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 Builder 中处理时间数据

在 C++ Builder 中处理时间数据

一、C++ Builder下时间型数据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吕大千[1](2020)在《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精度时间服务是国家综合PNT(Positioning,Navigation,Timing)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军事、移动通信、天文观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基于光纤链路和基于激光链路的时间同步方法可以满足用户亚纳秒级的同步需求,但设备使用成本较高,动态灵活性受限。本文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授时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的时间同步方法。该方法根据PPP时间传递结果驾驭本地时钟,使本地时钟所表示的本地时间与基准时间同步,可以达到亚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精度,并且具备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低成本等优点。本文围绕PPP时间同步这一核心问题,按照从事后模式到实时模式、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现的研究主线,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PPP参数估计方法改进与误差补偿问题。研究了基于先验坐标约束的扩展Kalman滤波方法来提升PPP时间传递性能;针对PPP定时计算对模糊度固定可靠性要求比定位计算更高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基于整数相位钟法的模糊度固定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定时计算的模糊度固定与质量控制策略,采用假设检验、统计决策、残差检验等多种方法对模糊度固定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研究了针对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伪距频间偏差和BDS(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星端多径误差的补偿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参数估计改进与补偿方法均能够有效提升PPP时间传递性能。2.事后条件下的PPP时间传递问题。首先研究了BDS PPP时间传递,分析北斗三号系统卫星对BDS PPP时间传递的性能提升;然后研究了多系统观测数据融合处理中的各类误差改正,并提出一种基于GPS/GLONASS/BDS/Galileo四系统的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算法;针对PPP时间传递中的日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钟差重收敛(Clock Instantaneous Reinitialization)的多模GNSS PPP和整数相位钟时间传递算法。主要研究结论为:(1)基于多模GNSS PPP和整数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界问题;(2)钟差重收敛算法不仅能够解决时间传递的日界问题,而且可以削弱PPP参数估计过程中的未建模噪声误差,进一步提升基于多模GNSS和整数相位钟法的PPP时间传递性能。3.实时条件下的PPP时间传递与监测问题。首先介绍了时间监测的具体含义;然后以CLK93实时星历产品为例,比较分析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LONASS、BDS和Galileo的产品质量;在现有GPS PPP时间传递与监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PS/GLONASS/BDS/Galileo四系统的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多模GNSS混合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研究了多模GNSS混合相位钟法的相位偏差和伪距偏差改正问题;最后综合比较上述多种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性能。主要研究结论为:(1)现阶段,模糊度固定解技术对时间传递与监测的性能提升要优于多模GNSS观测值;(2)多模GNSS观测值的加入可以增强PPP时间传递的可靠性,同时运用多模GNSS观测值和模糊度固定解技术进行时间传递与监测的性能最优。4.基于PPP技术的时间同步问题。针对分布式系统时间同步对高精度和灵活性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PPP时间同步方法。分析了PPP时间同步特点和场景要求;解决了分布式高精度时间同步的时间基准选择问题;设计了PPP时间同步测试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实现。最后通过硬件实验测试了传统GNSS时间同步、GPS PPP和多模GNSS PPP时间同步性能。主要研究结论为:(1)PPP时间同步方法适用于解决广域空间内稀疏分布式系统的时间同步问题;(2)在现有众多实时精密星历产品中,CLK53和CLK80的产品质量和时间基准稳定度较好,可以为PPP时间同步提供时间基准支持;(3)传统GNSS时间同步实验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16.7 ns,GPS PPP时间同步均方根误差约为0.41 ns,多模GNSS PPP时间同步性能约为0.33ns。本文提出的PPP时间同步方法的同步精度要远高于传统GNSS时间同步方法,并且多模GNSS PPP时间同步的可靠性更强。

李生[2](2019)在《基于Storm的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文中认为流数据广泛存在于传感器、网络通信和互联网等领域中,是一组无序、实时到达、无界且连续的数据项。流数据具有实时性、突发性、无限性、无序性以及易失性的特点。流数据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在数据库中完全存储所有的数据并且需要实时挖掘。因此,有别于传统的静态数据挖掘算法,流数据挖掘算法需要针对流数据的特点做出改进。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算法的一种,该算法的目的是挖掘两个项集之间的内在联系。现有的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算法FP-Stream运行在单个计算机中,性能受限于计算机的配置。如今,流数据产生的速度日益增长,FP-Stream算法的性能已经捉襟见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算法FP-Storm。另外,本文基于Storm框架设计了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框架。最后,为了验证所提算法和框架的可用性,设计实现了基于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的股票推荐原型系统。本文主要做出了如下工作:(1)为了解决现有流数据关联规则算法性能低下的问题,设计了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算法FP-Storm。该算法使用滑动窗口选取并缓存数据,将流数据转换为批次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使用划分投影的方法,将批次数据划分到不同的计算节点进行并行挖掘。在各个计算节点中,历史批次数据被存储在前缀树和倾斜时间窗口中,之后对前缀树自底向上遍历并超集检验挖掘频繁项集。最后,汇总并输出各个计算节点的挖掘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着较好的精确性,并可以有效提升频繁项集的挖掘效率。(2)针对现有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在实现过程中的多数据源集成、挖掘过程实现和挖掘结果实时呈现的问题,设计了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框架。