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

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

一、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论文文献综述)

陈凡[1](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王雯毓[2](2020)在《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在科技助农、精准扶贫和其他惠农方案共同施策下,带动全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取得突出效果。“十三五”以来,天津市持续实施科技帮扶提升科技示范工程,不断加强科技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围绕10大重点产业,累计遴选974名科技特派员组成72支帮扶团队,建立87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构建起覆盖全市困难村的科技帮扶网络,服务农民超过3.68万人次,累计帮扶农户近3万户、带动就业超过1.3万人。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实现了科技服务支撑、引领、发展“三农”的作用。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演变过程,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实地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从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农业经营主体两个角度对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找出影响服务绩效的因素以及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单一,多数集中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缺乏乡土技术人才;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窄,已经不适应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的现实需要;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少,使用不畅;激励和考核机制有待提高,多部门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难以协调;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农民对接受科技服务的观念较差,阻碍技术的推广。研究提出拓宽选派渠道,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结构;拓展服务领域,深化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加大资金支持,精简经费报销程序;健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升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能力,保证科技服务质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优化科技服务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促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完善。

秦雯[3](2020)在《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球发展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已经走上了多元化、专业化、资本化的持续发展道路。在专业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主要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产业载体,以农业孵化器办公空间为创业载体,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三产融合的国家战略支持下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以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为例,旨在探讨以企业为主导的专业化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创新发展道路。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依托以青岛为总部的全国农业园区的园区承载、平台支撑、创客孵化资源,建设发展以农业创客、产业扶贫为主的专业化孵化器。本文从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实际出发,借助PEST、SWOT、EFE/IFE方法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针对结合分析结论提出了 SO为主发展战略。围绕此发展思路,总结提炼了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1+X”创新孵化运营模式、运营策略、运营绩效和盈利模式,针对现存的农业项目筛选、产学研资合作、投资退出机制、盈利渠道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优化项目筛选机制、优化投资孵化退出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拓展农业园区托管运营服务、通过合作共建导入乡村振兴资源等运营策略优化建议,为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的优化发展提供支持。本文通过针对农业领域“创投+孵化”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究,为农业创投基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为专业化农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李洋[4](2020)在《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中,排在首位的是“产业兴旺”,突出了产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以“中国肉桂之乡”着称的广东罗定,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不断加快推进肉桂产业化发展,围绕本地资源特点和优势,特色化生产,加快推进罗定肉桂产业园建设,使肉桂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构建“产业联盟+专业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完善肉桂产业使其健康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且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在梳理前人对肉桂产业及其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钻石模型”理论作为指导,采用实地调查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入肉桂产区进行入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另外结合与当地政府相关人员交谈及政府网站公布的官方资料,对罗定市肉桂产业化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与了解。结合所得数据资料,从规模、技术、地标、营销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得出目前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存在:种植规模不经济、缺乏专门的加工基地、龙头企业较少、以经验种植为主、缺乏精深加工、创新不足、品种混杂,良种覆盖率低、缺乏品质把控体系、地标效应不突出、推介力度不足、价格波动较大、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联系发展实际与区域特点,本文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建议:在规模方面,推进规模化种植,建立肉桂加工基地,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在技术方面,培养职业农民,提高深加工水平,鼓励科技创新;在地标方面,加强良种选育与推广,完善育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的品质把控体系;在营销方面,加大推介力度,加强市场管控,拓宽销售渠道。罗定市肉桂产业在不断地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难题,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制定阶段式产业发展计划来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确保问题的出现可以及时作出反应与调整,促进罗定市肉桂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宏伟目标。

杨锦冰[5](2020)在《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脱贫致富是重中之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经济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底,市里依法登记的合作社共有6019家,数量是2012年的3.8倍,总量在广东省排名第一。合作社在发展中规模不断变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加强,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本研究以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主要对象,通过介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念及发展趋势,河源市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对河源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指出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原因加以分析,提出促进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研究发现,河源市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大部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力度不够、经营模式单一、产业化程度低、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混乱,利益分配无序,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对农民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河源市部分合作社进行座谈、走访,结合文献查阅和调研走访等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揭示了影响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诸多因素,呈现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完善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发挥示范社自身优势,提高农户和社员的合作意识。