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

浅谈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

一、浅谈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景,宁燕,黄佳彬,吴晓君,黄铭杰,肖礼祖[1](2021)在《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现状及病例报道》文中指出随着癌症发病率与治愈率不断上升,癌症本身及其治疗带来的疼痛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同时癌症病人生存期的延长,使癌痛成为康复和生活质量的一大阻碍,癌痛的治疗亟需更完善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的文献,以及3例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的病例报告,进一步阐述脊髓电刺激对于癌痛治疗的疗效,为癌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于文华,杨红,马晓晓,侯晓婷,国仁秀,王云,张亚茹,陆宇晗[2](2021)在《住院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结局与医护人员疼痛管理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疼痛是癌症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国,初诊癌症病人的疼痛发生率为25%,晚期癌症病人疼痛发生率高达60%~80%,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随着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推广和普及,虽然越来越多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调查显示未缓解的疼痛仍普遍存在[2]。癌症疼痛及治疗给病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带来诸多影响,因此,美国疼痛学会(American pain society,APS)提出疼痛管理结局应从疼痛强度、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程度及病人对疼痛管理的感知四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

李小梅,袁文茜,曹伯旭,宋昱,宋学军,万有,樊碧发,韩济生,Bennett MI[3](2021)在《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范围内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现代肿瘤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让许多癌症病人能够长期生存。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之一,可以导致病人失去生活能力。除癌症本身可引起疼痛外,癌症的治疗也可导致慢性疼痛。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首次将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Chronic cancer-related pain, CCRP)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本文将介绍ICD-11分类中新添加的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内容。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是指由原发癌症本身或肿瘤转移所致的疼痛(慢性癌性疼痛)或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这类疼痛须与由共病引起的疼痛相鉴别。WHO和其他学术组织已经详细阐明了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方案,但是癌症病人和癌症幸存者长期慢性疼痛的治疗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挑战,这些病人可能同时存在由癌症、癌症治疗和其他不相关因素引起的疼痛。本文通过介绍ICD-11中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分类,帮助医师制订个体化的疼痛治疗计划并促进针对性研究。

