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边震[1](2021)在《通督调神止痛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两者疗效的差异,期望能为枕神经痛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的60例枕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止痛针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组)。治疗组采用以水沟、印堂、神庭、百会、内关、合谷、神门为主穴的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头痛影响测试问卷-6(HIT-6)进行比较,最终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数据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VAS评分、HIT-6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VA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为P<0.01,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结果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均能减轻患者疼痛,且治疗组疗效更着。3.HIT-6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HIT-6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为P<0.01,比较治疗后两组HIT-6评分,结果为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均能减轻头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生活质量,且治疗组疗效更着。4.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更优。研究结论:1.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和常规针刺法均能有效治疗枕神经痛,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减轻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较常规针刺法更显着。3.通督调神止痛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4.通督调神止痛针法治疗枕神经痛安全有效,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骆书彦,丁国华,莫倩[2](2021)在《针刺辅助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刺辅助神经阻滞对枕大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确诊为枕大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和行枕大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辅助针刺疗法余基本治疗同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以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9%,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高(P<0.05)。在疼痛状况评估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强度(PPI)评估具有可比性(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PRI、PPI、VAS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半年内复发率比较,治疗组(2.70%)明显低于对照组(21.62%,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辅助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较单一神经阻滞治疗疗效明显,并且能降低远期复发率,提高睡眠质量。
罗建昌,郎伯旭[3](2020)在《针刺项八穴治疗枕大神经痛56例》文中研究说明枕大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疼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1]。笔者采用项八穴[2]治疗枕大神经痛,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门诊符合枕大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学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脱落7例,其中因依从性不佳、未按疗程规律治疗而剔除3例(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未完成治疗者2例(两组各1例),失访2例(两组各1例),最后完成本研究病例113例,其中观察组56例,对照组57例。
杨田雨[4](2020)在《“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颈夹脊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与常规针刺进行对比,观察“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枕神经痛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颈夹脊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各30例。治疗组选穴:枕1穴、枕2穴、枕3穴、C2夹脊穴、C3夹脊穴。根据患者头痛部位选取枕部穴位,持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针刺深度约2-3mm,反复交替挤压和舒张针孔,挤出血量约1ml。针刺夹脊穴时行捻转泻法,得气后将电针电极分别连接于C2、C3夹脊穴处,选择疏密波,频率为2Hz/100Hz的变频方波,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治疗30min。对照组选取双侧天柱、后顶、风池、完骨、后溪,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两组治疗均为1次/日,连续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周。研究中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其减分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改良头痛积分量表、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次要结局指标,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1例因工作原因脱落,完成治疗59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部位、VAS、头痛积分、HIT-6、SAS、SD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视觉模拟量表(VAS):治疗1次后,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评分较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次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且起效较快,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2.改良头痛积分量表:治疗1次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积分总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头痛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次后及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头痛积分总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头痛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治疗枕神经痛可以有效减少疼痛发作次数,缩短疼痛持续时间,降低疼痛程度,且优于常规针刺组。3.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治疗1次后,两组组内比较,均较前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HIT-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两组HIT-6评分均较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HIT-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枕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4.焦虑自评量表(SAS):治疗1次后,治疗组S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S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S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S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枕三穴”配合电针治疗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效果优于常规针刺,且起效快。5.抑郁自评量表(SDS):治疗1次后,治疗组SD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SD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SD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枕三穴”配合电针治疗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效果优于常规针刺,且起效快。6.研究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为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2.8%,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愈显率为56.7%,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愈显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提示“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组愈显率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治疗枕神经痛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起效快。