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

科技项目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

一、科技项目的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论文文献综述)

陆昊[1](2021)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国家进一步推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挑战。当前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工具,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然而,储能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自负盈亏能力差等特性。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配置后,能给系统中的其他主体带来提高传统发电机组运行效率、减少电网线损和减少排放等外部价值,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增效型转变。但这种外部价值并未在储能投运商的收益中予以体现,是目前储能经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亟需从储能投运商的视角,对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储能的选型和选址定容等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最大化储能的收益;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进行科学测度,并据此对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机制进行设计。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在发电、电力输配和用户侧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梳理;最后,对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2)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优化研究。首先,基于模糊德尔菲法,从技术、经济、效率和环境四个角度,建立一套从多个维度反映储能特性,适用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应用场景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和模糊累计前景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信息,并且可以同时考虑决策者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各应用场景下的储能进行综合排序,输出相应场景下的最优选型方案。(3)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研究。首先,构建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进行处理,采用鲁棒性改造方法,建立风电、光伏和负荷的不确定性集合来描述风光出力和负荷的不确定特性;其次,给出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其中上层模型采用结合最优保存策略和多点均匀交叉等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下层模型采用列与约束生成(C&CG)算法将其转化为相应包含主问题和子问题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运行后,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正外部性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基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最优配置场景,结合正外部性分析,构建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测度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综合价值,并且根据目标函数总成本中各子成本项的对比,能够显示储能综合价值的构成和具体流向,进一步明确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价值形成机理。(5)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补偿机制研究。首先,利用技术经济中贴现现金流相关分析指标,从计及和不计及综合价值两个角度对储能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并通过讨论成本和综合价值实现度的不同场景,对储能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其次,基于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结果,将环保性和风险性纳入对补偿的考量,运用改进的Shapley方法,结合“谁受益,谁补偿”和“按价值贡献度”原则设计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搜寻对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的最佳系数,确定各相关利益主体得到收益中需要返还给储能投运商的补偿数额。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抽水蓄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等效节约电网投资场景下的最优选择,锂离子电池是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管理场景下的最优选择。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在四个场景下排名前3,均优于其他3种储能系统。四种场景下指标重要性排序显示,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同一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并且最后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对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的评价结果影响较大,高风险规避情景下排名较低,低风险情境下其综合性能值提高,排名会有所上升。(2)储能选址定容结果显示,储能会配置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传输节点和靠近可再生能源接入节点,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会提高储能最优配置容量,并且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运行策略会受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规划结果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预测的偏差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3)储能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更大,在算例系统中的日价值为5.78万元。在不含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和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74.47%和20.07%。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线损价值、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和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41.18%、21.80%和33.22%。结合传统燃煤机组的出力曲线、单位发电煤耗变化和储能充放电运行情况可知,储能显着减少了传统燃煤机组承担的负荷峰值,降低了峰谷差异,能够让传统燃煤机组处于更加经济高效的运行状态,进而减少机组的单位煤耗。从含可再生能源场景的结果来看,若能合理地配置储能系统,会减少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情况,减少线路损耗成本。(4)储能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从不计及储能综合价值的角度来看,储能的投资净现值为负,内部收益率为2.47%,远低于6%的参照值。从计及储能综合价值角度来看,储能得到的收益净现值为正,经过9.68年可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储能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6.70%,因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投资储能是有益的。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当成本维持当前水平时,储能综合价值需要实现98.82%才能弥补其成本;当储能综合价值实现度为0时,储能需要减少当前成本的20.07%才能够达到盈亏平衡。通过政策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对储能商业化的引导重点在激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相关机构也在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并在不断完善区域及地方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和结算机制,缺少有关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政策和机制。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结果显示,储能得到的补偿占其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综合价值的38.58%,其中发电企业需要支付56.64%,电网公司需要支付43.36%,支付额为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分配所得价值收益的63.00%。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1)建立补偿监管机制,保障储能补偿通道顺畅;2)完善补偿配套政策措施,设计储能补偿发展规划;3)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支撑储能补偿机制实施。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是一个渐进性、持续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实践过程,需要长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补偿发展规划,以保证补偿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有序进行,促进储能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配置优化和综合价值测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还需深入研究储能综合价值中分项价值的形成机理和测度方法,为构建储能补偿机制提供更准确的经济效益参考,以期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赵勇[2](2021)在《家族控制、二代涉入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家族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必然要求。然而,现有家族企业创新文献还多致力于内部研发的探讨,忽视了外部技术获取这一重要的创新战略,导致研究无法为家族企业应对创新挑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这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家族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的研究兴趣。同时,我国家族企业正处于代际传承的高峰期,如何应对来自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挑战也是摆在家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本文还聚焦传承情境,探讨了二代涉入给家族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行为带来的影响。鉴于此,围绕家族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议题,本研究试图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以期深入探究这一动力机制:(1)为什么家族控制会导致家族企业更加青睐外部技术获取?(2)家族控制是否会影响家族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的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3)二代涉入又为何降低了家族企业对外部技术获取的偏好?为回答以上的问题,本文以社会情感财富理论为基础,结合资源基础观和交易成本理论,设计、开展了三项研究,并基于2007-2017年家族上市企业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家族控制是导致家族企业青睐外部技术获取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绩效期望落差是家族企业选择内部研发的重要推力,家族成员技术背景则增强了家族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的灵活性。(2)家族控制还是导致家族企业更多选择技术并购这一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的重要原因。