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滇西南电网瓦解事故分析和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轶凡[1](2021)在《基于换相序技术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输电电压等级最高、多区域电网交直流混联的电力系统,随着电力系统运行工况及环境愈加复杂,稳定性的问题日益严峻。当发生严重故障时,紧急控制可以以较小的代价维持系统安全稳定。目前针对交流系统送端功率过剩、功角稳定被破坏的情况,紧急切机是最常用的解决办法。而随着电网格局与电源结构深刻变化,紧急切机的负效应日渐显露,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紧急控制的新方法——“换相序技术”。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紧急控制的新方法——换相序技术。当发电机加速失步功角逐渐增大时,利用具有快速开断特性的电力电子装置将发电机侧的A、B、C三相快速断开,然后依次连接到系统C、A、B三相,实现功角瞬时减小120°,达到保持系统结构完整性同时抑制失稳的目的。基于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利用等面积定则和能量函数理论,阐明了换相序技术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机理。明确了发电机的转速差减小是换相序有效的判据,确定了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有效条件,并验证了在功角达到150°时换相序可以获得最优控制效果。(2)研发了实现换相序操作的电力电子装置。换相序装置由3个机械断路器和9个固态断路器组成。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流流经机械式断路器,当发电机失步时,机械式断路器断开,固态断路器投入。当功角摆开达到阈值时,通过控制9组固态断路器的通断实现换相序。制定了换相序装置的选件标准,搭建了 2.4kV 50 A的换相序装置样机,基于PSPICE和RTDS平台,开展了仿真测试和动模试验。结果表明换相序装置开断电流的速度可以达到换相序技术要求,所设计的样机可以实现换相序操作,有效抑制系统的失步。(3)研究了系统能够承受换相序冲击的条件。计算了换相序的冲击电流和转矩,基于单机-无穷大系统模型,明确了当联络线电抗不小于0.71倍的发电机直轴次暂态电抗时,系统可以承受换相序产生的冲击电流,当系统联络线电抗大于1.1591倍的发电机直轴次暂态电抗时,换相序的冲击转矩小于发电机出口三相短路的冲击转矩,轴系损耗处于“可忽略”的等级,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危险截面的扭应力在单次换相序产生冲击下仍在强度极限范围内,但会产生疲劳寿命损伤。为了减小换相序冲击,设计了一种“电流过零分闸、电压相等合闸”的分相分合闸控制方法。在判定发电机失步后开始对三相电流和电压采样,利用快速傅里叶算法计算得到三相电流和电压的基波幅值和相角,生成电流过零脉冲和电压相等脉冲。收到换相序信号后,在电流过零时分相断开,在两侧电压相等时分相合闸。基于RTDS平台,利用换相序样机开展了冲击试验,在选取的两个算例中,换相序后冲击电流的第一个周波最大值分别减小了 47.49%、33.28%,冲击电压的第一个周波最大值分别减小了 14.89%、44.10%。(4)设计了一种基于拓展等面积定则理论的换相序控制方法。在多机系统中,提出将换相序装置预先安装在发电机出口处或区域电网联络线上,并验证了在相同的故障情况和控制条件下,两种安装方式下对系统稳定性的控制效果相同。设计了换相序的控制流程,从扰动开始到结束后,利用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实测的各发电机信息量进行暂态稳定的快速预测和判断,以功角差为依据将发电机分为临界机群和剩余机群,进而等值为单机-无穷大系统。在单机映像中,利用等面积定则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反推电磁功率曲线和机械功率曲线,以增加的减速面积最大为换相序控制目标,求取各临界机组的换相序功角阈值,当功角摆开到阈值时同时换相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系统失步,而相比于紧急切机,换相序不降低系统惯量水平,且留给集控中心的决策时间更长。(5)设计了一种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构建了网络简化型能量函数,明确了换相序不改变系统的平衡点。设计了一种换相序临界机组的搜索方法,以换相序消减系统最大不平衡能量为搜索目标,避免了以发电机状态量作为辨识依据带来的分群误差。通过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搜索,以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设置最近不稳定平衡点处的能量为换相序的临界能量阈值,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有可能在系统未失稳的情况下换相序,但可以抑制系统后续的振荡,仍有利于系统的稳定,且避免了每次换相序都需搜索主导不稳定平衡点的复杂过程。通过三个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效果。
