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我国会计国际化要快速稳定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我国会计国际化要快速稳定

一、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既快又稳(论文文献综述)

谢丽媛[1](2017)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经济后果 ——基于万福生科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市场秩序的维持息息相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节约市场信息的获得成本,还可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重树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并做好准备。会计信息虚假陈述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虚假陈述为市场所带来的危害和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害严重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降低市场运行效率,给市场参与各方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分析虚假陈述的原因,看到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才能更好的以造假动机和经济后果为导向针对性的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改善措施。虚假陈述的影响和危害已有诸多文献研究,参与人员由此受到的行政处罚也都较为明了,那么虚假陈述究竟给造假企业和涉案人员带来了怎样的经济后果,这些后果是否具有震慑作用,我们仍然比较模糊。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所造成的经济后果上,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首先对虚假陈述、监管处罚和经济后果给出了概念上的解释和通常情况下的表现。然后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处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虚假陈述典型案例公司万福生科,探讨了万福生科虚假陈述的内外部动因。再而运用公司实际数据支撑了虚假陈述带来的经济后果,并着重对比分析了声誉机制对于独立董事日后任职的影响。最后针对阐述动因时发现的问题和呈现结果时得到的警示,从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环境和中介服务机构三个方面对如何防范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给出建议措施。通过对于案例公司万福生科经济后果的研究发现:(1)虚假陈述之所以能够发生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缺陷的问题上,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外部政府监管的效率上存在的漏洞也为虚假陈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2)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监督的增强,最能够起到震慑作用的在于对公司、独立董事、中介机构的声誉惩罚,在当前环境下,声誉惩罚是相比于经济处罚更加不能承受之痛。(3)防范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方案中,不能仅仅看重监管力度,从公司内部遏制源头造假动机,利用声誉惩罚机制约束中介服务机构都是更加有效的防范方案。

汪弋苎[2](2016)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银行经营活动中主要风险种类之一,操作风险破坏力量非常大,同时近年来多家银行因为操作风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风险防控紧迫性已经超过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存在较多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且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及方法不够先进,主要源自薄弱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防控体系不够细化、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完善,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益阳分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农发行益阳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加以探究分析,分析了操作风险的特点有风险覆盖面广泛、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风险内生性、损失计量的复杂性等,并通过对其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全面剖析、总结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得出信贷客户准入把关不严、内部检查流于形式、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本文采用PEST方法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农发行益阳分行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策略:加强风险的认识、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量化风险评估体系、缓释操作风险等。同时为确保策略实施效果,还提出了五项保障性措施,包括完善全面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建设、实施操作风险管理的文化保障、持续提升员工素质、强化操作风险的制度执行机制、提升操作风险技术支持力度。通过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的典型分析,解决农发行益阳分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指导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为我国银行业实施操作风险规避策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杨轩宇[3](2012)在《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证据在国际反倾销中具有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反倾销调查中定案、定价、定性、幅度确定,以及应诉中会计举证和会计抗辩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关系着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成败。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取决于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为此,研究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为我国政府宏观引导、行业协会协调治理,企业快速应对反倾销提供新战略思路和理论支持;同时对于拓展会计理论创新,完善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战略支持体系,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首先基于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据,阐述了研究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然后,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管理贸易理论、机制设计等基本理论与方法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支撑,分析了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特有属性,并剖析了基于反倾销调查程序的会计信息证据的功能,明确了会计信息证据在企业应对反倾销过程中的重要性。接着,围绕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构建目标和指导原则,架构该机制的层级结构,在充分考虑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相关利益主体影响的基础上,从企业战略层面及相应的制度配置与协调上,构建与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相适应的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最后,为保障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有效实现,构建了相应的保障体系并提出相应建议。