家族企业内、外部治理(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家族政治关联)则有助于增强组织在外部技术获取方式选择上的灵活性。(3)在传承情境下,不同于家族控制对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的影响,二代涉入深刻改变了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逻辑,表现为内部研发的吸引力上升,外部技术获取吸引力下降。此外,绩效期望落差抑制了家族企业对外部技术获取的采用,而二代技术背景在提高家族企业创新决策灵活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潜在的理论贡献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将外部技术获取引入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研究的分析框架,并从家族控制与二代涉入出发,剖析了这些家族治理要素对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的影响机制,推进和加速了家族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前因研究的进程。第二,已有研究较少探讨治理要素对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立足家族控制这一家族治理要素,探究家族治理影响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逻辑,为“家族治理是家族企业异质性决策或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一研究论断提供了来自创新领域的经验证据。第三,家族企业理论的引入。资源基础观、交易成本理论在诠释家族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研究时,无法从非经济视角出发,揭示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经济非理性”行为。社会情感财富理论的引入有助于全面剖析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逻辑,特别是非经济逻辑。这一理论尝试也帮助我们识别出家族控制、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截然不同的影响机制,对深化、丰富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研究大有裨益。第四,核心概念的细化与兼顾。一方面,当前文献对家族控制的使用存在随意和混乱的现象,折射出我们在家族控制类型区分上的重视不足。在本文中,结合研究问题,我们将家族控制类型明确为战略控制,而非所有权控制或运营控制。在推动家族控制规范研究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家族控制其他类型差异化逻辑对研究理论论证的干扰。另一方面,现有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研究往往缺乏对技术联盟、技术并购两类常见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的通盘考虑。在探讨家族控制对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的影响时,本文将二者同时纳入组织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的分析框架,在促进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研究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于技术联盟与技术并购之间差异的认知和把握。

李一骁[3](2021)在《交叉持股对企业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立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经济结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是最有效率的资产保值增值环节,而资本运营的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资本有目的运动和资本形态规则变化,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优化存量资本结构是实现资本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以使资本从停滞状态转化为运动状态,根据市场变化实现最优配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一开始就把政企分开作为主要任务,多年以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构建能够实现政企分离的产权基础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依靠资本的联合和集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世界潮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乃至所有制限制,把全社会分散的资金按市场效率原则聚合运作,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是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混合所有制已经突破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界限,无论资本来源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已融合为企业的法人财产,各利益主体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正在形成一种混合的、复杂的产权安排。同时,现代企业的股权结构日趋复杂,企业之间进行交叉持股的行为愈加普遍,资本运作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变和不稳定,基于此,本文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角度展开理论与实证探讨。本研究基于经典的古诺竞争模型,同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结构,收益函数、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利用不完全或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产量、价格和收益。利用重复博弈理论与方法,以寡头垄断企业竞争博弈为研究内容,将经典古诺模型进行推广,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交叉持股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从博弈论方法论的角度构建双寡头市场古诺竞争博弈模型和贝叶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交叉持股对企业博弈竞争均衡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企业交叉持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理论机制,探讨了不同类型伙伴选择对市场风险产生不同影响的机制,实证研究了交叉持股的风险规避效应及其影响路径,从而得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共有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内容以及研究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为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在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非对称和对称信息条件下博弈均衡研究进展、交叉持股企业间竞争行为研究进展和伙伴选择策略研究进展;在相关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信息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交叉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双寡头市场的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寡头模型。第3章为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包括静态博弈分析与动态博弈分析。在静态分析中,运用古诺竞争模型对双寡头市场环境下的交叉持股策略进行了分析。在动态分析中,运用动态贝叶斯博弈进行双寡头企业交叉持股下均衡产量分析和均衡收益分析,给出了双寡头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贝叶斯—纳什均衡。第4章为交叉持股的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基于博弈模型的交叉持股风险影响因素选取和交叉持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对数据获取与变量进行了说明,通过建立蕴含两企业多项指标的模型进行了交叉持股的风险分析。第5章为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策略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包括交叉持股伙伴企业类型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规模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和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行业性质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主要总结交叉持股企业的策略选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和伙伴选择策略分析,展望下一步拟研究的重点内容,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综合而言,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由蕴含交叉持股因素的企业均衡策略选择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可见:双寡头企业在无交叉持股和有交叉持股两种情形下得到的古诺竞争均衡产量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交叉持股改变了双方的需求函数,导致自身产量变化对自身产品价格的影响力下降,但对竞争对手产品价格的影响力却没有变。第二,由蕴含交叉持股因素的企业均衡策略选择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可见:动态贝叶斯古诺竞争中交叉持股这一假设是可以由需求函数中参数的改变加以实现的,且在一定等效假设下的动态贝叶斯古诺竞争结果表明,交叉持股下自身产量变化对自身产品价格的影响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却有更大的影响力。通过贝叶斯一纳什均衡发现,交叉持股改变了特定情况下企业信息分享的策略选择。第三,由蕴含交叉持股因素的企业均衡策略分析模型分析可见:不论作为持股方还是被持股方,上市企业参与交叉持股后其自身股票波动率不仅会受到交叉持股投资规模的影响,还会受到伙伴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风险规避效应显着。同时,交叉持股投资规模对合作企业双方联合波动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合作双方能够通过交叉持股降低整体风险。第四,交叉持股伙伴选择会对交叉持股企业的联合波动率产生影响,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若持股方与被持股方均是国有企业时,会降低联合波动率,但不会对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产生影响;若持股方是大型企业,会使该企业组合拥有更强的联合风险规避效应,被持股方在影响联合波动率的同时,也会对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会改变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若交叉持股企业属于同一行业,会对联合波动率产生负向影响的同时,也会对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会改变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与结论,本文获得以下启示:第一,对于确定性模型而言交叉持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是改变了双方的需求函数,从而影响了双方最终的均衡产量;对于不确定模型而言,企业面对竞争对手的相同策略(行动)时,其分享信息的动机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交叉持股的引入使得“分享信息”这一策略,在特定条件下已不再是最优对应策略。第二,企业可以通过交叉持股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最终效果依赖于企业之间投资规模与合作双方企业的类型。国有企业的声誉信号传递能够使得存在交叉持股的国有企业显着降低股票波动率,与投资规模无关。第三,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非国有企业选择持有国有企业股份在不影响自身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的声誉信号降低自身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四,交叉持股对于相同行业的企业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弱化企业之间竞争,达到双赢。

