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材料

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材料

一、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隔热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孙潜[1](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李义[2](2021)在《无机晶须增强碱式硫酸镁发泡水泥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建筑节能迎来巨大挑战。在建筑墙体及围护结构中使用保温隔热材料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无机发泡水泥保温材料因轻质、耐火阻燃、隔音减震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但发泡水泥存在一定的缺陷极大限制了它的应用推广。为解决发泡水泥早期强度较低、脆性大、干燥收缩大、易开裂等问题,制备轻质高强的发泡水泥保温隔热材料。本文以Mg Cl2·6H2O为原料,在沉淀结晶反应过程中调控和优化结晶条件制备MgCO3·3H2O晶须,然后煅烧得到MgO晶须。并将硫酸钙晶须(CSW)和自制的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512)、MgCO3·3H2O晶须(MCH)、MgO晶须作为增韧补强材料,掺加到以碱式硫酸镁水泥(Basic magnesium sulfate cement,简称BMSC)为胶凝材料,十四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4)为发泡剂,柠檬酸为外加剂,制备的碱式硫酸镁发泡水泥(Basic magnesium sulfate foamed cement,简称BMSFC)中用以增强综合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MgCO3·3H2O晶须制备过程中,探究了反应时间、滴加速度、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对晶体生长和形貌尺寸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尺寸的影响较大。当反应时长为85min左右时,所得MgCO3·3H2O晶体光洁度和完整性较好;当沉淀剂的滴加速率为24ml/min时,MgCO3·3H2O晶体的结晶性良好,尺寸均一。当搅拌速率为300~400r/min时,粒子均匀,晶体碰撞几率不高,晶体生长发育良好;当反应温度为40~50℃时,MgCO3·3H2O晶体生长快,纯度较好,长径比高。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上述结晶条件,能够制备得到长为长为50~80μm,长径比为40~100,产率为85%的MgCO3·3H2O晶须。当煅烧温度为600℃、升温速率为5℃/min时,前驱体MgCO3·3H2O晶须的形貌未受到明显破坏,制得的MgO晶须长度为30~60μm。(2)实验分别探究了掺加CSW、MHSH-512、MCH、MgO四种无机晶须对BMSFC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CSW掺量为2%时,3d、7d、28d抗压抗度分别增长了37.5%、38.2%和32.7%,抗折强度最佳能够达到1.48MPa。随着掺量增加,BMSFC的软化系数逐渐降低,导热系数逐渐增大;MHSH-512对BMSFC的机械性能增强效果显着。随着MHSH-512掺量的增加,BMSFC的密度由466.47kg/m3增大至526.04kg/m3,28d抗压抗折强度在6%掺量时达到顶点,分别为8.0MPa和1.7MPa。这是因为MHSH-512能够诱导早期水化,促进生成更多的5·1·7相。BMSFC的吸水率和软化系数因MHSH-512的引入明显优于空白组,但保温性略有下降;MCH对BMSFC的早期抗压抗折强度作用并不明显,但28d抗压强度在MCH掺量为6%时增长了24.9%,掺量为2%时的28d抗折强度最高。随着MCH掺量的加大,材料吸水率和保温性能均有所下降;MgO晶须参与水化进程导致BMSFC的早期抗折强度和后期抗压强度所有增强。还改善了BMSFC的吸水率和软化系数。但由于MgO的高导热性,导致隔热保温性能的急剧下降。

林玲[3](2021)在《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超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基本要求。隔热涂料作为一种适用性广的节能材料,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太阳光,降低材料表面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从而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在大多数隔热材料中,SiO2气凝胶是一种质量最轻,热导率低,孔隙率高的无定形纳米多孔固体材料,然而其纳米骨架纤弱,连续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差,易发生网络结构的坍塌,极大地限制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将SiO2气凝胶与聚合物复合,以增强力学性能,但是固体传热增加,降低其隔热性能;SiO2气凝胶与TiO2、炭黑等遮光剂混合,或者与玻璃纤维、纤维毡等材料复合,虽能提高隔热性能,但因材料连续性差其力学性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开展聚氨酯基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深度研究工作,结合聚合物的力学优势,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兼具力学和隔热性能的旋光聚氨酯复合气凝胶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本文围绕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溶胶凝胶法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改变工艺条件调控气凝胶微观结构和性能,重点讨论了溶剂含量和疏水改性对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摩尔比从2增加至20,气凝胶的密度从0.258 g/cm3降低至0.045 g/cm3,收缩率从40.5%降至25.0%,气凝胶的孔径会随着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平均孔径小于70 nm,属于介孔材料。以三甲基氯硅烷作为疏水剂对SiO2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SiO2气凝胶成形性好,孔隙率高,平均孔径小且孔径分布变窄,接触角为152.31°。此外,经过疏水改性SiO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达到786 m2/g,耐热温度为226.15℃。通过物理共混制备SiO2/PU复合气凝胶,PU可以增强气凝胶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分散方式处理SiO2气凝胶使其均匀分散与共混体系中,使SiO2气凝胶更好发挥其优异的隔热性能,研究表明5%润湿分散剂、1200 rpm高速搅拌和100 Hz超声分散2 h,SiO2气凝胶粒子从1-700 nm较宽的粒径分布逐渐分散为95.2%的气凝胶粒径为小于70nm且粒径分布为正态分布。PU量小于20%时,随着PU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逐渐分散与PU形成良好的界面键合,减少无机粒子的析出,相容性较好,界面光滑。随着PU量的增加,SiO2/PU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逐渐增加,当SiO2与PU量比为1:25时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为4.562 MPa,为SiO2气凝胶的近200倍。当SiO2/PU比例为1:15时气凝胶涂层织物拉伸强力增至376.8%。SiO2/PU复合气凝胶的耐热温度为150.24°C。当SiO2与PU重量比为1:5时涂层织物具有最高的保温率25.40%和最小的传热系数36.54W/m2·°C。通过测试涂层织物低温46°C和高温100°C冷热面温差ΔT分别为8.2°C和16.4°C。通过对SiO2气凝胶和SiO2/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模拟,并分析SiO2/PU复合气凝胶的隔热机理。为了制备隔热性能更好的复合气凝胶涂层,我们采用自乳化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联萘基团的旋光聚氨酯OPU,左手性材料具有旋光作用可以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旋转,起到吸收和散射红外热辐射的作用。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实联萘基团已成功引入聚氨酯链中。OPU的数均分子量(Mn)为15960-19444 g/mol,WPU和OPU均为无定形结构。热重分析表明OPU3耐热温度高达333.28°C,具有良好的耐热性。OPU3抗拉强度最高为14.35 MPa,断裂伸长率为696%,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红外热成像分析得出OPU4具有最佳的隔热和冷却能力,温差约为7°C。室温下波长为8-14μm频段OPU的红外发射率明显低于WPU,随着BINOL单体含量的增加,红外发射率从0.850降到0.572,表明OPU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散射辐射电磁波的性能。将OPU与SiO2气凝胶共混制备出SiO2/OPU复合气凝胶,OPU通过共价键和H键连接无机SiO2气凝胶纳米粒子,增强了有机和无机界面的结合,改善涂层的表观形貌和性能。当OPU含量为20%时,涂层体系中SiO2气凝胶分散均匀性较好。SiO2/OPU的分解温度为385.14°C,显示出优良的热稳定性。随着OPU含量的增加,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从17.54%增加到25.40%后又降低,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传热系数从58.47 W/m2·°C将至25.74 W/m2·°C之后再上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SiO2/OPU比值为1:10时保温率最高为25.40%,传热系数最低为25.74 W/m2·°C。