2.“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颈夹脊治疗枕神经痛可以明显降低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丁园[5](2020)在《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枕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05例,将患者按照首次接诊的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的头痛分经治疗之太阳头痛的治疗方法,取阿是穴、天柱、后顶、风池、后溪、申脉;B组采用围刺结合传统针刺,即阿是穴围刺、余穴同A组。C组采用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即在阿是穴围刺的基础上施以电针、余穴同A组,针刺深度依据每个穴位的解剖特点,以上诸穴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2个疗程。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头痛影响测试问卷-6(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根据各组分值评价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所得数据均使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AS评分:治疗前,三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枕神经痛均有效,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C组降低VAS评分优于A组、B组,且C组优于B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在降低VAS评分方面疗效显着。2.HIT-6评分:治疗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HIT-6评分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组内比较,三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在降低HIT-6评分上均有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比较,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降低HIT-6评分上A、B两组无明显差异,而C组优于A组、B组。3.HAMA量表:治疗前,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三组患者HAMA量表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HA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方法在降低HAMA量表评分上均有效,三组患者HAMA评分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重比较,C组评分下降较A组、B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说明C组在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方面优于A、B组,且B组优于A组。4.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75.75%,B组总有效率为85.29%,C组总有效率为94.11%。经秩和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与A组、B组比较,B组与A组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组总体疗效优于A组、B组,且B组优于A组。结论:1.传统针刺法、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法及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法均能明显改善枕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头痛诱发的焦虑情绪及头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疗效肯定。2.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和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法,且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法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王宁[6](2020)在《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64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滞针疗法进行治疗,所选穴位为:风池穴、脑空穴、阿是穴(均为患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所选穴位为:风池穴、太阳穴、率谷穴、悬颅穴、外关穴、侠溪穴(均为患侧)。两组治疗均1次/天,连续治疗7次。在治疗前、首次治疗行针刺手法后、首次针刺结束后2小时及24小时、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数值,并在首次针刺结束后记录针刺得气感(MASS量表)数值。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两组六点行为学评分法(BRS-6评分)数值,并在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随访,观察VAS、BRS-6数值,并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观察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六点行为学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9%,对照组是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即时疗效方面:两组治疗前与即时、2h、24h VAS评分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表明两组首次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枕大神经痛。治疗组2h较即时VAS评分低,24h较2h VAS评分高、与即时VAS评分相当,表明疼痛先缓解后有所加重,但仍比治疗前明显减轻,并且维持缓解疼痛时间能够保持24h。对照组2h较即时VAS评分低,24h VAS评分比2h高,表明24h内枕大神经痛也有加重。24h比即时VAS评分低,表明24h内疼痛虽有疼痛加剧,但仍比针刺后有缓解。两组在即时、2h、24h 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即时止痛方面滞针法优于常规针刺。4近期及远期疗效:两组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VAS评分相当,表明治疗组疼痛未再加重或复发。对照组在随访时较治疗后VAS评分下降,表明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疼痛有所缓解。两组治疗后和随访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滞针法有较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两组六点行为学评分治疗后及随访时均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减轻疼痛对患者生活状况影响。滞针组的治疗后及两周后随访的BRS-6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表明滞针组在减轻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方面优于常规针刺。5在得气感方面,在患者首次针刺时填写MASS量表,测得患者感受最强烈的针感和针感强度。结果显示,滞针组的针感强度较常规针刺组强(P<0.05)。针感强度与即时VAS评分进行秩相关分析表明,针感强度与即时VAS评分有关(P<0.05),提示可能针感越强,对于缓解疼痛的效果越明显。结论: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即时疗效与近远期疗效确切。针感强度可能是影响针刺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的关键因素。
谭殷殷[7](2020)在《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比较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和针刺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差异,分析两种疗法的优劣之处,从而为临床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招募60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过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他们划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受试者接受针刀松解治疗,加上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每7天松解1次,1次1疗程;对照组受试者采用针刺治疗,期间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3天,2次为1个疗程,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HIT-6)的数据变化,并对治疗后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收集好临床资料,利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HIT-6评分等经不同统计方法检验,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前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比较VAS评分数据变化:经过3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表明对于缓解枕神经痛,针刀及针刺联合TDP照射都是有效的。而且针刀联合TDP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针刀联合TDP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差异存在意义,表明针刀联合TDP照射对枕神经痛有更好的缓解功效。