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行业统筹驻粤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取得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黄耀冬[1](2017)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以常住人口衡量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6.1%,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很多研究表明我国目前56.1%的城镇化率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城镇化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大量进城农民工虽然已经全职非农,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缺乏市民身份认同,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市民化”。由于人的城镇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带来了包括“城市病”、“农村病”等在内的一系列弊端,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最突出矛盾。从国际上城镇化的经验来看,我国城镇化的任务仍未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率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农村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因此,应当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要求,加快调整相关政策制度,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难点是社会保障问题,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城镇留的下来,扎的住根。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群体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工作不稳定、收入波动大,不易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城乡分治、条块分割的特点,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的现状不相适应。此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地区、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地区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也需要调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应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安全阀”,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优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成本等财税问题,对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化进程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剖析,提出以就业保障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为重点,加快整合与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同时,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这新型城镇化核心任务的社会保障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配套的政策措施。
赵伟[2](2014)在《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在扩大,社会保险资金也越积越多,并不断暴露出巨额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不到位的缺陷。社保基金被挪用事件在全国不断发生且金额巨大,这些案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因此作为全民监督重要条件之一——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以往文献资料里,有很多文献是研究政府财务报告及其披露问题的,而具体探讨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极少,并且多集中在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内容本身的分析。本论文主要探讨影响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一些相关因素,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以及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分析这些影响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因素,提升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合理性、完整性、透明性以及公平性,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社会保险资金涉及面极为广泛,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商业领域,因此社会保险会计也会涉及到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及企业会计等。本论文在借鉴有关企业财务信息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险机构设置、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范围以及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等内容做一界定,认为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是属于政府会计,并对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报告和企业财务信息报告的差别进行比较,以突出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报告在社会保险财务报告主体、社会保险部门财务报告目标、社会保险部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需求差别、社会保险部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社会保险部门财务报告有关报告项目以及社会保险部门财务报告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并以此完成对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相关含义的界定。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披露中出现信息对称的情况是相对的,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却是绝对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探讨一下信息提供者(报告主体)及信息需求者(利益相关者)的问题。经过对信息披露主体理论上的探讨以及借鉴国外社会保险会计信息披露者(主体)的界定的经验,本论文认为我国社会保险信息披露者(主体)基本上就是社会保险等政府机构。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主体)对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是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主体)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其对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产生的影响,提出完善社会保险机构、完善信息系统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方法来优化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主体)。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信息需求者总是处于不利的位置,要使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保护,另一方面则需要信息需求者自身的力量,因此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问题就必须加以研究。在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中,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构成(包括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分类与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构成)比较复杂,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内容(包括类型及质量要求等)又各不相同,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问题主要存在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管理混乱,社会保险财务信息不够全面,对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高,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需求不足影响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以及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力度不足等问题。解决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问题需要通过考虑到广大需求者的特点来设置社会保险财务信息内容,针对不同需求者的需要提供具有较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及提供以满足监督者等需求者需要为基础的信息等方法。解决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社会保险财务监督。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财务监督还存在社会保险财务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险财务监督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社会保险财务监督技术较差以及社会保险财务监督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及现状,需要通过重构社保监督,建立统一且具有治理结构的管理平台;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制度运行环境;以及多手段协调监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等方法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财务监督。解决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需要完善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的问题。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可以降低政府代理成本,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可以实现保障社会公平,然而提升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应该有一定的适度性。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还存在以往的政府行政模式导致财务信息透明度不足,社会保险法制化程度低导致财务信息透明度低,预算信息披露不充分、完整和公允都会导致财务信息透明度不足,以及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产生财务信息不透明度等问题。为此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公开监督及审计制度;建立高效的网络平台;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保险财务信息促进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以及建立高质量的数据标准可以保障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的质量等。本论文通过基于31省市级数据对中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保险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与我国经济社会指标因素和生活水平指标因素等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由于在我国有些政府财政信息为一定的国家机密,因此我国社会保险信息透明有必要把握其披露的合理程度,同时也需要与国经济社会指标和生活水平指标等因素的变化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另外社会保险信息透明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落实。处于信息不对称下的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实际上还存在一种公平性的问题。由于信息披露总是存在着成本效益效应,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主体、客体、渠道以及内容等就有一个合理的范畴,都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保持一种公平性。通过加强监督,避免垄断信息和内幕交易的存在,保证社会保险部门信息披露过程主体方面的公平性;要求财务信息披露过程必须具备最低标准,以便规避财务信息产生不合理的标准,进而保护信息需求者;提高社会保险部门组织和管理能力解决信息渠道之间相互协调发布信息的问题;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公平性。
