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下自制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懿[1](2020)在《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实践分析 ——基于一项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行为及交易额对企业造成的财务影响引起了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财政部相继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暂行规定。为发现企业目前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2019年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调查问卷,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2个控排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分析发现,企业的会计确认呈现多样化、会计计量和报告呈现简易化,且与征求意见稿的会计处理不一致:有偿配额自用时企业主要确认为无形资产(45.45%)、存货(18.18%),在有偿配额交易时企业主要确认为无形资产(27.27%)、存货(18.18%)和交易金融资产(18.18%);不列报(50%)或合并列报(45.45%),且不进行会计披露(59.09%)。在无强制性会计准则下,企业上述会计处理特征导致了财务信息不可比、真实的碳排放情况被隐没两方面的问题。碳排放权资产的界定复杂、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缺乏重视和合理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取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制定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十分必要,准则制定的关键要把握会计处理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平衡。基于此,本文肯定了暂行规定对统一会计处理的贡献,并提出在年末确认本年度排放成本、规范配额的使用顺序和按照持有意图确认不同的损益科目三点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理论,有助于会计政策制定者、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能够帮助企业、投资者和公众认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利用碳交易会计信息更好地进行决策。
王奕丁,王鑫,张雨澄[2](2019)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基础的局面。在信息和管理领域,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日益扩大。在企业的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受到企业家、政府和会计主体的更多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问题,并制定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处理的办法。
黄蔚[3](2019)在《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企业并购中形成的商誉,即合并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按照并购支付对价大于被并购方公允价值的差额单独作为一项资产于资产负债表中列报,且后续计量方法采用减值测试替代了系统摊销,作为合并商誉唯一的后续计量方法。据Wind数据库显示,我国2007年A股上市公司总体商誉余额为386.62亿,总体商誉减值额为4.78亿,披露商誉减值的公司数量为37家,披露商誉的公司数量为564家,到2016年总体商誉余额增至10 496.51亿,突破万亿,总体商誉减值达到98.89亿。披露商誉减值的公司数量也增加到309家,披露商誉的公司数量增至1748家,即过半数的A股上市公司的报表中有商誉这项资产,其中又有17.68%的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1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近年来合并商誉与其减值金额都有跨越式增长,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引起了监管部门、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等各方的关注。因此,进一步加强关于合并商誉的理论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以及实务界提供相应地理论依据。现行准则下合并商誉的计量方法是否能反映商誉的经济实质?合并商誉能否真正地改善企业的绩效?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方式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如何改进?而目前有关商誉会计后续计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商誉减值进行的。但本文认为仅对于减值测试法本身的研究尚不足以解决商誉会计后续计量的改进的问题,还应该针对是否应重新考虑引入摊销的后续计量方法进行调查。对于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对企业超额收益及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此外,现有文献鲜有探究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文将围绕合并商誉对企业超额收益、绩效、盈余管理以及融资约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以盈余管理和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机制。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07年-201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合并商誉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从我国资本市场合并商誉发展趋势方面来看,我国A股上市公司合并商誉的总额、商誉占总资产比重以及商誉减值都有大幅增长,尤其受到并购浪潮的影响,自2013年起,上述指标的增速均显着加快。从行业分布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誉余额及其减值增幅较大,且商誉余额占总资产比重较大,减值风险凸显。从板块分布看,创业板商誉余额,商誉减值以及商誉占总资产比重的增幅都是最大的。商誉账面价值过大和巨额减值等问题集中在“轻资产”公司和中小创企业。在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本研究并未发现合并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当期或持久的超额收益。现行会计准则下确认计量的合并商誉的主要来自于并购的价差,包含相当程度的“非核心商誉”部分,与其超额收益本质有一定程度偏离。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根据本文对合并商誉的分类而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将合并商誉分为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和业已形成的合并商誉(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分别考察二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当期绩效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并不持久。而合并商誉的账面价值对企业当期、滞后一期甚至更长期间的绩效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此外,行业集中度对于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行业集中度能够增加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以及缓解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从合并商誉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看,本文首先分析了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增加了企业正向的盈余管理程度,同时,股权支付方式对二者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股权支付方式的运用增加了合并商誉确认过程中导致的盈余管理程度。