比较HIT-6评分数据变化:经过3个疗程后,两组的HIT-6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表明在减少疼痛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方面,针刀或针刺联合TDP照射都具备一定疗效。而且针刀联合TDP组的HIT-6评分低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针刀联合TDP组的HIT-6评分下降差值也比针刺联合TDP组高(P<0.05),差异存在意义,提示针刀联合TDP照射比针刺联合TDP照射更有效地减轻枕神经痛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负担。对比临床疗效:两组之间的疗效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表明对于枕神经痛,针刀联合TDP照射有更好的疗效优势。结论:1.针刀联合TDP及针刺联合TDP照射均能有效治疗枕神经痛,两种疗法均能降低VAS、HIT-6评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其对患者精神、情绪、工作、生活的负面刺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治疗结束后针刀联合TDP组的VAS、HIT-6评分比针刺联合TDP组更低,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和总有效率比针刺联合TDP组更高,证明针刀联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比针刺联合TDP的疗效更显着。3.针刀联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高效快捷,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高莉,袁延鑫[8](2019)在《野木瓜风池穴注射联合傍刺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野木瓜风池穴注射联合傍刺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枕大神经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傍刺法治疗,观察组行野木瓜风池穴注射联合傍刺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T0)、治疗1个疗程(T1)、治疗2个疗程(T2)、治疗3个疗程(T3)、治疗后1个月(T4)及治疗后6个月(T5)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浓度变化,计算T0、T5时偏头痛指数(Migraine headache index,MHI),观察T5时治疗有效率及病情复发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T5时VAS评分、S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T0时比较,两组T1~T5时VAS评分、SP浓度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5时MH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T0时比较,两组T5时MHI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对照组、观察组T5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 50%(29/40)、90. 00%(36/40),病情复发率分别为32. 50%(13/40)、12. 50%(5/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野木瓜风池穴注射联合傍刺法治疗枕大神经痛近远期临床疗效均较好,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情复发率。
麻东阳[9](2019)在《辨构论治指导下的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验证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有效性、安全性;探讨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作用机制;规范定向仰正法对枕大神经痛的操作方法,便于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选取60例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随后对治疗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以定向仰正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为针刺治疗,针刺方法与治疗组针刺方法相同。首先记录治疗前一周内平均疼痛程度,相关症状,计算VAS疼痛评分及NDI评分,随后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5次一个疗程,9天后进行疗效观察;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9次为一个疗程,9天后进行疗效观察。最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VAS减分率及NDI评分进行统计计算及比较分析,从而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通过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疗效: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不同治疗后,两组总体都有所改善,通过对疗效进行数据分析后可知,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定向仰正法配合针刺治疗与常规针刺疗法对枕大神经痛均具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显着,安全性强,能够改善患者病情症状,同时,课题规范了定向仰正法的操作方法,证明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陈国良[10](2019)在《针刀联合颈肩部功能锻炼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针刀联合颈肩部功能锻炼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2.为临床针刀联合颈肩部功能锻炼治疗枕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推拿科及骨一科、骨三科枕神经痛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门诊患者8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针刀+功能锻炼”治疗,3天治疗1次,1周治疗2次,治疗1周;对照组采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功能锻炼”治疗,塞来昔布胶囊,1片/次,2次/日,连续服用1周;功能锻炼每日2次,共3周。观察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的临床疗效,以VAS疼痛评分、六点行为评分法(BRS 6)、临床症状评分评估治疗效果。所有关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均用SPSS 22.0软件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完成36例;对照组40例,完成35例。1.组内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后、3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BRS-6、症状评分显着降低,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组内对比:与治疗1周后相比,治疗3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BRS-6、症状评分显着降低,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组间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两组的VAS、BRS-6、症状评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间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3周,两组的VAS、BRS-6、症状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疗效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存在差异,且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联合颈肩部功能锻炼治疗与口服药物两种方案均可以治疗枕神经痛,减轻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的远期疗效远远优于对照组。该方案治疗枕神经痛操作方便、治疗安全、疗效可观,临床上有较好的治疗前景。
二、针刺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通督调神止痛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设计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结果 |
4 安全性指标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认识 |
2 中医对枕神经痛的认识 |
3 通督调神止痛针法 |
4 通督调神止痛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依据 |
5 选穴依据 |
6 统计结果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录2 头痛影响测定-6 Headache Impact Test-6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针刺辅助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治疗组: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疼痛评估: |
1.3.2 睡眠评估: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临床完成情况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
2.5 两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 论 |
(3)针刺项八穴治疗枕大神经痛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观察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统计学处理 |
3.4 治疗结果 |
4 体会 |