杨梦怡[4](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谭延芹[5](2020)在《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手机杏仁医生app移动网络平台,制定并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干预前后变化,探讨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护理的更多措施和建议,提高难治性癌痛居家患者社区护理水平,为下一步构建适合我国居家癌症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规范植入rDDS癌痛患者延续护理常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的时间连续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6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植入IDDS后居家癌痛患者88例,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基于杏仁医生app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中4周、干预后8周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ANOVA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晚期癌痛患者88例,年龄37岁-72岁,均为汉族患者,其中男性51人,女性37人。文化程度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19人,高中或中专学历43人,大学及以上学历26人。婚姻状况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其中离异或丧偶者归为无伴侣者,所占比例为1 5.92%,余为有伴侣者所占比例为84.08%。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21.59%,3000到5000元间占38.64%,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39.77%。医保支付方式构成中职工医疗保险为7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8.18%,自费支付患者比例最小,为6.82%。(2)干预前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疼痛评分为4.05±1.45分,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疼痛评分为3.0±1.06分,干预8周后疼痛评分为1.05±0.76分,患者疼痛评分随干预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39.49±7.14)分,有伴侣者生存质量满意度和生存质量总分高于无伴侣者,其余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生存质量各维度产生影响。生存质量总分干预4周后为(50.89±5.59)分,干预8周后生存质量总分为(62.28±7.30)分,患者生存质量随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患者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干预前便秘的发生率最高,所占比例为60.23%,恶心呕吐次之,比例为46.59%,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分别占1 5.91%和13.64%,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便秘发生率降低15.91%,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12.5%,皮肤瘙痒发生率降低4.55%,尿潴留发生率降低6.82%;干预8周后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较干预前分别降低48.87%、39.77%、1 3.64%、12.5%。结论:(1)干预前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程度,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较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余癌症患者;(2)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干预方案能够更好地针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3)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能显着降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鲍扬漪,程先平,胡冰,韩兴华,何义富,孔凡良,孙国平,施险峰,王刚,赵文英[6](2020)在《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文中指出癌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约25%初诊癌症病人、55%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及66%晚期癌症病人合并疼痛。如果癌痛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癌症病人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甚至中断抗癌治疗。因此,癌痛治疗与癌症治疗是相辅相成,癌痛治疗应贯穿癌症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对于癌痛病人应当进行及早、充分、持续和有效的镇痛治疗,其包括常规筛查、正确评估、有效镇痛,预防不良反应、积极患教和定期随访,进而充分缓解癌痛病人的疼痛、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提高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周静[7](2019)在《肿瘤科护士癌性爆发痛认知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济南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护士对癌性爆发痛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癌性爆发痛认知水平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的相关性。根据护士癌性爆发痛培训史和培训意愿,为癌性爆发痛相关培训及临床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设计方法,应用方便取样法对济南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300名临床肿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放疗科、特需科、重症监护室等。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癌性爆发痛知识掌握情况问卷、中文版卡尔森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先决条件量表(C-CPCIs)、癌性爆发痛培训史及培训意愿问卷。数据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V3.1软件,双人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分类变量使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连续型变量若服从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不服从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连续变量的组间比较,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影响因素的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AS 9.4软件完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此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其中有效问卷278份,占回收问卷数的97.89%。2.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认知总得分为8.11±2.50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镇痛治疗维度得分为3.65±1.65分,一般知识维度得分为2.01±1.04,基本特征维度得分为1.83±0.95分,评估维度得分为0.66±0.61分。聘用形式、不同科室、“有无应用疼痛评估工具来进行患者的疼痛评估”对肿瘤科护士的癌性爆发痛认知水平为显着影响因素(P<0.05)。3.C-CPCIs总得分为3.61±0.33分,4个分量表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既往实践分量表4.50±0.45分、工作规范分量表3.91±0.82分、创新精神分量表2.98±0.48分、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2.35±0.55分。其中既往实践分量表中评估维度得分为4.68±0.46分、控制/干预维度得分为4.57±0.59分、反馈/交流维度得分为4.15±0.86分。对于C-CPCIs总得分,性别、所在层级、不同科室、有无从学术期刊获得疼痛相关知识是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对C-CPCIs总得分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量表总得分高;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频率“<半年1次”比“未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组量表总得分高,能够解释肿瘤科护士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行为得分20.73%的变异。4.癌性爆发痛认知得分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先决条件量表(C-CPCIs)得分有相关性:癌性爆发痛认知得分与工作规范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139,P<0.05);癌性爆发痛认知得分与疼痛需求/问题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46,P<0.05);癌性爆发痛认知总得分与C-CPCIs量表总分及其余分量表得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5.参与调查的278名护士有125人既往参加过癌性爆发痛相关培训(44.96%),其中培训时长不足1天的占67.20%;专题讲座和教学查房是主要的培训形式;89.93%研究对象愿意参加癌性爆发痛相关知识的培训,希望获得癌性爆发痛的评估、止痛方法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多数护士希望的培训形式为短期培训班(60.07%)及专题讲座(52.16%)。结论:1.参与本次调查的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认知整体不足,聘用形式、不同科室、“有无应用疼痛评估工具进行患者的疼痛评估”对肿瘤科护士的癌性爆发痛认知水平有显着影响(P<0.05)。2.本次调查的肿瘤科护士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较好,处于经常应用阶段,具有较好的疼痛循证既往实践水平,护士所处的系统支持度高,对于护士采用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但其着手改变现状的能力不足,对护士采用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可能有阻碍也可能有促进作用;护士对自身、他人关于疼痛管理实践满意度的评价低,对护士采用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3.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认知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有相关性(P<0.05),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的认知水平可促进其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的规范化水平;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其对自身、他人循证式疼痛实践满意度,分析原因护士对自身、他人关于疼痛管理实践满意度的评价低,可能导致护士虽然对癌性爆发痛有一定认知,但其满意度过低,而不会主动采取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4.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相关知识培训需求强烈,希望获得疼痛评估、止痛方法、等癌性爆发痛相关知识,多数研究对象希望的培训形式为短期培训班及专题讲座。

