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接种疫苗的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连续接种疫苗的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一、具有连续预防接种的流行病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1](2021)在《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文中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 传播迅速, 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 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 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罹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将持续, 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占用。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 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IIV4为裂解疫苗, LAIV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 实行自愿、自费接种。2018—2020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印发了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 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在2020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 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 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 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 更新了我国2021—2022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 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 更新了2021—2022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 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 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 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 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 推荐按照优先顺序对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①医务人员, 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③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④重点场所人群, 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⑤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 包括≥60岁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妊娠的女性。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 间隔≥4周, 对IIV或LAIV均建议上述原则;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 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 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 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IIV。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 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 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 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 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2](2021)在《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文中研究说明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 传播迅速, 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 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 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罹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尤其是2021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将持续, 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而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占用。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 IIV3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IIV4为裂解疫苗, LAIV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 实行自愿、自费接种。2018-2020年, 中国CDC均印发了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一年来, 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在2020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 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 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 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 更新了我国2021-2022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 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 更新了2021-2022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 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的接种间隔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 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 无优先推荐。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 为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和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影响, 推荐按照优先顺序对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①医务人员, 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③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④重点场所人群, 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⑤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 包括≥60岁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妊娠的女性。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 间隔≥4周, 对IIV或LAIV均建议上述原则;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 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 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 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IIV。