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浏依,赵斌[1](2021)在《汉晋蜀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蜀锦在丝路之路占有一席之地,是丝绸贸易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蜀锦便受关注,学界也对其研究较多,成果显着。近年来,新疆出土的大批蜀锦,使其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并有不少学者对出土蜀锦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就19世纪后半叶以来,学界对蜀锦尤其是汉晋时期蜀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马垚青[2](2021)在《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对该区域出土的汉到唐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以壁画、墓葬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为载体的有翼兽图像进行综述与梳理。笔者以考古发现的有翼兽图像材料和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从类型学、图像学的角度,对汉唐时期有翼兽图像进行分型分析。通过对这些有翼兽图像的认知和把握,结合塔里木地区历史发展状况、社会背景、文化交流情况,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依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对塔里木盆地现存主要考古遗址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塔里木盆地文化性质。第二部分根据塔里木盆地考古发掘报告以及早期西方探险家考察报告,对该区域出土的有翼兽图像进行概述,并通过有翼兽图像造型分析其类型。第三部分对有翼兽图像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该区域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的渊源,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以及翼兽图像表现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汉唐时期的塔里木盆地是陆上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有翼兽图像即见于丝织品,又出现于佛教石窟,在石雕艺术、青铜印章中也有这类图像的踪影,其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以此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解汉唐时期文化交流,厘清塔里木盆地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
马晓敏[3](2020)在《丝绸之路新疆出土汉唐织绣工艺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发,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丝绸之路的经济地位和文化意义愈发突出,我国作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和主要输出路段,依托丝绸之路所生成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世界人类文化长河的渊薮中大放异彩,在经济发展和艺术文化上的作用也可见一斑。在“一带一路”政策带动下,迅速发展的“古道”以及在这条古道上所绽放出来的特有的文化光辉,都值得我们去剖析和挖掘其在当时和如今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文化价值。织绣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展现了华夏人民在传统工艺上的独特创造,它以精彩繁复的图案、色彩以及匠心独运的构图和布局形式惊艳了世界。丝绸之路上的工艺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丝绸之路上织绣的品种渐趋多样,色彩缤纷,图案丰富,构图和谐,给我们展示了古代织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也给后世织绣的发展留下了模板。从新疆出土的织绣品,给今天工艺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很多新颖的思路,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本文首先是对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路段新疆地区出土的织绣品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在丝绸之路的商贸旅途中,哪些织绣品流传度较广;其次,研究其制作工艺,分析古代织绣的主要织造方法,从中窥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工艺;再次,对织绣的图案纹样和色彩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特征和织绣工艺品的发展进程,进而挖掘出蕴藏在织绣工艺背后深刻的文化意义。从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在我国的发展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两汉时为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丝绸之路的缓慢发展时期,到了隋唐两朝是成熟时期,宋元时是消亡期。织绣工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因此,它的图案、纹样、色彩等工艺特征必然会有不同的变化。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互动和交流,并不只是中国单向的文化输出,发展到一定时期,会出现文化的回流,因此,织绣工艺的发展还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研究丝绸之路新疆出土的织绣工艺特征和文化意义时,会充分考虑全部的因素对织绣工艺产生的影响,力求完整呈现丝绸之路新疆地区织绣工艺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义。
彭汉宗[4](2019)在《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个民族会像华夏民族那样热衷于山水树石的艺术表现了。自北魏至元代的近千年中,敦煌壁画见证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包括西域样式、汉晋传统样式、北朝新兴样式、隋代的“细密精致而臻丽”、唐代的“焕烂而求备”、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千篇一律”、西夏与元代的卫藏风格。不同风格之间或和谐共存,或新旧迭代,其既与艺术自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等外部因素有关,如何从纷乱庞杂的现象中将这些因素一一寻绎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亦将引发全然不同的结论。在山水树石图像的演变历程中,主要有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其一为中原山水画的同步影响,其二为异域审美观念的影响,其三为特殊的宗教文化内涵。三股力量联合构成了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也彰显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与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在面对复杂艺术现象时往往需要做好随时切换研究视角的准备,如此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