(4)“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颈夹脊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安全性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分析 |
2.2 疗效分析 |
2.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2.1 穴位分析 |
2.2 针刺方法分析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量表(VAS) |
附录2 改良头痛积分量表 |
附录3 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 |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
综述 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进展 |
2 西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病因学 |
2.3 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要点 |
1.4 中医治疗 |
2.西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认识 |
2.1 枕神经的解剖结构 |
2.2 枕神经痛的分类及病因 |
2.3 枕神经痛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样本量的确定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疗效观察 |
2.研究方法 |
2.1 器具的选择 |
2.2 治疗方法 |
2.3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医学伦理准则 |
2.6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与统计 |
3.1 一般资料的统计 |
3.2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IT-6评分比较 |
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量表评分比较 |
3.6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围刺法应用的理论依据 |
3.穴位分析 |
3.1 阿是穴的选择 |
3.2 其他穴位的选择 |
4.电针镇痛及波形的理论依据 |
5.评价指标的选择 |
6.对于评价指标的结果分析 |
6.1 VAS评分 |
6.2 HIT-6评分 |
6.3 HAMA量表 |
6.4 临床疗效比较 |
7.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中止及剔除标准 |
1.6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估算样本量 |
2.2 随机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3.1 一般指标 |
3.2 疗效指标 |
3.3 观察时点说明 |
3.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评估 |
5.2 临床疗效结果 |
5.3 安全性评价 |
5.4 脱落病例分析 |
讨论 |
1 枕大神经痛的认识 |
2 得气与气至 |
3 滞针疗法 |
3.1 滞针术的特点 |
3.2 滞针的中医学理论 |
3.3 滞针术的功效 |
4 选穴依据 |
5 滞针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
1.1.1 病名溯源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
1.2.1 疾病概述 |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3 西医治疗 |
1.3 针刀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
1.3.1 针刀医学概述 |
1.3.2 针刀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解剖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1.3.3 针刀疗法治疗枕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数估算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标准 |
2.1.7 中止标准 |
2.1.8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异常情况的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
2.3.2 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 |
2.3.3 疗效判断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研究结果 |
2.6.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6.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6.3 两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比较 |
2.6.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6.5 不良反应监测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1 数据收集情况 |
3.1.2 基线资料分析 |
3.1.3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3.1.4 小结 |
3.2 本次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据和意义 |
3.2.1 选择针刀疗法的依据 |
3.2.2 针刀选点的依据 |
3.2.3 选择TDP照射疗法的意义 |
3.3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侔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8)野木瓜风池穴注射联合傍刺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近远期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记录临床疗效: |
1.3.2 计算T0、T5时偏头痛指数(migraine head-ache index,MHI)及T5时治疗有效率: |
1.3.3测定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浓度: |
1.3.4 比较T5时病情复发率: |
1.3.5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VAS评分比较 |
2.2 MHI比较 |
2.3 血清SP浓度比较 |
2.4 治疗有效率、病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辨构论治指导下的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西医学对该病的研究 |
3 中医学对该病的研究 |
4 小结 |
临床研究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针刀联合颈肩部功能锻炼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枕神经痛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1.1 思维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解剖学研究 |
2.2 西医病因相关研究 |
2.3 发病机制 |
2.4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筛选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 |
2 研究对象 |
2.1 样本估算 |
2.2 病例来源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评价方法 |
3.4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结果 |
5.1 试验完成情况 |
5.2 基线资料分析 |
5.3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疾病选择依据 |
1.2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1.3 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 |
2.1 VAS疼痛、BRS-6、症状评分评分结果 |
2.2 临床疗效结果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关于1周后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无差别原因分析 |
3.2 关于3周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原因分析 |
4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针刺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督调神止痛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边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刺辅助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临床研究[J]. 骆书彦,丁国华,莫倩. 陕西中医, 2021(02)
- [3]针刺项八穴治疗枕大神经痛56例[J]. 罗建昌,郎伯旭. 中国针灸, 2020(10)
- [4]“枕三穴”放血配合电针颈夹脊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杨田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电针围刺结合传统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丁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D]. 谭殷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野木瓜风池穴注射联合傍刺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近远期临床效果[J]. 高莉,袁延鑫. 临床误诊误治, 2019(09)
- [9]辨构论治指导下的定向仰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麻东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针刀联合颈肩部功能锻炼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国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