崔小芳[4](2011)在《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浪潮。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此也纷纷做出响应。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势在必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早已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一国的问题,亦是世界范围内的大事。相应地养老金费用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其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就变得不容置疑,养老金会计的研究也因此发展起来,这必然引发对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制定。由于历史和国家制度的原因,我国在养老金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构建势在必行。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对准则的构建也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本文正是以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出发点,对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研究: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不仅仅要保证会计准则的高质量,而且要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从制定的环节保证准则趋同的方向和进度。鉴于此,我们对国内外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概况进行了阐述,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落后的原因和趋同的必然性。之后,从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构建的角度,分析了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制定基础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趋同的路径和具体策略。

鞠刚[5](2009)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暂不流通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即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的安排和变更,改变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交易,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的状况,使暂不上市交易的股份获得上市流通权。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日益规范,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作用的因素更加多元化,上市公司面临着崭新的市场环境,包括上市公司股东行为、治理结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等,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大股东、高管的会计行为目标和会计行为动机,引起了会计管理行为、会计核算行为以及会计检查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使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出现新的动向,进而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认识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会计行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对股权分置改革、会计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了会计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以激励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这些理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第三章构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章从会计行为的定义入手,对会计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以及会计行为的内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论述,并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首先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的环境、会计行为的目标、会计行为的动机等关键因素的分析,来论述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影响。其次,论述了股改后会计管理行为、会计核算行为和会计检查行为的变化。最后,针对全流通情况下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变化,提出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应采取提升企业遵循管理能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大股东和高层管理者的行为等措施。论文最后进行了总结,说明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和展望。

马胜[6](2006)在《企业破产制度重构 ——一个基于相机治理分析的研究框架》文中研究说明经营失败是市场竞争中的普遍现象,因而有效的破产制度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破产研究的既有理论成果为逻辑起点,以企业破产的基础理论和企业相机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石来展开对企业破产制度的考察和讨论。全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博弈论、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及制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和探究了企业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理论体系、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模式设计、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检视与改革方向等等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企业相机治理理论框架为全文的分析基准和逻辑视域,力图通过对相机治理视角下企业破产制度效率的考察和解构,检视并发现传统企业破产制度的瑕疵和不足,继而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重构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的研究进路是,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既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是较少将企业破产问题放在一个全新的视域(如相机治理视域)来进行考察。其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破产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搭建完整的企业相机治理理论模型及理论体系,并对该模型及体系进行详尽的解构和诠释。嗣后,借助博弈论这一经济分析工具对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之间以及相机治理主体和债务企业之间的各种利益博弈行为进行全面的追踪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的相机治理模式进行探究和设计。接着,以来自我国国有企业的证据对前述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历史演进路径及现状进行检视并给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重构方向的具体改革建议。全文主体共分七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对本文问题的缘起,国内外对该命