胡智临[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交通基础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是贫困地区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前提与保障。伴随城乡融合快速推进,新时期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大,与乡村产业相连愈发紧密,与此同时,对其技术等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主体动力有限,存在资金、风险、管理、安全等诸多问题,导致建设质量与效率低下,亟需提高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而现阶段关于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激励的文献较为匮乏,大多聚焦宏观政策,未对其中微观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为提高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中政府对核心主体——企业的激励效果,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从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和外部政府监管二元视角出发,进一步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意愿,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阐明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概念,深入解析乡村现实情境中主体参与动力不足问题成因,分析核心主体政府与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运用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激励研究,提出从管理提升与政府监管双重视角出发,促进政府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其次,在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形下,依次构建一般情形下政企质量激励模型、考虑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同时考虑政府监管与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探讨管理提升、政府监管及二者双重促进手段对企业努力程度、政府激励强度、政府监督影响系数、企业风险、代理成本等变量影响,论证管理提升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能够纾解主体参与动力有限困境,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验证模型结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保障入驻企业项目收益、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有序提升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方面,系统提出促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作用的对策与建议,以近一步激发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活力,促进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提升和长效发展。

郑凯明[5](2021)在《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典合同理论将自利理性作为分析的基础,但是大量研究表明以自利理性为基础的合同理论未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现实中人们的真实决策,例如Lim和Ho(2007)[1]以及Ho和Zhang(2008)[2]的研究表明了几种不同的合同(如两部定价合同、数量折扣合同等)在实验中未能达成理论预测的供应链协调结果。特别地,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不仅会考虑其自身经济利益,也会考虑他人的利益。这些行为与理论预测相背离的现象被解释为人们在决策时受到互惠、公平、利他等社会偏好的影响。直观上看,社会偏好也必然会对合同中参与各方的行为及合同的设计带来影响,但将这些社会偏好纳入合同设计的考虑因素,并检验这些因素相关影响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将社会偏好因素纳入到合同设计的考察范围,研究了社会偏好信息如何影响合同设计以及合同参与者行为。本文选取了经典合同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隐藏行动问题、隐藏信息问题和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三个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社会偏好对上述几类合同的可能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假设。随后,本文使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实验室中构建可控的微观经济环境,获得了实验数据,基于实验数据用统计学和计量方法在统计显着性意义上检验了相应的假设。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考察了在隐藏行动问题框架下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文建立并求解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其中,委托人通过固定工资和计件工资激励代理人努力,且委托人可以使用高于代理人固定工资触发代理人正向的互惠偏好。模型均衡表明,当代理人的互惠偏好水平较高时,委托人会以高的固定工资触发代理人的互惠偏好。在实验方面,本文使用了一个两阶段的实验来检验理论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委托人确实会在个人水平互惠信息可获取时进行工资合同的定制,有相当部分的委托人都提供了较高的固定工资。但是,理论模型的另一个预测,即委托人可以从合同的定制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未能在实验结果中得到支持。进一步,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背后的原因,本文对理论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在个人信息组中的代理人相对社会信息组中的代理人有着更高的固定工资水平期望,因此代理人的互惠水平触发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委托人获得的个人互惠水平信息与代理人的工资期望显着负相关,而与互惠强度水平不相关。其次,本文考察了在隐藏信息问题框架下的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代理人社会偏好的甄别模型,委托人在提供合同时可以获得各个代理人在横向和纵向对其它人收益的关心程度信息。模型结果表明,社会偏好会使委托人的收益水平降低,以补偿代理人对其收益水平的关心引起的效用损失。在实验方面,本文设计了两组实验,分别对应了委托人可以观察到代理人的社会偏好相关信息和无法观察到信息两种情形。实验结果表明,委托人倾向于提供菜单合同而不是单一合同。当社会偏好相关的信息可获取时,代理人的劣势规避偏好相关信息确实会对委托人的合约设计产生影响。然而当委托人对合约进行制定时,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未能从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最后,本文考察了在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下的社会偏好信息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文对一个典型的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进行分析,从模型均衡角度阐述了在自利理性假设下的资产专用性投资不足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说明了投资激励可能的来源。在实验方面,本文使用实验设计分解了一个典型的敲竹杠博弈。实验包括一个无信息的基准组和两个信息组。一个信息组是由一个最后通牒博弈和敲竹杠博弈组成,另一个信息组是一个信任博弈与敲竹杠博弈组。在信息组中,通过向投资者提供被投资者在上一阶段不同博弈中的分配行为,研究了这些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资者确实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从中获益。两个信息组中,互惠偏好使得被投资者提高了转移支付水平,事后的否决权对于提高转移支付的作用有限。此外,即使在投资者可以获得这些信息时,投资者也存在大量的投资错误。基于对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估计,本文提出了不同信息下的正确使用这些信息的方式。本文有如下的创新性贡献:(1)在隐藏行动问题中,委托人可以使用高于代理人期望工资的方式触发代理人的互惠偏好,但在工资定制情形下代理人期望工资水平变得更高,从而代理人的正向互惠偏好更难被触发。进一步,委托人也就无法在工资定制的情形下获得更高水平的收益。(2)在隐藏信息问题中,本文研究了在代理人存在社会偏好时的代理人生产能力甄别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偏好可以被理解为委托人甄别代理人类型的一种成本,尽管委托人此时可以甄别有社会偏好的代理人生产能力,但委托人的收益难以提高。(3)在敲竹杠问题中,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投资者在事后的否决权,投资者在事前期望的互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投资者投资激励。这些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基于社会偏好信息进行合同设计研究文献,也为实践中将社会偏好对合同的影响纳入决策考虑提供了理论参考。

刘海巍[6](2021)在《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30年来,中国洪涝、干旱、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直接影响了农户经营的产出和收益。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补偿农户林业灾后损失,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制度,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风险管理工具。森林保险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森林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09年中央将“森林保险补贴”纳入财政补贴预算科目,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到2017年,保费补贴比例从81.72%增加到89.88%。2017年全国森林保险补贴保费收入为32.35亿元,保费补贴高达29.07亿元(中国森林保险发展报告,2018)。然而,作为购买森林保险的主体,始终存在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的问题,农户实际参保率也较低。既然林业自然灾害风险对林业产出和收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农户为何抵触森林保险?政府、保险公司和相关林业部门又该如何有效引导农户主动投保森林保险?回答以上问题不但可以为农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保证林业生产经营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2018年重大调研课题项目“农户林业投融资体制调研”对福建、浙江和辽宁省48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实证分析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与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农户风险感知在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核心部分为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概括为两个部分:(一)理论分析。在行为经济学、计划行为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心理学范式李克特量表测度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根据风险感知动态模型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借助IAD延伸模型构建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模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研究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和林地规模的关系;最后,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机理。(二)实证分析。