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斋文史记(十四)

五石斋文史记(十四)

一、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四)(论文文献综述)

杨晔林[1](2020)在《清代蒙古族作家柏葰和崇彝汉文诗歌用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柏葰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蒙古族作家,善用汉文写作,存有诗集《薜箖吟馆钞存》八卷,收录诗文727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孙崇彝受他影响很大,也喜好汉语文学,着有诗集《选学斋诗存》,存诗192首。柏葰和崇彝祖孙二人是柏葰家族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在清代蒙古族诗人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二人919首诗歌的韵脚摘录出来逐一分析统计,通过填写音韵地位、运用转换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柏葰近体诗可划分为14韵部,古体诗可划分为19韵部;崇彝近体诗可划分为11韵部,古体诗可划分为16韵部。祖孙二人诗文中阴声韵和阳声韵韵部划分相差并不算大,不同点是柏葰诗文中韵部更多,合韵方式更为多样,崇彝诗文韵部少,合韵形式更为单一。此外,发现二人诗文中都有相同的阳声韵[-n]尾和[-?]尾合韵的特殊用韵现象。本文还将二人诗文用韵特点与韵书《洪武正韵》对比,发现二人诗文大部分用韵原则还是沿袭了宋元以来的传统,但入声韵明显少于《洪武正韵》中的入声韵部。

王宇[2](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任佳彬[3](2018)在《简论崇彝及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文中研究表明在清末至民国间的蒙古族作家中,崇彝属于文史兼善的作家,其诗词创作内容丰赡,书画鉴赏之作篇什弘多,特别是其史料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更是被着名史学家邓之诚先生誉为“字字珍秘”。《杂记》主要记载了清道光至1949年前后北京掌故及风土人情,内容多为崇彝耳闻目睹的真实记录,此书作为史料笔记,摆脱了官修史乘的束缚,生动地反映出晚清社会的真实风貌。然而学术界对崇彝其人及其《杂记》的关注较少,截止目前,尚未见专门的研究。笔者参核相关史料,希冀通过对《杂记》所记述的人物、史实以及典制等进行钩沉和阐发,来印证该《杂记》的文献价值,为后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和依据。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考述崇彝生平,笔者据所收集到的史料,考证了崇彝之生平,对其作品进行梳理,并详细考证了《杂记》之成书及版本,同时钩沉考索了其家庭成员及交游情况;第二部分,考述了《杂记》所叙及的蒙古族、满族文人的生平及创作,梳理并考订了他们的生平、文学创作、作品流传等情况;第三部分,梳理了着者的评骘撷要,并分为人物品评与作品评价两类,对着者所言史事辨明真伪,对着者之论点亦间或抒发不同见解;第四部分,考索《杂记》所述的历史人物轶事及朝廷典制,撷取相关史乘进行比勘,阐发《杂记》补史之阙的史料价值。

刘平[4](2018)在《伦明书缘探微》文中提出近代着名藏书家伦明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以"俭"聚书,以"勤"访书,以"恒"校书,毕生为续修《四库全书》奔走。他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自序中指出"书之聚散,公私无别,且今后藏书之事,将属于公,而不属于私,今已萌兆之矣"。伦明大部分藏书归公,安身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无论是在古籍的搜集和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藏书史、文献学等方面,伦明的书缘都给今人以启迪。

郑善庆[5](2016)在《何以自处: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境遇》文中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部分知识分子避乱南下,但也有人选择了艰苦备尝的留守。在民族大义与自身生存的双重压力下,这一留守群体在出处去就上的犹豫和徘徊、个人情感上的愤懑与自谴、交际方式上的谨慎与敏感、生存着述上的困窘与抵抗,皆呈现出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场景。作为留守者,特别是被视为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又遭受了比普通民众更为严格的道德评判。战后,这一群体甘于沉默的心态和不被理解的苦痛使他们对这段经历多避而不谈。