王莉华[7](2003)在《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及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会计这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积极广泛地参与会计国际协调,从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到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无不表明了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的巨大进展。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因各国会计环境的重大差异,会计的国际化协调势必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所以,中国的会计特色必将长期存在。因而,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和改革会计制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会计的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分析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历程及其现状,以期明确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刘奎[8](2003)在《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深化是金融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理论不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取得蓬勃的发展,成为金融研究的主流和焦点。研究的领域逐步从发展中国家扩展到所有国家,不仅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而且要解决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如何充分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似乎只是两条平行直线,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联系。金融改革侧重于在既有的管理框架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变革;而我国的金融深化研究则主要是介绍西方的理论成果,简单地把金融深化的政策建议引进到中国。那么金融深化理论到底适不适用于我国,该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是否只是程度和顺序的问题?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作用机理?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是金融深化分析框架在我国的延伸,是在学习吸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金融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前提,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对我国金融抑制的独特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揭示我国金融抑制的特征与金融环境的缺陷,建立度量金融深化的指标体系,提出我国金融深化的重点、途径和方式,试图对深化金融深化理论及促进我国金融改革有所裨益。 在此之前,本文重点做了两点准备:一是对东南亚金融风暴形成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二是解决了“金融深化”的度量问题,提出了新的度量指标。因为不论是东南亚风暴、还是我国M2/GDP指标的矛盾,其实质都是“金融深化”的理解和度量的问题,不解决“金融深化”概念的误区,什么是抑制什么是深化无从谈起;不解决金融深化的度量问题,金融到底是走向深化还是走向抑制难以说清。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1)综合阐述了金融抑制和深化的基本理论,主要评述了麦金龙的“渠道效应论”和肖的“债务媒介说”。以及1990年以后金融深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简略论述了第一代、第二代麦—肖学派的研究成果以后,论述了麦金龙的“自由化顺序假说”、赫尔曼等人的“金融约束论”,并重点分析了金融约束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作用机理、以及金融深化理论的理论根源和前提条件。 (2)分析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产生的深层原因,指出金融深化并不是金融风暴的真正原因,实体经济结构的缺陷和对“金融深化”理解不当而实施的表层改革措施才是罪魁祸首。通过对相关国家在危机中的表现和危机后的恢复情况分析,说明从长远来看,危机对促进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健康有效的金融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长期利益不容忽视。 (3)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金融深化历程和当前抑制的现状,看重剖析了我国金融抑制的状况和后果,并对我国金融抑制的正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4)在分析金融度量影响因素及传统度量指标缺陷的基础上,构造了金融对经济作用的模型,提出了新的金融深化度量指标。 (5)深入分析我国金融活动的作用机理,重点剖析我国信贷资金的租金化及其独特的作用方式,我国国有银行科层组织体系的影响,国有银行经理人行为特征和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6)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深化的权变变量一金融脆弱性与效率的均衡;金融环境与金融作用机理的渐进发展。 (7)认为我国金融深化的前提是解决银行体系大量的坏账问题、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及与国有银行产权同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产权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主办银行制度来优化金融运作机制,使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发挥其增加投资、筛选项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毕秀玲[9](2002)在《政府会计监管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政府监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政府会计监管必要性和优缺点的考察,认为政府会计监管必须适度,监管目标应定位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而监管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监管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由于政府会计监管具有较强的务实性,全文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问题的深刻剖析,又致力于寻求切实的解决措施。 本文主要观点如下: 经济学中有关政府监管的不同观点,诸如公共利益论、寻租论、经济监管论和程序论,从不同的视角为政府会计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共利益是政府会计监管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厂商等的介入使政府会计监管中应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影响,供求关系可以提供政府会计监管有效性分析的逻辑框架,而政府监管行为的复杂性则突显了政府会计监管行为规范化的重要性。 从不同视角出发,可得到不同的“政府监管”定义。结合会计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会计监管”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转,保护市场各方参与者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由政府有关部门或其授权的会计职业组织或团体,通过制定会计规范、强制性审计和惩戒等措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处理及披露所进行的一系列规范与制约活动。为此,本文作出如下的概念限定:文中所述“会计”如不做特殊说明,皆指“财务会计”;文中所述“上市公司”指的是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文中所述“政府会计监管”全称为“政府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 由政府会计监管的定义中可见,政府是为了维护正常的证券市场运行秩序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监管。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市场有效性理论与政府会计监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市场有效性理论建立于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基础上,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政府监管的内容和结果,政府会计监管的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又在于市场有效性理论。 有效证券市场的达成难以依靠市场自身能力实现,因为市场失灵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象。相应地,会计信息市场的垄断性、公共物品性和分布不对称性等失灵情况为政府会计监管提供了必要性基础。政府监管既有推动会计实务和理论变革、联结委托代理链条正常运转和促进经济转轨顺利实现等方面的优势,也存在监管垄断性导致监管效率降低、监管目标多元化导致政府角色冲突和协调性成本大等方面的缺陷,从而政府会计监管必须有一个度的选择。