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巴尔默公式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玻尔氢原子理论

在没有巴尔默公式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玻尔氢原子理论

一、缺少巴耳末公式时如何建立氢原子的玻尔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茹[1](2020)在《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开始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对此研究者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必备知识,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知识。在今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教育部开展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工作,并提出了要做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作,表明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TPACK的重要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整合技术的水平不仅仅影响着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关键。为了了解目前物理教师TPACK的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本文以山东省高中物理教师为例,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展开了研究:1.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TPACK的背景、含义、构成要素以及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物理教师TPACK的概念及其构成进行界定。其中物理教师TPACK的构成为整合技术的物理教师的统领性观念、整合技术的课程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生知识、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以及整合技术的物理教学策略知识五个知识维度。2.根据对物理教师TPACK各知识维度的界定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山东省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到以下的结论:高中物理教师整合技术的统领性观念较高,其余四个知识维度在五等级积分法下的得分均在3.7到4.0之间,说明山东省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知识维度的构成水平较为整齐,但各知识维度中对技术的整合程度不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于高中物理教师TPACK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高中物理教师TPACK在性别、专业、学历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教龄、职称、任职地区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随着教师教龄、职称的提高,教师TPACK也随着提升。教师任职地区不同,教师TPACK也不同,说明山东不同地区师资力量的差别显着。3.结合问卷研究的结果,发现不同阶段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选取了一名专家型教师与一名新手教师,通过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其进行研究,发现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发展过程是教师自我认知、教师教学经验、社会交往、技术认同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从高中物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对问卷调查中教师TPACK在教龄与职称方面的显着性差异进行了验证与解释。4.结合研究结果,分析当前高中物理教师TPACK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校、技术等层面,提出了提升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建议,并基于教师TPACK进行了实践,发现物理教师TPACK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成长。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研究一方面丰富物理学科领域在TPACK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了解了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保证了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提升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对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邓崇林[2](2019)在《以简明物理法重新发现巴耳末公式》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是建造数理模型的科学,是追求简明的科学。查阅包括巴耳末本人等文献,都会用一些已知数字推导出经验公式,虽然经验公式是成功的,但推导手法不够简明,且所用数字令人疑惑,有如先知般预见力,能先得知答案再行推导公式,这在逻辑上有倒果为因推论疑虑,实有碍于物理慨念的建立。本文不借助任何既定数字,而是以未知数并运用物理基本概念,于计算不同波长比时,保留物质元素内蕴表征,只要不被约分消掉,其本性自然显露出来,就能推导出经验公式以及推算巴耳末基数,并加以推广;还提出与里德伯公式的等价证明;最后运用量纲分析揭露此一内蕴物理量的真正本质,其等同于由玻尔模型推导出含多项基本物理常数的里德伯常数,非常适合做为正式教学的一个补充。

黄静[3](2017)在《哈密顿理论量子化》文中研究指明量子化是指物理量随体系所处的状态,只能以确定大小一份一份地进行变化的特征。量子化概念的提出,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玻尔把普朗克对于光的量子化假设推广到微观粒子,推动了量子化概念乃至量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索末菲考虑到核外电子绕核运动不只局限在圆形轨道上,也可以在椭圆轨道上,于是推广了玻尔的量子化条件。量子化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于光的本质的探讨,继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观点后,德布罗意把爱因斯坦的理论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沿用德布罗意的思路,得到了含时薛定谔方程;从哈密顿—雅克比方程出发,得到了定态薛定谔方程。无论是光子还是其它微观粒子,都集波动性和粒子性于一身,其能量不会因为其呈现波动性还是粒子性而发生改变。微观粒子能量量子化的原因,在于波粒二象性。本文通过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点,综合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结果,认为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质的两种性质,是物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微观粒子的本质不变,从微观粒子两种属性的角度去研究微观粒子的能量,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的。哈密顿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完美性,利用哈密顿理论可以推导出所有物理学的基本方程,包括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哈密顿理论应不受宏观限制,也可以描述微观粒子。本文从微观粒子的粒子性角度入手,利用哈密顿―雅克比方程,使用作用变量―角变量的方法,通过引入索末菲量子化条件,计算出了氢原子及类氢离子、谐振子和一维无限深势阱的能量,并与量子力学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结果完全一致,实现了哈密顿理论的量子化。