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 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 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 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 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徐元锂[3](2021)在《遵义市CHF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编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2、调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分析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流感疫苗接种健康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3、实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干预研究,比较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变化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1、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1)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交流、患者访谈,初步形成问卷条目池;(2)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形成临床施测版调查问卷;(3)使用临床施测版调查问卷对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预调查以检验问卷信度Cronbach’sα系数;邀请6名专家对问卷评分,计算问卷内容效度,形成最终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2、横断面现状调查:应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遵义市某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00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以及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究其知识和信念水平的影响因素。3、干预研究:应用课题组制作的宣教工具,对完成上述横断面调查的289例有效调查对象开展为期3个月的健康干预,干预3个月后使用课题组编制的问卷再次开展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识和信念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患者流感疫苗接种行为差异。结果:1、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共35个条目。信度分析显示,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为0.839,重测信度系数为0.842;效度分析显示,I-CVI取值范围为0.83~1.00>0.78,S-CVI/Ave=0.99>0.90。2、横断面现状调查:(1)289例有效调查对象的流感疫苗接种知识、信念以及知识和信念标准分均小于60分,依次为56.57±18.13、59.49±19.15、57.65±18.38,处于较低水平;实施流感疫苗接种行为的患者占4.84%。(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知识得分、信念得分以及总得分的影响因素;工作状况是知识得分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医生是否告诉过你需要接种流感疫苗”是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过去一年是否患过流感或有过流感样症状”是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3、干预研究:本研究共完成对2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期3个月的健康干预,流感疫苗接种知识标准分、信念标准分以及知识和信念总的标准分均较干预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检验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干预3个月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率由4.84%(14例)上升至21.43%(5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的测评工具。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水平较低,知识得分、信念得分以及知识和信念总得分受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工作状况、医生是否告诉过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过去一年是否患过流感或有过流感样症状等因素的影响。3、开展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健康干预对患者行之有效,能提高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

张醒海[4](2021)在《候鸟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分析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播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流感病毒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人畜共患病原体之一,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家禽及候鸟等自然宿主中,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对国家生物安全、产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该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季节性流感、流感大流行和人感染动物流感等。候鸟是H3N8、H9N2和H5N8等众多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储存库,且这些病毒持续在我国候鸟中流行传播。近年来它们又出现新的生物表型或基因特性,如水禽不仅呈现无症状携带流感病毒,也出现了感染甚至致死的现象;部分候鸟来源的病毒,可发生水禽-陆禽的传播;出现禽源H9N2、H5N8感染人的现象。这些亚型病毒在中国候鸟中的流行、进化及引发公共卫生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监测中国东部候鸟禽流感病毒流行动态为切入点,研究内容包括发现候鸟禽流感病毒的亚洲-北美地区跨洲际传播的证据,揭示候鸟禽流感病毒在自然宿主中的遗传变异规律,提供禽流感病毒家禽-野禽间跨物种感染的证据,评估候鸟源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以及识别决定禽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人的分子特征。第一部分:中国东部地区候鸟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候鸟迁徙背景下,选取途经我国东部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候鸟停歇与聚集地(湖南东洞庭湖、环渤海湾湿地、内蒙古图牧吉、上海崇明东滩)开展了2016-2019年为期四年的主动预警监测,分离跨洲际传播或新型重配候鸟源禽流感病毒株,并测定其全基因序列。监测过程中本研究共采集了来自96种不同鸟类的35604份样本,分离得到88株病毒,候鸟禽流感病毒携带率约为0.247%。亚型多样性分析表明分离毒株涵盖12种HA和9种NA组成的23种不同亚型。其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3、H6、H9亚型为优势流行毒株。病原学及血清学数据证明H9N2禽流感病毒在候鸟内广泛流行,H9N2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包括纵纹腹小鸮、红隼、苍鹰和雉鸡多种野生鸟类,在小型多宿主生态系统中H9N2可以发生有效的种间传播。自2020年10月底以来,H5N8病毒中国中东部候鸟中引发疫情。本研究证实了H5N8对大天鹅、尤鼻天鹅等候鸟的感染,确定2020 HPAIV H5N8为2.3.4.4b谱系。抗原性分析发现,由于抗原漂移,当前家禽H5疫苗株对2020年HPAIV H5N8病毒保护力下降,病毒传入家禽并大面积流行的风险极大,需要及时更新家禽候选疫苗株,并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实施预防措施。第二部分:候鸟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本研究进而对禽流感病毒各基因片段在天然宿主中的进化速率及基因片段溯源分析:基于不同时间点分离的病毒之间遗传差异和时间分布,采用贝叶斯MCMC方法,估算各个基因片段进化变异的总体速率并推断其最近共同祖先(t MRCA)的年代。重点关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候鸟禽流感病毒的洲际联系:利用病原基因组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候鸟迁徙数据,分析病毒基因片段转移的方向性,通过各基因片段的地理溯源来确定亚洲和北美洲之间候鸟禽流感病毒的洲际联系,确定可能的病毒引入途径,解析候鸟在大陆之间和大陆内部的禽流感病毒流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系统发育分析揭示部分亚型AIVs基因片段存在洲际间的沟通与传播。遗传变异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候鸟AIVs基因片段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亚型及不同鸟种间出现基因节段流通与传播。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候鸟中广泛流行,且基因型十分丰富,分离到的8株H3N8禽流感病毒可以分为7个基因型。H13、H3N8亚型内部基因节段存在洲际间的沟通与传播。系统发生及基因型分析研究发现H9N2禽流感病毒存在由家禽向野禽溢出的现象。对2020 HPAIV H5N8进行各基因节段溯源,结合系统发生地理学及候鸟迁徙路线证明了2020年中国候鸟中流行的H5N8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毒株,随候鸟迁徙由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引入我国,明确了新型重排H5N8流感病毒各基因片段的进化地位和起源,揭示了H5N8禽流感病毒株在欧亚大陆内的洲内传播及非洲-欧亚大陆的洲际间传播的现象。第三部分:候鸟禽流感病毒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在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开展候鸟禽流感病毒新型重配病毒受体结合特性及其在非天然宿主中的致病与传播能力评估。针对首次出现感染人的2020 HPAIV 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采用哺乳动物模型评估其在不同宿主上的致病性及传播能力,评估其公共卫生风险;针对由家禽溢出到野鸟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我们结合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受体结合偏好性与哺乳动物致病性及传播能力分析,系统评估其公共卫生风险;针对在候鸟中广泛流行的多个基因型的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我们评估其受体结合能力,利用小鼠、豚鼠、雪貂等动物模型检测其在哺乳动物致病性及传播能力,分析研判H3N8亚型人群间传播的潜在风险。