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前胸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50例体会

右前胸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50例体会

一、右前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50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磊[1](2020)在《胸壁三孔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经验》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新技术的应用,胸腔镜技术逐渐应用于二尖瓣置换术过程中。本研究旨在描述应用胸壁三孔胸腔镜手术技术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二病区自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所收治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98例,按照采取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胸壁三孔胸腔镜技术行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采用正中开胸方式行二尖瓣置换术,将两组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及远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成功率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对照组略长,但总手术时间差别不大,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胸壁三孔全胸腔技术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确切、安全、可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总住院费用低、切口美观等优点。

尚鹏飞[2](2020)在《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正中胸部切口、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的优缺点,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资料。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按连续法将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术;B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C组: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体重、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红细胞、血浆)、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输红细胞、血浆)、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总费用及术后短期随访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分析总结三组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体重、心功能NYHA分级、LVEF基线一致。正中开胸组在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全胸腔镜组比较,用时较少,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方面等指标,全胸腔镜组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正中开胸组比较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费用方面三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疼痛感、对切口的满意度,全胸腔镜组最优,其次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再次是正中开胸组。截止2019年9月,随访3-39个月,随访58人,随访率达96.7%。三组患者生活状态良好,无院外死亡、脑栓塞、脑出血、机械瓣膜故障、瓣周漏、溶血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胸腔镜、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正中开胸三种手术方式用于二尖瓣置换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而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的手术胸壁创伤最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和患者感受更好;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不失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也可作为掌握全胸腔镜手术一种过渡性操作方法。

吴胜军[3](2019)在《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与常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脏手术目前已作为常规手术在全球广泛开展,且微创心脏外科发展迅速,右胸小切口心脏手术技术不断完善,已在各大心血管中心逐步推广。部分此类手术包含右心房径路的操作,其手术操作及难度与单纯左心房径路心脏手术存在明显区别。如何安全高效的完成此类手术一直是心外科医生的关注点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本中心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优化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的经验,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将其和常规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进行对比。方法:本项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病例为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中心使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的患者,其中二尖瓣置换/成形+三尖瓣成形术26例、不停跳三尖瓣手术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1选出同期行常规右胸小切口含右心房径路操作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二尖瓣成形/置换+三尖瓣成形术: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其中特制分流管组有4例(15%)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与常规小切口组4例(15%)无明显差异。特制分流管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166±22min VS.224±58min,P<0.001),手术时间>200min的比例也显着低于对照组(2(8%)VS.16(62%),P<0.001)。且在体外循环时间、>100min体外循环时间比例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特制分流管组都低于对照组(84±13min VS.101±22min,P=0.002;1(4%)VS.11(42%),P=0.001;53±10min VS.62±8min,P=0.001)。在 ICU 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住院费用特制分流管组显着低于对照组。2、不停跳三尖瓣手术:两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其中特制分流管组有6例(35%)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与常规小切口组5例(29%)无显着差异。特制分流管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99±29min VS.148±34min,P<0.001),其中手术时间>150min的比例也显着低于对照组(1(6%)VS.8(47%),P=0.007)。术中体外循环时间特制分流管组也低于对照组(49±22min VS.68±21 min,P=0.014)。在ICU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3、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两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其中特制分流管组有3例(11%)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与常规小切口组4例(14%)无显着差异。。特制分流管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128±20min VS.184±31min,P<0.001),其中手术时间>180min的比例也显着低于对照组(0(0%)VS.14(50%),P<0.001)。体外循环时间特制分流管组也显着低于对照组(71±12min VS.83 ± 1Omin,P<0.001),其中体外循环时间>80min的患者比例特制分流管组也少于对照组(6(23%)VS.14(50%),P=0.026)。在ICU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疼痛评估:对所有患者出院前进行疼痛等级评分发现,特制分流管组与常规小切口组患者手术伤口无痛、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的比例无显着差异(1(1%)VS.0(0%),P=0.316;66(93%)VS.66(93%),P=1.000;4(6%)VS.5(7%),P=0.731)。结论: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将其和常规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进行对比可见,使用特制管可明显降低平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且不会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风险,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无显着影响。证实利用特制管进行右胸小切口右房径路手术同样是安全可靠的,且能优化现有手术,在不增加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胡江苇[4](2015)在《经胸超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应用国产封堵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探索其对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岁~66岁(平均15.2±17.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TTE多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室长轴切面及剑突下双心房切面)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单纯性VSD10例,直径3-8mm(平均5.4±1.35mm),单纯性ASD21例,直径5-32mm(平均11.4±5.3mm)。患者经胸部小切口开胸,非体外循环下在TTE引导下将封堵器固定于缺损位置,确保无残余分流及瓣膜功能障碍后释放封堵器。术后予以肠溶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口服抗凝3个月。比较所有患者封堵术前、术后3个月左室内径(LV)、左房内径(LA)、右房内径(RA)和右室内径(RV)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EF)变化。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封堵术后3月,10例VSD患者术前术后心脏大小对比,LA由(31.87±6.91)mm降至(27.13±7.81)mmm(P<0.05),LV由(33.98±7.43)mm降至(29.02±6.63:mm(P<0.05),RV由(20.11±4.28)mm升至(22.97±3.65)mm(P<0.05)EF(%)由(59.11±4.23)升至(62.14±3.57) (P<0.05)。21例ASD患者术中封堵失败2例,19例ASD患者LV较术前相比,RA由(36.62±3.91)mm降至(32.92±4.57)mm(P<0.05),RV由(21.41±2.39)mm降至(18.19±3.62)mm(P<0.05),LV由(35.11±3.86)mm升至(39.15±6.52)mm(P<0.05),EF(%)由(59.72±8.17)升至(65.64±7.89) (P<0.05)。术后有4人出现轻度二尖瓣反流,跟踪随访1~6个月,1例房间隔缺损出现残余分流(直径3.5mm),其余所有患者未出现瓣膜反流,未出现残余分流、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血栓、气胸和封堵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胸超声可多切面监测封堵过程,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封堵提供了一种新的引导方法和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经胸超声引导下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能有效逆转心肌重构,提高心功能。