首先,基于Kafka实现该框架的数据集成模块,并使用分片传输的思想对Kafka的传输机制进行优化。之后,基于Storm实现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算法FP-Storm的挖掘过程。最后,将挖掘结果实时缓存在Redis内存数据库中。该框架可以简化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的开发过程,方便程序员在其它应用系统中进行移植部署。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Kafka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提升,提高集群的并发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框架的运行效率。(3)为了验证所设计的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和框架的实用性,使用React Native和Spring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股票推荐原型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历史股票涨跌规律,实时更新股票间的关联规则,生成股票推荐信息发送给感兴趣的用户。系统客户端界面简介直观,交互方式友好,推荐信息中部分股票间的关联程度较高,验证了所提算法和框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肖智明[3](2019)在《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制造设备的故障监控是制造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制造过程中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提前预判是有效提高制造系统可靠性并降低停机成本的重要手段。现代设备健康监控依赖于PHM(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系统,对于设备故障预测通常由专家给出的基于机理模型方法实现。虽然经过大量的数据对系统进行了验证但由于工艺要求和制造流程等不同,生产系统可能存在无法观察的因素使得监控系统无法适应新的制造环境。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制造设备的故障维护是以定期维护和故障维护为主,PHM系统的研究只针对军事装备和航天设备的故障预测进行设计,还没有进入民用制造阶段,无法满足对大规模批量生产环境下由海量设备特征状态数据驱动的故障预测。本文分析了工业制造设备常见的故障模式,基于PHM技术对工业制造设备的故障预测进行了研究,设计一种利用海量设备特征状态数据去分析设备可能发生故障的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并针对由工业大数据驱动的PHM系统的性能需求设计满足需要的系统架构。同时对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实现模块化设计并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实现数据驱动的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使得制造系统能够根据历史经验数据自我学习,自发地发现设备异常,实现设备的实时故障预测,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和停机成本,改变我国制造系统对设备的保障策略停留在定期故障维护的局面。同时提出了面向大规模批量生产环境下工业制造监控系统的层次架构,结合分布式结构和分层式结构的优点,采用云平台和边缘计算混合的网络架构来设计基于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使得系统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分析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适用性和运行效率。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在伺服驱动器的故障预测中,改变伺服驱动器只能在故障发生后进行故障分析的情况。

吴太龙[4](2018)在《便携式DSO的深存储及交错采样失配补偿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存储示波器(DSO)作为通用标准设备,已被广泛用于各种信号测量。其中,便携式DSO作为DSO的一个分支,克服了传统DSO体积大和不易携带等缺点,在一些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采样率方面,由于受到半导体制备工艺与模数转换器(ADC)性价比的限制,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单片ADC无法同时保持高分辨率和高采样率,因此为了提高系统采样效率,一种基于多片ADC并行阵列结构的时间交错采样技术被提出。在数据存储方面,存储深度不仅制约了系统采样时间,而且也限制了连续采样信号的最大时长。因此,为了提高DSO在连续采样模式下的最大时长,一种基于SDRAM的深存储技术被提出。在交错采样失配补偿设计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间交错采样模数转换器(TIADC)失配误差补偿算法。系统通过误差参数和简化的拉格朗日(Lagrange)插值算法分别实现了对偏置、增益的失配误差补偿和采样时间的失配误差补偿。该补偿方法在FPGA中采用低复杂度的定点运算实现,在便携式DSO系统中实现了对双通道ADC采样数据的线上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改进方法,在仿真环境下使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提升了51dB,并且在硬件实现过程中使SFDR优化达45dB。在保持失配误差估计精度和补偿效果优良的前提下,该方法不仅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而且该补偿结构不受TIADC通道数目的限制。在深存储设计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SDRAM结构的深存储控制器设计方案,实现采样数据的深度存储,其存储深度可达8MB。除此之外,其采用FIFO输入输出缓存单元解决了SDRAM在自动刷新操作时的数据丢失问题,并在100MHz时钟频率的条件下,通过仿真平台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在电源管理设计中,本文还设计了具有放电保护的电源管理系统,实现了锂电池充放电管理、负载供电管理以及基于UART总线的电源状态信息监测等功能。

李虹锋[5](2016)在《高可靠性动态群集数据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建立和完善。就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信息化进程来说,其信息系统的建设通常具有两个特点:分布性和阶段性,因而导致了“信息孤岛(Information Silo)”现象的发生。数据集成技术(也被称为ETL技术)作为一种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方案,负责将不同特点、来源及格式的数据在物理上或逻辑上有机地进行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据集成技术在数据仓库领域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企业对数据的依赖进一步加深,获取信息的来源较之以往更加多样化,如移动设备,因特网等,与此同时,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集成的问题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数据集成架构基本能够满足功能和易用性上的需求,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其效率、可靠性、可扩展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本文着眼于ETL工作流的并发执行和基于事务的ETL数据处理,对现有数据集成架构进行改造,提出了高可靠性群集数据集成系统架构。本课题首先研究了开源流处理平台Storm的整体框架,然后分析了使用Storm进行ETL数据流处理所具备的优势以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群集计算的高可靠数据集成系统架构。为了并发执行ETL工作流,我们结合它的特点提出了ETL数据分组方法和ETL工作流并行化方法,并解决了ETL工作流并发执行时所需的数据缓存关键技术。针对ETL数据处理的可靠性问题,我们结合Storm平台所提供的消息可靠性保障机制,提出了基于事务的ETL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ETL事务的并发控制协议:process-commit,并解决了ETL数据的事务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事务的协调、事务触发以及事务状态管理。我们研究了工作流映射的关键技术,将抽象的ETL工作流映射成为能够在数据处理引擎上执行的任务。最后,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高可靠群集数据集成方案的正确性。