王誉霖[3](2014)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化的重要内容。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徙尤其是城乡人口迁移规模不断增大,而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为活跃的阶段。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1997年确定了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和多方筹资的基本制度框架后,历经“辽宁试点”,在2005年制度框架最终确定。而几乎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历经了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各地的分散探索和最终在2009年走向统一的历程。为了适应大规模流动人口的现实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了整合的初步探索。2014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此同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也开始施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然而,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阻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大一统;其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转续难题依然未解,制约了统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其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去甚远;其四,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制约依然存在,亟待理顺管理体制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基于对现状的评估,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破除“碎片化”困境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障碍,实现城乡两类制度自身的大一统;第二步,推进完善现行转续政策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城乡有效转移接续;第三步,继续提高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在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上适时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建立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是“国民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多支柱保障模式。不同支柱采取不一样的筹资模式及方式,在保障层次上由低到高,与商业化的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中国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满足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沈浩[4](2014)在《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养老保险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新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公众对于养老保险待遇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要求迅速提高。而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现状则存在着统筹层次较低,机构职责与关系不统一、不清晰,基金运营效率低下,信息管理系统分散运行、缺乏协调管理等问题。在这些社会环境的压力下,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已经逐渐不能适应,被迫进行碎片化的改革,但使得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受挤压而愈发变形。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一般是以省级为主要中心开展的,这种管理方式是由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立法主体资格、政策适用范围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从国家的管理结构来看,省级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对中央接收约束和指导,对全省进行环境设置与资源配置,对市县进行具体工作布置。因此,省级是全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基本落脚点。本文认为,受限于当前薄弱的纵向管理关系,省级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对所辖行政区域养老保险的政策流程统一协调能力不足,基金调剂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比较分散,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应对当前社会发展对养老保险事业的规划和服务要求。本文梳理了理论界从法制化、社会化和模式化的视角对改革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一些省份的改革实践,结合江苏省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和资源水平,提出了江苏省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江苏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作为管理核心,负责江苏全省的养老保险规划,通过垂直管理的机构逐步实现统一收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和调剂,进行基金运营管理,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督体制,建立分布式的省级养老保险信息网络,统一管理养老保险业务和数据。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一定的政策配套,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建立省级垂直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体系,统一管理社会保险登记、养老保险待遇、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服务。建立平衡的养老保险省级预算管理和运营体系,合理制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科学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目标。建立全面有效的养老保险省级信息管理体系,在省级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协作使用数据的机制,提高养老保险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率,推动异地业务实现更高的管理水平。
赵西岭[5](2014)在《强化社保资金审计的路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不断变革。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都具有“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通过分配和管理社保资金,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合规问题,还存在着保值增值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将会产生极大的风险。社保资金审计是当前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在社保资金管理领域,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问题的不断披露,社保资金的审计监管也越来越重要。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督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资金监督的法律体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为了促进社保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营,强化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监管显得更为重要。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许生,李世刚[6](2014)在《我国宏观税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必须运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战略的思维以及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观财政运行、微观企业税负相互结合的方法,客观看待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宏观税负从属和服务于中国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财力作为坚强后盾,其意义完全不同于西方。制度环境不同,政府支出责任迥异。必须对新时期国家税收制度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系统谋划,综合施治,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实现多元共赢。
詹华[7](2013)在《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年社会经济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步入老年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赡养比率的日益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改革、健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政府官员、工商实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们等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与焦点民生问题之一。在国内外有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研究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着述颇丰。丰富、充实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于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为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线索,使本研究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站在较高的理论视角上,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木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此历史进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性问题做一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处于东南沿海的主要省份福建而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历史条件下,面临较快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面对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构建一套符合现阶段国情与省情的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与严肃的政治任务。