在这一方面,有关的博弈分析、供求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可从经济学视角上提供政府监管适度的界限。现实中,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都是监管效率缺损的表现,其中监管过度由于存在监管部门间的掣肘、较大的设租空间和对其他监管主体作用的限制等而产生着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政府只有做到与非政府监管主体相互调适才能实现有效监管,诸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职业自律性管理、市场性约束以及媒体监督等。 监管行为是否有效的前提之一是监管目标的清晰定位。本文认为政府会计监管目标应定位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该目标是针对上市公司对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帕累托最优这一终极监管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各会计信息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上市公司和政府)利益冲突的协调与权衡。根据利益集团论,在政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三方利益中,无论是就政治影响程度、收益分配份额还是竞争参与能力,投资者利益天然地处于劣11 政府会计监管论势地位。因而,强调投资者利益保护是证券市场发达国家共同的取向。对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我国证券市场而言,该目标定位更具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纠正政府不合理的监管行为,校正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行为取向,促使投资者快速成熟,树立投资者信心等等。 投资者利益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是其中之一。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权在内的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是证券市场规范化运作和深人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该种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为美国采用,后被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所效仿。自建国以来,我国就确立了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管主导地位,然而在证券市场建立和发展的现阶段,却形成了财政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双足鼎立的会计监管局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最终向集中统一监管模式过渡,许为未来之选择。 政府会计监管运行机制是实现投资者利益保护目标的又一保障措施。会计规范制定。强制性审计和虚假会计信息陈述惩戒是政府会计监管运行机制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我国己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但有关的会计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尚缺乏协调性、科学性和一致性,统一立法和单一监管主体的统一领导是实现会计规范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措施;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政府部门重复性监管、过度干预和保护不足等也造就了行业的混乱局面,为此,应理顺各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鼓励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实行商定审计收费制度,减少许可证?

马克[10](2002)在《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既快又稳》文中认为我国将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设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既快又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既快又稳(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经济后果 ——基于万福生科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虚假陈述动因研究
        1.2.2 经济后果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监管处罚与经济后果
    2.1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概念和表现形式
        2.1.1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概念
        2.1.2 会计信息虚假陈述表现形式
    2.2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处罚
        2.2.1 监管主体
        2.2.2 监管处罚的类型
        2.2.3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处罚的现状
    2.3 经济后果概述及表现
        2.3.1 经济后果概述
        2.3.2 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主要表现
3 万福生科案例介绍
    3.1 万福生科案例公司介绍及财务造假事件回顾
        3.1.1 公司概况
        3.1.2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回顾
    3.2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3.2.1 贪心——利益驱使
        3.2.2 机会——内外环境机会
        3.2.3 需求——债务压力
        3.2.4 暴露——暴露概率预测小
4 万福生科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经济后果
    4.1 重创公司主营业务
    4.2 高管变更
    4.3 声誉惩罚
        4.3.1 中介机构的声誉惩罚
        4.3.2 独立董事的声誉惩罚
    4.4 公司借款难度增加
    4.5 供应商与客户集中度提高
5 对于防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建议措施
    5.1 改善公司内部治理
        5.1.1 将高管职业道德纳入企业文化建设
        5.1.2 建立违规防控体系解决高管变更问题
        5.1.3 建立独立董事信息披露渠道
        5.1.4 强化公司审计委员会职权
        5.1.5 优化监事会成员构成
    5.2 增加各利益主体的涉案成本
        5.2.1 加大涉案高管处罚力度
        5.2.2 追责大股东
    5.3 建立中介信用披露制度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操作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以及逻辑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2.1 农发行益阳分行概况
    2.2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分析
        2.2.1 政治环境分析
        2.2.2 经济环境分析
        2.2.3 社会环境分析
        2.2.4 技术环境分析
    2.3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2.3.1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2.3.2 管理制度
        2.3.3 运行机制
        2.3.4 管理文化
    2.4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4.1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4.2 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4.3 其他类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人员因素
        2.5.2 内部管理流程因素
        2.5.3 系统缺陷因素
        2.5.4 外部因素
第3章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制定
    3.1 防控操作风险的策略
        3.1.1 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认识
        3.1.2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3.1.3 提升操作风险的信息化水平
        3.1.4 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