更进一步地,以盈余管理作为中介变量对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检验,发现盈余管理在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企业当期确认的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有相当程度是通过正向的盈余管理来实现的,对企业的绩效尤其是企业长期的绩效并无本质上的改善。从合并商誉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方面看,本文首先分析了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行商誉会计准则下确认的合并商誉价值由于其估值中的泡沫因素和商誉会计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增加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上市公司获取外部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合并商誉的账面价值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但是国有企业产权性质和四大审计能够对合并商誉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加剧作用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即,二者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造成的外部融资约束。更进一步地,本文以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了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融资约束在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合并商誉账面价值加剧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监管层面和准则改进两个方面的建议。针对监管方面:首先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于存在较高商誉减值风险的行业的监管,对于商誉占资产比重较高的行业和公司,跨界并购,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公司更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及其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风险管控应重点关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中小创企业,该行业和板块的特征使得并购中容易出现过高估值现象,导致商誉泡沫产生,减值风险较大,应着重规范。第二是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及事后的监督审查,加强对于商誉的相关信息的披露力度,对于报表中的信息应做到明确易懂,而对于出具评估报告进行减值测试的,评估报告应该公开易得以便于投资者及监管者能够充分获得商誉及其减值的相关信息。第三是增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应承担的责任,因为商誉计量对于评估结果的依赖使得评估报告的可靠性是商誉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之一。除了监管层面对资本市场商誉问题的规范,更重要的是针对商誉准则的改进:首先是对于合并商誉初始计量方法的改进,使得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价值尽可能地体现商誉的“超额获利能力”本质。其次,提高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效率降低减值测试中的自由裁量权。最后本文建议考虑重新在商誉的后续计量中引入摊销的方法,采用摊销与减值相结合的方法作为上市公司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重新考虑引入摊销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利用商誉做高企业估值后,又利用巨额减值操纵利润而引起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波动。且引入摊销,会使得合并后面临长期的摊销费用,且商誉价值越高,相应地摊销费用越大,可以使企业更谨慎地对待并购重组,能够对部分企业利用并购盲目扩张起到一定约束作用。此外,本文建议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模型中尽量避免采用现值模型来进行减值测试,加强第一层级公允价值在合并商誉后续计量中的运用。
张泽[4](2015)在《企业无形资产核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加剧,有更多企业将无形资产的核算作为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核算的比较,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核算的更新之处,提出了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摊销核算存在的问题:摊销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和收益方式;分析了无形资产核算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的矛盾,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之间的冲突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突出明显。最后提出了改进无形资产核算的建议。
李晓宁[5](2014)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的概念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经济的主体。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与国际社会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存在共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主要是参照有形资产会计计量而建立的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达到实际真实的效果。在知识经济范畴内,要达到对无形资产的准确会计管理,需要建立无形会计管理原则,制定无形资产准则,在计量和核算方面,体现其根本性价值。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相关内容。
冯卫东[6](2014)在《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在知识经济下,企业能力和知识积累效应,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已明显超过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本文以商誉理论起源及其经济实质作为逻辑研究起点,围绕无形资产与商誉、商誉的经济实质及构成因素、商誉确认与计量、商誉列报与披露等内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会计准则演变过程进行了文献综述,梳理商誉理论研究现状,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运用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并结合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对我国现行有关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原则与其他资产不一致;二是多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提前确认了商誉;三是复杂股权结构下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计量不完整;四是并购商誉后续计量未能反映出并购协同效应;五是商誉列报与披露信息缺失。之后,本文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2007-2012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并购商誉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能够提升公司当期业绩;在以后期间内,除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外,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显着降低了公司业绩,上市公司支付较高的对价而确认的“并购商誉”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存在滞后性;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商誉”能够提升公司业绩。