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细管电泳及手性选择剂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络合反应的新型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手性药物的活性同它的构型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生产和使用手性药物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构型光学纯单体的生理作用进行充分的研究,因此建立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制备光学纯单体,还对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众多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性药物的分离,HPCE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非水毛细管电泳(Nonaqueou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NACE),其兼具分析对象范围广和分离选择性好等诸多优势,使用NACE对手性药物进行分离分析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多羟基化合物中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的络合反应为基础,通过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和L(+)-酒石酸–硼酸两种络合酸,并以其分别作为手性选择剂建立手性NACE分离方法,应用于市售猪饲料中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残留量分析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昔萘酸沙美特罗对映体的含量测定。此外,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的络合反应原理,本文还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红霉素–硼酸和盐酸克林霉素–硼酸两种新型络合酸手性选择剂,18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通过NACE法成功分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综述了手性药物分离的意义及手性药物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并对非水毛细管电泳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双丙酮-D-甘露糖醇浓度、硼酸浓度和三乙胺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4个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可以实现基线分离,将此手性分离方法应用于市售猪饲料中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4个异构体在6.2~20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2;检测限(Limit of determination,LOD)为0.6μg/m L;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2.0μg/m L;加标回收率为97.5%~102.5%;提取回收率为66.4%~72.5%;精密度RSD小于4.8%(n=9)。第三章: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L(+)-酒石酸–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昔萘酸沙美特罗对映体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L(+)-酒石酸浓度、硼酸浓度和表观p H值(p H*)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沙美特罗的2个对映体在18 min内获得了2.0以上的分离度,并将此手性分离方法应用于市售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昔萘酸沙美特罗对映体的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2个对映体在27.5~80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2;检测限(LOD)为7.5μg/m L,定量限(LOQ)为25.0μg/m L;加标回收率为98.1%~101.9%;精密度RSD小于4.9%(n=9);对映体1的标示量百分含量为97.1%~103.6%,对映体2的标示量百分含量为97.1%~103.7%。第四章: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红霉素–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18种氨基醇类、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红霉素浓度、硼酸浓度、柠檬酸浓度、三乙胺浓度和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5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获得了基线分离,其中卡替洛尔分离度达到4.50,3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部分分离,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没有实现分离。讨论了手性药物分子结构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第五章: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盐酸克林霉素–硼酸络合酸,以其作为手性选择剂对18种氨基醇类、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进行了分离,为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实验考察了盐酸克林霉素浓度、硼酸浓度、柠檬酸浓度、三乙胺浓度和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8种氨基醇类手性药物获得了不同的分离效果,3种喹诺酮类手性药物没有实现分离。将本章实验结果与红霉素–硼酸络合酸为手性选择剂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了手性分离机理。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邢捷[2](2020)在《基于重氮树脂和万古霉素构建的色谱分离体系》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性,手性分析也是各个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在手性分离过程中,因专一性和稳定性出众的手性固定相往往是人们的第一选择,其中抗生素功能化固定相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分离。考虑到目前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是解决此类研究中立体选择性问题的最常用的手段,本文采用感光重氮树脂(DR)为偶联剂,将两性糖肽分子万古霉素分别修饰在多孔聚合物微球表面和毛细管内壁上,从而构建改性的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涂层毛细管电泳两种不同的分离体系,并探究不同分离体系的分离性能。本论文开展的工作包括:1.通过对多孔微球的合成路线进行设计,制备了粒径为4.5μm的重氮树脂/万古霉素改性聚合物多孔微球。研究了在其水解改性过程中不同水解浓度及不同水解时间对聚合物多孔微球性能的影响,将对多孔微球表面后续修饰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利用重氮树脂/万古霉素改性的多孔聚合物微球作为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探究了该色谱柱柱压与流速的关系并对四种手性药物进行了手性分离,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该色谱柱柱压较小,在乙腈/三乙胺缓冲液流动相下成功的实现了对扑尔敏、安息香及异丙嗪的基线分离。此项工作拓宽了抗生素功能化手性柱的应用范围。3.利用DR在毛细管内壁上修饰万古霉素,从而构建了一种重氮树脂/万古霉素修饰的新型毛细管涂层。该涂层毛细管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同时实现蛋白分离和手性分离,即不仅实现了对四种蛋白质的分离还实现了几种手性物质的基线分离,有效解决了手性物质分离中分离柱效低、分离成本高、样品损耗高等问题。
