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有自动编制课件功能的TD-CBE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彭保进[1](2010)在《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改造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在科学研究、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和日常生活等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是必然的趋势,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也应当要适应这个趋势。《欧洲物理学学报》曾发表评论认为物理教学当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是继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形态。目前传统物理实验存在的普遍问题:要不太“古老”、太“陈旧”了(让学生重复“刀耕火种”的技能),实验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实验教学效果差,要不太“自动化”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针对以上问题,在充分考虑到不削弱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传感技术与虚拟仪器技术并结合“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理论来改造普通物理的力、热、光、电中的具代表性的实验,并在软件开发中引入了计算机辅助教育思想,自制相应的实验仪器、自编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实时显示实验现象,直接在计算机上做实验报告、打印实验报告、批改实验报告等)。计算机介入实验用于采集物理量数据、控制实验过程等,采用以下6种方法:(1)利用计算机并口技术;(2)利用计算机串口技术;(3)利用线阵CCD技术;(4)利用面阵CCD(摄像头)技术;(5)利用USB技术;(6)利用数据采集卡。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充分考虑优化组合原则,采用的实验改造方案为:(一)“转动惯量测定实验”等考虑多组实验共用一台计算机并要求高速采集数据的特点,选用第(1)种方法进行改造:(二)“磁光调制实验”等考虑由一台计算机控制一组实验或对数据采集速度要求不是很高的特点,选用第(2)种方法进行改造;(三)“利用光栅常数测定光波长实验”等考虑到观察的光学图像面积大等特点,选用第(3)种方法进行改造;(四)“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光纤传感实验”等考虑到干涉条纹的特性及设备成本的因素,选用第(4)种方法进行改造;(五)“气体PTV关系研究实验”、“导热系数测定实验”等考虑到数据采集速度及接口的通用性的因素,选用第(5)种方法进行改造;(6)“RLC暂态过程实验”等考虑到高速数据采集的特点,选用第(6)种方法进行改造。另外,考虑到窗口环境下的控制,以上每种方案均结合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改造的成果在部分高校得到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改造效果显着,既让实验体现现代技术的作用,使学生学到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又不影响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实验的实验过程清晰明了、直观方便。缩短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实际技术的距离,极大地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在普通物理实验改革中走出实质性的一步,可直接作为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将为当前不景气的教学仪器产业开辟一条新路子。
宋尚平[2](2008)在《基于.NET的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的开发与试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校园网带宽和性能的不断提高,有适当条件的学校都相继在校园网上建立起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行业都有很大的益处。为了让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设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交互平台显得相当必要。本文主要对平台建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想、系统的具体开发的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作出了详细讲述,并进行了平台的试运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互平台的设计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软件工程理论作指导,提供多媒体资源等技术手段,构建起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交互及时的学习共享和交流环境。本文的研究目标有: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质量与信息交流效果,提高网络教育资源与信息交流的利用率,许多资源无法精确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资源的次数很少,因此系统内部采用站内查询以及高级选择性的搜索来解决这个问题;使用户界面更加人性化,采用邮箱列表式的展示方式,这样用户更容易上手;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用更加便捷。当前资源建设缺乏智能管理,目前大部分的资源都缺乏对自身的详细描述并不利于二次开发,所以很难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深入的应用。这也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等进行了论述,并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及其对网络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说明和阐述。本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主要对具体开发的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作出了详细讲述,本文应用软件工程理论对平台进行设计与开发。本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平台试运行案例,并在试运行过程中进行数据的收集,最后进行相关分析,对平台的试运行效果进行总结。同时了解平台的不足之处,为平台的修改完善提供案例支持。本部分主要涉及第五章和第六章。