曾凯[6](2015)在《基于STM32的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减振器示功特性和速度特性测试的需要,研制了一款基于32位微处理器STM32的新型减振器性能无线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数控变频器驱动电机带动曲柄连杆滑块机构对减振器加振,通过PC机监测中心在线控制变频器速度,以实现减振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测试,进而实现对减振器性能的自动分析与判断。该测试系统的硬件系统由激振加载设备、基于ARM STM32的减振器动态数据采集与快速分析的下位机及上位计算机三个部分组成。下位机采用STM32微处理器,利用其内部多路高速ADC实现了减振器在激励加载测试过程中拉压阻尼力和位移的两通道同步采集,STM32下位机通过过采样技术提高内部ADC分辨率达到高精度采集。为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利用DMA快速转存功能将片内ADC采集转换的数据直接传输到SRAM中。通过STM32的SDIO接口与SD卡进行通信,移植FatFs模块实现了对同步采集数据以文件形式的大容量、快速保存和转存。为了简化现场布线,下位机和变频器通过RS485总线与YL-100IL无线数传模块组网通信,使用YL-100IL模块无线接收计算机监控中心发送的各种控制命令,实现了计算机主机与现场设备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上位机基于C++Builder 6.0软件平台,结合数据库SQL Server2000开发了减振器性能测试应用软件,其主要包括变频器控制模块、标定模块、数据采集显示模块、减振器性能评估模块和数据保存模块的设计。其中利用Windows的API通信函数,封装成串口通信类来操作串口,依据MODBUS协议实现与下位机和变频器的串行通信。针对测试设备存在系统误差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标定拉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以最大限度消除系统误差,进而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校准。最后,使用C++Builder 6.0中的ADO接口实现对SQL Server2000有效连接和访问,建立了减振器质量SQL数据库,为减振器提供测试参数的存储、历史数据查询及历史曲线查询。本论文完成测试系统中的硬件平台搭建和软件调试,经过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达到实际的测试功能要求。

高航[7](2013)在《面向一致表示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次结构及应用辅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元标准在交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交通运输部提出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在业务领域中采用面分类和线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建立了分类。虽然按照业务领域进行分类,但数据元之间存在大量交叉,如在各个业务领域中都规定有人员姓名、单位名称、日期等等相似的数据元,使得定义重复、数据元数量大、并且出现定义不一致的问题,造成应用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表示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次结构模型,并对其维护系统和辅助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并建立了面向一致表示的数据元分层数据模型。该层次结构模型将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划分为基础数据元、抽象数据元及编程语言内置数据类型三个层次。对已经颁布的JT/T697标准进行了层次结构的建立,抽取的73个抽象数据元覆盖了JT/T697标准中55.35%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本文建立的交通信息数据元层次结构在交通运输信息数据元标准符合性检测系统中进行了应用。试点工程应用表明:基于层级结构的数据元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数据名称的对应率提高了17.38%,说明该模型在数据元标准的建立和应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2)建立了交通数据元标准库及数据元层级结构维护系统。通过对数据元的动态更新、维护,用以满足交通行业各专业领域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数据元标准需求,为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支撑。(3)数据元标准是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本文根据数据元的层次结构及主流开发语言对数据元类库进行设计与实现,为更好的执行数据元标准奠定了基础。类库的建立能够辅助开发人员编写出符合数据元标准的应用系统,提高应用系统的采标率和效果,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从而为实现行业数据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交通行业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基于层级结构类库的开发,均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王琳琳[8](2012)在《实现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编程实现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化,并比较手工方法和半自动化方法,最后建立核对严重不良反应半自动化模式,使新药安全性数据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确保安全性数据的一致性,保证其满足上报的要求并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上报给权威机构,有利于整个新药研发的顺利进行。方法:(1)利用SAS软件进行编程实现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化。(2)调查问卷调查用手工方法核对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的数据所使用的时间以及交叉试验的洗脱期,并计算交叉实验所需的样本量。(3)交叉试验比较手工方法和半自动化方法的准确率和效率(4)用Access数据库测试核对严重不良反应半自动化模式。本部分将从安全数据的收集、存储以及核对三个方面着重进行探讨。结果:用SAS编程实现了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化,半自动化过程能够将严重不良反应的差异数据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有利于数据处理员识别,显着性(P<0.05)地减少了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利用CDASH和ICHE2B方针建立核对严重不良反应半自动化模式,有利于半自动化方法在医药行业内的推广使用,值得借鉴。