王婷婷[3](2020)在《纳米材料与电泳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中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细管电泳(CE)由于其分辨率高,运行成本低,易于清理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而成为分离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其中,毛细管电色谱(CEC)由于其结合了CE的高分离效率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高选择性,因而得到普遍认可。本章主要介绍了CE及CEC的原理与装置、手性拆分剂在手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以及基于中空纤维膜的微萃取技术的研究新进展。本论文将纳米材料与CE技术相结合,分别基于激光诱导荧光(LIF)和安培检测(AD)技术,围绕新型电泳分离体系和萃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生物医药分析,特别是同系物、异构体以及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本论文第一个工作在CE-LIF系统下,通过衍生与电泳条件的优化,实现了呼出气冷凝液(EBC)中10种脂质过氧化潜在标志物——低分子量醛类同系物的同时分离检测。实验以荧光素5-氨基硫脲作为衍生化试剂,着重探讨了电泳分离条件和衍生条件的优化。在简单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模式下,30 min内即可较好地分离出10种目标物。通过适当增加衍生体系的pH值和引入磁搅拌使衍生反应效率提高了一倍,该方法的检测限达到0.16-3.4 nM(S/N=3)。样品回收率为82.1-115%,相对标准偏差(RSD)在7.9%以内。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EBC实际样品分析,并对吸烟与EBC中醛代谢物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由于该方法不需要缓冲液添加剂和样品预富集,为无创体液中低分子量醛的痕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本论文第二个工作制备了一种以D-组氨酸(D-His)为手性碳中心的D-His-ZIF-8纳米材料,通过修饰中空纤维膜,实现了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F-LPME)技术对手性氨基酸模型分子的有效纯化与选择性富集。实验中着重探讨了各富集参数的条件优化,在手性材料浓度为0.025 mg/mL,支撑液膜为磷酸三丁酯,外液为8 mL(pH=3.00)的盐酸溶液,内液为50 mM的NaOH溶液,萃取温度为25℃,搅拌速度为600 rpm,萃取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对目标物的富集倍数达到了640倍,且对D-型氨基酸表现出较高的富集效率。所得富集液可直接进行CE-LIF分析。该方法已成功用于人体唾液和EBC样品中手性Ser和Arp的分离分析。该方法无需再解吸,有效地简化了预处理环节,为复杂样品基质中手性痕量目标物的分离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灵敏的新方法,在生物样品分析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第三个工作制备了一种基于β-CD及其衍生物修饰的量子点(QDs)复合材料,并将其加入运行缓冲液中作为假固定相,在CE-LIF系统下实现了手性模型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实验着重考察了QDs复合材料浓度、运行缓冲液pH值及浓度对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的影响。所测分析物的日间和日内重现性良好,峰面积、迁移时间和分离度的RSDs分别为2.7-8.1%、0.7-3.9%和1.5-3.8%。通过结合能和结合常数的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QDs复合材料与目标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中草药儿茶中有效成分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分析,回收率为92.2-108%。通过调整QDs的表面修饰,QDs复合材料的制备策略有望适用于更多对映体,特别是缺乏适当衍生试剂的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因此,该策略为CE分析中基于荧光检测的手性拆分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论文第四个工作以牛血清蛋白复合ZIF-8(BSA@ZIF-8)纳米材料为固定相,制备了一种新型手性开管柱(OT),利用小型化毛细管电色谱-安培检测(mini-CEC-AD)联用系统实现了九组模型分子(一组同系物、三组结构异构体、两组位置异构体和三组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检测。首先,在制备ZIF-8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对不同大小的ZIF-8纳米粒子及其与BSA复合后修饰的OT柱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然后,利用mini-CEC-AD联用系统,着重考察了复合材料中ZIF-8浓度、BSA浓度、运行缓冲液pH值及浓度对手性化合物分离的影响。在分离性能和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中药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以盐酸为样品稀释剂时,检测限达1.5-2.0 ng/mL(S/N=3),回收率为85.1-106%。所制备的OT柱具有制备简单、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并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手性药物拆分特别是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的分析方法。本论文第五个工作制备了一种以L-组氨酸(L-His)为手性碳中心的L-His-ZIF-8材料修饰的新型手性OT柱,基于mini-CEC-AD联用系统,实现了六组手性模型分子(一组氨基酸、两组药物和三组神经递质对映体)的拆分。首先,在制备手性L-His-ZIF-8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对L-His-ZIF-8纳米材料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然后,利用mini-CEC-AD联用系统,着重考察了手性材料的浓度、运行缓冲液pH值及浓度等条件对手性化合物分离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以沙丁胺醇为手性模型分子,分析物迁移时间和分离度的日内、日间和柱间的RSD小于6.7%,初步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OT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实际药物的手性纯度分析,并为手性化合物的快速拆分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
陈彦德[4](2020)在《以酒石酸衍生物为功能单体的R-布比卡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学纯酒石酸是重要的手性拆分剂,可用于多种生物碱消旋体的非对映体结晶拆分,其衍生物也广泛应用于药物对映体的手性萃取及手性色谱分离。基于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对映体吸附拆分,是一种潜在的、有望用于对映体规模拆分的方法。现有的MIPs以非手性化合物为功能单体,其手性识别、选择性吸附性能较低,难以作为对映体吸附拆分介质。本论文合成三种基于酒石酸的手性功能单体,利用本体聚合法,光引发聚合制备了R-布比卡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聚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能及选择性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有:(1)酒石酸基手性功能单体的制备。以丙烯酰氯为原料,对酒石酸上的羟基进行酰化反应,合成了丙烯酰酒石酸功能单体;酒石酸与烯丙基氯反应合成了二烯丙基酒石酸单体;以溴丙烯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对烯丙氧基苯甲酸,然后与酒石酸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二烯丙氧基苯甲酰酒石酸功能单体。采用HPLC分析了相关中间体和功能单体的纯度,利用IR和NMR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和确证。(2)制备手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拆分布比卡因消旋体。在光引发的聚合体系中,分别利用三种手性功能单体和R-布比卡因模板分子进行印迹聚合。丙烯酰酒石酸在AIBN引发下,可以与EGDMA交联,并利用SEM、IR、TGA和BET对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分析。以R-布比卡因的对映体过量值(e.e.值)为目标函数,探讨了溶剂种类、布比卡因浓度、液固比和吸附温度对MIPs、NIPs选择性吸附R-布比卡因的影响。在优化的选择性吸附条件下,R-布比卡因在MIPs和NIPs上吸附的e.e.值分别为53.8%和26.0%。此外,初步探讨了MIPs手性吸附分离布比卡因消旋体的机理。(3)印迹聚合物及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别在303K、313K和323K下测定了MIPs和NIPs对R-布比卡因或S-布比卡因的平衡吸附量及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提高MIPs或NIPs的选择性吸附能力,R-布比卡因在MIPs或NIPs上的等温线数据与Freundlich模型的关联性比Langmuir模型更好。根据Scatchard分析,MIPs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结合位点。热力学参数表明MIPs对R-布比卡因的吸附是自发的且放热的。温度为303K时,MIPs或NIPs对R-布比卡因的吸附过程在30 min左右达到平衡,对吸附过程的拟合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表达MIPs或NIPs对R-布比卡因的动力学吸附过程。