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河源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以期政府部门和合作社负责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研究结果对粤东西北等类似河源市的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张昌忠[6](2019)在《“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是一种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其本质就是不断在产品、产业、模式和生态创新的并最终为国家、社会、人民创造新价值的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故如何在当今“互联网+”即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条件下,使传统农业实现自身“蜕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实践意义。由于对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选取东莞市现代农业产业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下的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为研究对象或典型个案,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的现实资料,并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创新创业理论、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对这些材料和数据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以企获得对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的系统知识和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知。同时本文还深入分析了“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影响因素的4个维度,12个影响因素,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造“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模式构建影响因素数学模型,通过判断矩阵较科学的产生了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人才生态环境凝聚度>政策环境倾向性>政府补助>经济环境稳定性>社会文化环境包容性>国际生态环境示范性>资金信贷>双创氛围浓郁度>众创空间成熟度>风投介入>成熟案例示范效应。此评价体系维度清晰、指标明确、权值合理,且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对“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影响因素的排序可信度较高。在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东莞农业产业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一是如何建立健全推动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构建的一系列政策及举措,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如何搭建东莞市本地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形成完整的线上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与线下实体的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双线”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三是如何完善东莞现代农业产业链,并创造良好的人才汇聚环境,形成现代农业研发型高端人才汇聚的产业链,搭建风投资金线上线下平台;四是政府如何多渠道向现代农业产业双创投入资金,形成宽松的农业产业双创融资环境,改善社区文化环境,形成宽容双创失败的社区文化氛围等。其中,本文以工商业双创生态圈模式作为参照,提出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的构建模式,主要包括政策环境、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地理自然和社区人文环境等,这是本文重要的自得之见。而对东莞这一典型案例研究,为类似的城市如何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创生态圈以及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的构建具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实践及指导意义。

朱静静[7](2019)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试点省份,具有较好农业信息化基础,但整体上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深入、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水平,提出切实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走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村拥有良好的光纤、电视、移动电话、广播、电信网络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拥有“淘宝镇”24个、“淘宝村”18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已建设运行了13个农业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9个设区市以及全省的69个县(市、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上传企业基地119家,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占地总面积仅为福建耕地面积的2.27%,设施灌溉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9.10%,拥有的农业机械以果树修剪、机动脱粒机为主,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2)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已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80个、现代化农业智慧园1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1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个,初步积累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3)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经济基础;13个二级指标,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彩色电视机数量、移动电话数量,每周广播播出时间、电视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重,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20132017年分别提高了54.43%、68.48%,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现阶段影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贡献较大的4个二级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为76.6%(变异系数法)、93.8%(熵值法),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缓慢增长制约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SWOT分析表明,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农业综合效益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及地理区位优势;劣势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政策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机遇;面临的威胁为信息意识薄弱、农业劳动力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6)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以及战略组合分析,提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