在46°C和100°C测试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冷热面温差ΔT最高可达到9.5°C和39.0°C,表明SiO2/OPU具有一定的高温隔热性能。对SiO2/O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SiO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机理。SiO2/OPU比值为1:25,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接近5 MPa,是纯SiO2气凝胶的近220倍。随着OPU量的增加,SiO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量降低,透气性变差。通过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OPU进行改性,生成端硅氧烷聚合物OPUS,再与传统TEOS为共前驱体,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出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OPUS增强了SiO2气凝胶的骨架,使OPUSA气凝胶具有优异的保形性能。OPUSA_3的颗粒分布更均匀,其比表面积为634.02 m2/g,孔体积为1.43 cm3/g,孔径大小范围为小于55 nm。OPUSA气凝胶可承受445.31°C的疏水耐温性。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可达到63.92%,传热系数可低至7.53 W/m2·°C。在46°C和200°C隔热效果的测试中,冷热面温差达到17.8°C和75.8°C,均高于SiO2/PU和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对OPUSA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OPUSA复合气凝胶的传热机理。15%OPUS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高达2.465 MPa。当OPUS添加量为10 wt%,OPUSA气凝胶具有最大回弹率为83.43%,且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表现出一定的疏水性,接触角可达到149.59°,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具有一定的耐静水压能力,且透湿性良好,可作为一种高温隔热涂层织物用于热防护领域。

孙位蕊[4](2021)在《海藻酸铵/纤维素基气凝胶保温材料的性能调控与传热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海藻酸盐和纤维素气凝胶因其可再生性、低成本、环境效益好、设计性强等特殊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两种气凝胶具有低机械强度、疏水性能差、无法大规模生产等不足,这些不足限制了气凝胶的应用范围。通过成分优化和改性可以调控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提高其力学强度、疏水性能、保温效果等,实现更多功能,从而制备出可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疏水性的绿色吸油、保温隔热气凝胶材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可再生、低成本、环境效益好的海藻酸铵或纤维素作为基底材料制备了力学性能良好的气凝胶。在此基础上,制备疏水改性气凝胶和气凝胶基相变材料。通过对实验样品进行多个实验表征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气凝胶及其相变材料的性质与应用,分析了他们的保温隔热效果。该气凝胶不仅可以实现对石油管道的保温隔热,同时可以在石油管道破裂时及时吸附石油,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气凝胶与相变材料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保温隔热效果。因此,该复合材料对于节能环保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得到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将海藻酸铵与不同的无机纳米粒子通过容易实现、成本低的溶液共混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海藻酸铵基气凝胶。对气凝胶进行交联反应,促进气凝胶形成三维多孔网络结构,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为使气凝胶能够在高湿度环境下用于柔性隔热领域,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为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其接触角为116.6°,且具有较好的吸油效果,大大拓展了气凝胶材料的应用范围。为进一步改善气凝胶的短期绝热性能,利用聚乙二醇(PEG)较大的相变潜热和出色的热稳定特性,通过真空浸渍法制备了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气凝胶与PEG相容性良好,气凝胶的三维骨架网络结构有利于它在定形相变材料中发挥传热作用以及对相变材料的包覆作用。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在350℃-450℃之间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质量损失,分解速率较快,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2)以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为原料,和海藻酸铵在质量分数比例为9:1、7:3、5:5、3:7和1:9的情况下复合形成纤维素基气凝胶。随着海藻酸铵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素基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升高。在质量比例为5:5时,纤维素基气凝胶力学性能最好;海藻酸铵质量分数的升高也使气凝胶呈现不同的微观结构,三维结构更加紧密稳定。气凝胶材料具有高达500℃的热氧化稳定性,使其成为比普通聚合物更合适的保温候选材料。疏水改性后气凝胶疏水角达到103°,是一种具有良好疏水性能的气凝胶隔热材料。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材料有较高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热导率达到了0.26,满足了其作为储能材料的要求。(3)以气凝胶材料为原型,使用COMSOL软件建立多孔介质传热模型,对其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气凝胶材料传热结果,分析气凝胶材料传热机理,这为它们用于石油管道保温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罗瀚[5](2021)在《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硼酸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设计》文中认为核材料技术既是保障现有核能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也是设计开发新型核反应堆的重要前提。作为核材料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部分,核用隔热材料可以降低涉核高温工质在传输过程中的热能损耗,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效益。目前核用隔热材料以纤维制品和金属材料为主,前者在更换时产生大量放射性粉尘危害操作人员的生理健康,后者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成本居高不下。此外,针对不断发展的核能系统对核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结构-多功能一体化”设计理念,在现有核用隔热材料基础上赋予其中子屏蔽性能,即研发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材料,可以保障核能系统中高温工质传输管道在高剂量辐照下的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硼酸铝基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兼具高强度、低密度、低热导率和中子屏蔽等优异特性,是极为理想的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的基体材料。在此基础上,沿着“反应自结合、液相烧结、复相强化以及轻量化设计”研究思路,系统探究了硼酸铝基陶瓷的物相转化规律以及显微结构演变等,制备了同时具有良好中子屏蔽性能和隔热性能的硼酸铝基泡沫陶瓷并对其进行了梯度结构设计,建立了高锲合度的材料本征属性与辐射屏蔽性能的构效关联数学模型,最终实现了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反应自结合制备硼酸铝陶瓷并对其反应途径进行探索。利用调整铝硼摩尔比后的α-Al2O3/2Al2O3·B2O3微粉为原料,不仅避免了α-Al2O3/H3BO3低温分解成孔,且无富余α-Al2O3相,在提高试样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热膨胀系数和陶瓷骨架的导热系数;基于Beer-Lambert公式的幂函数转化方程探究了硼元素分散密度ρd和厚度x对中子屏蔽性能的影响。证明了将硼酸铝陶瓷作为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基础材料的可行性。(2)添加Bi2O3作为硼酸铝陶瓷的“功能化烧结助剂”。Bi2O3可在降低硼酸铝陶瓷烧结活化能的基础上赋予其γ射线屏蔽能力,这也是后续引入含钆中子屏蔽剂的前提。加入3 wt%的Bi2O3可降低约50%的烧结活化能,且Bi2O3促进试样烧结致密化的作用大于反应生成9Al2O3·2B2O3的体积膨胀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硼/铋元素的分散密度和厚度对其试样的辐射屏蔽性能的影响。(3)在硼酸铝骨架中生成硼酸钆第二相,实现中子屏蔽性能的复相强化。选用轻质高强且具有γ射线屏蔽能力的掺杂Bi2O3硼酸铝陶瓷作为基体,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Gd受中子激发产生γ射线基础上提高试样的力学性能。Gd2O3的加入会导致体系中重新出现α-Al2O3,反应生成的Gd BO3在材料内部呈现独特的织构状分布形式,且伴随大量微观裂纹的产生。结合高温结构稳定性测试和有限元方法探究了复相陶瓷的高温结构稳定性,引入Gd2O3中子屏蔽剂可大幅度强化试样的中子屏蔽性能,复相陶瓷的中子屏蔽率最高可达82.8%。(4)实现硼酸铝基泡沫陶瓷的可控轻量化制备,并对其进行梯度结构设计。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有效调控陶瓷料浆的流变学参数进而分别实现反应自结合硼酸铝和硼酸铝-硼酸钆复相陶瓷的可控轻量化设计。随着泡沫陶瓷气孔率的上升,其孔径分布由单峰分布转变为多峰分布,且平均孔径显着增加。升高热处理温度会使复合泡沫陶瓷孔筋处的Gd BO3晶内裂纹逐渐消失,转变为9Al2O3·2B2O3与Gd BO3的互锁结构,进而有效提高试样的比强度。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和中子屏蔽性能测试证明了具有梯度结构的泡沫陶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隔热效率,而且具有优异的中子屏蔽性能和力学强度,所得结果佐证了本文的“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理念。

