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叶桉中密度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检验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圆[1](2020)在《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表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是将浸渍胶膜纸压贴在胶合板基材上而形成的装饰板材,具有优良的装饰性能。但是板材在干燥环境下容易产生鼓泡、龟裂等表面缺陷,使得板材的装饰性能下降并影响其表面质量,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本文对浸胶纸和胶合板基材进行了原材料性能的检测,并对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对其分别使用一次覆膜法、改进一次覆膜法、改进二次覆膜法及二次冷压覆膜的工艺进行制备,并检测其表面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浸胶纸的浸胶量、预固化度和挥发物含量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饰面胶合板的表面性能有一定影响,造成板面缺陷。(2)在140℃时浸胶纸中树脂的稳定性更良好;而在180℃时,浸胶纸中树脂受热最不稳定。在热压温度为120℃时能达到浸胶纸中树脂的最优固化温度,其次为160℃。(3)在浸胶纸饰面胶合板的热压工艺中,通过加入无纺布改进一次覆膜法与二次覆膜法,使用胶膜作为胶黏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板材表面耐龟裂性能,提高饰面胶合板的质量。(4)改进二次覆膜法的较优的热压参数为第一次热压:热压温度160℃、热压压力1.0MPa、热压时间45s;第二次热压:热压温度120℃、热压压力1.0MPa、热压时间30s。(5)使用二次覆膜冷压工艺制备浸胶纸饰面胶合板,加入无纺布与牛皮纸作为增强材料,胶黏剂为液体胶黏剂,所得试件的表面胶合强度及耐龟裂等性能均有显着提高。(6)二次冷压覆膜法较优制备工艺参数为第一次热压:热压温度160℃、热压压力1.0MPa、热压时间45s;第二次冷压:冷压温度23℃、冷压压力0.6MPa、冷压时间40min,使用牛皮纸为增强材料,胶黏剂为YJ122。
梁丽卡[2](2019)在《浸渍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工艺与经济效益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运输是世界上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之一,集装箱的需求量也日渐俱增,然而传统硬木资源(如阿比东,克隆木)资源逐渐枯竭,使用速生树材代替传统木材制备集装箱底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酚醛树脂胶黏剂对桉木单板进行浸渍处理,并制备胶合板以及全桉木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旨在改善桉木单板的性能以及桉木胶合板的力学性能,并探讨全桉木集装箱底板的力学性能,以扩大桉木在集装箱底板上的应用。实验以油桉(直干蓝桉,Eucalyptus maideni F.v.Muell.)与速生桉(Eucalyptusrobusta Smith)单板为原料,采用不同浸渍工艺浸渍单板,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考查了单板的性能以及胶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浸渍浓度和浸渍时间对桉木单板增重率的影响,并考查了浸渍单板制备七层胶合板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单板增重率随着浸渍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浸渍时间小于40min时,单板增重率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浸渍时间达到40min后,单板增重率反而下降;其中油桉胶合板浸渍浓度为11、浸渍时间20min时性能最优,速生按胶合板浸渍浓度为13、浸渍时间30min时性能最优。(2)采用正交试验,对浸渍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热压工艺对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断面密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浸渍浓度和热压压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油桉胶合板的最优工艺为浸渍浓度波美度11,浸渍时间10min,热压压力1MPa,热压时间1.0min/mm,该工艺制备的板材力学性能为静曲强度120.7MPa,弹性模量14903MPa,短跨距剪切力3105N;速生桉胶合板的最优工艺为浸渍浓度波美度13,浸渍时间40min,热压压力1MPa,热压时间1.0min/mm,该工艺制备的板材力学性能为静曲强度111.5MPa,弹性模量13576MPa,短跨距剪切力1880N。断面密度分析结果表明:当热压压力一定时,板材表层密度越大,静曲强度越高。(3)根据最优工艺制备全桉木集装箱底板,并检测底板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油桉底板的力学性能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速生桉底板的力学性能则未达到标准要求。(4)计算通过实施后的生产线,能够批量生产出的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产品,其市场报价为2950元/m3,采用油桉单板为原料,生产成本为2403.5元/m3,利润为546.42元/m3,按照年产年产4598m3,预计年产值1356.41万元,年利润251.24万元,对生产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艳丽[3](2019)在《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协助提高中密度纤维板耐水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密度纤维板(MDF)具有表面平整细密光滑、机械加工性良好、抗弯曲强度和抗冲击强度高等优异的性能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木纤维之间有很多孔隙,一旦吸水、吸潮之后,水分子就会进入MDF的空隙中,导致MDF发生变形、膨胀以及机械强度减弱,影响MDF的应用领域和使用寿命,所以有必要在MDF成型过程中加入防水剂来提高MDF的耐水性,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超支化聚合物(HBP)具有三维立体的网状空间结构、内部存在有大量的空腔、末端含有大量的活性基团,可以很好的对其改性,这些特性赋予了HBP更多优异的性能。由于HBP具有的特殊结构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HBP的应用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进。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及表征先将丁二酸酐和二乙醇胺在室温下进行反应合成AB2单体,以三羟甲基丙烷为核分子,通过与AB2单体进行不同摩尔比例的反应生成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HPAE)。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分析、元素分析、羟值测定等用来表征最终合成的端羟基HPAE;然后用丙烯酸(AA)改性合成的端羟基HPAE,从而合成一种双键封端的HPAE。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羟值测定、双键含量等测试对最终合成的双键封端的HPAE进行表征;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合成的双键封端的HPAE和石蜡(PF)发生自由基聚合,合成超支化石蜡(HBPF),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双键含量等测试完成对HBPF的表征。在HBPF中加入适量的乳化剂合成超支化石蜡乳液(HBPFE),进行傅里叶红外谱图测试等表征,并且进行粘度、干膜吸水率等性能测试,得到最好的合成配方。2.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表征将以上合成的双键封端的HPAE作为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在引发剂、乳化剂的作用下引发加成聚合,合成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HBAAE),然后对合成的HBAAE进行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双键含量等表征以及粘度、干膜吸水率等性能测试,得到最好的合成配方。