谢慧晟[9](2010)在《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品质,往往决定了整个建筑物优良,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建筑材料检测往往过份依赖检测人员,不同的检测人员依据相同的检测标准有可能得到相差较大的数据和结果,完全人工化的检测工作效率也同样的低下。随着检测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对检测数据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检测中心正在摒弃沿用多年的手工填表、计算、出具报告的落后工作方式,应用了一些检测管理软件来代替一定的手工操作。但就总体而言,检测机构在管理方面则还处在较低的层次,多数检测机构还只是利用文字处理技术或简单的数据库技术和单机环境来对报告进行简单的编排和打印处理,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开发建筑材料检测软件将有利于经济、及时、有效地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检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介绍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基本内容,构建了适应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检验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C/S结构的数据库模型,采用了Delphi7.0开发,数据库采用Oracle9.0。根据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工作流中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分为委托、检测、审核、签发、财务、报告、查询、设备、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给出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本系统经过了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的试用,试用表明,该系统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实现建材检测的无纸化办公,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系统维护方便。

杨宏薇[10](2010)在《肺结节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的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指出目前,肺癌的死亡率已远远高于其他癌症,计算机断层图像(CT)作为目前在胸部影像学中最常用的图像,已被广泛用于对于肺部肿瘤的检测中。然而由于CT图像数据量较大,在大阅读量的情况下,分析错误再所难免。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 System,CAD)系统为肺癌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肺部结节,提取结节的特征,检测和诊断结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基于此,本文在肺部肿瘤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在重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承担肺部病变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发,本文承担对特征的提取及选择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首先分析肺结节的医学征像,提取相关的医学知识,然后在总结出相关医学诊断规则的基础上,对ROI(Regions of Interest)进行特征提取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算法对特征空间进行约简,最后,将特征提取及选择方法应用到智能病变诊断系统中。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医学知识的提取。分析了肺结节诊断相关医学知识,总结提取了一些重要的诊断准则,将其作为特征提取的切入点;②将医学知识与特征提取方法相结合,对肺结节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在提取特征的过程中,既考虑了较直观的特征也考虑了一些潜在的特征,总共提取了灰度特征、形态特征、纹理特征、空间特征共四类特征,其中形态特征从视觉上对肺结节区域进行了很好的描述。③为了对高维的特征空间进行降维,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基于可辨识矩阵核求取属性约简存在的空间与时间都不理想的问题,它不直接构造及存储可辨识矩阵,而且在核不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较好的起点核心集,将获取矩阵元素及得到核心元素同步进行,并加入了对属性集频率的综合考虑。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约简后的属性集,计算复杂性降低,同时保持高的决策准确率。④基于重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背景,参与增加病变智能检测和辅助诊断软件系统特征相关部分的开发。该系统基于Borland C++和vtk平台,能对原始DICOM格式的医学图像直接进行处理,并在现阶段已实现根据病人的批量CT图片进行诊断,特别是针对一些典型的病例,诊断效果良好。

二、C++ Builder下时间型数据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 Builder下时间型数据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2 事后PPP时间传递技术研究现状
        1.2.3 实时PPP时间传递和时钟驾驭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4 本文组织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基本理论
    2.1 GNSS时间同步概述
        2.1.1 时间基准的概念
        2.1.2 时间基准与原子频率标准
        2.1.3 时间同步性能评估指标
    2.2 精密单点定位基本原理
        2.2.1 PPP观测值
        2.2.2 PPP数学模型
        2.2.3 PPP数据预处理与参数估计
    2.3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及同步误差修正
        2.3.1 PPP时间同步原理
        2.3.2 卫星端PPP时间同步误差
        2.3.3 传播路径端PPP时间同步误差
        2.3.4 接收机端PPP时间同步误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参数估计方法改进与误差补偿
    3.1 基于先验坐标约束的钟差参数计算方法
        3.1.1 先验坐标约束的滤波模型
        3.1.2 先验坐标约束的获取方式
        3.1.3 算例分析
    3.2 适用于定时计算的模糊度参数固定及质量控制策略
        3.2.1 星间单差模糊度固定方法
        3.2.2 模糊度固定质量控制策略
        3.2.3 算例分析
    3.3 多模GNSS PPP的误差模型补偿改正
        3.3.1 GLONASS伪距频间偏差模型改正
        3.3.2 BDS星端伪距多径误差改正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事后条件下的时间传递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PPP时间传递原理
        4.2.1 PPP时间传递的应用场景和评估方法
        4.2.2 PPP时间传递的实施方法
    4.3 基于BDS PPP的时间传递
        4.3.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情况
        4.3.2 BDS PPP基本原理
        4.3.3 算例分析
    4.4 基于精化时钟模型的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
        4.4.1 多模GNSS PPP基本原理
        4.4.2 基于钟差重收敛算法的改进PPP时间传递