吴宏岐,李贤强[6](2016)在《从《贤博编》看明代文人叶权的海防思想》文中研究表明嘉靖、万历之际,由于倭寇、海盗在东南沿海一带活动猖獗,海防遂成为明朝中央、地方军政官员和学者普遍关心的大事,一时间涉及海防问题的着述大量涌现。除了海防类专书、综合性兵书以外,一些明人笔记保存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明代海防史料,民间学者叶权的《贤博编》即为重要代表作之一。文章研究了叶权的籍贯和晚年的移居问题、《贤博编》的成书过程以及叶权对嘉靖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原因的分析,并对叶权关于东南沿海的海防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行了客观评价。

苗自晓[7](2015)在《清代广西士人的本朝史着述研究》文中指出本朝史研究是我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历代官府和私人都十分重视对本朝史的编撰,这种风气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高潮。清代是我国古代学术大发展,大总结的时期。在此期间,广西的本土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但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文史作者,而且在史学的各个领域如考据史学、金石学、家谱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超以往任何时代,在众多的清代广西史着中,本朝史着述成绩尤为突出,它不仅反映了清代史学的时代特征,还极具地域特色。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我国本朝史编撰的悠久历史,而后介绍清代广西史学的发展成就以及本朝史着述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将选取蒋良骐、刘名誉、杨廷理、唐景崧和赵炳麟为代表,对他们的本朝史着述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涉及着作的作者简介、流传版本、成书体例和内容特征等方面,发掘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史学方法和史学思想。第三部分将从史料价值、着述方法、史学思想三个方面,以史学理论为依据整体分析清代广西本朝史着述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安学勇[8](2014)在《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余嘉锡是近代着名的历史文献学家。他治学秉承乾嘉历史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根本,立足于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与《古书通例》等着作。余嘉锡在学术上的贡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目录学理论的总结,是余嘉锡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清末及至民国,西方目录学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使民国时期的目录学流派纷呈。在此学术背景下,余嘉锡着《目录学发微》,对中国传统目录学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借以维系传统目录学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存在价值。余嘉锡不仅继承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传统,更为可贵的是,他尤其注重郑樵“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的分类观的价值,在今天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关于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的来源,向来学者多关注余嘉锡对章学诚的继承,实则余嘉锡对章学诚批评多于褒扬,余嘉锡的目录学理论是直接源自刘向、刘歆父子的,体现出强烈的“宗刘”倾向。从清末到民国,疑古成为近代学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思潮,上古时期的古史以及古书受到普遍的怀疑。余嘉锡的《古书通例》,是在地下文献没有大量出土之前,主要依据传世文献,对中国上古时期古书体例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余嘉锡论及汉魏以前之古书真伪、古书命名、作者时代、篇目编次、卷帙分合存佚、内容增删附益等种种问题。他对先秦古书体例的总结,是针对当时盛行的疑古学派辨伪方法的不周。但通过与疑古派学者的观念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余嘉锡更多的只是对“疑古”活动进行纠偏,而并非完全站在“疑古”的对立立场上。另外,余嘉锡学术思想中,抱有较为强烈的“崇汉”的学术倾向,这对他的古书体例研究,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余嘉锡最大的学术成就,当属《四库提要辨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传统学术遗产的总结性着作,但由于杂成众手、编纂时间仓促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文字出现了诸多纰漏。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专为纠《总目》之谬而作,全书八十余万字,对《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四百九十篇提要,从书籍作者、书籍内容、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辨。该文从四库学与史学史等视角,对《四库提要辨证》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进行发掘与阐释。余嘉锡以考据学名家,他的历史文献研究体现了立足考据学的治史方法,并能够摆脱清儒尊经的局限,将传统历史考据学与现代科学主义相融合,这与近代以来的新历史考据学发展大体趋同。但余嘉锡却反对新考据学派学者贬低宋学,并提出“清儒之学不胜宋儒”的说法,推崇宋代理学,这是他与胡适等近代新历史考据学派在文化价值关怀上的重大区别。余嘉锡于汉宋学术并重,可以归纳为“讲宋学、做汉学”一语,兼重“道问学”与“尊德性”。他作学问能够发扬考据学的实证学风,而安身立命则采取宋学家的态度,体现出余嘉锡身处晚清民国时势丕变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中国传统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维护。在内忧外患的政治时局下,余嘉锡藉历史文献的考证以申明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与国家复仇之义,以达到正人心,励士气,贬奸佞的目的。由于现实政治环境的刺激,尤其是日本侵华之后所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促使余嘉锡在学术研究中蕴藏着强烈的当下关怀,有以学术经世致用之义。总体而言,余嘉锡与清末民初的旧学者以及五四以后的新学人皆有一定程度的区别。他的学术研究,立足于对传统历史考据学的继承,又吸收近代以来的新材料与新方法,与新旧学术皆有深刻牵连而又有所区别,在民国时期的学术界,也具备了一种典型意义。对余嘉锡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对我们更加全面认识民国学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若萍[9](2014)在《《清史稿·艺文志》着录《山海经广注》等23部小说集解》文中提出《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小说类着录小说作品六十五部,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清史稿·艺文志》着录的前二十三部,即《山海经广注》,《山海经存》,《山海经笺疏》附《图赞》、《订讹》,《读山海经》,《穆天子传补正》,《穆天子传注疏》,《谲觚》,《汉世说》,《世说补》,《今世说》,《明语林》,《陇蜀余闻》,《皇华纪闻》,《矩斋杂记》,《玉堂荟记》,《客途偶记》,《玉剑尊闻》,《潜园集录》,《关陇舆中偶忆编》,《客话》,《剧话》,《弄话》,《两般秋雨庵随笔》,《藤阴杂记》,皆为明清时人所作。本文以上述二十三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案语,简述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及研究现状等,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张宪光[10](2013)在《五石斋藏书与老照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多记同时代人,或亲见其藏书,或与藏家有往来,兴之所至,下笔轻快,文字简省,常能以白描之法画出一个藏书家的神韵来。写邓之诚的那一首即是如此。诗云:"翳君便是老骨董,《琐记》何时又续成。此外当编今《世说》,笑嬉怒骂总文情。"这诗并未提及五石斋的藏书,倒是把邓氏嘴皮子厉害、好臧否人物的特点画了出来。其实许多人都说起邓之诚喜欢骂人,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垣有一次甚至托人带话给邓氏,说他"喜雌黄人,令彼害怕"。读据日记整理而成的《邓