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基本上没有完整、现成的范例可以充分效仿,它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和探索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学术理论的先行先试,即学术理论方面的先行性探索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是国家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地区化管理和运作的重要内容。探索与研究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必须要引入本土化的视角,立足于福建省的具体省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据。建国以来建立和不断健全、完善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福建省情的重要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福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所决定的。每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都有着包涵时代特色的鲜明特征。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民生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体制优越性和积极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负面因素。对于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历史性评价,应当要有一个全面、客观、辩证、理性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地理解和认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的实质,必须对其整个历史沿革的概况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做一个全方位、详细、深入的考察,由此可见,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相关历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客观必要性。本论文着重于从历史学的视角,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演变情况进行研究。考虑到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应用性,由此,本论文将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资料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并用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本文以“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为题,围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发展的基本线索,充分结合史料,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构建的主要思想理论依据与制度建立、发展的历史渊源,论述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归纳和分析,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角度入手,对不同历史时期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做了较为详细、深入地剖析与说明,就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重点分析了其运行机制的历史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最后论述了现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发展的主要改进思路。
王磊[8](2012)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发展较为滞后,虽然对其进行的改革尝试从未停止过,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一直悬而未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在内涵和外延上与行政机关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合,其变迁历史复杂,致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度大,难点多。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革,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因素影响,又有其自身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相关配套制度也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尤为重要。我国已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我们应该以此为动因,加快建立与之配套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时,加快建立其相关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配套机制,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福利保障尽一份义务。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作为研究命题。本文是在法律制度范围内,通过反思改革的现状,提出该制度完善之处,着重从法学角度分析此制度的理论基础、立法理念、原则、目标及基本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围绕论文主题,本文研究的思路是:首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理论进行阐述,重点分析该项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即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及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其次,在阐述基本理论前提下,对国外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进行比较考察,得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之处。再次,通过对我国现存制度现状进行反思,得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的基本理念、原则、目标及方向。最后,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重点论述完善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条件。本文结构共分六章,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在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中,主要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研究本文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研究问题的现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述事业单位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首先,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事业单位内涵与范围的演变的四个阶段进行了描述。最后,重点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学理论基础——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及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第三章介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比较考察与借鉴。首先,对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立法模式和基本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日本、韩国、德国、美国、韩国、智利。其次,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和可以借鉴的意义。第四章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首先,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重点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分析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对该项制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第五章论述了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思路。首先,利用社会公平理论、社会连带理念、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的相关理论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和进行了研究。其次,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再次,确定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最后,论述要加快建立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六章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具体内容从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角度进行诠释。首先,分析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其次,确定了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对象的范围。再次,分析了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管理及运营模式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再其次,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律责任,给出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内容。最后,提出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司法保障一些具体措施。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许海英[9](2012)在《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体制演变与模式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保障制度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也是居民的“养命钱”,承担着缓解支付危机的重任。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因此其不具有一般投资基金的商业逐利性。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的指导下,将其投入资本市场进行运营管理,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社保基金的营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其投资风险有被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在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制度变迁历程中,其运营效果距离公众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投资制度缺陷所致,主要包括:监管不利、投资环境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在国外,社保基金经过多年投资与运作,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参与主体。因此,研究和借鉴美国、智利、新加坡等国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投资模式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投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模式应优化投资结构,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注重投资配套环境建设,从而理清制度缺陷,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余佳子[10](2012)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底,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地方养老金和公积金应学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经验,积极入市。