这表明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确认与计量的商誉没有体现出商誉的经济实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以会计基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并购协同理论为依据,对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的改进与重构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提出了商誉会计理论框架,对商誉作出了新的定义与分类。本文认为,商誉是指企业的能力,该能力是企业在过去持续经营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或通过并购取得的、能够控制的、现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不能单独辨认和交易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本文对商誉进行重分类,除按来源或取得方法不同划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外,为了客观反映并购协同效应,本文还按企业并购日时间点将并购商誉划分为“并购日商誉”和“并购后商誉”两类,其中,“并购日商誉”是指并购日时点的商誉,即外购商誉,“并购后商誉”是指并购日以后各期期末商誉,包括并购日已确认的外购商誉和因并购协同效应而新增的商誉。从定量角度来看,并购后商誉=并购日商誉+并购后新增商誉(并购协同效应)。二是提出了并购商誉确认与计量一般原则,确保商誉定义和实体理论得到一致性的遵循。三是对一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多次交易分步实现企业并购、间接控股子公司实现企业并购以及通过多路径控股子公司实现企业并购商誉的确认与初始计量提出改进意见。四是提出了并购商誉进行后续计量原则和方法,以客观反映并购协同效应,即“并购后商誉”的变化情况。五是提出了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以解决目前企业账面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相背离的问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账面价值与公司市场价值有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把体现企业能力的全部商誉予以确认与计量。对并购商誉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核心问题是对“两个公允价值”的估值,而采用估值技术对企业整体及其可辨认净资产进行定价,仅依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自身力量难以胜任。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商誉计量这一会计学发展的瓶颈,本文运用系统的方法,提出构建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使商誉估值尽可能接近市场价值。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包括三个方面:①企业内设价值评估部门或委托企业价值评估专业机构,对企业商誉价值进行估值,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估值一次,并向会计机构指供相关数据;同时根据市场、专业分析师反馈情况进行修正;②企业会计机构、会计师根据商誉价值估值数据,对商誉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这也是企业价值的发现过程;③市场分析师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商誉估值的公允性、可靠性以及企业信息质量进行持续评价。六是提出了商誉权益属性和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客观反映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商誉资产权益的归属。七是提出了改进商誉列报与披露的建议。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在传统资产观基础上建立的,未将反映企业能力、竞争优势的商誉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加以确认,也未反映“商誉人力资本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本文提出将现行“资产负债表”改为“财务状况表”,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改为“负债及主体权益”项目,在原“所有者权益”基础上增加“待确认权益”项目,以反映企业包括人力资本价值在内的商誉价值。其中,“待确认权益”反映的是企业并购后由于并购方与被并购企业之间整合所带来的协同效用,该权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资本公积,有一部分属于“资本雇佣劳动”背景下的不完备契约机制而形成的财富积累,这部分财富可用于企业股权或期权激励、分红、员工被遣散时的补偿费等,作为主体权益的一部分单独列报。同时,在主体权益(商誉)变动表“待确认权益(商誉)”项目下列示,在综合收益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列示。
张东明[7](2013)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无形资产自产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对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对知识经济下的无形资产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计量、确认及存在的问题是文章主要研究的内容。
王平[8](2013)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知识条件下,由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上的不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过窄;二是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完善;三是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内容单一,缺乏预见性。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计量需要完善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相关附表中的披露。
杨瑚[9](2012)在《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自创无形资产在企业整个资产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在一些高科技企业里,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商标权等自创无形资产与日俱增。自创无形资产的多少成为一个企业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我国企业对于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观点出发,通过对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现状的分析,力求探讨一些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更有效的方法,以便更精确地估算出企业的真实价值。
黄军超[10](2012)在《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丰富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频率和利用价值。作为资产构成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已经不同于传统经济下的简易化处理,必须把握发展形势,对其进行特定对象化处理,扩大无形资产要素的确定范围,重新限定无形资产的报废和处置,改革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揭示,以此来完善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
二、知识经济下自制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下自制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实践分析 ——基于一项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不足 |
1.4.2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碳排放权的定义 |
2.1.2 碳排放权的性质 |
2.1.3 碳排放权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环境会计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碳配额的确认 |
