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应测井趋肤效应校正的迭代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意,冯宏,韩雪,陈刚,蒋必辞[1](2021)在《石油电磁测井技术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应测井在电缆测井中较常用,其探测深度较大且能适用于油基泥浆,因而在石油测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磁波测井在随钻测井中更有效,利用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技术能够识别岩性界面、分辨仪器旋转方位,已经成为随钻地质导向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研发方向之一。文中回顾了感应测井和电磁波测井仪器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各发展阶段的仪器特点、设计差异和硬件设计制造难点;概括了石油电磁测井响应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对感应测井和电磁波测井影响的异同,认为相对倾角、井眼环境校正是影响共面或交叉分量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常用正、反演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认为现阶段缺乏适用于复杂地层的快速、可靠的正、反演技术,限制了电磁测井在实时解释和地质导向中的应用;总结了电磁测井数据解释存在的困难和技术升级难点;最后,展望了石油电磁测井技术的发展远景。
陈坤[2](2021)在《砂泥岩薄互层阵列感应测井反演研究》文中提出砂泥岩薄互层是一种重要的含油气储层,在我国诸多的含油气盆地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布。随着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提升,砂泥岩薄互层的识别与精确解释工作也越来越重要。阵列感应测井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率,在识别砂泥岩薄互层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然而其响应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不能有效反映储层的真实电阻率信息,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反演处理。建立不同的薄互层模型,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阵列感应测井正演响应。对阵列感应测井子阵列视电导率进行了趋肤效应校正和井眼校正,并设计了符合阵列感应测井仪器径向探测特性的靶函数,从而实现正演计算,进行了相应的正确性验证。数值模拟了不同薄互层模型的阵列感应测井正演响应,总结规律,为后期的反演工作奠定了基础。将在阵列侧向测井反演中应用广泛而在阵列感应测井反演中应用较少的一种智能优化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引入到阵列感应测井的反演中,并给出了一定的算法改进措施。为了提高砂泥岩薄互层的反演精度,将不同薄互层模型的正演响应作为约束条件添加到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当中。对比了两种算法在100次随机反演计算中的处理结果,发现改进差分进化算法性能更优。为了验证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在复杂环境中的适用性,对分别添加了5%、10%和20%高斯白噪声的阵列感应测井正演响应进行反演处理,结果表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在复杂环境中仍有较好的适用性。采用改进差分进化算法进行实际阵列感应测井资料反演,分别利用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和试油、取样资料进行了反演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反演效果较好,反演地层电阻率曲线和随钻电阻率测井曲线趋势基本一致,较阵列感应测井深探测曲线M2RX更接近随钻电阻率曲线水平。同时,利用试油、取样资料验证了实际薄互层地层的阵列感应测井反演效果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正确性,使用反演地层电阻率计算的含油饱和度相较直接使用M2RX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加符合实际资料。
陈坤,徐思慧,冯加明,李亨[3](2021)在《阵列感应测井HDIL趋肤效应影响校正》文中研究说明趋肤效应校正是阵列感应测井信号聚焦合成前的必要步骤,对信号聚焦合成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复合线圈系理论和电磁场理论,提出了一种仅使用均匀介质中视电导率虚部分量的趋肤效应校正新方法。分别使用迭代法、导数多频率法和虚部分量法对阵列感应测井HDIL的趋肤效应进行校正,定量分析了这3种方法的校正效果。结果表明:虚部分量法校正效果最好,趋肤效应校正后,在地层电导率为0.001~10S·m-1的范围内,子阵列1~5的最大相对误差为0.13%,子阵列6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3%。子阵列7在地层电导率为0.001~5 S·m-1的范围内最大相对误差为2%,在地层电导率为5~10 S·m-1的范围内最大相对误差为8.9%。研究结果为阵列感应测井趋肤效应校正提供了新的思路,对3种方法校正效果的综合分析有助于阵列感应测井仪器的研发和改进。