周靖皓[2](2018)在《基于值集法的电力系统小干扰参数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区域互联电网的大力发展,电网结构日益复杂,暴露出许多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小干扰稳定性问题,如低频功率振荡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电网间的正常功率传输。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网络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研究系统的参数稳定性有助于改善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和加深对系统运行规划的理解。目前电力系统的参数稳定性研究在参数作用分析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本文基于特征多项式值集法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大规模电网的参数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将不确定系统的鲁棒稳定性转化为可视化的二维图形,并清楚地显示各参数对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该方法适用于鲁棒D稳定性分析,能够分析振荡模式的阻尼比特性。此外,该方法还具有概念简单,结果保守性小,计算速度快等优点,并能用于参数数量较多,频段较宽的场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为使值集法能够用于阶数较高的大规模电网,本文使用了包括参数分离、模型降阶、模态截断、行列式对角展开公式在内的一套“组合拳”来获取系统的参数化特征多项式。随后根据电力系统特征多项式的参数结构特征,应用棱边定理和映射定理快速绘制特征多项式的值集图,并根据剔零原理分析参数稳定性。在计算值集的过程中,使用了对数坐标和分母多项式的方法有效减小了值集的数量级,优化了值集图的呈现方式;同时利用并行计算和半符号运算来提高值集图的计算效率并降低内存占用。2)利用有限频率检验使值集图的绘制过程自动化,且不依赖于人工调整,以避免扫频法计算量大且容易漏掉失稳频率点的缺点;利用值集的几何特征快速计算值集,克服了值集计算的组合爆炸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法定量计算参数稳定裕度,以找到最坏频率,便于参数作用分析。上述方法的优点来自特征多项式的仿射不确定性结构。本文对电力系统特征多项式的不确定性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特征多项式中参数项的理论最高次数,并解释了在何种情况下系统的特征多项式近似具有仿射不确定性结构。分析表明,对于像华北电网这样的大规模电网,由于系统的主导振荡模式对所研究的局部参数不是太敏感,因此其特征多项式往往能近似为仿射不确定性结构。3)基于值集法对华北电网的低频振荡问题和云南电网的超低频振荡问题进行了研究,体现了值集法在参数稳定性分析中的特点和实用性。对值集法应用过程中的模型降阶、特征多项式高次参数项的截断等进行了误差分析,验证了其准确性。从多机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出发,利用矩阵扰动理论证明了在超低频振荡的时间尺度下,系统近似以一个统一的频率振荡,并据此推导了用于模拟超低频振荡现象的统一频率模型。利用推导的统一频率模型,对多机系统超低频振荡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水轮机特性参数对超低频振荡的作用,并对水电机组调速系统进行了参数分析和调整。4)从理论原理、参数稳定性分析、计算复杂度、结果保守性等方面将值集法与相关参数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以加深对参数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解,为研究者选择分析工具提供了参考。比较的方法包括已被用于电力系统鲁棒控制设计的Kharitonov定理、近年来提出的适用于多项式不确定性问题的定号分解法以及传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工具H方法。比较结果体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王琪[3](2014)在《雷击架空输电线路暂态电流行波仿真与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直击雷模式识别的研究是分析雷击事故原因和鉴定雷击故障责任的基础,可为架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的设计及改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雷击架空输电线路类型识别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识别方法以及测量手段两个方面对架空输电线路直击雷类型识别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基于ATP-EMTP仿真软件,建立了装有暂态电流行波监测系统的实际输电线路仿真模型,考虑到避雷线对雷电的屏蔽效果,对雷电绕击与雷击塔顶情况选取了不同幅值范围的雷电流进行仿真,并结合雷击架空输电线路后导线上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对各种雷击情况下三相导线电流的波形特点进行分析。其次,针对雷击所造成的多种闪络情况,基于输电线路导线之间的空间电磁耦合分析,通过三相导线之间的能量比值关系判断雷电流注入相数,将直击雷初步分为3类。此外,通过提取各个子分类中的导线电流波形的时域与频域特征构建识别判据,最终实现输电线路直击雷的识别。在此基础上在.NET平台上采用C#语言编写了输电线路雷击类型识别程序并对实测数据的雷击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为了能更加深入对直击雷类型进行分析,在测量雷击架空输电线路引起的暂态电流行波的同时对导线上工频电流进行监测,对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测量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上电流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一款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电流的测量装置。同时,为了解决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暴露在强磁场下测量灵敏度下降的问题设计并测试了置位/复位电路。通过在实验室构建工频电流以及雷电流模拟实验环境,对所设计的电流测量装置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表明该装置能实现对导线上工频以及暂态电流的非接触式测量,并且具有安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
