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重烧伤病人麻醉期基本监测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疗照护分会[1](2021)在《老年肺部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ERAS)是利用一系列围手术期医疗照护措施,实现围手术期医护诊疗路径优化,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和死亡风险等,该理念现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外科手术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肺癌患者显着增加,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肺癌的最重要手段。在高龄、复杂、危重外科患者人群中,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高,这些情况已经成为医患关注的焦点。因此,以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的围手术综合管理逐渐受到重视。
韩文惠[2](2021)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我国,肝细胞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外科手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然而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肝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术后肺炎、干咳、胸闷等。术后肺部并发症会使患者术后的肺功能紊乱,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降低生存质量。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降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本前瞻性研究探讨的是肺保护性通气的应用是否能够降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病人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在获得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于麻醉手术科接受择期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310例,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常规通气组(T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组)。310例接受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围术期接受同样的基本监测包括血氧饱和度、体温、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和高级血流动力学检测,包括有创动脉压连续监控血压、中心静脉压的监测、隔一定时间的血气分析,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在机械通气中密切观察监护仪指标:气道峰压、肺顺应性。采取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各个时刻点的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血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插管后0.5h、插管后1.5h、插管后2.5h、插管后3.5h时的气道峰压、肺顺应性;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常规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的氧合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结果:通过对常规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特定时间的氧合指标(PaO2、PaCO2)、气道峰压、肺顺应性的两两比较,发现PaO2、PaCO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P、HR、Sp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保护性通气组的血气指标PaO2、PaCO2以及气道峰压,肺顺应性与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aO2、PaCO2进行分组发现,T1、T5及T6时对照组的PaO2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PaCO2高于观察组(P<0.05);T2、T3时气道峰压、肺顺应性两两比较,对照组的气道峰压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肺顺应性低于观察组(P<0.05);MAP、HR、SpO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这类长时间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有效的改善肺功能的氧合指标,使术后肺部并发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董浩垚[3](2021)在《不同麻醉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妇科患者90例,年龄45~6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n=30)。监测每位患者生命体征,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通过调节丙泊酚的剂量,分为深麻醉组(BIS值维持在40~49,D组)、浅麻醉组(BIS值维持在50~59,L组)和对照组(A组)。三组患者维持MAP和HR波动幅度在基础值的±20%范围内。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气腹后30min(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时(T5)时的SBP、DBP、MAP、HR和SPO2;在T0、T3和T5这3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检测并记录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糖的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并在术后随访患者有无麻醉并发症。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各时间点的Sp O2、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麻醉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T0、T1时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T3时的MAP和T4、T5时的HR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T5时的MAP较A组和L组均降低(P<0.05),T3~T5时刻HR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在T3、T5时的NE、Glu均较T0时高(P<0.05);L组和D组在T3、T5时的NE、Glu均较A组低(P<0.05);D组在T3、T5时的NE、Glu均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A组比较,L组和D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均较少,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D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增多,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BIS控制在40~49的范围内,更有利于抑制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并且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能明显减少丙泊酚的使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苏醒和及早拔管。