王鹏飞[4](2020)在《井旁异常体响应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测井是获得油气储层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电法测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测井方法。现有的电法测井仪器已经不能满足随钻地质导向的需求。随着油气勘探与开采的深入,迫切需要探测与识别更远处的异常体与地层构造,寻找井旁矿场,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的井旁异常体响应数值计算技术,开发相应软件,分析地下断层与异常体的感应测井响应特性,为井旁异常体参数反演和井周围电阻率成像提供正演响应数值计算工具,对远探测新型测井仪器的工程实现提供软件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地层电各向异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结合各向同性地层中双线圈系与三线圈系感应测井基本理论,研究了电各向异性地层的感应测井仪器结构及原理。第二部分研究了电各向异性地层感应测井数值计算方法。首先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推导出感应测井仪器的三维时域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的离散计算公式,然后将三维时域问题转化为2.5维频域问题,简化了计算过程,用预处理的双共轭梯度法对差分离散形成的大型稀疏方程组进行求解,同时得到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数值解,最终进行地层视电导率计算。完成了2.5维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计算程序的编写。第三部分研究了断层地层感应测井响应特性。计算和分析了断层倾角、断距、断层层厚以及仪器在断层中的运动轨迹等因素变化时的测井响应,针对不同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当仪器由上盘储层进入下盘储层时,断层倾角的变化与视电导率的变化成正比,在其他井眼轨迹的情况下,断层倾角变化对阵列感应测井响应数值影响微弱;长阵列对断距与储层层厚的变化探测比较灵敏;根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可以判断断层面所在位置。第四部分研究了异常体感应测井响应。建立异常体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电导率对比度、异常体几何尺寸与异常体分布方式等因素变化时的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研究表明:短阵列感应测井曲线的交点位置为异常体与围岩交界面所在位置;异常体厚度(z方向大小)与宽度(x方向大小)的改变都会影响测井响应,短阵列视电导率曲线交点间距为异常体厚度;当两个异常体并排水平横向放置时,不同的水平间距主要影响长阵列的测井感应响应数值大小,当两个异常体纵向放置时,通过短阵列的不同交点之间的间距可以判断异常体的厚度与异常之间的纵向距离。
白彦[5](2020)在《非均匀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如何正确评价薄交互储层、裂缝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储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由于页岩、裂缝和薄交互层均是典型的各向异性储层,用常规测井技术难以同时获得地层水平、垂直电阻率以及地层倾角等信息,储层评价时往往会低估甚至漏掉有意义工业油气层。新型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技术为各向异性储层勘探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然而,由于三维电磁感应测井采用三轴发射与三轴正交接收的测量方式,提供不同源距与工作频率的张量电磁资料,使得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往往涉及到三维电磁场数值模拟与反演处理问题,如何从原始的张量电磁资料测井资料中有效提取出地层纵横向电导率、侵入半径、地层倾角和方位角等有用信息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严重限制了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技术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本论文主要围绕着三维电磁感应测井中遇到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内容包括:柱状分层各向异性介质中电磁场解析算法、水平层状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电场耦合势三维有限体积算法、井眼环境校正、一维多参数反演和综合数据处理,并针对我国自主研发三维电磁感应探测仪器研制开发出一套三维正演模拟与测井资料数据处理系统。首先,针对同轴倾斜发射与接收线圈系上感应电动势的计算问题,利用TE波与TM波分解技术推导出柱状多层各向异性介质中频率波数域电磁场解析表达式,得到了柱状界面上局部发射系数、广义发射系数以及振幅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样条插值实现余弦逆变换确定频率空间域中电磁场以及任意方向接收线圈上感应电动势的数值解的计算方法。并利用数值结果研究考察收发距、仪器工作频率、各向异性系数等变化对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为仪器参数设计以及三维数值模拟结果的检验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考察层状非均匀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电磁感应测井仪器响应,基于电场耦合势三维有限体积算法(3D FV),用于提高大反差情况下电磁场数值结果的稳定性。