张思[5](2020)在《β-环糊精组氨酸衍生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毛细管电色谱(CEC)整体柱由于其传质速度快,渗透率高,孔径均匀等特点,近年来在手性分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论文重点研究了环糊精类(CDs)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手性分离工作,阐述了手性化合物及手性分离的研究进展、对近年来CDs类手性选择剂以及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和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策略进行了相关文献调研。论文将通过三步法合成的双[-6-N-(咪唑基-2-氨基-丙酸-3-)]-β-CD(β-CD-E2)作为手性选择剂,通过“一锅法”策略制备成新型CEC整体柱。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NMR)和液-质联用(LC-MS)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原β-CD分子中A、D葡聚糖上C-6位羟基被组氨酸基团取代,使其具有两性电离特性,较好的改善了β-CD的手性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客体包容性,确定了产物为目标衍生物。然后将β-CD-E2作为手性单体,依次加入次功能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和致孔剂等,通过“一锅法”原位聚合制备了β-CD-E2整体柱,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实了柱内的微孔结构,确定整体柱的成功制备。为研究β-CD-E2两性手性选择剂的手性分离能力,将制备的β-CD-E2整体柱应用于两种碱性受体拮抗剂:盐酸特拉唑嗪(TER)、盐酸异丙嗪(PMZ);两种酸性除草剂:咪唑乙烟酸(IMZR)和甲咪唑烟酸(IMZC)四种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中,分别对其分离条件进行了选择性优化。在相同柱长及各自最优条件下,盐酸特拉唑嗪对映体的分离度Rs达到124.42;盐酸异丙嗪对映体的分离度Rs达到7.80,两对映体保留时间的RSD值(n=6)为1.08%和1.94%,两对映体峰高的RSD值(n=6)为6.12%和2.60%;咪唑乙烟酸对映体的分离度Rs达到62.65,消旋体浓度在6.2×10-66.2×10-5 mol·L-1范围内与两对映体峰高、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73、0.9576、0.9619和0.9087;甲咪唑烟酸对映体得到初步分离,分离度Rs最大为7.13,消旋体浓度在2.2×10-78.6×10-66 mol·L-1范围内与两对映体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49和0.9357。研究结果表明:β-CD-E2对酸、碱性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手性识别能力,有望成为一种适用范围广的新型两性手性选择剂。为探究分离机理,比较了两性选择剂β-CD-E2与阴离子型选择剂双[-6-(3-脱氧柠檬酸单酯-4)]-β-CD(β-CD-B2)手性分离能力的差异,研究了β-CD-B2整体组对酸性除草剂2,4-滴丙酸(DICP)和灭草喹(IMAN)对映体的分离,分别研究了缓冲液pH、分离电压、缓冲液浓度对其分离的影响,考察了线性范围和重现性。在NaHCO3-柠檬酸缓冲体系中,2,4-滴丙酸对映体的分离度Rs达到3.77,消旋体浓度在5.4×10-56.2×10-4mol·L-1范围内与两对映体峰高、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35、0.9078、0.9962和0.9956,两对映体保留时间的RSD(n=6)分别为2.05%和2.10%;选用相同柱长,在Na2HPO4-柠檬酸缓冲液条件下,灭草喹对映体的分离度Rs达到78.19,消旋体浓度在1.6×10-69.7×10-6mol·L-1范围内与两对映体峰高、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31、0.9057、0.9664和0.9457,两对映体保留时间的RSD(n=6)为13.84%和7.15%。结合之前已有的工作,比较了IMZR和IMZC在两种整体柱上的分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手性选择剂对酸性除草剂均表现出较好的对映体识别能力;但与β-CD-B2相比,由于β-CD-E2分子空腔外具有咪唑基团,与IMZR和IMZC间能产生更丰富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洗脱强度。综上所述,由于β-CD-E2固定相结构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基团,具有两性特质,既能与化学结构中含有苯环和羧基、pKa值较低的酸性化合物之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又能与带有氮杂环的碱性手性分子产生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论文将具有酸碱双特性的β-CD-E2应用于对映体分离领域,对酸性和碱性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手性识别能力,证明了β-CD-E2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两性手性选择剂;与阴离子型β-CD-B2整体柱相比,β-CD-E2整体柱有望成为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李在譞[6](2020)在《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佐匹克隆是手性药物,其右旋体可以有效治疗睡眠紊乱,目前光学纯的佐匹克隆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因此,建立快速、简便、有效的对映体分离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目标是发展新型毛细管电泳法(CE)对佐匹克隆对映体进行拆分。我们在传统β-环糊精分离体系中添加大分子拥挤试剂葡聚糖(Dextran),结果显示,葡聚糖的引入可以提高分离体系的分离效率,缩短分离时间。当葡聚糖浓度为5.8 mg/mL时,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由1.66提高至3.26,柱效可达到 61,200 plates/m。胆碱类低共熔溶剂是绿色溶剂的代表,由于其具有制备过程简易、毒性低、可回收、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各研究领域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因此,本实验在β-环糊精分离体系中添加胆碱类低共熔溶剂,以期优化传统拆分体系。在实验中,我们考察了低共熔溶剂(DESs)对拆分体系的影响,实验证明,氯化胆碱与乙二醇组成的DESs可以使柱效达到151,000 plates/m,使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达到4.86,分离体系的拆分性能大幅提升。我们进而考察了大分子拥挤试剂和低共熔溶剂的协同作用对β-环糊精分离体系手性拆分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考察了大分子拥挤试剂浓度以及低共熔溶剂成分、配比等因素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在葡聚糖浓度为0.25 mg/mL和0.5 mg/mL时,分别添加摩尔比为1:3的氯化胆碱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溶剂组成的低共熔溶剂,由结果可知,选取乙二醇与氯化胆碱组成低共熔溶剂,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最高,分别达到5.19和5.06,柱效最高可达157,000 plates/m。在葡聚糖浓度以及低共熔溶剂种类固定的条件下,调整低共熔溶剂的摩尔比,考察摩尔比为1:2、1:3、1:4、1:5的氯化胆碱/乙二醇对拆分结果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添加浓度为0.25 mg/mL的葡聚糖、摩尔比为1:4的氯化胆碱/乙二醇时,柱效达到234,000 plates/m,分离度为5.48,达到最佳拆分条件。总之,我们将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大分子拥挤环境”概念引进到毛细管电泳领域,发现“大分子体积排斥效应”明显改进β-环糊精分离体系手性拆分,大分子拥挤试剂与新型绿色溶剂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改进手性分离。
杨婵媛[7](2020)在《类离子液体双相体系用于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文中指出手性化合物在自然界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药物具有手性中心。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往往一种对映体药效高、副作用小,另一种对映体无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因而制备单一的光学纯药物对映体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制备单一对映体最便捷和高效的方法是手性液液萃取拆分外消旋体。本文使用绿色环保的手性类离子液体构建双相体系,利用手性类离子液体同时充当溶剂和拆分剂,对普萘洛尔为代表的β-阻断剂和氟比洛芬为代表的非甾抗炎药两类手性药物进行手性拆分探究,优选萃取拆分条件,为后续拆分工艺提供思路和前期研究。疏水性低共熔溶剂(DES)/水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洛尔类药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自带手性源的(-)-薄荷醇为氢键受体,L(+)-乳酸、L-苹果酸和长链羧酸为氢键供体合成了五种疏水性DES。构建DES/水双相体系,实验结果表明疏水性DES与水的成相能力随氢键供体水溶性的增大而减小。选取(-)-薄荷醇-L(+)-乳酸DES/水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实验结果表明(-)-薄荷醇-L(+)-乳酸DES优先识别R-普萘洛尔,体系双相体积比1:1.25、普萘洛尔浓度0.6mg/m L、水相p H值6.0、萃取时间6h时有最佳拆分效果;水相中添加手性拆分剂HP-β-CD后,体系对药物具有双向识别作用,DES相中对映体过量值可达39.65%。多次循环使用的DES/水双相体系仍然具有良好的萃取拆分效果,体系对其他四种洛尔类药物(美托洛尔、阿替洛尔、那多洛尔、阿罗洛尔)同样具有一定的拆分效果。手性离子液体(IL)/有机溶剂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洛芬类药物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绿色无毒的氢氧化胆碱为阳离子,自带天然手性源的L-氨基酸为阴离子合成手性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构建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选取胆碱-L-色氨酸离子液体/1,2-二氯乙烷双相体系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实验结果表明胆碱-L-色氨酸IL优先识别R-氟比洛芬,最优拆分条件为双相体积比1:1,氟比洛芬消旋体浓度0.6mg/m L,p H值4.0;添加手性萃取剂DIPT后体系对药物具有双向识别作用,1,2-二氯乙烷相中对映体过量值可达43.85%。多次循环使用的IL/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仍然具有良好的手性拆分效果。体系对其他三种洛芬类药物(布洛芬、酮洛芬和吲哚洛芬)同样具有一定的拆分效果,且萃取拆分效果随着药物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大。
