平稳;在血清BUN和Scr检测中:E组和S组、C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E组和E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别(P<0.05);S组与C组比较没有任何区别。在FHb检测中:C组和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E组与C组及S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在CysC检测中:C组和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E组与C组及S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的值在12hr.显着升高。在NGAL检测中:C组和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E组与C组及S组比较均有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的值在2hr显着升高。在肾脏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情况:E组和S组、C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S组比C组无统计学差别。ECMO组光镜下与ECMO组电镜下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这些表现也多分别集中在肾小管和线粒体部分;在ECMO运行过程中存在氧化应激,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作用增强,同时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存在降低,体内抗氧化能力亦下降,最终导致了肾组织内OS的发生。结论:在正常健康猪中,VV-ECMO治疗在一般肾功能、早期急性肾损伤指标和肾脏组织的炎性因子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而在肾脏组织形态学中观察到同样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肾脏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激活是可能导致VV ECMO相关的急性肾损伤损伤的重要机制。研究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目的:在W-ECMO联合CRRT运行过程中,缺乏对于肾脏系统的基础研究。研究VV-ECMO联合CRRT治疗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猪随机分为四个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VV-ECMO组;VV-ECMO联合CRRT组。ECMO置管完成后,E组开始VV-ECMO运行,EC组同时开始VVECMO和CRRT运行,均行系统性抗凝,并观察24小时。常规记录一般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各组Oh、2h、6h、12h、24h血标本游离血红蛋白(Free Serum Hemoglobin,FHb)水平;检测各组Oh、2h、6h、12h、24h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一般肾功能指标变化;.利用NGAL和CysC等生物标记物来检测早期急性肾损伤情况;并检测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脏大体形态和微观结构变化同时通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改变,探讨这些氧化应激指标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的变化,并探讨各氧化应激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四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均表现保持平稳;在血清BUN和Scr检测中:E组和S组、C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E组和E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别(P<0.05);S组与C组比较没有任何区别。在FHb检测中:C组和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E组和EC组与C组及S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和EC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E组和EC组的值在2hr都是显着升高,其他时间点在2hr时间点达到一个高峰后各时间点均逐渐缓缓升高。在CysC检测中:C组和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E组与C组及S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和EC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的值在12hr显着升高。在NGAL检测中:C组和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E组与C组及S组比较均有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和EC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1):E组的值在2hr显着升高。在肾脏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情况:E组和EC组和S组、C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E组和E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别(P>0.05),S组比C组无统计学差别。ECMO联合CRRT组较ECMO单独组光镜下电镜下的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后的好转表现;在ECMO运行过程中存在氧化应激,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作用增强,同时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存在降低,体内抗氧化能力亦下降,最终导致了肾组织内OS的发生,但ECMO联合CRRT组好转。结论:在正常健康猪中,VVECMO联合CRRT治疗方式可以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改善单独应用VV-ECMO治疗方式的一些负面因素,且在肾脏形态学变化有一定程度改观。