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涛,赵航,蒙鹏君,张剑锋,王惠娟,高原,杨长斌,孙喜庆[1](2022)在《运动生理学研究生教学中航天医学研究的体医融合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所面临的失重问题及当前主要防护策略,提出基于"体医融合"的学科交叉课程设置改革方案。旨在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体育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以满足特种医学领域和特殊行业对运动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通过对研究生实施运动生理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整、英文文献资料的渗透、航天医学理论的引入等措施达到学科内容更新与融合,实现运动生理学向整合生理学的转型。从而为运动科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可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周丽威[2](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提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方立滢[3](2019)在《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 ——以稳态与调节为例》文中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高中生物学科应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根本,因而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衔接问题一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目的是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所要求的基础专业课程,是奠定生物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具有专业代表性。笔者进行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衔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为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理论支撑。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为自身提供进行衔接研究的理论指导以及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了解目前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育衔接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师范类院校对衔接问题的态度,以此确定本次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笔者对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Ⅰ《稳态与调节》模块的内容要求进行分析,对照其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修订版)》教材内容的衔接情况,进一步通过内容分析提出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实践参考。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衔接内容的掌握程度良好,并且大部分高中教师认为衔接内容的知识难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也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章节的知识内容。笔者根据研究总结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尝试从几个层面提出解决高中与大学学科教育衔接问题的策略和建议。最后笔者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解决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实践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张志鑫[4](2019)在《PBL结合案例教学在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运动生理学》课程是高校体育院系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的生理学机制,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但是由于运动生理学这门课内容多且较为抽象,而体育专业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中,存在学习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成绩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文以江西师范大学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共1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36人为预实验研究对象,而以体教1班42人、体教2班46人以及体教3班40人为正式实验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以《血液循环与运动》一章为例将PBL结合案例教学应用在《运动生理学》中,对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与案例教学结合授课,而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教授,以便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分析PBL结合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得出以下结论:(1).PBL结合案例教学后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好于对照组;(2).实施PBL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有所改善,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增加了师生交流,增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中的自信心,以及对未来工作的信心。(3).实验组学生学习压力比对照组学习压力大;(4).Pbl结合案例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是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5).PBL教学结合案例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还有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李博[5](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孔德营,秦伟,韩勇,刘晓红,曾俊伟,罗孝美,陈远寿[6](2015)在《医学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文中提出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有效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医学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春花,宗咏花,张雪芹,王颖[7](2022)在《PBL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对医学生的临床、科研综合素质需求的提高,PBL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其潜力。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科目,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文章通过随机分组实验证实了PBL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应当进行进一步推广,但同时,也应当进一步细化教师工作、增进师生对于PBL课程设置情况的沟通。
彭勇波,赵霞,刘新琼,徐鑫,谭艳平[8](2021)在《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生理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丰富的课程内涵。该研究根据课程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力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科学思维、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期为民族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为培养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人才作贡献。
申莲花,唐薇薇,徐海燕,袁冰舒,李晋[9](2021)在《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病理生理学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知识内容复杂,抽象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高校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能够让抽象知识具体化,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标,有效调动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知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本研究主要结合病理生理学教学特点,提出了合理选择案例、科学设计问题、做好教学策划和适时引出案例等方法,旨在实现高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
秦国华,朱彦刘莹,何丽,张晓峥[10](2021)在《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专业水平。方法选取临床医学专业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小组,其中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参考组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同时对实验组学生开展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活动;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要明显优于参考组(P<0.01),有93.3%的实验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92.0%的学生认为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有86.7%的学生认为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论在生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临床专业学生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生理学研究生教学中航天医学研究的体医融合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航天领域的体医融合概况 |
1.1 航天领域运动与医学的关系 |
1.2 航天领域欧美国家的体医学融合现状 |
1.3 我国航天领域的体医融合现状 |
2 运动生理学课程设置现状 |
3 运动生理学课程调整策略 |
3.1 基础生理学内容的调整 |
3.2 应用生理学内容的调整 |
3.3 运动生理学与航天重力生理学的衔接 |
4 航天医学重力生理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
4.1 概述、历史回顾与现状 |
4.2 失重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4.3 微重力环境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
4.4 微重力环境对代谢、内分泌及免疫的影响 |
4.5 微重力环境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
4.6 失重的综合防护和对抗措施 |
4.7 航天重力生理学实验 |
4.8 航天医学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
5 航天医学重力生理学课程内容的实施 |
5.1 首次课的导入 |
5.2 贯穿整个学期始末的英文学论文阅读 |
5.3 小组讨论 |
5.4 课堂测试 |
5.5 课后知识闭环的形成 |
5.6 航天重力生理学实验安排 |
5.7 考试与成绩评定 |