李良[8](2019)在《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手性选择法则是生命系统的自然属性之一,蛋白质、核酸等许多生命物质都是手性的。手性药物和农药进入人体后,对映体在药效、毒理和代谢途径的不同,这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研制高效手性分离材料,并用于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对映体含量测定的LC-MS/MS新方法,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对映体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巯-烯”加成点击化学反应,发展了制备环糊精、替考拉宁和纤维素手性固定相的新方法,在表征固定相结构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价了新固定相的手性色谱性能,并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分别建立了人尿中和食品中相关手性标志物、手性农药和非法手性添加剂对映体测定的LC-MS/MS新方法,对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回顾了前人已发展的各类手性拆分手段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并涉及到有序介孔材料作为色谱键合材料的应用进展。以此作为开展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2.利用6-氨基-β-环糊精与活泼的异氰酸苄基酯反应合成苄基脲-β-环糊精,随后引入双键,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得到一种新型的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经结构表征后,成功地用于人尿中苯和甲苯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苯巯基尿酸(PMA)和苄巯基尿酸(BMA)对映体的同时手性拆分和定量分析,首次证实人体代谢中的生物标志物是以两种对映体的形式存在。在30min内BzCDP能快速拆分PMA和BMA对映体,分离度达到2.25和2.14。采用同位素标记的PMA内标(d2-PMA),通过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同时定量测定PMA和BMA对映体含量的LC-MS/MS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 L-1,回收率大于82%,检出限(LODs)低于0.17μg L-1,日内和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小于13.1%。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60名油漆工和印刷工的尿液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尿液中两种标志物均以不同含量的对映体形式存在,例如L-PMA(27.5~106μg L-1)和D-PMA(19.9~82.8μg L-1),表明苯污染较严重,应高度关注该群体的职业健康。这将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价苯及苯系物对人类的危害性。3.基于“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S-(-)-2-苄基氨基-1-苯乙醇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Bz CSP),并进行了基本结构表征。通过引入芳基和手性中心,进一步地提高了环糊精类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拓宽手性分离范围,增强固定相的实用性。利用环酮类药物、三唑类农药、含胺基药物、氨基醇类药物四种类型22种不同结构特征的手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研究发现,新固定相适用于多种色谱模式(正相、反相、极性有机)。反相模式能拆分大多数化合物,其中环酮类药物的分离度高达5.33,三唑类农药的分离度可达2.05,分析时间较短。部分化合物只能在正相模式拆分,例如华法林的Rs达2.46,苯霜灵的Rs高达8.7,而且发现S-(-)-2-苄基氨基-1-苯乙醇衍生化固定相比相应的R(+)-固定相拆分能力强,可能是由于S(-)-比R(+)-固定相与溶质间“三点”作用更匹配,有利于手性分离。此外,采用该新固定相还在极性有机模式下成功地拆分了普萘洛尔等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手性药物,分离度可达1.53。表明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的固定相是一类新型的多模式固定相,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为验证新的Bz CSP的实用性,还建立了测定5种果蔬中3种手性农药已唑醇、戊唑醇、灭菌唑对映体残留量的LC-MS/MS新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抗基质干扰强、重现性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仍以非手性农残检测方法研究为主,尚缺乏手性农药对映体分析测定方法的系统性研究。4.首次报道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替考拉宁键合手性固定相(TCSP)的新方法。首先对替考拉宁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化,然后使不饱和的丙烯酸酯和巯丙基硅胶进行“巯-烯”加成反应制备TCSP。该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键合量较高,成本低,尚未见相关报道。以优化的极性有机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铵/乙酸,480/120/0.3/0.04,v/v/m/v)流速为0.5 m L min-1,在35°C柱温下,20min内同时实现了克伦特罗(CLEN)和沙丁胺醇(SAL)对映体的高效分离,分离度(Rs)分别为2.72和1.91。固相萃取后,通过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建立了一种可用于200份动物源肉类样品中β2-激动剂CLEN和SAL对映体快速灵敏的LC-MS/MS定量方法。分别研究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该新方法在0.5~50μg L-1浓度范围内对所有对映体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较高的回收率(CLEN为87~103%,SAL为93~103%)和高的重现性(日内RSDs%在2.65~7.98%,日间在4.23~9.29%)。CLEN和SAL的对映体LODs分别低于0.018μg kg-1和0.076μg kg-1。结果表明,所有阳性样品均含有不等量的对映异构体,尤其是猪肝中的R/S异构比高达1.3,这表明β2-激动剂在动物体内有对映体选择性代谢,所以科学评估激动剂对人类的毒性需要精准到对映体含量的测定。5.通过“巯-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CELCSP)。首先将烯基引入到纤维素上,然后用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将纤维素完全异氰酸酯化。最后使烯基与3-巯丙基硅胶反应获得一种纤维素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固定相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制备的纤维素键合相耐溶剂性能强,可用于反相色谱并兼容ESI-MS,已成功用于六种常见的手性杀菌剂的对映体拆分,其中包括灭菌唑、己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和苯霜灵。使用常见的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上述杀菌剂对映体在CELCSP上的分离度(Rs)和选择性因子(α)分别达到3.46和1.27。基于CELCSP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新的LC-MS/MS方法,在30min内定量测定10种水果和蔬菜(如黄瓜、葡萄等)中的所有6种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样品经Fe3O4磁性粒子快速前处理,通过LC分离对映体和正离子多反应监测质谱测定。在0.10~100μg L-1的范围内观察到响应与对映体浓度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γ=0.9965~0.9982)。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回收率在65%至110%之间(n=3)。对映体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5~0.61μg kg-1和0.18~2.01μg kg-1。样品中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0%(日内,n=5)和2.5%~13.0%(日间,n=10)。“巯-烯”加成的温和反应条件有利于维持纤维素的有序立体结构,而高定向合成的产率也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为LC-MS/MS监测农药对映体残留量建立可靠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提供了保证。
王超越,孙文宇,吕华伟,颜继忠,童胜强[9](2019)在《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对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进展作了综述。通过总结有机溶剂、背景电解质以及手性选择剂的选择等探讨了它们对非水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影响,并指出其在手性药物分离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针对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特别对有机溶剂的选择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今后发展的展望也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引用文献61篇)。