3.MDF耐水性能的测试首先在MDF成型的过程中分别加入市售PF乳液和HBPFE,通过对成型的MDF进行吸水膨胀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比较市售PF乳液和HBPFE对MDF性能的影响;然后在MDF成型的过程中分别加入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和HBAAE,通过对成型的MDF进行吸水膨胀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比较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乳液和HBAAE对MDF性能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市售乳液和超支化聚合物乳液(HBPE)对MDF的影响,并且分析讨论HBPE对MDF产生最佳效果的最佳用量。从实验结果得到:1.市售PF乳液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能,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低可以达到9.5%,但是市售PF乳液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DF的内结合强度;加入HBPFE不仅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吸水厚度膨胀率达到9.4%),对MDF内结合强度的影响也小于市售PF乳液。2.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能,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低可以达到10.0%,但是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DF的内结合强度;加入HBAAE不仅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吸水厚度膨胀率达到9.5%),对MDF内结合强度的影响也小于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综合分析我们能将成功合成的HBPE应用到提高MDF耐水性能上,不仅耐水效果优于市售乳液,且在达到相同耐水效果的情况下,HBPE的添加量一般小于市售乳液,其对MDF力学性能的影响上也小于市售乳液。
董葛平[4](2015)在《竹柳材性及其刨花板制造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柳是我国新培育的速生树种,有着生长速度快,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强,移栽成活率高等诸多优良特性,这也决定了其在木材工业中得以应用的潜力。本文对竹柳的原料特性进行研究,并研制了脲胶竹柳刨花板和豆胶竹柳刨花板,分析不同的生产工艺条件对刨花板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树皮含量对脲胶竹柳刨花板甲醛释放量的影响;文章还分别利用了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数字散斑分析法对竹柳的胶接机理以及界面胶合应力应变分布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材性和刨花板性能等方面对竹柳和同为速生材的杨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竹柳物理性能的测试结果显示:竹柳的干缩率以及差异干缩均小于杨木,说明竹柳有着更好的尺寸稳定性;竹柳的密度也略小于杨木。化学性能分析表明:竹柳的综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均低于杨木;竹柳的半纤维素含量以及酸不溶木素含量与杨木基本持平;竹柳的抽提物含量均略高于杨木;竹柳pH值略高于杨木,较高的pH值会延长脲醛树脂胶的固化时间。润湿性的测试结果表明:竹柳木质部的润湿性好于竹柳树皮,但比杨木木质部差。以竹柳为原料研制脲胶竹柳刨花板,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树皮含量、密度、施胶量以及防水剂添加量对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成本以及竹柳刨花板的性能等因素得出:当树皮含量为10%、板材密度为0.65g/cm3、施胶量为12%、防水剂添加量为1%时,竹柳刨花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在相同的制板工艺参数条件下压制的杨木刨花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略好于竹柳刨花板,但差距并不十分明显。通过对脲胶竹柳刨花板游离甲醛释放量的测定可知:随着树皮含量的增加,竹柳刨花板的甲醛释放量逐渐降低;在相同的最佳制板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得的竹柳刨花板的甲醛释放量为大于杨木刨花板,且均达到E1级。以竹柳为原料研制豆胶竹柳刨花板,分析了施胶量对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施胶量的增加,刨花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考虑到成本因素以及施胶量过高对于板材性能的影响,选取12%作为豆胶竹柳刨花板的施胶量较为合适。在相同的施胶量条件下,豆胶杨木刨花板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好于豆胶竹柳刨花板。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竹柳、杨木木质部和树皮均有着相似的官能团,但含量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竹柳和脲胶竹柳刨花板以及豆胶竹柳刨花板的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脲胶竹柳刨花板的羟基吸收峰有了较大程度的削弱,这是因为竹柳木质部中的羟基和脲胶上的羟甲基或胺基发生反应,形成醚键或碳氮键,这也是形成胶合强度的最主要反应,相比之下羟基与豆胶的反应程度较弱;竹柳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所含有的多种官能团以及木质素均与脲胶和豆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合作用。数字散斑相关法测试结果显示:胶合试件在加载时,胶合界面的最大剪切应变均出现在胶合界面的端部,端部同时也是最先产生破坏的地方;在胶合界面破坏前,最大剪切应变随载荷基本呈线性关系增加,而临近界面破坏时,剪切应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产生突变直至破坏;在相同载荷下,脲胶-竹柳胶合界面的最大剪切应变小于豆胶-竹柳胶合界面;脲胶-竹柳胶合界面破坏的最大载荷大于豆胶-竹柳胶合界面。
曹馨蕾,李凯夫,陈文军[5](2014)在《白千层与尾巨桉木片混合压制MDF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用不同工艺参数压制白千层-尾巨桉中密度纤维板(MDF),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木片的蒸煮压力对白千层-尾巨桉MDF静曲强度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影响较大,而白千层木片与尾巨桉木片的混合比例则对内结合强度影响较大;对4.4 mm厚MDF试验成品的各项性能进行极差分析,得出在白千层与尾巨桉混合比例为1∶1、蒸煮时间为13 min、蒸煮压力0.95 MPa的条件下MDF的质量为最好,符合GB/T 11718-2009中对普通型中密度纤维板的性能要求。