他认为,这部分高达2万多亿的基金如果能够成为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者,不仅有利于基金增值,更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长久发展。很多学者针对此建议进行了讨论,其中大多数人持有谨慎态度。鉴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用老百姓的“养命钱”去投资股市,风险确实很大。有人说,不改变中国股市圈钱的性质,养老金就不能入市,可见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定位还很不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先行者,其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10年来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其风险管理情况如何?投资绩效怎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现阶段讨论社保基金入市问题。由于地方养老基金规模巨大,而我国股市存在的风险较大,因此,现阶段是否应该投资资本市场,特别是是否应该进行股市投资等问题值得思考。因此,本文拟对全国社保基金近年来的股票市场投资表现,具体测度其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投资运营的绩效进行考核。为了从宏观视角考察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收益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本文对影响股票收益的诸多宏观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和研讨,力图从宏观角度对全国社保基金的收益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初步了解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所能承受的损失,本文在宏观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探究宏观因素的变动对全国社保基金收益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目的是了解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总体概况,从风险和收益两个角度进行测度,找出影响股票收益的宏观因素,并结合国外的基金管理经验,给出完善我国基金投资管理的相应对策,系统全面地掌握近年来全国社保基金股市投资的总体运营情况,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为地方养老基金入市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法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较高。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持股比较集中,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社保基金所持股票的行业较为集中,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另外,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能力不强,这说明基金管理人的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收益在未来的24小时内存在较大的下跌风险。通过VaR模型分析可知,各股的VaR值超过了市场组合的VaR,说明股票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各股的VaR值不尽相同,说明机构投资者选股的能力有差异。通过GARCH-VaR可知,社保基金投资风险较大的事情集中在2008年,这说明系统性风险是我国股市投资必须要注重的问题,如何减少系统性风险的损失是我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主要考量。(3)全国社保基金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状况并不乐观。尽管从整体上看,全国社保基金的收益普遍高于通货膨胀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的,这也肯定了全国社保基金积极投资资本市场的意义。但是在考虑了市场风险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的收益状况并不乐观,各投资组合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值得引起注意。(4)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收益受多个宏观因素影响。本文从实证方面发现,股票市场并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应积极稳定价格因素,以消除其在短期对股市收益的影响,优化利率价格的形成机制与传导机制以拓展宏观调控空间,同时应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真正让“股票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5)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在经济发生较小波动时,可能的收益要小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表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出现损失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压力测试研究发现,在给定一定的压力时,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收益率明显降低,这说明了宏观因素对股市收益的影响重大。在这里,我们只是作了一个很简单的粗略分析,提出的问题就是不容忽视这种宏观因素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至于结果我们应该审慎对待。(6)不同国情的养老金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这要求我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投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这是由本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这大多是与基金性质有关。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基金往往不参与资本市场,而个人账户制的养老保险大都是广泛参与资本市场。进入资本市场的这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在各个国家的资产配置也不尽相同,这都是由本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对于我国的全国社保基金而言,理顺投资管理体系、不断充实社保基金、完善监督管理等,比盲目提高社保基金入市比例更重要。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系统测度了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风险现状。本文全面测度了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在股票市场投资时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和总风险,发现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健全以及各投资管理人的选股能力有差异导致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较高;(2)对全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状况进行了风险价值评估。本文运用社保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为样本,利用VaR模型及其拓展GARCH-VaR模型对社保基金可能面临的风险损失进行测度,同时结合成分VaR,边际VaR对资产组合进行了深入讨论,发现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3)对社保基金股票收益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及作了压力测试研究。本文运用多元回归、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收益影响因素进行了宏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得出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受多个宏观因素影响且抗压能力较弱的结论。本文的不足之处是:(1)本文只对影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实微观影响因素同样重要,这里主要涉及到个股的选取问题,如选股的依据等。但是由于数据的局限,本文未能对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微观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讨论,这也是未来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2)本文仅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传导机制研究稍显不足,同时压力测试研究只是初步评判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风险,所得结论可能不够严谨,需要审慎对待。(3)本文仅对全国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而事实上全国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未来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投资工具分别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行为做进一步探讨。
二、原行业统筹驻粤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取得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行业统筹驻粤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取得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动因 |
(二)关于流动人口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
(三)关于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问题 |
(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和难点 |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
(六)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保障问题 |
(七)总结和启示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分析 |
一、中国主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概述 |
(一)就业保障体系 |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
(四)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
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差异 |
(一)制度安排差异 |
(二)政府投入差异 |
(三)保障项目差异 |
(四)保障水平差异 |
三、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
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 |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
(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三)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四)社会保障支出重城市、轻农村倾向未根本扭转 |
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一)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
(二)阻碍了统筹城乡发展 |
(三)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 |
三、小结 |
第四章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内实践 |
一、中央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努力 |
(一)整合制度 |
(二)制度间的转移接续 |
二、部分地方开展的实践 |
(一)上海综合保险模式 |
(二)重庆“双低”模式 |
(三)成都温江“土地换社保”模式 |
三、小结 |
第五章 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一、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
(二)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镇化清除障碍 |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