并借助电导率标准化技术研究建立了任意各向异性非均质单元中等效电导率的计算方法、Lebdev交错网格下三维耦合势Helmhotz方程以及任意方向磁偶极子的离散方法,采用不完全LU分解(ILU)与稳定双共轭梯度法(Bi-STABCG)联合对离散方程进行求解。并根据探测仪器的真实线圈系结构与参数研究考察了直井、斜井以及水平井中三维电磁感应测井仪器的响应。在上述正演模拟的基础上,为尽快地将我国自主研发三维电磁感应探测仪器应用于国内复杂油气层的勘探评价,针对该仪器的真实仪器参数以及仪器响应特征,研究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测井资料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含井眼环境校正、视电导率与视倾角提取以及一维多参数正则化迭代反演等方法,并对相关方法在理论模型上进行了检验,取得了有效效果。最后,结合上述理论研究工作,建立了三维电磁感应测井综合化处理系统,包括原始测井数据采集输入,预处理、井眼环境校正、视值提取及一维多参数反演处理。通过模型数据和实测井资料测试验证,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获取地层水平电阻率、垂直电阻率、地层倾角、各向异性等地层参数,有效解决了薄交互储层以及各向异性地层中油气评价的问题。
吴银川[6](2019)在《石油套管井中感应测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油田的稳产增产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老生产井(金属套管井)复查挖潜和发现新产层是稳产增产的重要途径。但是,一方面,生产井长期开采导致原油储层发生变化,原有的裸眼井测井资料不能有效解释和评价储层;另一方面,生产井中的金属套管严重阻碍了常规侧向仪器和感应测井仪器测量评价油气的关键参数—地层电阻率(地层电导率)。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方法探测金属套管外地层电阻率,重新解释和评价地层,发现新的油气储集层。本文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基于电流线圈的套管井电磁场分布特征,提出了套管井中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新方法,系统研究了套管井关键参数选择、非均匀地层响应、非均匀金属套管影响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基于正演响应信息库的套管参数反演方法,最后研究了测井新方法在工程实现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提出了同时考虑磁导率和电导率参数的金属套管井电磁场计算方法,解决了套管井电磁场数值计算问题。测量金属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关键是解决基于线圈源的套管井电磁场计算问题。首先给出了均匀介质电磁场、电压和地层电导率的计算方法,得到均匀介质中电磁场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纵向和径向三层非均匀介质中电磁场的计算方法,为准确分析井眼、套管和地层的影响特征,研究套管外地层测量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基于相位差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方法,解决了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量问题。首先,针对电磁场计算函数的振荡积分不准确问题,深入分析振荡函数特征,提出了分段积分策略。其次,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研究套管井和裸眼井中电磁场分布与地层电导率、发射-接收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套管井中当发射-接收距离大于3m后,电场虚部(磁场实部)随地层电导率变化,而裸眼井中电场实部(磁场虚部)随地层电导率变化。接着,给出了计算电场相位差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发射-接收距离、不同地层电导率对相位差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相位差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新方法。最后,计算分析了激励频率和发射-接收距离对相位差和接收电压的影响特征,根据可检测信号量级建立激励频率和发射-接收距离两个关键参数的最佳选择区域。(3)提出了套管井感应测井纵向分辨率和径向探测深度的确定方法,解决了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性能参数的计算问题。构建套管外纵向三层和径向两层地层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地层电导率、地层厚度和侵入半径对不同发射-接收距离相位差的影响特征,提出利用发射-接收距离与目标地层厚度的比值来确定测井纵向分辨率,利用归一化相位差来确定测井径向探测深度的方法,当归一化相位差为0.4时,径向探测深度大于发射-接收距离。(4)构建了套管非均匀测井模型,揭示了套管参数非均匀变化对测井的影响规律。套管的腐蚀、接箍、断裂和局部电导率变化等非均匀的影响是套管井感应测井新方法应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套管腐蚀、接箍、裂缝及电导率局部变化的简化模型,计算分析了非均匀参数变化对相位差和接收电压的影响规律,该研究结果为实际测井中消除套管非均匀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5)提出了基于正演响应信息库的套管参数反演方法,解决了井下套管参数的测量问题。套管内径、厚度、电导率和磁导率是影响测井响应的四个参数,其中套管内径可通过井径仪器测量得到,其余三参数只能通过反演得到。首先,设计了1发射-3接收线圈的套管参数感应测量线圈系,然后利用数值计算建立套管参数正演响应信息库,解决了正演响应的快速计算问题。接着,基于正演响应信息库,采用三参数降维思想,设计三维参数快速反演搜索方法。