王振[6](2020)在《石油炼化管道防腐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期以来,人类在各个行业的生产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其中尤以石油炼化行业为甚。目前石化管道的防腐保温措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温、腐蚀等。所以针对石化管道作业温度高,高温保持时间长,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例如安全,保温层下腐蚀,保温节能等现实问题而针对性的设计了一套完整防腐保温隔热涂料体系势在必行。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1、对所选用的环氧树脂固化后利用TG,DSC测试其耐高温性能;将成膜物质涂布于Q235钢板上放置于120℃鼓风干燥箱中42d,涂层表现正常。表明该树脂可以在120℃的高温条件下长期工作。2、以耐高温环氧树脂为基质制备了一种耐高温防腐底漆,并对该底漆的附着力,耐介质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底漆与Q235钢板基材具有良好的粘结强度(>5.1MPa);将涂层浸泡在纯水中42天,涂层表明完好无损;将涂层浸泡在5w%的NaOH溶液7天,表现出良好的耐碱性;将涂层浸泡在3.5w%纯水中42天,涂层表面完好无损;表明涂层具有优异的耐水、耐碱和耐盐性。3、利用耐高温环氧树脂,高反射率水分片状铝粉,高发射率SiC(200-300nm),和导热系数极低的空心玻璃微珠,适量助剂分别制备红外反射涂层,红外发射涂层和热阻隔涂层。金属铝粉不仅具有金属对红外线的较高反射率,而且铝粉在涂膜干燥固化的过程中可以定向排列于涂层中形成镜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红外反射效率,研究了剪切速率(600rpm)、铝粉的平面尺寸(8μm),填充量(60%)时涂层红外反射性能最佳。由于分子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形成宽泛的红外辐射带,因为SiC是一类性能良好的全波段高发射率材料,研究发现SiC填充量(10%)、多种红外辐射填料共同作用(Al2O3、CoO等)时且厚度为20-30μm涂层红外辐射性能达到最优(0.94)。玻璃微珠具有极薄且低导热系数的外壁,内部不流动的空气也可以近似认为是真空,并且涂层在固化的过程中,空心玻璃微珠与空心玻璃微珠、树脂之间会形成空气层,大大降低涂层的导热系数,研究发现分散空心玻璃微珠的最佳分散速率(200rpm),玻璃微珠填充量(40%)时热阻隔涂层的综合能力达到佳。4、利用自制的保温层防腐涂料,红外辐射涂料,红外反射涂料和隔热涂料对管道进行组合涂装,并对该涂层的保温,隔热,节能效果进行测试。在复合层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将120℃的管道降至表面温度在50℃以下,总厚度约3-3.5mm。

谢欣[7](2020)在《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夜间温室前屋面的保温效果,研制一款保温效果好、防水性能高、轻质高强、成本较低的新型复合保温被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合适材料制作保温被,在室内对其进行防水、机械强度等性能分析试验,并将选出综合性能最好的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与针刺毡保温被进行保温、节能和经济成本的对比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对比得出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为良好的保温隔热材料;利用重量法、双向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单位面积质量测试来比较保温被在防水、机械强度、单位面积质量方面的性能。经过测试对比,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吸水率为5.5%,断裂强度为305 N/cm,单位面积质量为1560 g/m2。(2)将两种保温被分别覆盖在结构、尺寸完全相同的两个日光温室上,通过监测温室内外的热环境,分析两种保温被的保温效果。经过对比,覆盖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温室保温效果优于覆盖针刺毡保温被的温室。(3)利用理论计算公式和实测温室内温度数据,计算并对比在三种不同天气下的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在晴天、阴天、雪天三种天气下的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节能率分别为7%、4%、4%,且在晴天的节能效果最好。(4)对两种保温被进行成本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综合成本偏低,适合进行推广和使用。

屈悦[8](2020)在《新型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于节能减排等问题日益关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部门成为了最大的能源消耗部门,占总能耗的比例约为40%。在建筑能耗设施中,暖通空调(HVAC)系统占了建筑总体能耗中的绝大部分,约为37%。现代社会,人们对热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炎热的夏季,空调设备的使用频率大大提升,造成建筑物中的制冷能耗能耗不断增加。为了在降低制冷能耗的同时不影响室内人员的热舒适,被动式建筑节能的方法被提出并广泛运用在建筑节能领域中。被动式建筑节能是一种通过阻止自然传热来阻止建筑室外热量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建筑物内部的方法。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中,使用隔热材料是被动式建筑节能的一种方法,旨在通过降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以减少室外热量传导到室内。相变材料是一种功能性材料,其相变能力使其可作为隔热材料使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将相变材料与水泥混合制成的新型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该砌块可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层。由于其导热系数低、相变温度适宜,可通过相变蓄热来减少由室外传入室内的热量,从而降低制冷能耗,是被动式节能的理想材料。疏水型气相二氧化硅导热系数低、纳米孔丰富,石蜡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约44℃)及较高的相变潜热。将气相二氧化硅作为熔融态石蜡的载体,采用熔融吸附法将石蜡用气相二氧化硅吸附形成石蜡含量分别为45%(wt)、50%(wt)和55%(wt)的石蜡/气相二氧化硅复合相变材料。采用石蜡含量为45%(wt)的石蜡/气相二氧化硅复合相变材料与水泥混合制备成复合相变材料含量分别为0%(wt)、5%(wt)、10%(wt)、15%(wt)、20%(wt)、25%(wt)及30%(wt)的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且各砌块密度相同。通过外观表征、液漏测试、SEM、XRD、DSC及热可靠性测试,证明了石蜡含量为45%(wt)的石蜡/气相二氧化硅复合相变材料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稳定的形态结构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约41℃)和相变潜热(吸热过程为113.3 J/g、放热过程为-112 J/g)。通过SEM、XRD、DSC、热导率测试、抗压强度测试及加热测试,证明了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具有稳定的形态结构,且随着复合相变材料含量的增加其储热能力增加、热导率降低及抗压强度降低。本研究采用UDF编程定义ANSYS Fluent中夏季设计日各朝向墙体表面的逐时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的变化,对所制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所构造的相变墙体进行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广州市建筑中西朝向外墙适合采用复合相变材料含量为25%(wt)的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东、南及北朝向外墙适合采用复合相变材料含量为15%(wt)的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结合加热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证明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是一种具有低导热性能的隔热材料,而其相变蓄热能力为其隔热能力的一种增强表现。采用Energy Plus分别对是否采用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建筑能耗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建筑具有3.12%的节能率及更高的舒适度,同时也证明了所提出的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具有能降低室内温度波动的“削峰”节能的效果。