熊云鹏[4](2009)在《基于分叉理论的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塔北油田勘探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油气产量的不断上升,油田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塔北电网与阿克苏电网联网后,虽然提高了电网的抗干扰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无功降低、有功负荷波动变大、电源出力凭经验决定,特别是电网仍是放射式结构,因故障而跳闸将导致大面积、长时间停电。因此,提高塔北电网的电压稳定水平,防止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是塔北油田顺利开发生产的保证。本文采用分叉理论分析方法,对塔北电网进行简化和建模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塔北电网中存在大量的分叉现象,系统无功充裕。紧接着从无功平衡、负荷特性等角度对塔北电网的电压稳定性影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针对塔北电网本身供电半径大、负荷轻和塔北电网存在多电源供电等特点,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负荷参数因子λ与各机站发电机组发出的无功的关系;找出负荷参数因子λ与发电机机组、各变电所变压器各侧、主要传输线等之间的电压关系,并对各发电机组发出无功对系统电压稳定性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本文最后结合前面的分叉理论,从各塔北电网的变电所角度出发综合仿真分析了塔北电网整体的电压稳定性情况,得出相关结论。并针对塔北电网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相关措施。
鲍晓慧,侯慧[5](2008)在《基于冰灾的云南电网风险及其抗灾对策》文中提出针对2008年初我国云南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低温雨雪凝冻天气,给云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供应带来极大的影响和灾害,介绍了云南东北部电网在此次冰雪灾害中受灾的基本情况,描述了云南省电网在冰灾中事故发展的整个过程。从电源结构、电网结构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对云南省电网抗击此次冰雪灾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了云南省电力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云南省电网在电源建设和电网结构等方面提高应对灾害能力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况华,赵晋昆[6](2003)在《滇西南电网瓦解事故分析和思考》文中认为介绍了 2 0 0 3年 2月 6日 2 2 0kV漫临线跳闸造成滇西南电网解列崩溃瓦解事故 ,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有利于加强滇西南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管理
二、滇西南电网瓦解事故分析和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西南电网瓦解事故分析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换相序技术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近年来大停电事故及其原因简析 |
1.2.2 电力系统紧急控制发展研究现状 |
1.2.3 紧急切机控制负效应研究现状 |
1.3 总体研究思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换相序技术 |
2.1 引言 |
2.2 换相序提高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 |
2.2.1 基于等面积定则的换相序稳定控制原理分析 |
2.2.2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稳定控制原理分析 |
2.2.3 基于球-碗模型的换相序提高系统稳定性机理阐述 |
2.3 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有效条件及最优控制策略 |
2.3.1 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有效条件 |
2.3.2 单机-无穷大系统换相序的最优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相序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
3.1 引言 |
3.2 换相序装置的结构设计 |
3.3 固态断路器的结构设计和选件标准 |
3.3.1 固态断路器的结构设计 |
3.3.2 固态断路器的选件标准 |
3.4 换相序装置的工作过程及可行性分析 |
3.4.1 换流过程分析 |
3.4.2 换相过程分析 |
3.5 换相序装置的样机测试与动模试验 |
3.5.1 换相序装置仿真测试 |
3.5.2 低压换等级相序装置样机设计 |
3.5.3 单机-无穷大系统动模测试平台搭建 |