根据福建省曹远县、洪田县、大湖县,浙江省住龙县、八都县、岩樟县、上垟县和辽宁省本溪县、抚顺县481户林地经营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从农户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态度倾向两个方面对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风险偏好进行测度,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均值比较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即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风险感知四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通过测算林业灾损系数比较农户风险感知与实际灾害发生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的准确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风险偏好的空间依赖性;再次,使用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及林地适度规模下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使用分组回归法分析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及林地适度规模的相应变化;最后,使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及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和农户投保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按照林种结构将样本分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考察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差异,以及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林业灾害风险感知低的农户比例较高,是投保主体森林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火灾风险感知低,与实际火灾发生情况存在偏差;农户病虫害风险感知较高,与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偏差较小;农户鼠害风险感知水平低,与实际鼠害发生情况较为一致。第二,林业灾害风险中,风险规避类型的农户占比最大。农户风险偏好受到个体特质、家庭生产经营状况、林业灾害经历和风险沟通的影响,具有空间依赖性,对政府的“强依赖”、从众心理和邻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相邻农户表现出相似的风险偏好。第三,风险感知越高、风险规避程度越大,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越高。农户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具有调节作用。商品林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呈倒“U”型结构,扩大农户的商品林规模能够提升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当农户对林业灾害风险感知高时,农户越规避风险,保费支付意愿越强烈;当农户林业灾害的风险感知低时,规避风险的农户对保费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受到影响。第四,风险感知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农户更倾向参加森林保险,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投保行为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风险感知对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的投保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偏好与公益林农户的投保行为负向相关,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偏好负向显着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影响公益林农户投保行为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在风险偏好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中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户林业灾害经历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二是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有效引导农户通过参加森林保险管理林业灾害风险;三是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四是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创新:第一,已有文献研究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和投保行为时,通常从风险感知或者风险偏好单一视角进行讨论,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同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探究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并对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进行科学测量,分析农户风险感知与风险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测量的准确度;第二,已有文献在研究个体风险偏好时,通常将其视为一种较稳定的个人倾向,忽略了“框架效应”即语义沟通对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空间相关关系,受到风险沟通的影响,相邻地区农户的风险偏好具有空间依赖性,趋向于相似的风险偏好类型。第三,已有文献在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时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进行考察,忽略了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差异。本文将调研地区农户分类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研究异质性农户的森林保险投保行为,为调整森林保险供给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尝试构建林地适度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拟合函数,通过林地适度规模测算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值,与现实农户支付保费进行比较,探究合理的保费标准,为科学制定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蔡新宇[7](2021)在《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019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等层出不穷的国际事件加剧了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际格局处于重塑的过程中,突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有良好传统的以俄罗斯为首的俄语区国家合作关系的重要性。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使俄语区国家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教育合作在国家合作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前期国家教育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的合作模式,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重大的实践意义。从现有的实践及文献来看,国家教育合作有多种形式,涉及多个维度。从时间维度来看,有短期、中期、长期;从目标维度来看,有学位教育、非学位教育;从层次维度来看,有项目、组织机构、区域及国家层面。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九个俄语区国家与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及模式评价方法,基于位势理论构建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模型,其中俄语区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国家教育合作意愿研究、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评估是该模型构建的基础。首先,以“五通”政策为基础,构建反映人才需求强度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地分析该政策对俄语区各个国家人才需求的作用机理以及人才需求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将人才需求预测分为数量以及领域两个维度,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各国家人才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教育合作模式评价的参数标定提供量化支持。其次,探讨影响中国与俄语区教育合作意愿的各种因素,构建教育合作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对收集的利益相关方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验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的实证研究。接着,筛选出评价国家教育合作的风险指标,构建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及俄语区九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把各个变量凝聚成因子,并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得出国家教育合作环境评价的量化公式,并据此获得俄语区国家风险综合得分及排序。最后,基于位势理论,构建教育合作位势公式,包括教育合作需求、教育合作意愿、教育合作风险、教育合作深度、教育合作收益、教育合作成本等因素,创建基于位势理论的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模型,利用前述章节的俄语区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本文首次把物理学的位势理论借鉴到国家教育合作研究中,解决了国家教育合作模式研究的量化难题,突破了定性研究的传统思路,系统、全面地从人才需求的领域及数量的预判开始,通过合作意愿的民意调查及路径分析,引入合作风险评估,综合教育合作的深度、收益、成本等多种因素,创新性地构建了教育合作位势模型,通过官方数据对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进行了量化评价。本文提出了一套教育合作模式全新的研究体系,首次开展了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量化研究,并完善了国家教育合作研究领域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未来也可以用于对其他国家如中美、中欧等的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进行量化评价。本文是基于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所引发的国际教育合作格局将会重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前瞻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的未来走势评估,为制定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国际合作政策,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可以提供更全面、客观的现实依据和量化分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机构提升合作效率降低合作风险提供了量化决策的参考。