    3.2 评估与量化操作风险的策略
        3.2.1 建立操作风险自评估体系
        3.2.2 运用操作风险量化工具
    3.3 缓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的策略
        3.3.1 购买保险
        3.3.2 业务外包
        3.3.3 畅通操作风险报告渠道
第4章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
    4.1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障碍
        4.1.1 激励机制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
        4.1.2 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
        4.1.3 操作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欠缺
    4.2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2.1 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建设
        4.2.2 操作风险管理的文化保障
        4.2.3 操作风险管理的人才保障
        4.2.4 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执行机制
        4.2.5 操作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
    4.3 农发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预期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证据法学
        2.1.1 证据与会计证据
        2.1.2 会计信息证据与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
    2.2 倾销与反倾销
        2.2.1 倾销的内涵和外延
        2.2.2 反倾销的起源和发展
        2.2.3 应对反倾销的相关法律
    2.3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理论
        2.3.1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质量特征
        2.3.2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理论的基本描述
        2.3.3 对本论题研究的启示
    2.4 机制设计理论
        2.4.1 机制设计理论的提出
        2.4.2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2.4.3 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分析
第三章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功能分析
    3.1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概念界定
        3.1.1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内涵
        3.1.2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的属性解读
    3.2 基于反倾销调查程序的会计信息证据的功能分析
        3.2.1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预警功能
        3.2.2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举证信度
        3.2.3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的抗辩效力
第四章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4.1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4.1.1 构建目标
        4.1.2 指导原则
        4.1.3 层级结构
    4.2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影响因素
        4.2.1 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影响因素分析启示
    4.3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4.3.1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框架设计
        4.3.2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
    4.4 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4.4.1 企业自身的运行机理
        4.4.2 行业协会的运行机理
        4.4.3 政府层面的运行机理
第五章 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的运行保障
    5.1 案例分析
        5.1.1 案例过程
        5.1.2 案例结论
    5.2 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
    5.3 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建议
        5.3.1 政府层面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建议
        5.3.2 行业协会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建议
        5.3.3 企业自身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概述
    2.1 养老金会计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养老金性质的三种观点
        2.1.2 养老金计划的类别
        2.1.3 计划资产
        2.1.4 养老金费用
        2.1.5 养老金资产(负债)
    2.2 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和对象
        2.2.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概念的界定
        2.2.2 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象
    2.3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情况
        2.3.1 美国
        2.3.2 英国
        2.3.3 日本
        2.3.4 中国香港
第三章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概述
    3.1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历史变迁
        3.1.1 1991年—1997年期间
        3.1.2 2003年——2005年期间
        3.1.3 2006年——现在
    3.2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和国际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3.2.1 准则规范范围的比较
        3.2.2 养老金会计确认及计量的比较
        3.2.3 具体会计实务处理的比较
        3.2.4 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
        3.2.5 养老金会计制度基础的比较
    3.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规定和养老金制度的规定不相匹配
        3.3.2 会计准则中对养老金的确认过于简单
        3.3.3 会计准则中对养老金成本的构成及计算不完善
        3.3.4 会计准则中对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充分
    3.4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
        3.4.1 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实现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必然选择
        3.4.2 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
第四章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构建
    4.1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构建的原则、思路及目标
        4.1.1 构建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4.1.2 构建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思路
        4.1.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选择的目标