崔兴[10](2019)在《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氟比洛芬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芳基丙酸类手性抗炎药物,S-氟比洛芬对映体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氟比洛芬对映体几乎没有抗炎活性,但对于海尔默兹病和抑制肿瘤生长有较好的疗效。因此,通过手性拆分获得高纯度的单一氟比洛芬对映体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手性离子液体作为绿色环保,结构可调节性强的拆分剂在手性分离方面已有一些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关注度持续增长。本文以手性离子液体为拆分剂,对氟比洛芬对映体的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手性拆分剂与对映体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了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与氟比洛芬对映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结合能,用于指导离子液体种类的选取。对映体间结合能差值△E可作为拆分剂分离性能的评判依据,模拟结果表明1-丁基-3-甲基咪唑L-色氨酸盐([BMIM][L-trp])具有较好的手性识别作用。通过萃取实验验证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BMIM][L-trp]为萃取剂的体系选择性系数较高,并进一步研究了[BMIM][L-trp]为萃取剂的体系中有机溶剂种类、拆分剂浓度、消旋体初始浓度、pH、温度等因素对氟比洛芬萃取拆分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反萃取过程实现了水相的再生,离子液体的重复回用。2.为进一步提高选择性系数,以[BMIM][L-trp]作为水相拆分剂,酒石酸酯作为油相拆分剂,采用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拆分了氟比洛芬对映体。考察了酒石酸酯种类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拆分剂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D-酒石酸二辛酯被选为合适的油相萃取剂。同时考察了有机溶剂种类、酒石酸酯浓度、消旋体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于单相识别,由于协同萃取效应,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体系选择性系数有一定提高。3.本文氟比洛芬萃取系统包含手性离子液体及其相关混合体系,其工业化应用需要大量的基础物性数据。相比于粘度、密度等性质,有关手性离子液体导热系数测量的报导非常有限。本文测定了常压(0.1 MPa)下温度283.15-333.15 K范围内[BMIM][L-trp]+水、[BMIM][L-trp]+乙醇、水+乙醇、[BMIM][L-trp]+甲醇四种二元体系的导热系数及[BMIM][L-trp]+水+乙醇三元体系的导热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较高。4.为进一步实现手性离子液体的循环回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制备了咪唑基I-色氨酸固定化离子液体,考察了载体种类、反应溶剂、物料比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对负载效果进行了表征。将固定化后的离子液体用于吸附分离水相中的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了氟比洛芬浓度、温度、吸附时间、pH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
二、毛细管电泳及手性选择剂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细管电泳及手性选择剂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络合反应的新型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药物分离的意义 |
1.2 常用的手性分离方法 |
1.3 非水毛细管电泳溶剂的选择 |
1.4 非水毛细管电泳背景电解质的选择 |
1.5 非水毛细管电泳中常用的手性选择剂 |
1.5.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1.5.2 冠醚 |
1.5.3 大环抗生素 |
1.5.4 其他类手性选择剂 |
1.5.5 离子对手性选择剂 |
1.5.6 手性多羟基化合物–硼酸络合酸手性选择剂 |
1.6 本论文选题思路 |
第二章 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络合酸NACE法分离盐酸莱克多巴胺异构体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药 |
2.2.2 电泳条件 |
2.2.3 溶液配制 |
2.2.4 参数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手性选择剂的筛选 |
2.3.2 双丙酮-D-甘露糖醇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3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4 三乙胺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5 优化的手性分离条件 |
2.3.6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7 方法学考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酒石酸–硼酸络合酸NACE法测定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中沙美特罗对映体的含量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药 |
3.2.2 电泳条件 |
3.2.3 溶液配制 |
3.2.4 参数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L(+)-酒石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3.3.2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3.3.3 pH*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3.3.4 优化的手性分离条件 |
3.3.5 系统适用性试验 |
3.3.6 方法学考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霉素–硼酸络合酸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电泳条件 |
4.2.3 溶液配制 |
4.2.4 参数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霉素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2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3 柠檬酸和三乙胺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 缓冲溶液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5 最佳NACE条件下的分离参数 |
4.3.6 手性分离机理的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盐酸克林霉素–硼酸络合酸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药 |
5.2.2 实验条件 |
5.2.3 溶液配制 |
5.2.4 参数计算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盐酸克林霉素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2 硼酸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 柠檬酸和三乙胺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4 缓冲溶液含水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5 最佳NACE条件下的分离参数 |
5.3.6 手性分离效果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重氮树脂和万古霉素构建的色谱分离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
1.1.1 高效液相色谱概述 |
1.1.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1.2 多孔聚合物微球 |
1.2.1 多孔聚合物微球简介 |
1.2.2 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改性 |
1.3 毛细管电泳理论简介 |
1.3.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1.3.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1.3.3 电渗流 |
1.4 毛细管管壁修饰 |
1.4.1 毛细管涂层简介 |
1.4.2 毛细管涂层的分类 |
1.5 蛋白质吸附 |
1.6 手性分离 |
第二章 单分散多孔PS-PMMA微球的制备及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聚苯乙烯种子微球的制备 |
2.2.3 多孔PS-PMMA微球的制备 |
2.2.4 多孔PS-PMMA微球的水解 |
2.2.5 重氮树脂修饰水解后的多孔PS-PMMA微球 |