        4.4.3 算例分析
    4.5 基于改进整数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
        4.5.1 改进整数相位钟法基本原理
        4.5.2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条件下的时间传递与监测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时PPP时间传递与监测原理
        5.2.1 时间传递与监测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5.2.2 实时PPP时间传递与监测的实施方法
    5.3 实时星历和钟差产品质量分析
    5.4 基于实时多模GNSS PPP时间传递与监测
        5.4.1 数学模型
        5.4.2 算例分析
    5.5 基于实时多模GNSS PPP混合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与监测
        5.5.1 实时整数相位钟法的公式推导与数学模型
        5.5.2 基于实时相位钟法的时间传递与监测算例分析
        5.5.3 实时多模 GNSS PPP 混合相位钟法的数学模型
        5.5.4 基本算例及四种时间传递方法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时间同步性能测试
    6.1 PPP时间同步总体方案
        6.1.1 分布式系统PPP时间同步原理与性能评估
        6.1.2 时间基准选择
    6.2 PPP时钟驾驭方法研究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驾驭参数生成
        6.2.3 时钟控制方法
    6.3 PPP时间同步工程实现
        6.3.1 系统硬件模块实现
        6.3.2 系统软件控制实现
    6.4 PPP时间同步性能测试
        6.4.1 测试评估实验说明
        6.4.2 时间同步性能测试分析
        6.4.3 三组实验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Storm的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集中式流数据关联规则算法
        1.2.2 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算法
        1.2.3 流数据处理平台及框架的发展
    1.3 研究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
    2.1 流数据
        2.1.1 流数据的分类与处理模型
        2.1.2 流数据挖掘面临的挑战
    2.2 流数据挖掘系统
    2.3 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
    2.4 分布式流数据挖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算法
    3.1 FP-Storm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
        3.1.1 选择处理模型
        3.1.2 压缩存储频繁模式
        3.1.3 概要数据结构
        3.1.4 算法精确性
    3.2 FP-Storm分布式设计
        3.2.1 划分投影
        3.2.3 挖掘投影子树
    3.3 FP-Storm算法过程描述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torm的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框架
    4.1 架构组成介绍
        4.1.1 Storm介绍
        4.1.2 Kafka介绍
        4.1.3 Redis介绍
    4.2 数据集成模块
    4.3 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模块
        4.3.1 滑动窗口框架
        4.3.2 FP-Storm算法框架
    4.4 结果查询模块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介绍
        4.5.2 集群搭建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的股票推荐原型系统
    5.1 系统设计
    5.2 客户端实现
        5.2.1 登录模块实现
        5.2.2 股票关注模块实现
        5.2.3 推荐信息展示模块实现
    5.3 服务端实现
        5.3.1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5.3.2 数据预处理模块实现
        5.3.3 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模块实现
        5.3.4 用户管理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PHM系统和数据驱动的设备故障预测
    2.2 Hadoop
        2.2.1 HDFS
        2.2.2 Map Reduce
        2.2.3 Hbase技术
    2.3 分布式流处理和Storm
    2.4 工业以太网Ether CAT
    2.5 工业设备特征状态数据的特点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设备故障模式
    3.2 实现原理
        3.2.1 工业制造设备故障预测模型
        3.2.2 数据采集
        3.2.3 数据挖掘
        3.2.4 故障预测
    3.3 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3.4 系统架构
    3.5 功能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模块设计
    4.1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4.2 离线分析模块设计
        4.2.1 监控设备状态特征属性选择
        4.2.2 基于HDFS的批量特征提取
        4.2.3 离散时间动态贝叶斯网络和故障预测
    4.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3.1 数据完整性和时序一致性
        4.3.2 数据清理
        4.3.3 数据传输kafka
    4.4 故障预测模块设计
        4.4.1 数据的有效性
        4.4.2 故障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伺服驱动器故障预测的实现
    5.1 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5.2 离线分析模块的实现
        5.2.1 离线分析数据预处理
        5.2.2 离线分析故障预测模型提取
    5.3 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5.3.1 同步数据采集和数据清理实现
        5.3.2 设备端数据上传
    5.4 故障预测模块的实现
    5.5 验证与评估
        5.5.1 开发环境
        5.5.2 功能性测试
        5.5.3 非功能性测试
        5.5.4 PHM系统效益评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便携式DSO的深存储及交错采样失配补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时间交错采样失配补偿设计
    2.1 时间交错采样原理
    2.2 失配误差估计
        2.2.1 TIADC模型建立
        2.2.2 理想采样序列的获取
        2.2.3 偏置和增益失配误差参数估计
        2.2.4 采样时间失配误差参数估计
    2.3 失配误差补偿
        2.3.1 偏置和增益失配误差补偿设计
        2.3.2 采样时间失配误差补偿设计
        2.3.3 失配误差补偿策略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SO系统设计及失配补偿算法实现