李奇[6](2012)在《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的开发和推广,成为沙生灌木综合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沙柳材纤维长度较短,长宽比和壁厚小,加之现有生产条件对沙柳材剥皮难以实现,沙柳材纤维中树皮含量较高,从而使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与乔木中密度纤维板相比,存在吸水厚度膨胀率高,力学性能差的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沙柳材纤维中加入纤维形态较好的旱柳材纤维和杨木纤维制备中密度纤维板,对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进行了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对三种木材原料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酸碱性、相对结晶度、表面官能团等特性研究基础上,采用ESR和FTIR技术分析了木纤维与UF树脂的胶合机理,采用DSC和DMA技术探讨了固化剂、防水剂等对UF树脂固化过程吸放热现象及热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对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的制备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主要结论如下:(1)杨木、旱柳材纤维壁厚、长度和长宽比明显大于沙柳材纤维,三种木纤维壁腔比均小于1,都是很好的纤维原料;磨浆处理后木材综纤维素含量降低,木素、灰分、抽提物含量升高,pH值和酸碱缓冲容量、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增大;与另外两种纤维相比,旱柳材纤维综纤维素含量高,沙柳材纤维抽出物含量高出明显,沙柳材纤维pH值小,酸碱缓冲容量大;三种木纤维木素含量、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差异不大;磨浆处理后,木材表面活性基团明显增强,有利于胶合。(2) ESR结果表明,磨浆处理使木材表面自由基浓度明显增强,旱柳材纤维表面自由基浓度最高,沙柳材纤维最小;FTIR图谱显示:木纤维与UF胶合过程中木纤维-OH和UF的-CH2OH发生反应生成醚键;加入石蜡乳液,使木纤维和UF的亲水基团减弱,耐水基团增强,同时也降低了-NH-的形成几率,不利于UF树脂的固化;固化剂的加入,促进了UF中-OH、-NH2、-CH2OH等基团发生交联反应。(3) DSC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剂加入量不超过3%时,增大固化剂加入量能促进UF树脂固化,当加入量为2-3%时,同时也会加速UF树脂降解;增大石蜡乳液加入量,会一定程度的升高UF树脂固化峰的峰值温度,不利于UF树脂固化;固化剂加入量为1%时,加入过硫酸铵时UF树脂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反应级数、频率因子及速率常数均高于硫酸铵和氯化铵。(4) DMA研究结果显示,固化剂用量增加,UF树脂固化过程的储能模量峰值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促进了UF树脂固化。当氯化铵、硫酸铵、过硫酸铵加入量分别为1%、2%、3%时,UF树脂固化过程中储能模量峰值最大。(5)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较佳工艺:热压温度180℃,时间0.6min/mm,压力3MPa,UF树脂施胶量12%,石蜡乳液加入量1.5%,固化剂加入量可为1%氯化铵或2%硫酸铵或0.5%过硫酸铵。以沙柳材纤维作为纤维原料主体,随旱柳材纤维、杨木纤维加入量的增加,中纤板力学性能随之增强,吸水性能降低;当固化剂过硫酸铵加入量0.5%,石蜡加入1.5%,旱柳材纤维加入量为10%~50%时,沙柳/旱柳中密度纤维板比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的MOR、MOE、IB分别增加1.11~9.18%,2.26~15.31%,1~19.74%, TS降低1.30~5.89%;当杨木纤维加入量为10%-50%时,沙柳/杨木中密度纤维板比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的MOR、MOE、IB增加3.93~16.33%,4.61~22.05%,4.61~26.08%,TS降低2.77~8.58%;沙柳/杨木中纤板的性能优于沙柳/旱柳中纤板。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各项性能明显优于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利用DSC、DMA等手段研究UF树脂固化历程及机械性能,能够预测工艺参数对纤维板性能影响,可作为纤维板工艺参数选择的有效辅助手段。
陈光伟[7](2012)在《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模型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纤维板生产中,纤维原料的制备主要采用热磨法。热磨法是对纤维原料进行短时高温蒸煮后,利用磨片对原料的研磨作用促使纤维细胞迅速发生解离、转变为单体纤维的生产方法。揭示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可以深入地开展纤维板生产工艺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纤维分离理论;在技术层面上优化磨片的齿形结构,提高磨片的性能及其纤维制备质量和效率,有助于纤维板生产中的节能降耗。因此,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模型分析与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根据植物纤维原料的种类和结构特性,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设备构成,结合磨片的结构特征,分析说明了齿形结构参数对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影响;根据纤维原料的渐进式破碎和解离过程,分析了磨片破碎区、粗磨区和精磨区的作用机理,以及纤维原料在各区域的受力方式、强度及频率,推演了纤维原料逐步分离为纤维的进程,从宏观力学角度对磨片的纤维分离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对磨片的纤维分离机理进行了模型分析。根据流体运动学理论,将纤维视为粘性流体物质,参考纤维分离过程的工况参数,提出了纤维流体密度、粘性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关于磨片间隙、磨齿倾角和齿槽宽度等磨片齿形结构参数的纤维运动模型,获得了表达纤维剪切流动基本规律和流场形式的数学描述;分析了边界层和磨齿粗糙表面对纤维运动速度的影响,磨片间隙和磨齿倾角对纤维运动规律的影响,以及齿槽宽度对纤维流量的影响,初步揭示了上述参数在磨片纤维分离机理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纤维制备的生产工艺与设备状况,对影响纤维分离质量和能耗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关于磨片齿形结构参数和纤维运动参数的热磨机功率消耗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纤维分离过程中热磨机能量消耗、以及纤维流动过程中能量损失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磨片齿形结构参数对纤维分离能耗的影响。基于磨片结构的设计参数与纤维制备的能耗控制参数,提出了衡量磨片纤维分离性能的评价参数,建立了磨片齿形结构参数、磨片性能以及纤维分离质量与能耗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纤维板生产实际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排料阀开度OV、出料螺旋转速SR、料位高度CH等热磨机工作参数对纤维质量QF、比能耗SEC和纤维产量TF的影响,在大样本条件下多元回归了三个影响因子对三个目标函数的统计关系式。根据三种纤维样本的形态尺寸测量数据,与对应的三种实验磨片齿形结构特征的对比统计,实验验证了磨片齿形结构差异对纤维形态尺寸的影响,以及磨片性能参数与纤维形态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模型分析与实验研究,深入剖析了磨片在纤维分离中的作用,利用模型分析方法明确了磨片齿形结构参数的作用机制,为磨片齿形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提高了我国热磨法纤维分离理论的研究水平:为优化纤维制备工艺、创新设计纤维分离设备,为进一步提高纤维板制品质量,实现生产中的节能降耗提供了可靠保障。