方在庆,朱慧涓[4](2013)在《“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纪念玻尔原子模型诞生100周年》文中认为在玻尔原子模型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本文通过考察尼耳斯·玻尔在1913年之前的思想发展,以及他提出原子模型的过程,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玻尔为什么从金属电子论的研究突然转向了原子模型的研究?他是如何在原子结构与光谱线之间建立不可分割关系的?他的原子模型在哪些方面突破了经典物理学?更进一步,科学家如何解决一个公认的科学理论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通过梳理对玻尔建立原子模型过程的不同解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初步答案。

李嘉慧[5](2012)在《大学物理中的量子力学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量子力学是在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科学,而且它还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在自然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已成功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物理、材料、化学、生命、信息和制药等,量子力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物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量子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物理学课程中,量子力学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于量子力学教学改革而言,量子力学教学教法一直是很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19世纪末一系列重大发现,揭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序幕。本文第一部分详细陈述了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准备;第二部分阐述了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第三部分描述了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第四部分分析了国内外量子物理教学现状;第五部分提出了量子力学教学的建议;最后做了一个案例分析,希望推动量子力学教学的发展。

王超良[6](2011)在《玻尔的原子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一、玻尔原子模型的建立1.提出玻尔理论的背景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利用盖斯勒管研究气体放电现象时发现了阴极射线。"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在众多科学家的工作中,汤姆生的研究工作最为出色,他进行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研究,最终确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质量只比氢原子质量的两千分之一稍多一点的电子流。

王炎森[7](2010)在《近代物理学重大发现的背后——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中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些问题是环绕如何介绍物理学史的重大发现的过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及获诺贝尔奖的)以及如何