李小军[5](2013)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通过两种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寻求一种微创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有价值的方法,从而实现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实行手术治疗的5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病例资料,其中30例行传统开胸手术切口,24例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对两种术式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结果:VAMT组,其中1例中转传统开胸手术。VAMT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止痛剂用量、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开胸组,VAMT组分别为88.54±23.52min、7.83±2.37cm、82.92±24.71ml、200.63±33.24ml、2.75±0.99g、8.92±2.60d;而开胸组分别为103.17±22.69mim、20.17±3.67cm、104.67±33.40ml、337±90.83ml、3.69±0.96g、13.20±3.65d。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肿瘤直径无显着差异(P>0.05),而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止痛药用量、住院天数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是一种创伤性小、临床疗效显着、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可靠的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有价值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苏俊武,凌雁,李晓锋,范祥明,李志强,李磊,吴永涛,朱耀斌,贺彦,程沛,刘迎龙[6](2012)在《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972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探讨右外侧切口在先心病的应用与推广。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本手术组经右外侧剖胸小切口完成1 97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其中男性1 143例,女性829例。年龄平均38.7个月(3~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1.6 kg(4.8~69 kg)。主要病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法洛四联症等。结果 :术后并发症81例(4.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26例(死亡3例)、严重肺部感染22例(死亡2例)、二次开胸止血8例(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亡1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5例、术后残余分流6例(经原切口再次手术1例)、右膈神经麻痹5例(1例膈肌折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4例(1例置永久起搏器)、乳糜胸2例。随访3~108个月,3例法洛四联症存在残余梗阻26~50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中,1例二尖瓣成型术后大量反流行二尖瓣置换。结论:先心病可以在右外侧剖胸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并恢复快。

李忠诚,达嘎,李勇,武建英,姚兵,唐振宇,杨永良,朱吉海,杨佳,王伟,马伟[7](2012)在《西宁地区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783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260m)右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本组783例患者中,进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2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畸形矫治术24例,VSD合并右室双腔心畸形矫治术1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35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3l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畸形矫治术5例,法乐氏四联症畸形矫治术18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瓣膜置换术2例。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平均阻断51min(14min~123 min)。除2例TOF及1例TECD患者死于术后低心排,其余均痊愈出院。随访2月至2年,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能达到疗效与美学双重效果。