贾贞[8](2012)在《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料及制作建筑模板的研究》文中指出无机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为木材的功能性改良复合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采用无机纳米材料改良低质木材,在保留其良好的外观视觉和加工特性等固有性能的同时,赋予木材新的优异功能,如提高耐磨性、硬度、刚度等物理力学强度,可提高低质木材的利用率和应用领域。基于上述想法,本文提出将纳米材料粉末借助于高分子材料等载体通过真空加压浸注方法浸注到速生杨木中,发挥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借助于高分子材料的固化起作用),改善速生杨木的性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碳酸钙优质性能——成本低、性能优、无毒无味,优质填料,补强剂作用和速生杨木材料来源的优势,研制开发以速生杨木为基体,以纳米碳酸钙为填料,借助酚醛树脂有机体制备新型的木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尝试用此复合材料制作应用广泛的建筑模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自制的水溶性热固性酚醛树脂胶黏剂(PF)为复合中间介质,利用氯化钙与碳酸铵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得酚醛树脂(PF)-纳米碳酸钙(CaCO3)预聚体,通过真空加压浸渍到速生杨木中,制备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通过加入复分解反应时间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延后,PF-CaCO3预聚体的稳定性逐渐增强,碳酸钙的颗粒随之变小经试验确定在酚醛树脂体系中较佳加入时间为160min后加入氯化钙和碳酸氨溶液。通过对PF-CaCO3预聚体进行透射电镜(TEM)和电子扫描电镜(SEM)观测、能谱(EDXA)分析、红外光谱(FTIR)分析、差示扫描量热/热失重(DSC/TG)分析等研究探索,可以得出加入3%CaCl2、4.5%(NH4)2CO3溶液占酚醛树脂总量的1%的试样胶体,浸渍单板的浸注效果明显,生成的碳酸钙为纳米级,立方形,热稳定性高。随着CaCl2溶液浓度的增加,纳米碳酸钙粉末径级随之增大并增多、析出并团聚,对PF-CaCO3预聚体浸注细胞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会影响浸注单板的硬度、增重率等各方面性能。(2)采用复分解法(碳酸铵与氯化钙反应)经过添加改性剂可以制备出平均直径为50nm左右的立方形纳米碳酸钙,添加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通过实验发现甜菜碱在制备纳米碳酸钙过程于中反应初期可提高结晶速度,抑制晶体的异向生长,控制晶体生长的方向,于后期又可抑制生成物的形貌和粒径,对碳酸钙粉末表面进行修饰,从而改变碳酸钙的表面性质。制备纳米碳酸钙的优化工艺参数为:250ml、0.3mol/L的氯化钙溶液,加入2.5ml甜菜碱,经过搅拌,再加入同摩尔质量的碳酸铵溶液,再抽滤、水洗,最后干燥。(3)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料。将(2)中制得的纳米碳酸钙和载体——自制的酚醛树脂胶黏剂溶合在一起真空加压浸注速生杨木单板。通过样品表征分析,发现随着甜菜碱添加量的增大,碳酸钙的粒径明显降低,进而增加了其在溶剂中的分散性,由此制得的材料热稳定性好,优于没有加入甜菜碱的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加入2.5ml甜菜碱溶胶效果好,透明、均匀;在杨木单板体系中形成大量的凝胶,并与木材产生氢键结合,浸渍杨木单板效果明显,增重率达到148%、硬度等物理学性能最好。(4)采用扩散法制备碳酸钙/速生杨木无机复合材。优化工艺为添加CaCl2溶液质量百分比为5%,(NH4)2C03溶液质量百分比为7%,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的添加量为0.5%,通过真空加压浸渍制备。加工工艺简单,能够保留原木材的优异性能(环境学特性、视觉特性),添加量较少,所以生成的碳酸钙较少,进而杨木单板的增重率较低,浸注效果良好,具有疏水性,而邵氏硬度却较杨木素单板明显提高,说明无机质碳酸钙的空隙填充增加了杨木单板的硬度,实现了优化低质杨木木材的目的。(5)用以上(2)、(3)、(4)所述三种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进行了制备建筑模板的研究。根据GB/T17656-2010国家标准来检测制备得到的建筑模板的物理力学性能,三种复合材料均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优化工艺为:热压压力为3MPa,热压时间为12min,分段式热压进行,热压温度为140℃。PF-CaCO3预聚体浸渍杨木单板制备的建筑模板的静曲强度(106.39Mpa)、内结合强度(1.6Mpa)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扩散法复合建筑模板的弹性模量(10.34Gpa)、吸水厚度膨胀率(2.19%)相对较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热失重(DSC/TG)分析,复合建筑模板热稳定性按优劣排序为PF-CaCO3预聚体法、扩散法,溶胶-凝胶法。综合比较,PF-CaCO3预聚体浸渍杨木单板制备的建筑模板在性能、加工工艺等方面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王永波[9](2011)在《半纤维素酶/漆酶处理竹材及自生胶合刨花板制备》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竹材具有优良的生物酶适应性。本论文选用能够降解木聚糖的半纤维素酶和降解木质素的漆酶,分别采用水浴预处理和喷法预处理,探讨半纤维素酶/漆酶体系协同预处理竹刨花制备自生胶合刨花板的工艺。改进传统胶粘剂刨花板的热压工艺,研究适合于生物酶作用环境的热压条件。研究预处理主要参数、热压参数和刨花形态等因子对竹材白生胶合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利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竹刨花在各阶段化学结构变化规律,结合工艺参数对刨花板性能影响规律,初步揭示半纤维素酶和漆酶作用下竹刨花白生胶合机理,为生物酶的应用和无胶竹制品研究提供参考。(1)采用水浴通氧预处理技术处理竹刨花,制备竹材自生胶合刨花板。研究表明:漆酶和半纤维素酶用量对胶合性能影响最为显着。试验范围内,优化工艺为:反应体系温度60℃,半纤维素酶用量约500U/g,缓冲溶液pH值为8-9,处理时间15min;漆酶用量约34U/g,缓冲溶液pH值为3-4,处理时间120min。(2)采用喷法预处理技术制竹材自生胶合刨花板。研究表明:漆酶、半纤维素酶用量、半纤维素酶处理时间和漆酶pH对自生胶合性能均有显着影响,自生胶合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优于水浴预处理法。试验范围内,优化预处理条件为:体系温度60-70℃,半纤维素酶用量约500U/g,缓冲溶液处理液pH值为9,处理时间约30min;漆酶用量约34U/g,缓冲溶液pH值为4,处理时间60min。(3)板坯初含水率对竹材自生胶合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热压工艺研究表明,试验范围内,采用多段热压曲线,当板坯含水率20%,热压压力3MPa,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主要保压段)约18min时,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最佳。(4)刨花形态对刨花板各物理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影响。研究表明,4-16目的单一刨花制备的刨花板内结合强度和静曲强度最好,4-16目和16目以下的组合型刨花制备的刨花板弹性模量最大,吸水膨胀率厚度较小(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水浴处理中,半纤维素酶作用于吡喃糖环C-O-C键和少量脂类物质C-O-C键,漆酶主要作用于苯环相连的酚羟基,形成游离酚,热压后与半纤维素相连的羟基几乎消失,形成氢键,在自生胶合中起重要作用。喷法处理中,半纤维素酶可作用于吡喃糖环或脂类物质C-O-C键,形成糖醛C=O,出现游离糖、小分子脂类物质;漆酶可作用于苯环相连酚羟基和邻位苯环骨架上的C=C,形成不饱合链和游离酚。这些活跃的官能团和小分子在热压中易发生缩聚或酯化反应,从而实现自生胶合。
徐鑫[10](2010)在《不同改性方式对藤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棕榈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材料,其利用对替代木材和保护森林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木材一样,藤材也有一些固有缺陷需要进行研究和改进。本文参照木材材性及改性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棕榈藤的材性和改性方法进行了探讨。(1)对黄藤和单叶省藤材的解剖构造研究表明,藤材的纤维长度、纤维比量、维管束比量、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筛管比量、原生导管比量、维管束大小与分布密度、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大小与分布密度等纵向差异较小,而纤维直径与纤维细胞壁厚由基部向上有变小趋势,且变化平缓,基部纤维壁厚大于梢部近1倍。单叶省藤的纤维比量、纤维胞壁厚度以及纤维、维管束和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子的尺寸均大于黄藤,维管束和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布密度小于黄藤。(2)两种藤材通过改性处理后,除部分吸湿率升高之外,其他物理力学性质均有所改善,如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密度、体积干缩率、吸水体积膨胀率以及材质均匀度等。通过优序法分析试验结果,确定黄藤最佳改性方案为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5KGy,浸渍量50%,处理试剂为三聚氰胺;单叶省藤最佳改性方案为辐照处理、辐照剂量15KGy,浸渍量50%,处理试剂为脲醛树脂。(3)自基部向上,黄藤与单叶省藤的抗弯弹性模量及强度、抗压弹性模量及强度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与纤维的比量、双壁厚、壁腔比变化趋势一致;吸湿性、吸水性以及吸湿膨胀率、吸水膨胀率在纵向上均呈增加趋势,与藤材薄壁细胞的含量以及纤维柔性系数的变化规律相符。改性处理可改善藤材吸湿吸水及湿胀的缺点,并使藤材的尺寸稳定性在纵向上趋于均匀化。(4)三聚氰胺和脲醛树脂,因其固含物颗粒较大,固化后主要沉积在导管分子、纤维等细胞壁的表层。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由于分子颗粒较小,能进入藤材细胞的细胞壁中(主要是非结晶区),在射线照射下与藤材形成木塑复合材即WPC;但单独用MMA制备的WPC,藤材细胞壁和聚合物的界面上存在一定的间隙,藤材和聚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微弱,复合效果不是太好。