唐尚书[5](2019)在《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文中指出罗布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气象”的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能动性意义。然而罗布泊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环境变迁对该地社会文明发展影响巨大。本研究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动植物群落、自然气候、河湖水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生业形态以及绿洲社会秩序等社会环境要素为主要考察对象,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时期的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展开论述,并通过“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互动视角重新审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路径及特点。论文将环境史纳入到罗布泊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之中,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整体性,不仅丰富了西北史地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内陆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观照意义。研究的材料来源除了传世文献中关于罗布泊及其相关地区的记录,还参考并借鉴了新疆等地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汉简、佉卢文、粟特古信札等文书以及墓葬、城市遗址等考古实体资料。研究中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并借助遥感以及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用以罗布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同时研究中还参考与借鉴了历史长时段理论、历史社会心理学、竺可桢气候变迁学说以及生态韧性等作为理论指导。研究结论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主要通过罗布泊河湖水系、交通道路、城市聚落以及生业形态等景观内容的变化加以呈现。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社会文明的沉浮与生态环境的兴衰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当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并恶化时,当地社会文明处于衰弱甚至废弃的边缘状态;而一旦环境有所好转,此时社会又开始逐渐恢复并走向复兴。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生态韧性,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并进行自我修复。从整体来看,汉唐时期影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本身的变化,而人类活动则只是对生态修复的时间与过程产生了促进或延缓的能动性影响。
曾玉玲[6](2019)在《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织毯起源地之一,对我国织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织造技术传播角度看,新疆织毯织造工艺经过历史洗礼不断地改进与传播,新疆织毯织造技术通过贸易交流、人口迁徙等各种途径传播,在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后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织毯;从织造技术传承角度看,新疆织毯历史悠久,其精湛的织造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图案使它至今享誉世界,在清代,新疆织毯集合前代织毯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宫廷文化和民间织毯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让新疆织毯业在清代进入发展繁盛阶段,对我国近现代织毯业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古代到清代,新疆织毯一直都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实物载体,织毯图案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与视觉享受之余,更多的是地域思想、文化的表达,织毯图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是新疆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一种历史记忆,反映了新疆地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论文中分析了新疆织毯图案的造型、构图和色彩艺术特征;以清代新疆织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主,对比分析清代不同时期织毯图案的创新性变化,探究清代新疆织毯图案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新疆织毯在当下的发展应在保留传统织毯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汲取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做出创新性转变,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光彩。论文以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实物图片资料为依据,对历史上新疆织毯的发展演变过程,织造技术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清代新疆织毯图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做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的研究能对以新疆织毯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传统手工艺织造技术的传承发展问题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现象上。
李楠[7](2018)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文中指出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的织绣艺术绚烂多彩,作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以吐鲁番、哈密为核心的东疆地区,织绣的种类更是品类繁多、丰富多样。文章针对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织绣艺术展开历史梳理和现状调研,论述在地域上由新疆西南(以喀什和田为中心的南疆)向新疆东北(以吐、哈为中心的东疆)的分布中,维吾尔织绣文化呈现出由“织”至“绣”的变化,而历史上维吾尔族由早期向清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递变中,东疆的织绣文化也显现出由“织”至“绣”的走向,这种走向,源自织绣背后内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将历史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织绣文化与当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相结合,主要是对事实的研究,即关于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独特性与成因的研究,以及当下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新疆地区织绣艺术整体风貌的呈现以及成因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探寻东疆地区与新疆其他维吾尔族聚集区(尤其是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织绣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论题。