    4.2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构建
        4.2.1 会计准则制定主题模式的分类
        4.2.2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4.2.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模式的完善
    4.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模式的构建
        4.3.1 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模式的比较
        4.3.2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4.3.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模式的完善
    4.4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基础模式的构建
        4.4.1 会计准则制定基础模式的分类
        4.4.2 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准则的实施条件及优缺点
        4.4.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基础模式的选择
    4.5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形成
第五章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及措施
    5.1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选择的原则、思路及目标
        5.1.1 求同存异原则
        5.1.2 借鉴国际经验原则
        5.1.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5.1.4 全面推进原则
        5.1.5 循序渐进原则
        5.1.6 适度原则
    5.2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总体步骤
        5.2.1 明确切入点
        5.2.2 运用多种趋同策略
        5.2.3 持续改进
    5.3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措施
        5.3.1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所应做的改进
        5.3.2 养老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会计行为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关于会计行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会计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激励理论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会计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会计行为的定义
    3.2 会计行为的环境
    3.3 会计行为的主体
    3.4 会计行为的目标
    3.5 会计行为的动机
    3.6 会计行为的内容
第4章 股改后影响会计行为的关键因素分析
    4.1 影响会计行为环境的因素分析
        4.1.1 机构投资者比例稳步提高
        4.1.2 收购兼并活动更加活跃
        4.1.3 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4.1.4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4.2 影响会计行为目标的因素分析
        4.2.1 大股东会计行为目标的的因素分析
        4.2.2 高层管理者会计行为目标的因素分析
    4.3 影响会计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
        4.3.1 大股东会计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
        4.3.2 高管会计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
第5章 股改后会计行为的变化
    5.1 会计管理行为的变化
    5.2 会计核算行为的变化
        5.2.1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变化
        5.2.2 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
        5.2.3 会计披露行为的变化
    5.3 会计检查行为的变化
第6章 股改后规范会计行为的对策
    6.1 提升企业遵循管理能力,变被动遵循为主动遵循
        6.1.1 构建一体化的遵循管理文化
        6.1.2 建立遵循风险管理框架
        6.1.3 将遵循管理与信息系统相结合
        6.1.4 建立遵循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6.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6.2.1 建立权威的信息披露体系
        6.2.2 建立诚信机制,积极推动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
        6.2.3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机构投资者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6.2.4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6.3 完善业绩考核体系,规范股权激励制度
        6.3.1 完善诚信档案数据库,建立高管诚信体系
        6.3.2 建立科学的高管业绩考核体系
        6.3.3 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6.4 关注大股东交易,规范大股东行为
        6.4.1 加强对大股东交易行为的审查
        6.4.2 针对不同股东行为,实行分类监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企业破产制度重构 ——一个基于相机治理分析的研究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2.1 文献查新
        1.2.2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1.2.3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1.2.4 简单的小结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进路与方法
        1.4.1 研究进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6 基本约定
2. 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基本诠释:一个分析的基准
    2.1 从公司治理说起
    2.2 企业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基本解释
    2.3 相机治理视角下的最优(OPTIMAL)破产制度设计
        2.3.1 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破产制度设计
        2.3.2 不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破产制度设计
3. 企业破产过程中的博弈研究:相机治理视角
    3.1 不对称信息与博弈论
    3.2 债务企业与股东(政府)的博弈
        3.2.1 模型假设
        3.2.2 博弈模型
        3.2.3 模型的解及基本诠释
        3.2.4 结论
    3.3 债务企业与债权人的博弈分析
        3.3.1 博弈之一:审计还是不审计
        3.3.2 博弈之二:和解整顿还是破产清算
    3.4 债务企业、股东(政府)、债权人的三方博弈
        3.4.1 模型假设
        3.4.2 博弈模型
        3.4.3 模型求解
        3.4.4 结论
    3.5 债务企业、职工及抵押债权人之间的博弈
    3.6 本章小结
4. 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模式设计
    4.1 相机治理模式刍议
        4.1.1 从公司治理到相机治理
        4.1.2 相机治理主体的选择
        4.1.3 相机治理中的信号传递机制
        4.1.4 相机治理的程序
        4.1.5 企业相机治理模式
    4.2 股东的相机治理模式
        4.2.1 控股股东的相机治理模式
        4.2.2 中小股东的相机治理模式
    4.3 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模式
    4.4 职工的相机治理模式
    4.5 其他相机治理主体的相机治理模式
    4.6 基于相机治理模式的破产程序改进设计
5. 破产、博弈与相机治理的实证研究:以我国国有企业为例
    5.1 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机制分析:一个回归模型..