2.3.2 碳配额贷方科目的确认 |
2.3.3 碳配额的计量 |
2.3.4 碳配额的报告 |
2.3.5 文献评述 |
3 制度背景 |
3.1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设立 |
3.2 我国碳排放交易会计制度的试点 |
3.3 对征求意见稿的评价 |
3.3.1 进步之处 |
3.3.2 主要争议 |
4 问卷设计、发放与收回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4.2.1 问卷的发放 |
4.2.2 问卷的收回及后续处理 |
4.2.3 问卷填答企业基本情况 |
4.2.4 问卷的内容效度 |
5 问卷分析 |
5.1 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现状分析 |
5.1.1 会计处理的描述性分析 |
5.1.2 会计处理与征求意见稿对比分析 |
5.1.3 决策形成方式对会计处理的影响 |
5.1.4 小结 |
5.2 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5.2.1 财务报表不可比 |
5.2.2 真实的碳排放情况被隐没 |
5.3 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碳排放权资产的界定复杂 |
5.3.2 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缺乏重视 |
5.3.3 合理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评价及建议 |
6.2.1 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暂行规定的评价 |
6.2.2 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暂行规定的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控排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调研问卷(2019) |
附录B |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经济以及无形资产的概念 |
(一) 知识经济的概念 |
(二) 无形资产的概念 |
二、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
(一) 无形资产确认上存在的问题 |
(二) 无形资产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
三、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确认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二) 计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三、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 无形资产会计确认方面的改进策略 |
(二)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
四、结语 |
(3)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制度背景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商誉的本质 |
二、合并商誉与企业绩效 |
三、合并商誉与盈余管理 |
四、合并商誉与融资约束 |
五、现有文献不足 |
第二节 制度背景 |
一、商誉的初始计量 |
二、商誉的后续计量 |
三、商誉会计改进的进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经济学基本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 |
二、代理理论 |
第二节 会计学基本理论 |
一、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VS决策有用观 |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VS可靠性 |
三、准则弹性规则导向VS原则导向 |
四、会计基本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商誉的本质理论与商誉的计量 |
一、超额收益观与直接计量法 |
二、总计价账户观与间接计量法 |
第四节 理论框架 |
第三章 我国A股市场合并商誉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的总体概况 |
第二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分年度分析 |
第三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分行业分析 |
第四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十年分板块分析 |
第五节 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披露情况分析 |
第四章 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构建 |
第四节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并商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中介效应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理论推理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构建 |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合并商誉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中介效应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二、变量定义 |
三、模型构建 |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监管方面 |
二、准则完善方面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4)企业无形资产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 |
二、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与旧会计准则比较 |
(一)计量基础改为公允价值 |
(二)研究开发会计核算 |
(三)摊销与减值 |
(四)排除自创商誉,外购商誉确认无形资产 |
三、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
(一)确认范围狭窄,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
(二)自创无形资产核算还不够细化 |
(三)无形资产退出核算过于简单,没有过渡账户 |
(四)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和减值方法不够科学 |
四、无形资产核算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五、对改进无形资产核算的建议 |
(一)扩展无形资产确认范围 |
(二)改进核算方法,改进摊销方法 |
(三)加强表内与表外无形资产的评估与报告 |
(四)结合实例探讨改进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
六、总结 |
(5)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的重要意义 |
二、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
三、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整改措施 |
四、结语 |
(6)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目录 |
图录 |
表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表述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无形资产与商誉 |
2.2 关于商誉经济实质及构成因素 |
2.3 关于商誉确认与计量 |
2.4 关于商誉列报与披露 |
2.5 关于商誉与公司业绩 |
2.6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会计基本理论 |
3.1.1 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3.1.2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 |
3.2 企业能力理论 |
3.2.1 企业能力概念与特征 |
3.2.2 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
3.2.3 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 |
3.3 企业并购协同理论 |
3.3.1 企业并购含义与分类 |
3.3.2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研究 |