姜小慧[8](2010)在《科学哲学视角下的EPR悖论研究》文中认为1935年的EPR论战,引出了定域实在论与量子力学完备性之间的矛盾。1935年,薛定谔就把这一矛盾称为“EPR悖论”,随后这一说法分别被玻姆、贝尔等人采用。贝尔不等式提出至今已经有了许多相应的检验实验,这些实验被称为是对矛盾双方进行抉择的“判决性实验”。许多物理学家们希望借助这些判决性实验在定域实在论与量子力学完备性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希望实验结果能对一方是决定性地支持,对另一方是决定性地反驳。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至今仍没有找到这种能够做出“最后判决”的实验。不过,在这探寻的过程中,却引出了非定域性,量子纠缠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EPR这一篇仅仅4页的论文,就像一把打开神秘宝藏的钥匙,引领着人们找到无数的智慧珍宝。总起来说,过去70多年对EPR悖论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进路。一种是哲学的,一种是科学的。在1935玻尔发表同名论文回应EPR论文以后的十几年里,对EPR悖论的讨论逐渐上升到哲学争论的层面。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物理学实验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爱因斯坦等人对于因果性,客观实在等哲学论题的关注,尤其是玻尔充满哲学意味的互补原理,使EPR悖论披上了厚厚的哲学外衣。按照这一线索发展下去就是延续到今天的关注量子力学对因果性与实在观所造成的重大影响的哲学研究进路;另一进路是科学的,1951年玻姆将ERP原文中的思想实验简化以后,就为用真实实验检验EPR悖论提供了可能性。随后贝尔不等式以及实验技术的发展,逐渐恢复了EPR悖论科学论题的身份。在这两种思路的影响下,EPR悖论问题俨然成了一种“实验的形而上学”’。经过这么长时间,ERP悖论问题不管是在哲学形而上学方面的研究,还是科学实验方面的进展,都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绩。所以,如果我们再从上述两方面任一方面去研究EPR问题,都极有可能演变成对他人工作成果的简单重复,不仅是事倍功半,而且也无太多意义。不过,经过细致的分析考察,我们发现,关于EPR悖论,还有值得深入发掘之处,还有另外一条道路科学哲学之路可以选择。这个进路应该是前面两种进路的整合,它比形而上学的研究更具有实证性,比单纯的科学研究更具有思辨色彩,更能体现方法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更符合“实验的形而上学”精神。本文中我们将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关于科学理性与科学信仰。科学家的理性建立在实验数据之上,他们尊重实验,尊重数据,所以才有了能量子,才有了光量子。科学家的信仰是建立在其科学信念之上的,爱因斯坦相信经典力学的严格因果性,所以爱因斯坦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而玻尔的信念是不迷信任何既定体系,时刻欢迎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所以才有了哥本哈根诠释。关于判决性实验。在以往科学哲学界关于判决性实验的各种观点中,我们倾向于以下观点:判决性实验具有相对的判决效力。并且我们认为,判决效力相对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基础的背景知识是相对可靠的、历史性的,在一定时代背景下被认为是可靠的背景知识,随着认识的逐步发展,很有可能就暴露出隐藏在其中的缺陷,虽然背景知识总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被修订,但永远不会达到绝对可靠性。那么建立在这样的背景知识之上的判决性实验也不能是绝对可靠的,所以一直以来被视为判决性实验的贝尔类型实验以及新型EPR悖论类型实验均不能作为EPR悖论问题的终极审判官。关于悖论。悖论从字面上讲,它意指某种与通常接受的观点相反的东西。“悖论可以定义为从明显可接受的前提凭借明显可接受的推理而导出的不可接受的结论”。悖论的根源在于其看上去合理的前提(背景知识)实际上是有缺陷的,那么要想解决EPR悖论,就必须找出前提中有缺陷的地方。又由于背景知识的相对可靠性,悖论的解决也是相对的。霍华德所提出的“定域非分离性”就是从背景知识中去寻找解决悖论的突破口的成功案例。关于思想实验与科学悖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思想实验在物理学史上尤其是近代物理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通过思想实验而发现的,因而说思想实验是促进科学理论发现的重要方式,我们称之为“思想的铲子”;而科学悖论,则可以分为由具体理论或实际实验揭示出来的悖论,以及通过思想实验而得出的悖论,科学悖论的任务是对科学理论进行检验,揭示理论中所潜伏的深层矛盾,常常是元理论层面上的矛盾,所以我们把科学悖论称为“思想的显微镜”。有了这两种得力的工具,我们就可以在科学的进程中,既可以勇敢地进取又可以随时发现问题以便修正前进的方向。关于微观粒子的个体性。个体性问题在量子力学诞生以后变得更加复杂了。个体性问题从“宏观物体的个体性如何具有的?”发展成“微观粒子是否具有个体性?”。微观粒子(全同粒子)的不可识别性以及量子系统的不可分离性(自我同一性丧失)使得部分科学家与哲学家得出结论说,微观粒子是没有个体性的。我们的观点则有所不同,首先“不可识别”并不等于“不可区分”,前者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而后者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以“不可识别”的微观粒子仍旧可以是“可区分的”。而“可区分性”是个体性的一个充分条件,我们将通过粒子的“基数可区分性”来论证其仍然是具有个体性的,起码是部分的个体性;然后我们将引申“相对可分离的整体性”到“相对可分离的个体性”,指出量子系统的不可分离性并不等同于绝对不可分离的那种整体性,微观粒子仍然保留着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说个体性并没有完全丧失,而只是弱化到一定程度,显示出与宏观物体不同的个体性。从而也就说明量子系统具有弱化了的爱因斯坦意义上的“定域实在性”,EPR悖论也就得以消解。关于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协调。定域实在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对立,在更深层次上就意味着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这当代最伟大的两个研究纲领之间的对立,因为定域性实在论是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假说之一。对任何一方的放弃,即使是在情感上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人们为了将二者协调起来消除EPR悖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霍华德所提出的“定域的非分离性”就是最好的表率,而我们则从量子的“弱个体性”的新视角进行协调。一方面,量子纠缠与远程关联已经成为确凿的事实;另一方面,量子粒子的“实在性”并不因之丧失,相互作用仍然是定域的、非超距的。前者是量子力学家所断言的,后者则是爱因斯坦所希望的。因此,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二者协调起来,使它们“和平共存”是大有希望的。