郭烽塍[8](2019)在《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过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水稻也因此成为世界主要农作物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同样占据着较大的比例,2016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接近全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1/3,而年产量则超过2亿吨,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6%。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激增以及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不断显现,水稻播种面积以及年产量相较往年相比有所降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热点,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寻求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并且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也提出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是以耕种水稻的农田大多分布于盆地及平原地区,气候、土地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制约了普通水稻的种植,这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了较大的阻碍。海水稻又名耐盐碱水稻,是一种利用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在野生耐盐碱性野生水稻稻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培育所得到的一种新型的特种水稻,该类型水稻能够在一定盐度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自然生长,并且达到每亩300公斤左右的粮食产量;并且除了能够在盐碱农田上正常种植,海水稻还具有抗旱抗虫、生态修复等重要功能,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用与市场推广价值。我国海岸线较长,沿海滩涂及荒置农田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开发利用面积超过2亿亩,达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0%。可以看出,海水稻一旦全面推广与种植,将有效地减少我国盐碱土地面积并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也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为命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农业生态理论,开展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及海水稻发展问题进行文献梳理,探索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路径的理论基础;其次,探索海水稻的概念内涵、起源及特征,分析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基础,主要包括种质特征、资源基础、科技支撑、市场发展等因素,对其产业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再次,对湛江海水稻发展现状及品牌推广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国内典型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发展路径及战略启示;最后,基于海水稻的技术发展、政策环境、规模化运营及产业融合等方面,就促进湛江市海水稻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何薇[9](2018)在《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国未来20-3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战略。振兴乡村关键是产业兴旺,而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之初,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为主要目的,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园区从单纯的技术示范逐步变成涵盖综合功能的载体。福建农民创业园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园区,对福建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在调研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同地区的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参差不齐,于是开始思考影响园区发展的因素,并希望通过研究能更好促进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良性发展。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作者总结了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8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主导产业选择、利益联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电子商务平台、人才引进政策、农民合作组织和园区金融支持。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认为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影响因素中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两个因素分别是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以及创业园中利益联结的问题,因此论文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就福建农民创业园的主导产业选择,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建立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业产值增加率、区位商、产值比重、经济带动力、人均产值系数、就业吸纳率和产业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率这8个指标。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计算各产业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地理位置分布,随机抽取7个福建农民创业园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本指标体系适用于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就福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问题,本文基于福建农民创业园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别从农户和企业的视角,研究农户与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表明,文化程度、农户全年人均收入、市场波动状态、目标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对农户决策都产生显着性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农户决策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农产品商品化率;企业类型、销售额、目标市场、市场价格和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比重显着影响企业的决策,其中对企业决策影响最大的变量是企业类型。本文最后分别从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和加强创业园利益联结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完善主导产业首先是要选准主导产业。在选准主导产业后,通过设计主导产品、培育园区企业、建立产业化雏形来培育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随后,本文从农民、企业这两个利益主体层面,提出加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的对策建议。通过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农民发展权益以及确保农民共享创业园产生的效益这三个方面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从而调动农民参与农民创业园建设的积极性。通过落实支持企业政策、营造企业发展环境以及鼓励企业发展创新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吴斯楷[10](2018)在《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用菌是世界上一类重要的蔬菜,广东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随着国内外食用菌出口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广东食用菌的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本论文通过收集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的原始数据和相关的资料以及调查,进行了下列3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对2011~2016年广东出口食用菌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有:食用菌每年的出口额为2084.24~3632.16万美元,出口量为5292.7~13286.8t。其中以干木耳的出口额最大,2011年达到994.95万美元。每年食用菌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出口地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其次是独资企业。出口运输方式以江海运输和汽车运输为主。每年每类食用菌出口的单价都较为稳定,只有个别波动较大。干食用菌是食用菌出口的主力。广东本地生产的食用菌出口额占广东口岸食用菌出口额的比重,每年有下降的趋势等。第二,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广东省食用菌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广东食用菌出口产品单一,产品档次不高;食用菌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不够高;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制约食用菌产业竞争力;标准类型需加强,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生产方式未成规模,造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较短;生产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产业化发展等。第三,提出了提高广东省食用菌出口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快产业化进程,合理布局全省生产区;依靠科技带领,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树立品牌关;促进深加工产品开发,使出口产品多元化,提高出口额;加强企业经营化水平,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快对接国际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大相应政策引导与规范;加强国际贸易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二、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2.1.3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2.4.1 作用机制