不同程度地减轻了 VV ECMO对肾脏的损伤,是更为优化的治疗方式。第二部分: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创伤后ARDS猪模型肾脏的影响研究一:创伤后ARDS猪模型的建立目的:目前ARDS模型猪建立通常采用油酸、吸入性肺炎、海水淹溺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时间上或程度上满足严重ARDS模型的需要。建立重复性好的、可长时间满足ECMO治疗需要的创伤后ARDS猪模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ECMO单独、ECMO联合CRRT治疗对创伤后ARDS猪肾脏的作用提供基础、系统的准备。方法:选择12只健康正常猪随机分为三个组:A组:予以1米高度落下0.2 kg/kg体质量的重物造成肺挫伤;B组:予以1米高度落下0.4 kg/kg体质量的重物造成肺挫伤;C组:予以1米高度落下0.6 kg/kg体质量的重物造成肺挫伤。随后三组动物均进行缺血再灌注。在复苏完成后观察24小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肺CT结果、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微观结构的改变。结果:A组氧合指数、CT评分以及病理学改变较轻,动物均存活;B组氧合指数、CT评分以及病理学改变适中;C组动物死亡率高(75%),不适合研究使用。三组动物间生存时间无显着差异。结论:B组动物模型氧合指数、CT评分以及病理学改变适中符合创伤后ARDS猪的模型,适合后续研究使用。研究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对创伤后ARDS猪模型肾脏的影响目的:大量文献表明,ECMO的使用利于创伤后ARDS患者的恢复。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使用创伤后ARDS模型猪,对比研究模型组(S组)以及VV ECMO组(E组)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的影响。方法:12只创伤后ARDS模型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S组)、VV ECMO组(E组)。模型组不作任何的手术,仅进行插管。各组均行系统性抗凝,并观察24小时。常规监测一般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各组0h、2h、6h、12h、24h血标本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各组0h、2h、6h、12h、24h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等一般肾功能指标变化,同样,利用NGAL和CysC等生物标记物观察早期急性肾脏损伤情况;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脏大体形态和微观结构变化。结果:在血清BUN和Scr检测中:E组和S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在FHb检测中:E组与S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在CysC检测中:E组与S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在NGAL检测中:E组与S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ECMO组较S组在光镜和电镜下的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后的加重表现。结论:在创伤后ARDS模型猪中,VV ECMO治疗较S组在一般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加重,我们在早期急性肾损伤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中发现VVECMO治疗较S组有加重。在游离血红蛋白的检测中VVECMO治疗较S组有加重。而无论是在普通光镜还是在电镜下,VVECMO治疗较S组有急性肾损害加重表现。研究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创伤后ARDS猪模型肾脏的影响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使用创伤后ARDS模型猪,对比研究VV ECMO组(E组)以及VVECMO联合CRRT组(EC组)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的影响。方法:18只创伤后ARDS模型猪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S组)、VV ECMO组(E组)以及VVECMO联合CRRT组(EC组)。模型组不作任何的手术,仅进行插管。各组均行系统性抗凝,并观察24小时。常规监测一般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各组oh、2h、6h、12h、24h血标本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各组Oh、2h、6h、12h、24h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等一般肾功能指标变化,同样,利用NGAL和CysC等生物标记物观察早期急性肾脏损伤情况;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脏大体形态和微观结构变化。结果:在血清BUN和Scr检测中:E组、EC组和S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E组和E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别(P<0.05)。在FHb检测中:E组、EC组与S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E组和E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在CysC检测中:E组与EC组、S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在NGAL检测中:E组与EC组、S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ECMO联合CRRT组较ECMO单独组光镜下电镜下的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后的好转表现。结论.:在创伤后ARDS模型猪中,VV ECMO联合CRRT治疗方式较单独应用VV ECMO治疗方式在一般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我们在早期急性肾损伤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中发现VV ECMO联合CRRT治疗方式较单独应用VV ECMO治疗方式有改善。在游离血红蛋白的检测中W ECMO联合CRRT治疗方式较单独应用VV ECMO治疗方式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前者还高于后者,说明溶血不是VV ECMO导致ARDS模型猪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而无论是在普通光镜还是在电镜下,W ECMO联合CRRT治疗方式均可以改善单独应用VV ECMO治疗方式急性肾损害表现。