申晓志[9](2008)在《NII离子4f跃迁几率和辐射寿命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工作采用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方法,以NII的2p4f-2p3d的能级精细结构和跃迁为例,详细分析了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弛豫效应、Breit相互作用和量子电动力学(QED)效应对pf形成的对耦合能级精细结构及辐射跃迁概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和弛豫效应对辐射跃迁概率有很重要的影响,且Breit相互作用与QED效应对能级有进一步优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弛豫效应、Breit相互作用和QED效应,系统计算了NII离子2p4f向所有低激发态包括奇宇称的2s12p3, 2p3s, 2p3d, 2p4s, 2p4d和偶宇称2p2, 2p3p,2p4p所有可能组态的跃迁.得到了的允许跃迁概率(E1)与已有实验符合很好,同时也详细列出了禁戒跃迁几率(E2, M1, M2).在此基础上得到的2p4f的辐射寿命与已有理论和实验也符合很好.对于一些特殊的组态或高激发态的处理,在理论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许多效应的影响,因此,有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鉴于光谱本身即包含该谱线跃迁的一些跃迁特性信息,本工作从光谱诊断的角度去间接理,避开因准确计算能级须考虑各种效应而带来的麻烦,提供了一种依托于实验和计算的半经典计算跃迁概率的最新方法,为处理一些特殊组态或高激发组态的跃迁概率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简单,可行的途径.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处理方便和计算精度,在原先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假设并对原先方法作了适当的改进,采用包含更多激发组态谱线的光谱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

侯新杰[10](2005)在《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以逻辑方法为主的传统物理教育忽视了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对科学方法论没有给以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和创造力培养,不利于科学本质理解,不利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的结合是改革传统物理教学的有益手段。美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或《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非常重视“科学本质”和“历史观点”教育。斯诺的“两种文化”问题和萨顿的“将科学史作为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的观点使得科学史与科学教学结合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论文分析了传统物理教学的不足和国内外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设计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此谓导言内容。除导言外,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是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论文首先论述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教育价值,分别阐述了物理学史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造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这些是对物理学史具有的本然价值进行分析。紧接着开展的是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学生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弄清了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需要状况。论文调查统计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物理教材及现行中学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的情况,查明了我国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的优点和不足。论文对物理教学中的准历史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为克服准历史现象采取的措施和物理教师必备的科学人文素质。第一章可以说是论文研究意义价值的深入阐述。 第二章是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建构。这一章是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基本依据。首先论文通过分析比较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和库恩科学发展论得出教育实践应与科学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应重视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从结构主义与物理教学的关系说明物理学史在提高迁移能力上可以扮演“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再次,通过物理文化重演理论揭示人类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的内在相似性,并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观点分析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不可分割性,为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的结合提供了直接依据。物理教学的目标与物理学史作用的动机理论,阐述了物理学史对教学目标的影响机制。这些论述为下一章阐述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模式、原则奠定了基础。

二、缺少巴耳末公式时如何建立氢原子的玻尔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少巴耳末公式时如何建立氢原子的玻尔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关于TPACK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TPACK的内涵与框架
        1.2.2 TPACK的测量
        1.2.3 教师TPACK的发展
        1.2.4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教师TPACK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教师TPACK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教师专业发展
    2.2 教师TPACK研究的相关概念
    2.3 物理教师TPACK的构成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研究
    3.1 问卷的编制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1.3 内部一致性分析
    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基本信息统计
        3.3.2 高中物理教师TPACK各知识维度的水平
        3.3.3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整体水平
        3.3.4 高中物理教师TPACK在人口变量下的差异性
        3.3.5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调查结果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个案研究
    4.1 研究的目的
    4.2 研究对象的情况
    4.3 研究的实施
    4.4 研究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提升
    5.1 高中物理教师TPACK存在的问题
    5.2 高中物理教师TPACK发展的条件
    5.3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提升建议
第六章 基于TPACK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6.1 教学实践的目的
    6.2 自身TPACK的问题与分析
    6.3 《玻尔的原子模型》的教学设计
    6.4 教学反馈
    6.5 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七章 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物理教师TPACK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物理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项目分析
    附录4 探索性因素分析
    附录5 内部一致性分析
    附录6 高中物理教师TPACK在各人口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附录7 《玻尔的原子模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以简明物理法重新发现巴耳末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出问题
2 寻找巴耳末基数文献回顾
3 回顾氢原子光谱简史并提出假设及拟定研究方法
4 推导巴耳末经验公式
5 推算巴耳末基数
6 推广巴耳末公式并证明与里德伯公式等价
7 以量纲分析揭露内蕴物理量的本质
8 结论