3.5.4 动模试验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换相序冲击分析及对策 |
4.1 引言 |
4.2 换相序的冲击计算 |
4.2.1 换相序的冲击电流计算 |
4.2.2 换相序的冲击转矩计算 |
4.2.3 系统承受换相序冲击电流的条件 |
4.2.4 系统承受换相序冲击转矩的条件 |
4.3 减小换相序冲击的控制方法 |
4.3.1 换相序分合闸时机选择 |
4.3.2 分相分合闸动作时序设计 |
4.3.3 基于快速傅里叶算法的动作时序计算 |
4.4 仿真测试与动模试验 |
4.4.1 动模试验平台简介 |
4.4.2 分相分合闸控制冲击测试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EEAC理论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EEAC基本理论 |
5.3 多机系统中换相序装置安装位置的分析 |
5.4 基于EEAC法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 |
5.4.1 故障轨迹求取与换相序机组辨识 |
5.4.2 系统稳定性判别与换相序机组最优功角阈值计算 |
5.5 仿真验证 |
5.5.1 不同算例下控制效果验证 |
5.5.2 与紧急切机的控制效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换相序对系统暂态能量的影响分析 |
6.2.1 基于网络简化型模型的电力系统能量函数 |
6.2.2 换相序对平衡点的影响分析 |
6.2.3 换相序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
6.3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 |
6.3.1 换相序机组搜索方法 |
6.3.2 换相序临界能量计算 |
6.3.3 基于能量函数的换相序紧急控制方法 |
6.4 仿真验证 |
6.4.1 两区四机系统算例 |
6.4.2 IEEE-10机39节点系统算例 |
6.4.3 IEEE-118节点系统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值集法的电力系统小干扰参数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小干扰参数稳定性研究概述 |
1.2.1 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 |
1.2.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
1.2.3 李雅普诺夫方法 |
1.2.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特征轨迹法 |
1.2.5 小增益定理和μ方法 |
1.2.6 特征多项式稳定理论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基于值集法的大电网低频振荡参数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值集法理论基础 |
2.2.1 基于特征多项式值集的参数稳定性分析 |
2.2.2 利用不确定参数结构快速构造值集 |
2.2.3 值集法分析步骤小结 |
2.3 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和值集计算 |
2.3.1 含不确定参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
2.3.2 不确定参数的分离和维数约简 |
2.3.3 模型降阶 |
2.3.4 特征多项式计算 |
2.3.5 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建模步骤小结 |
2.4 值集法在大电网参数稳定分析中的实现 |
2.4.1 模型降阶效果的评估与调整 |
2.4.2 大数处理 |
2.4.3 内存、运算效率和计算精度 |
2.5 算例 |
2.5.1 单机无穷大系统算例 |
2.5.2 四机两区域系统算例 |
2.5.3 华北电网系统算例 |
2.6 小结 |
3 适用于多参数的有限扫频值集法参数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基于值集法的鲁棒D稳定性分析 |
3.2.2 有限频率检验 |
3.2.3 参数稳定裕度和最坏频率 |
3.2.4 克服值集计算的组合爆炸问题 |
3.3 电力系统特征多项式的仿射不确定性 |
3.3.1 电力系统特征多项式中不确定参数项的最高次数 |
3.3.2 特征值灵敏度与特征多项式的仿射不确定性 |
3.4 算例 |
3.4.1 步骤1:有限频率检验 |
3.4.2 步骤2:参数稳定裕度和最坏频率 |
3.4.3 步骤3:参数作用分析 |
3.4.4 验证特征多项式的仿射不确定性 |
3.5 小结 |
4 基于值集法对云南电网超低频振荡的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适用于超低频振荡问题的统一频率模型 |
4.3 构建云南电网统一频率模型 |
4.4 云南电网超低频振荡稳定性分析 |
4.4.1 水火电比例对稳定性的影响 |
4.4.2 水轮机特性参数对超低频振荡的影响 |
4.4.3 水轮机调速器参数分析和调整 |
4.5 小结 |
5 值集法与相关参数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
5.1 引言 |
5.2 Kharitonov定理 |
5.2.1 Kharitonov定理的理论基础 |
5.2.2 Kharitonov定理与棱边定理和映射定理的比较 |
5.2.3 算例 |
5.3 定号分解法 |
5.3.1 定号分解的基本原理 |
5.3.2 基于定号分解的参数稳定性分析 |
5.3.3 Kharitonov定理、棱边定理、映射定理与定号分解法的比较 |
5.3.4 算例 |
5.4 μ方法 |
5.4.1 μ方法的理论基础 |
5.4.2 μ上下界的计算 |
5.4.3 值集法与μ方法的比较 |
5.4.4 算例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干扰参数稳定性研究的相关定理 |
附录B 算例参数 |