刘卓群[9](2020)在《建筑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能耗增长的压力巨大,对我国碳减排计划产生严重影响。建筑室内能耗主要体现在地面、屋面、门窗和外墙,其中外墙的能耗占比最大。因此,要想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外墙的高效节能非常关键。轻质、隔热的复合墙板是当前建筑物外墙的发展趋势,因此,隔热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基于该前提,本论文提出制备珍珠岩或硅藻土改性材料、二氧化硅气凝胶以及改性纤维素气凝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氮气吸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法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同时制备了轻薄的样板测试研究其隔热性能,最终得到了性能优异的、环境友好的隔热材料。(1)采用浸渍法,以稀土化合物Ce(NO3)3?6H2O或La(NO3)3?6H2O溶液分别对珍珠岩(ExP)和硅藻土进行改性,并通过结构表征证明修饰成功。隔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珍珠岩、硅藻土的隔热性能,稀土最佳添加比例是10%,并且改性后材料相较原材料在形貌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充分证明了稀土材料可以用作隔热墙板的改性材料。考虑到模具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艺问题与误差,实际生产的墙板的测试结果会更加明显。(2)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SiO2气凝胶,通过结构表征发现SiO2气凝胶具有网格结构。将珍珠岩与SiO2气凝胶复合制备样板,根据隔热性能测试结果,含40%SiO2气凝胶的复合样板(ExP-SiO2-40)的隔热效果最好,证明SiO2气凝胶有良好的隔热性能。高温处理后的样板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说明复合样板在高温下耐热性有限,SiO2气凝胶更适合在300℃以下的环境中应用。(3)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以纤维素为原料,无机发泡材料为添加剂制备了三种改性纤维素气凝胶,结构表征发现改性剂使得纤维素表面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但不会改变纤维素的内在结构。根据隔热性能测试结果可知,NaHCO3纤维素气凝胶的隔热性能最好,其次是K2CO3纤维素气凝胶,最后是Na2CO3纤维素气凝胶。高温处理后的样板形貌发生了变化,添加剂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高温处理过程的质量损失。另外,向ExP和ExP-SiO2-40中添加不同比例的NaHCO3纤维素气凝胶,制备不同NaHCO3纤维素气凝胶含量的样板,进行隔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了NaHCO3纤维素气凝胶后的样板隔热性能都有所提升,其中添加5%NaHCO3纤维素气凝胶的SiO2气凝胶样板隔热性能最佳,证明一定比例的复合气凝胶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高温处理后的样板表面完整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说明复合材料在高温下耐热性有限,更适合在300℃以下的环境中应用。该论文有图31幅,表21个,参考文献78篇。

周静[10](2020)在《寒冷地区既有住宅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30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既有住宅保有量日趋庞大,但同时既有住宅由于建造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较低,既有住宅的能耗普遍偏高,且虽功能寿命已到期,但设计寿命尚未达到使用年限,也因此性能化改造余地较大。近年来我国大量关于既有住宅改造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由于实际改造工程中缺少基础信息数据,以及住宅类型多样,既有住宅的改造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体系化的指导。本研究以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为例,选取1980-2000年间建造的寒冷地区典型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探索既有住宅性能化改造设计策略的选取方法。研究首先应用分项整理与类型化处理的方法,针对既有住宅案例进行调研并整理得到围护体系各部位的层级概念、性能特征及现状信息;而后以分部位分层级的方式整理、编辑并整合了改造设计策略,总结了涉及的主要材料类型;最后以典型既有住宅为样本进行了性能化改造设计,并引入能耗模拟软件PKPM。性能化改造设计的第一步是对既有住宅围护体系建设时期的原始状态性能进行评估,对比分析其与寒冷地区的标准限值的差距,为后续进行的性能化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参考;第二步是评估改造样本在实际改造后现时状态的性能指标,以此状态下的评估结果作为性能化改造效果的对比分析对象之一;第三步是针对围护体系各个部位选取适用的改造策略和材料,并以PKPM为平台,经过对改造部位、策略和材料构建的不同方案的一系列模拟优化,选取适用的改造设计方案并评估其性能指标;最终根据不同状态下的性能评估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以此证明既有住宅围护体系的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为实现既有住宅性能化改造提供了指导性强、操作性强、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此外,从国家现实情况出发,应用性能化改造策略,针对既有住宅性能提升探索体系化的适用改造设计方法,对实现我国城市住宅巨大存量的可持续改造具有积极地意义。

二、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隔热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隔热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1.2 研究状况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方法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2.1.2 试验项目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2.2.2 模型建立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2.3.1 评价指标
        2.3.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4.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无机晶须增强碱式硫酸镁发泡水泥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保温隔热材料
        1.1.1 保温隔热材料的分类
        1.1.2 保温隔热材料的应用
        1.1.3 发泡水泥保温隔热材料的制备及存在问题
    1.2 发泡水泥隔热保温材料性能的增强方法
        1.2.1 矿物掺合料增强
        1.2.2 纤维增强
        1.2.3 晶须增强
    1.3 碱式硫酸镁发泡水泥(BMSFC)性能增强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镁晶须的制备
        2.2.2 碱式硫酸镁发泡水泥的制备
    2.3 分析及表征方法
        2.3.1 氧化镁活性含量测定
        2.3.2 密度测定
        2.3.3 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测定
        2.3.4 吸水率测定
        2.3.5 软化系数测定
        2.3.6 导热系数测定
        2.3.7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第三章 镁晶须制备的工艺优化
    3.1 前言
    3.2 反应时间对MgCO_3·3H_2O晶须形貌影响
    3.3 滴加速率对MgCO_3·3H_2O晶须形貌影响
    3.4 搅拌速率对MgCO_3·3H_2O晶须形貌影响
    3.5 反应温度对MgCO_3·3H_2O晶须形貌影响
    3.6 前驱体法制备氧化镁晶须
    3.7 小结
第四章 无机晶须掺杂BMSFC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不同掺量的硫酸钙晶须(CSW)对BMSFC性能的影响
        4.2.1 干密度和抗压强度
        4.2.2 抗折强度
        4.2.3 耐水性
        4.2.4 导热系数
    4.3 不同掺量的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512)对BMSFC性能的影响
        4.3.1 密度和抗压强度
        4.3.2 抗折强度
        4.3.3 耐水性
        4.3.4 导热系数
    4.4 不同掺量的MgCO_3·3H_2O晶须(MCH)对BMSFC性能的影响
        4.4.1 密度和抗压强度
        4.4.2 抗折强度
        4.4.3 耐水性
        4.4.4 导热系数
    4.5 不同掺量的MgO晶须对BMSFC性能的影响
        4.5.1 密度和抗压强度
        4.5.2 抗折强度
        4.5.3 耐水性
        4.5.4 导热系数
    4.6 晶须增强BMSFC的机理探讨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涂料发展现状