吴金来[3](2007)在《基于VRML的坦克火炮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促进了远程网络教学的诞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又催生了三维交互式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本论文目的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研究设计坦克火炮网络教学训练系统,实现坦克火炮实际训练项目的网络化教学训练。回顾了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发展概况。VRML能够生成三维交互式虚拟文件,适合网络传输,将极大地促进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论述了坦克火炮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具体实现过程。充分发挥SolidWorks所具有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造型的特点,设计坦克火炮零件,并利用其装配设计工具组装生成坦克装配体。在3DS MAX中将虚拟文件转换为vrml97格式,便于浏览器的显示。阐述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在设计坦克火炮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建立真实感场景、设计悬浮菜单控制坦克在场景中漫游。利用VrmlPad编辑工具,在vrml97格式文件中定义Script节点编写JavaScript脚本程序,控制坦克火炮虚拟操作练习中的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和复合运动。为了体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在每一项操作练习前安排avi视频动画,不仅丰富了网络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而且起到一个引导操作的作用。利用Flash设计了坦克火炮发射电路的控制演示动画,利用3DS MAX设计了每种操作练习和火炮发射的模拟演示avi文件。最后结合多种网络技术,在本地计算机,运用IIS5.0创建Web网站,在Dreamweaver中设计制作网络教学课件。将课件上传到Web网站实现网络化教学。研究表明,利用VRML和3DS MAX等软件结合可以开发经济、实用、高效的虚拟操作训练系统,在军事装备训练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魏宁[4](2005)在《技术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变革——中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撷英》文中指出
松云[5](2005)在《基于蒙古文的英语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测试等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和Internet 的飞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场意义深渊的信息革命,社会已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应用之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国外发展已有40 余年,在国内发展也已有近30 年了。在这近30 年中我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蒙古语是内蒙古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领域内一直在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受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限制,在内蒙古地区的各级中、小学中很少使用基于蒙古文的辅助教学软件或根本没有用过。大部分蒙古族中、小学,尤其是广大牧区的各旗县中、小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这对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很不利。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民族教育服务,才能够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从而与其他各兄弟民族并肩前进。 本文介绍了基于蒙古文的英语辅助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路及方法。该软件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第一册(蒙授)为蓝本,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制作。该软件主要面向母语授课的蒙古族学生。 本文第一章提出了课题的必要性,介绍了课题的背景、意义和解决方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模式、特点、教学原理、当前发展现状以及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现状和基于蒙古文的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基于蒙古文的英语辅助教学软件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各个组成子系统的设计思路及使用的核心技术。第三章介绍了COM 组件技术和ActiveX 技术。第四章介绍了蒙古文编辑控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第五章介绍了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的实现方法。第六章指出了蒙古文ActiveX 控件及辅助教学软件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陈宇[6](2005)在《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立体模型是画法几何机械制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以往教学模型的使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及日益普及的校园网络,结合VRML-Java技术为解决制图模型问题找到了新的途径。 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描述虚拟三维模型空间、能进行交互操作的、跨平台开放式解释性文本语言。由于VRML是一种解释性文本语言,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描述文件,大量的计算和场景生成由浏览器完成,而不像视频节目那样需要大量的存储量和网络带宽,这就使得在目前低带宽的Internet上就可以实现虚拟三维场景的传输、显示以及交互。因此VRML可作为一种适于网络传输的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讨论了CAI基本教学理论,VRML-Java技术,研究了Java通过VRML的外部编程接口EAI对虚拟场景中的节点对象进行精细交互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现过程,同时利用VRML的多维造型生成、动画功能和实时交互技术,实现构建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教学模型库的关键技术。 建立了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包括近200个与现行教材配套模型。并可方便地适时扩充,模型库中的三维模型造型逼真,控制灵活。该模型库可在校园网上浏览,也可供学生单机使用。使用者可在浏览器中自由操纵模型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并可控制模型的显示效果。虚拟现实模型库的建立,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模型的需求。