二、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四)(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蒙古族作家柏葰和崇彝汉文诗歌用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柏葰和崇彝生平及着作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柏葰诗文用韵研究
    (一)柏葰古体诗韵部统计
    (二)柏葰古体诗用韵特点
    (三)柏葰近体诗韵部统计
    (四)柏葰近体诗用韵特点
二、崇彝诗文用韵研究
    (一)崇彝古体诗韵部统计
    (二)崇彝古体诗用韵特点
    (三)崇彝近体诗韵部统计
    (四)崇彝近体诗用韵特点
三、柏葰诗文用韵与崇彝诗文用韵及韵书对比
    (一)柏葰和崇彝诗文用韵特点比较
    (二)柏葰、崇彝诗文用韵与《洪武正韵》对比
四、柏葰与崇彝诗文韵谱
    (一)柏葰古体诗韵谱
    (二)柏葰近体诗韵谱
    (三)崇彝古体诗韵谱
    (四)崇彝近体诗韵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结语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简论崇彝及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杂记》作者崇彝生平家世考述
    (一)崇彝之生平
        1.崇彝其人
        2.崇彝之创作
    (二)崇彝的家族
        1.祖父柏葰
        2.其父钟濂
    (三)崇彝之交游
        1.邓之诚
        2.杨钟羲
        3.郭则沄
        4.张尔田
        5.曾习经
二、《杂记》所见满蒙文人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
    (一)蒙古族文人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
        1.锡缜
        2.果勒敏
        3.锡纶
        4.锡珍
    (二)满族文人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
        1.文祥
        2.文康
        3.恩锡
        4.承龄
三、《杂记》着者的评骘撷要
    (一) 对人物的品评及考证
        1.评琦善外交失败之事
        2.纠穆彰阿与穆荫为同期官吏之谬
        3.考瑞麟之事迹
        4.纠太和门失火时间之谬
    (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
        1.对《品花宝鉴》之品评
        2.对《镜花缘》之品评
        3.对《荡寇志》之品评
四、《杂记》所载历史人物轶事及朝廷典制
    (一)历史人物轶事
        1.端方“劝善歌”之事
        2.慈禧欲废穆宗后之事
        3.官员酒席戏谑获罪之事
    (二)朝廷典制
        1.宗室考试
        2.京察大典
        3.侍卫之制
《杂记》的不足之处
    (一)评价过于主观
    (二)记载存在谬误
    (三)编排杂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伦明书缘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元的聚书途径
    1.1 独遇奇书不论钱———倾囊购书
    1.2 佳椠一见爱欲夺———笃勤觅书
    1.3 异进留得精抄本———恪敏录书
2 鲜明的藏书特色
    2.1 补近漏以续书
    2.2 通目录以编书
    2.3 明版本以辨书
    2.4 知校勘以修书
3 开明的致用旨归
4 结语