翟莹莹[8](2019)在《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合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认知行为策略,并且进行临床应用以评价该策略的干预效果及可行性评价,为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案奠定初期实践基础。方法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构建针对癌症患者的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通过对患者进行质性访谈以及检索文献分别确定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内容,然后进行专家小组会议完善干预策略。第二部分,通过6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干预效果。对照组进行肿瘤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受为期6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自律训练、放松训练、冥想、转移注意力、五行音乐)两部分,在试验第3周和第6周时分别进行症状(群)评价,并且在试验结束时(第6周)进行可行性评价。研究数据录入采用Excel软件,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于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群得分等资料,计量资料差值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差值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第一部分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质性访谈,对患者的认知情况归纳为四个主题(对症状群认知缺乏,并且常常忽视症状体验;忍耐症状,未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希望寻求非药物干预方法缓解症状;对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接受度较高)。并且通过检索文献和专家意见归纳构建了认知行为策略,认知干预包括神经心理症状群的相关概念、发病机制、目前治疗方法、认知行为干预的定义和使用方法等;行为干预分为自律训练、放松训练、冥想、转移注意力和五行音乐五部分。第二部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8名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过程中有2名患者失访,最终共8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对照组43名,干预组43名。(2)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和群内症状、症状群得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患者干预后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得分及神经心理症状群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群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自身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群得分均有所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5)对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放松训练和五行音乐点击次数最多。(6)对症状管理日志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患者记录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放松训练(321次),记录使用最集中的时间段是晚上(18:00~22:00),共使用393次。(7)对可行性评估结果分析显示,95.3%的患者表示对本研究满意,86.0%的患者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该方法。结论(1)癌症患者对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程度较匮乏,并且存在一定负性情绪,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患者的身心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构建针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认知行为策略至关重要。(2)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干预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可以改善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并且该干预策略即时、方便,受到了大多数患者的认同,为进一步完善症状群管理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

蓝姝[9](2019)在《基于癌性疼痛探析阿片类药物中医性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提取中医证素,探讨分析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应用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情况及其演变规律,并据此探析总结阿片类药物的性味归经等性能特点,为准确辨证提供临床数据,指导临床应用,发挥中医药增效减毒的优势。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四川省中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门诊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58名癌症伴中重度癌痛病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使用阿片类药物前、使用一周后两个观察时间点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证候,并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第二章“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取出每位患者的主要证素。用SPSS22.0建立数据库,分析用药前后舌象、脉象、病性证素、病位证素的变化规律,计数资料选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8例癌症伴中重度癌痛患者,包括男性患者3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2±10.41)岁,其中肺癌23例,胃癌12例,食道癌8例,肝癌8例,结肠癌4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阿片类药物应用前,在舌象中,舌质淡(包括舌质淡红/舌淡胖)、苔薄白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58.62%、39.66%;其次为舌苔腻,为32.76%,然后为舌质红、边有齿印,频率均为31.03%。阿片类药物应用后,舌红(包括舌边红/舌尖红)所占比例最高,为44.83%,较前上升了13.8%,干燥苔占比较前上升22.41%,为37.93%,苔黄占比较前上升13.79%,上升至37.93%,苔少、无占比上升至27.59%。同时,舌质淡较前下降24.14%,下降至34.48%,苔腻及舌边齿印较前分别下降17.24%、13.79%,现占15.52%,17.24%。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前,脉沉所占比例最大,为53.45%,其次为脉滑,占36.21%。脉细,占25.85%。用药后,所占比例最大仍为脉沉,较前上升24.14%,上升至77.59%。细脉的比例较前上升最明显,上升了48.29%,占74.14%。同时,滑脉下降至25.86%,下降了10.35%。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阿片类药物前,病位证素中,病位为肺者最多,23例,占39.66%,其次为脾,为14例,占24.14%,之后为胃,22.41%。用药后,变化幅度最大为大肠,占比上升了50%,上升至55.17%,其次为胃,上升了12.07%,占34.48%。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用药前,病性证素以湿、痰、气虚为主,分别占37.93%、32.76%、31.03%。用药后,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热者占比最多,阴虚较前上升了32.76%,至43.10%,气虚比例上升至55.17%,病性为热患者占比上升12.07%,至37.93%,阳虚病人上升至10.35%。同时,痰、湿的比例明显下降,各下降了18.97%、17.24%,分别占20.69%、13.79%。经卡方检验,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后,7位(12.06%)病人的疼痛完全缓解,38位(65.52%)病人部分缓解,9位(15.51%)病人轻度缓解,4位(6.90%)无缓解,止痛治疗总有效率为77.59%。使用阿片类止痛药后,入组患者不良反应45例,13例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59%,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32例,占55.17%,恶心呕吐21例(36.21%),尿潴留7例(12.07%),呼吸抑制3例(5.17%)。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阿片类药物能够影响癌痛患者中医证素的分布,阿片类药物应用后,病位证素为大肠、胃,病性证素为阴虚、气虚、热的比例明显上升。2.阿片类药物,属温热之品,可耗气伤津,归大肠、胃经。临床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可适当予以清热、养阴、生津之品。