(四)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
二、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际经验的启示 |
(一)就业培训是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 |
(二)立足本国实际选取适宜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
(三)加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战略举措 |
(四)优化财政投入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
第六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整合与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
一、整合与优化就业保障政策的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二、整合与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三、整合与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四、整合与优化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思路 |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第七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成本测算及配套财政措施 |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成本测算 |
(一)净财政成本测算 |
(二)农民工市民的人均财政成本 |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总财政成本 |
二、明确政府间社会保障事权与支出责任 |
(一)社会保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
(二)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思路 |
(三)建立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八章 若干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的研究 |
1.2.2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的研究 |
1.2.3 社会保险财务监督的研究 |
1.2.4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公平性的研究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相关概念界定 |
2.1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界定 |
2.1.1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涵义 |
2.1.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范围 |
2.2 我国社会保险机构及其财务会计 |
2.2.1 我国社会保险机构的范围 |
2.2.2 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实质就是政府会计 |
2.3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之间区别 |
2.3.1 财务报告主体方面的区别 |
2.3.2 财务报告目标方面的区别 |
2.3.3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需求方面的区别 |
2.3.4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的区别 |
2.3.5 财务报告有关报告项目的区别 |
2.3.6 财务报告范围方面的区别 |
3 本文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研究内容 |
3.1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分析的复杂性 |
3.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3.3.1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的两大参与者 |
3.3.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的监督 |
3.3.3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
3.3.4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的公平性 |
3.3.5 本论文的内容架构 |
4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问题研究 |
4.1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的理论争议 |
4.1.1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的两种观点 |
4.1.2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会计主体与披露者的区别 |
4.1.3 国外界定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的借鉴 |
4.1.4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者的选择 |
4.2 我国社会保险信息披露者的现状与问题 |
4.2.1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现状 |
4.2.2 我国社会保险信息披露者存在的问题 |
4.3 针对我国社会保险信息披露者的相关建议 |
4.3.1 完善社会保险的机构建设 |
4.3.2 完善信息系统 |
4.3.3 提升机构财务信息等服务水平 |
4.3.4 提高政策执行能力 |
5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问题研究 |
5.1 研究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意义 |
5.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构成 |
5.2.1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分类 |
5.2.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构成 |
5.3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内容 |
5.3.1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类型及表现形式 |
5.3.2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 |
5.3.3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
5.4 我国社保财务信息难以满足需求者的原因分析 |
5.4.1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管理混乱 |
5.4.2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不够全面 |
5.4.3 对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高 |
5.4.4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需求不足 |
5.4.5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强制性不足 |
5.5 满足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需求者的相关建议 |
5.5.1 必须考虑广大需求者的特点 |
5.5.2 为不同层次需求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 |
5.5.3 专门提供以满足监督者需要的信息 |
6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问题研究 |
6.1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的现状 |
6.1.1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的特点 |
6.1.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的进步 |
6.1.3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的改革 |
6.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存在的问题 |
6.2.1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 |
6.2.2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 |
6.2.3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技术较差 |
6.2.4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监管手段关于简单 |
6.3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监督的重构 |
6.3.1 重构社会保险监督 |
6.3.2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
6.3.3 采用多手段协调监管 |
7 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透明度分析 |
7.1 社保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涵义 |
7.2 适度提升社保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意义 |
7.2.1 降低社会保险机构代理成本 |
7.2.2 实现保障社会公平 |
7.3 我国社会保险透明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3.1 指标设定与研究假设 |
7.3.2 分析方法与数据选取 |
7.3.3 研究结论 |
7.4 我国社保财务信息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
7.4.1 政府机构设置相对不科学 |
7.4.2 社会保险法制化程度低 |
7.4.3 预算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不公允 |
7.4.4 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 |
7.5 提高我国社保财务信息透明度的建议 |
7.5.1 制度层面上的建议 |
7.5.2 技术层面上的建议 |
8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8.1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公平性的一般认识 |
8.1.1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公平性的含义 |
8.1.2 物质基础决定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公平性 |
8.1.3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公平性的成本效益 |
8.2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者视角的公平性 |
8.3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需求者视角的公平性 |
8.4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渠道的公平性 |
8.5 社会保险财务信息内容的公平性 |
9 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9.2.1 研究局限性 |
9.2.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
1.1.2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大量被征地农民 |
1.1.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与农民工“退保”并存 |
1.1.4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呈现“碎片化”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准备 |
1.3.1 二元经济理论与城乡统筹发展 |
1.3.2 养老金多支柱理论与实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述评 |
2.1.1 研究养老金受益的流动性和便携性 |
2.1.2 研究普惠型社会福利 |
2.1.3 研究非缴费型养老金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 |
2.2.2 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
2.2.3 整合的障碍因素 |
2.2.4 整合的制度设计或路径选择 |
2.2.5 国外的经验启示性研究 |
2.2.6 立法规范研究 |
2.2.7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
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整合 |
3.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
3.1.1 1951~1983年:计划经济时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 |