        2.4.2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4.1 背景分析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5.1.1 研究视角
        5.1.2 分析框架
        5.1.3 作用机制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2)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评述
    1.6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第三章 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进程及成效分析
    3.1 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梳理
    3.2 天津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历程和成效
    3.3 天津农业科技特派员典型案例
第四章 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绩效调查
    4.1 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4.2 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情况调查
    4.3 农业经营主体接受科技服务情况调查
第五章 影响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因素及问题分析
    5.1 影响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的因素分析
    5.2 影响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提升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的对策建议
    6.1 拓宽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6.2 拓展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深化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
    6.3 加大农业科技特派员资金支持,精简经费报销程序
    6.4 健全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政策的落实情况
    6.5 提升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能力,保证科技服务质量
    6.6 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优化科技服务环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3)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孵化器行业背景
        1.1.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孵化器研究现状
        1.3.2 国内孵化器研究现状
        1.3.3 农业孵化器研究现状
        1.3.4 研究综合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理论基础
        2.1.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分类
        2.1.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2.1.3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
    2.2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理论基础
        2.2.1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分类
        2.2.2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2.2.3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
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环境分析与评价
    3.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3.1.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发展概况
        3.1.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发展历程
        3.1.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状况
    3.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SWOT矩阵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SWOT分析
    3.4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内外部环境评价
        3.4.1 评价指标的建立
        3.4.2 外部因素EFE评价
        3.4.3 内部因素IFE评价
4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分析
    4.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的“1+X”创新孵化运营模式
        4.1.1 “1+X”创新孵化运营模式概述
        4.1.2 “1+X”创新孵化运营模式特色
    4.2 “1+X”运营模式下的运营策略:组织架构和管理保障
        4.2.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平台组织架构
        4.2.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团队建设和管理制度
    4.3 “1+X”运营模式下的运营策略:农业园区入孵项目数字化管理
        4.3.1 农业园区设施资源的智能化控制管理
        4.3.2 农业园区入孵项目的大数据平台管理
    4.4 “1+X”运营模式下的运营策略:“创投基金+农湾云”金融服务
        4.4.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的多元化创投金融服务
        4.4.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的“农湾云”线上金融平台
        4.4.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的风险投资及退出机制
    4.5 “1+X”运营模式下的运营策略:“十二大公共服务平台”增值服务
5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绩效分析及运营策略存在问题
    5.1 “1+X”运营绩效:金融服务产品的投资孵化情况
        5.1.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农业基金组建投资情况
        5.1.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农业企业股权投资情况
        5.1.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投资孵化企业案例分析
    5.2 “1+X”运营绩效:平台服务产品的孵化服务情况
        5.2.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科研创新服务情况
        5.2.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销售渠道服务情况
        5.2.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电商平台服务情况
        5.2.4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培训平台服务情况
        5.2.5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模式输出情况
    5.3 社会贡献绩效:农业创客带动精准扶贫
        5.3.1 “农业创客”带动精准扶贫模式
        5.3.2 农业创客带动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案例分析
    5.4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的经济效益分析
        5.4.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收入来源分析
        5.4.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盈利情况分析
    5.5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存在的问题
        5.5.1 投资孵化农业项目筛选的问题
        5.5.2 农业项目产学研资合作的问题
        5.5.3 农业企业投资退出机制的问题
        5.5.4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盈利渠道的问题
6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优化建议及保障措施
    6.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的优化原则
    6.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的优化建议
        6.2.1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优化农业项目筛选机制
        6.2.2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优化投资孵化跟踪退出机制
        6.2.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拓展农业投融资渠道
        6.2.4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拓展农业园区托管运营服务
        6.2.5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加强农民创客培训和新农人孵化
        6.2.6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通过合作共建导入乡村振兴资源
    6.3 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优化保障措施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目录

(4)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肉桂
        2.1.2 肉桂产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钻石模型”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现状