2.2.6 多孔微球表面修饰万古霉素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重氮树脂/万古霉素改性多孔PS-PMMA微球的制备 |
2.3.2 重氮树脂/万古霉素改性多孔PS-PMMA微球的形貌特征 |
2.3.3 不同水解条件对改性多孔PS-PMMA微球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分散多孔PS-PMMA微球在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液相色谱柱的制备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重氮树脂/万古霉素改性聚合物多孔微球填料的柱压 |
3.3.2 甲醇/水流动相下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
3.3.3 乙腈/水流动相下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
3.3.4 乙腈/三乙胺缓冲液流动相下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氮树脂/万古霉素共价涂层的制备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重氮树脂/万古霉素共价涂层的制备 |
4.2.3 电渗流的测定 |
4.2.4 对蛋白质及手性药物的分离测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共价涂层形成的表征 |
4.3.2 共价涂层化学稳定性测试 |
4.3.3 电渗流的测定 |
4.3.4 共价涂层对混合蛋白的分离 |
4.3.5 共价涂层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
4.3.6 共价涂层分离异丙嗪的重现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纳米材料与电泳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中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概述 |
第二节 手性选择剂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 |
第三节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研究新进展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CE-LIF对呼出气冷凝物中醛代谢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D-His-ZIF-8-HF-LPME与 CE-LIF联用技术对手性氨基酸的分析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Β-CD@QDs假固定相的CE-LIF联用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BSA@ZIF-8-OT柱的Mini-CEC-AD联用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同手性ZIF-8-OT柱的Mini-CEC-AD联用技术在手性拆分中的方法研究 |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3.结果与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工作展望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以酒石酸衍生物为功能单体的R-布比卡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药物分离 |
1.1.1 手性药物及其拆分意义 |
1.1.2 手性药物分离方法 |
1.2 分子印迹 |
1.2.1 分子印迹的定义 |
1.2.2 分子印迹技术 |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
1.2.4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 |
1.3 酒石酸 |
1.3.1 酒石酸酸简介 |
1.3.2 酒石酸应用于手性药物拆分 |
1.4 布比卡因 |
1.4.1 布比卡因简介及手性拆分意义 |
1.4.2 布比卡因对映体的手性拆分方法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酒石酸手性功能单体的合成 |
2.1 前言 |
2.2 实验方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基于酒石酸手性功能单体的制备 |
2.3.1 丙烯酰酒石酸合成 |
2.3.2 二烯丙基酒石酸的合成 |
2.3.3 二烯丙氧基苯甲酰酒石酸的合成 |
2.4 功能单体的表征 |
2.4.1 丙烯酰酒石酸的表征分析 |
2.4.2 二烯丙基酒石酸的表征分析 |
2.4.3 二烯丙氧基苯甲酰酒石酸的表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布比卡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方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药品的预处理 |
3.2.4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3.3 实验部分 |
3.3.1 R-布比卡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3.3.2 单因素法考量对选择性吸附的影响因素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聚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3.4.2 单因素法考量对选择性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
3.5 手性识别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布比卡因的吸附行为 |
4.1 前言 |
4.2 实验方剂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4.3 实验部分 |
4.3.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4.3.2 热力学吸附实验 |
4.3.3 动力学吸附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4.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4.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β-环糊精组氨酸衍生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分离 |
1.1.1 手性化合物 |
1.1.2 手性分离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 环糊精类(CD)手性选择剂 |
1.2.1 阴离子型β-CD |
1.2.2 中性β-CD |
1.2.3 阳离子型β-CD |
1.3 毛细管电色谱(CEC) |
1.3.1 手性毛细管电色谱 |
1.3.2 CEC在手性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
1.4 环糊精类CEC整体柱的制备方法 |
1.4.1 两步法 |
1.4.2 单步法 |
1.4.3 一锅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双[-6-氮-(咪唑基-2-氨基-丙酸-3)]-β-CD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表征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双[-6-氮-(咪唑基-2-氨基-丙酸-3-)]-β-CD(β-CD-E_2)的合成 |
2.3 β-CD-E_2的表征 |
2.3.1 紫外可见光谱(UV)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3 元素分析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5 核磁共振1H和13C(NMR) |
2.3.6 液-质联用(LC-MS) |
2.4 β-CD-E_2 CEC整体柱的制备 |
2.5 CEC整体柱表征 |
2.5.1 显微镜 |
2.5.2 扫描电镜(SEM)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β-CD-E_2整体柱分离4种手性化合物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电泳条件 |
3.3 盐酸特拉唑嗪对映体拆分 |
3.3.1 样品处理 |
3.3.2 缓冲液种类筛选 |
3.3.3 探究缓冲液pH对盐酸特拉唑嗪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4 探究分离电压对盐酸特拉唑嗪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3.5 小结 |
3.4 盐酸异丙嗪对映体拆分 |
3.4.1 样品处理 |
3.4.2 探究缓冲液pH值对盐酸异丙嗪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4.3 探究分离电压对盐酸异丙嗪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4.5 探究缓冲液浓度对盐酸异丙嗪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4.6 精密度考察 |
3.4.7 小结 |
3.5 咪唑乙烟酸对映体拆分 |
3.5.1 样品处理 |
3.5.2 缓冲液pH值对咪唑乙烟酸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5.3 电压对咪唑乙烟酸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5.4 缓冲液浓度对咪唑乙烟酸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3.5.5 线性范围 |
3.5.6 精密度考察 |
3.5.7 对照实验 |
3.5.8 小结 |
3.6 甲咪唑烟酸对映体拆分 |
3.6.1 样品处理 |
3.6.2 电压对甲咪唑烟酸拆分的影响 |
3.6.3 pH对甲咪唑烟酸拆分的影响 |
3.6.4 甲咪唑烟酸拆分的线性范围 |
3.6.5 小结 |
3.7 机理讨论 |
第4章 β-CD-B_2整体柱分离2种手性除草剂 |
4.1 引言 |
4.2 试剂与仪器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双-[-6-氧-(3-脱氧柠檬酸酯-4)]-β-CD(β-CD-B_2)的合成 |