3.1.2 1984~1997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
3.1.3 1997年之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统一 |
3.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
3.2.1 国发[1997]26号文件确立的制度框架 |
3.2.2 辽宁试点方案确立的制度框架 |
3.2.3 国发[2005]38号文件调整后的制度框架 |
3.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 |
3.3.1 扩大制度覆盖面 |
3.3.2 提高统筹层次 |
3.3.3 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
4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与来自国外的启示 |
4.1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回顾 |
4.1.1 1950~1957年:制度初创阶段 |
4.1.2 1958~1977年:统一调整和全面倒退阶段 |
4.1.3 1978~2007年:恢复与发展阶段 |
4.1.4 2008年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阶段 |
4.2 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2.1 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单方筹资模式缺乏合理的分担机制 |
4.2.2 待遇确定型计发办法导致与企业之间退休金待遇差距大 |
4.2.3 单位管理体制放大了与其他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孤立 |
4.3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4.3.1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
4.3.2 国际改革趋势 |
4.3.3 国际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整合 |
5.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
5.1.1 1986~2001年: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兴衰 |
5.1.2 2002年以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
5.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与基本特点 |
5.2.1 《指导意见》的相关制度规定 |
5.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 |
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 |
5.3.1 由单一支柱到多支柱 |
5.3.2 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 |
5.3.3 与相关制度相衔接 |
6 城乡整合的主要障碍与现状 |
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 |
6.1.1 各地探索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不同 |
6.1.2 同一个地方针对不同对象的参保政策不统一 |
6.1.3 不同地方存在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独立制度 |
6.1.4 同一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 |
6.1.5 各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水平差距大 |
6.1.6 新农保地方财政补贴不规范 |
6.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转续难题 |
6.2.1 转续难的制度根源 |
6.2.2 现行制度规定不适应流动人口的参保要求 |
6.2.3 统筹层次不高限制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
6.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
6.3.1 制度设计不统一 |
6.3.2 基金来源不相同 |
6.3.3 待遇标准有差距 |
6.4 社会养老保险现行管理体制制约 |
6.4.1 行政管理体制制约 |
6.4.2 财政补贴机制缺陷 |
6.4.3 信息化建设滞后 |
6.5 整合的进展与现状 |
6.5.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最新进展 |
6.5.2 实现了新农保与城居保的统一 |
6.5.3 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 |
7 城乡整合的路径框架与政策选择 |
7.1 整合的三步走战略 |
7.1.1 第一步:分别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1.2 第二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城乡转移接续 |
7.1.3 第三步: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2 整合农村碎片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
7.2.1 以新农保为基础构建制度模式统一和待遇标准灵活的大一统制度 |
7.2.2 以统筹城乡为改革导向 |
7.2.3 整合优化农村养老保障资源 |
7.3 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 |
7.3.1 既得受益权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中的应用 |
7.3.2 基础养老金既得受益权的实现 |
7.3.3 赋予基础养老金既得受益权 |
7.3.4 政策比较与建议 |
7.4 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
7.4.1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则 |
7.4.2 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
7.5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衔接转续 |
7.5.1 基于既得受益权的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移接续方案设计 |
7.5.2 转续方案与当前政策的对比 |
7.5.3 政策涵义 |
7.6 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6.1 制度模式 |
7.6.2 筹资模式及方式 |
7.6.3 待遇标准及计发办法 |
7.7 国民养老金财政负担规模测度 |
7.7.1 国内的相关研究 |
7.7.2 财政负担规模测度 |
7.7.3 测算结论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 |
(二) 各地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
三、研究框架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一、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一) 养老保险管理从企业向社会转变的阶段 |
(二) 社会管理层次从低到高转变的阶段 |
二、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
(一) 养老保险管理与监督没有真正分离 |
(二) 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不足 |
(三)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
(四) 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机制尚未定型 |
三、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 |
(一) 主体管理架构 |
(二) 基金运营管理机构 |
(三) 监督管理架构 |
第三章 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一、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现状 |
(一) 省级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
(二) 省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
(三) 省级养老保险信息管理 |
二、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类型 |
(一) 一般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
(二) 基金统收统支的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三) 机构垂直管理的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三、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主要问题 |
(一) 机构管理不统一 |
(二) 省级统一平衡管理基金的力度较弱 |
(三) 信息系统建设和利用层次较低 |
第四章 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以江苏省为例 |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改革 |
(一) 统一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设置 |
(二) 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 |
(三) 推进养老保险标准化建设 |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改革 |
(一)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
(二) 改进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 |
(三) 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督体制 |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改革 |
(一) 建立养老保险信息建设的省级管理体系 |
(二) 统一建设江苏省养老保险应用系统 |
(三) 统一建设江苏省养老保险信息网络系统 |
(四) 统一管理江苏省养老保险数据信息 |
第五章 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养老保险省级管理架构 |
(一) 依法统一养老保险企业登记管理 |
(二) 统一养老保险待遇 |
(三) 完善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规程 |
(四) 统一规划养老保险拓展服务 |
二、建立垂直平衡的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和运营体系 |
(一) 明确政府责任分担机制 |
(二) 科学制定平衡导向的基金预算管理办法 |
三、建立全面有效的养老保险省级信息管理体系 |
(一) 建设原则 |
(二) 建设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强化社保资金审计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文献综述 |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二 社保资金审计监管的概述 |
(一) 社保资金审计监管的相关涵义 |
1 社保资金的涵义 |
2 审计监管的涵义 |
3 社保资金审计的涵义 |
(二) 社保资金审计的内容 |
三 社保资金审计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 A 市社保资金管理现状及及主要问题 |
1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及资金管理情况 |
2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社保资金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 法律基础不够完善 |
2 审查的内容不全面 |
3 审计监督不及时、力度不够 |
4 审计手段运用不足 |
5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存在差距 |
6 绩效审计绩效理念体现不明显 |
7 审计效果不尽理想 |
四 深化社保资金审计的对策 |
(一) 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二) 规范社保资金审计的内容 |
1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情况 |
2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业务管理等情况 |
(三) 改进社保资金审计方式方法 |
1 全面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
2 社保资金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 |
3 常规审计及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
(四)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
1 全方位提高审计人员知识和技能 |
2 培养审计人员廉洁奉公的思想品质 |
(五) 强化审计公告及责任追究制度 |