钱忠华[7](2004)在《计算机模拟课件与普通物理演示实验关系的探讨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模拟演示以其鲜明的显示特色,为物理过程、规律的剖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可视化手段,在物理教学特别是高校普通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它已日益成为物理课堂教学中除实物演示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演示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实物演示和计算机模拟演示在认识、设计与使用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分析了物理实物演示和计算机模拟演示各自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两者各自的局限与不足;探讨了物理实物演示与计算机模拟演示二者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二者如何配合使用的方法。 以此为依据,设计、实现了几个典型的大学普通物理演示实验的计算机模拟课件,其中在《偏振光干涉模拟》中应用“轴测投影法”成功地实现了偏振光及其相干过程的三维动态模拟,设计了与“偏振光干涉”光学实物演示相配合的课堂演示方案并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投入使用。
高立名[8](2004)在《结构力学CAI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理论的发展,CAI软件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理论的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专业人才对软件开发有一种恐惧心里,而从事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又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不可能编写出满足实际需求的软件。 另一方面,结构力学CAI软件的需求量和使用频率也非常大。CAI软件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利用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土木工程专业,这种矛盾尤为突出。针对这个矛盾,本文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的特点,利用Visual C++编写了一个绘制结构力学简图的CAI软件。该软件将各种构件放到控件中,只需要点击控件就会打开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了各种参数后,图形就会在右侧的图形显示窗口中显示出来,并且在左侧的窗口中显示出该图形的属性。 太原理!人学硕十研究‘{三学位:仑文 该软手卜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把结构力学中的各种构件的属仁仁抽象出来,如支座、梁们荷载,井将其封狡到各自的类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理论将各种构件绘制出来。并可以对己经绘制出来的各种构件进行修改。 利用该软件,一可以更方便的讲授结构力学课程。也一可以将其生成的图形拷贝到电J二文档中,比Aut0CAO更容易绘制结构力学简图。 当然该软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绘制内力图。需要一些后纹工作加以完善。
卞步喜[9](2003)在《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继多媒体之后,教育技术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型的教学媒体,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本文从VR技术的发展过程出发,一步步阐述VR的定义、VR的特征(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VR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分类、VR的应用以及当前国内外对VR技术的研究现状等内容,指出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工程力学网络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了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对工程力学材料力学部分的实验进行虚拟,使用3DS MAX软件建立模型,导出为VRML格式的文件,再通过VRML编程控制造型,设定交互性,完成的场景可以解决学生在家里也能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的难题。本文还使用VRML的PROTO扩展功能,编写了工程力学支座节点的VRML造型,使用起来很方便。在符合CAI基本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的情况下,使用Ma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三个软件制作工程力学网络教学软件,并将制作的虚拟内容嵌入到制作的软件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远程网络教学内容。
刘东[10](2002)在《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广泛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素质培养和面向21世纪工科物理实验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把高等教育学、教育测量与统计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应用于工科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研制开发出《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软件。该软件首次把物理实验教学的CAI软件和教学管理的CMI软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编制成CBE软件,具有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实用性强等特点,是工科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与管理现代化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面向21世纪的物理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该软件已通过省教委教学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答辩,并获进一步资助。
二、具有自动编制课件功能的TD-CBE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自动编制课件功能的TD-CBE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改造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利用计算机并行口技术进行改造 |
2.1 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系统的并口技术 |
2.2 转动惯量测定实验仪的改造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设计方法 |
2.2.3 系统实现 |
2.3 液体沾滞系数的测量实验改造 |
2.3.1 系统需求分析 |
2.3.2 系统设计方法 |
2.3.3 系统实现 |
第3章 利用计算机串口技术进行改造 |