二、小叶桉中密度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检验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叶桉中密度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检验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表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浸渍胶膜纸研究背景 |
1.1.2 胶合板及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产原料现状 |
1.2.2 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2 原材料性能研究 |
2.1 浸胶纸理化性能测定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结果与分析 |
2.2 基材含水率检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尺寸稳定性试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4 结果与分析 |
2.4 浸胶纸热压性能试验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备 |
2.4.3 试验方法 |
2.4.4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3 胶合板制备热压工艺研究 |
3.1 一次热压法制备胶合板及其性能研究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备 |
3.1.3 制备与试验方法 |
3.1.4 结果与分析 |
3.2 改进一次法制备胶合板及其表面性能研究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制备方法 |
3.2.4 结果与分析 |
3.3 改进二次法制备胶合板及其表面性能研究 |
3.3.1 试验材料 |
3.3.2 实验设备 |
3.3.3 制备方法 |
3.3.4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胶合板制备冷压工艺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实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浸渍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工艺与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集装箱底板的发展 |
1.2.1 集装箱底板的材料构成发展 |
1.2.2 木质集装箱底板生产工艺发展 |
1.3 单板增强型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两种不同桉木单板浸渍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单板浸渍条件对七层胶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浸渍工艺的优化和热压工艺的研究 |
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正交试验最优工艺验证实验结果 |
3.5 未浸渍处理制备胶合板对照实验 |
3.6 断面密度对静曲强度影响的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桉木集装箱底板的制备 |
4.1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
4.2 全桉木集装箱底板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效益分析 |
5.1 浸渍桉木单板集装箱底板生产方案 |
5.2 成本分析 |
5.3 经济效益 |
5.4 社会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协助提高中密度纤维板耐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支化聚合物概述 |
1.1.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 |
1.1.2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特点 |
1.1.3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
1.1.4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
1.2 乳液的概述 |
1.2.1 乳液聚合的机理 |
1.2.2 乳液聚合的优点 |
1.2.3 乳化剂的作用和种类 |
1.2.4 乳液聚合的合成方法 |
1.2.5 常见的乳液 |
1.2.6 乳液的应用以及发展 |
1.3 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概述 |
1.4 中密度纤维板的概述 |
1.4.1 MDF的特点和发展 |
1.4.2 MDF的应用 |
1.4.3 提高MDF耐水性能的必要性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第二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2.4 第三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2.5 第四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3 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测试方法与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2 羟值的测定 |
2.3.3 元素分析 |
2.3.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4 双键封端的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5 双键封端的超支化聚酰胺-酯的表征 |
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5.2 元素分析 |
2.5.3 双键含量的测定 |
2.6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 |
2.6.1 石蜡分子结构的表征 |
2.6.2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 |
2.7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表征方法 |
2.7.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8 超支化石蜡乳液性能测试方法 |
2.8.1 干膜吸水率 |
2.8.2 双键剩余率 |
2.8.3 贮存稳定性 |
2.8.4 粘度 |
2.9 结果与讨论 |
2.9.1 双键封端HPAE的用量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2 水的用量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3 乳化剂的选择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4 乳化剂的用量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5 温度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10 超支化石蜡乳液和市售乳液贮存稳定性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