生物学特性评估发现H5N8禽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风险仍然很低,此判断基于H5N8禽流感病毒偏好与禽类受体结合,而且在豚鼠中不具备传播能力的研究数据。尽管近来首次出现2020 HPAIV H5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状况,本研究证实H5N8禽流感病毒尚不具备在人际间流行的潜力,提示其产生的公共卫生威胁有限。由家禽溢出到候鸟的H9N2毒株结合人样受体后,可以在豚鼠及雪貂模型间通过直接接触及呼吸道飞沫途径进行高效传播,这些结果强调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存在能够引发人际间流行的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受体结合检测证实H3N8毒株普遍具有结合人样受体的能力,在豚鼠模型中具备高效的接触传播及呼吸道飞沫传播能力。候鸟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类并在人群中传播的潜在风险。第四部分:候鸟源H3N8禽流感病毒在哺乳间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在候鸟源H3N8禽流感病毒的哺乳间传播评估过程中,本研究发现T222毒株不能在雪貂模型中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T222豚鼠适应1代毒株可以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我们选择传播能力差异明显但遗传背景相似的以上两株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结合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了PB1-S524G突变质粒并拯救r T222-S524G突变体。采用体外聚合酶活性检测,我们证实PB1-S524G突变增强了病毒聚合酶活性。进一步利用小鼠、豚鼠和雪貂等动物模型,发掘决定H3N8亚型哺乳动物间传播的关键分子标记。本研究证实PB1-S524G突变可以赋予H3N8在雪貂间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能力。PB1-S524G突变增强了病毒体内外复制能力,提高病毒在小鼠及雪貂上呼吸道的病毒复制滴度,加剧了由病毒导致的雪貂肺脏的病理损伤。研究结果表明PB1-S524G是影响候鸟H3N8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宿主上致病及传播能力的关键分子标记。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持续加强对候鸟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及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进行评估,进一步加强候鸟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禽流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裴红斌[5](2021)在《复杂网络的几何与稀疏表示学习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如社交网络、交通网络和蛋白质网络等。图是一种表示复杂网络的直观方式。然而,使用图表示复杂网络面临着以下两个问题:在网络分析任务中,图难以被基于向量的数据分析模型所处理;在隐含网络推断任务中,图中包含了过多的待估参数,难以从有限的网络动力学数据中推断。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分别从网络几何和稀疏约束的研究思路出发,围绕面向网络分析的网络分布表示学习和面向隐含网络推断的网络压缩表示学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如下:1)针对基于邻近性保留的图表征学习中表征流形扭曲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即利用曲率正则项来约束表征流形的弯曲。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图表征学习的基于转角的截面曲率,称为ABS曲率,并相应地提出了曲率正则项,用于在图表征学习中诱导出低曲率的“平坦”表征流形。本文提出了两种高效的曲率正则项变体,以解决该方法的可扩展性问题,并设计了曲率正则项的优化策略。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曲率正则项普遍提升了现有图表征方法的性能。2)针对消息传递神经网络(MPNNs)聚合函数的两个本质缺陷,即邻域结构丢失和长程依赖获取困难,本文提出了利用网络背后的连续隐空间辅助MPNNs聚合的新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几何聚合方案,它能够利用图表征空间中的几何信息,提取或“重构”传统聚合算子丢失的信息(即邻域结构和长程依赖),并设计了若干种几何图卷积网络(Geom-GCNs)实例化了该几何聚合方案。实验结果显示Geom--GCNs比现有最先进的MPNNs有更高的节点分类准确度,特别在异配网络数据中。3)针对隐含网络推断面临的不适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组稀疏贝叶斯学习的隐含网络压缩表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传播动力学的主动监控中,通过仅观测少量关键节点实现对整体系统动力学的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重要性度量,即值,用以指示动力学预测任务中节点的观测优先级,从先验和后验两个角度理论地分析了值的合理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后向选择策略的哨点网络挖掘算法(SNMA),利用组稀疏贝叶斯学习技术在线性连续系统和逻辑离散系统中学习隐含网络的压缩表示。本文解决了SNMA的可扩展性问题,并通过基函数嵌入将SNMA扩展到了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以应对复杂的扩散机制。实验结果显示SNMA可有效学习到隐含网络的压缩表示,在主动监控任务中比现有最先进方法有更高的预测准确度。4)针对动态隐含网络推断面临的严重不适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网络压缩表示学习方法,在保留原动态网络动力学功能的条件下,显着减少了网络推断的待估参数数量,使得从有限动力学数据中推断动态网络成为可能。本文以传染病的传播预测和防控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染病模型的张量反卷积稀疏编码框架,该框架整合人口统计数据、流行病学数据和疫情监控数据等多个异构数据源,学习大规模人口动态社交接触网络的压缩表示。本文使用四种特定传染病(H1N1、腮腺炎、季节性流感和水痘)作为案例研究,经验性地验证了所提出框架的有效性,并对封闭学校和疫苗分配等传染病防控策略进行了模拟分析。

张凯[6](2021)在《带有治疗和疫苗的HPV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和优化控制》文中指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之一,该病毒的感染是宫颈癌等生殖器癌的诱因.长期感染HPV后,感染部位会发生癌前病变,进而发展为癌症.本文建立考虑治疗和疫苗接种的HPV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及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利用优化控制理论研究疫苗接种成本等最优控制问题.考虑感染的个体可以被治愈,而免疫力有限的康复个体有较低的概率被再次感染,同时结合不同阶段的病人感染性不同建立HPV传播动力学模型.定性研究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和前向分支的存在性.随后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LHS)和偏秩相关系数(PRCC)对基本再生数和感染变量中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影响HPV传播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控制接触率在抑制HPV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提高医疗水平是防治HP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最后考虑治疗成本和病人数降至最低的最优控制问题,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理论分析.为保持对HPV感染的长期免疫,有必要在接种预防性疫苗一段时间后重新接种疫苗,以使人们长期对HPV感染免疫.考虑以上因素去改进模型,通过分析改进后的模型,结果显示由于康复后的不完美保护导致模型出现后向分支现象,当基本再生数小于1时,可以通过加强治愈后的保护来减少形成地方病的可能性.接着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可能影响HPV传播的关键因素,并考虑疫苗接种成本和筛查成本降至最低的最优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相应的数值模拟.

牛璐[7](2021)在《三类生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建立和讨论了三类生物数学模型,第一类是关于毒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第二类是关于白噪声扰动下的疫苗接种传染病模型的持久性与灭绝性分析,第三类是讨论关于具有Holling-Ⅲ型食饵自食性的Leslie-Gower时滞捕食模型的周期解的存在性:首先,基于吸毒的复发率,建立了毒品流行病模型,将人口在时间t分为四类:易感者,吸毒者,暂时戒毒者和永久戒毒者.主要运用微分方程理论,获得该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我们证明,如果R0<(β1A)/(μ(μ+δ1))<1,则无病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如果R0>1,证明存在地方病平衡点,并且讨论其局部渐近稳定的存在条件.同时分析所提出的模型可能具有向前和向后分支的条件.此外,针对模型提出三种不同的参数调控策略并进行数值模拟,最后获得了此毒品流行病模型的最佳调控策略.其次,讨论了一类在白噪声扰动下的疫苗接种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首先证明了该系统在初值条件下,具有唯一的全局正解,其次给出了控制传染病生灭的阈值,并通过构造v函数,利用伊藤公式,证明了当R0s<1时,疾病将会灭绝;当(?)>1时,疾病将会持久.最后,研究了具有Holling-Ⅲ型食饵自食性的Leslie-Gower时滞捕食模型的周期解的存在性,并得到了其周期解存在的充分条件.