    3.1 种植方面
        3.1.1 种植条件
        3.1.2 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布
        3.1.3 桂农的发展
    3.2 加工方面
        3.2.1 加工产品
        3.2.2 加工企业
        3.2.3 加工技术
    3.3 营销方面
        3.3.1 推广与品牌
        3.3.2 市场前景
        3.3.3 销售情况
    3.4 产业化协作方面
        3.4.1 龙头企业发展
        3.4.2 产业园建设
        3.4.3 产业化发展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4.1 规模问题
        4.1.1 种植规模不经济
        4.1.2 缺乏专门的加工基地
        4.1.3 龙头企业较少
    4.2 技术问题
        4.2.1 以经验种植为主
        4.2.2 缺乏精深加工
        4.2.3 创新不足
    4.3 地标问题
        4.3.1 品种混杂,良种覆盖率低
        4.3.2 缺乏品质把控体系
        4.3.3 地标效应不突出
    4.4 营销问题
        4.4.1 推介力度不足
        4.4.2 收购价格波动大
        4.4.3 销售渠道狭窄
    4.5 本章小结
5 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议
    5.1 实施规模化战略
        5.1.1 推进规模化种植
        5.1.2 建立肉桂加工基地
        5.1.3 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5.2 推动技术升级
        5.2.1 培养职业农民
        5.2.2 提高深加工水平
        5.2.3 鼓励科技创新
    5.3 打造地标产品
        5.3.1 加强良种选育与推广
        5.3.2 完善育苗基地建设
        5.3.3 建立健全的品质把控体系
    5.4 突破营销瓶颈
        5.4.1 加大推介力度
        5.4.2 加强市场管控
        5.4.3 拓宽销售渠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件

(5)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论
    2.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概念及原则
        2.1.1 合作组织定义及原则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义
    2.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的基础理论
        2.2.1 合作经济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3.1 河源市农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3.1.1 河源市地理和农业概况
        3.1.2 河源市农业的发展特征
    3.2 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3.2.1 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3.2.2 河源市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
        3.2.3 基于案例对河源合作组织发展思路的分析
    3.3 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
        3.3.1 政府导向及宣传措施
        3.3.2 主要扶持激励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专业合作组织整体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弱
        4.1.2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差异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4.1.3 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农民合作意愿低
    4.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4.2.2 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4.2.3 农民及社员的合作积极性不高
    4.3 本章小结
5 促进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建议
    5.1 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引导
        5.1.1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建立监测机制
        5.1.2 加速资源整合,优化农业产业环境
        5.1.3 积极搭建平台,宣传推广优质农产品
    5.2 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行能力
        5.2.1 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
        5.2.2 加强合作组织法人和社员培训
        5.2.3 规范合作社产业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
    5.3 提高农户和社员的合作意识
        5.3.1 多渠道加强针对农户、社员的宣传引导
        5.3.2 注重示范社及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1.2 “互联网+现代农业”国家行动计划的政策背景
        1.1.3 当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1.1.4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现实条件
        1.1.5 国家“乡村振兴”计划与双创相结合的社会实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
        2.1.2 现代农业
        2.1.3 互联网+现代农业
        2.1.4 双创生态圈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理论
        2.2.2 创新创业理论
        2.2.3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
    3.1 “互联网+特色小镇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
    3.2 “互联网+”东莞市水产养殖园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
    3.3 “互联网+”东莞水果种植园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
    3.4 “互联网+”蔬菜粮油家禽龙头企业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
第四章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影响因素
    4.1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政策环境要素分析
        4.1.2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经济环境要素分析
        4.1.3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社区文化环境
        4.1.4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国际生态环境
    4.2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链对接人才链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链对接人才链聚集效应的问题
        4.2.2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创业从业者素质提升的问题
        4.2.3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高端人才发挥能力的问题
    4.3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影响要素分析
        4.3.1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资金财政投入不足
        4.3.2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4.3.3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风险资金投入不足
    4.4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平台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
    4.5 基于AHP模型的“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研究
        4.5.1 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5.2 构造“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双创生态圈影响因素模型
        4.5.3 构造判断矩阵
        4.5.4 总的一致性检验及影响因素总排序
第五章 国内经验对东莞“互联网+双创生态圈”构建的启示与借鉴
    5.1 国内“互联网+”土地租赁或流转的经验
        5.1.1 广东省“互联网+土地”流转的经验
        5.1.2 “互联网+”农村金融的经验
        5.1.3 “互联网+”生鲜电商的经验
        5.1.4 “鲜易控股”双创生态圈构建的经验
    5.2 启示与借鉴
        5.2.1 互联网+土地流转对东莞现代农业双创发展的启示
        5.2.2 互联网+农业金融对东莞现代农业创业融资的启示
        5.2.3 互联网+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模式的启示
        5.2.4 互联网+农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政策的启示
第六章 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构建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有关政策,营造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环境
        6.1.1 制订和完善加快东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政策
        6.1.2 制订和完善拓宽东莞农业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