3.1 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系统的串口技术 |
3.2 磁光调制实验仪的改进 |
3.2.1 系统需求分析 |
3.2.2 系统设计方法 |
3.2.3 系统实现 |
第4章 利用线阵CCD结合VB进行改造 |
4.1 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的CCD技术 |
4.2 利用光栅常数测定光波长实验 |
4.2.1 需求分析 |
4.2.2 系统设计方法 |
4.2.3 系统实现 |
4.3 光的衍射实验改造 |
4.3.1 需求分析 |
4.3.2 系统设计方法 |
4.3.3 系统实现 |
第5章 利用面阵CCD(摄像头)结合VB改造 |
5.1 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的面阵CCD技术 |
5.2 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改造 |
5.2.1 需求分析 |
5.2.2 系统设计方法 |
5.2.3 系统实现 |
5.3 低成本光纤传感实验改造 |
5.3.1 需求分析 |
5.3.2 系统设计方法 |
5.3.3 系统实现 |
第6章 利用USB结合VB进行改造 |
6.1 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的USB数据采集技术 |
6.1.1 USB |
6.1.2 信号采集器 |
6.2 导热系数测定实验改造 |
6.2.1 需求分析 |
6.2.2 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 |
6.3 气体PTV关系研究实验改造 |
6.3.1 需求分析 |
6.3.2 系统设计方法及实现 |
第7章 利用数据采集卡结合VB进行改造 |
7.1 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的数据采集卡技术 |
7.2 RLC暂态过程实验改造 |
7.2.1 需求分析 |
7.2.2 系统设计方法 |
7.2.3 系统实现 |
第8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利证书(共5个) |
1. "转动惯量测定实验仪"专利图 |
2. "液体沾滞系数的测量实验仪"专利图 |
3. "光的衍射实验仪"专利图 |
4. "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仪"专利图 |
5. "低成本光纤传感实验仪"专利图 |
6. "导热系数测定实验仪"专利图 |
7. "气体PTV关系研究实验仪"专利图 |
8. "RLC暂态过程实验仪"专利图 |
附录二 获奖证书 |
致谢 |
(2)基于.NET的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的开发与试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原则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原则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当前平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平台开发理念及关键技术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网络教育资源概念界定 |
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交互概念分析 |
第二节 平台的开发方法和过程 |
一、平台的开发方法 |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 |
三、系统的开发过程 |
第三节 平台的开发环境、关键技术及优势 |
一、平台的开发环境、关键技术 |
二、应用技术的优势 |
第三章 平台需求分析与设计 |
第一节 系统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 |
一、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进行需求分析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平台设计原则与模块设计 |
一、平台设计原则 |
二、平台理论模型设计 |
第三节 数据库设计 |
一、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二、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第四章 平台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 |
第一节 自我资源共享模块与公共资源共享模块实现 |
一、自我资源共享模块 |
二、公共资源共享模块的功能 |
第二节 站内邮件交互模块开发实现 |
一、站内邮件交流模块的功能 |
二、邮件模块具体功能实现与导航设计 |
第三节 论坛模块开发实现 |
一、论坛模块的功能 |
二、论坛模块实现图 |
第四节 智能管理子系统模块的开发实现 |
一、智能管理模块功能的详细设计 |
二、功能实现与功能图 |
第五章 应用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应用合作单位与计划 |
一、研究背景 |
二、试运行应用合作计划 |
第二节 试用案例及结果分析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案例总结与讨论 |
一、讨论 |
二、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成果总结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附录1 教师和学生试用前后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交互平台效果评价表 |
附录2 试用后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交互平台特点评价表 |
附录3 教师和学生试用后对平台的总体满意度分析表 |
附录4 教师和学生试用后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交互平台效果评价 |
致谢 |
(3)基于VRML的坦克火炮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1.1.1 VRML的诞生与发展 |
1.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1.1.3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发展 |
1.2 选题背景 |
1.2.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简介 |
1.2.2 多媒体网络教学 |
1.2.3 VRML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论文组织结构 |
2 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环境及总体框架 |
2.1 网络教学的相关技术 |
2.1.1 Dreamweaver简介 |
2.1.2 IIS简介 |
2.2 坦克火炮网络教学系统的实现 |
2.2.1 基于VRML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流程 |
2.2.2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2.2.3 搭建Web站点 |
2.2.4 网络教学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
3 坦克火炮虚拟模型的建立 |
3.1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
3.1.1 VRML文件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 |
3.1.2 VRML的开发工具VrmlPad |
3.1.3 VRML文件的浏览器 |
3.2 坦克火炮虚拟模型的生成 |
