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管超声诊断纵隔肿瘤附4例报告

经食管超声诊断纵隔肿瘤附4例报告

一、经食道超声诊断纵膈肿瘤附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薛倩,雷江红,韩秀,杨春,卓小桢[1](2020)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发现纵隔肿瘤的体检者临床资料,总结纵隔肿瘤在经胸超声心动图中的超声特点,并分别与放射影像(X线和CT扫描)及组织病理对比。结果共获得2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无症状患者,检出纵隔肿瘤分为囊肿9例、胸腺肿瘤5例、淋巴结肿大3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1例。相较X线诊断而言,超声检查纵隔肿瘤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此外,超声对纵隔肿瘤的检查价值也不亚于CT检查(Kappa=0.792,P<0.001)。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为15%,对肿物良恶性质诊断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2%。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用于纵隔肿瘤的诊断,不仅能对纵隔占位病变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还可以对其良恶性质进行判定。

高阳[2](2020)在《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二尖瓣疾病的患者,筛选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共14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59例,男20例、女3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84例(常规手术组),男32例、女5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85例,关闭不全38例,狭窄伴关闭不全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ICU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94例,生物瓣4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5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4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在总研究中共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其中2例为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谭慧,黄云超,赵光强,雷玉洁,马千里[3](2009)在《超声心动图诊断心房转移性肿瘤——附5例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房转移性肿瘤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分析5例心房转移性肿瘤病例的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5例心房转移性肿瘤超声心动图的直接征像为心房内实质性占位,间接征像为心房占位所致的心房内径增大,瓣膜机械性狭窄,彩色多普勒显像示残余心腔的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无创性评价心房肿瘤的敏感检查方法,并可与心腔血栓及粘液瘤初步鉴别.

本刊编辑部[4](2003)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第19卷第1~12期文题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彭勤中[5](2000)在《经食道超声诊断纵膈肿瘤附4例报告》文中指出

刘成[6](2017)在《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原发性心包间皮瘤(Primary Pericardial Mesothelioma,PPM)是一种在间皮细胞中发展的极罕见的心包肿瘤,因部位特殊,均为恶性,也可称为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Primary Malignant Pericardial Mesothelioma,PMPM)。一项大型尸检研究报告指出PMPM的发生率极低<0.0022%,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在1277岁,平均年龄47岁。目前PPM的病因仍未明确。其症状和体征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颈静脉怒张、水肿、肝肿大、奇脉等心脏压塞表现,当肿瘤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其症状和体征非典型和非特异,易误诊或者延误诊断。需要通过CT、MRI、PET-CT等多模态成像方法辅助诊断。心包积液中进行充分的细胞学诊断是非常困难的,间皮瘤为双向分化的肿瘤,以上皮或肉瘤性分化为主时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成为诊断的要点,但间皮瘤细胞暂无用于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需症状、影像学、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PMPM。对诊断明确的患者,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现暂无系统化疗的可靠临床试验,系统化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病例报告证明。目前暂无化疗或放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这些治疗的证据水平相当低。虽然放射疗法和化疗都没有被证明是有益的,但两者仍被用于具有不完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辅助治疗。PP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平均约为6个月,预后较差。本病例报告了1例患有复发性心包积液的48岁女性。初始症状无特异性,表现活动后胸闷、气喘症状。后进行了心包穿刺术,但是恶性细胞和结核病的检测为阴性。病情进展后出现肿瘤浸润表现,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恶性间皮瘤。诊断明确,胸外科会诊无手术指证。予以“培美曲塞(500mg/m2)”方案化疗6次,病人的状况得到改善。后短期内再次进展,并出现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调整方案予以“培美曲塞(500mg/m2)+顺铂(75mg/m2)”方案化疗4次,出现II度骨髓抑制表现,予以升白细胞治疗后好转,现继续化疗中。