        1.2.1 隔热涂料的种类及传热机理
        1.2.2 隔热涂料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
        1.3.1 气凝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1.3.2 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1.3.3 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气凝胶在隔热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隔热机理
        1.4.1 SiO_2气凝胶隔热材料传热机理
        1.4.2 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传热机理
    1.5 复合隔热涂层织物研究进展
        1.5.1 织物涂层剂
        1.5.2 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及微观结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2.3.1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改性
        2.3.2 SiO_2气凝胶的密度
        2.3.3 SiO_2气凝胶的线收缩率
        2.3.4 SiO_2气凝胶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2.3.5 SiO_2气凝胶微观性能
        2.3.6 SiO_2气凝胶的TGA/DTA测试
        2.3.7 SiO_2气凝胶的FTIR-ATR测试
        2.3.8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衍射仪
        2.3.9 SiO_2气凝胶的接触角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形貌的影响
        2.4.2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2.4.3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密度及收缩率的影响
        2.4.4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形貌的影响
        2.4.5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结构的影响
        2.4.6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iO_2/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表征
        3.3.1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3.3.2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3.3.3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粉末衍射
        3.3.4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性能
        3.3.5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3.3.7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
        3.3.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测试
        3.3.9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压缩性能
        3.3.10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拉伸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分散方式对SiO_2气凝胶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PU量对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形貌与结构影响
        3.4.3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3.4.4 SiO_2/PU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3.4.5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传热性能
        3.4.6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3.4.7 SiO_2/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3.4.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光聚氨酯合成及热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表征
        4.3.1 OPU的合成
        4.3.2 OPU红外光谱
        4.3.3 OPU核磁共振氢谱
        4.3.4 OPU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4.3.5 OPU热重-差热分析
        4.3.6 OPU红外热成像
        4.3.7 OPU旋光度
        4.3.8 OPU红外发射率
        4.3.9 OPU 的 X 射线衍射
        4.3.10 OPU 力学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4.4.2 旋光聚氨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4.4.3 旋光聚氨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4.4.4 旋光聚氨酯的晶态结构
        4.4.5 旋光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4.4.6 旋光聚氨酯的旋光度及红外发射率
        4.4.7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热成像
        4.4.8 旋光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iO_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与表征
        5.3.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分散浆料的制备
        5.3.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5.3.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微观形貌
        5.3.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X射线衍射分析
        5.3.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热重分析
        5.3.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5.3.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隔热效果测试
        5.3.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红外光谱分析
        5.3.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压缩性能测试
        5.3.10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气性
        5.3.11 SiO_2/OPU 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5.4.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5.4.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5.4.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
        5.4.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5.4.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5.4.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5.4.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膜性能
        5.4.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与表征
        6.3.1 端硅氧烷OPUS的制备
        6.3.2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常压制备
        6.3.3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6.3.4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3.5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6.3.6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6.3.7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6.3.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6.3.9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
        6.3.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抗压模量