3.2.1 Solidworks简介 |
3.2.2 坦克零件模型的生成 |
3.2.3 坦克装配体的生成 |
3.3 3DS MAX在建模中的应用 |
3.3.1 3DS MAX中文件格式转换 |
3.3.2 3DS MAX演示动画的设计 |
4 坦克火炮网络教学具体项目的设计实现 |
4.1 坦克火炮理论学习 |
4.2 坦克火炮虚拟模型展示 |
4.2.1 模型真实感贴图的实现 |
4.2.2 模型展示菜单设计 |
4.3 坦克火炮操作练习 |
4.3.1 坦克炮闩的分解结合 |
4.3.2 坦克炮闩的开关练习 |
4.3.3 火炮校正操作设计 |
4.3.4 坦克在虚拟场景中漫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蒙古文的英语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测试等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言 |
(一) 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和意义 |
(二) 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
(三)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 |
(四)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五)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 |
(六) 本课题解决方案及克服的主要难题 |
二、基于蒙古文的英语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一) 系统功能简介 |
(二) 主要功能模块 |
(三) 实现思路 |
(四) 核心技术 |
三、COM组件技术和ActiveX技术 |
(一) COM组件技术 |
(二) ActiveX技术 |
四、蒙古文编辑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
(一) 蒙古文编辑控件的功能需求 |
(二) 蒙古文编辑控件的设计思路 |
(三) 主要模块 |
(四) 主要用到的数据结构 |
(五) 蒙古文编辑控件的实现 |
(六) 蒙古文编辑控件在本软件中的应用 |
五、数据维护子系统的实现 |
(一) 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的功能 |
(二) 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的设计 |
结束语 |
(一) 关于蒙古文编辑控件 |
(二) 关于基于蒙古文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软件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6)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工作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主要工作 |
1.2 本章小结 |
2.VRML概念 |
2.1 VRML技术发展回顾 |
2.1.1 虚拟现实技术 |
2.1.2 VRML的诞生和发展 |
2.2 VRML2.0语法与功能特性描述 |
2.2.1 VRML2.0语法特性 |
2.2.2 VRML2.0功能特性 |
2.3 VRML的潜力和发展 |
2.3.1 VRML扩展 |
2.3.2 X3D—在XML基础上重新构建的VRML |
2.3.3 二进制文件格式 |
2.3.4 Java3D |
2.3.5 其他形式的VRML扩充 |
2.4 本章小结 |
3.CAI基本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
3.1 CAI基本理论 |
3.1.1 计算机辅助教育 |
3.1.1.1 计算机辅助教育产生的基础 |
3.1.1.2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阶段 |
3.1.1.3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趋势 |
3.1.2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3.1.2.1 建构主义理论与CAI设计 |
3.1.2.2 建构主义理论与CAI设计 |
3.1.3 CAI的基本模式 |
3.2 CAI的教学设计原理 |
3.2.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
3.2.2 CAI模式与媒体的选择 |
3.3 多媒体网络教学 |
3.3.1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基本特性 |
3.3.2 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 |
3.3.3 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VRML在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
4.1 VRML应用于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的优势 |
4.1.1 VRML与建构主义切合的“3I”特性 |
4.1.2 VRML与具体教学模式的切合 |
4.2 VRML在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的适用模式 |
4.2.1 VRML的应用优势 |
4.2.2 VRML的使用范围 |
4.2.2.1 以使用VRML为主的网络教学系统 |
4.2.2.2 以其他媒体为主要使用媒体的网络教学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5.Java技术简介以及Java和VRML虚拟场景通信方式的研究 |
5.1 Java简介以及Java语言的特点 |
5.1.1 Java简介 |
5.1.2 Java语言的特点 |
5.2 Java与Web |
5.3 Java Applet |
5.3.1 概述 |
5.3.2 Java Applet程序结构 |
5.3.3 浏览器API |
5.3.4 EAI简介 |
5.3.4.1 功能 |
5.4 Java程序和VRML场景的两种通信方式简介 |
5.4.1 方式一:通过Script节点和路由(Route)实现Java程序与VRML的通信 |
5.4.1.1 通过Script节点和Node类直接修改VRML节点 |
5.4.1.2 通过Script节点和Browser类直接创建VRML场景 |
5.4.2 方式二:通过外部编程接口(EAI)来直接操控VRML世界 |
5.5 两种通信方式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三维虚拟模型的造型技术 |
6.1.1 VRML中3D图形建模方法研究 |
6.1.1.1 3D图形几何建模的种类 |
6.1.2 用3D Studio MAX建立三维基本模型 |
6.1.2.1 3D Studio MAX |
6.1.2.2 VRML2.0 Helpers |
6.1.2.3 输出VRML2.0 |
6.1.3 画法几何模型库展示模型的创建 |
6.1.4 VRML和Java交互实例及将VRML文件嵌入JavaApplet工程 |
6.1.4.1 VRML和Java交互实例 |
6.1.4.2 将VRML文件嵌入JavaApplet工程 |
6.1.4.3 问题归纳与总结 |
6.2 模型数据库的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6.4 结论 |
6.5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计算机模拟课件与普通物理演示实验关系的探讨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计算机模拟物理演示实验的发展与现状 |
1.2 普通物理演示实验使用计算机模拟存在的问题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与特点 |
2.1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
