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电视(CATV)系统不合格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1](2009)在《EoC技术及其酒店双向接入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EoC技术简介1.1EoC技术原理基带EoC技术将以太数据信号(IPDATA)和有线电视信号(TVRF)采用频分复用方式,使这两个信
于士军[2](2008)在《宽带HFC光接收机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宽带HFC网络由于具有传输容量大、抗干扰性好以及适于双向传输数字传输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主流。作为宽带HFC网络中重要传输设备的光接收机,其性能指标是整个HFC网络性能指标的综合体现,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端的信号质量。随着我国HFC网络的普及及原有光网络的改造,原有的光接收机由于存在着输出端口少、带负载能力差及不适于数字传输等缺点,所以不能很好地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一款具有良好性能的光接收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光接收机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国家标准重点对光接收机的光接收组件、功率放大电路和辅助电路等进行了设计。作为光接收机的关键部分,光接收组件主要由光探测器、前置放大电器及匹配电路构成。本文选用了InGaAs PIN光探测器;依据跨阻原理设计了一种新颖实用的放大器电路,并通过宽带变压器与光探测器匹配,很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功率放大采用集成一体化模块,依据信号的放大流程,前级选用推挽放大模块,后级选用功率倍增模块,并设计了匹配电路。在前后级放大模块之间设计了增益和均衡电路,即设计了灵活方便的可调衰减器和可调均衡器,有效地改善了光接收机的性能指标。本文还精心设计了光接收机的辅助电路,包括光功率显示电路、回传组件和电源等电路。最后组装了样机在实验室及小区进行了测试,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并优于传统光接收机,具有良好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向东,贾宏英,王德泽[3](2006)在《保证CATV系统信号质量的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为保证CATV系统高质量运行,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1建设高质量的CATV系统1.1科学论证,规范设计建立CATV系统前,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论证,确定总体规划和技术方案,确定系统模式,300 MHz、450MHz、550MHz、860MHz邻频系统的最大频道容量分别为28个、47个、59个、95个,可传送的标准电视频道分别为12个、12个、22个、57个,增补频道分别为16个、35个、37个、38个,随着频道容量的增加,全系统的造价相应增加,根据信号源的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考虑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应选择较大的系统容量,但盲目追求大容量也会造成投资大、各项传输指标差、信号泄漏严重、维护管理困难,影响系统的运行质量。
施国强[4](2006)在《我国有线电视产业初期发展的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谭望春[5](2006)在《双向HFC上行传输系统》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今天,Internet、IP phone、VOD等宽带数据服务将人们的文化生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地,使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随意,随着带宽的增加,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等都逐渐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对宽带数据通信业务的巨大需求,电信企业不断地发展新的业务类型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ATM、xDSL、ISDN、DDN、Cable Modem、Cable Phone等百花齐放,各种不同方式为的都是同一个目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用户的需求。CATV网络由于其固有的宽带特性使得其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一股宽带力量。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如何有效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增值业务在快速成长的宽带通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有线电视业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当务之急。无疑利用宽带HFC网络开展增值业务是有线电视业者最佳的选择。有线电视HFC双向传输系统,是随着CATV增值业务的需求,单向电视传输系统面临全面改造成双向网络的现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网络传输形式。随着HFC网络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与改造升级,HFC网络的宽带数据业务成为了公众用户选择宽带接入的一个重点。但在HFC网络上承载通信业务,首先要解决上行系统的技术问题。本文主要针对HFC双向传输系统中的上行传输系统,对上行传输系统的模型、系统的构成、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性能、系统的技术特点、系统的设计和调试以及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上行传输系统的设计、调试的基本要求。