米卫东,王国林,时文珠,孙立[4](2021)在《术中高场强MRI手术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文中指出1 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初, 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RI)开始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 使神经外科医生在即时MRI指导下实施手术成为可能。通过实时扫描并结合神经导航, 可指导手术医生精确定位病变组织, 精准切除肿瘤, 尽可能保护神经功能, 最大限度防止术后并发症[1-3]。iMRI设备发展到现在, 大致经历了三代产品, 即开放式低场强MRI;
张建安[5](2020)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现状,识别可能影响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为苏醒期易患躁动的高风险患者提供筛查工具,为临床工作等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会议法构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全麻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5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躁动风险调查表、躁动评分表调查PACU内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临床资料和EA的现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将建模组的333名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相关资料整理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得到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显着性影响因素采用向后-Wald逐步选择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最小Wald值对应的影响变量,最终获得的所有变量都达到显着水平。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P>0.05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得到AUC值(曲线下面积),通过绘制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判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预测概率P=0.5为判定点,P值大于0.5即认为发生躁动,ROC曲线下面积AUC越接近1,说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结果1.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1,t=34.7)、性别(P<0.001,c2=30.88)、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1,t=43.58)、状态焦虑程度(P<0.001,c2=45.19)、麻醉方式(P<0.001,c2=15.7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P<0.001,c2=36.52)、手术类型(P<0.001,c2=23.82)、手术类别(P<0.001,c2=51.11)、导尿管(P<0.001,c2=85.71)、催醒药物(P<0.001,c2=77.565)、术中出血量(P<0.05,t=6.04)、静脉自控镇痛(P<0.001,c2=71.8)、疼痛评分(NRS)(P<0.001,t=87.83)。2.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A的影响因素:静脉自控镇痛X10(P <0.001,OR=0.007,95%CI:0.01-0.06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X5(P<0.001,OR=0.121,95%CI:0.039-0.376)、导尿管留置X8(P=0.003,OR=2.645,95%CI:1.396-5.010)、手术类型X6(P=0.004,OR=1.499,95%CI:1.142-1.967)、疼痛评分(NRS)X11(P<0.001,OR=3.670,95%CI:2.285-5.897)。3.最终确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Y)=ln(p/1-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可能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概率公式:P=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1+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经Hosmer-Lemeshow检验其拟合优度可行,其χ2=1.712,df=8,P=0.989;建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8.1%,验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0.7%,灵敏度为83.87%(26/31),特异性为83.08%(113/136),准确度为83.23%(1139/167)。结论手术类型、导尿管、静脉自控镇痛、疼痛评分(NRS)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手术类型、导尿管、疼痛评分(NRS)是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自控镇痛、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躁动发生的保护因素。构建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该预测模型方便可行、预测的性能较为稳定,可为麻醉恢复室人员有效预测、筛选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提供指导意见。
陈宇超[6](2020)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创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手术具有局部创伤小、全身应激反应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手术需建立人工气腹可导致循环、呼吸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且小儿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引起术中管理困难及术后各脏器并发症增多,尤其是广泛发生的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尤为重要。LPVS主要由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肺泡复张策略(alveolar recruitment manoeuvres,ARMs)、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ermissive hypercapnia,PHC)等组成。本文将对近年来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LPVS作一综述,以期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LPVS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更多的病人获益。