最后,设计反演算法并编写反演程序,利用不同参数组合的反演,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6)研究了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工程实现问题。设计了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系统,详细研究仪器工程实现时需要解决的信号源和接收线圈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相敏检波技术实现响应信号实部虚部分离及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了信号噪声消除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检测算法的性能。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测量套管外地层电阻率的感应测井方法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郭晨彤[7](2018)在《阵列感应测井HDIL的倾角影响校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丛式井、分支井和大斜度井数量逐渐增加,阵列感应测井曲线在层边界处出现异常现象,造成油气解释评价困难。倾角影响校正是阵列感应测井仪器进一步推广应用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研究了阵列感应测井HDIL倾角影响校正的信号处理方法,其结果对HDIL仪器在斜井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一部分研究斜井的几何因子与响应特性。首先计算分析数值和解析斜井几何因子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两种体积几何因子特性相似,电荷几何因子不同。数值电荷几何因子能更准确地描述电荷在地层边界处的堆积效应。其次分析电导率对比度对数值电荷几何因子的影响特性。最后分析了不同层厚和地层对比度三层地层模型测井中的倾角影响特性。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详细研究了倾角影响校正信号处理方法。应用基于解析体积几何因子和数值电荷几何因子的倾角影响校正信号处理新方法,推导出设计体积滤波器和电荷滤波器的基本方程及约束条件。解决了滤波器设计中关键问题,包括目标函数的选择、深度的转换、滤波器的约束、斜井趋肤效应影响校正等。设计实现消除倾角影响的处理算法,包括模型和实际测井数据。最后一部分是倾角校正效果分析。通过无侵三层、十层、Oklahoma地层、某油田实际测井数据模拟仿真测试了电阻率、对比度、层厚不同时的滤波器和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对现场井数据处理测试实际测井数据处理中的校正效果。计算机仿真表明,设计的滤波器和算法在倾角小于75度范围内可以有效消除测井数据中的倾角影响。
陈红玲[8](2017)在《基于三频率的阵列感应测井信号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勘探技术不断发展,测井仪器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阵列感应测井仪器是目前最有效的电阻率测井仪器之一,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地层信息,对准确评价油气储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一种三频率阵列感应测井的信号处理方法,包括三频率测井信号趋肤效应校正、信号聚焦合成滤波器设计以及不同探测深度分辨率匹配滤波器设计,研究结果为三频率阵列感应测井仪器的研制和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阵列感应测井的基本原理,给出本文所选仪器的结构参数。其次从三线圈系引出感生电动势、视电导率和趋肤效应等基础理论知识。最后从Gianzero几何因子出发详细研究了三频率阵列感应测井仪器一维、二维探测特性和均匀地层响应特性;从不同阵列、不同工作频率和不同地层电导率三个方面讨论了仪器纵向分辨率以及径向探测深度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研究了三频率阵列感应测井信号趋肤效应校正方法。首先讨论了目前几种趋肤效应校正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利弊。其次从频率与视电导率的关系提出适合三频率阵列感应测井仪器趋肤效应校正的方法,研究三频率趋肤效应校正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实现原理。最后比较两种不同三层地层模型趋肤效应校正后曲线与无趋肤效应影响曲线差值大小,验证三频率趋肤效应校正方法的适用性。第三部分研究三频率测井信号聚焦合成滤波器设计问题。首先研究了聚焦滤波器设计原理、目的函数的选取、相关函数的应用以及设计滤波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其次分析软约束等条件对滤波器约束方法。最后设计出对应15个背景电导率的7种不同探测深度的真分辨率聚焦合成滤波器。第四部分是通过特定模型信号处理测试和完善聚焦合成滤波器。首先利用所设计的聚焦合成滤波器处理15个背景电导率7个探测深度模型的正演数据,合成不同探测深度、不同纵向分辨率的测井曲线,从合成的结果判断滤波器设计是否合理,调节滤波器的约束参数对所设计的滤波器进行完善。其次对7个不同探测深度、不同分辨率的曲线进行分辨率匹配,得到分辨率一致的测井曲线。第五部分是计算机仿真。首先给出了整个信号处理过程的算法设计,其次对电导率对比度为10和100的21层地层模型以及Oklahoma地层模型进行信号处理仿真。验证了研究算法和设计滤波器的适应性。
孙季垠[9](2014)在《感应原理及刻度方法漫谈》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感应测井的原理,井下仪器的发展过程,重点讨论了感应刻度方法,在不同地面仪器中对感应刻度的区别,长庆油田的特殊要求以及刻度规范。