4.2.4 β-CD-B_2 CEC整体柱的制备 |
4.2.5 电泳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2,4-滴丙酸对映体的分离 |
4.3.2 灭草喹对映体的分离 |
4.3.3 方法评价 |
4.3.4 对照实验 |
4.3.5 不同CEC整体柱拆分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 |
4.4 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1.1 手性拆分技术 |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1.3 气相色谱法 |
1.1.4 毛细管电泳法 |
1.2 手性选择剂 |
1.2.1 蛋白质 |
1.2.2 环糊精类及其衍生物 |
1.2.3 非环化糖类化合物 |
1.2.4 大环类抗生素 |
1.2.5 冠醚及其它手性选择剂 |
1.2.6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的协同效应 |
1.3 离子液体与低共熔溶剂 |
1.3.1 离子液体及其应用 |
1.3.2 低共熔溶剂 |
1.3.3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
1.4 大分子拥挤理论 |
1.4.1 大分子拥挤效应热力学、动力学分析 |
1.4.2 大分子拥挤试剂的应用 |
1.5 手性药物佐匹克隆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实验部分 |
2.1 试剂及仪器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试剂的配制 |
2.2.1 外消旋体样品的配制 |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
2.2.3 DESs的配制 |
2.2.4 电泳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葡聚糖浓度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2.3.2 DESs环境下葡聚糖浓度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2.3.3 大分子拥挤环境下DESs种类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2.3.4 DESs配比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
2.3.5 重复性实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毛细管电泳法手性分离技术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类离子液体双相体系用于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药物 |
1.1.1 洛尔类药物 |
1.1.2 洛芬类药物 |
1.2 手性拆分方法 |
1.2.1 结晶拆分法 |
1.2.2 化学拆分法 |
1.2.3 生物拆分法 |
1.2.4 色谱拆分法 |
1.2.5 膜分离法 |
1.2.6 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法 |
1.3 类离子液体 |
1.3.1 离子液体 |
1.3.2 低共熔溶剂 |
1.4 类离子液体在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
1.4.1 离子液体在拆分手性对映体中的应用 |
1.4.2 低共熔溶剂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2.2.2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2.2.3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与水双相体系的制备 |
2.2.4 氨基酸离子液体与有机溶剂双相体系的制备 |
2.2.5 普萘洛尔对映体的萃取拆分 |
2.2.6 氟比洛芬对映体的萃取拆分 |
2.2.7 反萃取实验 |
2.3 分析方法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3.2 核磁共振分析 |
2.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3.4 普萘洛尔对映体标准曲线测定 |
2.3.5 氟比洛芬对映体标准曲线测定 |
第三章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的测试分析 |
3.3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的构建 |
3.4 疏水性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萃取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条件的探究 |
3.4.1 低共熔溶剂种类的影响 |
3.4.2 双相体积比的影响 |
3.4.3 药物浓度的影响 |
3.4.4 pH值的影响 |
3.4.5 萃取时间的影响 |
3.4.6 HP-β-CD浓度的影响 |
3.5 低共熔溶剂回收和循环使用 |
3.6 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与其他体系拆分效果的比较 |
3.7 低共熔溶剂/水双相体系对其他洛尔类药物的拆分效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的测试分析 |
4.2.1 红外光谱 |
4.2.2 核磁共振氢谱 |
4.3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的构建 |
4.4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拆分氟比洛芬条件的探究 |
4.4.1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
4.4.2 有机溶剂种类的影响 |
4.4.3 双相体积比的影响 |
4.4.4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 |
4.4.5 药物浓度的影响 |
4.4.6 pH值的影响 |
4.4.7 DIPT浓度的影响 |
4.5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回收和循环使用 |
4.6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与其他体系拆分效果的比较 |
4.7 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双相体系对其他洛芬类药物的拆分效果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
1.1.1 手性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2 手性对映体分离的方法 |
1.2 超分子主体化学与手性分离 |
1.2.1 环糊精类固定相 |
1.2.2 大环抗生素类固定相 |
1.2.3 多糖类纤维素固定相 |
1.3 固定相基质的选择 |
1.4 点击化学反应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性 |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
第2章 制备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监测人尿中巯基尿酸手性标志物新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苄基脲乙二胺单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 |
2.2.2.1 苄基脲单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
2.2.2.2 巯丙基硅胶的制备 |
2.2.2.3 苄基脲-β-环糊精键合相(BzCDP)的制备 |
2.2.3 仪器分析 |
2.2.4 标准溶液配制 |
2.2.5 样品提取与净化 |
2.2.6 方法验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苄基脲-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 |
2.3.2 PMA和BMA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
2.3.2.1 有机相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2 流动相pH值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2.3.2.3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2.3.3 优化色谱条件 |
2.3.4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2.3.5 优化样品前处理 |
2.3.6 方法确认 |
2.3.6.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出限 |
2.3.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2.3.6.3 BzCDP制备方法的重现性 |
2.3.6.4 基质效应 |
2.3.7 实际尿样分析 |
2.4 结论 |
第3章 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相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手性色谱性能研究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S(-)-苄基苯乙醇胺-β-环糊精键合固定相(BzCSP)的合成 |
3.2.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3.2.4 结构表征 |
3.2.5 仪器分析 |
3.2.5.1 液相色谱对手性分子的分离评价 |
3.2.5.2 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条件 |
3.2.6 果蔬样品前处理方法 |
3.2.7 方法验证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定相的表征 |
3.3.2 不同类型对映体在多模式下的分离评价 |
3.3.3 对实际样品中的手性对映体手性分离应用 |