B1 单机无穷大系统标称参数 |
B2 四机两区域系统标称参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雷击架空输电线路暂态电流行波仿真与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架空输电线路雷电参数监测的研究现状 |
1.3 雷击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雷击线路暂态电流行波仿真分析 |
2.1 引言 |
2.2 雷击输电线路导线暂态电流产生过程分析 |
2.3 仿真模型建立 |
2.3.1 雷电流波形及模型 |
2.3.2 杆塔模型 |
2.3.3 绝缘子闪络模型 |
2.3.4 输电线路模型 |
2.4 基于 ATP-EMTP 的雷击输电线路导线暂态电流仿真 |
2.4.1 仿真条件 |
2.4.2 绕击时导线暂态电流行波 |
2.4.3 雷击塔顶时导线暂态电流行波 |
2.5 暂态电流行波传播过程分析 |
2.5.1 电流行波色散的产生 |
2.5.2 波形相似度 |
2.5.3 暂态电流行波传播过程波形变化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时域、频域的直击雷分步识别方法 |
3.1 引言 |
3.2 直击雷初步分类原理 |
3.2.1 平行导线耦合关系 |
3.2.2 直击雷初步分类 |
3.3 基于时域、频域特征量提取的直击雷分步识别方法 |
3.3.1 直击雷初步分类 |
3.3.2 A_0类直击雷识别 |
3.3.3 C_0类直击雷识别 |
3.4 仿真验证 |
3.5 输电线路雷击监测识别程序设计 |
3.5.1 开发系统简介 |
3.5.2 服务器接收信号识别模块 |
3.5.3 直击雷类型判别及记录模块 |
3.5.4 监测系统状态判别及记录模块 |
3.6 实例分析 |
3.6.1 实例 1 |
3.6.2 实例 2 |
3.6.3 实例 3 |
3.6.4 问题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线路电流监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磁阻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 |
4.3 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导线电流测量原理 |
4.4 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的导线电流监测装置 |
4.4.1 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选择 |
4.4.2 置位/复位电路设计及测试 |
4.4.3 运算放大器选择 |
4.5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4.5.1 工频电流测试及结果分析 |
4.5.2 雷电流测试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4)基于分叉理论的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塔北电网中的分叉现象及其本质 |
1.1 引言 |
1.2 分叉定义和分类 |
1.3 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分叉分析方法 |
1.4 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分叉失稳的充要条件 |
1.5 塔北电网的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1.6 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动分叉失稳仿真分析 |
1.7 塔北电网静分叉到动分叉过程的仿真分析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负荷特性和无功平衡对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影响 |
2.1 引言 |
2.2 塔北电网中负荷模型的确定 |
2.3 无功平衡对电压失稳的机理解释 |
2.4 塔北电网电压与负荷因子关系仿真分析 |
2.5 塔北电网电压与无功平衡关系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的综合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东河变电所 |
3.3 哈四联变电所 |
3.4 哈一联变电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高塔北电网安全稳定性的措施 |
4.1 引言 |
4.2 塔北电网规划 |
4.3 塔北电网电力调度运行 |
4.4 具体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滇西南电网瓦解事故分析和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换相序技术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方法研究[D]. 李轶凡.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基于值集法的电力系统小干扰参数稳定性分析[D]. 周靖皓. 浙江大学, 2018(04)
- [3]雷击架空输电线路暂态电流行波仿真与模式识别方法研究[D]. 王琪. 重庆大学, 2014(01)
- [4]基于分叉理论的塔北电网电压稳定性研究[D]. 熊云鹏.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5]基于冰灾的云南电网风险及其抗灾对策[J]. 鲍晓慧,侯慧.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8(04)
- [6]滇西南电网瓦解事故分析和思考[J]. 况华,赵晋昆. 云南电力技术,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