2.2 物理演示实验的特点 |
第三章 计算机模拟课件 |
3.1 有关计算机模拟课件的概念 |
3.2 计算机模拟课件的特点 |
3.3 计算机模拟课件的不足 |
第四章 物理实物演示与计算机模拟的结合使用 |
4.1 计算机模拟与实物演示的关系 |
4.1.1 物理实物演示独特的作用与效果 |
4.1.2 物理实物演示的局限与不足 |
4.1.3 计算机模拟课件的作用 |
4.1.4 计算机模拟课件的优势 |
4.1.5 物理实物演示有机结合计算机模拟 |
4.2 物理实物演示使用计算机模拟的原则 |
4.2.1 选题精确性 |
4.2.2 编写目标明确性 |
4.2.3 制作科学性 |
4.2.3.1 选素材的科学性 |
4.2.3.2 建模的科学性 |
4.2.3.3 模拟效果的科学性 |
4.2.4 使用方式灵活性 |
第五章 几个典型计算机模拟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回旋加速器工作原理 |
5.1.1 课题分析 |
5.1.2 教学内容分析 |
5.1.3 课件目标分析 |
5.1.4 课件结构分析 |
5.1.5 课件使用方式 |
5.2 简谐运动规律 |
5.2.1 课题分析 |
5.2.2 教学内容分析 |
5.2.3 课件目标分析 |
5.2.4 课件结构分析 |
5.2.5 实物演示与课件配合使用方式 |
5.3 偏振光干涉 |
5.3.1 课题分析 |
5.3.2 教学内容分析 |
5.3.3 课件目标分析 |
5.3.4 课件结构分析 |
5.3.5 轴测投影与三维行波的实现 |
5.3.6 实物演示与课件配合使用方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任课教师对“偏振光干涉”课件的评价 |
致谢 |
(8)结构力学CAI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
(1) 国内发展的三个阶段 |
(2) 国外发展概况 |
2 该课题的背景 |
3 目前CAI软件开发工具 |
4 AutoCAD与VC绘图作为CAI软件开发工具优缺点 |
5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简介 |
1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定义 |
(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2)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
2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产生 |
(1) 物质基础 |
(2) 社会基础 |
(3) 心理学基础 |
3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
(1) 研究实验阶段 |
(2) 普及应用阶段 |
(3) 综合发展阶段 |
4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作用 |
(1)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教师作用 |
(2) 学习伙伴的作用 |
(3) 助手与工具的作用 |
5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意义 |
(1) 计算机辅助教育能提供较低的教育成本 |
(2) 提供丰富的教学模式 |
(3) 创造比较好的教学环境 |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基本理论与系统构成 |
1 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习理论的演变 |
2 CAI的基本理论 |
3 CAI的系统构成 |
(1) 硬件 |
(2) 系统软件 |
(3) 课件 |
第四章 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相关理论 |
1 二维图形变换 |
(1) 平移变换 |
(2) 旋转变换 |
(3) 缩放变换 |
2 二维图形显示流程 |
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第五章 程序实现 |
1 系统介绍 |
2 Visual C++简介 |
3 利用Visual C++作图的函数介绍 |
(1) 绘图类 |
(2) 绘图设备类 |
4 文档设计与序列化 |
(1) 图形元素基类CFigure的设计 |
(2) 支座类组织 |
(3) 荷载类组织 |
(4) 梁类组织 |
(5) 结构CStructure类设计 |
5 视图与坐标映射 |
(1) 组织实现坐标系 |
(2) 建立坐标系 |
(3) 实际坐标与逻辑坐标的转换 |
6 图形的修改 |
(1) CPartTreeView类的与文档类关联的设计 |
(2) 图形修改设计 |
7 实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9)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
2.1 虚拟现实的概念 |
2.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2.3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
2.3.1 典型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构成 |
2.3.2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
2.4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2.5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2.6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VR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
3.1 VR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3.2 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
3.3 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
第四章 VRML |
4.1 VRML概念 |
4.2 VRML的工作原理 |
4.3 VRML的历史 |
4.4 VRML的应用 |
4.5 VRML可视化开发工具 |
4.6 VRML常用浏览器 |
4.7 VRML文件基本要素 |
第五章 CAI基本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
5.1 CAI基本理论 |
5.1.1 计算机辅助教育 |
5.1.2 计算机辅助教学 |
5.1.3 CAI的基本模式 |
5.2 CAI的教学设计原理 |
5.2.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
5.2.2 CAI模式与媒体的选择 |
5.3 多媒体网络教学 |
5.3.1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基本特性 |
5.3.2 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 |
5.3.3 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 |
第六章 VRIVIL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
6.1 VRML应用于网络教学的优势 |
6.1.1 VRML与建构主义切合的“3I”特性 |
6.1.2 VRML与具体教学模式的切合 |
6.2 VRML网络教学的适用模式 |
6.2.1 VRML的应用优势 |
6.2.2 VRML的使用范围 |
第七章 VR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
7.1 实验中心的虚拟场景 |
7.2 低碳钢轴向拉伸试验的虚拟场景 |
7.2.1 测力度盘的虚拟 |
7.2.2 万能材料试验机的虚拟 |
7.2.3 试件的虚拟 |