二、肝素涂层膜肺对体外循环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素涂层膜肺对体外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数据收集 |
2.1 数据收集工具 |
2.1.1 东软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
2.1.2 麦迪斯顿手术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
3.麻醉方法 |
3.1 麻醉前准备 |
3.1.1 麻醉药品 |
3.1.2 麻醉设备及耗材 |
3.2 麻醉诱导 |
3.3 麻醉维持及术中管理 |
4.ECMO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
4.1 ECMO的适应证 |
4.2 ECMO的禁忌证 |
5.ECMO设备 |
6.ECMO的管理 |
7.统计分析 |
结果 |
1.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1.2 两组患者术前疾病诊断 |
1.3 两组患者手术类型 |
1.4 两组患者术前检查结果 |
1.4.1 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
1.4.2 两组患者术前右心导管检查结果 |
1.4.3 两组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 |
2.术中资料 |
2.1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 |
2.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
3.术后早期临床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
3.2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
3.3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转归 |
3.4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生存率 |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肺移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膜式氧合器仿生聚合物涂层及CFD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膜式氧合器的研究进展 |
1.1.1 中空纤维膜 |
1.1.2 膜式氧合器组成及分类 |
1.1.3 膜式氧合器的应用 |
1.2 MPC聚合物涂层研究进展 |
1.2.1 MPC聚合物仿细胞膜结构 |
1.2.2 MPC聚合物合成方法 |
1.2.3 MPC聚合物涂层制备方法 |
1.2.4 MPC聚合物涂层在人工器官的应用 |
1.3 膜式氧合器CFD研究进展 |
1.3.1 计算模型 |
1.3.2 性能预测 |
1.3.3 膜式氧合器CFD最新进展 |
1.4 课题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磷酰胆碱聚合物PML涂层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2.2.2 PML聚合物合成 |
2.2.3 PML聚合物膜的制备 |
2.2.4 PML聚合物涂层的制备 |
2.3 分析测试 |
2.3.1 溶胀度测试 |
2.3.2 ATR-FTIR分析 |
2.3.3 XPS分析 |
2.3.4 SEM测试 |
2.3.5 荧光性能测试 |
2.3.6 血小板黏附测试 |
2.3.7 全血接触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ML聚合物膜溶胀度分析 |
2.4.2 PML聚合物涂层组成分析 |
2.4.3 PML聚合物涂层形貌分析 |
2.4.4 PML聚合物涂层耐溶剂性能分析 |
2.4.5 PML聚合物涂层血液相容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交联磷酰胆碱聚合物PMLT涂层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3.2.2 PMLT聚合物合成 |
3.2.3 PMLT聚合物膜制备 |
3.2.4 PMLT聚合物涂层制备 |
3.3 分析测试 |
3.3.1 溶胀度测试 |
3.3.2 热稳定性测试 |
3.3.3 ATR-FTIR分析 |
3.3.4 XPS分析 |
3.3.5 SEM测试 |
3.3.6 荧光性能测试 |
3.3.7 血小板黏附测试 |
3.3.8 全血接触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MLT聚合物膜溶胀度分析 |
3.4.2 PMLT聚合物膜热稳定性分析 |
3.4.3 PMLT聚合物涂层组成分析 |
3.4.4 PMLT聚合物涂层形貌分析 |
3.4.5 PMLT聚合物涂层耐溶剂性能分析 |
3.4.6 PMLT聚合物涂层血液相容性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交联磷酰胆碱聚合物PMBT涂层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4.2.2 PMBT聚合物合成 |
4.2.3 PMBT聚合物膜的制备 |
4.2.4 PMBT聚合物涂层的制备 |
4.3 分析测试 |
4.3.1 溶胀度测试 |
4.3.2 热稳定性测试 |
4.3.3 ATR-FTIR测试 |
4.3.4 XPS测试 |
4.3.5 静态接触角测试 |
4.3.6 SEM测试 |
4.3.7 荧光性能测试 |
4.3.8 血小板黏附测试 |
4.3.9 全血接触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PMBT聚合物膜溶胀度分析 |
4.4.2 PMBT聚合物膜热稳定性分析 |
4.4.3 PMBT聚合物涂层组成分析 |
4.4.4 PMBT聚合物涂层静态接触角分析 |
4.4.5 PMBT聚合物涂层形貌分析 |
4.4.6 PMBT聚合物涂层耐溶剂性能分析 |
4.4.7 PMBT聚合物涂层血液相容性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离式膜式氧合器内部流场分析 |
5.1 引言 |
5.2 计算模型 |
5.2.1 多孔介质模型 |
5.2.2 湍流模型 |
5.2.3 三维快速溶血数值预估模型 |
5.3 实验方案 |
5.4 仿真计算设置 |
5.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5.1 流场分析 |