(5)何以自处: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境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
二、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交际
    1. 战时中日学人的交往
    2. 战时中国学人的交往———以陈垣与傅增湘的关系为例
三、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生存与反抗
四、结语

(7)清代广西士人的本朝史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 选题缘起
        2.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1.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清代广西本朝史着述的发展背景
    (一) 本朝史编撰的史学传统
    (二) 清代广西史学的蓬勃发展
    (三) 清代广西本朝史的编撰概况
二、清代广西本朝史着作的代表作品论述
    (一) 蒋良骐与《东华录》
        1. 一代史官——蒋良骐
        2. 《东华录》的内容特征与编撰手法
        3. 《东华录》的史学价值
    (二) 杨廷理与《东瀛纪事》
        1. 三任台湾知府——杨廷理
        2. 《东瀛纪事》的版本与作者
        3. 《东瀛纪事》的纪事特点与史料价值
    (三) 唐景崧与《请缨日记》
        1. 书生从戎——唐景崧
        2. 《请缨日记》的凡例特征与史料价值
    (四) 刘名誉与《越事备考》
        1. 临桂进士——刘名誉
        2. 《越事备考》的主要特色
    (五) 赵炳麟与《光绪大事汇鉴》
        1. 晚清名士——赵炳麟
        2. 《光绪大事汇鉴》的史料价值与褒贬书法
        3. 《光绪大事汇鉴》的史学功能
三、清代广西本朝史着述的特色及地位刍议
    (一) 史料价值的重要性
    (二) 着史方法的独特性
    (三) 史学思想的进步性
    (四) 史学成就的突出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 研究状况回顾
    三 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 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余嘉锡生平及学术交游
    第一节 余嘉锡生平简述
    第二节 余嘉锡的学术交游
        一、与业师柯劭忞
        二、结识陈垣,任教辅仁
        三、结识湘籍学者杨树达
        四、与当时其他学人
第二章 余嘉锡与目录学研究
    第一节 余嘉锡的目录学思想及地位
        一、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目录学
        二、余嘉锡的目录学思想
        三、余嘉锡目录学思想评价
        四、如何认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二节 从版本比较看余嘉锡目录学观念的微变
        一、整齐篇章结构
        二、补充材料,充实文章中的论据
        三、文字删削,使表述更加严谨缜密
        四、少许观点略有变化
        五、版本比较看余嘉锡目录学思想中的崇汉倾向
    第三节 余嘉锡对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批评
        一、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二、关于“校雠”与“目录”之别
        三、关于“别裁”
        四、“事”“理”先后与目录体例
        五、关于郑樵删削《崇文总目》
        六、关于《辑略》存亡问题
    第四节 宗刘: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探源
        一、关于“目录”释名
        二、目录书体制的阐释皆首举刘氏
        三、论“目录学源流”与“类例沿革”
第三章 余嘉锡的古书通例研究与古书辨伪
    第一节 《古书通例》撰写的学术背景
        一、疑古辨伪思潮的兴盛
        二、时人在古书体例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余嘉锡对清代学术的继承
    第二节 余嘉锡对古书通例的总结
        一、余嘉锡对古籍真伪考辨的重视
        二、《古书通例》的主体内容
        三、《四库提要辨证》中对《古书体例》思想应用举例
    第三节 余嘉锡与疑古派学者古籍辨伪思想比较
        一、梁启超、胡适与余嘉锡辨伪观念上的差异比较
        二、两派辨伪分歧举例
        三、与古史辨伪学者的相同之处
    第四节 余嘉锡古书体例研究的不足