        6.3.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沾水性测试
        6.3.12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耐静水压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宏观形态
        6.4.2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
        6.4.3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4.4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红外光谱
        6.4.5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晶态结构
        6.4.6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6.4.7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6.4.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6.4.9 OPUSA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6.4.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6.4.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涂膜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4)海藻酸铵/纤维素基气凝胶保温材料的性能调控与传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凝胶
        1.2.1 气凝胶概述
        1.2.2 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1.3 气凝胶保温隔热材料
        1.3.1 常用的保温隔热材料
        1.3.2 相变高分子保温材料
    1.4 气凝胶保温隔热机理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表征方法
    2.3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结果与讨论
        2.3.1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2.3.2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2.3.3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化学结构
        2.3.4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XRD图谱
        2.3.5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质
        2.3.6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自熄试验
        2.3.7 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隔热测试
    2.4 疏水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结果与讨论
        2.4.1 疏水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表面接触角
        2.4.2 疏水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吸油量
        2.4.3 疏水海藻酸铵基纳米复合气凝胶的油水分离实验
    2.5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结果与讨论
        2.5.1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2.5.2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 XRD 图谱
        2.5.3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渗漏率
        2.5.4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2.5.5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质
        2.5.6 海藻酸铵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储热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表征方法
    3.3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3.3.2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3.3.3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化学结构
        3.3.4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XRD图谱
        3.3.5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质
        3.3.6 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燃烧试验
    3.4 疏水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结果与讨论
        3.4.1 疏水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表面接触角
        3.4.2 疏水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化学结构
        3.4.3 疏水纤维素/海藻酸铵复合气凝胶的吸油量
    3.5 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结果与讨论
        3.5.1 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5.2 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 XRD 图谱
        3.5.3 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渗漏率
        3.5.4 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3.5.5 纤维素基气凝胶相变复合材料的储热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介质气凝胶传热机理
    4.1 引言
    4.2 气凝胶结构的建模及分析
        4.2.1 多孔介质传热模型
        4.2.2 多孔介质传热的动量方程
    4.3 气凝胶结构数值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硼酸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中子屏蔽材料
        1.2.1 中子屏蔽定义及机制
        1.2.2 中子屏蔽材料设计原则
        1.2.3 含硼中子屏蔽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核用隔热材料
        1.3.1 核用隔热材料研究现状
        1.3.2 无机隔热材料研究现状
        1.3.3 核用隔热材料的发展前景
    1.4 硼酸铝
        1.4.1 硼酸铝的晶体结构与理化性质
        1.4.2 硼酸铝的制备方法
        1.4.3 硼酸铝的应用领域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制备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材料制备
    2.4 分析测试
        2.4.1 烧后线变化率
        2.4.2 显气孔率及体积密度
        2.4.3 真密度及总气孔率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4.5 热学性能测试
        2.4.6 料浆的Zeta电位测试
        2.4.7 料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2.4.8 TG-DSC分析
        2.4.9 XRD分析
        2.4.10 显微结构表征
        2.4.11 辐射屏蔽性能测试
    2.5 仿真模拟
        2.5.1 建立孔结构随机分布的二维模型
        2.5.2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平台的有限元分析
第3章 反应自结合制备硼酸铝陶瓷
    3.1 α-Al_2O_3/H_3BO_3制备硼酸铝陶瓷
    3.2 α-Al_2O_3/2Al_2O_3·B_2O_3制备硼酸铝陶瓷
        3.2.1 硼酸铝陶瓷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
        3.2.2 硼酸铝陶瓷的力学/热学性能
        3.2.3 硼酸铝陶瓷的中子屏蔽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i_2O_3功能化烧结助剂对硼酸铝基陶瓷的影响
    4.1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物相以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4.1.1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物相的影响
        4.1.2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2 引入Bi_2O_3的烧结动力学研究
    4.3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