(3)哈密顿理论量子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可行性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理论研究法
2 波粒二象性与量子化
    2.1 量子化
        2.1.1 量子化的提出
        2.1.2 量子化条件
        2.1.3 量子理论的建立
    2.2 波粒二象性的发展
        2.2.1 微粒说与波动说的提出
        2.2.2 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
        2.2.3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提出
    2.3 波粒二象性与量子化
3 哈密顿理论量子化
    3.1 哈密顿理论
    3.2 哈密顿理论量子化
        3.2.1 氢原子及类氢离子的能量
        3.2.2 谐振子的能量
        3.2.3 一维无限深势阱的能量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纪念玻尔原子模型诞生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1913年前的玻尔
三玻尔模型之前的原子模型
四玻尔对原子模型的关注
五玻尔的新线索:量子化及光谱线
六玻尔模型的突破及其内在困难
七结语

(5)大学物理中的量子力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量子论的初期
    1.1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
    1.2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1.2.1 光电效应的发现和光电效应的机制
        1.2.2 勒纳德的新发现
        1.2.3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2.4 密立根的光电效应实验
    1.3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的提出
        1.3.1 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1.3.2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
2 量子论的建立
    2.1 旧量子论的困难
    2.2 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
    2.3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创立
        2.3.1 矩阵力学的创立
        2.3.2 波动力学的创立
    2.4 波函数的物理诠释
    2.5 不确定原理和互补原理的提出
3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3.1 争论前期
    3.2 EPR悖论
4 国内外量子物理教学现状
    4.1 国内外量子力学教学特点
    4.2 国内外量子力学教材
    4.3 小结
5 量子力学的教学研究
    5.1 量子力学教学中的问题
    5.2 量子力学教学改进
6 案例分析——不确定关系的讲解
    6.1 理论的历史背景
    6.2 由单缝实验引入不确定关系
    6.3 由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严格导出不确定关系
    6.4 不确定关系的应用举例——能量-时间不确定性
    6.5 例题——一维谐振子的零点能(运用不确定关系)
    6.6 课后思考练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科学哲学视角下的EPR悖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1.1 普朗克与能量子假说
    1.2 爱因斯坦与光量子假说
    1.3 光量子与能量子的关系
    1.4 玻尔与旧量子论
    1.5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1.6 波粒二象性
    1.7 海森伯与矩阵力学
    1.8 薛定谔与波动力学
2 哥本哈根诠释
    2.1 概率诠释
    2.2 不确定原理
    2.3 互补原理
3 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
    3.1 贡献
    3.2 质疑
4 爱因斯坦-玻尔论战
    4.1 论战始末
    4.2 EPR论文
    4.3 科学理性与科学信仰的纠结
5 贝尔定理及其实验验证
    5.1 玻姆对EPR思想实验的简化
    5.2 贝尔不等式和贝尔定理
    5.3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
    5.4 量子纠缠
    5.5 非定域性
6 第三代实验——EPR悖论类型实验
    6.1 新兴EPR实验
    6.2 EPR悖论的"判决性实验"是否存在
7 从悖论角度看EPR悖论
    7.1 悖论及其类型
    7.2 悖论的根源与消解
    7.3 有"毛病"的定域性假设
    7.4 思想实验与科学悖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8 EPR悖论中的个体性问题
    8.1 个体性问题
    8.2 量子系统中的个体性困境
    8.3 不完全个体性或"弱"个体性
9 结语: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协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NII离子4f跃迁几率和辐射寿命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原子分子物理的发展
    1.2 等离子体的光谱测量
    1.3 理论方法的改进
    1.4 NII 4f 谱线的研究意义
    1.5 NII 4f 谱线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引言
    2.2 多组态 Dirac-Fock 方法
    2.3 跃迁几率和寿命的计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引言
    3.2 等离子体的几种简化模型
    3.3 等离子体的光谱法测量
    3.4 等离子体谱线的形状
    3.5 自然大气等离子体实验—闪电通道等离子体
    3.6 实验室大气等离子体实验装置-激光大气等离子体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II 离子 2p4f-2p3d 能级精细结构和辐射跃迁几率 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4.3 电子关联的影响
    4.4 弛豫效应的影响
    4.5 一些 2p4f-2p3d 的辐射跃迁几率和振子强度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4f寿命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计算
    5.3 各种效应的响应
    5.4 4f 跃迁几率
    5.5 4f辐射寿命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一种最新的求跃迁几率的半经典方法
    6.1 引言
    6.2 理论方法
    6.3 一个算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与跃迁几率有关的拟和参量的研究
    7.1 引言
    7.2 理论方法前提
    7.3 与跃迁几率有关的拟和参量的基本假设(条件)
    7.4 nii 2p4f-2p3d和2s2p~23d-2s2p~23p的拟和跃迁几率计算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所发表论文
致谢