    3.1 DSO硬件设计方案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3.2.2 ADC采样电路设计
        3.2.3 SDRAM电路设计
        3.2.4 系统电源设计
        3.2.5 FPGA外围硬件电路设计
        3.2.6 FPGA片上逻辑设计
        3.2.7 时钟模块设计
        3.2.8 触发模块设计
    3.3 NIOSII软核设计
        3.3.1 NIOSII简介
        3.3.2 基于SOPC构建NIOSII软核
    3.4 失配误差补偿电路设计
        3.4.1 定点运算设计
        3.4.2 流水线设计
    3.5 失配补偿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DRAM的深存储设计
    4.1 深存储方案设计
    4.2 缓存通道设计
        4.2.1 FIFO输入缓存通道设计
        4.2.2 FIFO输出缓存通道设计
    4.3 SDRAM存储空间管理
    4.4 SDRAM控制器设计
        4.4.1 SDRAM访问原理
        4.4.2 控制器总体设计
        4.4.3 SDRAM初始化
        4.4.4 SDRAM自动刷新
        4.4.5 SDRAM写操作
        4.4.6 SDRAM读操作
    4.5 仿真与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源管理系统
    5.1 系统方案设计
    5.2 硬件设计
        5.2.1 启动电路
        5.2.2 监测电路
        5.2.3 电源产生电路
        5.2.4 MCU及外围电路
    5.3 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电源监测程序
        5.3.3 电源开关控制程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高可靠性动态群集数据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2.1 数据集成技术
        2.1.1 数据集成与商业智能(BI)
        2.1.2 ETL工作流
    2.2 STORM实时流数据处理平台
        2.2.1 Storm概述
        2.2.2 分布式实时流处理框架
        2.2.3 消息处理可靠性保障机制
    2.3 KAFKA分布式缓存队列
        2.3.1 Kafka架构概述
        2.3.2 Kafka数据复制和容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可靠性群集数据集成系统架构
    3.1 数据集成要解决的问题
    3.2 现有数据集成系统架构及问题
        3.2.1 现有数据集成系统架构
        3.2.2 现有数据集成方案的缺陷
    3.3 高可靠性群集数据集成系统架构
        3.3.1 基于Storm的ETL数据流处理分析
        3.3.2 高可靠群集数据集成系统架构
        3.3.3 高可靠性群集数据集成系统部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TL工作流的并行化关键技术及方法研究
    4.1 工作流划分及并行化方法
        4.1.1 ETL工作流分析
        4.1.2 数据集分组方法
        4.1.3 ETL工作流垂直划分
        4.1.4 ETL工作流并行化方法
        4.1.5 结果合并过程
        4.1.6 效率分析
    4.2 并发ETL工作流的数据处理模型
    4.3 数据缓存服务关键技术
        4.3.1 待处理记录集缓存
        4.3.2 临时结果集缓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环境下的高可靠ETL事务处理方法
    5.1 ETL消息的可靠处理方法研究
        5.1.1 ETL数据处理的消息树模型
        5.1.2 基于异或运算自反性的可靠消息处理方法
    5.2 基于事务的可靠ETL方法
        5.2.1 ETL数据流的事务处理分析
        5.2.2 ETL事务的状态及其转换
        5.2.3 ETL事务并发控制的两段协议process-commit
        5.2.4 ETL事务的出错分析
    5.3 事务状态管理服务关键技术
        5.3.1 ETL事务的元数据定义
        5.3.2 ETL事务元数据类型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5.3.3 事务状态管理服务代理
    5.4 ETL数据流的事务处理层关键技术
        5.4.1 事务处理过程
        5.4.2 事务协调器
        5.4.3 事务触发器
        5.4.4 合并过程
    5.5 工作流映射关键技术
        5.5.0 ETL工作流的表示
        5.5.1 PE、PL过程的工作流映射
        5.5.2 基于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PT过程映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实验环境
    6.2 实验步骤设计
    6.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STM32的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要求
    2.2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2.2.1 减振器性能测试的主要内容
        2.2.2 系统框架的总体设计
        2.2.3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特点
    2.3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精度设计
        2.3.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传感器标定原理
        2.3.2 利用过采样技术提高ADC的分辨率
    2.4 本章小结
3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激振加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3.2 STM32处理器选型及Cortex-M3介绍
        3.2.1 ARM Cortex-M3主要技术参数
        3.2.2 STM32微处理器选型
    3.3 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
    3.4 系统使用的STM32外设
        3.4.1 片内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同步采样
        3.4.2 利用定时器TIM实现精确定时采集
    3.5 拉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及接近开关的选型
    3.6 阻尼力和位移信号的调理电路
    3.7 基于SDIO接口的SD卡存储电路设计
    3.8 串行通信模块
    3.9 YL-100无线传输模块在测试的应用
        3.9.1 无线数传模块的选型
        3.9.2 YL-100IL模块参数的设置
    3.10 JTAG调试接口
    3.11 系统电源设计
    3.12 系统抗干扰设计
    3.13 本章小结
4 减振器性能测试下位机软件设计
    4.1 减振器测试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4.2 模数转换器ADC双通道同步采集程序
    4.3 定时器TIM1定时采集子程序
    4.4 串行通信子程序
    4.5 SD卡底层驱动与文件系统FatFs的移植
        4.5.1 SD卡应用配置与底层驱动
        4.5.2 FatFs文件系统的移植
        4.5.3 FatFs文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减振器性能分析上位机管理软件设计
    5.1 减振器上位机管理程序结构设计
    5.2 用户登录界面程序的设计
    5.3 上位机与下位机和变频器通信实现