刘铁诚[8](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便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为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强化措施建设,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但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实践工作的考察分析认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项目上落实良好,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始终较差。为此,从研究角度有必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决定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变量?供需双方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变量是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有哪些?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应措施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2)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4)提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关键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地区开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包括(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内容包括2018年济南市15个区县和449家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及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得分和扣分原因。(2)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选取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35人作为供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偶遇抽样法收集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患者90人作为需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进行深入访谈。(3)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卫生统计年鉴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取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社会人口、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等指标数据。本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分析比较各区县和机构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总结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既往研究结果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典型地区供需双方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分析框架筛选供需双方变量作为自变量,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的健康防控项目工作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先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区县和机构两层面上供需变量对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大小,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①各区县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项目工作指标距离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差距较大。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未达标的区县比例分别为100%、66.67%、73.33%和86.67%,机构服务项目工作指标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协查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各区县间均已达成或超额达成。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区县组织管理平均得分11.4分(9-13.5分),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分工协调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落实不到位;机构组织管理平均得分8.13分(2-10分),主要问题为制度建设和绩效工作落实不到位。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层面无扣分,机构平均得分8.62分(5-10分),得分在区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为预算执行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合规。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形成分析框架。具体过程是通过研究整合相关卫生服务模型,构建了“供方影响因素-需方影响因素-项目政策目标”理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收集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分析要素可以归纳为供方和需方两类,其中供方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度(配套政策、配套制度、项目设计)、资源保障(人力资源、项目经费、硬件设备)、组织保障(运行模式、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需方影响因素包括倾向特征(人口学、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促进资源(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健康需要(感知需要、评估需要、效果评价)。其次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机构水平上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不同程度上受区县和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人力资源(区县每千人护士数、区县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和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硬件设施(区县基层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项目经费(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组织保障(区县和机构组织管理得分)等供方要素与不同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与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均呈独立负相关。区县基层需方社会人口要素中,区县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与不同项目工作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区县人口密度和死亡率均是独立负向影响因素。机构层面需方要素中,效果评价(辖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均是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正向影响因素,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同时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影响因素。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显着部分中介效应。在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资金管理得分、组织管理得分、医生满意度等供方变量影响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总效应中,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比例为50.30%~73.09%,居民知晓率的中介效应比例为13.04%~71.90%。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与机构供方变量间存在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高于全市平均值时,可以降低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档案数对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阻碍作用、增强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的正向促进作用、削弱医生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制度安排。