第二章针对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与当下出现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之上的纹样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现其区别于南疆的不同装饰体系下的织绣纹样特征。第三章对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中不同类别的图式进行图案构成与形式分析,通过与内地同类纹样的多维度比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印证,即内地因素在由“织”到“绣”的东疆维吾尔族织绣艺术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影响。第四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借鉴了内地先进机制体制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发展走向与刺绣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作为民艺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刺绣艺术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出路:也即与内地刺绣艺术和传承、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当下该地区刺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文章强调,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体系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独立构建的,而是在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以及内地文化的不间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刺绣随机生发和绘画性的显花方式在东疆维吾尔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理性规范和数目计算的织绣显花方式,也是维吾尔族在与内地文化的交融中走向世俗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内在审美需求所使。文章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博物馆及私人藏品,旁参专题图册、图录,以织绣纹样为核心,尽力挖掘文化根因,历史叙述与问题讨论中亦有厘正陈说之效。
陈晓露[8](2017)在《西域汉晋箱式木棺略论》文中研究指明汉晋时期,西域地区流行使用箱式木棺,大多集中发现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木棺所在墓葬中也往往同时出土铜镜、丝绸等典型的汉式器物,文化和时代特征十分突出。一般认为,箱式木棺是典型的汉文化葬具,它的流行应该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对西域经营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存在简单化的倾向。通过更为细致的考察,我们
刘源[9](2017)在《汉晋鄯善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要》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塔里木盆地南缘尼雅、楼兰等遗址相继出土大批以佉卢文、汉文写就的简牍文书,其内容涉及古代鄯善国农牧业、纺织业、商品贸易、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为研究汉晋时期鄯善国社会历史提供了广泛而详实的材料。随着这些文献资料研究的深入,围绕楼兰、鄯善与丝绸之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鄯善国社会经济史的面貌亦得以逐渐清晰。
杨富学,刘源[10](2017)在《佉卢文简牍所见鄯善国丝织品贸易》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丝绸之路交通枢纽的鄯善国,历来是中原丝织品西传必经之地。20世纪初以来,新疆出土了大批佉卢文简牍,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3至4世纪鄯善国内丝织品流通及贸易等问题。简牍显示,丝织品在鄯善国内走俏,并深入鄯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中西丝绸之路商贸的不断发展,鄯善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丝织品种类不断丰富。鄯善国同中原内地的商贸互市为鄯善国丝织品贸易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随着丝路沿线诸国的转运贸易,来自西方的丝织物亦进入鄯善国内市场,鄯善国及其周边贸易亦趋向多元。
二、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汉晋蜀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蜀锦史研究 |
二、蜀锦织造与纹样艺术 |
三、蜀锦发展与传播 |
四、蜀锦贸易 |
五、汉晋蜀锦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 |
(一)丝路蜀锦考古 |
(二)丝路蜀锦研究成果 |
1、织锦工艺组织结构与图案风格分析 |
2、纹样艺术研究 |
(三)蜀锦与丝路关系研究 |
小结 |
(2)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有翼兽图像的命名研究 |
二、关于国内有翼兽图像的渊源研究 |
三、关于出土有翼兽图像分区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塔里木盆地汉唐时期的文化以及主要考古遗址 |
第一节 楼兰鄯善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
一、尼雅遗址 |
二、营盘遗址 |
三、米兰遗址 |
四、楼兰遗址 |
第二节 于阗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
一、丹丹乌里克遗址 |
二、约特干遗址 |
第三节 龟兹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
一、克孜尔石窟 |
二、库木吐喇石窟 |
三、苏巴什佛寺遗址 |
第四节 高昌文化及其主要遗址 |
一、高昌古城 |
二、柏孜克里克石窟 |
三、阿斯塔那古墓群 |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概况及造型分析 |
第一节 塔里木盆地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概况 |
一、楼兰鄯善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
二、于阗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
三、龟兹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
四、高昌地区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 |
第二节 塔里木盆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造型分析 |
一、龙形有翼兽 |
二、狮虎形翼兽 |
三、鹿形有翼兽 |
四、有角翼兽 |
五、马形翼兽 |
六、鸟首兽身类有翼兽 |
七、羊形翼兽 |
八、牛形翼兽 |
九、有翼海马 |
第三节 塔里木盆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的分期与年代 |
一、汉晋时期 |
二、十六国至北朝后期 |
三、北朝末至隋唐 |
第三章 塔里木盆地出土汉唐有翼兽图像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塔土里木盆地出土的云气有翼兽图像 |
一、塔土里木盆地出土的云气有翼兽图像来源 |
二、云气有翼兽图像文化内涵 |
三、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云气有翼兽图像 |
第二节 塔土里木盆地出土的联珠翼马图像 |
一、塔里木盆地联珠翼马图像的来源 |
二、联珠翼马图像文化内涵 |
三、联珠翼马图像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
第三节 西方、北方草原文化系统的翼兽图像 |
一、牛形有翼兽图像 |
二、鸟首兽身类有翼兽图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丝绸之路新疆出土汉唐织绣工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由与意义 |