李元宝[10](2013)在《阵列感应测井数据处理专用平台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测井中,电阻率是油气解释评价的重要参数。阵列感应测井由于具有分辨率高、探测深度深、地层电阻率读数准确和侵入反映清晰等特点,因此逐渐成为测量电阻率的主要手段。但是,阵列感应测井的数据量大,处理复杂,提供曲线多,要使测井解释评价准确,充分挖掘测井信息,需要有功能丰富的专用数据处理和图形显示软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开发阵列感应数据处理专用软件,利用目前功能强大的数据可视化技术,以曲线、图形等多种形式展示测井数据信息,实现友好的交互界面,方便测井解释人员使用。以下是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首先叙述了阵列感应测井基本原理,阵列感应测井的数据处理方法,如趋肤效应的校正、井眼效应的校正和聚焦处理等。其次研究软件设计有关的问题。解决了阵列感应测井的数据读取、坐标系绘制、异常点数据剔除、曲线的绘制、道与道之间的通信等一系列问题。最后研究关于阵列感应数据显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实现地层深度与电阻率的二维绘图,可以对六条不同探测深度曲线、八个频率的测井曲线、7个子阵列数据剔出异常数据和显示。其次实现了测井曲线的线性或对数坐标刻度。通过对曲线的颜色、线型、线宽等设置区分不同曲线。通过测井曲线起始深度、截止深度和步长的设置实现对测井曲线局部放大(缩小)显示。同时实现一口井中的两组数据的曲线对比显示,通过这些设置使测井数据以二维图形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计算机上。最后是关于三幅特殊图表的设计及其显示。实现径向探测深度-幅度图、频率-幅度图以及子阵列间距-幅度图,测井工程师可以方便的解释和分析阵列感应测井数据中的信息。
二、感应测井趋肤效应校正的迭代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应测井趋肤效应校正的迭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电磁测井技术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感应测井仪器的发展 |
2.1 感应测井仪器 |
2.1.1 第一阶段——单、双感应 |
2.1.2 第二阶段——相量感应 |
2.1.3 第三阶段——阵列感应 |
2.1.4 第四阶段——三分量感应 |
2.2 硬件设计制造难点 |
3 随钻电磁波测井仪器 |
3.1 常规电磁波测井仪 |
3.2 方位电磁波测井仪 |
3.3 硬件设计制造难点 |
4 电磁波测井与感应测井响应影响因 素比较分析 |
4.1 仪器参数 |
4.2 地层参数 |
4.3 井孔参数 |
(1)测量方式: |
(2)测量频率: |
5 电磁测井正演方法 |
5.1 解析法 |
(1)水平层状地层模型理论:多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经Hertz势理论或傅里叶变换推导而来。 |
(2)圆柱分层地层模型理论:多用于讨论泥浆、仪器偏心和钻杆对测量响应的影响。 |
5.2 数值模式匹配法 |
5.3 有限差分法(FDM) |
5.4 有限元法(FEM) |
5.5 积分方程法(IEM) |
6 电磁测井反演方法 |
6.1 Born方法 |
6.2 Gauss-Newton方法 |
7 电磁测井资料解释难点 |
8 电磁测井技术升级难点 |
9 总结 |
(2)砂泥岩薄互层阵列感应测井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阵列感应测井正演数值模拟 |
2.1 阵列感应测井基本原理 |
2.2 有限元法 |
2.3 薄互层模型正演模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阵列感应测井反演算法及评价 |
3.1 阵列感应测井反演模型 |
3.2 改进差分进化算法 |
3.3 算法实现 |
3.4 算法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际资料应用 |
4.1 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验证 |
4.2 试油、取样资料验证 |
4.3 实际薄互层资料反演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阵列感应测井HDIL趋肤效应影响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1 阵列感应测井HDIL仪器结构 |
2 阵列感应测井HDIL趋肤效应影响 |
3 趋肤效应校正方法 |
4 校正效果对比 |
4.1 均匀介质下的校正效果对比 |
4.2 层状介质下的校正效果对比 |
5 结论 |
(4)井旁异常体响应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有限差分法研究现状 |
1.2.3 吸收边界条件研究现状 |
1.2.4 网格剖分方法研究现状 |
1.3 数值计算环境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感应测井基本原理 |
2.1 各向同性地层中的感应测井原理 |
2.1.1 双线圈系感应测井原理 |
2.1.2 三线圈系感应测井理论 |
2.2 各向异性研究 |
2.2.1 各向异性研究方向与地层各向异性表现形式 |
2.2.2 地层的电各向异性分类 |
2.2.3 电各向异性地层电性参数 |
2.3 电各向异性地层测井方法 |
2.4 电各向异性地层感应测井仪器及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各向异性地层感应测井响应计算方法 |
3.1 均匀地层中的感应电磁场 |
3.2 三维空间交错网格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
3.2.1 求解背景场 |
3.2.2 有限差分法求解散射场 |
3.3 2.5维有限差分原理 |
3.4 大型稀疏方程组的求解 |
3.4.1 系数矩阵A的结构 |
3.4.2 不完全乔列斯基预处理方法 |
3.4.3 双共轭梯度法 |