钱军岭[8](2012)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及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瓣膜外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在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其心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尽管采取了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心肌保护技术及心脏手术技巧的提高,但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仍较高,临床称之为重症心脏瓣膜病。国内以往报道其手术病死率可高达11.1%~25%。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从2002年1月到2011年2月235例因重症瓣膜病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其发生提供依据;总结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对生存者进行随访及生命质量分析,提高重症瓣膜病手术成功率,并努力提高生存者的生命质量。第一部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02月23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NYHA)Ⅳ级、心胸比例≥0.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24h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死亡的发生;早期手术、积极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CPB)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有效措施。第二部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3例(室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212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选择术前的临床指标;术中体外循环(CPB)、手术方式等;术后24h循环及电解质情况等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程≥15年、心功能(NYHA) 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min、主动脉瓣置换(AVR)、术后24h循环不稳定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是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循环稳定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有效措施。第三部分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及生命质量分析目的总结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对生存者进行生命质量分析。方法2002年1月至2011年0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235例重症瓣膜病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13~80岁,平均(51.8±13.1)岁。术前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48例,X线胸片心胸比率(CTR)≥0.771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0mm12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9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6例,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70例。二尖瓣置换(MVR)4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54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DVR)113例,Bentall术1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9例。随访时间1~9年,利用SF-36量表进行生命质量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死亡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生存者的活力和精神健康评分显着低于其他心脏手术后的患者(P<0.05);其他评分生存者与其他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均低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恰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可提高成功率。生存者在活力和精神健康的康复有待提高。

赵璐洋,孙瑛[9](2011)在《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治疗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10年6月,采用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修补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5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33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15~70min,平均(30.0±7.5)min,术后胸管引流40~110ml,平均(80.0±23.6)ml,术后12例出现血红蛋白尿。结论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

彭畅立[10](2010)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评估直视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效果、术后肺功能恢复。方法:2009.10-2010.5本手术组共完成直视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24例,术中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7cm)进胸,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需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时则经切口加插上腔静脉插管),经胸阻断主动脉并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含血冷晶体心脏停跳液保护心肌,直视下经左房切口或右房-房间隔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或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合并三尖瓣成形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2例),该24例患者为小切口组(n=22)。选取同期本手术组完成的正中切口二尖瓣手术患者26人为正中切口组(n=22),术中经胸骨正中切口开胸,上下腔静脉及升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常规完成手术(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成形术10例)。记录建立体外循环时间(从切皮到转流)、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测量切口长度(术后第7天),术后住院天数,测算术前、停体外循环后15分钟、1小时、4小时四个时间点的呼吸指数:[RI=P(A-a)O2/PaO2,P (A-a)O2=(760-48)xFiO2-PaCO2-PaO2]。结果:1、两组病例在建立体外循环时间、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切口长度方面小切口组较正中切口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减小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例术后各时间点呼吸指数均较术前基础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呼吸指数均在停体外循环后15分钟升到最高,之后逐渐改善;停体外循环后15分钟小切口组呼吸指数较正中切口组高(p<0.05),停体外循环后1小时、4小时两组呼吸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具有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手术相当的安全性、有效性;2、体外循环可明显损害术后肺脏呼吸功能;3、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病人住院时间短。

二、右前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50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前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50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胸壁三孔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二尖瓣手术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患者入组条件
    1.3 手术方式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二尖瓣置换术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与常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围术期事件相关定义
    1.3 资料采集
    1.4 手术技术
    1.5 统计方法
二、结果
    2.1 二尖瓣手术+三尖瓣成形术
    2.2 不停跳三尖瓣手术
    2.3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三、讨论
四、局限性
五、结论及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经胸超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超声心动仪与封堵器材
    1.3 患者筛查
    1.4 手术方法
    1.5 TTE各阶段观测内容
    1.6 TTE测量指标及随访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6)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972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8)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重症瓣膜病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及生命质量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设备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后一般情况
    3.2 手术相关临床指标
    3.3 呼吸指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致谢

四、右前胸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50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胸壁三孔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经验[D]. 张磊磊. 山东大学, 2020(04)
  • [2]不同方式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指标对比分析[D]. 尚鹏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3]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与常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对比研究[D]. 吴胜军. 浙江大学, 2019(03)
  • [4]经胸超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D]. 胡江苇. 桂林医学院, 2015(04)
  • [5]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对比研究[D]. 李小军. 延安大学, 2013(02)
  • [6]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972例[J]. 苏俊武,凌雁,李晓锋,范祥明,李志强,李磊,吴永涛,朱耀斌,贺彦,程沛,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2(04)
  • [7]西宁地区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783例[A]. 李忠诚,达嘎,李勇,武建英,姚兵,唐振宇,杨永良,朱吉海,杨佳,王伟,马伟. 第三届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2012中国宁夏国际心脏大血管外科研讨会、第三届西北五省区胸心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 2012
  • [8]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及外科治疗[D]. 钱军岭.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2)
  • [9]右前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治疗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J]. 赵璐洋,孙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11)
  • [10]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研究[D]. 彭畅立. 中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右前胸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50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