5.5.2 血液损伤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一体式膜式氧合器内部流场分析 |
6.1 引言 |
6.2 计算模型 |
6.3 实验方案 |
6.4 流体仿真设置 |
6.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6.5.1 流场分析 |
6.5.2 血液损伤分析 |
6.6 中空纤维膜管束微尺度流场分析 |
6.6.1 计算模型 |
6.6.2 数值方法 |
6.6.3 流场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 |
引言 |
1 设计理念及材料 |
1.1 设计理念 |
1.2 PELS主机系统研制 |
1.3 耗材套包的研制 |
2 方法:实验测试 |
2.1 系统基本性能及参数 |
2.2 系统整机稳定性测试 |
2.3 系统实验室内深低温环境测试实验 |
2.4 PELS的稳定性测试 |
3 结果 |
3.1 系统基本性能及参数 |
3.2 系统整机稳定性测试 |
3.3 室内人工低温环境测试实验 |
3.4 自主研制的PELS初步动物实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寒区低温爆震伤模型初步建立及PELS在现实深低温环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
引言 |
1 实验研究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1.3 实验药品及实验试剂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麻醉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实验动物准备 |
2.4 观察爆震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各项指标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个动物实验组爆炸后的损伤救治情况 |
3.2 各动物实验组爆炸后的实验动物模型组织损伤的情况 |
3.3 使用自主研制的PELS进行早期的干预情况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PELS在诱导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创伤出血模型救治可行性分析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动物模型麻醉诱导方法 |
2.2 创伤出血实验动物模型及体外循环建立 |
2.3 观察实验动物模型的指标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PELS在深低温低流量条件下对肺爆震伤动物模型救治的可行性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麻醉方法 |
2.3 胸部爆震伤模型建立 |
2.4 体外循环建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分析 |
3 结果 |
3.1 实验情况 |
3.2 肺功能评估 |
3.3 炎症指标的结果 |
4 讨论 |
本课题的局限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5)改良微创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围术期临床结果 |
3 讨论 |
3.1 MECC |
3.2 FUWAI-SAVE系统 |
3.3 VAVD的应用 |
3.4 微量停搏液 |
3.5 超滤技术 |
3.6 住院费用 |
3.7 局限性 |
3.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涂层技术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肝素抗凝在ECMO支持患者中的监测与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素抗凝在ECMO支持中的应用 |
1.1 肝素涂层技术 |
1.2 ECMO开始前抗凝: |
1.3 ECMO支持中的抗凝:ECMO开始后采用改变每小时肝素 |
1.4 停ECMO前的抗凝: |
1.5 鱼精蛋白 |
2 监测要点 |
2.1 监测凝血相关的化验指标 |
2.1.1 ACT |
2.1.2 APTT |
2.1.3 血常规 |
2.1.4 PT/纤维蛋白原: |
2.2 定时监测跨膜肺压差, 以及早发现装置内血栓 |
2.3 温度监测 |
2.3.1 ECMO期间温度监测 |
2.3.2 温度监测的意义 |
3 护理 |
3.1 ECMO管路的观察 |
3.2 氧合器血栓的观察及处理 |
3.3 泵的管理 |
3.4 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
3.5 血栓的观察与护理 |
3.6 尿量观察 |
3.7 ECMO结束后护理 |
4 小结 |
(7)多糖抗凝血涂层材料制备及对高聚物医用管路的修饰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一章 海藻酸钠硫酸酯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和筛选 |
1.1 引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材料与仪器 |
1.2.2 海藻酸钠硫酸酯的制备 |
1.2.3 海藻酸钠硫酸酯结构表征 |
1.2.4 海藻酸钠硫酸酯取代度测定 |
1.2.5 管路材料表面预处理和表面修饰 |
1.2.6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
1.2.7 涂层表面凝血时间测定 |
1.2.8 实验分组设置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3.1 海藻酸钠硫酸酯红外图谱分析 |
1.3.2 海藻酸钠硫酸酯取代度测定结果 |
1.3.3 PVC管路预处理筛选结果 |
1.3.4 海藻酸钠硫酸酯涂层物制备 |
1.3.5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
1.3.6 涂层表面功能基团特性分析 |
1.3.7 涂层材料抗凝血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章 黄芪多糖硫酸酯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和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黄芪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2.2.3 黄芪多糖硫酸酯的制备 |
2.2.4 黄芪多糖硫酸酯结构表征 |
2.2.5 黄芪多糖硫酸酯的取代度测定 |
2.2.6 管路材料表面预处理和表面修饰 |
2.2.7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
2.2.8 涂层表面凝血时间测定 |
2.2.9 实验分组设置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黄芪多糖硫酸酯红外图谱分析 |