        一、余嘉锡对于古书体例有过于泛用之嫌,或将不是“非一时一人”之书,而判为“非一时一人”之书
        二、余嘉锡考辨古书的理论与实际论证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三、余嘉锡过于崇汉的学术倾向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反对使用默证
第四章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研究
    第一节 《四库提要辨证》创作的学术背景
        一、留守北京
        二、晚清以来学者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
        三、新出文献的利用
        四、域外汉籍的发现及与其相关的学术成果
    第二节 《四库提要辨证》的成书过程
    第三节 从《四库提要辨证》反观《总目》之失
        一、《总目》之失,贻误后学
        二、从《四库提要辨证》反观《总目》之失
    第四节 论余嘉锡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一、论史书体例
        二、论历史文学
        三、论史料
        四、结语
第五章 历史时代与余嘉锡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余嘉锡立足于考据学的学术特征
        一、余嘉锡以考据学名家
        二、清儒考据之不足
        三、余嘉锡的考据学方法
        四、余嘉锡考据学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持平于汉学与宋学之间
        一、余嘉锡对《四库全书总目》批评宋代理学家的驳正
        二、余嘉锡与新派学者在戴震评价上的分歧
        三、余嘉锡对民国时期考据学者专尚考据的批评
    第三节 学术求真基础上兼顾致用
        一、学术致用
        二、求真为致用之基础
余论
    一、传统考据学的继承发展
    二、折衷于汉宋的学术风气
    三、传统学术近代化的努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清史稿·艺文志》着录《山海经广注》等23部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01. 吴任臣《山海经广注》
02. 汪绂《山海经存》
03.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图赞》、《订讹》
04. 俞樾《读山海经》
05. 陈逢衡《穆天子传补正》
06. 檀萃《穆天子传注疏》
07. 顾炎武《谲觚》
08. 章抚功《汉世说》
09. 黄汝琳《世说补》
10. 王晫《今世说》
11. 吴肃公《明语林》
12. 王士祯《陇蜀余闻》
13. 王士桢《皇华纪闻》
14. 施闰章《矩斋杂记》
15. 杨士聪《玉堂荟记》
16. 郑与侨《客途偶记》
17. 梁维枢《玉剑尊闻》
18. 屠倬《潜园集录》
19. 张祥河《关陇舆中偶忆编》
20. 李调元《客话》
21. 李调元《剧话》
22. 李调元《弄话》
23.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五石斋文史札记(十四)(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蒙古族作家柏葰和崇彝汉文诗歌用韵研究[D]. 杨晔林.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2]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3]简论崇彝及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D]. 任佳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4]伦明书缘探微[J]. 刘平.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02)
  • [5]何以自处:北平留守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境遇[J]. 郑善庆.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4)
  • [6]从《贤博编》看明代文人叶权的海防思想[J]. 吴宏岐,李贤强. 安徽史学, 2016(02)
  • [7]清代广西士人的本朝史着述研究[D]. 苗自晓.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8]余嘉锡学术思想研究[D]. 安学勇. 南开大学, 2014(04)
  • [9]《清史稿·艺文志》着录《山海经广注》等23部小说集解[D]. 郑若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10]五石斋藏书与老照片[J]. 张宪光. 书城, 2013(10)

标签:;  ;  ;  ;  ;  

五石斋文史记(十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