管立杰[8](2020)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下文简称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与传统公共事业提供方式相比,PPP模式具有经济节约、提高效率等明显优势,能够解决财力不足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优势融合,因此,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PPP模式。在中央的积极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日渐兴起,虽然还处于探索期,但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农村道路、农村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农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优势逐渐显现。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累计在库PPP项目9626个,投资额14.8万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PPP项目共计664个,投资金额达5784亿。2014年以来有510个贫困县(其中绝大部分目前已脱贫摘帽)已探索应用PPP模式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资额达1.2万亿元。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还面临诸多困境,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作不协调、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问题频出,使得很多公私合作项目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不但无法发挥各自优势,而且额外增加了交易费用,损害了公共利益,这在实践中有大量的事实佐证。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是什么,存在哪些利益冲突?相互之间是如何博弈的?怎样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破解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困境,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改进合作关系、改善投资效果,实现多方共赢,避免项目失败、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对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为目标,着重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及协调问题,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分析、激励模型、扎根理论等多种方法,基于多个案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运行实践开展分析,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方式、利益冲突和决策依据,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资状况和产生的效应,剖析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基于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推广和应用的主导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积极效应。但实践显示诸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效率低下、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担不合理、农户参与不足、项目脱离当地现状和农户需求等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之间因缺乏协调导致冲突不断和效率低下。项目收益情况、政策支持力度、资金可获得性、专业人才充足性、平等合作意识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较大影响。(2)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项目治理理论,提出化解冲突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社会资本方和农户是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着差异性和冲突性,基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利益相关者之间易于因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纠纷、因缺乏沟通造成冲突、因忽视农民需求和农户参与造成民众质疑、反对或产生信任危机。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基于项目治理理论可从利益分配、激励约束、关系治理等维度化解冲突。(3)构建博弈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开展分析,着重探讨主体行为协调的选择机理,掌握考虑利益风险分配下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路径与稳定策略。研究表明,收益分配、风险分配、监管力度和奖惩额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主体选择协同策略的重要因素,决定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方向。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都存在因片面追逐经济利益而不愿积极履约的可能性,在合理范围内增加风险承担系数、提高激励水平、提高外部监管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的主体行为协调。农户参与行为与其参与成本和收益密切相关,增加政府奖励、农户获得感以及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4)构建激励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对不同条件下的激励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与单纯的显性激励模型相比,引入声誉效应后,社会资本方的努力程度得到提高,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充分运用声誉效应的隐性激励作用,能使政府方获得更高的收入。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受到动机、激励、信息的多重因素影响,适当的监管方式和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主体积极性、提高合作绩效,促进利益相关者协调。(5)从关系治理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首先应用扎根理论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表明主体因素、合作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4个主范畴是主要影响因素,主体间存在的合作因素(由沟通交流及利益分配因子决定),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直接因素,合作障碍越大,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合作协调的可能越小,伙伴关系的稳定性越差。案例分析表明,构建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协作关系,必须提高协同意识,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建立平等合作关系。(6)最后,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以服务农村发展和满足农户需求为宗旨,从提升利益风险分配合理性、完善激励约束框架、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三方面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如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研究视角有一定独特性;研究内容上,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冲突、行为方式和决策依据,基于多个维度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丰富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的内容体系;在方法的组合运用上具有一定创新性。

于珊[9](2020)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与效益分析 ——以蒙内铁路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的优先领域。然而,相比于以往的项目,我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时不仅会涉及到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往往还涉及到项目投资,因此,我国企业在项目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其次,部分西方媒体提出“政治风险论”、“债务陷阱论”等不良舆论,认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新殖民主义,制造债务陷阱,这对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专家调查、风险矩阵、层次分析等方法,以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中方企业为主体,进行了相关的风险和效益分析。随后,以蒙内铁路为例,分析与评价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运营后所带来的效益,并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展开。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和效益提升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中我国企业面临政治、社会、自然、管理、财务、技术等风险因素。(2)“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带来了综合且共赢的效益,分别为经济、社会、政治、环保、文化效益。(3)蒙内铁路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本文对于蒙内铁路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与运营后所带来的效益进行了识别和分析,运用风险矩阵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结论验证互补后,可以得出其中的政局不稳定风险、当地民众排华风险、自然灾害及流行疾病风险是中方企业面临的相对重要的风险因素。(4)针对我国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和效益提升的建议,对于风险管理措施,我国企业应该采取风险评估、项目投保、加强研发等措施,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完善立法、增强国际合作、利用舆论致胜等措施。对于效益提升建议,我国企业应保障运营安全和与相关行业进行创新合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政治合作与文化交流。

吕静[10](2020)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思维的影响我国农业进入了工业化阶段,相应的农村城镇化也加快了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耕地荒废、农村人口问题严峻,工业化严重破坏了环境使得农业发展不可持续,且因为农药和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不当使用造成我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追寻绿色有机、安全、可持续的农业模式。作为代替食品网络体系中的一种农业模式,社区支持农业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具有保障食品安全、调节农产品市场、应对工业化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构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区域发展等作用,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使用最为广泛的农业模式之一。社区支持农业强调消费者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而在我国产销关系特殊难以实现消费者和农户的直接对接,因此我国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社区支持农业项目都是在第三方组织推动下进行的。因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机制,研究由公司推动的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机制。本文提出了由生鲜农产品公司推动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并分析了其中投资型消费者、生鲜农产品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问题。构建了投资型消费者和生鲜农产品公司之间的合作机制模型以及生鲜农产品公司和农户之间的质量激励机制模型。通过求解和分析模型,对生鲜农产品公司如何面对风险规避的投资型消费者和激励农户生产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问题提出对策,以此来促进社区支持农业中生鲜农产品公司的发展。最后,对我国如何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社区支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二、科技项目的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项目的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能系统选型的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2 储能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1.2.3 储能系统价值测度研究现状
        1.2.4 储能系统补偿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
    2.1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分析
    2.2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分析
        2.2.1 储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
        2.2.2 储能在电力输配领域的应用
        2.2.3 储能在用户侧领域的应用
    2.3 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分析
        2.3.1 储能技术类型
        2.3.2 储能技术特性需求分析
        2.3.3 储能技术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研究
    3.1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指标体系构建