3.5 计算电各向异性地层中的感应测井响应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断层地层感应测井响应分析 |
4.1 构建断层模型 |
4.2 模型网格剖分与数值积分合理性 |
4.2.1 网格剖分 |
4.2.2 数值积分合理性 |
4.3 断层响应特性分析 |
4.3.1 断层倾角影响 |
4.3.2 断层断距的影响 |
4.3.3 断层层厚的影响 |
4.3.4 其它位置断层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常体感应测井响应分析 |
5.1 井旁异常体模型构建 |
5.2 异常体响应影响因素 |
5.2.1 异常体与围岩电导率对比度的影响 |
5.2.2 异常体不同几何尺寸的影响 |
5.2.3 异常体不同分布方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非均匀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电测井技术发展现状 |
1.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柱状分层地层中电磁感应测井解析计算方法 |
2.1 柱状各向异性地层中倾倾斜线圈的电压 |
2.1.1 倾斜发射-倾斜接收时的线圈电压 |
2.1.2 水平发射-倾斜接收的线圈电压 |
2.1.3 倾斜发射-水平接收时的线圈电压 |
2.1.4 倾斜线圈电压的空间域表达形式 |
2.2 柱状多层介质中解析解 |
2.3 数值积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2.4 算法验证 |
2.5 超深电磁感应测井的模拟结果 |
2.6 小结 |
第3章 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3.1 各向异性地电模型与Maxwell方程的分解 |
3.2 Yee氏交错网格与各向异性非均质单元中等效电导率计算 |
3.3 控制方程的离散 |
3.4 磁偶极子源的离散 |
3.5 离散方程求解与视电导率计算 |
3.6 方法验证与计算结果分析 |
3.6.1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验证 |
3.6.2 交错层三维电磁数值模拟结果 |
3.6.3 水平地层层理倾角连续变化情况下数值模拟结果 |
3.7 小结 |
第4章 三维电磁感应自适应井眼校正方法研究 |
4.1 三维电磁感应井眼校正方法 |
4.1.1 井眼校正库建立 |
4.1.2 旋转角提取与校正 |
4.1.3 基于井眼校正库与多维有限元逼近测井响应的计算 |
4.1.4 自适应迭代反演与井眼环境校正 |
4.2 井眼校正结果验证与分析 |
4.2.1 旋转角提取与校正结果 |
4.2.2 层状地层模型上井眼环境校正结果 |
4.2.3 实测资料自适应井眼校正 |
4.3 小结 |
第5章 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5.1 三维电磁感应资料视值处理方法 |
5.1.1 单轴各向异性介质中波分解方法 |
5.1.2 三维电磁感应视值初值提取方法 |
5.2 三维电磁感应一维多参数反演方法 |
5.2.1 一维多参数Frèchet导数矩阵的快速响应计算 |
5.2.2 一维多参数正则化迭代反演 |
5.3 数值模型反演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三维电磁感应测井资料综合化处理应用 |
6.1 综合化数据处理系统 |
6.2 数值模拟地层模型综合化数据处理 |
6.2.1 泥浆侵入变化对综合化数据处理的影响 |
6.2.2 仪器偏心变化对综合化数据处理的影响 |
6.3 实测井资料综合化数据处理 |
6.4 小结 |
第7章 论文总结与下一步研究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石油套管井中感应测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测井技术发展 |
1.2.2 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技术发展 |
1.2.3 感应测井技术发展 |
1.2.4 学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非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研究 |
2.1 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 |
2.1.1 均匀介质感应电磁场 |
2.1.2 感应电动势 |
2.1.3 地层视电导率 |
2.2 纵向非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 |
2.2.1 纵向非均匀介质感应电磁场 |
2.2.2 纵向三介质感应电磁场 |
2.3 径向非均匀介质感应测井理论 |
2.3.1 径向非均匀介质感应电磁场 |
2.3.2 径向三层介质感应电磁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套管井感应测井方法研究 |
3.1 套管井感应测井模型 |
3.2 电磁场数值积分方法 |
3.3 套管井电磁场特征 |
3.3.1 模型参数设置 |
3.3.2 套管井与裸眼井电场特征比较 |
3.3.3 套管井电场分析 |
3.4 套管井感应测井关键参数确定 |
3.5 套管参数对测井响应影响 |
3.5.1 套管外半径对测井响应影响 |
3.5.2 套管厚度对测井影响 |
3.5.3 套管电导率对测井影响 |
3.5.4 套管磁导率对测井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非均匀地层响应特征研究 |
4.1 模型构建与验证 |
4.1.1 模型构建 |
4.1.2 网格剖分 |
4.1.3 模型验证 |
4.2 纵向非均匀地层响应特征 |
4.2.1 高电导率地层响应 |
4.2.2 低电导率地层响应 |
4.3 径向非均匀地层响应特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非均匀套管响应特征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套管腐蚀响应特征 |
5.2.1 套管腐蚀测井模型 |