张小霞[10](2019)在《自我效能干预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晚期肝癌患者疼痛自我效能与疼痛评分、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晚期肝癌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水平、癌痛评分、镇痛药的服药依从性水平,并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性分析,探索疼痛管理的新途径。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从2017年12月-2018年5月在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晚期肝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24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化疼痛评分法(NRS)、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调查124例接受保守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的癌痛评分、疼痛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水平,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疼痛自我效能感与癌痛评分、服药依从性的关系。结果: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总分为51.90±8.434分;平均疼痛评分为4.88±1.109分,其中轻度疼痛12例,中度疼痛103例,重度疼痛9例;肝癌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为4.35±1.578分,服药依从性总体处于低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疼痛自我效能总分与平均疼痛评分显着负相关(r=-0.334,p<0.010),平均疼痛评分与服药依从性呈显着负相关(r=-0.254,p<0.001)。疼痛自我效能与服药依从性呈显着正相关(r=0.377,p<0.001)。结论: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与疼痛评分、镇痛药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疼痛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镇痛药服药依从性。第二部分:自我效能干预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的影响目的:调查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疼痛控制障碍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选择2018年6-10月在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A、B区住院接受保守治疗的86例晚期肝癌患者,两个病区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消化内科A区的43例晚期肝癌患者作为实验组,消化内科B区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晚期肝癌癌痛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效能理论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一个月的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疼痛控制障碍、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最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6,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0,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疼痛控制障碍总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68,p<0.001)。实验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9,p<0.05)。结论:通过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测试自我效能干预对疼痛评分、疼痛控制障碍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证明自我效能理论可以减轻肝癌患者的疼痛和疼痛控制障碍,提高服药依从性,为晚期肝癌患者疼痛管理开创新思路。

二、浅谈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现状及病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症相关性疼痛
二、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症治疗相关性疼痛
三、病例报告
四、讨论

(2)住院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结局与医护人员疼痛管理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一般资料
    2.研究指标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病人的疼痛管理结局
    2.医师与护士的癌痛管理行为
    3.病人疼痛管理结局与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行为的关系
讨论
    1.癌症病人疼痛管理结局有待改善
    2.医护人员疼痛管理行为有待改善
    3.规范的疼痛管理行为可以改善癌症疼痛管理

(3)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一、癌症相关性疼痛的背景
二、分类系统的必要性
三、IASP特别工作组ICD分类倡议
四、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的分类
    1.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分类的总体框架
    2.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分类中的诊断代码
五、讨论
六、总结和结论

(4)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中止标准
    (六)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干预措施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2.1 选穴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
        2.4 操作方法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1. 疼痛程度评估
        2. 疗效指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三) 针刺镇痛机制
    (四) 选穴依据
        1. 四关穴
        2. 阿是穴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依据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法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
    3.3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分析
    4.2 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附录B 调査问卷
附录C 文献综述(己发表)植入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延续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6)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癌痛筛查
2 癌痛评估
    2.1 常规评估原则
    2.2 量化评估原则
    2.3 全面评估原则
    2.4 动态评估原则
3 及早、充分、持续、有效的癌痛治疗
    3.1 治疗原则
    3.2 治疗方法
        3.2.1 病因治疗
        3.2.2 药物治疗
        3.2.2. 1 原则
        3.2.2. 2 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3.2.3 非药物治疗
4 门诊癌痛病人管理
5 病人和近亲属宣教随访
    5.1 病人和近亲属宣教
    5.2 病人随访