2.研究综述 |
3.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丝绸之路新疆出土的主要织绣种类 |
1.1 布匹衣料 |
1.2 配饰 |
1.3 生活用品 |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上新疆出土织绣的制作工艺 |
2.1 布匹衣料的制作工艺 |
2.2 配饰的制作工艺 |
2.3 生活用品的制作工艺 |
第三章 丝绸之路新疆出土织绣纹样的图案特征 |
3.1 祈详纳瑞纹必吉祥 |
3.2 中西结合取其精华 |
3.3 构图饱满造型生动 |
第四章 丝绸之路新疆出土织绣的色彩特征 |
4.1 清丽典雅的汉代色彩 |
4.2 低调明丽的魏晋色彩 |
4.3 明媚艳丽的唐代色彩 |
第五章 丝绸之路新疆出土织绣的文化意义 |
5.1 图案文化意义 |
5.2 色彩文化意义 |
5.3 历史文化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评阅表 |
(4)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木造型 |
一、从汉晋传统风格向北朝新兴风格的演变 |
二、西域花卉纹样的本土化改造 |
第二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石造型 |
一、故事画题材中配景山石造型的演变 |
二、须弥山图式的形成与演变 |
第三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水空间 |
一、从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型 |
二、北朝新兴风格——三维纵深与平面拼贴的过渡期 |
第二章 北周后期至隋代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北周后期至隋代前期的复古主义 |
一、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古朴、原始的树木造型 |
二、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云气纹山石造型 |
三、不同叙事结构下的山水空间 |
第二节 隋代后期的现实主义 |
一、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树木造型 |
二、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山石造型 |
三、大型说法图中的山水空间——两侧封边式造境 |
第三章 唐代的山水树石造型 |
第一节 细密臻丽、焕烂求备的树木造型 |
一、细密精致而臻丽的佛国花树 |
二、中原本土树木造型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形” |
第二节 唐代的山石造型 |
一、大型说法图、经变画中的圣山造型 |
二、初唐时期两大基础性元素的初步构建——高山、缓坡 |
三、盛唐“山水之变”——以“双峰对峙”图式为中心 |
四、盛唐时期对山石之“质”与“奇”的追求 |
五、唐代后期山石造型的模式化以及山水空间的秩序化 |
第三节 不同画幅形制与多元叙事结构对山水空间的综合影响 |
一、通壁向心式大型经变中的开放式一体化山水空间 |
二、三联式构图模式中关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思考 |
三、以传统的横长卷形制构建全新的山水空间 |
四、屏风形制的拆分与组合 |
第四章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曹氏画院的程式化风格 |
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树木造型 |
二、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山石造型 |
三、重山复水式的程式化山水空间 |
第二节 西夏、元代的异域风情 |
一、中原水墨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二、窟窿石审美风尚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三、西藏密教艺术风格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5)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罗布泊地区概况 |
二、环境概念界定与使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材料与意义 |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与总结 |
一、罗布泊地区探险与科学考察史 |
二、罗布泊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
三、罗布泊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
四、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 第二章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
第一节 秦汉时期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环境认知 |
第二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
第三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
一、动植物种类 |
二、自然气候 |
三、河湖水系 |
第四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的变迁 |
一、区域环境变化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生业方式的影响 |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
第二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
一、动植物种类 |
二、自然气候 |
三、河湖水系 |
第三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 |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条件 |
一、自然气候 |
二、河湖水系 |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商业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
第一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
第二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
一、自然气候 |
二、河湖水系 |
第三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415-548)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
附录二 隋唐时期(581-630)旱涝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
(6)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
1.1.1 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
1.4.2 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
1.4.3 文献综述总结 |
2 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
2.1 清以前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
2.1.1 先秦时期 |
2.1.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
2.1.3 隋唐至宋时期 |
2.1.4 元明时期 |
2.2 清代新疆织毯艺术发展背景 |
2.2.1 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到区域治理 |
2.2.2 不同时期独特的民族经济政策 |
2.2.3 多元融合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
2.3 清代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
2.3.1 民间织毯 |
2.3.2 宫廷文化影响下的新疆织毯 |
2.3.3 对外贸易中艰难发展的新疆织毯 |
本章小结 |
3 新疆织毯的分类和工艺流程 |