4.1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定性研究 |
4.1.1 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问题研究 |
4.1.2 并购商誉后续计量与计提减值准备问题研究 |
4.1.3 商誉列报与披露问题研究 |
4.2 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 |
4.2.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商誉描述性统计 |
4.2.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4.2.3 研究设计与模型选择 |
4.2.4 回归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4.2.5 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5 商誉会计准则改进与重构 |
5.1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框架 |
5.1.1 商誉定义、经济涵义与特征 |
5.1.2 商誉划分标准与分类 |
5.1.3 商誉确认与计量原则 |
5.2 关于并购商誉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
5.2.1 一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 |
5.2.2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 |
5.2.3 间接控股子公司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 |
5.2.4 多路径控股子公司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 |
5.2.5 并购协同效应与并购商誉后续计量 |
5.3 关于商誉计量方法与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 |
5.3.1 商誉计量方法 |
5.3.2 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 |
5.4 关于商誉权益属性与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 |
5.4.1 人力资本与商誉权益属性 |
5.4.2 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 |
5.5 关于商誉列报与披露 |
5.5.1 并购商誉列报改进建议 |
5.5.2 并购商誉披露改进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确认及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较窄 |
(二) 对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无法全面确认 |
(三) 货币计量单一、不合理 |
(四) 企业研发费用的确认不合理 |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改进的措施 |
(一) 不断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
(二) 设定出合理的企业研发无形资产开支的确认标准 |
(三) 货币性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的有机结合 |
(四) 采取合理的价值计量方式 |
(8)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一) 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过窄 |
(二) 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完善 |
(三)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内容单一, 缺乏预见性 |
1、无形资产计量的成本特征与计量基础。 |
2、无形资产计量的假设前提 |
(四) 无形资产信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
(9)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现状 |
二、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
1、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过于遵循稳健原则, 确认范围较窄。 |
2、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趋于费用化, 导致企业资产不能够真实反映。 |
3、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不合理。 |
4、企业自创品牌价值未被确认, 企业的真实价值不能体现。 |
(二) 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
1、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
2、违反了划分资本性与收益性支出原则。 |
3、历史成本原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计量的局限性。 |
三、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探究 |
(一) 拓展自创无形资产范围, 将价值较大的自创无形资产合理确认。 |
(二) 将人力资源、自创品牌、企业文化等合理估算确认为无形资产。 |
(三) 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 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成本资本化。 |
(四)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 表外披露计量困难的自创无形资产。 |
(10)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的无形资产及会计核算 |
二、传统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 |
1、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较少, 对企业资源的反映失实 |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 不能全面体现企业价值。 |
3、无形资产在会计报表中的揭示不够清晰 |
三、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改进 |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的确定范围 |
2、重新限定无形资产的报废和处置 |
3、改革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揭示 |
四、知识经济下自制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实践分析 ——基于一项问卷调查[D]. 杨懿. 暨南大学, 2020(04)
-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J]. 王奕丁,王鑫,张雨澄. 纳税, 2019(17)
- [3]合并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分析[D]. 黄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企业无形资产核算问题研究[J]. 张泽.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S2)
- [5]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J]. 李晓宁.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8)
- [6]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D]. 冯卫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7]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J]. 张东明.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16)
- [8]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J]. 王平.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2)
- [9]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J]. 杨瑚.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0)
- [10]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研究[J]. 黄军超. 现代商业,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