        6.1.3 制订和完善促进东莞农业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
        6.1.4 制订和完善激发东莞农业科技人才创业活力的政策
        6.1.5 制订和完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政策文件
    6.2 搭建互联网+孵化平台,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
        6.2.1 充分利用东莞现有场地构建“草根”双创生态圈
        6.2.2 以各镇区特色小镇为基地,形成东莞特色小镇双创生态圈
        6.2.3 以“互联网+”园区为方向,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
        6.2.4 搭建互联网+农产营销平台,打造特色农产品销售生态圈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之处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7)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农业信息化理论
        1.2.3 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域
        1.2.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1.2.5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2.2.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SWOT分析
        2.2.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3.2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3.2.1 设施农业面积
        3.2.2 设施灌溉面积
        3.2.3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3.3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
    3.4 农业产业过程管理信息化
    3.5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情况
        3.5.1 福建省农业网站服务情况——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为例
        3.5.2 12316 农业信息服务
        3.5.3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情况
    3.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现状
        3.6.1 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6.2 省级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建设情况
        3.6.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情况
        3.6.4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情况
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4.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4.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4.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
    4.5 小结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1.1 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5.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1.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5.1.4 地理区位优势
    5.2 劣势分析(W)
        5.2.1 全省农业设施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5.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发展不均衡
        5.2.3 缺乏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5.2.4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3 机会分析(O)
        5.3.1 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3.2 “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3.3 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4 威胁分析(T)
        5.4.1 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
        5.4.2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5.4.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5.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5.5.1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5.5.2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5.5.5 战略组合分析矩阵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6.1.2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运营
        6.1.3 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6.1.4 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市场
    6.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6.2.1 推广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应用
        6.2.2 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6.2.3 加强畜禽养殖业信息化管理
    6.3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能力
        6.3.1 培养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
        6.3.2 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
    6.4 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
        6.4.1 抓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园示范建设工作
        6.4.2 抓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
        6.4.3 抓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工作
    6.5 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保障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水稻
        2.1.2 农业产业发展
        2.1.3 农业产业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2.3 农业生态理论
3 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 湛江市海水稻发展阶段
        3.1.1 品种选择
        3.1.2 种质培育
        3.1.3 试点种植
    3.2 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条件
        3.2.1 环境选择
        3.2.2 政策扶持
        3.2.3 科技支撑
    3.3 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基础
        3.3.1 农作物生长环境良好,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3.3.2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快速兴起
        3.3.3 农业产业化建设态势良好,农村经营主体结构优化明显
    3.4 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优势
        3.4.1 稻种技术快速更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4.2 产品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品牌理念逐步完善
        3.4.3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业态融合创造新机遇
4 湛江市海水稻产业的调研分析
    4.1 问卷调查: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前景与公众认知调查
        4.1.1 样本选择与分析
        4.1.2 调查分析
    4.2 访谈分析:湛江海水稻发展的机遇与阻碍
5 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科研资源整合不足,海水稻示范种植进程缓慢
    5.2 创新政策引领性不足,相关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5.3 特色品牌亟待培育,产品价格缺乏竞争优势
    5.4 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亟待促进与第三产业融合
6 国内典型地区水稻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6.1 山东青岛海水稻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1 山东青岛海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6.1.2 山东青岛海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
    6.2 湖南常德有机稻米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2.1 湖南常德有机稻米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6.2.2 湖南常德有机稻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启示