        3.1.1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3.1.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筛选
    3.2 基于BBWM-FCPT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多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2.1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3.2.2 模糊累积前景理论
        3.2.3 基于BBWM-FCPT的储能多应用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3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
        3.3.1 计算标准化决策矩阵
        3.3.2 储能各应用场景下最优选型评价结果
    3.4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讨论
        3.4.1 储能选型结果讨论
        3.4.2 敏感性分析
        3.4.3 方法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选址定容研究
    4.1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选址定容模型
        4.1.1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目标函数
        4.1.2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约束条件
    4.2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及模型鲁棒改造
        4.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
        4.2.2 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鲁棒改造
    4.3 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求解方法
        4.3.1 上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3.2 下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
    5.1 外部性视角下储能系统综合价值机理分析
        5.1.1 储能系统给发电厂商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2 储能系统给电网公司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3 储能系统给电力用户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4 储能系统给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2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
        5.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思路
        5.2.2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目标函数
        5.2.3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约束条件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研究
    6.1 计及储能综合价值影响的经济性分析
        6.1.1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技术经济分析
        6.1.2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盈亏平衡分析
    6.2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1 我国储能系统补偿政策现状分析
        6.2.2 传统Shapley值法基础理论模型
        6.2.3 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4 算例分析
    6.3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保障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家族控制、二代涉入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引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与梳理
    2.1 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研究
        2.1.1 家族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逻辑
        2.1.2 家族控制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2.1.3 二代涉入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2.2 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研究
        2.2.1 内部研发和外部技术获取的定义
        2.2.2 内部研发和外部技术获取的关系
        2.2.3 影响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的因素
    2.3 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研究
        2.3.1 企业外部技术获取的方式
        2.3.2 技术联盟和技术并购的定义与区别
        2.3.3 影响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的因素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2.4.1 家族控制、二代涉入与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
        2.4.2 家族控制与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选择
        2.4.3 理论视角
        2.4.4 核心概念的细化与兼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族控制与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2.1 理论基础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3.3.2 变量测量
    3.4 实证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假设检验
        3.4.3 稳健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族控制与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选择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4.2.1 理论基础
        4.2.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测量
    4.4 实证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假设检验
        4.4.3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代涉入与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基础
        5.2.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测量
    5.4 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假设检验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与创新
        6.2.1 家族企业内、外部技术获取决策的前因研究
        6.2.2 家族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方式选择的前因研究
        6.2.3 家族企业理论的引入
        6.2.4 核心概念的细化与兼顾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与论文情况
致谢

(3)交叉持股对企业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博弈均衡研究进展
        2.1.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具有信息传导机制的博弈均衡研究进展
        2.1.3 交叉持股企业间均衡策略研究进展
        2.1.4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策略研究进展
    2.2 相关理论
        2.2.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2.2.2 信息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交叉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2.2.4 寡头模型
第3章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3.1 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静态分析
    3.2 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动态贝叶斯分析
        3.2.1 交叉持股下双寡头企业均衡产量分析
        3.2.2 交叉持股下双寡头企业均衡收益分析
    3.3 交叉持股下双寡头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第4章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
    4.2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计量模型
        4.2.1 数据获取与变量说明
        4.2.2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5章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1 数据获取与变量说明
    5.2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选择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2.1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类型选择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2.2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规模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2.3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行业性质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振兴及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1.2.2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及激励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参与主体概述
    2.1 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概述
    2.2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分析
        2.2.1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
        2.2.2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主体参与现有问题分析
    2.3 主体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管理提升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研究
    3.1 模型1:对称信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3.1.1 模型假设
        3.1.2 模型构建
        3.1.3 模型求解
    3.2 模型2:非对称信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模型构建及求解
    3.3 模型3:考虑企业管理提升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求解
    3.4 模型对比分析
        3.4.1 努力程度e分析
        3.4.2 激励强度β分析
        3.4.3 企业风险分析
        3.4.4 代理成本分析
    3.5 仿真分析
        3.5.1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激励强度β的影响
        3.5.2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3.5.3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政府监管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研究
    4.1 模型4:对称信息下考虑政府监管的质量激励模型