    4.4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辐射屏蔽性能的影响
        4.4.1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中子屏蔽性能的影响
        4.4.2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γ射线屏蔽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引入Gd_2O_3制备硼酸铝-硼酸钆复相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5.1 Gd_2O_3对复相陶瓷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1.1 Gd_2O_3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5.1.2 Gd_2O_3对复相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 Gd_2O_3对复相陶瓷的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
    5.3 复相陶瓷的高温结构稳定性仿真模拟
    5.4 复相陶瓷的中子屏蔽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硼酸铝基泡沫陶瓷的可控制备与结构设计
    6.1 泡沫法制备硼酸铝泡沫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6.1.1 陶瓷料浆的电位、流变学研究
        6.1.2 硼酸铝泡沫陶瓷的微观结构
        6.1.3 硼酸铝泡沫陶瓷的耐压强度及导热系数
        6.1.4 模拟硼酸铝泡沫陶瓷用于核工质管道中子屏蔽/隔热
    6.2 泡沫法制备硼酸铝-硼酸钆复合泡沫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6.2.1 复合泡沫陶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
        6.2.2 复合泡沫陶瓷的耐压强度及导热系数
        6.2.3 模拟复合泡沫陶瓷用于核工质管道中子屏蔽/隔热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本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石油炼化管道防腐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炼化管道防腐现状
        1.2.1 保温层下腐蚀
        1.2.2 CUI的发生机理
        1.2.3 CUI的影响因素
        1.2.4 CUI的抑制手段
        1.2.5 耐高温防腐涂料的研究现状
    1.3 炼化管道保温材料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1.3.1 无机保温材料
        1.3.2 有机保温材料
        1.3.3 金属绝热材料
        1.3.4 复合保温隔热材料
        1.3.5 保温材料的发展方向
    1.4 隔热涂料的分类与隔热机理
        1.4.1 传热方式
        1.4.2 阻隔型隔热涂料
        1.4.3 反射型隔热涂料
        1.4.4 辐射型隔热涂料
        1.4.5 复合型隔热涂料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炼化管道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制备工艺与表征手段
        2.3.1 制备工艺
        2.3.2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2.4 炼化管道用水性环氧树脂的耐热性测试
        2.4.1 树脂
        2.4.2 环氧清漆的DSC测试
        2.4.3 环氧清漆的TGA测试
        2.4.4 环氧清漆的耐热性测试
    2.5 炼化管道用环氧防腐底漆防腐性能测试
        2.5.1 耐热性测试
        2.5.2 耐水性测试
        2.5.3 耐酸性测试
        2.5.4 耐碱性测试
        2.5.5 耐盐水性测试
        2.5.6 其它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炼化管道保温隔热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制备工艺与测试手段
    3.3 红外辐射涂层测试结果与讨论
        3.3.1 热辐射涂层概述
        3.3.2 碳化硅的含量对红外辐射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3.3.3 其它填料对碳化硅红外辐射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3.3.4 球磨时间对红外辐射填料粒径的影响
        3.3.5 涂层厚度对红外辐射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3.3.6 红外辐射涂层节能测试
    3.4 红外反射涂层测试结果与讨论
        3.4.1 转速对铝粉填料形态的影响
        3.4.2 转速对铝粉在涂层中分布的影响
        3.4.3 填料粒径对涂层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
        3.4.4 铝粉填料填充量对涂层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
        3.4.5 红外反射、辐射复合涂层节能测试
    3.5 热阻隔涂层测试结果与讨论
        3.5.1 HGB的粒径分布
        3.5.2 转速对HGB形态的影响
        3.5.3 转速对热阻隔涂层导热系数的影响
        3.5.4 HGB填充量对涂层导热系数的影响
        3.5.5 HGB填充量对涂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性环氧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验证性实验
    4.1 实验仪器与原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原料
    4.2 样品的制备
    4.3 测试方法
    4.4 测试结果
        4.4.1 隔热性能测试结果
        4.4.2 节能性能测试结果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温室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国内外温室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2 辽宁日光温室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温室覆盖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透光覆盖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内保温幕的研究现状
        1.3.3 温室外保温覆盖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保温被性能试验研究
    2.1 保温被材料的筛选及制作
    2.2 保温被的保温性能分析
    2.3 保温被性能试验
        2.3.1 防水性测试
        2.3.2 机械强度测试
        2.3.3 单位面积质量测试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防水性
        2.4.2 机械强度
        2.4.3 单位面积质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温被应用效果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基地概况
        3.1.2 试验仪器及观测项目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测点布置
        3.2.2 试验数据处理
        3.2.3 保温被的结构特征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同种保温被覆盖下温室内热环境效果分析
        3.3.2 不同保温被覆盖下温室内气温、地温夜变化
        3.3.3 不同保温被覆盖下温室气温和地温的下降趋势对比分析
        3.3.4 不同保温被覆盖下温室的热流夜变化
        3.3.5 不同保温被对温室夜间最低气温、地温的影响
        3.3.6 不同保温被覆盖下的温室夜间温度旬变化
    3.4 保温被节能效果分析
    3.5 保温被经济成本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的途径
        1.2.1 建筑能耗
        1.2.2 建筑节能的途径
    1.3 潜热储热技术与相变材料
        1.3.1 潜热储热技术
        1.3.2 相变材料的概述
    1.4 建筑用相变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主动式建筑节能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被动式建筑节能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石蜡/气相二氧化硅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2.4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制备
        2.2.5 实验相关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相变材料的最佳配比确定
        2.3.2 复合相变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2.3.3 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特性及热可靠性研究
        2.3.4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外观及物性表征