7.3 在工程力学中应用VRML的PROTO扩展功能 |
7.4 VR在工程力学刚体的简单运动及平面运动章节中的运用 |
7.5 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翻题板的VRML设计 |
第八章 工程力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 |
8.1 分析确定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 |
8.2 收集整理素材 |
8.3 软件制作 |
参考文献 |
(10)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
1.1 社会的发展呼唤教育改革 |
1.1.1 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 |
1.1.2 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
1.1.3 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 |
1.1.4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
1.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促进教育改革 |
1.2.1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
1.2.2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现代化 |
1.2.3 教育技术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 |
第二章 面向21世纪改革工科物理实验教学 |
2.1 工科物理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
2.1.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历史 |
2.1.2 我国工科物理实验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
2.1.3 工科物理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
2.2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2.2.1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2.2.2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2.2.3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 |
2.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工科物理实验教学 |
2.3.1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
2.3.2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
第三章 教育测量和评价与工科物理实验教学 |
3.1 教育测量和评价概述 |
3.1.1 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 |
3.1.2 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发展 |
3.1.3 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及其关系 |
3.1.4 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地位、作用和实施原则 |
3.2 教育测量和评价与工科物理实验教学 |
第四章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4.1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简介 |
4.1.1 CBE的概念 |
4.1.2 CBE的构成 |
4.1.3 CMI,CAI与CBE的关系 |
4.2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简介 |
4.2.1 CAI的概念 |
4.2.2 CAI的功能和特点 |
4.2.3 CAI的基本过程 |
4.2.4 CAI的教学模式 |
4.3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
4.3.1 CMI产生的基础及用途 |
4.3.2 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 |
4.3.3 CAT中测验试题的编制原则及其质量分析 |
第五章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的开发 |
5.1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
5.2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部分)的构成 |
5.3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的程序设计 |
5.3.1 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 |
5.3.2 实验测评系统的开发 |
5.4 “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的评价、试用、维护管理和发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具有自动编制课件功能的TD-CBE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辅助物理实验改造的设计与实现[D]. 彭保进.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6)
- [2]基于.NET的教育资源共享交互平台的开发与试用[D]. 宋尚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0)
- [3]基于VRML的坦克火炮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D]. 吴金来.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4]技术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变革——中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撷英[J]. 魏宁. 信息技术教育, 2005(11)
- [5]基于蒙古文的英语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测试等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松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02)
- [6]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的画法几何模型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3)
- [7]计算机模拟课件与普通物理演示实验关系的探讨与应用[D]. 钱忠华. 苏州大学, 2004(01)
- [8]结构力学CAI技术研究[D]. 高立名. 太原理工大学, 2004(04)
- [9]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D]. 卞步喜. 合肥工业大学, 2003(02)
- [10]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测评系统[D]. 刘东. 合肥工业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