3.1 新疆织毯的分类 |
3.1.1 根据编织方法分类 |
3.1.2 根据材料分类 |
3.1.3 使用范围分类 |
3.2 新疆织毯织造工艺流程 |
3.2.1 前期准备 |
3.2.2 织造过程 |
3.2.3 后期美化修饰 |
本章小结 |
4 清代新疆织毯的图案艺术特色 |
4.1 多元文化下的图案特色 |
4.1.1 图案的文化渊源 |
4.1.2 多元文化下的主要织毯样式 |
4.2 织毯装饰图案分析 |
4.2.1 图案分类 |
4.2.2 图案构成 |
4.2.3 色彩特征 |
4.3 清代新疆织毯图案分析 |
4.3.1 清前期——承袭传统 |
4.3.2 清中期——繁盛发展 |
4.3.3 清晚期——多元发展 |
本章小结 |
5 清代新疆织毯的影响 |
5.1 新疆织毯对以西部地区为主织毯技术的影响 |
5.1.1 清以前新疆织毯技术的东传 |
5.1.2 清代新疆织毯技术的传播 |
5.2 西部地区织毯的艺术特色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源起 |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三 学术史简评 |
四 研究理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共同的底色:新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普遍状况 |
第一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存在场所 |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
二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存在场所 |
第二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工艺渊源及现实类型 |
一 历史时空中新疆地区的纺织工艺与传播 |
二 维吾尔族传统织绣纹样的制作工艺类型 |
第三节 维吾尔族织物纹样的整体风格基调 |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传统文化寓意 |
二 遵循几何学构图原理的构图模式 |
三 朴素淡雅与华美艳丽并存的配色方式 |
小结 |
第二章 图像与题材: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历史演进中的内地因素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织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一 汉地儒道传统纹样在晋唐吐鲁番地区的传播 |
二 汉地传统纹样在吐鲁番的延续与新兴 |
三 汉地佛教文化交融下的新生纹样 |
四 由汉地回授至吐鲁番的“中外融合”纹样 |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一 内地吉祥图案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传播与使用 |
二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动物纹样 |
三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 |
四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自然与天体纹样 |
五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器物纹样 |
六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
七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人物纹样 |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一 传统纹样题材在当下的延续与发展 |
二 “花”的世界: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花与果 |
小结 |
第三章 图式与工艺:内地因素影响下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历史递变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出土织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
一 关于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的产地问题 |
二 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纹样中的汉织物图式类型 |
三 与内地文化交融变异下的新生纹样图式类型 |
四 阿斯塔那出土丝织品的织造工艺 |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
一 内地服饰文化对东疆维吾尔族服饰纹样使用场所的影响 |
二 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对中国花鸟画构图的倚重 |
三 刺绣纹样对绘画性造型的强化 |
四 来自内地绘画的色彩组合习惯 |
五 内地传统刺绣工艺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运用 |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的内地民间文化影响 |
一 纹样使用场所的变化 |
二 由绘画性构成回归装饰性图案 |
三 纹样图底关系的变化 |
四 色彩的突破 |
五 现当代刺绣工艺的简化 |
小结 |
第四章 传承与新变:持续交融背景下吐鲁番、哈密维吾尔刺绣纹样的现实状况 |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刺绣 |
一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现实需求 |
二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生产与销售 |
第二节 民艺学视角下的刺绣传承与创新 |
一 传承人 |
二 传承方式 |
三 新图样设计 |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探索—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
一 组织机构与历史状况 |
二 保护与发展方式 |
三 效益与成果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汉晋鄯善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鄯善国农牧业研究 |
二、鄯善国纺织品及纺织技术研究 |
三、鄯善国社会生活及相关问题研究 |
四、鄯善国社会性质研究 |
五、结语 |
(10)佉卢文简牍所见鄯善国丝织品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一、佉卢文简牍所见丝织品概况 |
二、佉卢文简牍所见丝织品在鄯善国的流通 |
三、鄯善国的商贸交通 |
四、鄯善国的丝织品贸易 |
四、楼兰—尼雅地区出土汉晋文字织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晋蜀锦研究综述[J]. 杨浏依,赵斌. 吐鲁番学研究, 2021(01)
- [2]塔里木盆地出土的汉唐有翼兽图像研究[D]. 马垚青. 兰州大学, 2021(02)
- [3]丝绸之路新疆出土汉唐织绣工艺文化研究[D]. 马晓敏.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4]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D]. 彭汉宗. 上海大学, 2019(02)
- [5]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D]. 唐尚书. 兰州大学, 2019(08)
- [6]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D]. 曾玉玲.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7]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D]. 李楠. 山东大学, 2018(02)
- [8]西域汉晋箱式木棺略论[A]. 陈晓露. 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 2017
- [9]汉晋鄯善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要[J]. 刘源. 吐鲁番学研究, 2017(01)
- [10]佉卢文简牍所见鄯善国丝织品贸易[J]. 杨富学,刘源.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