7 促进湛江市海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推进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推进海水稻选种培育
    7.2 优化海水稻产业政策环境,完善专利、用地、质量安全等保护
    7.3 积极培育海水稻龙头企业,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促进规模化运营
    7.4 建立海水稻种植示范园区,助推海水稻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
8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4.1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4.2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1.4.3 福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问题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可能的创新点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述评
    2.1 农户行为理论
    2.2 农业推广理论
        2.2.1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2.2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2.3 农业发展系统论原理
    2.3 比较优势理论
    2.4 主导部门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回顾
    3.1 现代农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3.2 现代农业园区的起步探索阶段
    3.3 现代农业园区的规范发展阶段
    3.4 现代农业园区的稳定发展阶段
        3.4.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3.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4.3 台湾农民创业园
        3.4.4 福建农民创业园
    3.5 本章小结
4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4.1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4.1.1 福建农民创业园分布情况
        4.1.2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成效
    4.2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主导产业选择
        4.2.2 利益联结方式
        4.2.3 基础设施建设
        4.2.4 管理运行机制
        4.2.5 电子商务平台
        4.2.6 人才引进政策
        4.2.7 农民合作组织
        4.2.8 园区金融支持
    4.3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4.3.1 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
        4.3.2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权重计算结果
        4.3.4 一致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
    5.1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
        5.1.1 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指标选择的原则
        5.1.2 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借鉴
        5.1.3 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公式
        5.1.4 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借鉴
    5.2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5.2.1 福州罗源农民创业园
        5.2.2 泉州惠安农民创业园
        5.2.3 漳州平和农民创业园
        5.2.4 龙岩连城农民创业园
        5.2.5 三明沙县农民创业园
        5.2.6 南平延平农民创业园
        5.2.7 宁德福安农民创业园
        5.2.8 福建农民创业园主导产业选择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福建农民创业园利益联结问题研究
    6.1 农民创业园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识别
    6.2 农民创业园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6.2.1 政府
        6.2.2 企业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
        6.2.4 农户
    6.3 农民创业园核心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分析
        6.3.1 政府与企业
        6.3.2 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6.3.3 政府与农户
        6.3.4 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6.3.5 企业与农户
        6.3.6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
    6.4 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方式的分析
        6.4.1 现有的利益联结方式
        6.4.2 利益联结方式选择分析——基于农户视角
        6.4.3 利益联结方式选择分析——基于企业视角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选准主导产业
        7.2.2 培育主导产业
        7.2.3 壮大主导产业
        7.2.4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7.2.5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7.2.6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企业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世界食用菌生产和贸易概况
    2.2 中国食用菌生产和出口概况
    2.3 广东食用菌生产和出口概况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2011~2016年广东出口食用菌的具体情况分析
        4.1.1 出口食用菌的金额和数量
        4.1.2 出口食用菌的目的国和地区
        4.1.3 出口食用菌的类别
        4.1.4 出口食用菌的单价
        4.1.5 出口食用菌的企业性质
        4.1.6 出口食用菌的运输方式
        4.1.7 出口食用菌的货源地
    4.2 广东食用菌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不够高
        4.2.2 出口产品比较单一,产品档次不高
        4.2.3 生产方式未成规模,造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
        4.2.4 深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
        4.2.5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4.2.6 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产业竞争力
        4.2.7 标准类型需加强,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4.2.9 生产流通体系不是很完善
    4.3 促进广东食用菌出口的对策措施
        4.3.1 加快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合理布局全省食用菌生产区
        4.3.2 依靠科技带领,加大科技投入
        4.3.3 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树立品牌关
        4.3.4 促进深加工产品开发,使出口产品多元化,提高出口额
        4.3.5 加强企业经营化水平,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
        4.3.6 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4.3.7 加快对接国际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
        4.3.8 加大相应政策引导与规范
        4.3.9 加强国际贸易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5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绩效调查研究[D]. 王雯毓.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青岛农湾农业孵化器运营策略优化研究[D]. 秦雯.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罗定市肉桂产业化发展研究[D]. 李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5]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 杨锦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6]“互联网+”东莞现代农业产业双创生态圈构建模式研究[D]. 张昌忠.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8)
  • [7]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朱静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8]湛江海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D]. 郭烽塍.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 [9]福建农民创业园发展研究[D]. 何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10]2011~2016年广东食用菌出口分析研究[D]. 吴斯楷.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