        4.1.1 模型假设
        4.1.2 模型构建
        4.1.3 模型求解
    4.2 模型5:非对称信息下考虑政府监管的质量激励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模型构建及求解
    4.3 模型6:考虑政府监管及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模型求解
    4.4 模型对比分析
        4.4.1 努力程度e分析
        4.4.2 产出激励强度β及监督影响系数δ分析
        4.4.3 企业风险分析
        4.4.4 代理成本分析
    4.5 仿真分析
        4.5.1 β、δ对企业努力程度e的影响
        4.5.2 β、δ与对监督信号精度σ_ε~2的影响
        4.5.3 加入管理提升z对β、δ的影响
        4.5.4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主体激励提升对策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与建议
        5.2.1 保障入驻企业项目收益
        5.2.2 完善风险共担机制
        5.2.3 有序提升企业管理制度
        5.2.4 加强质量监督机制
        5.2.5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偏好的概念、测度和揭示方式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社会偏好的测度
        2.1.3 社会偏好信息的揭示方式
    2.2 隐藏行动问题
    2.3 隐藏信息问题
    2.4 资产专有性投资问题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隐藏行动问题框架下基于社会偏好信息的合同定制
    3.1 理论模型
        3.1.1 模型描述
        3.1.2 均衡
        3.1.3 风险规避的代理人
    3.2 实验设计
    3.3 理论预测
    3.4 实验结果
        3.4.1 描述性结果与回归分析
        3.4.2 结构估计
    3.5 小结
第四章 隐藏信息问题框架下基于社会偏好信息的合同定制
    4.1 理论模型
        4.1.1 模型描述
        4.1.2 均衡
    4.2 实验设计
    4.3 理论预测
    4.4 实验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委托人行为
        4.4.3 代理人行为
    4.5 小结
第五章 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下社会偏好信息对投资激励的影响
    5.1 理论模型
    5.2 实验设计
    5.3 理论预测
    5.4 实验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互惠和否决权对被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5.4.3 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5.4.4 信息使用的最优策略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1 第三章实验说明
    A.2 第四章实验说明
    A.3 第五章实验说明
    A.4 知情同意书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2.2.2 农户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
        2.2.3 森林保险的相关研究
        2.2.4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理论框架
    3.1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1.1 可得性启发式原则
        3.1.2 阈值选择模型
        3.1.3 修正的消费决策模型
    3.2 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2.1 期望效用理论
        3.2.2 前景理论
    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3.1 理论模型
        3.3.2 数理分析
    3.4 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保险发展概况
    4.1 中国森林资源及主要灾害现状
        4.1.1 森林资源现状
        4.1.2 森林自然灾害现状
    4.2 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4.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保险发展
        4.2.2 森林保险现状
        4.2.3 森林保险需求现状
    4.3 调研区域森林保险概况
        4.3.1 森林保险政策
        4.3.2 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3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
        5.3.1 量表设计
        5.3.2 测度结果
        5.3.3 测度偏差分析
    5.4 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实证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农户风险感知的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风险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6.2.1 变量说明
        6.2.2 模型设定
    6.3 农户风险偏好的识别
        6.3.1 量表设计
        6.3.2 测量结果
    6.4 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6.4.1 实证结果分析
        6.4.2 风险沟通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与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7.2.1 变量说明
        7.2.2 模型设定
    7.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
        7.3.1 实证结果分析
        7.3.2 稳健性检验
    7.4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
        7.4.1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测算
        7.4.2 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
        7.4.3 风险感知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8.2.1 变量说明
        8.2.2 模型设定
    8.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3.1 实证结果分析
        8.3.2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作用
        8.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强农户林业灾害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
        9.2.2 有效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引导农户参加森林保险
        9.2.3 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
        9.2.4 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需求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7)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促进了中国与俄语区国家关系的紧密性
        1.1.2 “一带一路”建设加深了中国与俄语区国家的合作关系
        1.1.3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是关键支撑
        1.1.4 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国情分析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际教育合作
        2.1.1 国际教育合作研究领域
        2.1.2 国际教育合作模式类型
        2.1.3 国际教育合作模式评价
    2.2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
        2.2.1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
        2.2.2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2.2.3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中人才培养工作
        2.2.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俄语区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
    3.1 “五通”视角下人才需求策略导向分析
        3.1.1 人才需求评价指标体系
        3.1.2 构造判断矩阵
    3.2 基于历史数据的人才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 俄语区各国人才需求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3.3.1 俄语区各国家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3.3.2 俄语区各国家人才需求领域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意愿研究
    4.1 教育合作意愿理论模型的构建
        4.1.1 国家间教育合作的关系质量与合作意愿
        4.1.2 国家间教育合作条件与合作意愿
        4.1.3 国家间教育合作环境感知与合作意愿
        4.1.4 国家间合作期望收益与合作意愿
        4.1.5 国家间教育合作能力与预期收益
        4.1.6 理论模型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测度
        4.2.2 问卷收集
    4.3 实证分析
        4.3.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意愿提升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研究
    5.1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5.2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的指标确定
    5.3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的评价体系
        5.3.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5.3.2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检验
        5.3.3 因子提取
        5.3.4 因子得分函数
        5.3.5 教育合作风险的综合评价
        5.3.6 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评价小结
    5.4 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风险规避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位势理论的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研究
    6.1 国家教育合作模式分类
    6.2 位势理论及评价模型构建
        6.2.1 位势理论起源及应用
        6.2.2 教育合作评价模型构建
    6.3 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模式评价实证
        6.3.1 教育合作模式评价计算
        6.3.2 教育合作模式解读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A 中国与俄语区高等教育合作意愿调查问卷(中方填写)
附录B 中国与俄语区高等教育合作意愿调查问卷(俄方填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研究
        1.3.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的相关研究
        1.3.3 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相关研究
        1.3.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PPP模式
        2.1.2 农村基础设施
        2.1.3 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
    2.2 PPP模式的相关理论
        2.2.1 PPP模式特征及分类
        2.2.2 PPP模式的基本运作
        2.2.3 PPP模式的风险
    2.3 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项目治理理论