        5.1.1 基于相机治理分析的国有企业破产模式假说
        5.1.2 回归模型设计
        5.1.3 样本选取
        5.1.4 回归结果
        5.1.5 模型检验
        5.1.6 结论
    5.2 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机制失效分析
        5.2.1 债权人的无权地位及其相机治理机制失灵
        5.2.2 相机治理主体的二级错位导致了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失效
        5.2.3 行政干预制度,相机治理机制无法实施
    5.3 实践证据: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破产过程分析
        5.3.1 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破产过程描述
        5.3.2 两个具体国有企业破产案例的实证分析
        5.3.3 结论
6.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制度检视与效率重考
    6.1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演进及实践考察
        6.1.1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演进与检视
        6.1.2 在既有的破产制度框架下我国企业的破产实践考察
    6.2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效率重考
        6.2.1 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效率重考
        6.2.2 非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效率重考
    6.3 案例研究;政策性破产与市场化破产的比较分析
        6.3.1 政策性破产侵害债权人利益探析——来自国有企业的证据及解释
        6.3.2 “郑百文破产重组案”剖析——一个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破产的典型代表
7.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重构:改革建议
    7.1 解决相机治理机制的失效问题
        7.1.1 建立债权人对破产企业的接管制度,确保其相机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7.1.2 扼制治理主体的二级错位,确保内部治理向相机治理的理性回归
        7.1.3 减少行政干预,统一破产制度,充分发挥相机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7.1.4 培育相机治理机制有效实施的土壤
    7.2 企业破产制度的革命性变革:由政策性破产向市场化破产演进
        7.2.1 政策性破产制度的特征及其固有缺陷
        7.2.2 构筑市场化的企业破产制度
    7.3 破产法律制度的重塑
        7.3.1 重建破产预警制度
        7.3.2 重新定义破产边界
        7.3.3 重构破产清算制度
        7.3.4 重铸和解重整制度
    7.4 配套制度的改革
        7.4.1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7.4.2 金融体制的改革
        7.4.3 资本市场的改革
        7.4.4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7.5 制定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过渡期改进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及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会计国际化协调历程
    1.1 会计制度局部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起步阶段
    1.2 会计制度的模式转换阶段
    1.3 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阶段
2 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状况分析
    2.1 会计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3 会计环境不同决定各国会计存在差异
    2.4 我国会计特色
3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8)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2 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起点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
第2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发展的早期理论
    2.2 金融抑制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2.3 金融深化的特征、效应及其政策主张
    2.4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模型及其对传统货币理论的修正
    2.5 金融深化论的深入研究
第3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
    3.1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的发展
    3.2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实证研究
    3.3 对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的批评
    3.4 金融约束论
第4章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
    4.1 亚洲国家金融深化的内容、方式及效果
    4.2 亚洲金融风暴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检讨
    4.3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实质分析
    4.4 金融风暴后亚洲各国经济和金融恢复状况以及亚洲金融改革的整体评价
第5章 我国金融深化历程和现状
    5.1 经济改革前的金融抑制和20余年的金融深化改革
    5.2 现阶段我国金融抑制状况分析
    5.3 金融抑制的直接后果
    5.4 我国金融控制的正效应
    5.5 金融抑制政策的负效应
第6章 金融深化的度量
    6.1 传统金融深化度量指标
    6.2 我国金融深化程度的传统指标度量
    6.3 金融深化度量的新视角以及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6.4 金融深化的度量
第7章 我国金融活动作用机理——抑制机理的深入分析
    7.1 我国信贷资金的租金化及其形成机理
    7.2 我国国有银行的科层组织体系与资金配置机理
    7.3 国有银行经理人行为特征与资源配置机理
    7.4 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7.5 我国资金配置的作用机理综述
第8章 我国金融深化权变变量分析
    8.1 金融业固有的脆弱性
    8.2 金融效率与金融脆弱性
    8.3 我国的金融环境现状
    8.4 我国金融环境的渐进发展和作用机制的变化
第9章 我国金融深化的途径和方式
    9.1 金融深化的重要前提—消除银行不良资产