曲一歌[7](2017)在《急性多发性微小脑梗死:43例临床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是指一次脑卒中事件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2处或2处以上不连续的新发梗死灶,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在发病最初几小时能够检出缺血灶,能检测到原来CT难以发现的微小梗死,能容易地区别新发缺血灶、陈旧灶或非特异性白质高信号,并且能够证实多发性梗死是同时发生的。目前,将直径≤2厘米大小的梗死认作是微小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和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可能包括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多种发病机制。同时发生的多发性微小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假设可能存在不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机制。方法:本研究连续收集了 2011年1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多发性微小梗死梗塞患者43例,根据多发性微小梗死的分布类型分为一侧前循环梗死、双侧前循环支配区梗死、单纯后循环梗死、同时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等4组,对其年龄、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量表)、影像学资料(包括CT、CTA、MRI、DWI、MRA)、短期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31例,女12例,20~89岁,平均67.7±13.8岁。从出现症状至住院的时间为1.5小时至30天,平均5.9±7.7天。主要首发症状为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和发作性症状,占79.0%。基线NIHSS评分为平均4.0±4.99分,轻度(0-6分)33例(76.7%),本组患者以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主。43例中,一侧前循环梗死17例,双侧前循环梗死15例,同时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9例,单纯后循环梗死2例。43例患者的病灶数目3~203个,平均病灶数目25.8±33.2个。按改良TOAST脑卒中亚型分类标准,本组43例患者中,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LAA)8例、心源性栓塞(CE)17例、不明原因的卒中(SUE)14例、其它原因的卒中(SOE)4例,本组没有符合小动脉疾病(SAD)的病例。本组43例患者中,预后相对良好者(mRS≤2分)32例,占74.4%,预后不良者(mRS≥3分)11例,占25.6%。没有死亡病例。本组43例中,单一支配区梗死19例(44.2%),多个支配区梗死24例(55.8%)。本研究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既往卒中史、冠心病史、心脏疾病、心电图图异常、心律失常、周身恶性肿瘤、脑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评分、脑梗死灶的数量、脑卒中亚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单一支配区梗死组与多个支配区梗死组在脑动脉狭窄/闭塞、梗死灶数量>10个以及TOAST分型这3项指标的上有统计学显着差异性。结论:急性多发性微小梗死临床不少见,主要是由心脏或大动脉粥样斑的栓子引起,以肢体运动障碍和言语障碍为主要表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主,四分之三患者预后良好。

吴伟,张艳君,田文[8](2017)在《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已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HH根据解剖学特点共分为4种类型。在诊断方面,HH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放射影像学、内镜检查、食道测压及PH值测定等方法得以确诊。在治疗方面,除轻度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以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外,外科手术仍是其他食管裂孔疝的首选治疗方式。传统开放手术逐渐被腹腔镜微创方式取代,机器人手术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对HH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袁永刚[9](2009)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中期心脏几何结构和电生理的改变背景及目的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房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之一,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三位。房性心律失常是房间隔缺损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心房伸展和扩大引起,外科开胸治疗房间隔缺损虽然可以防止房间隔缺损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但并没有降低患者远期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等)的发生率,这可能跟外科心脏手术疤痕有关,研究显示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后的患者远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下降,既往的诸多研究已经证实,房缺患者较同龄正常人存在着异常的右房电活动,右房电活动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P波最大时程及P波离散度,而这两项指标均作为预测房缺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本文旨在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中短期内心脏几何结构和电生理方面的变化。材料和方法以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入住上海市中山医院心内科的共3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为对象,根据术前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心导管检查判断ASD的部位,形态,并测量ASD的直径、ASD到各个边缘的距离等资料,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实施介入治疗。对比研究经导管封堵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体表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指标的变化,ECG指标包括P波最大时程、P波离散度、P-R间期、QRS时限,TTE指标有右房舒张末期上下径(RADlo)及左右径(RADtr)、右心室舒张末期上下径(RVDlo)及左右径(RVDtr)、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房缺封堵术后1个月时扩大的右房室即表现出明显的缩小,在术后3个月时基本均能恢复到正常大小,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个月既有明显的下降,左房、左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在随访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13例患者术前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心电图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P波最大时程及P波离散度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术后6个月时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R间期及QRS时限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减轻了右心的容量负荷,扩大的右心房右心室在术后短期内即表现出明显缩小,在3个月时基本能恢复到正常大小。作为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指标P波最大时程及P波离散度在术后即刻并没有因为容量负荷的减轻而立即缩短,在6个月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房缺介入封堵术改变了房缺患者异常的右心系统高负荷,封堵后不仅使患者右心系统的几何结构恢复正常,而且改善了右心系统异常的电活动。第二部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背景及目的自1997年以来,国内许多地区在临床上逐渐开展经导管双盘封堵器法关闭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克服了外科手术创伤大、留疤痕、术后恢复慢等缺点,其已逐渐被患者接受,但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可出现封堵器脱落至肺动脉、封堵器和或导管全身变态反应、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既往的动物实验病理证实房缺封堵器植入心脏后会在表面及内部形成血栓,尚未有应用TEE随访ASD介入术后病人ASO血栓的情况,本文旨在评价TEE在房缺介入随访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中山医院心内科先心介入门诊随访的共64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为对象,患者术后均正规心内科随访,随访的时间包括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体表心电图(ECG),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其中18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行TEE检查,16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TEE检查,1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TEE检查,12例患者术后1年行TEE检查,观察的指标包括TEE下封堵器的位置固定情况、有无影响周围结构功能,封堵器表面及心房内有无血栓等。并对比TTE及TEE测得的各腔室内径。结果64例患者TEE均未见房室内、封堵器上血栓,封堵器固定良好,未影响临近瓣膜功能,其中1例患者TTE下见到残余分流,在TEE下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各个时期各腔室内径大小由TTE及TEE测得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TEE与TTE在ASD患者术后随访那个中测量房室内径方面无明显的区别,TEE未能发现ASD术后ASO表面及内部的细小血栓情况。