        2.3.5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2.3.6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储热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的传热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3.2.1 传热性能实验方法
        3.2.2 传热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3.3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墙体模型的数值模拟
        3.3.1 墙体模型数值模拟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砌块的节能分析
    4.1 引言
    4.2 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能耗模拟研究
        4.2.1 Energy Plus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4.2.2 相变墙体的传热模型
        4.2.3 建筑能耗模拟概况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能耗分析
        4.3.2 热舒适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wall1边界所使用的UDF命令
致谢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建筑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隔热材料
    1.3 硅藻土隔热研究
    1.4 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研究
    1.5 改性纤维素气凝胶隔热研究
    1.6 研究内容及路线
2 改性珍珠岩和硅藻土的隔热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珍珠岩和硅藻土的改性、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纤维素气凝胶隔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改性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4 复合样板隔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寒冷地区既有住宅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解析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解析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意义
        1.5.1 社会现实意义
        1.5.2 理论研究意义
        1.5.3 实践指导意义
2 围护体系分项整理与类型化调研
    2.1 围护体系各部位层级概念
    2.2 围护体系各部位分项整理及其性能特征
        2.2.1 墙体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2 窗体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3 屋面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4 阳台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2.5 地下室顶板/楼地面不同时期的性能特征
    2.3 围护体系各部位类型化调研及现存问题
        2.3.1 调研范围
        2.3.2 现状信息获取方法
        2.3.3 调研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围护体系各部位的性能化改造策略
    3.1 墙体的改造策略
        3.1.1 性能层
        3.1.2 性能层与内饰面层
        3.1.3 外饰面层
        3.1.4 性能层与外饰面层
    3.2 窗体的改造策略
        3.2.1 窗玻璃升级
        3.2.2 第二个单/双层玻璃窗体
        3.2.3 用双/三层玻璃窗体替换原有窗体
        3.2.4 加大窗洞
        3.2.5 遮阳
    3.3 屋面的改造策略
        3.3.1 性能层
        3.3.2 性能层与外饰面层
    3.4 阳台的改造策略
        3.4.1 阳台板保温
        3.4.2 移除阳台/替换阳台
        3.4.3 包覆/封闭阳台
    3.5 地下室顶板/楼地面的改造策略
        3.5.1 性能层
    3.6 本章小结
4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材料
    4.1 保温隔热材料
        4.1.1 有机保温隔热材料
        4.1.2 无机/矿物保温隔热材料
        4.1.3 其他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
    4.2 玻璃
        4.2.1 透明玻璃
        4.2.2 吸热玻璃
        4.2.3 热反射玻璃
        4.2.4 多层玻璃(中空玻璃)
        4.2.5 Low-E涂层玻璃
        4.2.6 真空玻璃
    4.3 窗框
    4.4 密封剂
    4.5 饰面和覆层
        4.5.1 水泥抹面
        4.5.2 石膏板
        4.5.3 面漆
        4.5.4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
        4.5.5 覆层材料
    4.6 本章小结
5 以大连市文萃轩住区典型既有住宅为例进行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设计
    5.1 评估与比较方法
        5.1.1 模拟平台优选
        5.1.2 模拟平台简介
        5.1.3 评估与比较方法
        5.1.4 评估标准与流程
    5.2 住区概况
    5.3 基础数据完整度
    5.4 样本住栋拟定
        5.4.1 既有住宅群体组合类型分类
        5.4.2 既有住宅平面类型分类
        5.4.3 样本住栋概况
    5.5 围护体系各部位原始状态及性能评估
        5.5.1 围护体系各部位原始状态
        5.5.2 基本模拟参数设置
        5.5.3 围护体系原始状态模型构建
        5.5.4 围护体系原始状态性能评估
        5.5.5 围护体系原始性能与现行标准比较分析
    5.6 围护体系各部位现时状态及性能评估
        5.6.1 “暖房子工程”改造标准
        5.6.2 围护体系各部位现时状态
        5.6.3 围护体系现时状态模型构建
        5.6.4 围护体系现时状态性能评估
        5.6.5 围护体系现时性能与现行标准比较分析
    5.7 性能化改造设计状态及性能评估
        5.7.1 性能化改造目标
        5.7.2 围护体系改造策略层级矩阵
        5.7.3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
        5.7.4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模型构建
        5.7.5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性能评估
        5.7.6 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性能与现行标准比较分析
    5.8 评估与对比分析
        5.8.1 规定性指标
        5.8.2 性能性指标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性能参数
附录 B 常用建筑玻璃热物理性能参数
附录 C 常用建筑窗框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
附录 D 常用建筑密封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
附录 E 常用建筑围护体系饰面和覆层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隔热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无机晶须增强碱式硫酸镁发泡水泥性能的研究[D]. 李义. 山西大学, 2021
  • [3]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D]. 林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4]海藻酸铵/纤维素基气凝胶保温材料的性能调控与传热机制研究[D]. 孙位蕊.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硼酸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设计[D]. 罗瀚.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6]石油炼化管道防腐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铝箔隔热气泡膜复合保温被的研制与应用[D]. 谢欣.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新型相变储热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D]. 屈悦. 广州大学, 2020(02)
  • [9]建筑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卓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寒冷地区既有住宅围护体系性能化改造适用设计方法研究[D]. 周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新型复合高效节能保温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