1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2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督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宏观税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认识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 |
( 一) “宏观税负”是中国的特殊命题。 |
( 二) 纵看历史: 经济发展是税负变化的基本原因。 |
( 三) 横看世界: 税负水平与发展阶段基本适应。 |
( 四) 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的秘诀。 |
二、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的主要问题 |
( 一) 宏观税负“张力”释放出现回调。 |
( 二) 税负结构极端不利于社会调节。 |
( 三) 企业税负严重不均衡。 |
( 四) 政府职能结构有待持续调整。 |
三、近中期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测定 |
( 一) 新时期影响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新要素。 |
( 二) 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估测。 |
四、优化我国宏观税负的政策建议 |
( 一) 税负优化的总体思路。 |
1. 政府收入方面。 |
2. 财政支出方面。 |
( 二) 税负优化的总体环境。 |
( 三) 税负优化的实施路径。 |
附件1 |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府支出改革研究* |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特征 |
( 一) 按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 |
( 二) 按管理权限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 |
二、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特点 |
(一)美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
( 二) 欧洲部分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 |
( 三) 日本的财政支出结构。 |
( 四)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 |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 一)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
( 二)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制度的基本思路 |
( 一) 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
( 二)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 |
( 三) 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 四) 规范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
( 五) 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
( 六) 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
参考文献 |
附件2 |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与城乡统筹发展:对政府支出责任的影响* |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新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核心要素 |
( 一) 城镇化本质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
( 二) 统筹城乡关键在于土地等城乡要素按照市场原则平等交换。 |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
( 一) 理论误区: 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支出,是财政应当承担的“支出责任”,而不是政府为此多付出的“成本”。 |
( 二) 现实矛盾: 支持流出地区发展与支持流入地城市发展。 |
( 三) 实现路径: 制度变革与财政责任。 |
三、农民工市民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调研 |
(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险领域存在共性问题。 |
( 二)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功经验。 |
( 三) 广东“积分入户”体现市民化过程的有序性。 |
( 四) 住房保障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拦路虎”。 |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对政府支出的影响 |
(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社保问题主要涉及财政责任调整。 |
( 二) 住房保障问题制度因素是主因。 |
( 三) 统筹城乡建设资金主要靠城乡要素平等交易制度变革解决。 |
( 四)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城管费用支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要依靠经济发展逐步解决。 |
参考文献 |
附件3 |
城镇化过程中影响我国宏观税负的基本公共服务调查* |
一、义务教育城乡差别 |
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差别 |
三、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差别 |
四、其他保险政策城乡差别 |
( 一)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实行不缴费、低待遇的保险政策。 |
( 二)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日益重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工伤认定、保险待遇方面逐步与城镇职工实现一致,但在某些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7)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基本内涵、思想理论来源及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制度的主要概念 |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和显着特征 |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 |
三、制度的一般特点 |
第二节 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制度的基本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 |
二、制度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
三、制度的筹资模式 |
第三节 制度的思想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简述 |
二、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简述 |
第四节 制度的历史渊源 |
一、国际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
二、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二章 建国后至文革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
一、体制的管理机构沿革 |
二、企业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制度 |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五、企业退休职工出国及出境定居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六、企业退职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建国后至文革前体制适度参照了苏联的国家保险模式 |
二、文革前在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方面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
三、重视对社会特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政策的制定 |
四、文革期间国营企业基本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三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
一、体制管理机构沿革、相关管理职能的变化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概况 |
二、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发展概况 |
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
四、福建省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
五、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以宗教教职人员为例) |
六、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
七、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逐步实行“统帐结合”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
二、不同行业间及同一行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差异 |
三、体制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
四、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和支付水平不断提高,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 |
五、重视对特定社会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等政策的制定 |
六、政府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
第五节 体制的主要改进思路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8)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理论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理论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概说 |
2.1 “事业单位”概念之厘定 |
2.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 |
2.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 |
2.4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学理论基础 |
2.4.1 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 |
2.4.2 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 |
2.4.3 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
2.4.4 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3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比较考察与借鉴 |
3.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相关界定 |
3.2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比较法考察 |
3.2.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立法模式比较 |
3.2.2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内容比较 |
3.3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借鉴意义 |
3.3.1 明确保障对象及其地位 |
3.3.2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3.3.3 确定部分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 |
第4章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
4.1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梳理 |
4.1.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情况 |
4.1.2 部分城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情况 |
4.2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 |