6 结语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 ——以稳态与调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四、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五、调查总结 |
第二节 高中生物教师及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师个人访谈分析 |
一、高中生物教师个人访谈分析 |
二、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师个人访谈分析 |
第二章 教材内容衔接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学习迁移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教育阶段 |
二、衔接 |
第三章 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的比较分析及策略 |
第一节 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的衔接比较 |
一、课程目标 |
二、生物课程内容标准 |
第二节 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的衔接研究 |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比较 |
二、高中生物与大学教材衔接内容的应用原则 |
第三节 高中生物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相关知识教学案例分析 |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
二、“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
第四章 高中与大学生物教材衔接的研究结论及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高中与大学生物教学衔接的开展建议 |
一、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不同学段间的衔接问题并采取措施 |
二、中学生物教学应注重并鼓励通过衔接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
三、运用衔接内容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4)PBL结合案例教学在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PBL教学模式研究进展 |
1.2.1 PBL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
1.2.2 PBL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1 PBL教学模式在非体育学科中的研究进展 |
1.2.2.2 PBL教学在体育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
1.2.2.3 PBL结合案例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的编制 |
2.2.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 实验法 |
2.2.3.1 编写案例 |
2.2.3.2 组建学生学习小组 |
2.2.3.3 使用教材 |
2.2.3.4 教学内容安排 |
2.2.3.5 质量监控 |
2.2.3.5.1 授课老师与辅导教师 |
2.2.3.5.2 集体备课 |
2.2.3.5.3 考试成绩的采集 |
2.2.3.5.4 数据的输入 |
2.2.3.6 教学流程 |
2.2.3.6.1 PBL结合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 |
2.2.3.6.2 对照组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 |
2.2.3.7 效果评价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预实验结果 |
3.1.1 PBL结合案例教学实验前后考试成绩对比 |
3.1.2 PBL结合案例教学前学生基础认知情况 |
3.1.3 PBL结合案例教学后学生基础认知情况 |
3.1.4 学生满意度、适应程度、学习压力及综合能力的调查 |
3.2 正式实验结果 |
3.2.1 PBL结合案例教学实验前后考试成绩对比 |
3.2.2 PBL结合案例教学前学生基础认知情况 |
3.2.3 PBL结合案例教学后学生基础认知情况 |
3.2.4 学生满意度、适应程度、学习压力及综合能力的调查 |
4.结论 |
5.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体育学科研究 |
二、学科交叉研究 |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
一、学科的起源 |
二、学科的内涵 |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
二、体育教育学 |
三、运动生理学 |
四、运动训练学 |
五、体育心理学 |
六、体育社会学 |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策略 |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身体素质训练 |
二、学生体质健康 |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
四、运动损伤 |
五、老年人体育 |
六、运动性疲劳 |
七、肥胖 |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
二、体育教学 |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
五、农村学校体育 |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
二、体育营销 |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
四、体育旅游 |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
二、体育传播 |
三、体育媒介事件 |
四、体育新闻 |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
六、体育文献计量 |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奥林匹克文化 |
二、体育史 |
三、体育文化产业 |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
六、体育与艺术 |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
三、体育赛事管理 |
四、体育法学 |
五、公共体育服务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6)医学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
2.1 转变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
2.2 从基层医务工作实际出发, 探索改革生理学教材编排的方法 |
2.3 注重教师自身修养, 提升生理学的教学水平 |
2.4 顺应时代发展, 探索生理学教学方法 |
2.5 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 |
2.6 改革实验教学,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7)PBL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理学教学研究现状和基本概念 |
1.1 生理学课程教学开展现状 |
1.2 生理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
1.3 PBL教学方法 |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主要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
2.2.2 教学对象的选取和分组。 |
3 PBL模式对教学的影响 |
3.1 PBL教学对授课的影响 |
3.1.1 教学内容设计发生改革。 |
3.1.2 课堂教学形式发生变化。 |
3.1.3 PBL模式为教师工作带来改变。 |
3.2 PBL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3.2.1 PBL模式改变学生学习动力。 |
3.2.2 PBL模式优化学生学习习惯。 |
3.2.3 PBL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4 PBL模式对生理学教学的启示 |
4.1 PBL模式对生理学教学工作安排的启示 |
4.2 PBL模式对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启示 |
5 结论 |
(8)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
1.1 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有待提高 |
1.2 教学方法和有限学时的矛盾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 |
1.3 对学生重专业知识、轻思想素质的培养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 |
2 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融入动物生理学课程的目标与意义 |
3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途径 |
3.1 以课程内容为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 |
3.2 以学科发展史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培养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与科学担当 |
3.3 以改革课程考核为手段,促进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 |
4 结语 |
(9)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教学法概述 |
2 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
2.1 让教学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
2.2 理论学习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2.3 有利于学生借助病理生理机制解释临床疾病发生机制 |
2.4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 |
3 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3.1 合理选择案例 |
3.2 将案例贯穿于各教学环节 |
3.3 合理设计问题 |
3.4 加强教学策划 |
3.5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
4 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
4.1 所选病案代表性要强 |
4.2 在课堂适时引出病案 |
4.3 提前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
5 结语 |
(10)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考核评估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考试成绩 |
2.2 调查问卷 |
3 讨论 |
3.1 有助于提高临床专业学生思维水平 |
3.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四、《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生理学研究生教学中航天医学研究的体医融合实践探索[J]. 李小涛,赵航,蒙鹏君,张剑锋,王惠娟,高原,杨长斌,孙喜庆.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01)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高中生物与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 ——以稳态与调节为例[D]. 方立滢.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PBL结合案例教学在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志鑫.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6]医学生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孔德营,秦伟,韩勇,刘晓红,曾俊伟,罗孝美,陈远寿. 现代医药卫生, 2015(03)
- [7]PBL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春花,宗咏花,张雪芹,王颖. 西藏科技, 2022(01)
- [8]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彭勇波,赵霞,刘新琼,徐鑫,谭艳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1(24)
- [9]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申莲花,唐薇薇,徐海燕,袁冰舒,李晋. 中国医药科学, 2021(24)
- [10]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秦国华,朱彦刘莹,何丽,张晓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