雷霆[10](2007)在《食道结核5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道结核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食道结核2例,并复习2002年后国内文献报道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食道结核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大多发生于食道的中、上段,96.2%的患者伴有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食道钡餐检查多误诊为食道癌或食道平滑肌瘤,37.5%的患者可经胃镜检查确诊,其诊断阳性率不高。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CT、胃镜结果,多数患者可作出正确诊断,避免开胸手术。食道结核的患者经正规抗结核治疗绝大多数可获得良好疗效。

二、经食道超声诊断纵膈肿瘤附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食道超声诊断纵膈肿瘤附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参数
    1.3 检查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类型
    2.2 纵隔肿瘤经胸超声心动图所见与放射影像检查对比
    2.3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纵隔肿瘤的误诊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2.4 良恶性纵隔肿瘤的经胸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点
3 讨论

(2)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超声心动图诊断心房转移性肿瘤——附5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2.1 心房肿瘤的超声诊断要点
    2.2 恶性肿瘤与心房粘液瘤的超声鉴别
    2.3 心脏恶性肿瘤与血栓的超声鉴别

(6)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病案报告
讨论与文献复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7)急性多发性微小脑梗死:43例临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分组
    二、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症状和体征
        2.1 首发症状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 心血管检查
        3.1 心电图检查
        3.2 颈部动脉超声
        3.3 经胸心脏超声
    4. 神经影像学
        4.1 梗死灶的分布
        4.2 梗死的数目
        4.3 MRA检查
    5. 脑卒中分型
    6. 短期预后分析
    6. 单一支配区与多支配区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讨论
    1.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分型或分类
    2. 急性多发性梗死的发生率
    3. 梗死灶分布特征与卒中亚型的相关性
    4. 多发性微小梗死的临床意义
    5. 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微小梗死的新认识
    2. 微小梗死的好发部位
        2.1 皮质的小梗死(small cortical infarcts)
        2.2 皮质下的小梗死(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 SSI)
        2.3 分水岭区的小梗死
        2.4 小脑的小梗死
    3. 急性多发性微小梗死
        3.1 发生率
        3.2 临床表现
        3.3 发病机制
        3.4 微小梗死的病因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管裂孔疝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放射影像学诊断
        1. 胸部平片:
        2. 上消化道造影:
        3. CT检查:
    (三)内镜诊断
    (四)食道测压及PH值测定
    (五)其他诊断
二、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传统手术治疗
        1. 经胸手术:
        2. 经腹手术:
    (三)腹腔镜手术治疗
    (四)机器人手术治疗
    (五)疝补片的应用
    (六)食管裂孔疝手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三、小结

(9)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中期内心脏几何结构和电生理的改变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经食道心脏超声(TEE)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食道超声诊断纵膈肿瘤附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症状纵隔肿瘤的诊断[J]. 薛倩,雷江红,韩秀,杨春,卓小桢.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04)
  • [2]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D]. 高阳.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3]超声心动图诊断心房转移性肿瘤——附5例病例报告[J]. 谭慧,黄云超,赵光强,雷玉洁,马千里.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06)
  • [4]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第19卷第1~12期文题索引[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12)
  • [5]经食道超声诊断纵膈肿瘤附4例报告[J]. 彭勤中.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0(04)
  • [6]原发性心包间皮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D]. 刘成.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7]急性多发性微小脑梗死:43例临床影像学研究[D]. 曲一歌.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8]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吴伟,张艳君,田文.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01)
  • [9]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袁永刚. 复旦大学, 2009(12)
  • [10]食道结核53例临床分析[J]. 雷霆. 中国医药, 2007(12)

标签:;  ;  ;  ;  ;  

经食管超声诊断纵隔肿瘤附4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