程远东[6](2005)在《FTTH光接收机的分析与改进》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光网络由于其足够的带宽及传送速率而独具优势。CATV网因其具有传送节目容量大、能提供多种业务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在CATV光网络中,CATV光接收机作为关键器件之一,扮演了重要角色。CATV光接收机的改进与开发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普通的CATV光接收机,采用普通PIN管和RF放大模块,存在接收灵敏度不够,非线性指标差、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进,提高性能指标、降低成本,方可广泛应用于FTTH。为达到此目的,本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对光电探测器、匹配电路、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以及光接收机的性能指标逐一较深入地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其次在普通型CATV光接收机GJS862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选用高灵敏度、低暗电流的PIN管,性能指标优异的放大模块(器件);精心设计匹配电路、低噪声系数前置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等多种技术措施。然后制作印刷电路板,开展实验,组装样机,并进行调试、测试。在低动态接收、高灵敏度和成本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光功率接收范围由-3~0dBm提高到-8~0dBm,功耗降低到约3瓦,制造成本降低到300元左右。FTTH光接收机的开发突破了传统接收机的接收功率动态范围小,不能低功率接收的技术难关。有效地延长光传输距离,节约了网络建设成本。
丁炜,公超,张合,王维栋[7](2003)在《CATV放大器工作原理及应用(9) 放大器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黎淮安[8](2002)在《从经济角度分析连接器高性能要求在CATV系统中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连接器在CATV系统中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器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产品的宣传还是专题论文,很少有把连接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的。就连接器本身而言,其技术含量确实不象系统中的一些其它器件如前端设备、信号传输设备那么复杂、那么需要认真地研究和不断地完善。然而,随着CATV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展,系统的各项指标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系统在可靠性方面的要求的提高,连接器这一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的器件
陈林[9](2001)在《有线电视放大器四成有触电危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去年对全国有线电视(CATV)系统的放大器和分配器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检验。其中不合格产品如表1、表2所示。这次抽查共36家企业61种型号产品。其中放大器抽查了29家企业29个型号产品,有8种型号产品的所有检验项目都合格,抽查合格率为27.6%,有10种型号产品的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均
林长海[10](1998)在《我国现阶段CATV系统不足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几年来,我国有线电视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体现在: (1) 由过去只能接收几个频道的小系统发展到现在至少可接收十几个频道的大中型系统。七十年代初期,一般的系统只能收视2~3个频道而且也只是为能解决电波障碍为目的,现阶段的CATV系统,即便是较小的系统也能传送十几个频道,大中型系统一般可收视二十几个频道以上,使用上也超越了为解决收视困难这一简单目的。
二、有线电视(CATV)系统不合格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视(CATV)系统不合格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2)宽带HFC光接收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1.2 国内外CATV 网络的发展概况 |
1.1.3 宽带HFC 网络的组成 |
1.1.4 宽带HFC 网络的特点 |
1.1.5 国内外光接收机的发展概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宽带HFC 光接收机简介 |
2.1 引言 |
2.2 宽带HFC 光接收机简介 |
2.2.1 宽带HFC 光接收机的构成 |
2.2.2 工作原理 |
2.3 宽带HFC 光接收机的性能参数分析 |
2.3.1 载噪比C/N |
2.3.2 C/CSO 与C/CTB |
2.3.3 其他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接收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光探测器 |
3.2.1 PIN 光电二极管 |
3.2.2 雪崩光电二极管 |
3.2.3 光探测器的噪声分析 |
3.2.4 光探测器的选择 |
3.3 前置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 |
3.3.1 前置放大器的噪声 |
3.3.2 前置放大器的电路类型 |
3.3.3 前置放大器设计 |
3.4 光接收组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光接收机的功率放大 |
4.2.1 推挽放大模块 |
4.2.2 功率倍增放大模块 |
4.3 光接收机的增益调节 |
4.4 光接收机的均衡调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助电路 |
5.1 引言 |
5.2 光功率显示电路 |
5.3 回传组件 |
5.4 电源 |
5.5 其它电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光接收机测试 |
6.1 光接收机的调试 |
6.1.1 C/N 及C/CTB 的调试 |
6.1.2 带内平坦度的调试 |
6.1.3 输出电平的调试 |
6.1.4 输出信号质量差的调试 |
6.1.5 输出电平不稳定的调试 |
6.2 光接收机的测试 |
6.2.1 测试仪器的连接 |
6.2.2 测试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1 宽带HFC 光接收机原理图 |
(4)我国有线电视产业初期发展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萌芽阶段 (1972-1981年) |
二、共用天线电视阶段 (1982-1990年) |
1、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在民用建筑中安装共用天线系统。 |