        5.3.1 C++Builder中使用API编写通信程序
        5.3.2 通信命令格式
    5.4 拉压力和位移传感器的标定程序设计
    5.5 利用无线模块控制变频器的程序设计
    5.6 上位机接收无线终端数据的实现
    5.7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数据库管理
        5.7.1 C++Builder使用ADO开发数据库原理
        5.7.2 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5.8 上位机的应用程序发布
    5.9 本章小结
6 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上位机通过无线模块控制变频器实验
    6.2 减振器的位移和阻尼力测试实验
    6.3 减振器示功试验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7)面向一致表示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次结构及应用辅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数据元的研究与发展
        1.2.1 国际数据元标准化研究与发展
        1.2.2 国内数据元标准化研究与发展
        1.2.3 交通运输行业中数据元的研究与发展
        1.2.4 数据元在其他行业中的建设和应用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基本构架
第二章 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级结构的研究
    2.1 数据元的基本概念
        2.1.1 数据元的定义及名称组成
        2.1.2 数据元的命名规则
    2.2 数据元分类方法概述
        2.2.1 JT/T697 数据元分类方法
        2.2.2 公路信息基础数据元二维分类方法
        2.2.3 交通科学共享数据中数据元的分类方法
        2.2.4 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2.3 面向一致表示的数据元分层数据模型
    2.4 抽象数据元层的建立
    2.5 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级结构的建立
    2.6 数据元层次结构在交通信息数据标准符合性检测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级结构维护系统
    3.1 系统功能需求概述
    3.2 基于层级结构的数据元标准库的建立
        3.2.1 基础数据元表结构及各字段的意义
        3.2.2 抽象数据元表结构及各字段的意义
    3.3 系统总体设计
        3.3.1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3.3.2 系统主界面设计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类的建立
        3.4.2 抽象数据元维护
        3.4.3 基础数据元维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层级结构类库的研究
    4.1 类库简介
        4.1.1 类库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1.2 层级结构类库的设计意义及优点
    4.2 数据元类库命名规范
    4.3 类库中数据元属性的研究
        4.3.1 数据元标准格式
        4.3.2 数据元标准类型
        4.3.3 数据元标准类型在 Sql Server 数据库中表示类型
        4.3.4 数据元标准类型在 Java 语言中表示类型
        4.3.5 基于层级结构的数据元派生关系表示
    4.4 设计模式在类库中的应用
        4.4.1 设计模式简介
        4.4.2 桥接设计模式实现类库的组织结构
        4.4.3 装饰模式思想实现 SQL 语句的创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层级结构类库的设计与实现
    5.1 Java 层级结构类库的总体设计及功能
        5.1.1 类库的功能
        5.1.2 类库的总体结构
    5.2 格式类设计及格式解析类设计
    5.3 数据元类型类设计
        5.3.1 数字型解析类
        5.3.2 字符型解析类
        5.3.3 二进制类型解析类
        5.3.4 布尔类型解析类
        5.3.5 日期型解析类
    5.4 抽象数据元类设计
    5.5 基础数据元类设计
        5.5.1 具有抽象数据元的基础数据元类设计
        5.5.2 无抽象数据元的数据元类设计
    5.6 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对类库应用
        5.6.1 开发环境中引用类库的方法
        5.6.2 类库的具体应用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实现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药物安全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权威机构对药物安全的管理
        1.2.1 国内外权威机构和规范
        1.2.2 临床试验中严重不良反应的上报要求
    1.3 数据管理系统
    1.4 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必要性
    1.5 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定义
    1.6 手工流程
    1.7 手工核对严重不良反应流程存在的问题
    1.8 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 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流程的研究
    2.1 临床数据库和安全数据库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2.2 规范的数据内容和格式
        2.2.1 临床数据库中规范的数据内容和格式
        2.2.2 安全数据库中规范的数据内容和格式
    2.3 程序的设计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格式
        2.3.3 SAS编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3.4 结果呈现及说明
        2.3.5 探索性研究
    2.4 半自动化程序的验证
    2.5 半自动化方法与手工方法的比较实验
        2.5.1 调查问卷
        2.5.2 交叉实验的样本量计算
        2.5.3 实验设计
        2.5.4 实验材料
        2.5.5 实验结果
        2.5.6 实验结果分析
    2.6 总结
第三章 核对严重不良反应半自动模式的行业内推广使用
    3.1 数据标准
    3.2 不良反应数据收集材料
        3.2.1 安全数据库严重不良反应收集表的设计
        3.2.2 临床数据库相关模块的设计
    3.3 严重不良反应数据的存储
        3.3.1 存储的系统
        3.3.2 存储的形式
        3.3.3 存储的标准
        3.3.4 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结果
    3.4 总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材料
        1.1.1 建筑材料的概念
        1.1.2 建筑材料的分类
        1.1.3 建筑材料的发展和要求
    1.2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
        1.2.1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特点
        1.2.2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目的
        1.2.3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的目标