4.2.1 相关立法严重滞后 |
4.2.2 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薄弱 |
4.2.3 保险基金管理不到位 |
4.2.4 养老金待遇不平等 |
4.3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展望 |
第5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思路 |
5.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理念 |
5.1.1 社会公平理论 |
5.1.2 社会连带理念 |
5.1.3 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 |
5.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
5.2.1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
5.2.2 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原则 |
5.2.3 兼顾统一性和差别性原则 |
5.2.4 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
5.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立法目标 |
5.3.1 逐步建立起公平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5.3.2 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专门立法 |
5.4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方向 |
5.4.1 处理好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
5.4.2 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
第6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具体内容——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 |
6.1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 |
6.1.1 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
6.1.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范围的特殊性 |
6.1.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立法的特殊性 |
6.1.4 高等学校养老金支付的特殊性 |
6.1.5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规则的特殊性 |
6.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对象的科学厘定 |
6.2.1 现行社会保险立法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适用对象的规定 |
6.2.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适用对象的立法完善 |
6.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的选择 |
6.3.1 诸发达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 |
6.3.2 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的选择 |
6.4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选择 |
6.4.1 诸发达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 |
6.4.2 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选择 |
6.5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责任的确立 |
6.5.1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 |
6.5.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之国家责任 |
6.5.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之个人责任 |
6.6 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的思考 |
6.6.1 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性质 |
6.6.2 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状况与经验启示 |
6.6.3 我国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基本内容 |
6.7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司法保障机制的完善 |
6.7.1 确立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责任追诉程序 |
6.7.2 完善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争议解决的具体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体制演变与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社保基金投资的一般理论 |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制度演变历程 |
第一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历程 |
第二节 社保基金投资的制度变迁历程 |
第三节 社保基金投资的制度变迁特点 |
第三章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管理体制 |
第二节 历年来社保基金投资收益分析 |
第三节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制度的缺陷 |
第四节 社保基金投资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第四章 国外社保基金投资模式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社保基金投资模式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社保基金投资模式 |
第三节 国外社保基金投资模式的经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一节 社保基金投资原则与内在矛盾 |
第二节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2 社会保障基金基本理论 |
2.1 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
2.1.1 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
2.1.2 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分类 |
2.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 |
2.2.1 各种形式的财政拨款 |
2.2.2 行业统筹基金 |
2.2.3 个人账户基金 |
2.3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工具选择 |
2.3.1 银行存款 |
2.3.2 国债 |
2.3.3 公司债券 |
2.3.4 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 |
2.3.5 股票、股指和基金投资 |
2.3.6 抵押贷款投资 |
2.3.7 不动产投资 |
2.4 本章小结 |
3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管理现状 |
3.1 投资理念与原则 |
3.1.1 投资理念 |
3.1.2 投资原则 |
3.2 投资模式选择 |
3.2.1 境内委托管理模式 |
3.2.2 境外委托管理模式 |
3.3 投资机构 |
3.4 投资组合 |
3.5 投资监管 |
3.6 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收益现状 |
3.7 本章小结 |
4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
4.1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4.1.1 风险管理理论 |
4.1.2 委托代理理论 |
4.1.3 有效市场理论 |
4.2 运营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 |
4.2.1 系统性风险 |
4.2.2 非系统性风险 |
4.3 股票投资组合投资风险测度模型 |
4.3.1 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 |
4.3.2 非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 |
4.4 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风险具体分析 |
4.4.1 系统性风险分析 |
4.4.2 非系统性风险分析 |
4.4.3 总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风险价值角度的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深化研究 |
5.1 VaR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5.2 基于VaR方法的股票投资风险管理分析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模型估值与计算 |
5.2.3 主要结论 |
5.3 基于GARCH-VaR模型的股票投资风险管理分析 |
5.3.1 GARCH-VaR模型的优点分析 |
5.3.2 实证分析 |
5.3.3 主要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绩效测度研究 |
6.1 绩效测度分析工具 |
6.1.1 夏普指数 |
6.1.2 特雷诺指数 |
6.1.3 M~2指数 |
6.1.4 詹森指数 |
6.1.5 跟踪指数 |
6.1.6 信息指数 |
6.2 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绩效测度实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组合收益的宏观影响因素与压力测试研究 |
7.1 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收益宏观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
7.2 宏观因素对股票投资收益的影响分析 |
7.2.1 影响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因素分析 |
7.2.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7.3 宏观因素变动对投资收益的压力测试分析 |
7.3.1 宏观压力情境设定 |
7.3.2 宏观压力测试的结果及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国际比较与启示 |
8.1 投资管理类型 |
8.1.1 政府直接控制型 |
8.1.2 政府间接控制型 |
8.1.3 完全市场型 |
8.2 监督管理 |
8.3 资产配置 |
8.3.1 美国社保基金资产配置 |
8.3.2 新加坡养老基金资产配置 |
8.3.3 智利养老基金资产配置 |
8.4 养老储备基金投资管理国际比较 |
8.4.1 资产投资策略 |
8.4.2 监督管理 |
8.4.3 资金来源 |
8.5 对我国的启示 |
8.6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原行业统筹驻粤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取得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优化研究[D]. 黄耀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2]我国社会保险财务信息披露研究[D]. 赵伟. 武汉大学, 2014(01)
- [3]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D]. 王誉霖. 武汉大学, 2014(01)
- [4]我国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沈浩. 南京大学, 2014(04)
- [5]强化社保资金审计的路径分析[D]. 赵西岭. 郑州大学, 2014(02)
- [6]我国宏观税负研究[J].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许生,李世刚. 经济研究参考, 2014(02)
- [7]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D]. 詹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8]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 王磊. 吉林大学, 2012(10)
- [9]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体制演变与模式选择[D]. 许海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D]. 余佳子.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社保基金论文; 新农保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