2、电子工业部进一步加强了有线电视设备开发、生产的管理。 |
3、大型企业的电缆电视系统蓬勃发展。 |
4、CATV设备的生产高速增长,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
三、初级有线电视阶段 (1991-1995年) |
1、在管理上: |
2、在技术上: |
3、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
4、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
5、有线电视设备的生产迅猛增长, 水平进一步提高。 |
(5)双向HFC上行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HFC 网络的发展与现状 |
1.2 HFC 网络双向改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1.3 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HFC 网络上行系统的传输方式 |
2.1 HFC 上行系统的构成 |
2.2 光纤链路的上行传输方式 |
2.2.1 星型方式 |
2.2.2 有源混合方式 |
2.2.3 波分复用(WDM)方式 |
2.2.4 无源混合方式 |
2.3 电缆上行传输方式 |
2.3.1 树枝型分配形式 |
2.3.2 集中分配方式 |
第三章 双向HFC 上行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HFC 上行频率范围 |
3.2 HFC 上行传输系统设计、规划原则 |
3.3 HFC 网络设计指标要求 |
3.3.1 下行系统的指标要求 |
3.3.2 上行系统的指标要求 |
3.4 上行调制方式的选择 |
3.5 HFC 上行系统的设计 |
3.5.1 前端反向光接收机与头端之间的通道设计 |
3.5.2 参考光链路的选取 |
3.5.3 反向光接收机的输出电平 |
3.5.4 光节点端口电平 |
3.5.5 上行电缆干线的设计 |
3.6 上行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HFC 上行传输系统的调试 |
4.1 HFC 上行系统调试总的原则 |
4.2 HFC 上行系统中光链路的调试 |
4.2.1 上行光发射机的输入信号总功率的确定 |
4.2.2 单位增益和单位增益点 |
4.2.3 单位增益原理 |
4.2.4 单位增益的位置确定 |
4.2.5 HFC 上行光链路的调试步骤 |
4.3 HFC 上行系统中电缆系统的调试 |
4.3.1 干线放大器的调试 |
4.3.2 楼栋放大器的调试 |
4.3.3 上行电缆系统的调试步骤 |
4.4 用户分配系统的调试 |
4.5 调试总结 |
4.6 HFC 上行系统调试用的主要仪器与使用方法 |
4.6.1 调试使用的主要仪器 |
4.6.2 调试使用的主要测量方法 |
第五章 大石桥市双向HFC 网络改造的实施 |
5.1 设计、规划原则 |
5.2 双向HFC 网络的设计 |
5.2.1 设计要求 |
5.2.2 集中分配方式回传光纤网的设计 |
5.2.3 集中分配方式同轴分配网的设计 |
5.2.4 设计的光链路路由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上行传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7.1 解决上行噪声的主要方法 |
7.2 解决上行信号电平“汇集均衡”问题的方法 |
7.3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FTTH光接收机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有线电视网络概述 |
1.1.1 宽带信息网络的发展状况 |
1.1.2 CATV网络的技术优势 |
1.1.3 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现状 |
1.1.4 CATV宽带信息网络发展趋势 |
1.2 CATV光接收机开发背景介绍 |
1.3 本课题拟完成的工作 |
第2章 FTTH光接收机分析与改进 |
2.1 光接收机GJS862简介 |
2.2 FTTH光接收机的改进设计思路 |
2.2.1 改进设计思路 |
2.2.2 改进设计预期目标 |
2.3 光接收机性能参数分析. |
2.3.1 载噪比C/N. |
2.3.2 C/CTB和C/CSO |
2.3.3 带内平坦度和反射损耗 |
2.4 光电探测器 |
2.4.1 常见的光探测器. |
2.4.2 探测器的材料. |
2.4.3 光电探测器的主要特性 |
2.4.4 CATV系统中的光探测器指标要求 |
2.4.5 本课题中PIN光电二极管的选用 |
2.5 前置放大器 |
2.5.1 低阻型前置放大器 |
2.5.2 高阻型前置放大器 |
2.5.3 跨阻型前置放大器 |
2.5.4 前置放大器的选取 |
2.6 匹配电路 |
2.7 功率放大电路 |
2.7.1 功率放大器简介 |
2.7.2 本课题中功率放大器的选定 |
2.8 其他电路简介 |
第3章 调试与测试 |
3.1 光接收机的测试设备及方法 |
3.1.1 带内平坦度 |
3.1.2 反射损耗 |
3.1.3 C/N、C/CTB、C/CSO、输出电平 |
3.2 光接收机的调试 |
3.2.1 反射损耗的调试 |
3.2.2 带内平坦度的调试 |
3.2.3 C/N的调试 |
3.2.4 C/CTB、C/CSO的调试 |
3.3 光接收机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3.3.1 带内平坦度的测试 |
3.3.2 反射损耗的测试. |
3.3.3 C/N的测试 |
3.3.4 C/CTB的测试 |
3.3.5 C/CSO的测试 |
3.3.6 输出电平的测试 |
3.3.7 测试结果综合对比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有线电视(CATV)系统不合格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EoC技术及其酒店双向接入方案[J]. 陈俊. 有线电视技术, 2009(07)
- [2]宽带HFC光接收机设计[D]. 于士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4)
- [3]保证CATV系统信号质量的措施[J]. 李向东,贾宏英,王德泽. 中国有线电视, 2006(23)
- [4]我国有线电视产业初期发展的回顾[J]. 施国强. 广播电视信息, 2006(11)
- [5]双向HFC上行传输系统[D]. 谭望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4)
- [6]FTTH光接收机的分析与改进[D]. 程远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7]CATV放大器工作原理及应用(9) 放大器的应用综述[J]. 丁炜,公超,张合,王维栋. 中国有线电视, 2003(Z2)
- [8]从经济角度分析连接器高性能要求在CATV系统中的重要性[J]. 黎淮安. 有线电视技术, 2002(05)
- [9]有线电视放大器四成有触电危险[J]. 陈林. 家庭电子, 2001(02)
- [10]我国现阶段CATV系统不足点分析[J]. 林长海. 有线电视技术, 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