项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项目设计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2)项目建设保障要素落实不协同,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基层卫生资源保障水平不足;(3)组织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4)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等,影响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健康防控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这提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性制度安排,完善项目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区县和机构间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加强区县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2.建立项目落实的动态评估模型,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和管理工作执行中的问题。本研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系统地整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核心、模块和要素三级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验证了“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理论整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的工作基础。3.政府牵头建立供需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效率和质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区县和机构层面上人力资源、硬件设施、项目经费、组织保障等供方要素和社会人口、健康信念、效果评价等需方要素共同影响机构层面服务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揭示了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析了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重视需方要素在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指标识别重点干预人群,切实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创新性1.本研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本质出发,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系统梳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因素分析理论上的规范性,也考虑到了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可变性,为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变量筛选工具,从方法学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在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上对供需双方影响因素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量测算,明确了供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直接作用路径和通过需方因素的间接影响路径,探讨了需方关键影响因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政策干预意义。这对不同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统筹卫生资源、制定干预策略、完善目标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局限性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结论外推至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证分析时尽管对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级变量信息挖掘较为详尽,但区县和机构两个层面难以涵盖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涉及的全部影响领域。同时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够反映时序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对本研究方法学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9](2021)在《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文中指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总结了COVID-19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康复、防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制订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中华医学会《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成人COVID-19患者的诊治与疫情防控。

范耀春[10](2020)在《内蒙古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71型/轮状病毒联合疫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EV71)和轮状病毒(Rotavirus,RV)均是长期以来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病原体,二者均为肠道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易感人群均为5岁以下儿童。EV71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常引起儿童发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甚至死亡。RV主要引起儿童病毒性腹泻,全球每年约有48~64万婴幼儿死于轮状病毒感染。为了控制以上两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上世纪70~80年代,已开始研发针对两种病毒的预防性疫苗,到目前为止,已有3种EV71灭活疫苗和7种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上市。3种EV71灭活疫苗均产自中国,于2016年才上市,接种覆盖率相对较低,接种的数量比较有限,对该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持久性评价仍需一定时间。世界首款轮状病毒疫苗于1998年在美国上市,但因其与小儿严重不良反应肠套叠有较大关联性而被迫停止使用。从2000年中国上市轮状病毒活疫苗罗特威到现在,全球先后共上市了6种口服减毒的轮状病毒疫苗。但由于轮状病毒疫苗在中国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畴,属自愿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因此接种的人群仍然有限。目前,对现有轮状病毒活疫苗是否可再次引起小儿肠套叠等严重不良反应还不能定论。鉴于上述情况,亟需开发新的EV71疫苗和RV疫苗,以避免出现现有疫苗发生重大副作用而无法使用的空窗问题,本课题针对EV71和RV两种病毒的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嵌合重组蛋白表达技术,探索研究一种新型的EV71/RV联合疫苗,通过一系列免疫学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果。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内蒙古地区主要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监测并分析了内蒙古地区2014~2018年5年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EV71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基于内蒙古最大的儿童医院-内蒙古妇幼保健院、综合性医院-内蒙古人民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部队医院-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内蒙古托克托县医院开展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调查和病原的检测,分析轮状病毒流行特征;通过现场采样、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在内蒙古所有地市开展了5岁以下健康儿童携带肠道病毒情况,分析了健康儿童携带肠道病原特征。2.小鼠动物模型建立。通过连续传代,培养EV71和RV的小鼠适应株,利用小鼠适应毒株,构建两种病毒的动物模型。3.细胞免疫学机制研究。通过小鼠适应株EV71 C33λ转染Vero细胞,探索细胞水平上的免疫学机制。4.重组联合疫苗的构建和免疫学性质研究。基于轮状病毒高度保守的组抗原蛋白VP6,成功构建了携带vp6基因的表达载体,从EV71主要抗原蛋白VP1和VP2上分别筛选出一个抗原性较强的表位SP70和SP28,插入VP6内部构建并表达基于VP6的两个嵌合重组蛋白VP6/SP70和VP6/SP28。两个重组蛋白作为联合疫苗免疫动物后,通过ELISA、中和试验、动物保护实验等方法进行验证。本研究研究结果和结论1.掌握了内蒙古2014~2018年期间手足口病发病特征,5年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0,601例,年平均发病率达56.48/10万。实验室诊断病例6561例,其中EV71检出率为32.57%,占引起手足口病所有病原体的第一位,主要流行于6~7月。5岁及以下儿童发病最多,5年间共报告59,890例,占总发病数的84.83%。通过分子进化分析,内蒙古流行的EV71全部为C4亚型,与国内株同源。2.通过4家大型医院和1家县级医院的患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发现轮状病毒为引起5岁以下儿童的最主要病原,占比达30.76%,主要集中在较寒冷季节,11月~次年2月期间发病数占59.22%。分析了内蒙古地区RV毒株的血清型(G型)和基因型(P型),共检出5种G型,其中G9型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占82.55%;4种P型,P[8]型为主要流行基因型,占88.04%。3.内蒙古地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的肠道病毒携带率达7.50%,共检出5种肠道病毒,包括EV71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4.获得了EV71和RV的小鼠适应株,多次传代后的EV71和RV毒株可感染小鼠,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利用昆明小鼠,构建成功了EV71和RV两种病毒的动物模型。5.细胞免疫学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EV71感染的Vero细胞中能检测到免疫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6.成功构建了基于RV VP6蛋白的嵌合蛋白表达载体,获得了VP6/SP70和VP6/SP28两个重组蛋白。经过检测,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免疫小鼠获得的抗血清中能检测到EV71和RV VP6的特异性Ig G抗体;获得的抗血清可有效中和EV71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达1:64~1:128。两个重组蛋白也具有较强的刺激细胞免疫能力,免疫后的小鼠体内可检测到IFN-γ、CD4、CD8和IL-1β四种免疫因子表达的上调。在小鼠体内口服和肌肉注射两种接种途径效果相当。氢氧化铝佐剂可有效增强本研究中重组联合疫苗的效果。重组联合疫苗可有效抵抗EV71和RV两种病毒的感染,保护水平较高。