    9.2 金融深化的重要条件—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9.3 金融深化的关键--金融产权变革
    9.4 建立高效的治理结构—金融深化的阶段性目标
    9.5 实施非公有制企业战略,进行增量优化
    9.6 试行主营银行制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10章 全文总结
    10.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10.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政府会计监管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基本背景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选题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内容安排
第一章 政府会计监管基本理论
    一、 经济学中的政府监管理论及对会计的启示
    二、 政府会计监管的定义
    三、 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市场有效性理论与政府会计监管
        (一) 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意义
        (二) 市场有效性理论
        (三) 强制性信息披露、市场有效性理论与政府会计监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政府会计监管界限分析
    一、 政府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一) 会计信息市场失灵
        (二) 政府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二、 政府会计监管的优势和缺陷
        (一) 政府会计监管的优势
        (二) 政府会计监管的缺陷
    三、 政府实施适度的会计监管
        (一) 政府适度监管的模型分析
        (二) 我国政府会计监管适度性分析
        (三) 政府与非政府监管主体间的调适
第三章 政府会计监管目标
    一、 监管目标实现过程的曲折性
    二、 政府会计监管的终极目标
    三、 会计信息相关者的利益
        (一) 公众利益
        (二) 政府利益
        (三) 公司利益
    四、 政府会计监管的次级目标:利益关系协调基础上的侧重
    五、 政府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定位:投资者利益保护
        (一) 基础:政府会计监管目标的经济学思考
        (二) 借鉴:他国政府会计监管目标导向的考量
        (三) 反思: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目标导向的评价
第四章 政府会计监管目标实现机制: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
    一、 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二、 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的国别考察
        (一) 美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
        (二) 英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
        (三) 日本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
        (四) 韩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
    三、 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的考察
        (一) 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缺陷的总体分析
        (二) 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缺陷的个体分析
        (三) 案例分析
    四、 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组织机制的框架构想
        (一) 集中监管型
        (二) 协调型
第五章 政府会计监管目标实现机制:政府会计监管运行机制
    一、 会计规范层次
        (一) 美国的会计规范
        (二) 我国的会计规范
    二、 强制性审计
        (一) 重复性监管问题及对策
        (二) 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问题及对策
        (三) 审计收费问题及对策
        (四) 补充审计规定问题及对策
    三、 事后惩戒
        (一) 虚假陈述的界定
        (二) 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形式
        (三) 行政责任
        (四) 民事责任
附录: 政府会计监管情况调查结果汇总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既快又稳(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经济后果 ——基于万福生科的案例研究[D]. 谢丽媛. 重庆大学, 2017(06)
  •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益阳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汪弋苎. 湖南大学, 2016(06)
  • [3]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信息证据效力保障机制研究[D]. 杨轩宇. 中南大学, 2012(07)
  • [4]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视角[D]. 崔小芳. 兰州大学, 2011(10)
  • [5]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变化研究[D]. 鞠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09(01)
  • [6]企业破产制度重构 ——一个基于相机治理分析的研究框架[D]. 马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7]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及现状分析[J]. 王莉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3(01)
  • [8]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D]. 刘奎.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9]政府会计监管论[D]. 毕秀玲. 厦门大学, 2002(02)
  • [10]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强调──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既快又稳[J]. 马克. 会计之友, 2002(01)

标签:;  ;  ;  ;  ;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强调,我国会计国际化要快速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