        2.3.4 博弈论
        2.3.5 激励理论
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现状
        3.1.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3.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情况
        3.1.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效应分析
        3.1.4 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推广和应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影响因素辨析
        3.2.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2.2 指标权重计算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
        4.1.1 政府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2 社会资本方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3 农户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4 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表现
        4.2.1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冲突
        4.2.2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4.2.3 社会资本方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4.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
        4.3.1 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
        4.3.2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4.3.3 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
    4.4 化解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分析框架
    4.5 小结
5 基于博弈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5.1 实现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必要性
    5.2 考虑利益风险分配的公私双方协调策略分析
        5.2.1 基本假定
        5.2.2 分析与讨论
        5.2.3 仿真分析
        5.2.4 启示
    5.3 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利益协调的博弈分析
        5.3.1 农户参与的必要性
        5.3.2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实践
        5.3.3 模型假设
        5.3.4 分析与讨论
        5.3.5 启示
    5.4 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完善思路
    5.5 小结
6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6.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6.1.1 激励约束机制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6.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措施
        6.1.3 案例分析—激励和监管方式对合作效果的影响
    6.2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6.2.1 PPP模式下激励机制的效应分析
        6.2.2 仅考虑显性激励下的模型
        6.2.3 考虑声誉效应的PPP激励模型
        6.2.4 模型分析及数据算例
    6.3 考虑农户感知的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激励约束分析
        6.3.1 考虑农户感知的必要性
        6.3.2 农户感知的评价指标
    6.4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及要点
        6.4.2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
        6.4.3 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要点
    6.5 小结
7 基于关系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7.1 关系治理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7.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公私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7.2.2 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7.2.3 影响机理解析
    7.3 案例分析—关系改进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影响
        7.3.1 案例基本情况
        7.3.2 案例分析
        7.3.3 经验启示
    7.4 小结
8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
    8.1 提升利益风险分配的合理性
        8.1.1 优化利益分配
        8.1.2 健全风险管理
        8.1.3 增强利益保障
        8.1.4 提高扶持力度
    8.2 完善PPP项目的激励约束机制
        8.2.1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8.2.2 构建科学的监管体系
        8.2.3 加强对主体的行为约束
    8.3 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8.3.1 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意识
        8.3.2 增强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能力
        8.3.3 注重多方良性互动
        8.3.4 积极引导农户参与
    8.4 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与效益分析 ——以蒙内铁路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及文献概述
    2.1 基础设施概念概述
    2.2 理论概述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3 文献概述
        2.3.1 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文献综述
        2.3.2 基础设施项目效益文献概述
        2.3.3 概括性评论
    2.4 小结
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现状分析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相关投资及海外承包概况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相关投资概况
        3.1.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行业海外承包合同概况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概况
        3.2.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总体情况
        3.2.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行业业务模式现状
    3.3 小结
4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析
    4.1 政治风险
    4.2 社会风险
    4.3 自然风险
    4.4 管理风险
    4.5 财务风险
    4.6 技术风险
    4.7 小结
5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5.2 社会效益
    5.3 政治效益
    5.4 环保效益
    5.5 文化效益
    5.6 小结
6 蒙内铁路项目分析
    6.1 蒙内铁路项目介绍
    6.2 蒙内铁路风险分析
        6.2.1 政治风险
        6.2.2 社会风险
        6.2.3 自然风险
        6.2.4 管理风险
        6.2.5 财务风险
        6.2.6 技术风险
    6.3 蒙内铁路风险评价
        6.3.1 利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权重
        6.3.2 利用层次分析法法确定风险权重
        6.3.3 定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6.4 蒙内铁路效益分析
        6.4.1 经济效益
        6.4.2 社会效益
        6.4.3 政治效益
        6.4.4 环保效益
        6.4.5 文化效益
    6.5 小结
7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和效益提升建议
    7.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7.1.1 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7.1.2 政府层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7.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效益提升建议
        7.2.1 企业层面的效益提升建议
        7.2.2 政府层面的效益提升建议
    7.3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蒙内铁路项目风险风险矩阵法调查问卷
附录 B 蒙内铁路项目风险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念概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社区支持农业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激励机制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社区支持农业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激励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A模型构建
    3.1 CSA流通模式
    3.2 问题描述与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者-公司的合作机制
    4.1 合作模型建立
    4.2 模型求解
        4.2.1 完全信息下模型求解
        4.2.2 不完全信息下模型求解
    4.3 模型分析
    4.4 数值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农户激励机制
    5.1 质量激励模型建立
    5.2 模型求解
    5.3 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科技项目的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D]. 陆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家族控制、二代涉入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D]. 赵勇. 中山大学, 2021(09)
  • [3]交叉持股对企业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D]. 李一骁. 山东大学, 2021(10)
  • [4]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D]. 胡智临.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5]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D]. 郑凯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海巍.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7]中国与俄语区国家教育合作及模式评价研究[D]. 蔡新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D]. 管立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9]“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与效益分析 ——以蒙内铁路项目为例[D]. 于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 吕静.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科技项目投资合作与风险规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