3.3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
3.3.1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双键封端超支化聚酰胺-酯用量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2 水的用量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3 乳化剂的配比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4 乳化剂的用量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5 温度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5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和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贮存稳定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4.2.4 中密度纤维板的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吸水厚度膨胀率 |
4.3.2 内结合强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支化石蜡乳液和市售石蜡乳液在中密度纤维板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耐水型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5.2.4 性能测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市售石蜡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5.3.2 超支化石蜡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和市售丙烯酸酯乳液在中密度纤维板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耐水型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6.2.4 性能测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6.3.2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竹柳材性及其刨花板制造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木材资源概况 |
1.2.2 竹柳资源概况 |
1.2.3 竹柳研究利用现状 |
1.2.4 大豆蛋白胶粘剂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刨花板发展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生产刨花板的优越性 |
1.3.3 刨花板行业面临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1.1 竹柳原料特性的研究 |
1.5.1.2 竹柳刨花板的研究 |
1.5.1.3 竹柳胶接机理的研究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竹柳原料特性研究 |
2.1 竹柳物理性能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竹柳密度的测定 |
2.1.2.2 竹柳干缩率的测定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3.1 竹柳密度 |
2.1.3.2 竹柳干缩率 |
2.2 竹柳化学性能 |
2.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3.1 样品制备 |
2.2.3.2 主要化学成分和pH值测定 |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竹柳润湿性能 |
2.3.1 润湿机理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2.1 试验材料 |
2.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2.3 试验方法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柳刨花板制造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设备 |
3.1.1.1 试验材料 |
3.1.1.2 主要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制板工艺流程 |
3.1.2.2 试验条件 |
3.2 试验内容 |
3.2.1 树皮含量对竹柳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3.2.1.1 试验方案 |
3.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2 密度对竹柳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3.2.2.1 试验方案 |
3.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施胶量对竹柳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3.2.3.1 试验方案 |
3.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4 防水剂添加量对竹柳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
3.2.4.1 试验方案 |
3.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5 竹柳刨花板与杨木刨花板性能对比 |
3.2.5.1 试验方案 |
3.2.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6 甲醛释放量的测定 |
3.2.6.1 试验方案 |
3.2.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豆胶竹柳刨花板的研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设备 |
4.1.1.1 试验材料 |
4.1.1.2 主要试验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制板工艺流程 |
4.1.2.2 试验条件和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施胶量对豆胶竹柳刨花板MOE、MOR的影响 |
4.2.2 施胶量对豆胶竹柳刨花板IB、TS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竹柳胶接机理研究 |
5.1 红外光谱分析 |
5.1.1 红外吸收光谱原理 |
5.1.2 材料与方法 |
5.1.2.1 试验材料 |
5.1.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1.2.3 试验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3.1 竹柳、杨木木质部与树皮的红外光谱分析 |
5.1.3.2 竹柳与竹柳刨花板的红外光谱分析 |
5.2 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法的竹柳胶合界面应变分布分析 |
5.2.1 数字散斑相关法测试原理 |
5.2.2 材料与方法 |
5.2.2.1 试验材料 |
5.2.2.2 试验设备 |
5.2.2.3 试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总结论 |
6.2 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白千层与尾巨桉木片混合压制MDF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1.3.2 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正交试验数据统计 |
2.2 极差分析 |
(1)静曲强度极差分析 |
(2)内结合强度极差分析 |
(3)12 h吸水厚度膨胀率极差分析 |
3 结论 |
(6)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概述 |
1.2 开展沙生灌木人造板研究的意义 |
1.2.1 我国及内蒙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现状 |
1.2.2 沙生灌木资源及应用现状 |
1.2.3 我国沙生灌木人造板研究现状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创新点 |