二、具有连续预防接种的流行病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连续预防接种的流行病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遵义市CHF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的构建
    1 建立问卷条目池
    2 Delphi专家咨询
    3 专家咨询结果
    4 问卷信效度评定
    5 调查问卷的最终形成
第二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干预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流感病毒及其疫苗接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与结局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调查问卷
    附录四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干预工具
致谢
作者简介

(4)候鸟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分析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流感病毒病原学
        1.1 流感病毒概述
        1.2 流感病毒病原生态学特点
    第二章 流感病毒受体
        2.1 流感病毒受体概述
        2.2 唾液酸的结构及种类
        2.3 不同动物唾液酸受体的异质性
        2.4 不同物种间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的分布
        2.5 病毒结合不同唾液酸受体的分子机制
        2.6 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研究方法
    第三章 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
        3.1 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发生
        3.2 影响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病原因素-基因突变
        3.3 影响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病原因素-基因重组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东部地区候鸟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用鸡胚和细胞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样品采集
        1.1.5 禽流感病毒分离
        1.1.6 禽流感病毒RNA的提取
        1.1.7 禽流感病毒高通量测序
        1.1.8 候鸟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
        1.2 结果
        1.2.1 样品采集及毒株分离情况
        1.2.2 候鸟AIVs亚型多样性和宿主特异性
        1.2.3 H9N2 禽流感病毒在候鸟中流行的血清学调查
        1.2.4 2020 年候鸟H5N8 禽流感病毒检测及抗原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东部候鸟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用毒株
        2.1.2 候鸟源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收集及比对
        2.1.3 系统发生分析
        2.1.4 进化动力学的空间系统发育重建
        2.2 结果
        2.2.1 候鸟源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分析
        2.2.2 候鸟源H9N2 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2.2.3 候鸟源H3N8 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2.2.4 候鸟源H13 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分析
        2.2.5 候鸟源H5N8 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东部候鸟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受体结合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用毒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红细胞法检测禽流感病毒受体
        3.1.5 糖芯片法检测禽流感病毒受体
        3.2 结果
        3.2.1 候鸟禽流感病毒红细胞法受体测定
        3.2.2 候鸟禽流感病毒糖芯片法受体测定
        3.2.3 候鸟禽流感病毒结合聚糖结构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候鸟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间跨种传播能力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毒株
        4.1.2 实验用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小鼠致病性实验
        4.1.6 豚鼠间传播实验
        4.1.7 雪貂间呼吸道飞沫传播实验
        4.2 结果
        4.2.1 候鸟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小鼠致病性
        4.2.2 候鸟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豚鼠间传播
        4.2.3 候鸟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雪貂间传播
        4.2.4 候鸟H5N8 禽流感病毒小鼠致病性
        4.2.5 候鸟H5N8 禽流感病毒豚鼠间传播
        4.2.6 候鸟H3 亚型禽流感病毒豚鼠间传播
        4.2.7 候鸟T222 分离株及豚鼠适应一代毒株雪貂间呼吸道飞沫传播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候鸟源H3N8 禽流感病毒在哺乳间传播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用毒株、细胞及载体
        5.1.2 实验用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候鸟源H3N8 流感病毒野毒株RNA提取
        5.1.6 候鸟源H3N8 流感病毒野毒株c DNA制备
        5.1.7 候鸟源H3N8 流感病毒野毒株全基因组及载体扩增
        5.1.8 候鸟源H3N8 流感病毒野毒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5.1.9 候鸟源H3N8 禽流感病毒及其突变株的体外拯救
        5.1.10 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检测
        5.1.11 病毒滴定和复制动力学测定
        5.1.12 动物实验
        5.1.13 雪貂适应1 代毒株测序
        5.1.14 雪貂适应1 代毒及受体结合能力检测
        5.1.15 病理及组化
        5.1.16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T222 毒株及T222-G1 毒株氨基酸差异比对
        5.2.2 rT222-wild及 rT222-S524G突变株拯救
        5.2.3 rT222-wild及 rT222-S524G豚鼠间传播
        5.2.4 rT222-wild及 rT222-S524G雪貂间呼吸道飞沫传播
        5.2.5 rT222-wild及 rT222-S524G雪貂间传播变异分析
        5.2.6 雪貂适应1 代毒株受体结合检测
        5.2.7 PB1-S524G增强了病毒聚合酶活性
        5.2.8 PB1-S524G增强了H3N8 禽流感病毒的体外复制能力
        5.2.9 PB1-S524G增强了H3N8 禽流感病毒的体内复制能力
        5.2.10 PB1-S524G增强了H3N8 禽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
        5.2.11 PB1-S524G增加了H3N8 禽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复杂网络的几何与稀疏表示学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杂网络的表示学习
        1.1.1 面向网络分析的分布表示学习
        1.1.2 面向隐含网络推断的压缩表示学习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特征保留的网络分布表示学习