刘洋[7](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血压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研究表明,围术期胃肠道组织缺血缺氧可能与术后恶心呕吐相关。血压是术中常规的监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胃肠道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但是术中血压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仍不确切。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探讨术中平均动脉压与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关性,以寻找出一个安全的血压阈值,为临床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观察性研究,共收集了 487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年龄在 18-65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在Ⅰ-Ⅲ级的病人。我们排除了行急诊手术、开腹手术、术前有晕动病史、吸烟史、血压控制差(收缩压大于180mmhg)及其他一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病史病人。我们采用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对血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我们所获数据,设置MAP的绝对阈值(75mmhg、70mmhg、65mmhg、60mmhg)和相对阈值(基线值的 20%、25%、30%、35%、40%)。我们根据患者术后24小时内是否出现PONV,将患者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差异。分别分析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切皮前和切皮后三个时间段内发生过MAP低于某阈值是否与PONV相关。我们从最高到最低阈值开始逐个分析。根据阈值分析的结果,我们探讨了整个手术过程中、切皮前和切皮后三个时间段内各阈值下的AUCs大于0的病人PONV组和非PONV组MAP低于某阈值的AUCs是否有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P和PONV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有319(66.3%)例病人发生了 PONV,PONV组和非PONV组在年龄、BMI、麻醉分级、手术类型、术前禁饮食时间、阿片类药物使用、右美托咪定、术中补液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后,以下阈值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整个手术过程中MAP低于65mmhg 是 PONV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51;95%CI1.17-5.02;p=0.027),切皮后MAP低于65mmhg是PO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01;95%CI1.53-9.27;p=0.035)。整个手术过程中MAP低于65mmhg的AUCs PONV组大于非PONV组(OR 1.87;95%CI 1.25-2.21;p=0.014);切皮后 MAP 低于 65mmhg 的 AUCs PONV组大于非 PONV 组(OR 2.23;95%CI 1.62-3.21;p=0.009)。结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术中尤其是切皮后MAP低于65mmhg,增加PONV的发生。相对于切皮前血压下降与PONV相关性,切皮后低血压的发生可能对PONV作用更大。
华芳[8](2020)在《肺保护性通气对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肺部超声评估肺保护性通气对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肺结节病并接受全麻下择期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手术的90名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患者进行肺复张操作的时间,将入选病例分为RM0组(不进行肺复张)、RM60组(每60min肺复张一次)和RM30组(每30 min肺复张一次)三组,各组30例。记录麻醉过程中三组血压(BP)、心率(HR)、输液量、出血量、麻黄碱的用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设定如下观察时间点:术前(T1)、气管插管后(T2)、侧卧位单肺通气(T3)、单肺通气后15min(T4)单肺通气后30min(T5)、单肺通气后60min(T6)、单肺通气结束转双肺通气后(T7)、拔管后30min(T8)、术后24h(T9),其中T2至T7时间点记录两组患者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02)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T1、T8和T9时间点进行肺部超声检查和评分。超声检查区域采用十二分区法。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输液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肺复张后,T6时间点RM60组、RM30组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但相比较而言,RM30组的改善情况更佳(P<0.05)。行肺部超声检查:(1)①T1时间点:组间患者全肺及各分区LUS分值基本相同。②T8时间点:RMO、RM60两组患者LUS分值显着高于RM30组。在T8时间点行各区比较,RM60组非手术侧的后上肺、后下肺的LUS分值显着高于RM30组;RM0非手术侧的后上肺、后下肺、术侧的后上肺、后下肺的LUS分值显着高于RM30组。③T9时间点:RM30组LUS分值显着低于RM0、RM60两组。(2)三组患者在T8时间点LUS分值均有所上升,T9时间点LUS分值均有所下降;且在非手术侧的前上区、前下区、侧上区、侧下区四个区域均呈现先升后降的整体趋势。结论(1)采用肺部超声技术可在围手术期观察到肺部组织影像学的改变,结合以往资料,可动态观察肺含气量的改变(包括肺不张、肺实变等)。(2)在超声影像上发现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手术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肺不张,非手术侧肺以背部、侧部区域尤为明显,持续至术毕一天后。(3)通过肺复张,RM60、RM30组的肺不张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且RM30组比RM60组的效果更佳。
叶风丽[9](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早期微转移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ERAS管理模式下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血循环早期微转移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右美托咪定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75岁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乳腺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D组,n=12)和对照组(C组,n=11):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泵注1μg/kg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术中以0.5μg/(kg·h)维持用药至手术结束前30min;C组患者静脉泵注等速等量的0.9%Na Cl溶液,其余麻醉管理一致。记录T0:入手术室、T1:泵注Dex前、T2:泵注Dex 10min、T3:泵注Dex 15min、T4:泵注Dex 20min,T5:手术开始、T6:手术开始5min、T7:手术开始10min、T8:手术开始15min、T9:手术开始20min、T10:术毕、T11:术毕后5min、T12:术毕后10min、T13:术后1天的SBP、DBP、MAP、HR、Sp O2值,检测T0、T10、T13时点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TNFɑ)、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血清浓度。结果:1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药量D组低于C组(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0时基础值比较,SBP、DBP、MAP、HR于诱导开始后即刻下降,手术开始后缓慢升高,渐趋于平稳。DBP与MAP于T5时D组高于C组(P<0.05);HR于T2-4时C组高于D组(P<0.05)。