1.4 研究的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沙柳材、旱柳材和杨木的原料特性研究 |
2.1 沙柳、旱柳、杨木原料纤维的制备 |
2.2 纤维形态分析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化学成分分析 |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pH值与酸碱缓冲容量 |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讨论 |
2.5 相对结晶度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仪器和方法 |
2.5.3 结果与讨论 |
2.6 傅立叶红外特性 |
2.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6.2 结果与讨论 |
2.7 小结 |
3 原料纤维与脲醛树脂胶合机理研究 |
3.1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分析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红外光谱分析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小结 |
4 利用DSC研究脲醛树脂的固化历程 |
4.1 UF树脂固化机理 |
4.1.1 UF树脂固化剂 |
4.1.2 氯化铵、硫酸铵、过硫酸铵与UF的固化机理 |
4.2 固化剂用量对UF树脂固化的影响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不同纤维原料对UF树脂固化的影响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石蜡加入量对UF树脂固化的影响 |
4.4.1 试验材料 |
4.4.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4.4.3 结果与讨论 |
4.5 UF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4.5.1 试验材料 |
4.5.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4.5.3 结果与分析 |
4.6 小结 |
5 利用DMA研究脲醛树脂的固化机械性能 |
5.1 动态热机械分析技术及其在木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UF树脂固化过程的DMA图谱 |
5.3.2 氯化铵加入量对UF树脂固化过程DMA图谱的影响 |
5.3.3 硫酸铵加入量对UF树脂固化过程DMA图谱的影响 |
5.3.4 过硫酸铵加入量对UF树脂固化过程DMA图谱的影响 |
5.3.5 石蜡加入量对UF树脂固化DMA图谱的影响 |
5.4 小结 |
6 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工艺与性能研究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6.1.3 纤维板制备工艺流程及检测方法 |
6.2 热压工艺、施胶量对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6.2.1 试验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热压工艺、施胶量较佳工艺条件下的验证实验 |
6.3.1 试验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4 固化剂种类及加入量对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6.4.1 试验方法 |
6.4.2 结果与分析 |
6.5 乳化石蜡加入量对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6.5.1 试验方法 |
6.5.2 结果与分析 |
6.6 纤维原料配比对中密度纤维板性能的影响 |
6.6.1 试验方法 |
6.6.2 结果与分析 |
6.7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模型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我国纤维板行业的发展状况 |
1.2.1 我国纤维板的生产状况 |
1.2.2 我国纤维板生产技术的发展 |
1.2.3 纤维板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3 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研究现状 |
1.3.1 纤维分离方法 |
1.3.2 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研究现状 |
1.3.3 磨片性能与纤维分离设备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分析研究 |
2.1 纤维原料的种类和特性 |
2.1.1 纤维原料的种类、基本组成和特性 |
2.1.2 针、阔叶材原料的细胞结构与纤维形态差异 |
2.1.3 针、阔叶材原料对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影响 |
2.2 纤维分离工艺与设备 |
2.2.1 纤维分离的目的和要求 |
2.2.2 纤维板生产工艺与设备 |
2.2.3 纤维分离生产工艺与设备 |
2.2.4 磨片及其齿形结构 |
2.3 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研究 |
2.3.1 齿形结构参数设置对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影响 |
2.3.2 磨片各区域纤维分离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磨片齿形结构参数作用机制的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纤维流体控制方程 |
3.2.1 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
3.2.2 纤维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
3.3 纤维的流体特性 |
3.3.1 纤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
3.3.2 纤维的密度 |
3.3.3 纤维的粘性 |
3.3.4 纤维的流态 |
3.4 纤维流体运动状态研究 |
3.4.1 磨片间隙内纤维运动状态分析 |
3.4.2 磨齿倾角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 |
3.4.3 磨齿齿槽内纤维运动状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纤维分离质量、能耗及磨片性能的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磨片结构对纤维分离能耗的影响研究 |
4.2.1 外部因素对纤维分离质量和能耗的影响 |
4.2.2 纤维分离过程的能量损耗研究 |
4.3 磨片的性能 |
4.3.1 磨片性能的评价 |
4.3.2 齿形结构参数对磨片性能的影响 |
4.4 大径级磨片齿形结构设计 |
4.4.1 大径级磨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4.4.2 大径级磨片齿形结构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纤维分离质量、能耗及磨片性能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热磨机工作参数对纤维分离质量和能耗影响的实验研究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齿形结构差异对磨片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实验方法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料及制作建筑模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无机质复合材 |
1.2.1 木材-无机质复合材的内涵及性能 |
1.2.2 木材-无机质复合材的制备方法 |
1.2.3 木材-无机纳米复合材 |
1.2.4 功能性木材-无机纳米复合材 |
1.3 纳米碳酸钙的发展 |
1.3.1 纳米碳酸钙性质及制备方法 |
1.3.2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 |
1.4 建筑模板的发展 |
1.4.1 建筑模板的发展现状 |
1.4.2 新型建筑模板 |
1.4.3 木质胶合板建筑模板标准 |
1.5 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酚醛树脂-碳酸钙预聚体法制备纳米碳酸钙杨木复合材料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样品表征方法及性能指标 |
2.3 结果和分析 |
2.3.1 制备PF-CaCO_3预聚体的结果和分析 |