5.2.2 套管内腐蚀相位差响应特征 |
5.2.3 套管内腐蚀电压响应特征 |
5.3 套管接箍响应特征 |
5.3.1 套管接箍测井模型 |
5.3.2 套管接箍相位差响应特征 |
5.3.3 套管接箍电压响应特征 |
5.4 套管断裂响应特征 |
5.4.1 套管断裂测井模型 |
5.4.2 套管断裂相位差响应特征 |
5.4.3 套管断裂电压响应特征 |
5.5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响应特征 |
5.5.1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测井模型 |
5.5.2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相位差响应特征 |
5.5.3 套管电导率非均匀电压响应特征 |
5.6 小结 |
第六章 套管参数反演技术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反演理论 |
6.2.1 系统参数化 |
6.2.2 系统的正演与反演 |
6.2.3 测井参数反演 |
6.3 套管参数反演问题描述 |
6.3.1 反演参数确定 |
6.3.2 测量数据 |
6.3.3 目标函数构建及特征 |
6.4 套管参数反演方法 |
6.4.1 正演信息库构建 |
6.4.2 搜索方法 |
6.4.3 反演程序流程设计 |
6.5 参数反演结果 |
6.6 小结 |
第七章 套管井感应测井仪器工程实现研究 |
7.1 感应测井仪器组成 |
7.2 信号源设计 |
7.2.1 DDS基本原理 |
7.2.2 测井信号源组成 |
7.2.3 DDS接口电路设计 |
7.2.4 程序设计 |
7.3 感应线圈设计 |
7.3.1 感应线圈电磁特征 |
7.3.2 空芯线圈设计 |
7.3.3 磁芯线圈设计 |
7.3.4 线圈等效电路 |
7.4 微弱信号检测 |
7.4.1 常见信号检测方法 |
7.4.2 相敏检测原理 |
7.4.3 数字相敏检测原理 |
7.4.4 低通滤波器设计 |
7.4.5 相敏检测算法实现 |
7.4.6 相敏检测仿真 |
7.4.7 噪声抑制与过采样技术 |
7.5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阵列感应测井HDIL的倾角影响校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阵列感应测井HDIL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阵列感应测井仪(HDIL)应用发展现状 |
1.2.2 阵列感应测井斜井信号处理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感应测井基本理论 |
2.1 阵列感应测井仪HDIL |
2.2 三线圈系感应测井理论 |
2.2.1 三线圈系结构 |
2.2.2 三线圈系的视电导率 |
2.2.3 三线圈系的几何因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斜井几何因子特性分析 |
3.1 斜井几何因子理论 |
3.1.1 斜井解析几何因子 |
3.1.2 斜井数值几何因子 |
3.2 斜井几何因子比较 |
3.2.1 解析体积几何因子与数值体积几何因子比较 |
3.2.2 解析电荷几何因子与数值电荷几何因子比较 |
3.3 对比度对电荷几何因子的影响 |
3.3.1 对比度固定而电导率改变对数值电荷几何因子的影响 |
3.3.2 电导率对比度变化对数值电荷几何因子的影响 |
3.4 斜井体积二维几何因子 |
3.5 三层地层中的倾角影响分析 |
3.5.1 高阻围岩时的倾角影响特性下不同角度的响应对比 |
3.5.2 低阻围岩时的倾角影响特性 |
3.5.3 不同层厚时的倾角影响特性 |
3.6 小结 |
第四章 倾角校正方法研究 |
4.1 倾角校正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4.2 消除倾角影响滤波器设计 |
4.2.1 消除电荷影响的滤波器设计方法 |
4.2.2 消除体积影响的滤波器设计方法 |
4.2.3 阵列感应HDIL的井斜校正滤波器设计方法 |
4.2.4 倾角校正滤波器库 |
4.3 信号处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4.3.1 目标函数的选择 |
4.3.2 趋肤效应影响校正方法 |
4.3.3 相关函数的作用 |
4.3.4 软约束方法 |
4.4 计算有效背景电导率 |
4.5 测井信号处理算法 |
4.5.1 模型测量信号处理算法 |
4.5.2 实际测井数据处理算法 |
4.6 小结 |
第五章 倾角校正计算效果分析 |
5.1 三层无侵地层模型 |
5.2 十层无侵地层模型 |
5.3 OKLAHOMA地层模型 |
5.4 基于实际斜井测井数据的建模与校正 |
5.5 实际测井数据倾角校正 |
5.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三频率的阵列感应测井信号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阵列感应测井国内外现状 |
1.2.1 阵列感应测井仪器发展现状 |
1.2.2 阵列感应测井信号处理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阵列感应测井基本理论 |
2.1 阵列感应测井基本原理 |
2.2 阵列感应三线圈系理论 |
2.2.1 三线圈感生电动势 |
2.2.2 三线圈系的视电导率 |
2.2.3 三线圈系趋肤效应影响 |
2.3 三频率阵列感应测井仪器特性分析 |
2.3.1 二维几何因子特性 |
2.3.2 一维几何因子特性 |
2.3.3 均匀地层响应特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三频率趋肤效应校正 |
3.1 趋肤效应校正方法研究 |
3.2 三频率趋肤效应校正法的理论基础 |
3.3 三频率趋肤效应校正实现 |
3.4 校正效果测试 |
3.4.1 视电导率随均匀地层电导率变化曲线分析 |
3.4.2 三频率拟合趋肤效应校正后视电导率曲线分析 |
3.4.3 用归一化方法进一步实现趋肤效应校正 |
3.5 三层模型测试趋肤效应校正效果 |
3.5.1 高阻模型曲线分析 |