2.3.2 黄芪多糖硫酸酯取代度测定结果 |
2.3.3 PVC管路预处理筛选结果 |
2.3.4 黄芪多糖硫酸酯涂层物制备 |
2.3.5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
2.3.6 涂层表面功能基团特性分析 |
2.3.7 涂层材料抗凝血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白芨多糖硫酸酯抗凝血涂层的制备和筛选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白芨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3.2.3 白芨多糖硫酸酯的制备 |
3.2.4 白芨多糖硫酸酯的取代度的测定 |
3.2.5 材料表面预处理和表面修饰 |
3.2.6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
3.2.7 涂层表面凝血时间测定 |
3.2.8 实验分组设置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白芨多糖硫酸酯取代度测定结果 |
3.3.2 PVC管路预处理筛选结果 |
3.3.3 白芨多糖硫酸酯涂层物制备 |
3.3.4 涂层表面形貌及功能基团分析 |
3.3.5 涂层表面功能基团特性分析 |
3.3.6 涂层材料抗凝血实验结果 |
3.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人工膜肺氧合器临床应用研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现阶段我国人工膜肺临床应用趋势 |
2当前人工膜肺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
2.1人工膜肺抗凝涂层与纤维膜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成果 |
2.2人工膜肺的整合化创新与应用 |
2.3人工膜肺在ECMO领域的发展应用 |
2.4人工膜肺未来发展的趋势 |
3展望 |
(9)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0)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肾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持续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 |
研究一: 体外膜肺氧合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 |
(一) 体外膜肺氧合对正常猪肾功能的影响 |
(二) 体外膜肺氧合对正常猪肾脏形态学的改变 |
(三) 体外膜肺氧合对正常猪肾氧化应激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脏的影响 |
(一)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功能的影响 |
(二)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脏形态学的改变 |
(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正常猪肾氧化应激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的影响 |
研究一: 创伤后ARDS模型猪的建立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体外膜肺氧合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的影响 |
(一) 体外膜肺氧合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功能的影响 |
(二) 体外膜肺氧合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形态学的改变 |
研究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的影响 |
(一)研究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功能的影响 |
(二)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肾替代治疗对创伤后ARDS模型猪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已完成文章 |
致谢 |
四、肝素涂层膜肺对体外循环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耀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膜式氧合器仿生聚合物涂层及CFD仿真模拟研究[D]. 叶非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自制简易版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术中辅助单肺移植临床分析[J]. 钱晓亮,陈月,李建朝,姚东风,葛畅,黄佳鑫,孟凡伟,赵健,魏立,杨雷一,程兆云.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9(06)
- [4]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深低温低流量下肺爆震伤救治的可行性研究[D]. 孟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改良微创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6]肝素抗凝在ECMO支持患者中的监测与护理进展[J]. 魏秀娟,邵艳玲.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05)
- [7]多糖抗凝血涂层材料制备及对高聚物医用管路的修饰与筛选[D]. 杨雪纯.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8]人工膜肺氧合器临床应用研究及发展趋势[J]. 宫美慧,蒋树林,李咏梅,啜俊波,康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21)
- [9]改装密闭式体外循环套包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J]. 孟擎擎,徐建军,周成斌,章晓华,陈萍,庄建.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4(04)
- [10]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肾脏影响的实验研究[D]. 胡益民.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体外循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