(7)肿瘤科护士癌性爆发痛认知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立题背景
    2 文献回顾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及观察指标
    3 资料发放与收集
    4 数据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二、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状况
    2 研究对象对癌性爆发痛认知现状
    3 研究对象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的现状
    4 研究对象对癌性爆发痛认知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相关性分析
    5 研究对象培训史及培训意愿情况
三、讨论
    1 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
    2 肿瘤科护士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
    3 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爆发痛认知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相关性分析
    4 肿瘤科护士培训史及培训意愿情况分析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 发表论文
    2 科研
    3 专利

(8)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研究背景
        1.1 癌症症状群研究的发展和意义
        1.2 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定义和发生原因
        1.3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干预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1.4 认知行为干预的国内外实践研究进展
        1.5 认知行为干预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的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2 理论基础
    3 研究内容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研究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策略
        1.2 筛选文章
        1.3 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
    2 质性访谈
        2.1 研究场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抽样方法
        2.5 资料收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完善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
        3.1 确定会议讨论的主题
        3.2 确定专家小组成员
        3.3 会议准备
        3.4 会议过程
    4 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
        4.2 访谈结果
        4.3 专家会议意见分析
        4.4 拟定认知行为策略
    5 讨论
        5.1 癌症患者对神经心理症状群相关认知匮乏
        5.2 应重视癌症患者心理情绪,积极进行认知重构
        5.3 构建针对神经心理症状群的认知行为策略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 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干预效果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场所
        1.2 研究对象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计算
        1.5 抽样与分组方法
        1.6 研究工具
        1.7 干预内容
        1.8 具体实施方案
        1.9 结局指标
        1.10 资料收集
        1.11 干预效果评价
        1.12 数据分析
        1.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患者参与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2.3 干预效果分析
        2.4 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结果分析
        2.5 症状管理日志记录结果分析
        2.6 可行性评估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管理的重要性
        3.2 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
        3.3 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认知行为策略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和不足之处
        2.1 创新点
        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症状群概述及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作者已发表的其他文章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研究评估量表
    附录4 :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录5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癌性疼痛探析阿片类药物中医性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研究步骤
        2.3 证素统计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3.2 阿片类药物应用前后舌象变化
        3.3 阿片类药物应用前后脉象变化
        3.4 阿片类止痛药应用前后证素分布情况
        3.5 疼痛缓解情况
        3.6 阿片类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情况
    4、分析与讨论
        4.1 西药中药化思维初探
        4.2 从西药中药化浅谈阿片类药物的中药性能
        4.3 用药前后舌象、脉象、病位及病性证素变化
        4.4 阿片类药物的镇痛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4.5 中医药干预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
        4.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2 癌痛患者临床观察表
    附录3 疼痛数字分级法(NRS)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自我效能干预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疼痛评分、疼痛自我效能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自我效能干预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的影响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浅谈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现状及病例报道[J]. 王景,宁燕,黄佳彬,吴晓君,黄铭杰,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10)
  • [2]住院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结局与医护人员疼痛管理行为的研究[J]. 于文华,杨红,马晓晓,侯晓婷,国仁秀,王云,张亚茹,陆宇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05)
  • [3]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J]. 李小梅,袁文茜,曹伯旭,宋昱,宋学军,万有,樊碧发,韩济生,Bennett MI.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03)
  • [4]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D]. 谭延芹. 延边大学, 2020(05)
  • [6]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 鲍扬漪,程先平,胡冰,韩兴华,何义富,孔凡良,孙国平,施险峰,王刚,赵文英. 安徽医药, 2020(05)
  • [7]肿瘤科护士癌性爆发痛认知与循证式疼痛管理实践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周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基于微信平台的认知行为策略对癌症患者神经心理症状群的影响研究[D]. 翟莹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癌性疼痛探析阿片类药物中医性能的临床研究[D]. 蓝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自我效能干预对晚期肝癌患者癌痛的影响[D]. 张小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浅谈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