3.5.2 低阻模型曲线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三频率测井信号聚焦滤波器设计 |
4.1 信号处理原理 |
4.1.1 三频率测井信号处理流程 |
4.1.2 聚焦滤波器设计原理 |
4.2 设计聚焦合成滤波器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4.2.1 信号合成中误差的传播 |
4.2.2 相关函数的应用 |
4.2.3 软约束方法 |
4.3 目的函数的选择 |
4.4 三频率聚焦滤波器设计 |
4.4.1 滤波器设计步骤 |
4.4.2 不同探测深度滤波器 |
4.5 小结 |
第五章 聚焦合成滤波器测试与完善 |
5.1 信号聚焦合成 |
5.1.1 信号聚焦合成步骤 |
5.1.2 计算有效背景电导率 |
5.1.3 背景电导率真分辨率聚焦合成结果 |
5.2 分辨率匹配的研究和实现 |
5.2.1 分辨率匹配原理 |
5.2.2 分辨率匹配的实现 |
5.2.3 分辨率匹配效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计算机仿真 |
6.1 算法设计 |
6.2 不同地层模型信号处理 |
6.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感应原理及刻度方法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感应八侧向仪器原理 |
1.1 中深感应测井原理及仪器结构 |
2 感应刻度计算方法 |
3 具体刻度步骤及参数要求 |
3.1 现场一级刻度 (主刻和主校) |
3.1.1 主刻度 |
3.1.2 主校验 |
3.2 现场二级刻度 (测前和测后) |
4 长庆油田的特殊要求及作业规范 |
(10)阵列感应测井数据处理专用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阵列感应仪器的发展史和现状 |
1.3 测井分析软件的发展现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阵列感应数据处理及其处理方法 |
2.1 双线圈系感应测井 |
2.1.1 双线圈感应测井 |
2.1.2 三线圈系感应测井理论 |
2.2 阵列感应数据处理方法 |
2.2.1 趋肤效应校正 |
2.2.2 趋肤效应校正频率效应校正的方法原理 |
2.3 井眼校正 |
2.4 合成聚焦 |
第三章 阵列感应测井软件编程技术 |
3.1 Windows 程序内部的运行机制 |
3.1.1 API 与 SDK |
3.1.2 程序中消息循环机制 |
3.1.3 MFC 的消息映射机制 |
3.2 绘图的处理 |
3.2.1 绘制线条 |
3.2.2 绘图区域 |
3.2.3 绘制自定义的曲线 |
3.3 窗口菜单的设计 |
3.3.1 模态对话框与非模态对话框 |
3.3.2 窗口间的关系 |
3.4 程序的封装 |
3.4.1 DLL |
3.4.2 动态链接库的创建 |
3.4.3 动态链接库 DLL 的链接 |
第四章 软件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 |
4.1 数据的读取 |
4.1.1 测井数据的常用格式 |
4.1.2 读数据 |
4.1.3 如何读取 excel 文件 |
4.2 坐标系的绘制 |
4.2.1 窗口坐标系和逻辑坐标系 |
4.2.2 绘制逻辑坐标系的重要参数 |
4.2.3 逻辑坐标系的绘制 |
4.2.4 多道坐标系的绘制 |
4.3 异常点的剔除 |
4.4 曲线的显示 |
4.4.1 绘制曲线 |
4.4.2 曲线的显示与隐藏 |
4.4.3 曲线对比 |
4.4.4 曲线复位 |
4.4.5 差值运算求模糊数据值 |
4.5 道之间的通信 |
4.5.1 分割窗口 |
4.5.2 程序、线程与进程 |
4.5.3 进程间的通信 |
4.6 小结 |
第五章 阵列感应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5.1 软件主界面的设计 |
5.2 属性设置 |
5.2.1 坐标系参数设定 |
5.2.2 曲线参数设定 |
5.2.4 道之间的曲线复制 |
5.3 三个特殊图形的设计 |
5.3.1 径向探测深度-幅度 |
5.3.2 频率-幅度 |
5.3.3 子阵列-幅度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感应测井趋肤效应校正的迭代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电磁测井技术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J]. 张意,冯宏,韩雪,陈刚,蒋必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1(06)
- [2]砂泥岩薄互层阵列感应测井反演研究[D]. 陈坤. 长江大学, 2021
- [3]阵列感应测井HDIL趋肤效应影响校正[J]. 陈坤,徐思慧,冯加明,李亨. 当代化工, 2021(02)
- [4]井旁异常体响应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 王鹏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非均匀层状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电磁感应测井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白彦. 吉林大学, 2020(08)
- [6]石油套管井中感应测井方法研究[D]. 吴银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阵列感应测井HDIL的倾角影响校正研究[D]. 郭晨彤.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8]基于三频率的阵列感应测井信号处理研究[D]. 陈红玲. 西安石油大学, 2017(11)
- [9]感应原理及刻度方法漫谈[J]. 孙季垠.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4)
- [10]阵列感应测井数据处理专用平台研究[D]. 李元宝.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