    1.4 本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开发工具
    2.1 DELPHI的主要特点
    2.2 数据库工程项目的基本框架构件
        2.2.1 数据库连接
        2.2.2 用户登录窗口
        2.2.3 禁止关闭操作系统
        2.2.4 检查软件注册
        2.2.5 图标设置到任务栏
        2.2.6 退出窗口
        2.2.7 帮助文件实现
        2.2.8 自动运行
    2.3 数据库工程项目界面设计
        2.3.1 界面设计基础
        2.3.2 保持界面风格
        2.3.3 设置界面颜色和图片
        2.3.4 设置界面保留信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原则
        3.2.1 安全可靠性
        3.2.2 制定规范
        3.2.3 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3 系统架构
        3.3.1 C/S模式优点
        3.3.2 C/S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3.4 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3.4.1 数据库的结构特性设计
        3.4.2 数据库的物理模式设计
        3.4.3 应用程序的行为特性设计
    3.5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3.5.1 需求分析阶段
        3.5.2 设计阶段
        3.5.3 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实施阶段
        3.5.4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3.6 系统整体结构
        3.6.1 委托接样模块
        3.6.2 财务收费模块
        3.6.3 检测模块
        3.6.4 审核模块
        3.6.5 签发模块
        3.6.6 报告模块
        3.6.7 查询模块
        3.6.8 仪器设备模块
        3.6.9 系统模块
    3.7 数据库设计
    3.8 系统数据库安全
        3.8.1 身份认证
        3.8.2 数据库加密
        3.8.3 防火墙技术
        3.8.4 数据库备份
        3.8.5 数据库恢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界面设计
        4.1.1 委托登记模块
        4.1.2 财务收费模块
        4.1.3 检测模块
        4.1.4 审核模块
        4.1.5 签发模块
        4.1.6 报告模块
        4.1.7 查询统计模块
        4.1.8 设备模块
        4.1.9 系统模块
    4.2 代码实现
        4.2.1 委托模块
        4.2.2 检测模块
        4.2.3 签发模块
        4.2.4 报告模块
        4.2.5 系统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检测模块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系统主要功能
    6.3 本系统主要不足之处
    6.4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10)肺结节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的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肺结节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现状
        1.2.2 肺结节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存在的问题
        1.2.3 肺结节特征提取现状
    1.3 肺结节医学图像处理概述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肺结节 CT 图像分析及处理
    2.1 医学CT 图像简述
        2.1.1 CT 图像的概念及特点
        2.1.2 CT 图像与DICOM 文件格式标准
    2.2 肺结节相关医学知识简介
    2.3 医学图像的预处理方法
        2.3.1 基于边缘的轮廓提取
        2.3.2 区域填充
    2.4 本章小结
3 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
    3.1 肺结节医学诊断相关准则提取
    3.2 ROI 区域特征提取
        3.2.1 灰度相关特征
        3.2.2 形态特征
        3.2.3 纹理特征
        3.2.4 空间特征
        3.2.5 病人信息特征
    3.3 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方法
        3.3.1 粗糙集理论概述
        3.3.2 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算法描述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肺部病变智能诊断系统特征模块实现
    4.1 系统总述
        4.1.1 背景
        4.1.2 系统大致流程
    4.2 系统实现
        4.2.1 开发环境简介
        4.2.2 VTK 工具包
        4.2.3 程序结构
    4.3 系统运行结果及评价
        4.3.1 系统运行结果
        4.3.2 系统测试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肺结节标注系统界面

四、C++ Builder下时间型数据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精密单点定位的GNSS时间同步方法研究[D]. 吕大千.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Storm的分布式流数据关联规则挖掘[D]. 李生. 江苏大学, 2019(03)
  • [3]工业制造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肖智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便携式DSO的深存储及交错采样失配补偿设计[D]. 吴太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5]高可靠性动态群集数据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虹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6]基于STM32的减振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D]. 曾凯.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7]面向一致表示的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层次结构及应用辅助技术研究[D]. 高航. 长安大学, 2013(05)
  • [8]实现核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半自动化[D]. 王琳琳. 复旦大学, 2012(04)
  • [9]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慧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10]肺结节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的研究及系统实现[D]. 杨宏薇. 重庆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在 C++ Builder 中处理时间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