3 TNFɑ、MMP-9、VEGF-CTNFɑ、MMP-9及VEGF-C血清浓度及各时点血清浓度变化率围术期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时D组VEGF-C血清浓度低于C组(P<0.05)。TNFɑ术前与术后1天血清浓度变化率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VEGF-C术毕与术后1天血清浓度变化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血循环早期微转移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倪小磊[10](2020)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单肺通气患者围术期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开胸手术治疗且行单肺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肺部炎症介质表达、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差异,评估不同通气模式在开胸手术后单肺通气中应用效果的差异,评价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olume Guaranteed,PCV-VG)的可行性,以便优化术中通气模式,维持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及保护肺通气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接受开胸手术治疗且需行单肺通气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根据通气模式将患者分为PCV-VG组和传统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组,每组各45例,PCV-VG组接受PCV-VG通气模式(压力设定为达6ml/kg潮气量压力值,f=15次/min,吸呼比为1:2,设置吸气相气道平台压最高为25cmH2O);传统PCV组使用传统PCV通气模式(压力设定为达6ml/kg潮气量压力值,f=15次/min,吸呼比为1:2)[12],分别在单肺通气开始(T0)、单肺通气后1h(T1)、单肺通气后2h(T2)、单肺通气后3h(T3)各时间节点测定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动力学、炎症介质及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T0时组间HR、MAP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后,传统PCV组HR、MAP水平与组内T0时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V-VG组MAP与组内T0时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V-VG组HR与组内T0时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T2、T3时,PCV-VG组HR、MAP与传统PCV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T0时组间Ppeak、Pmean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后PCV-VG组Ppeak组内T0时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T2、T3时,PCV-VG组Ppeak、Pmean低于传统PC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氧合指标比较:T0时组间PaO2、PaCO2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后,两组患者PaCO2无显着改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T2、T3时,PCV-VG组PaO2高于传统PC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间炎症介质比较:T0时组间IL-6、IL-8、IL-1β、ICAM-1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后,两组患者IL-6、IL-8、IL-1β、ICAM-1明显升高,与组内T0时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T2、T3时,PCV-VG组IL-6、IL-8、IL-1β、ICAM-1明显低于传统PC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D0时组间FVC、FEV1率、MMEF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后,两组患者FVC、FEV1率、MMEF明显下降,与组内D0时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1、D2时,PCV-VG组FVC、FEV1率、MMEF明显高于传统PC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组间并发症比较:传统PCV组并发症发生率44.44%,PCV-VG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组间术后康复时间比较:PCV-VG组术后引流管拔除用时(9.44±2.07)天、术后住院时间(11.72±1.86)天,均低于传统PCV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肺通气期间PCV-VG模式对心率、血压影响更小,更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2.单肺通气期间行PCV-VG模式呼吸动力学变化更稳定,氧合水平更佳,对肺功能影响更小,更有利于保护肺功能。3.单肺通气期间行PCV-VG模式可降低炎症介质表达,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麻醉安全性更高。4.PCV-VG模式有利于促进开胸手术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二、危重烧伤病人麻醉期基本监测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重烧伤病人麻醉期基本监测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肺部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管理 |
1.1 术前咨询及交代病情 |
1.2 术前衰弱评估及护理策略 |
1.3 用药管理 |
1.4 心理护理 |
1.5 预康复 |
1.6 认知功能评估及护理策略 |
1.7 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监测 |
1.8 贫血评估 |
1.9 戒烟 |
1.1 0 术前口腔护理 |
1.1 0. 1 清醒配合程度强的患者使用漱口液含漱 |
1.1 0. 2 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的患者:由护理人员使用棉球擦洗的方法完成口腔护理 |
1.11术前禁食 |
1.12术前备皮 |
2 术中管理 |
3 术后管理 |
3.1 术后评估 |
3.1.1 术前病史 |
3.1.2 术中因素 |
3.1.3 术后状况评估 |
3.2 病房管理 |
3.3 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 |
3.4 术后清醒即床头摇高30° |
3.5 病情观察 |
3.6 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 |
3.7 避免低体温 |
3.8 输液速度管理 |
3.9 手术室套管针当天输完液体立即拔除 |
3.1 0 术后生活护理 |
3.11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早期活动 |
3.12尽早拔除导尿管 |
3.13尽早恢复经口饮食 |
3.14胸腔引流管管理 |
3.15术后疼痛评估与管理 |
3.16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 |
3.17术后谵妄的评估与护理 |
3.18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 |
3.19出院健康教育与回访 |
4 总结 |
(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1 |
综述 肺保护在不同患者的应用 |
参考文献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不同麻醉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麻醉深度监测 |