        1.2.2 功能保留的网络压缩表示学习
    1.3 本文主线
第2章 抑制图表征扭曲的曲率正则项
    2.1 引言
        2.1.1 个案研究及必要性分析
        2.1.2 图表征的奥卡姆剃刀
        2.1.3 基本思路
    2.2 问题定义
    2.3 曲率正则项
        2.3.1 预备知识
        2.3.2 基于转角的截面曲率
        2.3.3 曲率正则项及优化算法
    2.4 实验
        2.4.1 实验设置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5.1 “好”曲率与“坏”曲率
        2.5.2 从扭曲抑制的视角反思负采样策略
        2.5.3 曲率正则项与中介中心性的联系
    2.6 本章小结
    2.7 本章附录
        2.7.1 个案研究的技术细节
        2.7.2 定理证明
        2.7.3 模型超参数设置
第3章 几何图卷积网络
    3.1 引言
    3.2 几何聚合方案
        3.2.1 节点表征
        3.2.2 结构化邻域
        3.2.3 双层聚合算子
    3.3 几何图卷积网络:几何聚合方案的实现
    3.4 实验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5.1 相关模型对比
        3.5.2 区分非同构图的个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含网络的组稀疏贝叶斯表示及主动监控应用
    4.1 引言
    4.2 主动监控的相关工作
        4.2.1 线性逆问题
        4.2.2 高斯过程插值
        4.2.3 矩阵填充技术
    4.3 主动监控框架
        4.3.1 问题描述与建模
        4.3.2 哨点识别
        4.3.3 哨点预测
        4.3.4 算法加速
        4.3.5 嵌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4.4 实验验证
        4.4.1 人工合成动力学数据上的验证
        4.4.2 真实数据上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附录
        4.6.1 后验分布的推导
        4.6.2 超参数估计的推导
        4.6.3 高效矩阵运算的推导
        4.6.4 “峰谷”先验的绘制
第5章 动态网络的稀疏编码表示及社交接触网络推断应用
    5.1 引言
        5.1.1 社交接触结构获取的相关工作
        5.1.2 动机与贡献
    5.2 问题定义
    5.3 基于传染病模型的张量反卷积稀疏编码框架
        5.3.1 动态社交接触的张量表示
        5.3.2 社交接触基的构建
        5.3.3 时间维度的稀疏表示
        5.3.4 张量反卷积稀疏编码的目标函数
    5.4 SIR模型的个案研究
        5.4.1 疾病传播模型的扩展
        5.4.2 优化算法
    5.5 实验与应用
        5.5.1 人工合成数据实验
        5.5.2 真实传染病暴发数据上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完成的相关学术成果

(6)带有治疗和疫苗的HPV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和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宫颈癌的自然史
        1.1.1 HPV感染和促进持续感染的辅助因素
        1.1.2 宫颈癌前病变
    1.2 为什么关注宫颈癌
        1.2.1 各国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1.2.2 关注宫颈癌的原因
    1.3 HPV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1.3.1 HPV疫苗
        1.3.2 HPV筛查与治疗
    1.4 HPV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HPV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的性质
    2.3 模型的稳定性
        2.3.1 基本再生数的计算
        2.3.2 无病平衡点(DFE)的稳定性
        2.3.3 前向分支
    2.4 干预的作用
    2.5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5.1 关于基本再生数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5.2 状态变量关于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5.2.1 连续时间段内状态变量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5.2.2 单个时间点状态变量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6 治疗率的优化控制
        2.6.1 最优控制问题的建立
        2.6.2 最优控制问题的分析
        2.6.3 数值模拟
    2.7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改进的HPV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3.2 模型的性质
        3.2.1 正解性
        3.2.2 正向不变集
    3.3 模型的稳定性
        3.3.1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3.3.2 后向分支
        3.3.2.1 后向分支的存在性
        3.3.2.2 康复后的完美保护对后向分支的影响
    3.4 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4.1 干预措施的效果
        3.4.2 基本再生数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5 疫苗接种率和筛查率的优化控制
        3.5.1 最优控制问题的建立
        3.5.2 最优控制问题的分析
        3.5.3 数值模拟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三类生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本文主要工作
    1.3 预备知识
第2章 基于复发率的毒品流行病模型的动态分析
    2.1 生物背景及模型建立
    2.2 基本再生数及敏感性分析
    2.3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2.4 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2.5 前向分支和后向分支
    2.6 最优参数调控策略及数值模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新生儿和易感者接种疫苗的随机SIR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3.1 生物背景及模型建立
    3.2 随机SVIR模型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
    3.3 随机SVIR模型的随机灭绝性
    3.4 随机SVIR模型的随机持久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Holling-III型食饵自食性的Leslie-Gower时滞捕食模型的周期解
    4.1 生物背景及模型建立
    4.2 周期解的存在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际研究
    2.2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内研究
    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相关概念
    3.2 理论基础
    3.3 资料来源
    3.4 质量控制
    3.5 研究方法
    3.6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
    4.1 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考核结果
    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现状
    4.3 基本公卫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5.1 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5.2 关键知情人访谈
    5.3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
    6.1 研究对象的确定
    6.2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6.3 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
    6.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6.5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研究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7.2 基于研究发现有关问题的明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完善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措施的策略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济南市)
附件2 关键知情人访谈问卷
附件3 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整理示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内蒙古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71型/轮状病毒联合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EV71 和 RV 流行病学及疫苗研究进展
    1.1 EV71研究概述
        1.1.1 EV71病原学特征
        1.1.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病学概况
        1.1.3 EV71疫苗研究进展
        1.1.3.1 已上市疫苗
        1.1.3.2 减毒活疫苗
        1.1.3.3 灭活疫苗