(10)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论文研究的意义、价值、现状、内容与方法
    一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 国内外观点和研究现状
    三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三)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学生需求分析
        (一) 调查的内容、对象、方式
        (二) 调查的结果分析
        (三) 结论
    三 大中学校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情况的调查
        (一) 大学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情况调查
        (二) 中学物理教材结合物理学史情况调查
        (三) 结论
    四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中的准历史现象及其克服
        (一) 准历史现象
        (二) 加强物理学史的研究以及新型物理学课程的开发
        (三) 为克服准历史现象物理教师必备的科学人文素质
第二章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库恩科学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 库恩科学发展理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二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物理教学
        (一)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
        (二) 物理学的发展与结构主义
        (三) 结构主义与物理教学
    三 物理文化重演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 个体的物理学习重演着人类探索物理的过程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科学概念学习过程的解释
    四 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观点
    五 物理教学的目标与物理学史作用的动机理论
        (一) 物理教学的目标
        (二) 物理学史作用的动机理论
第三章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模式、原则和案例分析
    一 从认知发展和科学发展看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
        (一) 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物理学知识的类型
        (三)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方式
    二 HPS教育的科学教学改革模式和启示
        (一) 蒙克与奥斯本的教学过程模式
        (二) 马修斯的适度目标模式
        (三) 两者的共同点及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三 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原则阐述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适量性原则
        (三) 趣味性原则
        (四) 思想性原则
    四 案例分析:相对论内容的历史考察和教材处理
        (一) 相对论创立的历史回顾
        (二) 相对论部分教材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
        (三) 相对论部分的教材处理建议
第四章 基于历史探究的物理教学策略及实验研究
    一 基于历史探究的物理教学策略
        (一) 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
        (二) 探究式教学的行为策略
        (三) 课堂管理策略
        (四) 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二 教学实验的实施
        (一) 实验班级的确定
        (二) 实验过程和内容
        (三) 教学实验案例
    三 教学实验的评价方法和结果
        (一) 物理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评价方法
        (二) 物理学习情感评价方法
        (三) 教学实验评价结果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进一步讨论
附录
    附录一 学生物理学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力学、电磁学前概念调查问卷
    附录三 物理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卷(前测)
    附录四 物理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卷(后测)
    附录五 中学物理美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物理学习情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缺少巴耳末公式时如何建立氢原子的玻尔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教师TPACK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刘梦茹.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以简明物理法重新发现巴耳末公式[J]. 邓崇林. 物理与工程, 2019(01)
  • [3]哈密顿理论量子化[D]. 黄静.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4]“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纪念玻尔原子模型诞生100周年[J]. 方在庆,朱慧涓. 科学文化评论, 2013(06)
  • [5]大学物理中的量子力学教学研究[D]. 李嘉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玻尔的原子模型[J]. 王超良. 物理教学, 2011(10)
  • [7]近代物理学重大发现的背后——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A]. 王炎森. 全国第18次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8]科学哲学视角下的EPR悖论研究[D]. 姜小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9]NII离子4f跃迁几率和辐射寿命的理论研究[D]. 申晓志.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10]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侯新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在没有巴尔默公式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玻尔氢原子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