1.2 应激或应激反应 |
1.3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实验仪器设备、药品、材料 |
2.5 麻醉方法 |
2.5.1 麻醉前准备 |
2.5.2 BIS监测 |
2.5.3 麻醉诱导 |
2.5.4 麻醉维持 |
2.6 数据采集 |
2.7 实验室处理 |
2.7.1 实验室设备 |
2.7.2 离心分离血清 |
2.7.3 血清检测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SpO_2的比较 |
3.3 三组患者NE和Glu比较 |
3.4 三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苏醒及拔管时间的比较 |
3.5 三组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BIS监测麻醉深度 |
4.2 麻醉与应激反应 |
4.3 麻醉深度与应激反应 |
4.4 气腹与应激反应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术中高场强MRI手术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概况 |
2 术中高场强MRI环境的安全风险及分区管理 |
2.1 强磁场环境的安全风险 |
2.2 术中高场强MRI环境的分区管理 |
3 术中高场强MRI系统对人体的特殊影响 |
4 麻醉医生在术中MRI手术室组建及手术运行中的作用 |
5 术中高场强MRI对麻醉相关设备的特殊要求 |
5.1 麻醉机 |
5.2 监护仪 |
5.3 静脉输注系统 |
6 术中高场强MRI麻醉的基本流程、 安全隐患及处理 |
6.1 iMRI的基本流程 |
6.2 安全隐患 |
6.3 突发事件及处理 |
7 术中高场强MRI手术麻醉的安全检查和核查制度 |
8 术中高场强MRI对麻醉的特殊影响 |
8.1 高场强MRI对患者ECG监测的影响 |
8.2 术中高场强MRI对肌松药代谢的影响 |
9 术中高场强MRI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 |
9.1 术中监测 |
9.2 气道管理 |
9.3 噪声的影响 |
9.4 扫描期间远程监护 |
9.5 麻醉深度的维持 |
(5)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构建 |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初步构建 |
2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最终稿 |
第二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全麻患者苏醒期的一般资料 |
2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一般资料 |
3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构建 |
5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检验 |
6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7 验证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评价 |
讨论 |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
2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 |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与预测价值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 |
2 小儿腹腔镜手术的要点 |
3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 |
4 传统机械通气策略 |
5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 |
5.1 小潮气量 |
5.2 肺泡复张策略(ARMs) |
5.3 呼气末正压(PEEP) |
5.4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 |
5.5 吸入氧浓度(FiO2) |
5.6 驱动压(△P)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血压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道组织氧供需平衡与PONV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肺保护性通气对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 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手术 |
2. 肺部超声技术 |
3. 肺保护性通气 |
二、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2. 主要仪器、耗材和药品 |
3. 方法 |
4. 超声检查和评分标准 |
三、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动脉血气分析 |
3. 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 |
4. 组间LUS评分比较 |
5. 组间各分区LUS分值比较 |
6. 三个时间点各分区LUS分值比较 |
7. 呼吸动力学与P_(ET)CO_2比较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部超声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早期微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RAS发展史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单肺通气患者围术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麻醉方法 |
2.2 单肺通气模式 |
2.3 观察指标 |
2.4 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危重烧伤病人麻醉期基本监测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肺部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专家共识[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疗照护分会.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1(04)
- [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 韩文惠. 山东大学, 2021(09)
- [3]不同麻醉深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D]. 董浩垚.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术中高场强MRI手术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J]. 米卫东,王国林,时文珠,孙立.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1(01)
- [5]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张建安. 青岛大学, 2020(01)
- [6]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D]. 陈宇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血压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D]. 刘洋. 山东大学, 2020(02)
- [8]肺保护性通气对单孔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影响[D]. 华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9]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早期微转移的影响[D]. 叶风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单肺通气患者围术期影响[D]. 倪小磊. 皖南医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