        1.1.3.4 核酸疫苗
        1.1.3.5 病毒样颗粒疫苗
        1.1.3.6 亚单位及多肽疫苗
        1.1.4 基于EV71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2 轮状病毒研究概况
        1.2.1 轮状病毒(Rotavirus,RV)病原学特征
        1.2.2 RV流行病学
        1.2.3 RV疫苗研究进展
        1.2.4 基于VP6的嵌合蛋白/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
        1.2.5 轮状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主要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内蒙古地区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2.2.1.1 手足口病病例监测
        2.2.1.2 手足口病病例诊断
        2.2.1.3 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2.2.1.4 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
        2.2.1.5 EV71序列测定和分析
        2.2.2 内蒙古地区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2.2.2.1 儿童病毒性腹泻研究对象
        2.2.2.2 病原学检测
        2.2.3 内蒙古地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情况的调查分析
        2.2.3.1 标本采集要求
        2.2.3.2 肠道病毒分离
        2.2.3.3 病毒RNA提取
        2.2.3.4 RT-PCR、测序及分析
    2.3 结果
        2.3.1 内蒙古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2.3.1.1 内蒙古地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
        2.3.1.2 内蒙古地区手足口病地区分布
        2.3.1.3 内蒙古地区手足口病年龄分布
        2.3.1.4 内蒙古地区EV71毒株进化关系分析
        2.3.2 内蒙古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2.3.2.1 内蒙古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年龄分布
        2.3.2.2 内蒙古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季节分布
        2.3.2.3 内蒙古地区检出轮状病毒分型结果
        2.3.3 内蒙古地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情况调查结果
        2.3.3.1 健康儿童肠道病毒进化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动物
        3.1.2 毒株、细胞系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EV71小鼠模型的建立
        3.2.1.1 EV71小鼠适应株传代
        3.2.1.2 C33λ株感染性滴度测定
        3.2.1.3 小鼠攻毒实验
        3.2.2 RV小鼠动物模型建立
        3.2.2.1 RV小鼠适应株传代
        3.2.2.2 小鼠攻毒实验
        3.2.3 EV71 C33λ株入侵Vero细胞的转录组测序研究
    3.3 结果
        3.3.1 EV71小鼠适应株的获得
        3.3.2 EV71C33λ株感染性滴度测定结果
        3.3.3 EV71C33λ株攻毒小鼠后结果
        3.3.4 RV小鼠适应株的获得
        3.3.5 SA11株、Wa株感染性滴度测定结果
        3.3.6 RV SA11 株和Wa株攻毒小鼠后结果
        3.3.7 EV71 C33λ入侵Vero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
        3.3.7.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控
        3.3.7.2 样品相关性与PCA分析
        3.3.7.3 差异基因的分析与统计
        3.3.7.4 差异基因KEGG分类统计
        3.3.7.5 细胞免疫分子基因表达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V71/RV嵌合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学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细胞、病毒、质粒和动物
        4.1.2 实验菌株和载体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1.5 常用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与病毒增殖
        4.2.1.1 细胞培养
        4.2.1.2 病毒的增殖
        4.2.2 EV71RNA的提取
        4.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1 RV vp6、EV71 vp1和EV71 vp2 gene的克隆
        4.2.3.2 RV vp6、EV71 vp1和EV71 vp2 gene的双酶切
        4.2.3.3 RV vp6、EV71 vp1和EV71 vp2 gene与 p ETL载体连接
        4.2.4 p ETP6Bv载体的构建
        4.2.5 p ETP6Xv载体的构建
        4.2.6 重组表达质粒PETP6B/SP70 的构建及鉴定
        4.2.7 EV71 VP1、EV71 VP2、RV VP6、VP6/SP70、VP6/SP28 重组蛋白表达
        4.2.8 EV71 VP1、EV71 VP2、RV VP6、VP6/SP70、VP6/SP28 重组蛋白纯化及复性
        4.2.9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4.2.10 动物免疫
        4.2.11 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表达蛋白
        4.2.12 中和试验
        4.2.13 血清Ig G抗体ELISA检测
        4.2.14 细胞炎性因子的测定
        4.2.15 小鼠保护实验
        4.2.15.1 小鼠被动免疫保护实验
        4.2.15.2 母传抗体保护性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重组载体的构建
        4.3.1.1 vp6、vp1和vp2 gene PCR扩增
        4.3.1.2 vp6、vp1和vp2 gene PCR产物和p ETL载体双酶切
        4.3.1.3 p ETP6、p ETL/vp1、p ETL/vp2 重组载体构建
        4.3.2 p ETP6Bv载体的构建
        4.3.3 p ETP6Xv载体的构建
        4.3.4 重组表达质粒p ETP6B/SP70、p ETP6X/SP28 的鉴定
        4.3.5 重组蛋白表达与纯化
        4.3.5.1 RV VP6、EV71 VP1、EV71 VP2、VP6/SP70和VP6/SP28 重组蛋白表达
        4.3.5.2 RV VP6、EV71 VP1、EV71 VP2、VP6/SP70和VP6/SP28 重组蛋白纯化
        4.3.6 蛋白质浓度测定
        4.3.7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4.3.8 中和试验结果
        4.3.9 血清Ig G抗体ELISA检测结果
        4.3.10 细胞炎性因子的测定
        4.3.11 小鼠保护实验结果
        4.3.11.1 小鼠的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4.3.11.2 母传抗体保护性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着)和获批的研究项目
附录

四、具有连续预防接种的流行病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J].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40)
  • [2]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J].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0)
  • [3]遵义市CHF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知信行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D]. 徐元锂.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候鸟禽流感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分析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播机制研究[D]. 张醒海. 吉林大学, 2021
  • [5]复杂网络的几何与稀疏表示学习方法研究[D]. 裴红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6]带有治疗和疫苗的HPV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和优化控制[D]. 张凯.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三类生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动态分析[D]. 牛璐.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D]. 刘铁诚. 山东大学, 2021(12)
  • [9]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8)
  • [10]内蒙古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肠道病毒71型/轮状病毒联合疫苗研究[D]. 范耀春. 内蒙古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连续接种疫苗的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