2.3.2 PF-CaCO_3预聚体浸渍杨木单板的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料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样品表征及性能指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制备碳酸钙的结果与分析 |
3.3.2 纳米碳酸钙与酚醛树脂合成固化后结果分析 |
3.3.3 纳米碳酸钙与酚醛树脂合成浸渍单板的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扩散法制备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料 |
4.1 引言 |
4.1.1 木材-无机纳米复合材的性能 |
4.1.2 木材-无机纳米复合材的形成机理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样品表征方法及性能指标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接触角分析(Contact angle) |
4.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3.4 差示扫描量热/热失重(DSC/TG) |
4.3.5 硬度分析 |
4.3.6 增重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建筑模板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力学性能指标及样品表征方法 |
5.3 纳米碳酸钙/杨木复合建筑模板的制备工艺 |
5.3.1 浸渍工艺 |
5.3.2 制板工艺 |
5.3.3 热压工艺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
5.4.2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半纤维素酶/漆酶处理竹材及自生胶合刨花板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自生胶合技术原理及特点 |
1.1.1 自生胶合原理 |
1.1.2 自生胶合特点 |
1.2 竹材自生胶合优势 |
1.2.1 资源优势 |
1.2.2 结构特点 |
1.2.3 产业需求 |
1.3 木质材料的生物酶处理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水浴预处理条件对竹材自生胶合性能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预试验 |
2.2.2 预处理参数优化 |
2.2.3 工艺稳定性检验 |
2.3 本章小结 |
3 喷法预处理条件对竹材自生胶合性能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预处理参数优化 |
3.2.2 工艺稳定性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4 热压工艺对竹材自生胶合性能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预试验 |
4.2.2 热压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4.2.3 板坯初含水率对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影响 |
4.2.4 热压压力对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影响 |
4.2.5 热压温度对竹材自生胶合刨花板力学性能影响 |
4.2.6 热压时间对竹材自生胶合刨花板力学性能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刨花形态对竹材自生胶合性能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试验结果 |
5.2.2 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6 竹材自生胶合过程中化学结构变化 |
6.1 水浴预处理过程中化学变化分析 |
6.1.1 材料和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2 喷法预处理过程中化学变化分析 |
6.2.1 材料和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水浴预处理与喷法预处理过程中主要化学结构变化比较 |
6.3.1 半纤维素酶预处理后刨花光谱分析 |
6.3.2 漆酶预处理后刨花光谱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不同改性方式对藤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木质复合材料 |
1.2.2 藤材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棕榈藤 |
2.1.2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棕榈藤解剖特性的研究方法 |
2.2.2 棕榈藤改性处理试验方法 |
2.2.3 力学性能测试 |
2.2.4 密度及尺寸稳定性测试 |
2.2.5 改性处理规律的探索 |
2.3 实验仪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棕榈藤的解剖特性 |
3.1.1 组织比量 |
3.1.2 维管束分布密度和维管束大小 |
3.1.3 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布密度及其大小 |
3.1.4 纤维形态 |
3.2 黄藤和单叶省藤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
3.2.1 密度 |
3.2.2 吸湿吸水及干缩性 |
3.2.3 主要力学性质 |
3.3 黄藤和单叶省藤改性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
3.3.1 改性材主要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
3.3.2 改性材主要物理性质试验结果 |
3.3.3 尺寸稳定性 |
3.4 单指标评价最佳工艺 |
3.4.1 抗弯弹性模量 |
3.4.2 抗弯强度 |
3.4.3 抗压弹性模量 |
3.4.4 抗压强度 |
3.4.5 密度 |
3.4.6 体积干缩率 |
3.4.7 吸湿体积膨胀率 |
3.4.8 吸水体积膨胀率 |
3.4.9 抗胀(缩)率 |
3.4.10 阻湿率 |
3.4.11 抗吸水率 |
3.5 综合评定最佳工艺 |
3.6 分层密度(材质均匀度) |
3.7 验证实验结果 |
3.8 素材及改性材显微特征的电镜观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实验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期间参加研究的项目 |
四、小叶桉中密度纤维板吸水厚度膨胀率检验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表面性能的研究[D]. 张圆.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浸渍单板制备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工艺与经济效益研究[D]. 梁丽卡. 广西大学, 2019(06)
- [3]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协助提高中密度纤维板耐水性能的研究[D]. 王艳丽. 济南大学, 2019(01)
- [4]竹柳材性及其刨花板制造工艺的研究[D]. 董葛平.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 [5]白千层与尾巨桉木片混合压制MDF工艺研究[J]. 曹馨蕾,李凯夫,陈文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5)
- [6]杨柳木材纤维增强沙柳材中密度纤维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李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7]热磨法磨片纤维分离机理的模型分析与实验研究[D]. 陈光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8]纳米碳酸钙/速生杨木复合材料及制作建筑模板的研究[D]. 贾贞.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9]半纤维素酶/漆酶处理竹材及自生胶合刨花板制备[D]. 王永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10]不同改性方式对藤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影响[D]. 徐鑫.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