3.3.3.1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3.3.3.2 准确度、精密度与稳定性测试 |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制备替考拉宁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肉中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对映体新方法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替考拉宁大环抗生素手性固定相的合成 |
4.2.3 仪器参数 |
4.2.4 标准溶液与工作溶液的配制 |
4.2.5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
4.2.6 方法验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替考拉宁的巯烯加成键合方法 |
4.3.2 固定相的表征 |
4.3.3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 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手性分析条件的选择 |
4.3.4.1 手性分离模式的选择 |
4.3.4.2 甲酸铵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3 有机溶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4 乙酸用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4.3.4.5 柱温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
4.3.5 质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
4.3.6 优化样品制备 |
4.3.7 方法确认 |
4.3.7.1 线性回归和最低检测限 |
4.3.7.2 基质效应 |
4.3.7.3 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4.3.8 方法应用 |
4.4 结论 |
第5章 制备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相用于建立LC-MS/MS测定手性杀菌剂对映体新方法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化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CELCSPs)的合成 |
5.2.3 表征 |
5.2.4 色谱和质谱条件 |
5.2.5 样品提取和净化 |
5.2.6 分析方法的确认和CSP分离能力的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素的衍生化和巯-烯加成键合反应 |
5.3.2 配体与固定相的基本结构表征 |
5.3.2.1 配体DCLCEL的1HNMR谱分析 |
5.3.2.2 配体DCLCEL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CELCSP对农药手性分离的评价 |
5.3.3.1 流动相的组成对手性分离度的影响 |
5.3.3.2 键合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3 手性农药结构对分离的影响 |
5.3.3.4 柱温和热力学参数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5 流速和进样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
5.3.3.6 MRM优化质谱检测条件 |
5.3.4 样品前处理 |
5.3.5 方法确认 |
5.3.5.1 配制标准溶液 |
5.3.5.2 回收率测试 |
5.3.5.3 方法重现性测试 |
5.3.6 实际样品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
1.1 非水毛细管电泳溶剂的选择 |
1.2 非水毛细管电泳背景电解质的选择 |
1.3 非水毛细管电泳中手性剂的选择 |
1.3.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1.3.2 冠醚 |
1.3.3 奎宁及其衍生物 |
2 实际应用 |
3 结论与展望 |
(10)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表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手性拆分方法 |
1.2.1 结晶拆分法 |
1.2.2 化学拆分法 |
1.2.3 生物拆分法 |
1.2.4 色谱拆分法 |
1.2.5 膜拆分法 |
1.2.6 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法及手性拆分剂 |
1.3 手性离子液体及其对映体拆分应用 |
1.3.1 手性离子液体简介 |
1.3.2 手性离子液体在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
1.3.3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
1.4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的应用 |
1.4.1 固相萃取 |
1.4.2 作为色谱固定相 |
1.5 氟比洛芬 |
1.5.1 氟比洛芬简介 |
1.5.2 氟比洛芬手性拆分研究进展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2 手性离子液体单相识别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 |
2.1 前言 |
2.2 量子化学计算模拟 |
2.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2.2.2 静电势图谱 |
2.2.3 分子构型及分析 |
2.2.4 相互作用能计算 |
2.3 实验与方法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操作步骤 |
2.3.3 实验分析方法 |
2.4 萃取实验结果讨论 |
2.4.1 手性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
2.4.2 溶剂种类的影响 |
2.4.3 水相pH值的影响 |
2.4.4 手性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2.4.5 初始氟比洛芬消旋体浓度的影响 |
2.4.6 甲醇含量的影响 |
2.4.7 温度的影响 |
2.4.8 反萃取过程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2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酒石酸酯种类的影响 |
3.3.2 量子化学计算分析 |
3.3.3 有机溶剂的影响 |
3.3.4 D-酒石酸二辛酯浓度的影响 |
3.3.5 水相pH的影响 |
3.3.6 初始氟比洛芬浓度的影响 |
3.3.7 温度的影响 |
3.3.8 反萃取过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1-丁基-3-甲基咪唑L-色氨酸及相关混合物导热系数的测定和计算 |
4.1 前言 |
4.2 实验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及原理 |
4.2.3 实验操作及精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纯物质导热系数数据 |
4.3.2 二元体系导热系数数据 |
4.3.3 三元体系导热系数数据及拟合 |
4.4 本章小结 |
5 固定化离子液体分离氟比洛芬对映体 |
5.1 离子液体的固定化研究 |
5.1.1 前言 |
5.1.2 实验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2 氟比洛芬固相吸附 |
5.2.1 前言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4 吸附实验数据拟合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本文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科研成果 |
四、毛细管电泳及手性选择剂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顺式-邻二羟基和硼酸络合反应的新型手性选择剂在NACE中的应用[D]. 张旭. 河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重氮树脂和万古霉素构建的色谱分离体系[D]. 邢捷. 青岛大学, 2020(01)
- [3]纳米材料与电泳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分析中的方法研究[D]. 王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以酒石酸衍生物为功能单体的R-布比卡因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D]. 陈彦德. 广西大学, 2020(02)
- [5]β-环糊精组氨酸衍生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D]. 张思.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6]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D]. 李在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类离子液体双相体系用于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D]. 杨婵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巯烯加成制备液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在手性对映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良. 南昌大学, 2019
- [9]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进展[J]. 王超越,孙文宇,吕华伟,颜继忠,童胜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9(10)
- [10]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D]. 崔兴. 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